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立法的體現和基本保障
❶ 如何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
只要實事求是就可以實現。
❷ 《立法法》規定,立法應當遵循的原則有哪些
(一)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原則。它是關於立法路線的原則,是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路線在專立法工作中屬的具體運用和體現。立法應當從實際出發,科學合理地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與義務、國家機關的權力與責任。
(二)憲法原則。
(三)民主立法原則。《立法法》第5條規定:「立法應當體現人民的意志,發揚社會主義民主,保障人民通過多種途徑參與立法活動。」
(四)從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出發,立足全局,統籌兼顧原則。
(五)堅持法制統一原則。立法應當依照法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
(六)以人為本,尊重和保障人權原則。
(2)民主立法的體現和基本保障擴展閱讀:
立法應當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尊重社會的客觀實際狀況,根據客觀需要反映客觀規律的要求;要以理性的態度對待立法工作,注意總結立法現象背後的普遍聯系,揭示立法的內在規律;應十分重視立法的技術、方法,提高立法的質量。
在中國當前的立法工作中,也要強調堅持總結經驗與科學預見相結合原則,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原則,法律的穩定性、連續性和適應性相結合原則。
❸ 我國立法基本原則是
立法,應當體現人民的意志,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堅持立法公開,保障人民通過多種途徑參與立法活動,立法應當依照法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
❹ 民主立法與科學立法的關系
故事一:立法在新時期分了這么幾個階段
1978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偉大的歷史轉折,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那時的立法是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數量到質量一步步走到今天。
從1978年底到2012年黨的十八大召開之前,這個新時期的立法工作有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979年改革開放剛剛起步,從五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至七屆全國人大期間,加快制定一批實踐急需的如刑事的、民事的、國家機構的和其他方面的基本法律,探索構建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第二階段,是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八屆全國人大加快經濟立法,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
第三階段,是1997年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明確要求到2010年形成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九屆全國人大初步形成,十屆全國人大基本形成,到2011年初,十一屆全國人大宣告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2012年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我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十八屆四中全會專門作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決定,十二屆和十三屆全國人大的立法進入了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新階段。
另外一個重要特徵,新時期法制建設方針是16個字,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進入新時代,新的法治建設方針也是16個字,即「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我參加過幾部支撐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基本法律的起草和審議,深感立法不易,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不易,而要良法善治、實現全面依法治國更是不易。
故事二:民法先後啟動五次,民法通則在通過前還歷經了三個回合的交鋒
先講一下新中國民法典編纂的歷史沿革。新中國成立後,制定民法經歷民法——民法通則——民法總則——民法典,曲折坎坷,漸行漸進。民法起草工作先後啟動五次。第一次是1954年,新中國第一部「五四憲法」通過不久,即組織民法起草。據當時參與起草的當事人西南政法大學教授金平回憶,他在中南海里為民法的起草一直工作到1957年,起草小組擬出了民法典第一稿(個人資料統計443條)。此後,由於反右斗爭擴大化,被擱置。第二次是1962年,民法起草工作再次被提上議程,並於1964年完成了草案(試擬稿)(個人資料統計262條),後因「文化大革命」「無法無天」而停止。第三次是1979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委員會重新啟動,至1982年形成民法草案第四稿(465條)。當時,由於我國剛剛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制定一部完備的民法典條件還不具備,先制定了民法通則。第四次是2001年,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再次啟動,2002年12月提交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審議民法草案(1209條)。經討論,仍確定繼續採取分別制定單行法的辦法。2003年十屆全國人大以後,先後制定了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等,逐步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民事法律規范體系,為編纂民法典奠定了較好的法律基礎和實踐基礎。第五次是2014年10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編纂民法典的立法任務。2016年6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初次審議了民法總則草案,經常委會三次審議,去年3月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了民法總則。按目前工作安排,加快編纂民法典各分編,已於2018年8月整體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經常委會分階段審議後,爭取2020年將民法典各分編一並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審議通過,從而形成統一的民法典。
1.制定民法通則首先遇到民法與經濟法立法方向、定位之爭。當時制定民法通則,曾經發生過民法與經濟法之爭,不是小爭論而是一場大爭論。改革開放伊始,重點是經濟體制改革和加快經濟發展。當初要吸引外商來投資,一些地方領導見了外商就拍胸脯,你到我這里來投資,我可以給你稅收優惠、土地優惠等,但外商有擔心,今天你領導在位拍胸脯,過兩年你走了我找誰。對外開放外商要求法制保障,領導人重視經濟立法,不少高等院校設立經濟法系,經濟法很熱門。當時,有人把凡是涉及國家經濟方面的立法都稱為經濟法,認為民法只能姓「民」,只能管「民」事行為,限於公民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經濟法應當姓「國」,管的是「國」事行為,如法人(企業)及它們之間的財產關系。特別是1981年通過的經濟合同法冠以「經濟」兩字,已故的張佩霖教授曾言:合同法是民法的心臟,而現在我們的心臟被經濟法拿走了。這場爭論從1979年開始,一直持續到1986年民法通則頒布。其間,1985年民法通則草案徵求意見時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
❺ 什麼是民主立法民主立法的實現方式有哪些
民主立法,就是在整個立法過程中,國家堅持民主立法的價值取向,使社會公眾參與和監督立法的全過程,建立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的立法機制,推進法制建設的科學化、民主化,使法律真正體現和表達公民的意 志,真正成為保護人民財產權利和人身權利的良法。
民主立法途徑
第一,立法規劃、立法計劃要公開。編制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立法規劃和立法計劃,是立法工作有序進行的前提。通過立法規劃和立法計劃,按照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要求,對立法項目的輕重緩急作出統籌安排,分清主次,突出重點,把基本的、急需的、條件成熟的法律先制定出來。社會需要哪些法律,人民群眾最有發言權,起草立法規劃和立法計劃必須開門納言,採取多種方式聽取人民群眾的意見,可以直接向人民群眾徵求立法項目建議,也可以通過代表提出的議案,選擇出社會需要最迫切、與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最密切相關的立法項目,優先安排起草和審議。經廣泛徵求意見後形成的全國人大常委會五年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計劃,要向全社會公開。
第二,法律草案的起草要公開。法律草案的起草工作在由相關部門承擔的同時,應當更多地發揮科研院所、有關組織和專家學者的作用,專業性強或者涉及的利益關系比較復雜的法律,可以委託有關組織和科研院所在立法機關的組織和指導下起草建議稿,避免有的部門通過起草法律草案不適當地擴權諉責,防止「國家立法部門化,部門利益法律化」。法律草案起草階段就應當允許公民、利害關系人和社會團體以適當方式發表意見,以便及早地更廣泛地匯集民意。起草單位要注重調查研究,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實際,廣泛聽取意見。還可以就立法過程中存在重大分歧意見的問題公開召開專題聽證會,直接聽取爭議雙方的相反意見,做到兼聽則明。
第三,法律草案的審議要公開。有關專門委員會審議法律草案的會議,可由委員會決定向新聞單位開放;全國人大常委會全體會議或者分組會議審議法律草案,可以適當地選擇一些社會公眾普遍關心的法律,安排電視或者網路進行直播。通過新聞媒體的報道,讓社會公眾更深入地了解法律審議情況。
第四,徵求意見的情況要公開。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切身利益,特別是需要設定普遍性的公民義務的重 要法律案,要向社會公布法律草案,通過電話、信件、傳真、網路等多種方式,徵求有關機關、組織和人民群眾的意見。人民群眾提出了哪些意見,也要採取適當的方式予以公開。對於人民群眾和代表的意見,不但要廣泛地「聽」,更要認真地「取」,以保證制定的法律充分體現黨的主張和人民的意志。
第五,立法文件和資料要公開。除需要保密的以外,常委會審議的法律草案、委員發言的記錄、有關部門的意見以及相關的立法資料等,可以摘要在新聞媒體上發表;代表大會和常委會審議法律草案的簡報等資料,應當允許專家學者和有關人士查閱。要通過立法信息的公開,保障和促進立法民主。
第六,充分發揮代表作用是立法公開的重要內容。人大代表是人民選舉出來行使權力、管理國家事務的代表,立法工作中必須充分發揮人大代表的作用,從提出立法議案建議、參與研究起草、列席參加審議等環節,使人大代表更多地參與立法。確定列入立法規劃的立法項目,應當主要以代表提出的議案為基礎和依據;法律草案起草過程中,要徵求提出議案的代表和相關領域代表的意見和建議;召開座談會、研討會和進行調查研究,應當適當吸收代表參加;常委會審議的法律草案,可以根據情況將草案發給有關代表徵求意見,常委會審議時邀請相關領域的代表列席會議;常委會審議法律的情況要向代表通報。充分發揮代表作用,是立法公開的重要內容。起草單位和人大常委會工作機構要及時向代表提供多方面信息,讓代表知情知政,既了解當地民意,又了解全局情況,為代表依法履行職權,更有效地參與立法創造條件。
❻ 如何讓立法真正體現民意
所謂「開門立法」,即在立法過程中堅持走群眾路線,讓群眾積極參與,實現立法版民主化。具體而言,就是采權用公開徵求立法建議、立法聽證等方式,使民主立法延伸到最起始階段,讓民眾的意志從立法的最初就得到體現,從而提高立法的透明度,拓寬人民群眾參與立法的渠道,使立法更好地集中民智、體現民意、符合民心。
❼ 立法的基本原則
立法應當從實際出發,科學合理地規定權利與義務、權力與責任,由此可以認為當代中國立法的原則為法治原則、民主原則、科學原則。
1.法治原則
立法的法治原則要求一切立法活動都必須以憲法為依據,符合憲法的精神;立法活動都要有法律根據,立法主體、立法許可權、立法內容、立法程序都應符合法律的規定,立法機關必須嚴格按照法律規范的要求行使職權,履行職責。
2.民主原則
立法應當體現廣大人民的意志和要求,確認和保障人民的利益;應當通過法律規定,保障人民通過各種途徑參與立法活動,表達自己的意見;立法過程和立法程序應具有開放性、透明度,立法過程中要堅持群眾路線。
3.科學原則
立法應當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尊重社會的客觀實際狀況,根據客觀需要反映客觀規律的要求;要以理性的態度對待立法工作,注意總結立法現象背後的普遍聯系,揭示立法的內在規律;應十分重視立法的技術、方法,提高立法的質量。
❽ 什麼過程的公眾參與是民主立法的體現和基本保障
在中國目前現有的制度渠道內,公眾參與立法的形式主要有立法調研、書面徵求意見、公布法律草案徵求意見、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公開徵集立法項目建議、委託起草法案以及列席和旁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