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道在

道德經道在

發布時間: 2022-03-03 12:21:19

A. 道字在道德經里出現幾次

。「道可道,非常道;名哥名,非常名。」這十二個字,是老子《道德經》九九八十一章的第一章的開頭句,也是道經的總綱。它的意思是可以用語言表述的「道」,它不是永恆的道;可以用語言說出的「名」,它就不是永恆的名。也可以更進一步理解為,道路是可以行走的,卻不是平常人所走的道路;名是可以求得的,卻不是平常人所追求的名。 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禍於身、免禍於社會的聖人之道。「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是聖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非常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人生之道無非是追求自由、幸福、健康、長壽之道,同一條人生道路,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走法,一是走聖人之道,也就是順其自然,返樸歸真之道。一是走常人之道,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會。前賢解老,開篇即陷入道不可言說論,這就為打開老子道的大門設置了障礙。 「道」,是老子首創的含有深刻哲理意義的概念。道的本意是「道路」的意思,引申為萬物運動變化所依循的秩序、方法和規則。除此以外,老子「道」的哲學概念還有以下內容:一、道體,即「道之為物」,是只有心靈才可以認識的客觀實在,標志著宇宙萬物的本原。道體的本質是「小」,是可以為心靈所認識的,其前提條件是修德,即必須使自我意識合乎自然法則。二、道性,即由道體所體現出的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標志著世界萬物之所以發生、發展、轉化、滅亡的根本法則。道性是客觀的,其客觀性是由道體的物質性所決定的。對道性的把握,決定於修道者的悟性也即理性思維。道的境界越深,悟性越高;悟性越高,識道的能力越強。所謂修德悟道,就是強調「修」、「悟」二字,修是修正,是要不斷地揚棄自我不符合客觀規律的思想意識;悟是體悟,是要把直覺思維寓於理性思維之中,只有理性思維或者只有直覺思維都不可能獲得真理。宗教源於直覺思維,唯物論源於理性思維,而老子的道德論是直覺思維與理性思維相結合的產物——識道是直覺思維,修德是理性思維。三、道境,即識道者通過反思默修所進入的忘卻自我、沒有煩惱、逍遙無礙的靈明境界。 「道可道,非常道。」前一個「道」同於後一個「道」,都是名詞「道路」的意思,但前一個「道」特指聖人之道。中間的「道」,是名詞用作動詞,為「行走」的意思。「常道」,指沒有體道的平常人行走的道路,也即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 「名可名,非常名。」前一個「名」是指沿聖人之道行走所得到的名也即「朴」之名(二十五章);中間的「名」,是名詞用作動詞,即「求得」、「佔有」的意思;後面的「名」,指功利之名。「常名」,指常人所追求的名也即功利之名。聖人內求,所得之名,雖虛而實;常人外求,所得之名,雖實而虛。首章開宗明義,確立了道的哲學概念,並向世人說明:人類的康莊大道不是常人之道而是聖人之道,人生的意義也不應是追求外在的名利而是追求內在的真

B. 道德經的道和德,分別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2)道德經道在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

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

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

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C. 老子《道德經》中的道是什麼意思

古代文言文表達的含義非常豐富,很簡短的幾個字就包含有大量的理解信息,一念之差也能造成理解上的差異。所以許多人對老子的道德經也有各種討論說法,幾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在此講一下個人看法,僅供大家娛樂。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的道,個人認為包括了天道、人道和修煉之道。

修煉之道

老子所說的修煉之道,其實就是道教弟子修煉的方法,這種方法在道教中就被稱為“道”,也叫“修道”;這種修煉之道如果放到佛學裡面來表達,就會被稱為“法”,有時候也被稱作“佛法”,即“修佛的方法”。自古以來便有“道法自然”一說,意思就是不管是道教所修的道,還是佛教所修的佛法,都必須遵循自然法則才會有所成就。

D. 道德經中的道是什麼意思

道:起點。道的甲骨文金文象形是開始挑水掘土修建道路,引申為起點。
德:心行、行為。德的甲骨金文象形有目有心有行。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譯文:
「博學的起點,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行為,使人改邪歸正,以臻圓滿善境。」
《大學》起始的「道」只有一種翻譯:「起點、出發點」,即「從頭開始行走到尾」。
《道德經》現在可見的最早版本,是1993年在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郭店楚墓竹簡》中的《老子》篇章,該版本最為原始、古樸,也是最接近原文的,在內容、章節順序上與其他版本有很多不同,與現在的通行本差別更大,可以斷定現在的通俗通行本是經過了不同朝代不少人的增刪修改之後形成的版本。
以通行本老子《道德經》第十九章(引自網路)為例:「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對其中「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的各家解讀可謂是多如牛毛,然而在最早的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甲》對應的第一簡中根本就不是「絕聖棄智,民利百倍」這幾個字,
《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甲》第一簡
從通行本與《郭店楚墓竹簡》的諸多對比中可發現,文字內容已被改得面目全非,一字之差即會導致意思全變,所謂「失之毫釐,謬以千里」,有的甚至完全變成相反含義,可見通行本已發生了很大的流變,與原本的老子思想已沒有多少關系,現代人以通俗通行本為基礎解讀出的老子思想乃是後人以老子之名創造出來的一個偽老子思想,它是建立在幻影基礎上的空中樓閣,是以玄解玄、故顯高深的自娛自樂;如果想要了解真正的老子思想,從郭店楚墓竹簡中的老子篇章入手是最好的,可惜需要有很好的甲骨文基礎才能正確誤讀,也因此,能真正了解老子思想的永遠是少數人,正如一句名言所說:真理往往只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

E. 道德經中的道是什麼

「道法自然」,道德經中的道,是自然的規律,但是道德經有時對「道」有點人格化,「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老子說他不知道「道」是誰的兒子,好像比天帝更早。又對「道」有很多描述:「有物混成」,「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老子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起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唯一的標准,不能既是這樣,又是那樣,但是這唯一的標準是通過正反兩個方面體現出來的,正反兩面進行排列組合,就出現第三個事物,就依照排列組合出第三個事物那樣的方法,可以排列組合出萬物。
老子,否定了:德、仁、義、禮,唯一推崇「道」,「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F. 道德經的「道」指的是什麼

先前講到老子寫道德經是為了在末法亂世到來之際,所採取的:「於高屋之上,事先建屋檐而待,以擋雨漏」的行為,

那麼,道德經里的「道」究竟是何物呢?

毛澤東曾經說過:路線是個綱,綱舉目張。道德經如果有個綱的話,學起來會事半功倍的。道德經這個綱是什麼呢?

這個綱就是:生生不息、共生共榮、生長收藏。

記住了這12個字,就記往了道德經的魂。道德經所有的內容都圍繞這12個字展開。

正如佛家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里所說的:「真實不虛」一般,這十二個字,對於道德經而言,也是真實不虛的。

但這十二個字,只是綱,並沒有講出「道「的全貌。

道德經里的「道」,指一切規律。除了自然規律外,還有地脈(人與外界)與人性。

這里就出現了一個問題,自然規律、地脈、人性,都是道德經里「道」的范疇,那麼,這三者之間,究竟哪一個才是最根本的道呢?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里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由此可以得出的答案是:自然是最根本的道、

這里有二個問題需要澄清:

第一個問題是關於人:

人有二個屬性:第一個屬性是關於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中,作為道、天、地、人四域之一的人的屬性。這里的屬性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個分子,人的屬性是自然的屬性的展現。從這個角度講,人與自然是一體的;社會道德要符合人性與自然規律;

人的第二個屬性是社會的屬性,即人是社會的一分子。從這個角度講,人是需要與社會屬性融為一體的,所以,道德經講要:「人法地」,即人要遵循社會規則。

只所以這樣,是因為道德經是說給世俗社會聽的,是自然規律在世俗社會應用的規則。

第二個問題是關於地:

地與人一樣,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作為自然的一部分的地,包括山川形勢、草木土石,地的屬性是自然的屬性的展現,地與自然是一體的;地脈要符合人性(自然中的人性)與自然規律;

地脈的第二個屬性是社會,即地脈是人的組合,是人的共同意志。因為是人的共同意志,所以要「人法地」,人要遵循社會規則。

所以,這句話應該拿本子記下來:因為道德經是說給世俗社會聽的,所以,這里的人,是社會中的人;所謂的地,是社會,是有一定空間與地域限制的人的組合。

至此,我們可以給出最終的答案,道德經的道,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是自然之道,即:生生不息、共生共榮、生長收藏。

第二:是人倫,即在自然屬性之外的,作為社會屬性中的人,應該遵循的規則;

第三,是地脈,即一定地域、一定時間內的人群所應該遵循的規則。

這三者之間的關系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G. 《道德經》中的道是什麼,德又是什麼

《道德經》的「道」是老子勉強對宇宙最本質的一種稱呼,有點像是一種源動力和法則。「德」是老子把這種法則運用到人類身上的規則,人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通常「德」會跟「道」一起使用,就是宇宙的法則需要我們必須做的事情,合稱為「道德」。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H. 道德經里的道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里的道是什麼意思
耿閣(鳴天士君)著

哲學鼎端
LV.3 3 分鍾前
何謂道,道的終極意義是什麼?的問題之答案
耿閣(鳴天士君)著
道的定義——可昭示一切的規律(道理)就是道。
道的標準定義——就是「無」就是「有」就是「常無」就是「常有」就是萬物有無之母其之眾妙之門;就是「無」——「無之無極之宇宙」或之「無之宇宙之無極」。
另:「附文以示」
在百家號酒醉天下先生:《道可道非常道,一句話點破天地玄機》一文下的留言評論
耿閣(鳴天士君)著
百家號酒醉天下先生:瞻閱了您的題為:《道可道非常道,一句話點破天地玄機》一文後覺得您解釋的所謂「點破天地玄機」的話的那一段話「道本身沒有標準定義,他是萬物的根源,宇宙的法則,無形無名,但為了說明這個虛無的根源,起名為「道」。」其實您說的按老子先生論道的本意而言的話則是連邊都不沾的,是一錯再錯一誤再誤既謬既悖的;1.你說:「道本身沒有標準定義」的說法是你對道的理解不沾邊;【道的定義——可昭示一切的規律(道理)就是道。】【道的標準定義——就是「無」就是「有」就是「常無」就是「常有」就是萬物有無之母其之眾妙之門;就是「無」——「無之無極之宇宙」或之「無之宇宙之無極」】;2、你說的「他是萬物的根源,3.、宇宙的法則,4、無形無名,5、但為了說明這個虛無的根源,起名為「道」。這些都是有些有悖之音的;字限所制,只能概言無法多說。」「道與萬物同根源;道與宇宙共法則;道與形名通理寓;道與虛無統本然。」噫吁盡也哉!噫吁全也哉!(此處一字不能多說)——耿閣(鳴天士君)著 2018年8月26日早上7點35分
《《再復網路網友7a23710先生:並《說個一句話的小問題》》
耿閣(鳴天士君)著
統觀通觀總觀論道的諸神諸仙諸聖諸凡諸人的論道者們都在神采飛揚爭先恐後般地各自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認為自己知「道」懂「道」悟「道」得「道」了的姿態不約而同的擁擠在「眾妙之門」的「道門」之門前;既都想進入到「道門」裡面看個究竟;也都想打開「道門」以祥端倪;且都想搞出個水落石出來;並都想在道的話語權上能占個一席之地解出個子丑寅卯來;更有想知天高地厚的聖哲們不遺餘力的用盡一生的心血欲在「道」的問題上解決出個是其然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什麼結論的結果來;此乃確有疑然也!之其其之的那個「道門」能不能進去;之其其之的那個「道門」能不能被徹底的打開的這個問題恐怕只有假以時日之期而待之了。」孔聖人五十才幸而得道;我輩須將更加努力;可以斷言:「隨著《道德經》在全世界的普遍青睞和家喻戶曉」的格局已經形成之際並之整個世界整個人類都能尊道貴德之時;那將則是「眾妙之門的大道大德的神秘殿堂」的大門之道門大開大彩的之機之時之際的美善之境了。」——耿閣:著於2018.08.28.07.01分 // @網路網友7a23710: 還是沒有說明
敬復132******76(贊、還是沒有說明)先生:「非常感謝您的閱訪。」然學生耿閣不才不聰卻很難知曉先生所說的「還是沒有說明」的這句話的之其示意到底是指「道」的哪個或那個問題沒有說明還是到底是指「天地玄機」的問題沒有說明?恭望期欲先生給予提示點教!」——耿閣 // @網路網友7a23710: 還是沒有說明
鄭重聲明:我耿閣所發表發布的幾近成萬的詩首文篇都是在《人民網》《中國詩歌網》《東方旅遊文化網》等多家著名網媒顯示的。無論任何人任何機構不經本人同意不得轉載引用;倘或引用既不得隨意改動也不能斷章取義更不能竊為己有;必須保持字詞(或段落)樣式原有的本然面貌。」
到底何謂道?
耿閣(鳴天士君)著
到底何謂道?——【耿閣語】」「道與萬物同根源;道與宇宙共法則;道與形名通理寓;道與虛無統本然。」噫吁盡也哉!噫吁全也哉!(此處一字不能多說)——耿閣(鳴天士君)著 2018年8月26日早上7點35分 。特註:「本文字是摘錄於我耿閣自己所著寫的《何謂道,道的終極意義是什麼?的問題之答案》這篇文章中的一句話」。
《耿閣論道日月冠,四話律理無復添。》
耿閣(鳴天士君)著
余竊論道無極撰,
一語驚破九重天。
吾斯評道無極斷,
二言道德百影連。
愚我講道草木鮮,
三說宇宙萬物臉。
耿閣鳴道日月貫,
四話律理無復添。
耿閣:著於 2018年12月20日。
特註:本詩文是為:「到底何為
道」一文專門著寫的一首或說明
或解釋或補充或徹悟的附加詩」。
《道德經》里的「道」究竟到底是什麼?答:《道德經》里的「道」 就是:「無之無極之宇宙;」 就是:「無之宇宙之無極。」 耿閣(鳴天士君)著

I. 《道德經》內,有多少個「道」字出現道在《道德經》中有什麼密切關系

J. 在《道德經的「道」,到底是什麼

道,是中抄華民族為認識自然為己襲所用的一個名詞,意思是萬事萬物的運行軌道或軌跡,也可以說是事物變化運動的場所。 道,自然也。自然即是道。自然者,自,自己。然,如此,這樣,那樣。 一切事物非事物自己如此,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風無人扇而自動,水無人推而自流,草木無人種而自生,不呼吸而自呼吸,不心跳而自心跳,等等不可盡言皆自己如此。 因一切事物非事物,不約而同,統一遵循某種東西,無有例外。它即變化之本, 不生不滅,無形無象,無始無終,無所不包,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過而變之、亘古不變。其始無名,故古人強名曰:道"道"的概念是老子首先提出來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 「道」生天地萬物,生仙佛,生聖生賢,倶以從「道」而生,陰抱陽,生生化化,無極無窮之妙哉。這就是一切的本源,是終極的真理。

熱點內容
香港律師資格考試 發布:2025-02-02 06:53:18 瀏覽:335
新民事訴訟法涉外基層法院 發布:2025-02-02 06:45:22 瀏覽:789
港府司法復核 發布:2025-02-02 06:25:04 瀏覽:386
錫林郭勒盟法律服務所 發布:2025-02-02 06:07:56 瀏覽:136
法官藏匿偽造證據 發布:2025-02-02 05:59:23 瀏覽:991
法律援助工作站申請流程 發布:2025-02-02 05:55:41 瀏覽:966
醫葯公司法律監管 發布:2025-02-02 05:54:19 瀏覽:734
電力公司違法規定罪名 發布:2025-02-02 05:37:18 瀏覽:477
常芬律師 發布:2025-02-02 03:58:35 瀏覽:638
代理律師為勞動法費用多少 發布:2025-02-02 03:36:12 瀏覽: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