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天地生

道德經天地生

發布時間: 2022-03-03 16:34:43

『壹』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出自今本《道德經》第五章。
意思是:天地無所謂仁,也無所謂不仁。天地生了萬物,並沒有想取回什麼報酬。
所以真正意思是:天地看萬物和那個丟掉的草狗一樣,並沒有對人特別好,對其他的萬物特別差。

『貳』 老子《道德經》雲:「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此句的深層含義是什麼

意思是天地所以能夠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的運行、存在不是為了自己,所以能夠長久。

出自——戰國時期老子《道德經·天長地久》。

原文: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譯文:天地是長久存在的。天地所以能夠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的運行、存在不是為了自己,所以能夠長久。因此聖人把自己擺在後面,結果自己反而會佔先;在危險時把自己置之度外,結果反而能保全自己。不正是因為他不自私嗎?所以反倒成就了他自己的目的。

(2)道德經天地生擴展閱讀: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叄』 老子曰: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其不自生,故能長生。�1�3什麼意思

理解:

1、天長地久。

2、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天地不只為自己生長而存在。天地無私的化育、繁榮萬物。繁榮的萬物又通過自身作用反過來改造天地。天地被萬物不斷更新,進而歷久常新,所以長生。

3、聖人總是置身於眾人之後,綜合全面的傾聽別人的意見,審慎的考慮矛盾的各個方面。所以當聖人抓住主要矛盾並給出解決方案的時候,他總是得到眾人的支持,所以他身先了。聖人考慮事情總是跳出自己所在的小范圍,從更大的視角看待整個趨勢,認清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總是向著更長遠更有利的方向做事,所以身存了。

4、很多人眼光短淺,急功近利,煩惱一生,忙碌一生,看似為自己和後人創造了大筆財富,其實卻為人類文明無所貢獻。我們倘若把「自生」升華,開始為公想,也許我們對人類文明就有點貢獻,

5、也許我們成為不了聖人,但某個想法、靈感卻是可以震驚世界啟迪千年的。

6、一個人終生的成就是可以空前絕後的。但只有無私奉獻,才能讓這些想法成就長生永存;只有無私奉獻,才能證明我們對人類是有點價值的。

『肆』 《道德經》中這句什麼意思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

意思是:
有一個東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經存在。聽不到它的聲音也看不見它的形體,寂靜而空虛,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獨立長存永不停息,循環運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為萬物的根本

原文:
有物混成①,先天地生。寂兮寥兮②,獨立而不改③,周行而不殆④,可以為天地母⑤。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⑥,強為之名曰:大⑦。大曰逝⑧,逝曰遠,遠曰反⑨。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⑩。域中⑾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⑿。

[譯文]

有一個東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經存在。聽不到它的聲音也看不見它的形體,寂靜而空虛,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獨立長存永不停息,循環運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為萬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強把它叫做「道」,再勉強給它起個名字叫做「大」。它廣大無邊而運行不息,運行不息而伸展遙遠,伸展遙遠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間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純任自然。

[注釋]

1、物:指「道」。混成:混然而成,指渾朴的狀態。

2、寂兮寥兮:沒有聲音,沒有形體。

3、獨立而不改:形容「道」的獨立性和永恆性,它不靠任何外力而具有絕對性。

4、周行:循環運行。不殆:不息之意。

5、天地母:一本作「天下母」。母,指「道」,天地萬物由「道」而產生,故稱「母」。

6、強字之曰道:勉強命名它叫「道」。

7、大:形容「道」是無邊無際的、力量無窮的。

8、逝:指「道」的運行周流不息,永不停止的狀態。

9、反:另一本作「返」。意為返回到原點,返回到原狀。

10、人亦大:一本作「王亦大」,意為人乃萬物之靈,與天地並立而為三才,即天大、地大、人亦大。

11、域中:即空間之中,宇宙之間。

12、道法自然:「道」純任自然,本來如此。

[引語]

截止本章,我們對老子的「道」,已經有了幾點基本的了解。這一章,老子描述了「道」的存在和運行,這是《道德經》里很重要的內容。主要包括:「有物混成」,用以說明「道」是渾朴狀態的,它是圓滿和諧的整體,並非由不同因素組合而成的。「道」無聲無形,先天地而存在,循環運行不息,是產生天地萬物之「母」。「道」是一個絕對體。現實世界的一切都是相對而存在的,而唯有「道」是獨一無二的,所以「道」是「獨立而不改」的。在本章里,老子提出「道」、「人」、「天」、「地」這四個存在,「道」是第一位的。它不會隨著變動運轉而消失。它經過變動運轉又回到原始狀態,這個狀態就是事物得以產生的最基本、最根源的地方。

[評析]

關於「道」的性質和「道」的規律,其基本點在第一、四、十四、二十一和本章里都看到了。即「道」是物質性的、最先存在的實體,這個存在是耳不聞目不見,又寂靜又空虛,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永遠存在,無所不至地運行而永不停止。任繼愈說:「道不是來自天上,恰恰是來自人間,來自人們日常生活所接觸到的道路。比起希臘古代唯物論者所講的「無限」來,似乎更實際些,一點也不虛玄,可能人們受後來的神秘化了的『道』的觀念的影響,才認為它是狀態的物體,包括有和無兩種性質,由極微小的粒子在寥廓的虛空中運動所組成。它是獨立存在的,也不依靠外力推動。宗教迷信的說法,認為上帝是世界的主帝者,但老子說的『道』在上帝之前已經出現;傳統觀念認為世界的主宰者是『天』,老子把天還原為天空,而道是先天地而生的。道產生萬物,是天地之根,萬物之母,宇宙的起源。」湯一介說:「老子講的道是先於天地存在,只是說在時間上先於天地存在,而不是在邏輯上先於天地存在。老子講的道雖是無形無象,但不是超空間的,而是沒有固定的具體的形象,這樣的道才可以變化成為有固定具體形象的天地萬物。」這種觀點是很中肯的。老子曾說「道在物先」,又說「物在道中」,這種判斷是把「天地」作為「物質」的同義語了。

『伍』 如何理解道德經中老子所說的天地大道

老子的"道"其實代表了中國古代先哲們的世界觀——世界萬物從何而來,或者說誰創造了世間萬物。不同與西方的基督教認為上帝創造了一切,把原罪留給了人類,老子認為世間萬物源於道,而"道法自然",因此順因自然規律,按規律辦事就是"大道"。老子的世界觀與孔子大相徑庭,但又互為依存,是中華文化或者中國哲學史上三個組成部分中的兩個。

《老子》提出天道自然無為的思想。二十五章說「道法自然」。三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自然、無為是說「道」生萬物是無意志、無目的、自然而然的。「道」沒有意志,因為它無所求,無所私,無所爭。十章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這就是說「道」生養了萬物,但是不據為己有,也不以為是自己的功勞,也不去宰制它們。它反對社會人事的有為,認為人在自然和社會面前是無能為力的。

『陸』 道家的《道德經》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

命主:你好。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一】這是老子用以代表「道」這一概念的數字表示。即:【道】是絕對無偶的。
【二】指陰、陽二氣。「道」的本身包含著對立的兩方面。陰、陽二氣所含育的統一體,就是
【道】。因此對立著的雙方都包含在「一」中。
【三】就是由兩個對立的方面相互矛盾、沖突所長生的第三者。進而生成萬物。 。。。。。。
這一篇的中心意義是:宇宙生成的模式。陰、陽。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
【物】:指「道」。混成:渾然而成,指渾朴的狀態。
【寂兮寥兮】形容「道」沒有聲音、沒有形態。
【獨立而不改】:形容「道」的獨立性和永恆性。它不靠任何外力而具有絕對性。
【周行】循環運行。不殆:指「道」的作用永不停止之意。
【天地母】:有的版本作「天下母」。「母」,指『道「。天地萬物由「道」而產生。故稱「母」。
【強字之曰道】:勉強命名它叫「道」
。。。。。。
這一篇的中心意義:道的自然性。道是運動的。
蘇東坡曰:細看造物為無物,春到江南花自開。

『柒』 古文「天長地久」的「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的解釋

解釋:天地所以能夠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的運行、存在不是為了自己,所以能夠長久。

出處:西周李耳《道德經·天長地久》

原文: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白話翻譯:天地是長久存在的。天地所以能夠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的運行、存在不是為了自己,所以能夠長久。因此聖人把自己擺在後面,結果自己反而會佔先;(危險時)把自己置之度外,結果反而能保全自己。不正因為他不自私嗎?所以反倒成就了他自己的目的。

(7)道德經天地生擴展閱讀

《道德經·天長地久》中的道家思想:

天地之所以能長生不老,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他們沒有意識、沒有思想,不知道自己在生,沒有生的概念也就無所謂死了。正因為天地沒有意識,壓根就不知道自己正處於生存的狀態,當然也就不會有死亡的到來,所以長生不老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天地是按照大道的規律運行的,他們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存在的。

老子認為,應當遵循大道的發展規律,將宇宙萬物的發展變化看成自然而然的,不對萬物強加自己的意志,所以就能與大道共生共存。

『捌』 道德經里有一句,如果換成"天地有仁,生生不息"怎樣

『有仁』、『不仁』,隨你解釋,都合理,也都不合理。

但有一點,天地對待萬物是『一視同仁的』。天地無法對待個別的物種或人類特別的優待,否則這世界就不是如此多姿多彩、百花齊放了。

這可以從『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規律證明。天地給了這些,物種之所以生生不息,完全是適者生存,這其中,你說天地有仁或無仁都可以,只要那個物種還能生存繁衍下去,即使那個物種滅絕了,也不能怪天地不仁,因為天地已經給了它那麼多資源和機會!

天地不傳話,誰也不知天地是有仁或不仁,但若說天地有仁,就不夠客觀了。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周狗,境界高得多了。

『玖』 道德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譯文

有一個東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經存在。聽不到它的聲音也看不見它的形體,寂靜而空虛,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獨立長存永不停息,循環運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為萬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強把它叫做「道」,再勉強給它起個名字叫做「大」。它廣大無邊而運行不息,運行不息而伸展遙遠,伸展遙遠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間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純任自然。

『拾』 天地之大德曰生出自《道德經》嗎

這句話出自《易經*系詞》

熱點內容
法官藏匿偽造證據 發布:2025-02-02 05:59:23 瀏覽:991
法律援助工作站申請流程 發布:2025-02-02 05:55:41 瀏覽:966
醫葯公司法律監管 發布:2025-02-02 05:54:19 瀏覽:734
電力公司違法規定罪名 發布:2025-02-02 05:37:18 瀏覽:477
常芬律師 發布:2025-02-02 03:58:35 瀏覽:638
代理律師為勞動法費用多少 發布:2025-02-02 03:36:12 瀏覽:635
法院疫情紀實 發布:2025-02-02 03:34:20 瀏覽:192
九龍坡區法律援助中心西彭工作站 發布:2025-02-02 03:33:54 瀏覽:653
行政法規一般有三種 發布:2025-02-02 02:37:24 瀏覽:122
范莉法官 發布:2025-02-02 02:32:16 瀏覽: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