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的讀書心得

道德經的讀書心得

發布時間: 2022-03-03 02:33:10

⑴ 《道德經》讀後感(500字)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智,強其骨,常使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意思是:不推崇有才能的人,使人民不去爭奪功名利祿;不以難以得到的東西為珍貴之物,使人民不去偷盜;不顯現那些能誘發人們貪欲的東西,使人民的本心不被擾亂。所以,聖人治理天下,要純潔人們的心思,滿足人們的溫飽,減損人們的遺志,增強人們的體魄。永遠使人們沒有知識,沒有慾望。使那些自以為聰明之人不敢自作主張,以無為的方式去對待一切,就沒有辦不成的事。
老子主張無知無欲,與他所處的歷史背景有密切關系。周王朝分崩離析,五霸代興,戰爭頻繁,野心勃勃的諸侯們都像代周而立,社會生產力在不斷的爭斗中遭到了極大的破壞。老子面對戰亂痛心疾首,因此提出人的本性本來是清靜純潔的,只是受到了名利物慾的隱憂,爭名奪利,貪圖物慾,於是就產生了奸詐巧偽之心。二者是引起社會動亂的根源。主張去除名利,凈化人們的心靈,是一個美好的願望。
從對於人類文明發展史進行反思這一角度來看,老子的思想是深刻的,具有強烈的危機意識,生存意識。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是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人類已經遭到了大自然的報復。
人類是地球上最有智慧的動物,同時也是破壞地球、污染環境的罪魁禍首。由於人的活動,地球的臭氧層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壞。全球平均氣溫逐年上升,酸雨日益增多。大氣、水源、土壤等極大地損害和惡化。大自然已開始瘋狂報復人類。據統計,全世界有五分之四的城市居民生活在污染的大氣環境中,引用這不符合衛生要求的水。這些污染又翻過威脅著整個人類的生存,全球每年有500萬人死於癌症,而癌症決大多數十有環境污染因素引起的。
地球母親已千瘡百孔,傷痕累累。人們為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知識、財富而沾沾自喜。殊不知,人類在不斷著創造文明,同時也在不斷為自己挖掘著墳墓。

⑵ 道德經第一章讀後感

描寫思路:以文章內容作為主題,真實得描述感想,正文:

隨手翻起來了書架上的這本《道德經》,經常聽孩子誦讀,自己對文章的大意卻不甚了解。在查找網路資源後,對第一章進行了粗略的了解。現就部分章節內容淺談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無為「就是合道之為。

通行本《道德經》第一章,老子就把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狀態稱作「無「(無,名天地之始)。天地未分之前,世上什麼也沒有,只有「先天地生「的道在「周行而不殆「地運行,布生天地和萬物。可見「道「就是世界產生、發展、變化的本原,是天地萬物的母體,也就是現在所稱的事物運動的客觀規律,「無「是道的根本屬性。

「無為「即是根據事物的客觀規律而採取的管理對策,是在對天地萬物的運行規律有透徹理解後而採取的最簡單而又最有效的管理手段。「無為「是一種管理理念,更是一種境界。

萬物是平等的,也是自由的和多樣的。平等是前提,自由和多樣是必然的結果,因為萬物是平等的,它們各自有自己存在的理由、生存方式和生活規律即有各自的「德「;

誰也不屬於誰,誰也不能命令別人該怎樣生活。世間萬物是平等的、自由的和多樣的,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真心地按道的要求採取無為策略,讓萬物按各自的「德「自由平等也生長、生活。

⑶ <道德經>第十二章的感想

我寫的文章:
第十二章 去彼取此

《道德經》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佛家說:「一切皆空、四大皆空」。我認為,也可以用道家的觀點來闡釋它:「空、無」並不是什麼都沒有,反而是什麼都有。
「五色」、「五音」、「五味」,都切切實實地在我們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裡存在著。苦是苦,樂是樂,善是善,惡是惡。關鍵是我們怎樣去對待它。
從美學上「朦朧美」的角度來看,事物對人的影響往往與距離成反比的,離得越近,就越能支配我們的本性。因此禪宗主張「明心見性」,老子主張「去彼取此」,都是要求與那些過度的享受拉開距離,獲得超脫。歷史上,許多高士們用自己的行動去實踐著這一觀點。且不說,拒堯帝位、水邊洗耳的許由,也不說拒牛飲水、躲到樹上築巢的巢父,單以出世為旨的儒家弟子們也出了許多這樣的人物,簞食瓢飲的顏回、蓬牖固道的原憲……。東漢初年的嚴子陵也算他們中的一員,他拒絕了同學光武帝出仕的邀請,垂釣富春江,終老林泉間,成為後世傳頌高士的楷模……
當然,我們不能拒絕物質世界的發展與進步。但我們至少應該懂得對於不同的人,世界也是呈現著不同的面貌。你是一個農民,你如果感覺到你周圍的田園風光美的;你是一個讀書人,你覺得書的海洋是最美的;你是一個工人,你覺得叮叮當當的機器聲是美的……那麼,「五色」、「五音」、「五味」就不會給你帶來痛苦。世界豐富的美是與每個人的心靈的豐富程度而開放的。物質的豐富不應給你帶來痛苦,痛苦只是因為你沒有以開放的心靈去接受他,沒有以「無」心態去對待他,太迷惑、太在乎,靠得越近,刺得越傷,這也許就是我們所說的「豪豬效應」吧!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其實,我們的人生何嘗不是要經歷這三重境界呢?涉世之初,懷著對這個世界的好奇與新鮮,對一切事物都用一種童真的眼光來看待,萬事萬物在我們的眼裡都還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長大之後,紅塵之中有太多的誘惑,他使我們迷惑、彷徨、痛苦與掙扎,使我們沉淪在迷失的世界裡,山不再是單純意文上的山,水也不是單純意義的水了;隨著人生經歷的不斷積累,對自己、對世界不斷反省後,便返璞歸真,山仍然是山,水仍然是水。然而面對物慾橫流的今天,面對紛紛擾擾的世界,我們又能有幾人 「去留無意,漫看天外雲卷雲舒」呢?
《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盡皆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嘆!

⑷ 道德經說什麼讀書感悟

道德經讀書心得感悟:篇一

我覺得《道德經》潛藏的一個主題是,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學思想的核心。道的含義博大精深,需要我們從各個方面來理解。事實上,宇宙萬物之運行,是存在必須的客觀規律,這個客觀規律,需要我們有聯系的、全面的來認識,來理解。但人類限於時間和空間,能全面系統地認識宇宙萬物,看來是虛渺而不可能的。但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自己走過的路,要不斷總結,不斷思考,找出規律,逐步認識世界,理解世界,掌握未來世界的運行規律。所以對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他的許多資料在這天看來也是十分具有指導和教育好處的。例如「功成身退」「寵辱不驚」等為人處事的原則是中華民族的精髓,更是安身立命,為人處事的基礎。在物慾橫流的這天,老子提出的「致虛守靜」,「少私寡慾」等處事的哲學是拯救人們心靈的一劑靈葯,讓我們正確的看待得失,能夠凈化人的心靈。

以上是我對「道經」總的認識,下面就具體談談我對其中的一些觀點的感悟認識。

每個人都有私有欲,應對私慾,務必先自反自省,然後自清自虛,若能做到自知、自勝、知足,那麼就能夠算是得道。當社會需要用禮智維系的時候,虛偽巧詐也就慢慢的產生了,禍亂也跟著來了,自以為聰明的人,以智取巧,實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們應守質朴的大道,不要虛偽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棄禮智的浮華。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謙下,天下萬物是從有而產生的,而有卻是從無產生而來的,無是道之體,有是道之用,人應無為、無事、無智、無知、無欲、無我、無私才能到達道德最高境界。隨著科技的日益發達、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豐富了,但是精神世界卻越來越空虛,人類的道德觀念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其中不乏有些人沖破道德的底線,追求權力,物質,金錢,榮譽。物慾橫流的現實生活中,如何去應對這些問題,我們同樣能夠在《道德經》這部聖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為人謙虛、心態平和、淡泊名利、時刻反省,盡職盡責!。

人生短暫,笑對人生也是過,情緒煩躁也是過,我們何不在工作學習中端正心態呢?謙虛是一種美德,更是一個人的修養,並不是象人們所說的謙虛就是虛偽,我覺得謙虛有兩層意思,謙是謙卑,是一種處事的修養,也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虛就是虛心學習,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當別人誇獎你時,你完全能夠說聲「謝謝」,因為這是別人對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並不是說你就此停滯不前了,還需要虛心求教,找出不足,讓自己有更大的進步。心態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到達虛靜的狀態,才會時刻持續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不僅僅如此,平和的心態還能夠幫忙處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間的關系,使之變得融洽。觀看《道德經》後,我覺得理解老子的思想是一種愉悅,是一種洗禮,是一種靈魂的滋養。

現代社會的道德問題似乎已被人們淡忘了。中國以「禮儀之邦」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傳統道德自應繼承光大。而我們呢?我們應做些什麼呢?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無為而治,任何時候做到寬容(設身處地從對方角度思考問題)、向善(對善良的人善待他,對不善良的人也能善待他)、謙卑(要能如水的品質)、知足常樂(凡事適可而止,知足者富,安貧樂道,放下名利、放下虛榮、放下固執,多一些知足、寬容和快樂)

⑸ 求有關《道德經》的讀書心得。要原創的,文採好的,1500個字左右,不要網上查得到的。

加我QQ993074493 可以談談 25歲以下 不要打擾我

⑹ 求一篇{老子}的讀後感,

可以去我的博客自由轉載,我是哲學愛好者,我的觀點和體會你可以轉載和引用,希望對你有幫助。博客中可能文章沒有提及老子,但是很多情況下裡面的思想是學習老子的心得體會,是更深入一些的讀後感。http://blog.sina.com.cn/87moyun

⑺ 《誡子書》讀後體會

寫作思路:寫出《誡子書》的內容,然後寫出自己對諸葛亮教育兒子的意見或想法,從寫作技巧的觀點來評論《誡子書》的優劣得失,看看它給人的感受如何,應用原文做導引,然後發表自己的意見。

正文:

在《誡子書》中,諸葛亮教育兒子,要「淡泊」自守,「寧靜」自處,鼓勵兒子勤學勵志,從淡泊和寧靜的自身修養上狠下功夫。

他說,「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意思是說,不安定清靜就不能為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不下苦功學習就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幹;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成功。

諸葛亮教育兒子切忌心浮氣躁,舉止荒唐。在書信的後半部分,他則以慈父的口吻諄諄教導兒子: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話看起來不過是老生常談罷了,但它是慈父教誨兒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話,是他人生的總結,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這篇《誡子書》,不但講明修身養性的途徑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與學習的關系;不但講明了寧靜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縱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則方面對其子嚴格要求,循循善誘,甚至在一些具體事情上也體現出對子女的細微關懷。

《誡子書》的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學的經驗,著重圍繞一個「靜」字加以論述,同時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對比鮮明。這篇文章短短幾十字,傳遞出的訊息,比起長篇大論,誡子效果好得多。

文章短小精悍,言簡意賅,文字清新雅緻,不事雕琢,說理平易近人,這些都是這篇文章的特殊之處。

⑻ 道德經第78章讀後感

本章以水為例,說明弱可以勝強、柔可以勝剛的道理。八章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本專章可與八章的內容聯屬系起來閱讀。老子所舉水的例子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水最為柔弱,但柔弱的水可以穿透堅硬的岩石。水表面上軟弱無力,卻有任何力量都不能抵擋的力量。這就清楚地說明,老子所講的軟弱、柔弱,並不是通常人們所說的軟弱無力的意思。此處,由於水性趨下居卑,因而老子又闡揚卑下屈辱的觀念,實際上反而能夠保持高高在上的地位,具有堅強的力量。本章後面有一句話:「正言若反」,集中概括了老子辯證法思想,其含義十分深刻、豐富。

⑼ 道德經讀書活動的看法,別百度復制粘貼,800字。

在楊勇老師的建議下,我認真地拜讀了老子的《道德經》,
《道德經》讀書心得
。老子的《道德經》只有區區的五千多字,卻表述了自然之理,令人茅塞頓開,意義深刻。
《道德經》主要是論述兩個方面:一是世界本體--自然,即道與陰陽。道為世界之真,用陰陽成物。二是意識。意識為物的本性,以謙柔通於道。在這兩個層面上,又構建了兩重秩序:一是人,意識與自然間的秩序。這種秩序表明人要尊敬、理解、學習自然。二是人與人之間的秩序。這種秩序就是愛。脫離了愛,這種秩序將不復存在。
一、人,意識與自然間的秩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源於道,道是世界的本體,是唯一的真,唯一的存在,即道就是世界。沒胡道就沒有世界,世界因道而存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述道之理,而道之理應效法自然,而人、地、天也亦效法道。效法道應循道而行,利用自然之理,為自己所用,從而造福人類,使人類社會"天長地久"。倘若我們不依道而行,抱著"人定勝天"的心態,斗天、斗地、斗自然,最終的苦果還是自食。
"天之道,不爭而善,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天有其規律,不是人所能左右的,但我們可以利用其規律,在實踐中實現自己所要達到的目標或理想,因為"天不負有心人"。但是,功成之後要在適當的時候身退。"樹在招風",我們應順應天意,適時而止,方能自保,安享天下太平,而免遭殺身之禍,這也涉及到後面所寫的"知足"。
二、人與人之間的秩序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要想成為聖人實非易事,要想成為聖人,應該有一顆謙虛的心,不恥下問,努力地用知識與道德來充實自己。,同時,要忌空無實際的志向,應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結合自身實際,去實現符合自己能力的理想與目標。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的這些,要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有強健的體魄。因為"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心得體會
《《道德經》讀書心得》(http://www.unjs.com)。""以其終不自大,故能成其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人不應有驕傲自大之心,完全忽視他人的存在,驕傲自大隻會使自己迷失方向,跌入萬丈深淵。"知彼知已,方能百戰百勝。""人貴有自知之明。"以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與潛力,一切的困難就不將是困難了,美好的明天將被自己開創。
"困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整體離不開部分,部分有時也會決定整體。我們注重整體的同時,也不應忽視部分的作用。凡大事者,皆從小事做起。即使是社會主義的大廈,也是一塊塊磚建起來的。因此,我們在實現自己的理想時,要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終成大事,實現理想。
"柔弱勝剛強。""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堅。""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行,莫能行。""天下非剛至強,柔變強。如水滴石穿,繩鋸木斷等。以柔克剛,柔能勝剛,即使天下至柔之物,也能打敗天下到堅之物,這是道之一。但是,天下人皆知其道,而能真正做到的卻很少,甚至沒有。人民在強權之下,也許是很柔弱的,但在暴政之下,人民看起來的柔弱,卻能推翻暴政。如秦朝的來亡,便是一個例子。
"上善若水。"靜能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人是一種高級動物,動物尚有沖動,更何況是人。那麼,我們該如何抑制自己的沖動呢?這就需要我們修心養性,以致使自己做到"清靜"、"無為"。這樣,我們即使面對世間的變幻莫測,烏雲密布,也應處之泰然,冷靜、沉著地面對,最終將雲開見日。倘若自己先亂,即會做出沖動之事,其結果會更糟。
"夫唯不爭,故無憂。""見素抱朴,少見寡慾,絕學無憂。""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不辱,知此,可以長久。"人有一大缺點,那就是不知足。人要想改變這一大缺點,就是淡泊名利,少思寡慾,保持一顆平常心,方能知足。知足者,少有煩惱。無煩惱者,常帶有微笑,能開心、快樂與幸福,這就能夠使自己壽命延長,安度天年。
總的來說,《道德經》惜字如金,字字經典,使人在知道自然這理,依道而行。同時,讓人明白世俗中的為人處世之道,以清靜無為,使自身開心、快樂與幸福。

熱點內容
工資隨意更改勞動法怎麼辦 發布:2025-02-02 08:06:44 瀏覽:595
模範法官胡國運的妻子 發布:2025-02-02 07:59:34 瀏覽:234
貴陽有名離婚律師 發布:2025-02-02 07:43:16 瀏覽:515
有關禁毒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2-02 07:28:50 瀏覽:350
香港律師資格考試 發布:2025-02-02 06:53:18 瀏覽:335
新民事訴訟法涉外基層法院 發布:2025-02-02 06:45:22 瀏覽:789
港府司法復核 發布:2025-02-02 06:25:04 瀏覽:386
錫林郭勒盟法律服務所 發布:2025-02-02 06:07:56 瀏覽:136
法官藏匿偽造證據 發布:2025-02-02 05:59:23 瀏覽:991
法律援助工作站申請流程 發布:2025-02-02 05:55:41 瀏覽: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