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希望網道德講堂
⑴ 百家講壇《弟子規》觀後感
《弟子規》〈入則孝〉雲:「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對照一下劉備的話,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弟子規》卻要求是除非請示匯報並得到批准,否則什麼都不能做。典型的培養奴才。連寵物都要自主權,何況是人。兒童精力過旺,兒童求知慾特強,磕磕碰碰,摔摔打打難免,那是兒童必不可少的成長過程。兒童是在不斷犯錯誤不斷改正錯誤的過程中學習的,不許兒童犯錯誤等於不許兒童成長。形不成獨立的世界觀和獨立的人格,這正是滿清所需要的,你們都有獨立的是非觀,都要責任權利相稱,滿清的奴隸主豈不做到頭了?
《弟子規》〈入則孝〉雲:「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儒學的孝是父慈子孝——權利責任的統一,而無論愛我或憎我,我都要孝,典型的奴孝。比如舜的父親瞽叟,就希望舜死,而且要死於類意外,以便自己不承擔責任,看到舜不死,就製造類意外,舜應該滿足瞽叟的願望把自己去除掉嗎?
《弟子規》〈入則孝〉又雲:「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理直氣平可以,理直氣弱何意?難道父母的過錯就不是過錯?或者我們提意見是更大的過錯?在家父母永遠是對的,即使父母錯了,子女也不該發現,發現了也不該指出,萬不得已指出,也要先察言觀色,因為指出父母過錯的行為本身是更大的過錯。所以要「撻無怨」。孟子曰:當怨無怨是不孝。只有已經漠不關心,視為路人了,才會不怨。而且,連舜都要怨,不但怨,而且在空曠處呼天搶地。面對知錯不改,反而變本加厲毆打你的家長,你會無怨嗎!在家撻無怨,出外則文字獄無怨,被奴役無怨,背黑鍋無怨,甚至冤死無怨了。子曰:過而不改,是為過矣。難道父母就可以死不認錯嗎?在家父母永遠是對的,在外強權永遠是對的,就可以伺候主子了。於是漢文化的人格獨立被奴顏婢膝取代了。
儒學要求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權利責任是統一的,
儒學的孝是敬,不與尊長直接對抗,但可以非暴力不合作,胡酋的孝是順,而且是絕對的。像舜那樣不但不死,而且不告而娶,簡直罪該萬死了。《孝經》中曾參問孔子:「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孔子回答說:「是何言與?是何言與?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孝是出於愛心,責任心,道德良心,而不是為了利益或政府的表獎,更不能像繳稅一樣視為負擔,在外界壓力下不得不然。
孝有三重境界,贍養,讓家人生活愉快是我的責任,也是你自信心和愉悅感的來源,更是你人生目標之一,對不同的家庭成員,愛的方式不同。對父母的愛是「敬」;撫養,出於報答養育之恩的心態;蓄養,迫於道德法律的壓力,也做到了讓父母衣食無憂,內心卻視之為負擔,盼他早點死。
好人孝為本能,不需要《弟子規》,子女不會差,壞人再講《弟子規》,能得到蓄養就不錯了。
翻遍《弟子規》,通篇除了必須就是不許,弟子的權利在哪裡?君父的責任又在哪裡?儒家禮的要求是君的道德高於士大夫,士大夫高於百姓,滿清時期,弱勢者無權利,必須遵守《弟子規》,強勢者無責任,可以恣意妄為。君無論怎麼做都是仁,臣必須忠,父無論怎麼做都是慈,子必須孝,兄無論怎麼做都是友,弟必須恭。因此字還是漢字,語還是漢語,經滿清閹割,卻變成奴學。今天,奴性仍然深入許多人的骨髓,並且不以為恥反以為榮。許多人自己墮落了,做高級狗奴才撈了一些骨頭,反而污衊古人的高尚。許多人不明真相,把滿清奴學造的孽算到漢文化頭上。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⑵ 貴州省道德講堂讀本作文讀後感
我們已邁入了信息時代的21世紀,大部分人也邁入了小康生活並擁有了電腦。我相信有電腦的人都喜歡上網,也相信大家在上網時都遇見過一些不講道德的網民吧!說實話,可別小看上網,雖然它可以幫助你做很多事情,但是在不知不覺中,你可能就成為了壞人的目標!
例如有一個小學生叫丁寧,她希望每一次考試都取得好成績,因為當她取得了好成績後,父母會獎勵她。就是這樣,丁寧上了一次當!那一天,丁寧看見網上有一則消息,說××公司發現了一個「秘訣」,可以提高學習成績,但必須要支付××元。她竟然不假思索地把一年以來的零花錢寄了過去!十幾天過去了,「秘訣」還沒有寄來,丁寧到網上查了一下,才知道上當受騙了!
再說一個女生認識了一位網友,那人自稱是「喜歡真實的姐姐」,二人交往時間不長就成了「好友」,還獨自與其約會。見面時才知道這位「姐姐」是個成年男人,自己上當受騙了!但為時已晚,那個人強行施暴,使她身心受到了嚴重的傷害。
從以上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互連網是一把舉世聞名的「雙刃劍」。劍一出劍殼就光彩四照,人人都喜歡、贊嘆;可揮舞起來就「殺人不見血」,人人談它色變。所以當我們使用它時一定要慎重:一方面可以利用它好的一面來幫助自己,另一方面要時刻提高警惕,樹立保護自己的意識,防止被互連網這把「雙刃劍」「刺」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