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方法學
㈠ 中學教育學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
1、觀察法
教育科學研究廣泛使用的一種方法。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計劃,在自然條件下,對研究對象進行系統的連續的觀察,並作出准確、具體和詳盡的記錄,以便全面而正確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況。觀察法不限於肉眼觀察、耳聽手記,還可以利用視聽工具,如錄音機、錄像機、電影機等作為手段。
2、文獻法
通過閱讀有關圖書、資料和文件來全面地正確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況。查閱的文件最好是第一手材料。如果是第二手材料,必須鑒別其真偽後才可選用。
3、調查法
研究者有計劃地通過親身接觸和廣泛了解(包括口頭或書面的,直接或間接的),比較充分地掌握有關教育實際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並在大量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找出科學的結論,以指導以後的教育實踐活動。
4、統計法
通過觀察、測驗、調查、實驗,把得到的大量數據材料進行統計分類,以求得對研究的教育現象作出數量分析的結果。這是數理統計方法在教育方面的應用。統計法可用於對教育行政效率的檢驗,對教育經費的合理分配,對課程分量規定的測定,對學生的成績的科學比較等等。
5、行為法
一種綜合的研究方法。主要用於觀察和訪問,了解兒童的行為,進行分析研究,探求關於兒童行為的規律,從而採取具體措施,幫助兒童修改他的行為,故也稱為行為修改法。
6、歷史法
通過對人類歷史上豐富的教育實踐和教育思想的分析研究,去認識教育發展的規律性,用以指導今天的教育工作。歷史研究須廣泛地查閱文獻,它同文獻法有關,但不能等同文獻法。文獻法不一定研究某一現象的全部過程,歷史研究法也不限於只查閱文獻。
7、比較法
比較法是對某類教育現象在不同時期、不同社會制度、不同地點、不同情況下的不同表現,進行比較研究,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規律及其特殊表現。採用比較法,要考慮各個國家的社會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歷史傳統、科學和技術以及文化發展的水平、教育理論及其在教育實踐中的反映,明確可比較的指標。
8、分析法
或稱邏輯分析法,即對所收集的材料進行分析研究的方法。這種方法本身包括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歸納、演繹等具體方法。
9、實驗法
在人工控制教育現象的情況下,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教育現象的變化和結果。它能使觀察、記錄更為精密,便於弄清每一個條件所產生的影響,保證研究工作的准確進行。實驗法可分為實驗室實驗法和自然實驗法。
10、個案法
對單一的人或事進行深入具體的研究。研究的人或事可能是典型的,也可能不是典型的。可以通過若干個個案研究,再作比較,找出規律性的東西,以指導工作。
11、假說演繹法
是指在觀察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問題,根據所提出的假說進行演繹推理,再通過實驗驗證演繹推理的結論。如果實驗結果與預期相吻合,就證明假說是正確的,反之,則說明假說是錯誤的。
教育科學的歷史研究法,是指通過搜集某種教育現象發生發展和演變的歷史事實,加以系統的分析研究,從而達成疏理、解釋或評價、預測任務的一種方法。
(1)教育方法學擴展閱讀
教育研究的意義
1、首先,教育研究是促進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動力。通過教育研究,轉變教育觀念;探索教育體制、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改革的途徑、手段,並為教育行政部門制定教育政策、提高教育質量與辦學效益提供決策依據。教育研究既能提高教育決策的科學性,又能提高學校管理水平和辦學質量。
2、其次,教育研究是發展和完善教育科學理論的基礎。教育研究是充實和完善教育科學理論體系的根本前提,它在理論開拓與學科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3、最後,教育研究能夠增強研究者的研究能力,是培養未來教育改革家的主要途徑。教育科學研究是提高研究者綜合素質的重要手段。
特別是對於廣大教師來說,通過教育科研,能夠使他們在教育實踐中勇於探索,由單憑經驗向依靠理論過渡,通過認識、學習和運用教育規律,掌握科研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成為研究型、學者型教師,成為未來的教育改革家。
㈡ 如何學好教育學
高效的學習,首先要學會聽課:
1、有準備的去聽,也就是說聽課前要先預習,找出不懂的知識、發現問題,帶著知識點和問題去聽課會有解惑的快樂,也更聽得進去,容易掌握;
2、參與交流和互動,不要只是把自己擺在「聽」的旁觀者,而是「聽」的參與者,積極思考老師講的或提出的問題,能回答的時候積極回答(回答問題的好處不僅僅是表現,更多的是可以讓你注意力更集中)。
3、聽要結合寫和思考。純粹的聽很容易懈怠,能記住的點也很少,所以一定要學會快速的整理記憶。
4、如果你因為種種原因,出現了那些似懂非懂、不懂的知識,課上或者課後一定要花時間去弄懂。不然問題只會越積越多,最後就只能等著擁抱那「不三不四」的考試分數了。
其次,要學會記憶:
1、要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2、合理用腦。所謂合理,一是要交替復習不同性質的課程,如文理交叉,歷史與地理交叉,這可使大腦皮層的不同部位輪流興奮與抑制,有利於記憶能力的增強與開發;二是在最佳時間識記,一般應安排在早晨、晚上臨睡前,具體根據自己的記憶高峰期來選擇。
3、藉助高效工具。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閱讀學習方法,其訓練原理就在於激活「腦、眼」潛能,培養形成眼腦直映式的閱讀學習方式,主要練習提升閱讀速度、注意力、記憶力、理解力、思維力等方面。掌握之後,在閱讀文章、材料的時候可以快速的提取重點,促進整理歸納分析,提高理解和記憶效率;同時很快的閱讀速度,還可以節約大量的時間,游刃有餘的做其它事情。具體學習可以參考《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
學習思維導圖,思維導圖是一種將放射性思考具體化的方法,也是高效整理,促進理解和記憶的方法。不僅在記憶上可以讓你大腦里的資料系統化、圖像化,還可以幫助你思維分析問題,統籌規劃。不過,要學好思維導圖,做到靈活運用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花費很多時間的。前面說的「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中也有關於思維導圖的練習和方法講解,可以參考。
最後,要學會總結:
一是要總結考試成績,通過總結學會正確地看待分數。只有正確看待分數,才不會被分數蒙住你的雙眼,而專注於學習的過程,專注於蘊藏在分數背後的秘密。二是要總結考試得失,從中找出成敗原因,這是考後總結的中心任務。學習當然貴在努力過程,但分數畢竟是知識和技能水平的象徵之一,努力過程是否合理也常常會在分數上體現出來。三是要總結、整理錯題,收集錯題,做出對應的一些解題思路(不解要知道這題怎麼解,還有知道這一類型的題要怎麼解)。四是要通過總結,確定下階段的努力方向。
㈢ 學習和運用教育的方法
學習形式:
一、全日制
二、業余班
三、專升本
四、雙學歷 雙學位
教育方式回:
一、按學習方答式劃分
碩士生按其學習方式分為全日制碩士生和非全日制碩士生兩種。 前者指在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進行全日制學習的研究生;後者指在學習期間仍在原工作崗位承擔一定工作任務的研究生。
二、按錄取類別劃分
按錄取類別劃分。 碩士生錄取類別分為非定向就業和定向就業兩種。參加單獨考試的考生,只能被錄取為回原單位的定向就業碩士研究生。定向就業的碩士研究生均須在被錄取前與招生單位、用人單位分別簽訂定向就業合同。
定向就業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回定向單位就業。非定向就業碩士研究生畢業時採取畢業研究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方式,落實就業去向。招生單位及所在地省級畢業生就業主管部門負責辦理相關手續。
㈣ 我國的教育方法和西方的教育方法有什麼不同
主要差別是西方採用主動式教育,即激發學生的興趣,主動地有意識地去學習研究;版而中國權傳統的教育方式是被動填鴨式,即老師教什麼學生學什麼。兩者結果的差異在:中國方式學生學到了知識,並具備快速理解講課內容的學習能力;而西方方式學生學到了如何去找知識,如何自己去領會內容的能力,也就是掌握了學習方法和能力。
西方式教育出來的學生死記硬背差,但靈活應用強,特別體現在需要有創造性思維的地方。中國式教育的學生循規蹈矩,能認真做好事情。
當然,我國也意識到了這種差異,現在國內教育方式已經很以前大不相同,啟發式教育越來越多地被應用,特別在中小學教育中。
㈤ 學習形式和教育方式怎麼填
學習形式:
一、全日制
二、業余班
三、專升本
四、雙學歷 雙學位
教育方式:
一、按學習方式劃分
碩士生按其學習方式分為全日制碩士生和非全日制碩士生兩種。 前者指在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進行全日制學習的研究生;後者指在學習期間仍在原工作崗位承擔一定工作任務的研究生。
二、按錄取類別劃分
按錄取類別劃分。 碩士生錄取類別分為非定向就業和定向就業兩種。參加單獨考試的考生,只能被錄取為回原單位的定向就業碩士研究生。定向就業的碩士研究生均須在被錄取前與招生單位、用人單位分別簽訂定向就業合同。
定向就業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回定向單位就業。非定向就業碩士研究生畢業時採取畢業研究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方式,落實就業去向。招生單位及所在地省級畢業生就業主管部門負責辦理相關手續。
三、按培養方式劃分
按照培養目標和培養方式,可分為學術型和專業學位研究生兩種。 專業學位與學術型學位處於同一層次,培養規格各有側重,在培養目標上有明顯差異。學術型學位按學科設立,其以學術研究為導向,偏重理論和研究,培養大學教師和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而專業學位以專業實踐為導向,重視實踐和應用,培養在專業和專門技術上受到正規的、高水平訓練的高層次人才。
專業學位教育的突出特點是學術型與職業性緊密結合,獲得專業學位的人,主要不是從事學術研究,而是從事具有明顯職業背景的工作,如工程師、醫師、教師、律師、會計師等。專業學位與學術型學位在培養目標上各自有明確的定位,因此,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授予學位的標准和要求等方面均有所不同。
四、按考試方式劃分
按照考試方式分類劃分。 碩士生入學考試分初試和復試兩個階段進行。初試分為全國統一考試、聯合考試、單獨考試以及推薦免試。
拓展資料:
學習方式(learnlng style)是指個體在進行學習活動時所表現出的具有偏好性的行為方式與行為特徵。反映個體學習活動中的個體差異。與個體的性格及學習習慣有關。有多種不同類型,主要有:
(1)沉思型與沖動型。前者在思考之後做出反應;後者則憑直覺立即做出反應,易出錯。
(2)場獨立型與場依存型。前者較少受外界刺激干擾,獨立學習;後者易受外界因素干擾,難以獨立學習.具有依賴傾向。
(3)平穩型與敏銳型。前者習慣於以常規方式學習、思考問題,長於守成,短於創新;後者傾向於做新的嘗試,思想靈活,反應敏銳。
(4)冒險型與謹慎型。前者喜歡新奇,敢於冒險,力求成功傾向占優勢;後者則是避免失敗傾向占優勢。
(5)認知繁化型與認知簡化型。前者傾向於全面、細致考察事物,力求面面俱到,但不易抓住重點;後者傾向於以點概面,易受表面因素影響,不易觸及問題深處。
有多種不同類型,主要有:
(1)沉思型與沖動型。前者在思考之後做出反應;後者則憑直覺立即做出反應,易出錯。
(2)場獨立型與場依存型。前者較少受外界刺激干擾,獨立學習;後者易受外界因素干擾,難以獨立學習.具有依賴傾向。
(3)平穩型與敏銳型。前者習慣於以常規方式學習、思考問題,長於守成,短於創新;後者傾向於做新的嘗試,思想靈活,反應敏銳。
(4)冒險型與謹慎型。前者喜歡新奇,敢於冒險,力求成功傾向占優勢;後者則是避免失敗傾向占優勢。
(5)認知繁化型與認知簡化型。前者傾向於全面、細致考察事物,力求面面俱到,但不易抓住重點;後者傾向於以點概面,易受表面因素影響,不易觸及問題深處。
教育方法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導下形成的實現其教育思想的策略性途徑。包括教師直接指向教育內容的教學方法、學生學習方法指導及學前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方法。 教育方法是教育的客觀規律和原則的反映和具體體現,正確地運用各種教育方法,對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務具有重要的意義。
㈥ 艾斯納教育方法
一.我國當前的設計教育形勢
我國的設計教育課程改革進行了很多年了,但目前我國有許多院校還是停留在表面的口號式工作上,普遍存在著課程設置的教育方向不明確,教學大綱沒有清晰的界定,許多院校在課程設置上相互模仿,互相抄襲,同時還導致培養的人才缺乏實踐,所學知識難以在其就業的工作中運用等等一系列的問題。,面對信息化帶來的多元文化視野,全球信息一體化的激烈競爭,我國的設計藝術作為與生活密切聯系的學科在其教育方面,勢必要和當前市場、全球先進教育思潮的相適應,美國著名美術教育家艾斯納(E·W·Eisner)的本質論思想,主要強調科目中心,主張制定有序、嚴謹的美術課程,實現美術教育的自身價值。該理論對我國當前藝術設計教育課程改革和發展同樣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
二. 艾斯納的課程論思想
1.艾斯納的美術教育觀
艾斯納認為過去的美術教育的各種側重可以用一個三角形來表示。三個頂點分別代表以兒童為中心、以社會為中心、以學科為中心。以兒童為中心的科目教育計劃內容是激發兒童的潛力,教育內容強調自我意識的發展,教師的責任主要是了解學生並幫助學生發展自己的興趣和才能。以社會為中心是反映社會需求的尺度。而「以學科為中心的教育計劃的目標、內容和教學方法重視學科的完整性,對人類的經驗和知識的運用,及其內在價值」。[1]他提出美術課程應體現藝術的內在價值在與藝術的本質特徵。這種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選取美術教育內容,營造有利於學生發展的學生概念—知覺的教學環境。科目中心的老師的任務是負責執行即定的美術課程計劃,整個以學科為中心的教育理論重視課程目標、內容和教學法的研究。設計在線.中國
2. 艾斯納課程論的課程目標
在以學科為中心的教育理論中艾斯納特別強調課程目標的重要性,他認為課程目標是「通過教育的過程學生所能達到教育結果」,它也稱為預期結果。[2]他創造性的在指導性目標的基礎上提出了表現性目標,而2002年在原來兩種目標相互結合的基礎上有提出「問題式美術課程目標」,使教育目標和學生的學習聯系更加緊密。指導性目標旨在發展表達所必需的某些技能。一旦有了這些技能便可以用於表現性、問題式活動中,表現性目標是幫助學生用獲得系統的技能的基礎上,從而使他們在表現的過程中能夠自由的探究觀點、意象和感情。問題式美術課程目標則是一種針對具體美術教育實踐的細節提出有待解決的問題的目標。這種問題式目標是以前兩種目標的一種特殊化形式,沒有包括解決問題的方法。設計在線.中國
3. 艾斯納課程論的課程內容
在DBAE理論中艾斯納將課程劃分為美術創作、美術批評、美術史和美學四個領域的知識。DBAE是一種全面綜合的美術教學和學習方法,融入了人類學、考古學,傳播學、文化學、教育評估學、語言學、哲學以及社會學的內容。他將藝術課程的類型分為三種:著重課程的創作領域的「以工作室為取向的課程」、著重視覺藝術的形體與設計方面的「創造性設計的課程類型」和「著重於與人性或與之相關的藝術方法」。
4. 艾斯納課程論的課程結構
艾斯納在課程的設計上重視課程目標、課程標准,同時還強調課程結構的設計必須具有連續性和順序性、聯系性。聯系性指的是課程活動的選擇與組織,他使得學生在每個活動中都能運用前面所學到的技能。這也就是說,連續性是鍛煉改進的機會。同樣意味著:課程安排者應考慮當學生被要求或鼓勵使用一種特殊材料時,那麼應當對學生的要求有清晰的了解。課程要求獨特性的程度和課程間連續性的缺乏程度成正比。[3]順序性指的是課程的設計安排上要考慮到學生前面所學的課程,以及他們已經學會到的技能能夠用於下次課程中。同時艾斯納認為要是缺乏連續性則會阻礙運用材料做為必要的表現媒介的技能的發展,在課程設計中要注意以下兩個原則:第一,不要將學生的學習活動看作簡單的獨立事件的集合,藝術課程需要足夠的連續性以使技能得以發展、精練、內化以成為需要足夠的持續性來促進技能的提高和發展。第二,美術活動間的間隔應短到不能讓學生興趣消退。
5. 艾斯納關於學習的活動設計
艾斯納認為學習活動是課程的中心。他提出在設計學習活動時要注意以下五點:(1).教學活動的設置必需有教育意義,設計時既要考慮目前活動要在過去的基礎上建立,也要與後來課程相聯系。(2).活動設置的復雜難易程度要與學生的水平相關。(3).在學生興趣的基礎上選擇課程。(4).設計活動課程必須考慮本課程外的社會意義。(5).為學生提供親自實踐創作的機會。
三.艾斯納課程論思想給設計教育課程改革的啟示
中國設計教育中課程改革改什麼?我們現階段的問題出在那裡?設計教育課程改革中我們應該從那幾方面去改革,應該重點注意那幾方面呢?筆者在探研美國著名美術教育家艾斯納課程論的基礎上,借鑒當前多爾(W.E.Doll)的建構性後現代課程論、切瑞霍爾姆斯(C.H.Cherryholmes的解構性後現代課程論、奧利弗(D.W.Oliver)的批判性後現代課程論思想,結合我國社會環境與不同的國情,歸納了艾斯納課程論帶給我們設計教育課程改革的幾點啟示:
1. 從社會的發展需求設計課程,跨學科為啟發點,宏觀上把握、設計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微觀上設計制定符合學生要求具體的課程計劃,並結合本校本地區的實際資源提倡特色辦學。
課程的設計,要注意課程本身有沖突和不穩定性的特點。同時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礎上,體現藝術的內在價值在與藝術的本質特徵,營造有利於學生發展的學生概念—知覺的教學環境。承認課程是計劃與評價的指引,包括預期的學習的結果。
另外,以學科為中心,也要打破學科界限,形成學科間知識的縱橫知識網路,建構學科體系、教學計劃、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微觀上去設計制定符合學生要求具體的課程計劃,在課程的設計上要注意聯系社會需要,了解後現代課程是生成的,而非預先界定的,但卻是有界限的特點(多爾的後現代課程觀)。在人才的培養模式上注重教學的過程性、學習的能動性、延伸性、持續性。採用開發式、項目式教學。
而不同類型的大學要藉助自身大學和區域的特點,大力辦出有自己的特色的大學,例如景德鎮陶瓷學院以陶瓷為特色側重陶瓷藝術設計方向等學院。
2. 形成多元化的設計藝術教育課程目標
艾斯納提出的三種課程目標對我國藝術設計教育課程改革同樣要啟迪作用,特別是問題式美術課程目標,它是一種針對具體美術教育實踐的細節提出有待解決的問題的目標,強調不確定性。多爾也在他的建構性後現代課程論中認為後現代主義的課程假設是轉型的,而非累積的。在後現代課程規劃中,目標不是固定不變的,目標只是課程實施的指引,師生經驗范圍的一種信號。[4]同樣,我國藝術設計教育課程要求創造探索的氛圍,課程要具有足夠的豐富性、開放性以便接納多元化的觀點和思想。課程目標變成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課程目標總是變化的,現實的挑戰、干擾和對話在這里成為必要的條件,課程目標和學生、教師、課程 材料一樣都要經歷轉型。
當前的設計教育課程目標強調培養具有創造性思維、能運用現代電腦等信息技術學習,能獲得可持續性發展的能力,德、智、體、美綜合素質全面發展本學科以及相關學科領域的高級專門人才和復合型人才;當然這種教育目標隨時代的發展而變化。
3. 重視顯性課程發展,建設學校隱性課程,改革更新課程內容
艾斯納的課程內容觀點,對我國藝術設計教育課程改革有三點重要啟示是,第一,要模糊界限,加強學生人文意識培養,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第二,要加強學校的顯性課程發展,既要拓寬專業口徑,又要擴大交叉學科建設,例如藝術學院可以和新聞傳播學院合辦廣告學專業,和城市建設學院開辦建築學專業,實行師資相互調用,學院充分發揮自己的學科特長,共同培養學生。第三,設計教育要重視隱性課程建設,內容可以有學校的學術人文環境、良好的氛圍、優美的藝術、深邃的文化,藝術學院創立獨立的設計教學空間,開設專門的畫廊,桌椅的陳設等等,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和藝術品位。
4. 設計教育應遵循設計本身是交叉學科的提點來改革課程結構
艾斯納強調課程結構的設計必須具有連續性和順序性、聯系性,和美國教育學者小威廉姆(威廉姆.E.多爾)提出的以對話性的會話為核心的後現代課程的四R基本原理有相似之處。它給我國設計教育課程結構改革的啟示是:第一,課程的設置必須注意課程豐富性(來自課程的開放性和假設性,它為合作性對話探索提供了多重領域)的特點;設計基礎課和專業課之間不分專業方向在大一、大二階段建立統一的必修課程,同時融合交叉的課程體系。
第二,課程結構的設計沒有固定的起點和終點,它是循環的、回歸性的。在課程結構中還可以打破年級、專業界限開設選修課程,如江南大學為學生設立綜合課程,不同專業、不同學科、不同年級的學生共同進行課題開發和綜合設計。第三,整合課程結構中的觀念、文本、教師、學生、媒體等諸多因素互動形成龐大的網路,課程外形成文化上的各種連接。最後,在本院和不同學院間有目的的尋求不同的課程結構變通方案、關系和連接。設計在線.中國
5. 學習的活動設計
艾斯納認為學習活動是課程的中心。對當前設計教育的啟示有兩點:奧利弗(D.W.Oliver)批判性後現代課程論認為,基於懷特海的「過程」哲學課程與教學,老師、學生、課程和教材,全都面向新事物而動,教師和學生不斷存在於事件的流程中,教師計劃的主要推動力是想像在任何環境之中實現某種事件的可能性。[5]也就說學習活動的設計要以學生實踐為主體,教師在教的過程中加以引導、評價、激勵,形成學生認識—體驗—創作,教師參與—引導的教學新模式。第二,建立多元化的產學研合作模式。如台灣嶺東技術學院和中華形象研究發展協會、台灣形象策略聯盟建立教育夥伴關系,系以聘請該會專業人士擔任教職或合作教學,引進企業個案進行實務教學,提供畢業學生就業機會、專業輔導學生成立設計工作室或公司等項目為主要產學合作的內容,以期達到提升設計教育質量的目標。[6]
㈦ 如何進行學習方法教育
1、先給自己定定目標(大、小、長、短),然後梳理自身的學習情況,找出自己掌握的薄弱環節、存在的問題、容易丟分的知識點,然後合理的分配時間,有針對性的制定學習任務,一一的去落實。
2、可以學習掌握速讀記憶的能力,提高學習復習效率。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學習、復習方法,其訓練原理就在於激活「腦、眼」潛能,培養形成眼腦直映式的閱讀、學習方式。速讀記憶的練習見《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用軟體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把閱讀速度提高5、6倍,記憶力、理解力等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最終提高學習、復習效率,取得好成績。如果你的閱讀、學習效率低的話,可以好好的去練習一下。
3、要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4、做題的時候要學會反思、歸類、整理出對應的解題思路。遇到錯的題(粗心做錯也好、不會做也罷),最好能把這些錯題收集起來,每個科目都建立一個獨立的錯題集(錯題集要歸類),當我們進行考前復習的時候,它們是重點復習對象,保證不再同樣的問題上再出錯、再丟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