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道德故事
A. 名人道德故事
1、左公與曾公的胸懷
曾國藩和左宗棠都是晚清的重臣,兩人名氣都很大,朝廷一般多以「曾左」並稱他們兩人。曾國藩要比左宗棠大,並且曾經對左宗棠予以提拔。但左宗棠為人非常自負,從沒有把曾國藩放在眼裡。
有一次,左宗棠很不滿地問身旁的侍從:「為何人都稱『曾左』,而不稱『左曾』?」一位侍從大膽直言:「曾公眼中常有左公,而左公眼裡則無曾公。」侍從的話讓左宗棠深思良久。
2、漢武帝的胸懷大度
漢武帝劉徹,是個胸懷大度、思賢如渴的皇帝。他剛一即位,就發出了一個很不平常的求賢詔書,指出不管一個人出身貴賤,只要有特殊才能,就可封為將相。他說到做到,破格錄用了許多下層出身的人才。
有一次,十七歲的漢武帝帶著隨從微服出訪,來到一個叫做柏谷的地方。晚上,他們住進一家客店。店主人見他們年紀輕輕,行動詭秘,以為是一夥盜賊。
漢武帝口渴了,想討點水喝。店主人腦袋一揚,沒好氣地說:「我這里沒有水,只有尿!」說完,就偷偷溜出店門,打算召集附近的老百姓襲擊這伙可疑的旅客。店主人的妻子是個精明女子,她猜出了丈夫的心計,連忙跟了出來,好言相勸說:「我看他們不像盜賊,那領頭的倒像個貴公子。
你千萬不能輕舉妄動,錯傷好人。」店主人有些猶豫了,妻子乘機把他拉回屋裡,花言巧語地勸他喝起酒來。不大一會兒,店主人就被灌了個爛醉。於是,女主人又是殺雞,又是宰羊,擺下酒席盛情款待了客人一番。
第二天一早,漢武帝知道了事情的經過。回宮之後,他立即召見店主人夫妻倆,先賜給女主人一千兩金子,接著又把目光投向男主人。頓時,大殿里的氣氛緊張起來,人們以為男主人一定會受到懲罰。誰知,漢武帝不但沒有降罪,反而稱贊他疾惡如仇,是個壯士,並當場拜他為羽林郎。
3、尊師重道終成大器
東漢末年,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當他還在童年求學的時候,看到郭林宗,心想這是一位難得的好老師,便對人說:「教念經書的老師是很容易請到的,但是要請到一位能教人成為老師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而郭林宗汗牛充棟,熟讀各家典籍,乃是遠近聞名的大儒。
後來,魏昭到京城洛陽任官,毅然決定拜遠在南陽的郭林宗為師,並派奴婢侍奉老師。但是郭林宗體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親自熬葯給他吃。當魏昭端著煮好的葯進來的時候,郭林宗便呵責他熬的葯太燙,而魏昭就再熬一次,送上後郭林宗又說葯太苦。
這樣一連三次,到了第四次,當魏昭再端重新熬的葯而又沒有不好的臉色時,郭林宗才笑著說:「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終於看到你的真心啦!」於是大喜,將畢生所學的都全部教給了魏昭,而魏昭也終成大器,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儒家學者。
4、顧愷之
我國古代東晉,在南京建造了一座佛教寺廟叫瓦棺寺,寺廟落成後,和尚請眾人捐施。顧愷之來到寺廟,在捐款薄上寫了個「百萬」的數字,人們都有很驚訝。
因為數日來,在眾多捐施者當中,還沒有一個人捐款超過十萬的,大家以為這個小名叫「虎頭」的窮年輕人吹牛亂寫,所以和尚當即讓他把寫的數目塗掉,但是顧愷之卻十分有把握地說:「你們先給我找一面空白牆壁。」
於是,他就關起門來,在指定的空白牆壁上畫了一幅像唯獨眼珠沒有畫。他對和尚說:「第一天來看畫的人,每人要捐十萬錢給寺廟;第二天捐五萬錢,以後,捐助數目由你們規定。」
等顧愷之當眾點畫維摩詰眼珠時,寺門大開,如同神光顯耀,滿城哄動,人們爭相來寺觀畫。紛紛稱贊這幅畫畫得生動傳神。看畫的人絡繹不絕。沒有多久,百萬數目就湊足了。
5、房玄齡
唐代名相房玄齡,未做官時,有一次患重病,對他太太盧氏說:我若病死,你不要守寡,要再嫁.盧氏到房內,挖出一隻眼睛以示終身不改節.後來房玄齡病癒,一直升到宰相高位,始終對夫人極為尊敬。
B. 關於道德的中國古代名人小故事
關於道德的中國古代名人小故事:
1、《文天祥少年正氣》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時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有機會讀書。一次,文天祥被有錢的同學誤會是小偷,他據理力爭,不許別人踐踏自己的尊嚴,終於證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過這件事,更加樹立了文天祥金榜題名的志向。
2、《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後,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後,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基本介紹:
道,是萬物萬法之源,是創造一切的力量;德,是為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客觀需要去做事的行為,不違背自然發展規律,去發展自然、發展社會,提升自己的踐行方式。
道是在承載一切;德是在昭示道的一切。大道無言無形、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只有通過我們的思維意識去認識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具體實例、是道的體現,是我們能看到的心行,是我們通過感知後所進行的行為。所以,如果沒有德,我們就不能如此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這就是德與道的關系。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
C. 道德的名人故事
有次,蘇格拉底在街上行走,有人用棍子打他的背,痛得他無法站立而蹲下去,但很快的,他又若無其事的站起來。目睹整個經過的旁人,看見他沒有任何的反應,好奇的問他:你挨打,為什麼不還手?蘇格拉底微笑地回答:當一隻發野性的驢踢你時,你會還它一腳嗎?
*蕭伯納年輕時喜歡騎單車,有一次跌斷腿骨,他的女同學很體貼的照料他,蕭伯納擔心自己意志不堅,會向這位女同學求婚,他決定溜走.可是不小心從樓梯上跌到樓梯下,兩條腿都跌壞了結果他果然問她肯不肯跟自己結婚.當女同學點頭時,蕭伯納昏了過去.
*一位女士對毛姆說:我和一位男士相處很久,可是不敢斷定,我是不是愛上了他.這位名作家對戀愛的考驗有非常獨特的看法,他說:只有一個辦法可以測驗你是否真正愛上他,你願意不願意用他的牙刷刷牙
*有人問大仲馬說:你為什麼可以泰然步入晚年呢?他大不以為然地反駁說:我花盡了一生的時光才活到了今天.
*唐代名相房玄齡,未做官時,有一次患重病,對他太太盧氏說:我若病死,你不要守寡,要再嫁.盧氏到房內,挖出一隻眼睛以示終身不改節.後來房玄齡病癒,一直升到宰相高位,始終對夫人極為尊敬.
*女小說家阿加撒.克里斯蒂的丈夫是個考古學家,有一次,在一個集會上有個朋友問他:像你這樣富有想像力的女人,嫁給一個玩古物的人,你感覺如何?這位偵探小說家說:考古學家是最理想的丈夫,你想,愈是老的東西,他愈是喜歡.
*伏爾泰於一七二七年訪問英國,他發現英國人非常仇視法國人,一群英國人向他怒吼:殺了他,把這個法國人弔死!伏爾泰說:英國人!你們因為我是法國人而要殺我.難到因為我不是英國人而受的懲罰還不夠嗎?英國人聽了哈哈大笑,居然一路送他安返寓所。
*卓別麟能編,能導,能演,是不可多得的全能影人.有一次,他召開影片攝制會議,一隻蒼蠅在他四周繞著圈子飛.起初他用手打幾下,沒有打到,就要了一個蒼蠅拍.會議進行中,他就握著蒼蠅拍,擺出打蒼蠅的姿態,眼睛狠狠地望著那蒼蠅.可是打了三次,都沒有打到.後來蒼蠅就在他面前的桌上,他慢慢地拿起蒼蠅拍,正要作死命一擊時,忽然放下手中武器,讓蒼蠅飛走.旁邊在座的人看了,就說:為什麼你不把它打死?這位諧星聳了聳肩,說:這只不是方才那隻!
*李白死後遺體葬在採石江頭,往來詩人都在他墓上題詩.有人寫了一首絕句:採石江邊一壞土,李白詩名耀千古;來的去的寫兩行,魯班門前掉大斧.
*歐陽修晚年,每天把生平所寫的文字,加以修改,用心極苦.他的夫人叫他不要修改了,說:何必這樣折磨自己?難道還怕老師責罵?歐陽修笑道:不怕先生罵,卻怕後人笑.
*林肯有一次夢見自己參加集會.他走路時,眾人就讓出一條路來,讓林肯走過.這時在一大群人中,有一個悄悄地說:他只不過是一個面貌平凡的人.林肯聽了,就說:朋友,上帝喜歡面貌平凡的人,所以他生了許多面貌平凡的人.
*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談自己的成功秘訣:我以為我自己最大的優點,是能夠鼓起人家的熱忱.要叫人家能夠盡心竭力,最好的辦法是賞識他,贊美他,上司的指摘,是最容易消滅部署的信心的.我還沒看見一個人,在被吹毛求癖時,能比在被贊賞時把事情辦的更好.
*美國哈佛大學校長愛略華說:我覺得哈佛現在的確可以稱為知識寶庫.不過我在想,哈佛之能成為知識寶庫,是由於大一新生帶來了知識來,而大四畢業生卻只帶了一點點知識離校.
*德國名醫寇杜斯有一次宴客,站在主人立場,他得把桌上的烤豬切開,分給賓客.他用刀先在烤豬胸部直剖一刀,接著又交叉地剖上一刀,然後把切碎了塞入豬肚中的香菇和其它填料,用快又卓越的手法拉出來.接著又從自己口袋裡取出一隻皮套,從皮套里抽出手術用針線,把割開的胸部縫起來.縫好後他就拍拍烤豬胸部,笑著對賓客說:只要小心調查,好好照顧他,不久就可以下地走路.
*美國哈佛大學名教授凱屈萊奇是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有一次他在講壇上教授莎士比亞課程不小心一腳踏空,跌到講壇下面.他站起身來,氣勢巍峨對那些學生說:教了四十年書,這是我第一次跌落到聽眾一樣的水平!
*有一次,某處舉行模仿卓別麟演技比賽,參加的人有三四十人之多,卓別麟自己也隱名參加,結果他得的竟是第三名,卓別麟覺得這是他一生最大的笑話!
*美國史密斯女子大學有個女學生,有一次因赴男朋友約會而遲歸宿舍,只得爬窗戶進去.可是窗戶太重,她的力氣抬不起來.忽然窗內有人來幫她忙,還輕聲對她說:不要讓旁人看到.爬進一看,正是笑容滿面的威爾遜校長.
*約翰遜博士,他的父親經營一個大舊書攤.有一次,距離不遠處有個節目,大家都去趕集,這天正下著雨,他的父親想要約翰博士分一部份書籍,運到趕集的地方去販賣.他的父親接連呼喚他三次,要他去,可是約翰遜博士這時正專心閱讀一本又厚又大的書,竟假裝聽不見,也不理睬,父親嘆了一口氣,只得自己親自去了.這時候,約翰遜博士年十八歲.五十年後,有一天中午十一時,當地人看見這個體態臃腫的老年人,跪在街心,他把帽子夾在腋下,拐杖放在一邊,低頭跪在太陽下,熱淚直流.這時約翰遜博士業已成名,大家都來看他,他對大家說:五十年前的同一天,同一時刻,我不聽父親的話,現在我跪在這里懺悔!
*一個巴黎的酒保說:一個顧客喝過兩杯雙倍的馬丁尼酒以後,我就可以說出他的國籍.法國人談戀愛,西班牙人跳舞,德國人誇口,義大利人唱歌,愛爾蘭人打架,美國人要站起來演說.
*喬伊勃朗在太平洋戰爭中到東方旅行,碰到麥克阿瑟將軍,兩人在一起照了個相.闊嘴名星連說:能與閣下照相,三生有幸!可是麥克阿瑟將軍卻說:這張相是為我小兒子照的,他常盼望他的父親能和名人在一起照相.
*歐陽修晚年,每天把生平所寫的文字,加以修改,用心極苦.他的夫人叫他不要修改了,說:何必這樣折磨自己?難道還怕老師責罵?歐陽修笑道:不怕先生罵,卻怕後人笑.
*馬克土溫年輕時在一家報社工作,六個月以後,總編輯叫他明天不用再來了.馬克土溫就問為什麼?總編輯說:因為你太懶.馬克土溫聽著笑著回答:你要經過六個月的時間才發現我懶,可是我卻在進報社的第一天就知道了.
*後漢時曹操近臣楊修,九歲時就非常聰明.一天他的父執孔平坦來訪由他接見,他准備楊梅招待,孔平坦見了就戲問:這是你們家的果實?楊修馬上回答:我從來沒聽過孔雀是您家的家禽!
*宋代蘇軾當杭州縣令時,有一縣民做扇子謀生,可是天涼,扇子賣不出去,於是欠稅.東坡就叫他拿扇子來在上面畫上枯木竹石,畫了二十餘把扇子,那縣民才走出縣府大門,就有人來爭購.因而把欠的稅,全部還清.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拉菲爾畫了一幅瑪利亞抱著聖子耶穌的畫像,在她的右下方是個老人,左下方是個使女.可是正下方有一大片空白,正在想該補些什麼.這時他從畫室窗口看到附近麵包店窗口有兩個孩子,大的一個四五歲左右托腮,仰望雲天,對他弟弟說話,小的一個頭靠在兩臂上,也望著天空,在聽他哥哥說話.拉菲爾覺得很美,就把他們畫在畫的下方,再加上翅膀,就成了兩個天使.
*有人問拉菲爾怎麼能畫出那麼美麗的作品?他回答說:我做了許多夢,然後圍繞著我的夢去作畫.幻想能使人得見不可見之物,意志則能使不可見者成為可見之實體.
*愛因斯坦在新聞記者招待會上提出了他對人生成功的看法.他用一個數學公式來表示:假設A代表一個人的成功,則我可以寫成下列的公式A=X+Y+Z,X代表工作,Y代表游戲.記者問:那Z代表什麼?愛因斯坦笑著回答:Z是把你的嘴巴閉起來.
*芬蘭指揮家鮑理司.塞博夫婦到美國來表演.他們住的房子,據說常常鬧鬼.有一天果然被鬼的聲音吵醒了.塞博太太要她先生去看看,可是這名指揮家卻說:不,親愛的,還是你去好了.因為你的英文說得比我好些.
*莫扎特六歲時,在德國慕尼黑市的皇宮舉行第一次演奏會.因為宮中地板光滑,所以他一進宮門,就滑了一跤.這時有一個小公主,走過來把他扶起來,還吻了吻他的手.莫扎特非常感激,不知如何答謝.就說:等我長大了,一定要取你做新娘.大家聽了,鬨堂大笑.
*一九四八年美國大選,杜魯門總統從白宮趕往其家鄉投票,有一批記者先生,追到總統家中,竟沒有見到總統.後來碰到總統時,一位記者就問他一路發生了什麼事,杜魯門總統回答:有一輛警車要我們停下來,看樣子彷佛今天有一位要人要經過這小城.
*有一次,有個新聞記者問肯尼迪:你怎樣成為二次大戰時的英雄的?肯尼迪回答:他們把我的巡洋艇弄沉了,我就成名了.我們知道肯尼迪當時搭DT-O八號小艇,被敵方擊沉,他也因此負傷.
*蘇格拉底的太太非常兇悍,有一次,她大發脾氣,把蘇格拉底大罵一頓後,還有餘怒未息,就提了一大桶水,澆在她先生頭上.蘇格拉底搔了搔淋濕的頭發,笑到:雷聲以後必有大雨,這是自然法則,也證明這是真理.
*牛頓研究學問非常專心。有一次,朋友請客,席間,他想起家中有瓶好酒,於是叮囑朋友稍等,自己回家取酒。這位朋友左等右等,就是不見牛頓回來,只好去看個究竟。原來牛頓在回家的路上,想起一項實驗的做法,到家後,就一頭栽進實驗室,做起實驗,把取酒招待朋友的事忘的一乾二凈。又有一次,他餓了,煮雞蛋吃,卻一邊想問題,一邊把雞蛋放進鍋子中,等問題解決了,想吃雞蛋時,揭開鍋蓋,撈起的竟是自己的懷表。
*宋朝司馬光出生於官宦世家。從小機智過人,勤奮好學。剛滿二十歲即考上進士。他為官清廉,公務之餘常利用時間讀書,立志寫一部通志,作為人們的借鑒。為了把握時間讀書,他特意製作一個圓木枕頭,枕頭的妙用是睡覺時身子只要一翻動,它就會滾動,人也就驚醒了,可以繼續研究學問,因此稱「警枕」。每當司馬光需休息時,便枕著「警枕」,如此學習的結果,終於成為一位學問淵博的
D. 關於道德的名人故事
孔融讓梨
E. 求關於道德的名人小故事!!
1、有次,蘇格拉底在街上行走,有人用棍子打他的背,痛得他無法站立而蹲下去,但很快的,他又若無其事的站起來。目睹整個經過的旁人,看見他沒有任何的反應,好奇的問他:你挨打,為什麼不還手?蘇格拉底微笑地回答:當一隻發野性的驢踢你時,你會還它一腳嗎?
F. 名人講道德的事例
沈從文(1903~1988)成名之前,吃過不少苦。數九寒東,大雪飄飄,趴在桌上寫作,常常被凍得瑟瑟發抖。當時沈從文並沒多少錢,買不起足夠的煤,屋裡常不生爐子,潮濕陰冷,寒氣逼人。為了禦寒,他用棉被包著腿和腳,不過手卻因為要寫東西而被凍得紅腫。
在某天,突然有個陌生人來到他的住所,這人和善的問:「請問沈從文先生在這兒嗎?」
「我就是。」
「哎呀,你就是沈從文……你原來這么年輕。我是郁達夫,我看過你的文章。」
在之後的聊天過程中郁達夫看了看沈從文樣子,連忙解下自己脖子上的圍巾,給他圍上,並請他到附近飯館吃了頓,臨走前把自己身上僅有的三元錢也資助給了沈從文,並鼓勵他說:「好好的寫下去,我還會再來看你的。」
只因為對對方文章的欣賞而前去拜訪,並在看到對方的情況下對一個後生加以幫助,既不是因為對方出名(因為他還沒出名),也不是因為是老朋友(因為才剛認識),且當時的郁達夫經濟上也不寬裕應該算是個道德故事。
下面是我從網上找的,比較詳細
1923年8月,20歲的沈從文離開湖南來到北平。他來北平的本意,是進一所大學讀書,然後再圖發展。但是,他當時僅有高小文化水平,外語一竅不通,雖然也讀了一些新書報,卻連標點符號也不會使用。他參加燕京大學國文班的入學考試,竟一問三不知,得了個零分,自然無法正式進入大學學習。他只好獨自住在前門外楊梅竹斜街的酉西會館里,開始第一階段的自學,立志靠自己的努力闖入文壇。
沈從文每天早上吃一點冷饅頭、泡鹹菜,就走出酉西會館到宣武門,跑進京師圖書館看書,一直到閉館才返回住處。
同許多初出茅廬的文學青年一樣,沈從文最初的習作,投寄報刊猶如泥牛入海,杳無消息。在窘迫與貧困中,沈從文以一個文學青年的身份,向社會發出了呼救。他曾經用書信的形式,描述了一個窮困潦倒的文學青年的處境,但因無錢買郵票而沒有付郵。後來發表在1924年12月22日《晨報副刊》上的散文《一封沒有付郵的信》,是沈從文正式發表的第一篇作品。1924年11月,沈從文也曾向在京的幾位知名作家寫信,傾訴自己的艱難處境。當時受聘於北大的創造社著名作家郁達夫,接到沈從文的來信後,便去」窄而霉小齋「,看望了這個尚不知名的文學青年。
11月13日,大雪紛紛揚揚,寒氣逼人。沈從文正用棉被裹著雙腿坐在桌前寫作,聽見門響,走進來一個身材瘦削、面龐清癯的30多歲的年輕人,他就是郁達夫。沈從文向他訴說自己來北平後的境遇。郁達夫掃了一眼小房間里的寒酸,一切都明白了。當他知道沈從文尚未吃飯時,便邀他到附近一家餐館吃了飯。郁達夫拿出5塊錢付了賬,將找回的3塊多錢全給了沈從文。他還將自己脖子上一條淺灰色羊毛圍巾摘下來,撣去上面的雪花,披在了沈從文的肩上。回到住處,沈從文禁不住哭了起來。直到晚年,沈從文回憶起這段往事,還眼裡充滿了淚花。
郁達夫看望沈從文回去的當天,寫下了著名的文章《給一個文學青年的公開狀》。針對沈從文想進大學讀書及其目前的境況,郁達夫發出了憤激之辭:「我真佩服你的堅忍不拔的雄心,不過佩服雖可佩服,但你的思想的簡單愚直,也卻是一樣的可驚可異。」因為「像你這樣一個白臉長身,一無依靠的文學青年,即使將麵包和淚吃,勤勤懇懇在大學窗下住它五六年,難道你拿到畢業文憑的那一天,天上就忽而會下珍珠白米的雨來嗎?」文中,郁達夫為文學青年設計了擺脫目前困境的上中下三策:去外面找工作,或者去革命,去製造炸彈;想法弄幾個路費,返回湖南故土;去應募當兵,或者做賊去偷。
G. 道德的名人故事
沈從文(1903~1988)成名之前,吃過不少苦。數九寒東,大雪飄飄,趴在桌上寫作版,常常被凍得瑟瑟發權抖。當時沈從文並沒多少錢,買不起足夠的煤,屋裡常不生爐子,潮濕陰冷,寒氣逼人。為了禦寒,他用棉被包著腿和腳,不過手卻因為要寫東西而被凍得紅腫。
在某天,突然有個陌生人來到他的住所,這人和善的問:「請問沈從文先生在這兒嗎?」
「我就是。」
「哎呀,你就是沈從文……你原來這么年輕。我是郁達夫,我看過你的文章。」
在之後的聊天過程中郁達夫看了看沈從文樣子,連忙解下自己脖子上的圍巾,給他圍上,並請他到附近飯館吃了頓,臨走前把自己身上僅有的三元錢也資助給了沈從文,並鼓勵他說:「好好的寫下去,我還會再來看你的。」
只因為對對方文章的欣賞而前去拜訪,並在看到對方的情況下對一個後生加以幫助,既不是因為對方出名(因為他還沒出名),也不是因為是老朋友(因為才剛認識),且當時的郁達夫經濟上也不寬裕應該算是個道德故事。
H. 名人的道德故事 急!!!!!
魯迅出生一個破落地主之家,出生時家裡還有13畝土地,但到其13歲的時候,因其祖父入獄,家裡的所有財產被一抄而空。此時父親又患上水腫病,魯迅每天都要到比自己高一倍的櫃台上去購買葯給父親治病,回到家又得去為父親尋找那些子虛烏有的葯物:冬天的蘆根,經霜三年的甘蔗,原對的蟋蟀,結子的平地木。結果全上了庸醫的當,其父親的病不但沒有治好,反而愈來愈嚴重——最後亡故。從其祖父的生上,他看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腐敗;從其父親的身上,他看到了封建中醫大都是一些騙錢的東西。所以他痛恨封建社會。在痛恨的同時又很起了對於被騙的病人和他家人的疾苦的同情,凡事從具體做起,所以決定去日本學醫學。用醫學來救國,但在日本學醫期間,看到國民的麻木性,認為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是如何的健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材料和看客。他認為對中國人,只能先治其精神,然後才治其身體,就這樣,便棄醫從文了。但是當時的文化空氣不濃,從內心來說,他非常痛苦,因為他的主張沒有人聽令,他感到萬般的寂寞,於是就開始干起他認為十分無聊的事情——抄古碑,在抄古碑的過程中,也遇到了許多麻煩,這段時間他度日如年,幸好在朋友的勸告下,毅然提起戰斗的筆,與封建統治階級作戰。與統治階級作斗爭,吃虧的只能是自己,這就好比拿雞蛋跟石頭碰一樣,石頭是安然無恙,而雞蛋則是粉骨碎身。魯迅成了全國通緝的對象。從北京大學轉入廈門大學、中山,後來實在干不下去了,成了自由人,生活無著落。
他對中國人民的麻木表現是深惡痛絕,恨鐵不成鋼的。其筆下的阿Q、孔乙己、華老栓、潤土、單四嫂等都是被封建意識麻木的產品。魯迅對這些人是既同情,又憎恨,同情他們軟弱,憎惡他們麻木;這些愚弱勢的群體,長期是統治階級欺壓和愚弄的對象——當作奴隸來使用,臨死的時候竟然還不知道。他認為這些人的精神上有極大的問題,但又是一時無法改變的,只能用文化去慢慢教化。但中國自古以來是以文言文為主,這些不識字的弱勢群體是看不懂的,所以他提倡白話寫作,可惜的是魯迅用了一輩子的心血來努力做的工作,到今天,還是沒有起到多少作用,因為今天,中國人還是表現得無端的自私,無端的不仁,要是魯迅看到這樣的狀況,我想他那口氣將永遠上不來的。所以我說他最苦一點不錯。
魯迅雖然在教育部任過幾年的公務員,但他對公務員的那一套工作作風非常不滿意,的確,那裡面是吃喝玩樂、爾虞我詐的地方,魯迅是一個正直人,不喜歡那一套。為了謀生,他不得不另謀職業,學校應該清靜一些,結果學校也不是他想像的那樣是一塊純潔的聖地。學校畢竟也是受到社會的影響。當權者恨他,特別是單位的一把手。一把手恨的人,一般都會成眾人攻擊的對象;因為一把手通常是單位的晴雨表。況且魯迅是國家級一把手憎惡的「特級罪犯」。不用說都知道——多數人都不敢接近,不敢把他當朋友,因為怕引火燒身。所以魯迅的同輩朋友很少。他的朋友多數是一些文學青年,也就是還沒有被社會染壞的那一部分人,比如劉和珍、文莽之類的,這些初生的犢不怕虎,在他們身體里有熱血在流動,他們是革命的力量,而且又受到魯迅的影響,都把魯迅當作精神力量和精神領袖人物來崇拜,魯迅也看到他們是新生的革命力量,對他們百般照護。除了這些人外,魯迅就沒有朋友了,特別是在公務員隊伍里更是不可能有朋友的了。魯迅的愛人許廣平是他的學生,比他小20多歲,完全不是同輩之人——也許有人會污衊說魯迅是老馬想吃嫩草,但我看這不太可能,因為魯迅人品正——可以說,與他同年齡的人——當然封建時代結婚早——也很少有他同年齡的人了——就不可能有結婚對象了。
魯迅是中國最有良知和正義感的人,他不參加任何一個黨派,因為任何一個黨派,只要取得革命勝利後都會成統治階級,成了統治階級後,都會變壞,在他看來,人是自私的,一旦革命成功後,這些人也會騎在人民頭頂上作威作虎。所以他不參加共產黨,與不參加國民黨。他對與統治階級走得近的人從心底上是不舒服的。比如,梁適秋,因為與國民黨走得近,所以就成了魯迅辱罵的對象。魯迅死的時候,中國還沒有解放,對他來說是十分幸運的事情,要不然按他的這個性格,可能要被關進監獄的,因為他看到不正義的東西就齷齪,便會產生抵觸情緒,這樣不坐監獄才是怪事呢?我記得有一本書上說過:有人問毛澤東要是魯迅還在,將是怎麼樣?毛澤東說,要是還在,肯定在監獄里,而且還在寫東西,寫東西罵人。毛澤東的這個回答雖然滑稽,但並不是沒有道理的。魯迅始終把良知和正義放在關注中國歸弱勢的群體上,他時刻關注社會上不平等的事情,每當有不平等的事情發生,他就得寫上一篇雜文,所以說他特別累,尤其在精神上,因為他看不慣的東西太多了,他思考的問題太多了,結在心中的憤怒也太多了。幸好他是寫雜文的高手,可以通過寫雜文來發泄心中的不平和憤怒。否則他可能會患上精神上的分裂症。有人罵他是瘋子,說他一天只知道罵人。這足見魯迅與社會的格格不入。不管怎麼說,魯迅是一面正義和良知的旗子,他不愧是中華民族之靈魂。
魯迅雖然塑造了阿Q這個典型,但他從來就沒學會使用阿Q哥的精神勝利法——來個自我安慰。他為這個愚弱國民的麻木簡直耗盡了一生的血液。他像一個醫生,給病人治病,用盡所有的辦法,還是沒有使病情得到改觀。醫生還好,會來個自我安慰,治不好算了,反正錢我已經收了,大不了退還。可是魯迅是一個極認真的人,按一般人說的是一個鑽牛角尖的人。他偏要往那個死胡同里鑽,往那死胡同里想,你說他不累才是怪事。所以報到說他臨死的時候只有50多斤。可是,我們今天這些人,隨便一個出來,就算是餓死的,也不會少於70斤吧。
魯迅一生,雖然出過國,留過學,但他沒有寫過一篇游記,因為寫游記的人,一定要心情好。在那樣的社會中,即使有大好河山,但也激發不起人的興趣,除非是那些公子哥兒們。魯迅從來沒有過好心緒,你教他寫得出什麼游記呀?
魯迅是葯,他的文章是專門用來治病救人的。魯迅曾經說過,要是他的文章快朽就好了,因為這說明中國人的病已經治癒了。可是我們現在看魯迅的書還是相當適用,而且還特別有味道,說明中國人的病還沒有治癒。所以魯迅的痛苦和勞累是無期的。
I. 道德修養的名人故事
:《列寧守紀的故事》
「按次序理發」
有一次列寧去克里姆林宮理發室理發。當時,這個理發室只有兩個理發師,忙不過來,很多人都坐著排隊,等候理發。列寧進去後,大家連忙讓座,並且請列寧先理,可是列寧卻微笑著對大家說:「謝謝同志們的好意。不過這樣做是要不得的,每個人都應該遵守公共秩序,按照先後次序理發。」他說完後,就隨手搬了一把椅子,坐在最後一個位置上。
J. 名人的個人品德故事
明代學士解縉的故事
解縉巧對諷權貴
明朝翰林大學士解縉堪稱詩詞名家,他自幼聰明好學,7歲能詩善文,且生性剛直。
一次,告老還鄉的李尚書不信解縉有此高才,他宴請幾個權臣顯貴作詩,派人叫解縉前來應對,想有意當眾奚落他一番。
解縉來到李府,只見大門緊閉。家人說主人吩咐要他從小門進入,他站在大門口硬是不走小門。李尚書聞情走來大聲說:「小子無才嫌地狹」;解縉即答:「大鵬展翅恨天低。」尚書聽了大吃一驚:呵,這小子口氣倒不小,忙命人打開中門相迎。
剛入席,一權貴便想借題嘲笑他母親在家做豆腐,父親挑上街叫賣的貧寒身世,對他說:「聽說才子能出口成對,今日請你以你父母職業為題如何?」解縉聽了,明知是奚落自己,不慌不忙地吟道:」戶挑日月上街賣;手把乾坤日夜磨。「眾人聽了,無不拍案叫絕。那權貴卻魚骨梗喉似的上下不安。
另一顯貴見解縉身穿綠襖,便也出一上聯譏諷他:「井裡哈蟆穿綠襖」;解縉見那人身穿紅襖,靈機一動說出下聯:「鍋中螃蟹著紅袍」。那顯貴聽了暗想:這小子好厲害,我把他比作活哈蟆,他卻把我比作死螃蟹。但又無理發泄,只好自認倒霉。
酒過三巡,尚書欲壓服解縉,用手往天上一指,自命得意地說:「天作棋盤星作子,誰人敢下?」解縉聽罷,用腳在地上一頓,說:「地作瑟琶路作弦,哪個能彈!」口氣比他還高。尚書奈何不得,啼笑皆非。
這時,解縉舉杯祝酒說:「難得今日群才雅集,我願題贈一聯助興」。尚書聽罷,忙叫人拿來文房四寶,解縉揮毫舞墨,然後擲筆大笑而去。眾人走過來一看,瞠目結舌地半天說不出話來,原來這是一副借物寓諷聯:「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解縉巧對曹尚書
明代有個學士叫解縉,是一個有名的才子。據說,他六七歲就能吟詩作對,人們都稱他為「神童」。他家與曹尚書家的竹園相對,於是他便在自己家的門上貼了一幅對聯:
門對千竿竹
家藏萬卷書
曹尚書見了很不愉快,心想:我家的竹園景色哪能讓他借用呢?於是,他就命令人把竹子砍去一截。解縉見了,就在對聯下面各添一字:
門對千竿竹短
家藏萬卷書長
曹尚書更加生氣,馬上命令人把竹子全部砍光。解縉見後又在對聯下面各加一字:
門對千竿竹短無
家藏萬卷書長有
這一次,曹尚書感到十分驚奇,就讓人把解縉叫來。解縉來到曹家時,見正門關著,就高聲說:「正門不開,這可不是迎客的道理。」曹尚書在門內說:「我出上聯,如果你對得出下聯,我便開門迎接。」接著,念道:
小犬無知嫌路窄
解縉對道:
大鵬展翅恨天低
曹尚書又念一聯:
天作棋盤星作子,誰人敢下
解縉立刻接出下聯:
地當琵琶路當弦,哪個能彈
曹尚書聽解縉對答如流,連稱「奇才」,馬上開了正門迎接。待解縉進了屋裡,曹尚書便問:「你父母是做什麼生意的?」解縉想起父親每天賣水,早晨、夜晚水桶里映出了太陽和月亮的影子,母親紡線織布,雙手忙個不停,就回答:
嚴父肩挑日月
慈母手轉乾坤
曹尚書聽了,不得不佩服解縉的奇才。
張藝謀小時候的故事
1999年的春夏之交,我找到了張藝謀媽媽家。張媽媽沏好了茶,遞給我一張名片。名片正面印著: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中國醫學文摘皮膚科學編輯部張孝友教授。背面則是:西安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皮膚科教授、中華醫學會皮膚科西安分會委員。下面是訪問張媽媽的錄音整理。
我1950年生了藝謀。他的生日是4月11日。藝謀出生的時間是早上7點鍾。藝謀他爸叫了一個日本人的太太接的生。
藝謀的名字是我父親給起的。我爸想了又想,拿一張紅紙條,寫了三個字:張詒謀。為什麼要起這個名字?詒者勛也。我父親是希望孩子將來能有所成就。因為這名字,藝謀上學後還出現了一些有意思的事。由於「詒」字不好寫,有人把他的名字寫成張治謀,有人寫成張冶謀,還有同學跟他開玩笑,叫他張陰謀,他一氣之下就自己把名字改了,叫了現在的「藝謀」。
生了藝謀,我在家照顧了他一年。一年以後我考取了醫科大學。他爸工資很低。我一上大學,還要用他的錢,家裡頭錢就比較緊張,境況也越來越不好。
藝謀小時候很可憐,穿的是補丁衣服和我婆婆給他做的布底鞋,我都不記得我給過他零花錢,能吃上飯就行了。
藝謀6歲上的幼兒園,每天我送他去,有時候他不想去,我就背上他,哄著他。他自己現在都能記得。
後來家境越來越不行。他爸爸的工資不高,才六十幾塊。我畢業以後拿的工資也才五十九塊五,拿了好多年。1954年我生了老二,1957年我又生了老三。生活的艱難可想而知。
藝謀姑姑的女兒,比他大一兩歲。在小學階段,藝謀受這個表姐的影響比較大。他表姐很愛畫畫,藝謀就跟著學。表姐畫美女,藝謀畫武士,另外他還刻畫,刻了好多武士,各式各樣的。「文革」期間,藝謀已經學彩色畫了,拿毛筆來畫,畫梅花,畫人頭像。這小傢伙在我們這兒還很有名,「文革」開始以後,藝謀畫了十幅毛主席在各個不同時期的人頭像,是很大的十幅畫,擺在院子里,他還畫了一幅貼到門上。
在小學四年級以前,藝謀一是愛畫畫兒,另一個是愛看小說,整天抱著看。他小時候營養差,身體不太好,有一次他在班上昏倒了。我把他弄到我們醫院檢查才發現他貧血。他住在兒科的病房,我一有時間就去看他,每次去就看見他在抱著很厚的一本書看。一次查房,我也跟著去了,兒科的何教授發了脾氣,說:「張大夫你怎麼搞的,這么小個娃,你讓他看那麼厚的書,多費腦子呀!」我馬上把書給沒收了。
藝謀最喜歡看的是民間故事和名著。什麼《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藝謀在小學、中學階段就已經把這些書看完了。後來我聽他表姐說:「謀謀小時候和人家巷子里頭的小孩兒玩兒,他從不跟誰打鬧,人家就叫他講故事。好多小孩兒都圍上來,都聽得入神了!」
藝謀能靜心聽課,是個很專心的人,像他爸。他愛學習像我,所以,盡管他放學後老看小說,學習成績還是很好。他每學期都有個三好學生證拿回來,我沒給他保留,也從來沒有貼在牆上,因為我感覺他就應該這樣。你可能覺得我對孩子教育得不夠,但藝謀到現在也不自負,我從來都沒有培養他高人一等的感覺。
藝謀他爸是個悶脾氣,藝謀自己也是,他偶爾回趟家,就跟他爸兩人都在那兒坐著,你拿報紙看我也拿報紙看,各看各的,誰也不吭聲。有時我都睡了,他還在那兒看,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好像跟我們沒有什麼話可說似的。我意識到,孩子大了,有自己的生活了,家不過是他歇息的地方。但我還是跟他說,藝謀,他是你父親嘛,你回來應該問問他的情況,問他身體是不是好,家裡有沒有什麼困難,他又不需要你幫他做什麼,但你要讓他知道你在關心他。人年紀大了,是需要子女來溫暖的。
聽了這些話,藝謀彷彿意識到了什麼,連連點頭。從那以後,藝謀一回家,就主動找他爸爸說話,他爸爸也就開始話多了。他爸爸那人很有意思,話匣子一旦打開了,也會有很多話說的。有時候我就在里頭插話,這樣家庭氣氛就比以前活躍了。藝謀回家不愛說話的原因我明白,性格只是一方面,還有,他年輕,心思都用在自己的事業上了。
其實藝謀有點怕他爸。他從來沒說過,但實際上我能看出來。藝謀拍《紅高粱》的時候吸那個紙煙。蕭華過來告訴我們,說藝謀的煙灰缸有多少多少。我一聽就覺得這事可不得了。他爸以前就是吸煙的,雖然後來戒掉了,但他那個氣管炎就落下病根,一直好不了。於是,他爸跟我就一塊兒專程到西安去了一趟。到了他那兒一看,果不其然,有煙味兒,有煙灰缸,都在那兒放著。他爸當即給他寫了張字條,讓他立刻戒煙。
藝謀吸煙我以前是知道的,也說過他幾次,但是沒有效果。我們專程去了西安,他爸爸又寫了字條,表明了態度,他就把煙給戒掉了。後來別人問他為啥不吸煙了,他就說:他想多拍幾部片子。但我知道這是他爸爸起了作用。
這從一個側面說明藝謀他爸爸是個很嚴厲的人,他感情細膩卻不外露,這一點藝謀也像他爸爸。我從來沒有見過他們父子倆掉過眼淚,即使是在一家人各奔東西的年月里。只有一次,藝謀他爸爸病重了,藝謀大老遠地跑回來。我就對藝謀他爸爸說:「謀謀回來了。你有啥事想給孩子說,你就跟他說說吧。」結果他們父子倆抱頭痛哭,我也跟著掉了不少眼淚。
毛澤東小時侯的故事:
http://www.cbe21.com/gs/lxgs3.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