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縣道德經
A. 易縣的歷史
西漢置故安縣,屬涿郡;曹魏屬范陽國;西晉改固安縣;北齊廢。隋朝開皇十六回年(597年)於固安答縣故地置易縣,為易州治,大業年間改易州為上谷郡;
唐仍為易州治,屬河北道;遼屬南京道;金屬中都路;元屬保定路;明廢縣入州,屬保定府;清因之;民國二年(1913年)廢州為易縣。
易縣在中國河北省中部偏西,是保定市下轄的一個縣;位於太行山東麓,拒馬河和易水的上游,因易水得名。地處太行山區向華北平原過渡傾斜地帶,十分之七為山地,平原地區主要種植小麥,玉米,蘋果,桃等作物,山地地區為裸露岩土或有植被覆蓋。
(1)易縣道德經擴展閱讀:
易縣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的全國首批14個千年古縣之一,歷史悠久,境內自然景觀與文物古跡眾多。易縣自史前農耕文明、夏、商、周發展至今,是一片具有重要文化價值與歷史地位的千年故地。
從地域與現有歷史文化遺產來說,易縣既留有戰國時燕國歷史文化,如黃金台與易水;有明清時期的歷史文化,如清西陵;有抗日時期的歷史文化象徵,如狼牙山,等等。
從產業角度來說,易縣的所產的易水古硯是其傳統產業,其歷史可追溯較遠,相傳始於唐代,其文化內涵在於易水古硯被唐朝詩人李白在詩中提及。
B. 易縣道德經幢的介紹
龍興觀道德經幢位於河北易縣城內東南隅,唐開元廿六年(公元738年)建。幢身鐫刻李隆基御注《老子道德經》81章。此幢保存基本完好,幢頂為屋頂式,作八角形,下雕八脊,脊間雕瓦壟,下雕檐板,飛檐,檐櫞角梁下有斗拱承托,下為仰蓮座,座下為幢身,為八角柱體,直徑90厘米。幢身下仍為仰蓮座,全幢約高6米,此幢是校釋《老子道德經》唐玄宗注本的重要資料,也是研究唐代書法藝術的珍品。1996年國務院公布龍興觀道德經幢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C. 易縣道德經幢的《道德經》原文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jiào)。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 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chén,通假字「沉」)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第六章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pìn)。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 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摶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jiàn),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知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為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gǔ),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shān zhí)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yǒu )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tián)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澹兮其若海;泊兮若無止。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dǔ)。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私寡慾。
第二十章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累累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 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恍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欲)異於人,而貴食母。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yǎo)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朴散則為器, 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第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故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huī)。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哀悲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第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第三十五章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第三十六章 將欲歙(shè)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無名之朴,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 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數輿無輿,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稀及之。
第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第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四十九章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怵怵,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sì)虎,人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shì ),猛獸不據,攫(jué)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脧(zuī)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第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第六十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第六十一章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第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第六十三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 不慎終也。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第六十八章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仍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稀,則我者貴。 是以聖人披褐而懷玉。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無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第七十三章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稀有不傷其手矣。
第七十五章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D. 老子道德經幢的老子及《道德經》
老子的《道德經》版本眾多,有130多種。易縣的石刻道德經幢,是校譯老子《道德經》年代最早的重要實物資料,是中國存較好,年代較早,且形體最大的石刻道德經幢。為了便於保護,1986年河北省文物局撥專款,在其上建四角碑亭一座,2001年上半年又重修了碑亭。 李唐一朝,「內用黃老,外示儒術」,成為國家政治基石。據《資冶通鑒》記載,在唐朝的幾代皇帝中,唐玄宗李隆基尤崇道教,對老子傳下來的五千言《道德經》也分外隆遇:開元21年,親自對道德經予以注釋,頒布全國,命各州縣鐫刻,供人誦讀;開元25年正月,又在朝中「首置玄學博士」,每年都像科舉中的明經科一樣考試,推崇以老子《道德經》為宗首的道家學說。也就是在「置玄學博士」的第二年,易州刺史田仁琬「奉敕令」建造並豎立了這座道德經幢。
田仁琬曾做過5年易州刺史,開元28年2月遷官新疆。他在易州任期內,「簡而能斷,布政優優,化人成俗」,當他調離時,當地官民傷心而泣。田仁琬調走8個月後,即公元740年10月,易州官民經請示朝廷恩准,特立《田仁琬德政碑》(立於保定古蓮花池)以紀念其政名官聲。書寫者蘇靈芝是唐開元、天寶年間著名書法家,陝西武功人,公元750年前後,曾任易州錄事參軍。其筆力遒勁端莊,飄逸中不失勁美,堪與同時代書法大師北海李邕和平原太守顏真卿相媲美,被歐陽修譽為「唐代著名寫碑手」。當時有人評論蘇氏書法「視北海(李邕)則加庄,視太守(真卿)又多雋」,後世則稱他「兼具顏筋柳骨而自成一家」,可見其書法造詣已臻化境。蘇靈芝書法傳世作品並不多,但他寫的易州《鐵像頌碑》、 《夢真容敕碑》、 《田仁琬德政碑》及范陽《憫忠寺寶塔頌》等碑文,歷來被稱為精品,已全部列為國家級文物。 經幢高約七米,以亭覆庇,由頂、身、座三部分組成,八面棱形,分為三截。一至七面,陰刻楷書《道德經》原文及玄宗皇帝對《道德經》的逐句注釋。第一面開頭陽刻篆書「大唐開元聖文神武皇帝注道德經一部」十六個大字,每個字高十點三公分,寬十一點二公分。第八面上部,書寫「大唐開元二十七年,歲在單閼月中南呂五日乙丑,皇五從弟中散大夫使持節邢州諸軍事守邢州刺史上柱國質建」句。第八面的中部,為大宋端拱元年(九八八年)邢州軍事柱國何纘撰文、盧華書撰、李思順鐫刻的「重修邢州龍興觀道德經台記」。第八面的下部,為清道光十八年(一八三八年)十月師段圻觀所寫之《記》並民國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邢台縣縣長苗作新為募資修台建亭事所寫之《記》。
E. 易縣道德經幢的易縣道德經幢簡介
河北省易縣龍興觀內的道德經幢是在中國現存的4個道德經幢中形體最大、年代較早,保存也較好。易縣龍興觀道德經幢建於縣城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28年),起初立在易縣城西開元觀,後又遷到縣城內。易縣道德經幢為八角柱體,幢高6米,分幢座、幢身、幢頂三部分。除幢頂為青石外,其餘皆為漢白玉石製成。幢座為一仰蓮石雕,座下的方形平台為後世補砌。幢身由上下兩塊白玉雕刻而成,共高4.29米,直徑90厘米,平面為八角柱體,每面寬40到42厘米不等。幢身書有「太上玄元皇帝道德經」的字樣,各面鐫刻老子《道德經》計八十二章,文為蘇靈芝所書,其書法瀟灑飄逸中有剛勁之力,端雅俊秀中有鐵骨之風,筆法流通。
F. 中國河北省易縣最著名的旅遊景點是什麼景點
荊軻塔又稱聖塔院塔,位於易縣易州鎮荊軻山村西的荊軻山上,是一處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塔始建於遼乾統三年,即公元1103年,明萬曆年間,清康熙、乾隆年間均進行過修葺,現塔旁還存有記述當時重修狀況的石碑,塔東側原建有聖塔院寺,現僅保留些遺跡,據縣志記載,塔西側土丘為荊軻衣冠冢,荊軻館也建於此地,這些又給古塔增添了悲壯的故事,美妙的傳說。
狼牙山覽勝.提起狼牙山,人們腦海里自然會浮現出59年前五勇士在此浴血奮戰抗擊日寇,舎身跳崖的英勇悲壯畫面。狼牙山不僅是座英雄的山,而且是座雄奇險峻、景色秀麗的名山。是省級愛國廣義教育基地和省級森林公園。
狼牙山坐落在易縣西部的太行山東麓,距縣城45公里處;由五坨三十六峰組成,主峰蓮花海拔1105米,西北兩面峭壁千仞,令人不寒而慄;東南兩面略為低緩,各有一條羊腸小道通往主峰,但「閻王鼻子」、「小鬼臉」等險要之處仍需貼壁而過,令人膽戰心驚。登高遠眺,群峰林立,崢嶸險峻,狀似狼牙,澗峽雲霧飄渺,神奇莫測。
狼牙山風光綺麗。「郎山競秀」為古易州十景之一,素有「北方小黃山」之稱。漫山遍布蒼松翠柏,流泉飛瀑,羊道曲折盤旋,山上有「仙人橋」、「飲虎池」、「攔馬牆」、「孫臏洞」和大型天然溶洞群等自然景觀。
老子道德經幢位於易縣城內的龍興觀遺址,1200多看的淪桑。
道德經幢,始建於唐開元26年(公元738年)。其時,唐玄宗李隆基認為老子是他的遠祖,故親自為「老子道德經」作注,並刻石立幢經傳後世。易縣道德經幢體積高大為八角柱體,漢白玉石質,由頂、身、座三部分組成,幢高4.29米,直經90厘米,每面寬40至42厘米不等。由兩塊大理石銜接雕成。幢身大安豎書「太上玄元皇帝道德經」各面鐫刻老子道德經計八十一章,文為蘇靈芝所書,其書法瀟灑飄逸中有鋼筋之力,端雅俊秀中有鐵骨之風,筆法流通。
在國內現存道藏1845卷中尚無皇帝御注本,此幢高大雄偉保存完好在國內第一,因而,此幢和龍興觀中幾統刻由省級上升為國家保護單位,易州道德經幢建築典朴,雕刻精細、遊客至此既可觀中國傳統文化之精華、賞古代書法之珍品,又可窺古代石刻、建築之奧秘,增長知識,陶冶精操場
紫荊關,位於易縣西北45公里的紫荊嶺上,秦漢稱上谷關,東漢名五阮關,宋、金、稱金陂關,元代以後稱紫荊關,此關與居庸關、倒馬關合稱為「內三關」,是我國九大名關之一。
紫荊關志原有東、西、南、北四門,南門稱為「南天門」,門額題「畿南第一雄關」,現已不存;北門即「河山帶勵門」保存完好,門額兩層。上題「河山帶勵」下題「紫荊關」,是紫荊關的精華部分;西門,「陽合門」原建有瓮城,現也不存,從關城的整體布局看,是以城內真武山為中心,城牆向四周延伸,形成四個半圓形。大城套著小城,這種獨具匠心的建築布局,進可攻,退可守,具有很高的軍事價值。
關外城建有三翼牆,以小盤石的瓦窯關的一段城牆保存最好。「萬里蜿蜒壁,千峰擁塞門」的紫荊關,是一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千年古城燕下都.從易縣城乘車向東南行駛8公里,一種奇特的景觀便會展現在眼前:在廣闊的原野上,一座座高大的黃土丘排列有序,巍峨壯觀。這里就是聞名遐邇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燕下都址。燕昭王建黃金台招賢納士和荊軻南渡易水刺秦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漫步在故城的小道上,二千多年前的瓦當碎片俯首皆是。登上故城中心的武陽台舉目遠眺,四周高大的建築群遺址和古墓群盡收眼底,燕下都當年宏偉規模和繁華景象可見一斑。
清西陵位於河北省易縣城西15公里的梁各庄西永寧山下。清西陵是清朝皇室的陵墓群之一,在北京以西約120公里處。陵區西依紫荊關,南臨易水河,與狼牙山隔水相望。陵區的四周層巒疊嶂,松柏蔥蘢,景色清幽,十分雅緻。清朝的帝陵在關內分為兩地,遵化縣陵區位於京城以東,稱為東陵;易縣陵區位於京城以西,稱為西陵。
G. 易縣道德經幢的張洪印《易縣龍興觀與道德經幢》
龍興觀遺址及道德經幢位於河北省易縣城內乙街。遺址平面略呈長方形,為一凸起的台基。道德經幢在遺址的南側。遺址地表和經幢周圍均為乙街的菜地。龍興觀遺址現僅存石碑三通,古柏一棵。明正統八年石碑二通對峙而立,碑體高大,盤龍額首,龜趺座均沒入土中,漢白玉石質。東面一通,額篆書「易州重修龍興觀碑銘」,碑文首題「大明保定府易州重修龍興觀住持耿景順功行碑」,尾題「時正統八年歲次癸亥夏四月辛卯嗣法弟子張通微、陳道興、吳景勝等立石」;碑陰陰刻「龍興觀宗支恆產形圖」,以示意圖的方式,展示了明正統年間龍興觀的總體建築布局和四至范圍(圖二)。西面一通,額篆書「重建龍興觀功行之碑」,碑首題「重建龍興觀悟玄純素法師功行碑」,碑陰刻功德主員名。在二通明碑的北側矗立著一棵古柏,枝繁葉茂。樹下北側立有石碑一通,半圓碑首,碑座及半截碑沒入土中。碑額正書「大元易州龍興觀宗支恆產記」,碑陰額首正書「龍興觀正一宗支圖」,尾題「至正十一年六月初三日建」。易州龍興觀始建唐景龍二年,是唐代北方著名道教活動場所之一,歷經宋、元、明各代,屢有興廢。據現存元碑所記,元至正十一年間,龍興觀的建築包括「正殿一,法籙堂一,靈官堂一,庫房三間,東西雲堂各五間,正方丈三間,西方丈三間,東西房一十餘間,影堂三間,山門一座」。而到了明正統年間,龍興觀的布局自南而北包括道德經幢、十師殿、左右天師殿、真官堂,中為三清殿和東西方丈,後為玉皇殿。明代龍興觀的布局規模略小於元代,但沿用了中國傳統的中軸線建築布局。直到民國二十三年,「殿壁尚存半堵,隱約有彩繪痕。聞光、宣間,尚存畫壁,……惟石碑十數通,與古柏老槐,伴立於壞牆斷礎中而已。」由此可知,龍興觀的廢圮時間應在清末民初。現在所存的三碑一幢,看來只是觀內原有碑碣中的很少一部分。據《上谷訪碑錄》、《寰宇訪碑錄》、《易縣碑目》、《易縣志》等史籍所載,龍興觀曾存有「大唐景龍二年道德經碑」(世稱景龍二年石本),「唐景福二年道德經碑」(世稱景福二年道德經碑),「龍興觀創造香幢記」,「元至順二年龍興觀皇太後懿旨碑」及「龍興觀提點功德碑」等,現均已無存。
「大元易州龍興觀宗支恆產記」和「明正統龍興觀宗支恆產形圖」二碑,均詳細記述了當時龍興觀的建築規模、布局、田產及東、西、南、北四至情況。這里有一個重要原因所在。原龍興觀位於縣城南,北近民舍,南毗城垣,東、西兩面與耕地相連,因此為了田產界畔,與四周鄉民不斷發生爭執糾葛。為了保護龍興觀的財產和利益,也為了永息訴訟以保平安,龍興觀的主事題點特將龍興觀的房地產及園林地土的地段界畔等恆產,以及龍興觀三十代天師的宗支傳承關系,或列圖表,或以文字、圖形,認真開列清楚,請知縣給以公證。元代易州的達魯花赤是由原任河南都事的馬可慕調任。他為政清廉,吏治嚴明,為維護龍興觀的利益,永息爭訟,於是下令刻石立碑,以示鄉民。(此處有缺文,主要講碑上文字情況)。幢身上端的石雕仰蓮座,樣式、尺寸皆與幢座相同,其上為幢頂。幢頂系用一塊巨大的青石雕成,已有殘缺,為廡殿頂狀,呈八角形,與幢身形體吻合。從八面平頂雕出八脊,脊間刻瓦壠,再下刻檐板、飛檐和檐椽,角梁下有「一斗三升式」斗拱承托。整個經幢婷婷玉立,造型既簡朴又典雅美觀,廡殿頂式的幢頂是研究唐代建築的珍貴實物資料。
道德經幢原本不是龍興觀舊物。據《天下輿地碑記》載,易縣道德經幢於唐開元二十六年豎立在城西開元觀,南宋乾道五年由知府張孝祥移於府治,也就是現在的位置。也有學者認為:知府張孝祥於南宋乾道五年將經幢由城西開元觀遷至府治,此後不知何時又遷至龍興觀(現址)。這樣,經幢就曾經過二次搬遷。但此說似不確。現存的「大元易州龍興觀宗支恆產記」碑中記載「……且觀內唐碑道德經石幢三級……」,就是指「唐景龍二年道德經碑」、「景福二年道德經碑」和「玄宗御注道德經幢」。可知在元至正十一年經幢就已在龍興觀內存放,但豎立還是散置,在龍興觀的什麼位置,碑中未詳記。明正統八年「龍興觀宗支恆產形圖」碑上可見,經幢已豎立在龍興觀十師殿的南側,位置進一步得到確定。清同治十二年夏六月戊午夜大風,使幢身向東南仆倒,幢帽(即幢頂)擲出三丈以外。當年冬,易州知州趙烈文組織邑人豎起,翌年重建亭。在豎立經幢之時,不知何故把經幢上下二塊墩接錯位,上塊第一面對著下塊的第八面,依次錯位,使初觀經幢的人費解和遺憾。另外,幢身上部仰蓮上直接承托廡殿式幢頂,也不合常規。據專家推測,中間應還有其它構件相連,可能也是因大風颳倒後重立時,構件或損或失,不得已而如此。
經幢所刻5000言,字體剛勁飄逸,圓轉流美,是唐代書法的上乘之作。但遍尋幢身,未發現書者姓名。據經幢上翁方綱「蘇靈芝書道德經,不著名氏,故著錄家皆未之及……」的題記,並對照蘇靈芝所書易縣的「易州鐵像頌碑」、「夢真容敕碑」和現存保定蓮池的「田公德政之碑」的書寫風格,經幢確為蘇靈芝所書。蘇靈芝(生卒年不詳),武功(今陝西武功縣)人,唐代書法家,玄宗時曾任登仕郎前行易州錄事。其書法融二王(王羲之、王獻之)、虞(世南)及諸家為一體,楷、行兼有,與當時的胡霈然、徐浩齊名,對後世有一定影響。宋代文學家兼金石學家歐陽修曾稱譽他為唐代的寫碑手。
唐代統治者李姓,因為與老子(李聃)同姓,尊老子為始祖,用老子「清靜無為」思想來治民。高宗時追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時期,崇奉道教達到了鼎盛。玄宗於開元二十一年親注老子《道德經》,頒之全國,下詔要求「士庶家藏一本,勸令習讀,使知指要」。並命各州縣鐫刻道德經幢,供人們頌讀。易縣「玄宗御注道德經幢」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鐫刻的。老子的《道德經》版本眾多,據孟柱良《易縣碑目》載:「按道德經李唐石刻本之見存於世者六———景龍、蘇書御注(道德經幢)、邢州、廣明、景福、周至,……而易居其三。」即唐景龍龍興觀道德經碑、唐景福二年道德經碑及此玄宗御注道德經幢,前二碑已不存。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帛書《老子》甲本和乙本之前,易縣道德經幢是校注老子《道德經》的重要資料。民國年間,經幢周圍被四堵圍牆圈住,建國後圍牆倒塌,只剩經幢豎立。』(1985年,河北省文物局撥專款建六角保護亭一座。最近,經國家和省文物主管部門批准,對道德經幢實施了加固、校正及保護工程,經幢上部墩接錯位的塊石也已按原位調整糾正過來。原來所建的保護亭因設計不合理,亭子低矮,影響經幢的整體觀瞻,由河北省古代建築保護研究所重新設計修建了新的保護亭,由原六角形改為四角形,體量明顯加大,增加了觀賞性和藝術性,同時對經幢起到了「有效保護」的作用。龍興觀遺址及道德經幢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學術研究價值和書法價值,在全國現存無幾的唐代經幢中是上乘之作,歷來為金石界、書法界、宗教界所推崇,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H. 保定名勝古跡的易縣道德經幢
【易縣道德經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保定城北60公里處易縣城內龍興觀舊址。
幢高約6米,分為幢座、幢身和幢頂三部分。幢座為一石雕仰蓮。幢身系由漢白玉石雕成,豎立於仰蓮幢座之上,高4.29米,直徑90厘米,為八角形柱體,每面寬40~42厘米不等。幢身正楷大字豎書太上玄元皇帝道德經,大唐開元神武皇帝注,下刻開元二十年十二月十二日敕文。其他各面鐫刻老子《道德經》計81章。尾題易州刺史兼高陽軍使賞紫金魚袋上柱國田仁琬奉敕立,開元二十六年歲次戊寅十月乙丑朔八日壬申奉敕建。以下為歷代增刻的職官人員,以清嘉慶至宣統元年的居多。幢體上為一仰蓮寶蓋,其上為幢頂,頂部平齊,似為殘斷所致,高38厘米,呈屋頂狀,八角形,用一巨大青石雕成,雕有脊、瓦壟、檐板、飛檐和檐椽,角梁之下有斗拱承托。造型簡朴,典雅美觀。易縣道德經幢是全國保存較好的、形體最大的道德經幢,唐開元二十六年(738)豎立於易州城西開元觀,南宋乾道五年(1169)遷至城內龍興觀,幢身經文系按唐開元二十一年(733)玄宗李隆基注本鐫刻,是中國校釋老子《道德經》的極為重要的實物資料,對研究唐代道教及其有關問題有重要價值。經文傳為唐代書法家蘇靈芝書寫,是研究唐代書法藝術的重要資料。幢頂八角形屋頂,為研究唐代建築提供了實例。?
I. 易縣道德經幢的歷史淵源
據《天下輿地碑記》載,易縣道德經幢於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豎立在易縣城西開元觀(現其地望已不可考),到了南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由知府張孝祥移於府治,後又遷至城內西南隅的龍興觀今址。龍興觀建於唐景龍二年(公元708年),是我國北方一處著名的道教活動場所。
J. 易縣道德經幢的文物描述
易縣龍興觀道德經幢,一直受到國家文物部門的高度重視,先是被列為河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又被國務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經幢的書法刻工堪稱佳作,雖經千年風霜磨洗,依舊氣度不凡。可惜這樣一件無雙國寶,閑置在一片荒涼中,未有特別的看護,僅僅圍以半人高的鐵柵欄。不過相比之下,易縣的道德經幢已算是幸運者了。過去邢台也保存著一座唐代道德經幢,僅比易縣晚一年刻成,文革中被喪心病狂者用炸葯炸毀,只留下個別還有字跡的殘片。一千二百年都保存下來了,卻毀在當代人的手上,那是一個反噬自己的文化傳統的怪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