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建立立法
Ⅰ 什麼是立法構建
對"立法構來建"一詞,能大概意會自,達到一知半解,就足可矣。實沒必要知其然,還需深知其所以然。因為至今尚無一權威性的解釋,故對所有人的理解,都可認為是其大概意會的。如此,何不順應而為,隨逐大流呢?怎麼理解,怎麼就是。我也沒必要獻丑,把自己的半瓢水理解顯出來了。
Ⅱ 什麼是單一的一級立法體制,單一的二級立法體制
從實踐來看,世界范圍內的立法體制大致可以分為單一的立法體制、復合的立法體制和制衡的立法體制。
(一)單一的立法體制
單一的立法體制是指立法權由一個政權機關甚至一個人行使的立法體制。它包括單一的一級立法體制和單一的兩級立法體制。
單一的一級立法體制,是指立法權由一個中央一級的政權機關行使。實行單一的一級立法體制的國家又有不同的地方:
1.立法權是由一個專門的立法機關,即議會專門行使立法職能,享有完全的立法權,因而稱為立法議會。
2.立法權是由一個以立法為主同時兼有其他職能的機關行使。
3.立法權是由一個兼有立法和行政兩方面職能,甚至握有一切大權的機關行使。
4.立法權是由君主(或總統、總督)、議員聯合組成的議會行使。
5.立法權是由一個建立在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基礎上的議會行使。
6.立法權由國家元首單獨行使。
單一的兩級立法體制,是指中央和地方兩級立法權各自由一個而不是由兩個或幾個機關行使。實行這種體制的一般是實行共和政體的聯邦制國家
Ⅲ 如何完善立法機制
發揮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建立由全國人大相關版專門委員會、常權委會工作委員會組織有關方面參與起草重要法律草案機制,建立健全專門委員會、工作委員會立法專家顧問制度。加強立法工作力量,提高立法工作能力。
1、加強人大對立法工作的組織協調,健全立法機關主導、社會各方有序參與立法的途徑和方式。
2、更多發揮人大代表參與起草和修改法律的作用,廣泛徵求代表意見並認真研究採納。
3、貫徹加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的精神,開展立法協商。
4、健全立法機關和社會公眾溝通機制,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加強立法宣傳工作。
5、健全向地方人大征詢立法意見機制,探索建立基層立法聯系點制度。
6、增強立法針對性,推進立法精細化,不斷提高立法工作水平。
Ⅳ 我國的立法體制 什麼是一元制二元制
立法體制是指國家關於立法主體的組織系統、立法許可權的劃分和行使制度。中國的立法體制就是「一元兩級多層次」。
一元立法體制是指國家關於立法主體的組織系統、立法許可權的劃分和行使制度。中國的立法體制就是「一元兩級多層次」。
一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行使國家立法權的主體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它的常務委員會。根據憲法62條和67條規定,全國人大的職權15項,其中立法權4項;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職權21項,其中立法權8項。這就是一元的含義。
兩級
兩級包括中央一級立法和地方一級立法。在國家行政結構上,分中央與地方,中央領導地方,地方服從中央,這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這一關系在立法體制上的表現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國務院作為中央國家機關比地方人大及其常委和政府的政治地位高,處於領導地位。中央國家機關制定(立、改、廢)的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高於地方國家機關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地方性法規和規章不得同中央國家機關制定的憲法、法律(基本法和基本法以外的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
多層次
立法體制的多層次表現是制定規范性法律文件的主體從中央到地方寶塔式的設置,層次清楚,許可權明確,相應它們制定的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地位也是成為梯級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行使國家立法權的主體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它的常務委員會。根據憲法62條和67條規定,全國人大的職權15項,其中立法權4項;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職權21項,其中立法權8項。這就是一元的含義。
兩級
兩級包括中央一級立法和地方一級立法。在國家行政結構上,分中央與地方,中央領導地方,地方服從中央,這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這一關系在立法體制上的表現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國務院作為中央國家機關比地方人大及其常委和政府的政治地位高,處於領導地位。中央國家機關制定(立、改、廢)的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高於地方國家機關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地方性法規和規章不得同中央國家機關制定的憲法、法律(基本法和基本法以外的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
多層次
立法體制的多層次表現是制定規范性法律文件的主體從中央到地方寶塔式的設置,層次清楚,許可權明確,相應它們制定的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地位也是成為梯級的。
Ⅳ 全國人大立法程序大致包括哪幾個環節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一般要經過四個階段:
1、提出立法議案。
2、審議立法議案。
3、表決和通過立法議案。
4、公布法律。
(5)二建立立法擴展閱讀
地方性法規的制定程序是:享有立法提案權的有地方人民代表大會舉行會議時的主席團、常務委員會、本級人民政府和代表(3人以上附議),由主席團提請大會討論,並經全體代表過半數通過。
通過的地方性法規須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
立法原則的指導和規范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立法工作,是一項規模巨大的社會工程。
如何保證不同種類、不同立法部門所制定的法律、法規在目標方面具有一致性,在調整范圍方面互相配合協調,構成一個完整的法律、法規系統,充分發揮其系統的整體功能。
如何避免各級各部門的立法機構或參與立法的機構為本地區或本部門的利益而爭奪權利,逃避義務,如何保證立法在全國范圍內的統一性,具有預測性和相對的穩定性,有一些指導思想和普遍遵循的原則是必要的。
一些學者曾從理論上對此進行過探討和研究。
例如有人認為中國的立法的指導思想應該是五個有利於:即有利於社會主義民主建設;有利於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有利於發揮各立法主體的積極性;有利於法律的貫徹實施;有利於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
有的學者認為,立法的原則應包括民主、公開、公正、權力義務相一致等。
也有的學者認為,立法原則還應包括中央和地方分工負責、配合協調、新法優於舊法、上級法優於下級法、立法監督等。
但是目前這些討論還限於研究階段,到作為普遍遵循的原則還有相當的距離,還需要作大量的工作。
Ⅵ 如何完善立法體制
(一)發揮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導作用
立法是憲法賦予人大及其常委會的一項重要職權。在黨的領導下,發揮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中的主導作用,是新形勢下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的應有之義。立法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工作,人大的主導作用應當體現在法律法規的立項、起草、審議、修改、表決等各個環節。《決定》要求,健全有立法權的人大主導立法工作的體制機制,發揮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一是,通過每屆任期的立法規劃、年度立法計劃,加強對立法工作的統籌安排。人大常委會在編制立法規劃和立法工作計劃時,應當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著力通過立法推動落實黨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加強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要領域立法,廣泛徵求意見,科學論證評估,對各方面提出的立法需求進行通盤考慮、總體設計,增強立法的針對性、及時性和系統性。全國人大常委會有關工作機構應當積極督促、推動有關方面落實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工作計劃。二是,加強和改進法律起草機制。《決定》指出,對涉及綜合性、全局性、基礎性等重要法律草案的起草,由全國人大相關專門委員會、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組織有關部門參與起草,並建立相應的機制。探索和逐步形成立法機關主導,有關部門參加,專家學者、企事業單位、人大代表和人民群眾共同參與起草法律法規草案的工作機制,有利於使各方面的意見和關切得到充分表達,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廣泛凝聚社會共識,防止部門利益,也有利於加快立法進度、提高立法質量。同時,由有關部門起草的法律草案,全國人大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常委會工作機構可以提前參與法律草案的起草工作。對專業性較強的法律,還可以探索委託有關專業單位研究提出方案。三是,努力建設一支適應新形勢新要求的立法工作隊伍。《決定》對建設高素質法治專門隊伍,包括立法工作隊伍建設提出了要求。立法是一項政治性、實踐性、專業性都很強的工作,高素質的立法工作隊伍是黨領導人民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力量。面臨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要從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戰略高度,切實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下大氣力在思想政治素質、業務工作能力、職業道德水準等方面加強立法工作隊伍建設,完善立法工作人才選拔任用、激勵保障等機制,積極推進幹部交流,為優秀立法工作人才脫穎而出創造有利制度環境。
《決定》提出,增加有法治實踐經驗的專職常委比例。這是加強人大及其常委會履職能力建設的重要組織舉措,也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的客觀要求。《決定》還提出,依法建立健全專門委員會、工作委員會立法專家顧問制度。這也是加強立法隊伍建設、增強立法能力的重要措施,全國人大組織法對此作了專門規定,第六屆、第七屆和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曾任命了若干專門委員會的顧問,對專門委員會更好地履行職責發揮了重要作用。發揮人大在立法中的作用,還要增加代表大會審議法律案的次數,充分發揮人民代表大會的立法職能,要創新和完善各級人大代表參與立法工作的機制,充分發揮人大代表在立法中的作用。
(二)加強和改進政府立法制度建設
一是,完善行政法規、規章制定程序,完善公民參與政府立法機制。行政法規、規章是保證法律正確實施的重要方面。我國立法法對制定行政法規和規章的許可權和程序作了原則性規定,國務院制定了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和規章制定程序條例。要按照《決定》要求,不斷完善有關程序。要完善公眾參與政府立法的制度和機制,增強政府立法的公開性、透明性,行政法規和規章草案一般要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並以適當方式反饋意見採納情況。加強政府法制機構在政府立法中的主導和協調作用,涉及重大意見分歧、達不成一致意見的,要及時報請本級人民政府決定。積極探索開展政府立法成本效益分析、社會風險評估、實施情況後評估工作。二是,建立由專門的法制機構組織起草法律法規的工作機制。《決定》提出,重要行政管理法律法規由政府法制機構組織起草。起草過程中,應當把握和處理好權力與權利、權力與責任的關系,既要注意賦予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的必要的權力和手段,又要明晰法定責任,防止部門爭權推責,加強對行政權力的規范、制約和監督,促使行政機關依照法定的許可權和程序正確行使權力,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不受非法侵害。
(三)明確立法權力邊界,從體制機制和工作程序上防止部門利益和地方保護主義法律化
為了防止立法工作中存在的部門利益法制化、地方保護法律化的問題,《決定》提出要明確立法權力邊界。法律法規以及規章的起草制定,要嚴格依照立法法規定的立法原則和立法許可權進行,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科學合理地規定國家機關的權力和責任。下一步,還要通過立法法的修改。進一步明確不同立法主體的立法許可權。國務院部門制定規章,沒有法律、行政法規依據,不得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義務,不得擴大本部門的權力、減少本部門的法定職責;還要完善授權立法制度,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授權決定應當明確授權的目的、事項、范圍、期限、被授權機關實施授權決定的方式和應當遵循的原則。
(四)完善立法協調溝通機制
立法涉及權利利益關系的調整,立法過程也是不同利益群體間的博弈過程,不同部門、行業、群體都會以不同方式參與和影響立法。因此,必須加強立法協調溝通,理順各部門、各工作環節之間的關系,及時解決立法中的重大分歧。在法律的立項、起草和審議的各環節,起草單位和立法機關要廣泛聽取並認真研究各方面的意見。對於立法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和部門間分歧意見較大的重要立法事項,牽頭起草單位要在深人研究、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加強與有關方面的協商溝通,共同研究解決,努力取得共識;必要時,由決策機關邀請有關專家或者委託社會機構對有關問題進行第三方評估,也可以對一些有重大分歧意見的問題,提出若干解決方案,充分聽取各方意見後及時作出決定,不能為部門之間的分歧所掣肘而久拖不決。
(五)加強法律解釋工作
《決定》要求,加強法律解釋工作,及時明確法律規定含義和適用法律依據。解釋法律是憲法賦予全國人大常委會的重要職權,也是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保證法律有效實施的重要內容。制定、修改、解釋、廢止法律,是立法機關行使立法權的不同形式。法律解釋具有針對性強、反應及時、便於操作的特點,可以根據改革要求和法律實施的實際情況,及時對法律規定的含義和適用予以明確,保證重大改革依法有序進行。例如,2014年4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根據司法實踐中的情況和改革的需要,通過了關於刑法、刑事訴訟法有關規定的7個法律解釋,對有關法律適用問題予以明確。法律解釋出台後,各方面普遍給予好評,取得了良好的法律和社會效果。
(六)明確地方立法許可權和范圍
立法許可權劃分是立法體制的核心內容。對立法許可權進行劃分,明確立法權力邊界,目的是為了科學合理地確定立法事項的范圍及不同歸屬,明確各立法主體在立法體制中的地位及相互關系,以及各自製定的法律文件的效力等級。我國憲法、地方組織法和立法法規定,有關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具體包括: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需要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實際情況作出具體規定的事項;屬於地方事務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國家專屬立法權之外的事項,在法律、行政法規尚未制定的情況下,可以先行制定地方性法規。同時,我國行政處罰法、行政許可法和行政強製法對地方立法的相關設定權也作了規定。近年來,一些地方提出賦予地方更大的立法權。對此,要總結經驗,認真研究。總的精神是,要進一步明確地方立法許可權,地方立法要確保中央方針政策和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在本地區的有效實施,加強對本地區事務的統籌協調,強化執行和執法監管職責,做好面向基層和群眾的服務管理,維護市場秩序和社會安定,促進本地區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
(七)依法賦予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
隨著各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城鎮化建設的推進,設區的市在城市建設、市容衛生、環境保護等方面普遍有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客觀需求。近年來,一些全國人大代表多次提出議案、建議,要求增加具有地方立法權的較大的市的數量。一些設區的市向國務院提出申請,要求批准為較大的市,享有地方性法規制定權。實際情況是,目前我國除了立法法規定的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己經批準的較大的市以外,還有233個其他設區的市沒有地方立法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逐步增加有地方立法權的較大的市數量。《決定》進一步明確提出依法賦予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這就要求遵循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地方主動性和積極性的原則,通過修改立法法賦予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同時,這項工作政治性強,涉及面廣,需要積極穩妥推進。可以考慮在界定地方立法許可權和范圍、加強立法監督的前提下,有步驟地實施。具體步驟和時間可由省、自治區的人大常委會根據所轄設區的市的人口數量、地域面積、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及其立法工作機構能力等因素確定。
Ⅶ 關於建立立法聯系點的優勢和條件包括哪些內容
國家在縣以下基層建立的協助收集立法工作相關信息的固定聯系單位,是基層群眾和社會組織直接參與立法活動的重要載體。
加強人大對立法工作的組織協調,健全立法機關主導、社會各方有序參與立法的途徑和方式。更多發揮人大代表參與起草和修改法律的作用,廣泛徵求代表意見並認真研究。貫徹加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的精神,開展立法協商。健全立法機關和社會公眾溝通機制,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加強立法宣傳工作。健全向地方人大征詢立法意見機制,探索建立基層立法聯系點制度。增強立法針對性,推進立法精細化,不斷提高立法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