道德決策步驟
⑴ 解釋管理者如何將道德考慮納入決策過程。
摘要 首先這種道德的標准也是這種管理的那種相應的考慮的因素之一
⑵ 解釋為什麼道德決策在戰略規劃過程中如此重要
他的角色肯定是重要嗎?道德是一切工作的基礎,如果你的基礎都不對,那麼您怎麼可能做這個決策對。
⑶ 制定道德決策時應該考慮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制定道德決策時應該考慮的基本因素
當地的道德准則
普遍的道德原則
⑷ 道德困境:面對五項道德決策,你會怎麼做(一)
我會跟該潛在客戶說,根據公司政策,我們不能安排這樣的旅行。但是,合同簽下來後,可以安排他去趟佛羅里達,考察在那裡的分公司。
在美國法律,這叫lubrication,合法的。
⑸ 請簡述決策過程模型的四個階段分別是什麼
決策過程模型的四個階段分別是:
1、情報活動階段:這一階段調整環境,並定義要決策的事件和條件,獲得決策所需要的有關信息。
2、設計活動階段:這一階段任務是提供備選的決策方案。
3、選擇活動階段 :這一階段包括方案論證和決策形成兩個步驟。
4、實施活動階段:這一階段選定方案後,即可付之實施。
(5)道德決策步驟擴展閱讀:
決策模型是用於經營決策的數學模型。由於社會經濟系統錯綜復雜,決策因素縱橫交錯,任何決策者僅憑直觀和經驗,都難以作出最優的決策。因此,在現代化的科學決策中,常常藉助於自然科學的方法,運用數學的工具,建立各決策變數之間的關系公式與模型,用以反映決策問題的實質,把復雜的決策問題簡化。
⑹ 管理者可以採取什麼步驟來提高道德決策
1、顧全大局
所謂「顧全大局」,一是指顧全社會大局;另一是指顧全企業全局。作為一名企業的首腦、決策者,必須要把良好的社會效益作為決策的主要目標。商家投資固然要賺錢,但是一定要先顧及國家、社會和人民的利益。如果置個人於社會之外,甚至凌駕於社會之上,那麼其結果只能為社會、民族所摒棄。可以這樣說,企業的經濟效益是企業發展的條件,而社會效益則應是企業生存的基礎。企業是由所有員工組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因此在決策過程中,除了要顧及社會大局外,同時要顧及到企業的自身全局。企業具體的決策活動多是以企業的全局為對象,根據企業總體發展的需要制定的。企業決策所規定的是企業的總體行動,它所追求的是企業的總體效果。雖然在決策活動中也會包括企業的局部活動,但是這些局部活動是作為總體行動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戰略決策中出現的,這樣也就使決策活動具有了綜合性和系統性。
2、長遠目光
企業的決策,既是企業謀取長遠發展要求的反映,又是企業對未來較長時期內如何生存和發展的統盤籌劃。雖然決策活動要以企業當前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為出發點,並且對企業當前的生產經營活動有指導、限製作用;但是,這一切都是為了更長遠的發展,是長遠發展的起步。所以,遠見卓識也是決策者必需的素質。凡是為適應環境條件的變化所確定的長期基本不變的行動目標和實現目標的行動方案,都應從長遠的觀點考慮,調整好目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相互關系。
3、競爭意識
樹立競爭意識,對於企業決策者來說,不僅僅是促進企業生存發展的需要,並且是加強商業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市場經濟的完善與發展,我國大部分的企業正由生產型向生產經營型轉化。原有的封閉型、壓力型、守業型、執行型的經營方式正不斷地向開放型、動力型、開拓型、決策型的方式轉化。競爭意識,使自己的企業立於不敗之地。原先的生產型企業活動只有壓力而沒有動力,其致命弱點就是安於現狀、墨守成規、不思進取,缺乏改革、開拓、創新精神。這種現象既不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同樣也不符合商業道德的要求。居安不思危,從而造成技術落後,產品老化,管理上因循守舊,千篇一律;最終導致國家經濟發展緩慢、落後。總之,企業的總體規劃、長遠目標、發展方向和重點,以及所採取的基本行動方針、重大措施和基本步驟,都是原則概括性的規定,具有行動綱領的意義。在一系列的決策及實施過程中,企業從上到下的全體員工,都必須具有高度的責任感與優秀的商業道德,步調一致,同心同德地為實現企業目標而盡心盡責,忠於職守。
⑺ 決策程序有哪些步驟構成
決策程序包括四個基本步驟:
(1)提出問題,確定目標;
(2)擬定具備實施條件、能保證決策目標實現的可行方案。
(3)分析評估,方案擇優。
(4)慎重實施,反饋調節。
科學的決策,必須遵循一定的程序。程序是指先作什麼、後作什麼,按照一定的章法、步驟辦事,使思維或行為規范化、條理化。按科學程序決策是決策科學化的重要特徵之一。
一個健全的決策程序應該是一個科學的系統,每一步都有科學的涵義和內容,相互間又有有機聯系,並且為了使每一步驟規范化、科學化,還必須有一套科學的方法技術予以保證。
(7)道德決策步驟擴展閱讀
決策的基本原則:
1、差距、緊迫和「力及」原則(在確定決策目標時運用)
2、瞄準和差異原則(准備備選方案是需要運用的原則)
3、「兩最」、預後和時機原則(方案選優是運用)
4、跟蹤和反饋原則(在決策實施過程中運用)
5、外腦和經濟原則 (在決策的全過程必須運用)
6、系統原則。
7、信息原則。
8、可行性原則。
9、滿意原則。
⑻ 道德決策過程的最後一步涉及什麼
摘要 最後一步是考慮決策選項
⑼ 庫伯的「倫理決策模型」的五個倫理決策過程是什麼
時下處理公共倫理沖突的基礎做法是,斷定某些公共倫理的標准或者說是准則,對於涉及公共倫理問題的爭論,將其套入這一現成的框架,進行評價。當然,在一個相對穩定、封閉和保守的社會空間范疇內,這種方法還是可行的,當然,還要假定這套道德標準是適用的。但是,當著全球化、多元化和動態化的社會潮流滾滾而來,這套規矩就遇到挑戰,如果硬性照辦套用,結果難免削足適履,捉襟見肘,這正是目前的倫理困境。所以,與其直接拿出一套現成的標准,倒不如首先剖析解決倫理沖突的途徑和方式,然後,在斷定一些程序規矩,使得各方的爭論能夠在同一的話語空間和對話平台上展開。
美國行政倫理學家特里.庫柏認為,人們進行倫理思考的方法可以分為四個層次。一是情感表達層次,就是對於倫理問題表明自己的情感傾向性。「這些自發的、未經思考的情感表達也許是價值斷定的最常見的形式。這些情感表達既不想引起回應也不想勸阻別人;既不供給有關事態的證據又不供給詳細的事態描述。然而,依據是誰說出的和強烈程度如何,它們可能會變成更為系統和理性的處理方法」。[1]
第二個層次是道德規范層次。「這是嚴肅提出問題並予以嚴肅回答的第一個層次:我們指出與問題相關的恰當的行為方法並開始評估各種可能的方法及其後果;我們依據某些被我們奉為道德指導准則的規矩、格言、諺語來思考這些行為進程及其可能的後果」。[2]大多數時候,問題就是在這個層次里得到解決的。因為當著遇到有關倫理問題的時候,「一方面是思考了替代的行為方式及其可能性後果,另一方面是將之與相關的道德規矩聯系在一起,在這兩個進程中,可替代的方式變得越來越有限,最終只有一兩種方式才是最為關鍵的方式。我們基於實際的後果和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接受的相關道德斷定的基本上作出決策」。[3]
第三個層次是倫理剖析層次。「當可利用的道德規范無助於解決具體問題時,當它們互相沖突時,或者當它們給行為開出的葯方似乎不對症時,就需要對我們的道德規范進行基礎的再思考」。「有時候問題會太獨特、太龐雜或者其後果影響面太大,以至於我們沒有其他選擇,只有重新審查我們的慣例行為標准中隱含的倫理准則」。 「對『准則』簡潔而恰當的定義是『給行為供給一般的法律和規矩指導』」,「倫理准則指的是為實現某一價值所必須具有的行為方法」。「它明確的將一種價值和一種行為方法聯系在一起」。[4]在這里,價值斷定和行為方法的相對穩定的關系稱為倫理准則的基礎形式。比如,公平是公共倫理准則之一,其基礎價值是「一視同仁」,公務員招錄採取「凡進必考」的規定,同時規定了統一的考試資格,給予具備這些資格的人員以考試的機遇,這就是公平倫理的具體實現方法。
第四個層次叫做「後倫理層次」。「大多數行政人員都不會到達這一最為基礎的哲學思考層次。只有在被特定的固執和乖戾的對手的強迫下,或被一種深深的理想破滅的失望感到僅僅抓住時,或者面臨全面的個人危機時,我們才會運用這一層次。」「在這一層次里我們開始質疑自己的世界觀——我們對人類天性的認識、對真理的認識和對生活意義的認識。」「『為什麼我應該遵守道德規范』這一問題時後倫理層次的例證。」[5]
如果說,在道德斷定和倫理剖析層次上我們毫不懷疑地使用一些基礎的准則、規范,那麼,在這個層面上我們必須質疑並證明這些基礎准則、規范的合理性和正確性了。比如,在公共管理領域,我們都不懷疑公平、忠誠、誠信、責任等准則,但是,當著這些准則本身受到挑戰時,或者這些准則相互之間發生沖突時,我們就要質疑:為什麼需要公平?為什麼誠信重要?比如,如果遵行誠信,可能會公開一些對公共部門不利的「機密」,與對所屬組織的忠誠規矩發生沖突,選擇忠誠還是選擇誠信,就是辣手的問題。後倫理層次必須將有關規矩進行比較排序,有如解決法律規范的競合關系一樣,需要斷定處理規矩沖突的規矩和程序,追尋這些規矩設定的原來目的和意義。
⑽ 倫理決策的基本過程
倫理決策遵循一定的依據和標准,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需要進行多重的「背景分析」,需要隨著倫理風險狀態的不同而改變,並且具有一定的程序和模型。
倫理決策作為決策中一種特殊的形式,也有情報、設計、抉擇與審察四個階段的活動,只不過各階段的名稱有差別。他把倫理決策的四個階段分為:
需要注意的是,這四個階段描述了行為外顯前的心理過程,在實際決策中四個環節並非依次出現,但是倫理決策過程整體上表現為這幾個階段,並且它們之間是相互影響的。
在現代倫理決策的模型研究中,最主要的是有兩種模型,一是倫理決策的過程模型,以弗里切(Fritzsche)和卡羅爾(Carroll)為代表;二是問題模型,主要代表人物有Blanchard、Peale和Nash等。
一是倫理決策的過程模型。在現代西方倫理學研究中,嘗試較為完整地建立倫理決策模型的是弗里切Fritzsche(1999)。他指出倫理決策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主要包括四個步驟:確定管理問題;備選決策方案;根據經濟、技術、社會與倫理標准評估每一個備選方案;進行兩階段決策過程〕。
Carroll(2004)提出的倫理決策過程模型則要求首先要確定計劃要採取的行為、決策或行動,然後明確說明計劃要執行的行為過程的各個方面;接下來要求決策者將需要決策的問題經過道德過濾器的考量,道德過濾器包括幾個選擇標准(如傳統方法、原則方法、倫理測試方法等),根據這些標准去對比計劃的行為過程。倫理決策的過程模型程序完整、邏輯性強,強調過程式控制制,強調倫理道德因素的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