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大同是以道德

大同是以道德

發布時間: 2022-03-03 05:17:18

⑴ 《大同》中所宣唱的大同社會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上的

《大同》中所宣唱的大同社會,是建立在「天下為公」的基礎之上的。
「大同」社會,是指社會道德達到很高的境界,社會以及政治形態公正無私,和平安定,人們合敬合愛。然而「大同」社會畢竟是理想中的社會,在現實生活中是無法達到,所以「大同」並未存在過。

「天下為公」簡介:
天下為公出自《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原意是天下是公眾的,天子之位,傳賢而不傳子,後成為一種美好社會的政治理想。
天下為公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規范。既是個人修養之要,也是社會公德的最高原則。它所要求的是關心他人、扶危濟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追求平等、公正,視公共利益高於一切。它的最高境界是在義利相矛盾、相沖突的情況下,以「義」為重,「先義後利」乃至「公而忘私」、「大公無私」的自我犧牲。

⑵ 《論語里仁》里君子的仁德與「大同」之間的聯系

關於儒家與道家的關系問題,學者多有不同見解,或強調二者精神之不同,或強調二者之互補,或爭辯儒道二者孰為主流。本文通過孔子之仁的觀念和老子之自然的觀念試圖說明儒道兩家在精神上有相通之處。在孔子自己的思想中,仁的觀念本身就包含了自然而不勉強的原則。道家的自然原則可以為儒家的道德學說提供實踐的條件和潤滑劑。 本文首先簡要介紹老子哲學的中心價值,然後較詳細地分析孔子仁學中的合乎自然而然之原則的因素,最後討論儒道關系研究的方法和意義。 老子哲學的中心價值 本文對儒道關系的新考察依據筆者對老子哲學的新詮釋。《老子》一書雖然只有五千言,歷代注釋、解釋、翻譯、發揮老子思想的著作卻可能數萬倍之多。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大家都承認自然無為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內容或主要特點,但是很少有人認真而深入地探討自然與無為這兩個概念的意含以及這兩個概念之間的關系。筆者的研究就是從分析自然與無為的意含,它們在老子哲學中的地位,以及它們的相互關系入手的。 筆者認為,老子哲學有一個可能的體系結構。這就是以自然為中心價值,以無為為實現這一中心價值的原則性方法,以「道」為自然和無為提供了超越的和貫通的論證,以辯證法為自然和無為提供了以社會生活為基礎的經驗性的論證。這種對老子哲學體系的「有機重構」突出了「自然」在老子思想中的價值地位,對於重新考察道家與儒家的關系也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需要附帶強調的是,老子所說的自然是自然而然之義,不是現代漢語中指代自然界的自然。老子所關心的是人類社會生活中的自然的和諧,而下是自然界的狀況問題。(註:關於筆者對老子思想的研究方法請參看拙作《老子:年代新考與思想新詮》自序和導言,關於老子之學的中心價值可看第三章。台灣:東大圖書公司,1997。) 為什麼說自然是老子哲學的中心價值呢?這當然是根據對《老子》原文的分析而得出的結論。《老子》第二十五章就明確提出了人、天、地道四者與自然的關系,突出了自然的根本性價值或最高價值的意義。老子說:「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強調,人生活在天地之中,而天地又來源於道,道在宇宙萬物中是最高最根本的,但道的特點、道所依據或體現的卻是自然二字。道是宇宙萬物最高的根源和根據,而自然則是最高的根源與根據所體現的最高的價值或原則。這里羅列了五項內容:人——地——天——道——自然,雖然,地、天、道在老子哲學中都是很重要的概念,但在這里的論證中,地、天、道都是過渡、鋪排和渲染的需要,全段強調的重點其實是兩端的人和自然之原則的關系,說穿了就是人,特別是君王應該效法自然。所謂法地,法天,法道都不過是加強論證的需要,人類社會應該自然發展,這才是老子要說的關鍵性的結論,換言之,自然是貫穿於人、地、天、道之中的,因而是極根本極普遍的原則。 自然作為中心價值,必然會體現在社會管理者與百姓的關繫上。《老子》第十七章說:「大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老子認為,聖人式的管理者不會強迫百姓做任何事,也不會向百姓炫耀自己的恩德,百姓僅僅知道他的存在,而不必理會他的存在。這是道家理想中的虛位君主,和孔子所贊頌的「無為而治」也有相通之處。次一等的執政者會做一些令百姓感恩戴德的事,這是傳統的或一般儒家所嚮往的聖明君王。再次一等的執政者使百姓畏避不及,這是通常所謂的昏君。更糟的統治者令百姓忍無可忍,百姓對他只有侮辱謾罵,這就是所謂的暴君。聰明的統治者悠閑自得,少言寡道。萬事成功遂意,百姓都會歌頌他實現了自然之道。(註:關於「百姓皆謂我自然」一句,本文解釋與通行解釋不同,請參看上述拙作,70頁。) 這里有一個深層的問題。歷來的注家大多指出,「自然」井非沒有君主的作用,只是君主的作用和一般人所想的作用不同,其特點是潛移默化,讓百姓感覺不到君主的作用,是百姓自然而然地接受的影響。這就涉及一個問題:「自然」的價值到底是否承認外力的作用。按照傳統的解釋似乎只要外力的作用不引起人們的直接感覺就可以算作自然。這樣說來,自然並不一概排斥外力,不排斥可以從容接受的外在影響,而只是排斥外在的強力。在這一點上,老子哲學留下了與儒家思想和其他社會機制,如法律、禮儀等相通與相容的空間。 十七章強調君主應該實行自然之治,讓百姓充分享受不受干擾的生活。這是從社會關系,主要是君民關系的角度講自然的。五十一章則為自然的原則提供了形而上的根據。「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蓋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註:「器成之」「道生之,畜之」兩句據帛書本校改。)對「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一句成玄英注雲:「世上尊榮必須品秩,所以非久,而道德尊貴無關爵命,故常自然。」老子強調,道的崇高地位應該是自然而然的,不是任何東西可以賜予的,是不應該刻意追求的。那麼,道的崇高地位是怎樣形成的呢?當然是因為道有生養萬物的功能,但僅有這一點是不夠的。道之偉大還在於生養之後不以生養者自居,既不居功自傲,更沒有主宰或佔有的意圖,也就是「生而不有,為而下恃,長而不宰」。有這樣的態度,無論是否受到尊重都可以處之泰然,既不會沾沾自喜,也不會怨天尤人。這也是老子所提倡的「自然」之精神的一個方面。 第六十四章又從聖人與萬物的關系的角度講到自然:「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道家的聖人的價值觀念與儒家聖人或其他人都不相同。道家的聖人所追求的是一般人所不願意追求的,對一般人所珍重的價值也視若浮雲。這種價值觀念體現在行動上就是「輔萬物之自然」,也就是因任萬物之自然。「萬物之自然」是最好的狀態,聖人只能幫助和維護這種「自然」狀態,不應該試圖改進或破壞它。這是從人與萬物的關系的角度強調自然的意義。對「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一句,河上公注曰「聖人學人所不能學。人學智詐,聖人學自然。人學治世,聖人學治身,守真道也」。把自然的原則當做學習的對象,學習的內容,這是聖人的特點。不學習輔助和保護這種狀態就會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或權力破壞自然的狀態。聖人的這種態度就體現了老子的價值觀。 綜上所述,自然是人、地、天、道所效法的最高法則,是聖人與百姓之間的關系的最好體現,是聖人與萬物之關系的准則,是道和德的尊貴地位的原因,具有最根本、最重要的含義,概括起來,我們就可以說,自然是老子哲學的最高原則或中心價值。

⑶ 大同與小康 譯文

譯文

「大道實行的時代,天下是屬於公眾的。選拔道德高尚的人,推舉有才能的人。講求信用,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使它達到和睦。因此人們不只是敬愛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愛自己的子女。

使老年人得到善終,青壯年人充分施展其才能,少年兒童有使他們成長的條件和措施。因此不必從外面把門關上。是高度太平、團結的社會,稱之為大同。」 (公眾利益的自然社會)

」如今大道已經隱而不顯,天下成為私家的。人們只敬愛自己的父母,只疼愛自己的子女,對待財務和出力都是為了自己;天子諸侯把父子相傳、兄弟相傳作為禮制,城外護城河作為防守設施,禮義作為准則,使君臣端正,使父子純厚,使兄弟和睦。

如果有不遵循禮義的,在位有權勢的人就會被罷免,老百姓認為這種人是禍害。這可以稱為小康社會。」(個人利益的康寧社會)

大同是以道德為基礎自覺形成的秩序社會,小康是以利益分配和禮儀為基礎強制形成的秩序社會,兩者都以「天下」觀念為旨歸,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已知世界的統一」。

(3)大同是以道德擴展閱讀:

在19世紀末葉前的漫長的時期內,大同理想並未為儒學繼承者普遍注意,只是到近代才受到特別的重視。太平天國革命領袖洪秀全繼承和發展中國以往農民革命中的平等,平均思想,吸取《禮記·禮運》大同思想和西方基督教思想。

提出建立一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人間天國。戊戌維新領導人康有為利用公羊「三世」說和《禮記·禮運》大同思想,糅合西方空想社會主義,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和進化論,寫成《大同書》。

提出建立一個「無邦國、無帝王,人人平等,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近代資產階級革命領袖孫中山把通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實行了「平等地權」、「節制資本」以後形成的資本主義社會,也塗上一層 《禮運》所描繪的大同世界的色彩。

他給民生主義下定義:「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又名共產主義,即是大同主義。」(《孫中山選集》 下卷,第765頁)。事實上,民生主義不等於社會主義,大同理想與科學社會主義也有著原則的不同。

但大同理想所包含的反對剝削,主張財產公有,要求人人參加勞動,達到天下為公的基本精神,對馬克思主義者來說卻是非常寶貴的。《禮記·禮運》把「大同」視為最高理想,但真正的注意力卻不在大同而在小康。

⑷ 什麼是大同思想

大同思想,也就是中國的烏托邦思想。「大同」是中國古代對理想社會的一種稱謂,相當於西方的「烏托邦」。這種思想,源遠流長,出自《禮記·禮運》。

概述:
大同思想,源遠流長。《詩經》中的《碩鼠》篇(產生於公元前 611年以前),把貴族剝削者比做一隻害人的大老鼠,並且發出了決心逃離這只大老鼠的「適彼樂土」、「適彼樂國」、「適彼樂郊」的呼聲。《碩鼠》是迄今保留下來的關於大同空想的最早的材料之一。
春秋末到秦漢之際的大同思想這一時期是中國古代社會制度發生劇烈變動的時期。在這樣一個新制度產生的分娩陣痛時期,產生出各種各樣的關於理想社會的設計:農家的「並耕而食」理想,道家的「小國寡民」理想和儒家的「大同」理想,是這一時期大同思想的三種主要類型。
《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少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 ,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特點:

1、天下為公(全民公有)的社會制度。
2、選賢與能的管理體制。
3、講信修睦的人際關系。
4、人得其所的社會保障。
5、人人為公的社會道德。
6、各盡其力的勞動態度。
參考:http://ke..com/view/802871.htm

⑸ 道德經 大同社會特徵

大同社會是中國古代儒家所宣傳的最高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
「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愛。「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說的是每個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養父母、撫育兒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會親如一家。「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意思是對各種年齡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適的安排。又特別提到,對「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要實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體現了全社會的關愛。
(2)人人都能安居樂業。「有分」,就是有穩定的職業,能安心地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織,婦女在家也要從事蠶桑,這樣才能豐衣足食。
以上兩個方面主要是就物質生活說的。
(3)貨盡其用,人盡其力。「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這是說人們珍惜勞動產品,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不會將它據為己有;「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這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全力地工作,卻沒有「多得」的念頭。這主要是就人們的思想觀念說的,因為只有樹公心、去私心,才能達到貨盡其用、人盡其力的境界。

⑹ 大同和小康所指的社會意義有什麼不同

小康,是把禮儀、道德制定成法,用來約束人們的社會。人們的勞動都是為了私利。這樣的社會,叫做小康。
大同,人們以道德為底線,不必以法律約束自己,世間太平,人人互幫互助,不為自己,是政治的最高理想。
大同社會是明顯比小康社會要好的。但小康社會總比封建社會要好,你說是吧?
大同與小康這兩個說法出自《禮記·禮運》。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 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 立田裡,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 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 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身為中國人,你應該自己去理解文言文。

⑺ 大同與小康的介紹

大同是以道德為基礎自覺形成的秩序社會,小康是以利益分配和禮儀為基礎強制形成的秩序社會,兩者都以「天下」觀念為旨歸,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已知世界的統一」。

⑻ 大同是什麼意思

世界大同有多個有名的同法其內容林林總總很繁雜,在此我只講老子的世界大同的構想。

老子講「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同於道,同於德,老子在道德經第二十三章中講人與人相同的益處方法和重要性,老子看重大同人生,人人同於道同於德就是大同社會。

老子「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這天下式就是天下同一式,這知白守黑的天下統一式是老子的大同社會一內容。

老子:「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這一個又一個的一都帶有同一統一的意思,天下正即美好社會,整斷話總意是構建是一不二的大同社會。

《道德經》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chuò)。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鄉,其德乃長(chǎng);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前段話總意是人言行只要正確是他你無異的,天下人都得正確道和德就得到普及。

《道德經》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sè)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這段話大意是人人內心只要正大光明和同其庸常無有突出的個得分別即為大同。

⑼ 孔子認為大同與小康的本質區別在哪裡

二者的本質區別只有一點,就在於大道的「行」或是「隱」,「大同」與「小康」都是「大道」的體現,「隱道」絕無「失道」「喪道」之義,只是堯舜之後,「大道之行」隱在了小康之治里,「小康」恰恰是「大同」之寄寓。換言之,「小康」的理論依據和支撐是「大同」,「大同」的現實演繹和開展就是「小康」。

(9)大同是以道德擴展閱讀:

「大同」思想在儒家傳承中有其深遠的理論淵源和歷史依據。堯舜禹三代之治,被儒家認為是上接炎黃、下啟三朝,行禪讓,便是大同之世。《論語》中孔子也多次贊嘆堯舜,流露出對堯舜時代的強烈嚮往。

從夏禹之後,他的兒子啟繼承了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中國歷史上遂從「公天下」變為了「家天下」,大同之世便退出了歷史;但後世大儒的政治理想基本上並不以漢唐為高、而是以追尋「大同」為目標。

「小康」描繪的是在夏禹之後到商湯、周文王、武王、周公治理下出現的盛世。堯舜禹之後,中國社會朝向「小康」的現實努力,恰恰是「大同」思想在中國歷史進程中的具體落實,這是理解儒家為政之道的核心之一。

⑽ 大道之行也中的大同社會和道德經中的小國寡民社會有何異同

大同社會出自西漢·戴聖《禮記·禮運篇》原文昔者仲尼與於蠟賓。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 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而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而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睦兄弟,以和夫婦,發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勇智,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執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一個是儒家思想的理想社會,一個是道家思想的理智社會。一個是講仁愛禮制,一個是講樸素無為! 高下立判,人生來就是自私的,所以道德經的小國寡民更符合人類社會的生息繁衍與自然和諧共生。

熱點內容
香港律師資格考試 發布:2025-02-02 06:53:18 瀏覽:335
新民事訴訟法涉外基層法院 發布:2025-02-02 06:45:22 瀏覽:789
港府司法復核 發布:2025-02-02 06:25:04 瀏覽:386
錫林郭勒盟法律服務所 發布:2025-02-02 06:07:56 瀏覽:136
法官藏匿偽造證據 發布:2025-02-02 05:59:23 瀏覽:991
法律援助工作站申請流程 發布:2025-02-02 05:55:41 瀏覽:966
醫葯公司法律監管 發布:2025-02-02 05:54:19 瀏覽:734
電力公司違法規定罪名 發布:2025-02-02 05:37:18 瀏覽:477
常芬律師 發布:2025-02-02 03:58:35 瀏覽:638
代理律師為勞動法費用多少 發布:2025-02-02 03:36:12 瀏覽: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