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句式

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句式

發布時間: 2022-03-03 14:03:03

⑴ 「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是什麼意思

在這時,商鞅輔佐秦孝公,(秦孝公)在國內建立法律制度,致力於耕種紡織,修造防守進攻的武器,對外實行連橫,來使諸侯各國相鬥。於是秦國人毫不費力地取得了黃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⑵ 商君佐之,內立法度

過秦論里的話,是要翻譯嗎?
有商君衛鞅輔佐他,對內建立法規制度,

⑶ 這三個句子是什麼特殊句式 商君佐之,內立法度。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活用有的,句式不明顯,第二句勉勉強強算作判斷句和倒裝句(自若,若自)。
說說活用吧
1,內,在國內,名詞作狀語。立,使動用法
2小弱,變小變弱,形容詞做動詞
3誰何,代詞活用為動詞

⑷ 商君佐之,內立法度是什麼句式

活用有的,句式不明顯,第二句勉勉強強算作判斷句和倒裝句(自若,若自)。
說說活用吧
1,內,在國內,名詞作狀語。立,使動用法
2小弱,變小變弱,形容詞做動詞
3誰何,代詞活用為動詞

⑸ 幫我翻譯一下文言文當是時也 商君佐之 內立法度 務耕織 修守戰之具 外連衡而斗諸侯

在那時候,(有)商鞅輔佐他,對內建立法規制度,大興耕作紡織,修造防守和進攻的器械;對外實行連衡策略,使山東諸侯自相爭斗。於是,秦人毫不費力地奪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⑹ 把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

是時,抄那時候;佐,輔襲佐;立,建立;務,致力於;守戰,防守和進攻;連衡.實行連橫策略;斗,使…自相爭斗.

答案:
在那時候,商鞅輔佐他,對內建立法規制度,致力於耕作紡織,修造防守和進攻的器械;對外實行連橫策略,使崤山以東諸侯自相爭斗.

⑺ 分析一個省略句 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哪裡省略了

應該是( 於 )內立法度,於 ,在的意思.

⑻ 幫忙找下《過秦論》(上篇)的所有通假字、一詞多義和特殊句式。

兩漢賈誼的《過秦論》上篇中,有以下文言現象:

一、通假字:

1、「衡」通「橫」

約從離衡。

釋義:

以合縱之約擊破秦的連橫之策。

2、「振」通「震」

威振四海。

釋義:

威風震懾四海。

3、「衡」通「橫」

外連衡而斗諸侯。

釋義:

對外實行連衡策略,使諸侯自相爭斗。

4、「從」通「縱」

合從締交,相與為一。

釋義:

採用合縱的策略締結盟約,互相援助,成為一體。

5、「何」通「呵」緝察盤問

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釋義:

好的將領手執強弩,守衛著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員和精銳的士卒,拿著鋒利的兵器,盤問過往行人。

6、「倔」通「崛」

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

釋義:

躋身於戍卒的隊伍中,從田野間突然奮起發難。

7、 「景」通「影」

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

釋義:

天下豪傑像雲一樣聚集,回聲似的應和他,許多人都背著糧食,如影隨形地跟著。

8、「有」通「又」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

釋義:

管轄全國,使六國諸侯都來朝見,已經一百多年了。

9、「沒」通「歿」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

釋義:

秦孝公死了以後,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繼先前的基業。

10、「櫌」通「耰」

鋤櫌棘矝 。

釋義:

鋤頭木棍也不比鉤戟長矛更鋒利。

二、一詞多義

1、因

(1)、因遺策(沿襲,動詞)

釋義:

沿襲前代的策略。

(2)、因利乘便(趁著,介詞)

釋義:

秦國憑借這有利的形勢

(3)、因河為池(憑借,依據,介詞)

釋義:

依據黃河為城池。

2、之

(1)、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的,結構助詞)

釋義:

不吝惜奇珍貴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饒的土地。

(2)、趙奢之倫制其兵。(這,指示代詞)

釋義:

趙奢等人統率他們的軍隊。

(3)、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詞)

釋義:

商鞅輔佐他。

(4)、聚之咸陽(到,動詞)

釋義:

集中在咸陽。

3、及

(1)、非及向時之士(趕得上,追得上,動詞)

釋義:

也比不上先前九國的武將謀臣。

(2)、及至秦始皇(到,介詞)

釋義:

到始皇的時候。

4、北

(1)、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在北方,方位名詞作狀語)

秦始皇於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築長城,守衛邊境。

(2)、追亡逐北(敗北的軍隊,原為動詞,在此用作名詞)

釋義:

追趕逃走的敗兵。

5、制

(1)、趙奢之倫制其兵(統率,動詞)

釋義:

趙奢等人統率他們的軍隊。

(2)、秦有餘力而制其弊(制裁,制服,動詞)

釋義:

秦有剩餘的力量趁他們睏乏而制服他們。

(3)、履至尊而制六合(控制,動詞)

釋義:

登上皇帝的寶座來統治天下。

6、兵

(1)、趙奢之倫制其兵/行軍用兵之道(軍隊,名詞)

釋義:

趙奢等人統率他們的軍隊。/行軍用兵的方法。

(2)、收天下之兵/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斬木為兵(兵器,名詞。)

收繳天下的兵器。/好的將領手執強弩,守衛著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員和精銳的士卒,拿著鋒利的兵器,盤問過往行人。/砍下樹木作武器。

7、亡

(1)、秦無亡矢遺鏃之費(丟失,丟掉,動詞)

秦人沒有一兵一卒的耗費。

(2)、追亡逐北(逃亡,動詞。在此用作名詞:逃亡的軍隊)

釋義:

追趕逃走的敗兵。

(3)、吞二周而亡諸侯(使滅亡,使動用法。)

釋義:

將東周,西周和各諸侯國統統消滅。

8、舉

(1)、包舉宇內(舉起,拿走,動詞)

釋義:

像包包裹一樣包走九州。

(2)、西舉巴、蜀(攻取,動詞)

釋義:

向西攻取巴、蜀。

9、利

(1)、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勢 形作名)

釋義:

秦國憑借這有利的形勢。

(2)、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鋒利,形容詞)

釋義:

好的將領手執強弩,守衛著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員和精銳的士卒,拿著鋒利的兵器,盤問過往行人。

10、固

(1)、秦孝公據崤函之固(險要的地理位置 形作名)

釋義:

秦孝公占據著崤山和函谷關的險固地勢。

(2)、固守以窺周室/自以為關中之固(牢固地,牢牢地)

釋義:

君臣牢固地守衛著來伺機奪取周王室的權力。

(3)、臨不測之淵,以為固(堅固)

釋義:

往下看著深不可測的黃河,認為這是險固的地方。

三、特殊句式:

1、判斷句

(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

釋義:

這四位封君,都見識英明有智謀,心地誠而講信義,待人寬宏厚道而愛惜人民,尊重賢才而重用士人。

(2)、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釋義:

這關中的險固地勢、方圓千里的堅固的城防,是子子孫孫稱帝稱王直至萬代的基業。

(3)、然陳涉瓮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釋義:

可是,陳涉不過是個破瓮做窗戶、草繩做戶樞的貧家子弟,是氓、隸一類的人。

(4)、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釋義:

就因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勢發生了變化啊。

(5)、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釋義:

是子子孫孫稱帝稱王直至萬代的基業。

2、倒裝句

(1)、定語後置:

伏屍百萬。

釋義:

百萬敗兵橫屍道路

(2)、鑄以為金人十二。

釋義:

冶煉它們鑄造十二個銅人。

(3)、金城千里。

釋義:

方圓千里的堅固的城防。

2、賓語前置:

(1)、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釋義:

好的將領手執強弩,守衛著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員和精銳的士卒,拿著鋒利的兵器,盤問過往行人。

(2)、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釋義:就因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勢發生了變化啊。

(3)、崤函之固,自若也。

釋義:

崤山和函谷關的險固,是保持原來的樣子。

3、介詞短語後置:

(1)、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

釋義:

陳涉的地位,沒有比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的國君更加尊貴。

(2)、鋤耰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也;

釋義:

鋤頭木棍也不比鉤戟長矛更鋒利。

(3)、謫戍之 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

釋義:

那遷謫戍邊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國部隊抗衡。

(4)、餘威震於殊俗。

釋義:

他的餘威(依然)震懾著邊遠地區。

3、省略句

(1)、委命(於)下吏。

釋義:

把性命交給司法官吏。

(2)、身死(於)人手。

釋義:

秦王子嬰死在別人(項羽)手裡。

(3)、威振(於)四海。

釋義:

威風震懾四海。

(4)、士不敢彎弓(射箭)而報怨。

釋義:

勇士不敢拉弓射箭來報仇。

(5)、聚之(於)咸陽。

釋義:

集中在咸陽。

(6)、以(之)為桂林、象郡。

釋義:

把它劃為桂林郡和象郡。

(7)、躡足(於)行伍之間。

釋義:

(他)躋身於戍卒的隊伍中。

(8)、而倔起(於)阡陌之中。

釋義:

從田野間突然奮起發難。

4、被動句

(1)、一夫作難而七廟隳。

釋義:

陳涉一人起義國家就滅亡了。

(2)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

釋義:

秦王子嬰死在別人(項羽)手裡,被天下人恥笑。

(8)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句式擴展閱讀:

原文:

《過秦論》(節選)兩漢:賈誼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釋義:

秦孝公占據著崤山和函谷關的險固地勢,擁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衛著來伺機奪取周王室的權力,秦孝公有著像卷席子一樣捲走天下,像包包裹一樣包走九州,像裝口袋一樣裝走四海,吞並八方荒遠之地的意圖。

正當這時,商鞅輔佐他,對內建立法規制度,從事耕作紡織,修造防守和進攻的器械;對外實行連衡策略,使諸侯自相爭斗。因此,秦人輕而易舉地奪取了黃河以西的土地。

寫作特色:

1、以史實為論據,用觀點統率材料。本文敘史的特點是在觀點統率下對史實作出高度概括。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計騙魏將公子卯而襲破其軍的結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作者為了闡明自己的觀點,在敘史時所看重的是歷史過程的本質,而不講細節的准確。

2、對比論證方法。本文通篇採用對比論證手法,集中表現在第5段。秦國的過去和現在比,陳涉與九國之師比,秦強盛之久與秦滅亡之速比,這樣通過對比論證突出文章的中心論點。

3、語言有辭賦特色,講究鋪排渲染。如開頭寫秦孝公的雄心,連用「席捲天下」「包舉宇內」等四語;中間寫九國之師攻秦,四君、九國、謀臣、策士、武將,一一列名,顯得有聲勢;寫秦始皇,則極力塑造出他那「威加海內」的形。行文多用駢偶,讀起來鏗鏘有力,且句式變化多端,不顯得單調。

⑼ 「商君佐之,內立法度」的具體內容是

就是商鞅變抄法的具體內容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開始變法,法令規定:
①公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②獎勵耕戰,生產糧食不薄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③根據軍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特權
④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統治

⑽ 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是什麼意思

在這時,商鞅輔佐秦孝公,(秦孝公)在國內建立法律制度,致力於耕種紡織,修造防守進攻的武器,對外實行連橫,來使諸侯各國相鬥。於是秦國人毫不費力地取得了黃河以西的大片土地。(采分點:是、內、連衡)

熱點內容
香港律師資格考試 發布:2025-02-02 06:53:18 瀏覽:335
新民事訴訟法涉外基層法院 發布:2025-02-02 06:45:22 瀏覽:789
港府司法復核 發布:2025-02-02 06:25:04 瀏覽:386
錫林郭勒盟法律服務所 發布:2025-02-02 06:07:56 瀏覽:136
法官藏匿偽造證據 發布:2025-02-02 05:59:23 瀏覽:991
法律援助工作站申請流程 發布:2025-02-02 05:55:41 瀏覽:966
醫葯公司法律監管 發布:2025-02-02 05:54:19 瀏覽:734
電力公司違法規定罪名 發布:2025-02-02 05:37:18 瀏覽:477
常芬律師 發布:2025-02-02 03:58:35 瀏覽:638
代理律師為勞動法費用多少 發布:2025-02-02 03:36:12 瀏覽: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