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權法學派
❶ 先秦法律思想與現代法律思想的不同
先秦時候大體分為夏商時期、西周時期和春秋戰國時期。
夏商時期是我國古代法起源的時間有了「刑」字的出現發展。法治思想主要以「天討」「天罰」的神權法思想為主;西周時期統治者繼承發展了在商代達到頂峰的神權法思想,以周公等為代表的西周奴隸主貴族提出「以德配天的」君權神授說,,在依靠神權的基礎上認為必須還要兼顧人事,重視民心向背,既「敬天」又「保民」,並將這種治國方略運用於法制方面,就是要求「明德慎罰」,即重視道德教化的作用,立法司法都必須寬緩、審慎,執行刑罰更要慎重。
至於春秋戰國時期,奴隸制瓦解、封建生產關系產生,隨著社會轉型法律制度也從奴隸制形態向封建制形態轉變。各國變法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成文法運動。在這段動亂的歷史時期,儒家法家等不同學派的主張各不相同。儒家代表了剛剛登上歷史舞台的封建貴族的利益,其法治思想的基本出發點為統治者建立一套統一的貴族政體,維護宗法等級制度,教育百姓安分守己,在繼承和發展西周離職和明德慎罰思想基礎上,提出一系列維護禮制、提倡德治、重視人治的法律思想。而法家學派則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主張「以法治國」。在前期批判傳統「禮治」,論證變法重要性和公正性,探討新興地主階級奪取諸侯國政權的途徑。後期總結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的經驗,提出較為完備系統的法治理論。提出依法為本,法、勢、術相結合的完整理論體系。
秦朝法制指導思想上先秦奉行法家學派「法治」「重型」等理論。在實踐上貫徹的也比較徹底。秦朝法制帶有有明顯的法家色彩。商鞅的重刑主義理論無論是對於統一前的秦國還是統一後的秦朝都有深刻影響,所謂秦統治者「專任刑罰」「樂以刑殺為威」真是對此問題的說明其法制特點為輕罪重罰、法網嚴密。秦帝國將一切政治經濟社會生活全盤納入律法,「事事皆有法式」。比如穿鞋這樣的小事沒法律中也有規定如「毋敢履錦履」「步過六尺者有罰」等,後人評價「秦法繁於秋荼,而網密凝脂」
❷ 中國歷史上都有什麼學派
儒家學派、道家學派、法家學派、程朱理學、心學等。
1、儒家學派
儒家學派是先秦諸子中對後世影響最為廣泛和深遠的一個學派,由春秋末孔子首創。孔子的言論經門人整理為《論語》,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
儒家學說以"仁"為中心,提倡"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崇尚"禮樂"、"仁義",倡導"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張實行"仁政"、"德治",重視倫理道德教育。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也是維護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的理論基礎。儒家思想、君主專政制度構成了中國古代政治史的兩大主體內容。
2、道家學派
道家學派,是以老莊學說為中心的學術派別。形成於先秦時期。其學說以「道」為最高哲學范疇,認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道是宇宙萬物賴以生存的依據」。
該學派用「道」來探究自然、社會、人生之間的關系。主要代表人物是伏羲、黃帝、老子、莊子、列子、鬼穀子、張良、司馬徽、諸葛亮、劉伯溫、王通等等。道家是道教形成的基礎,道教是道家的繼承和發展。
3、法家學派
法家是中國歷史上提倡以法制為核心思想的重要學派,它是諸子百家中的一家,被古代大家和近代學者一致認為其為道家分支。
商鞅重「法」,申不害重「術」,慎到重「勢」。戰國末期韓非綜合各家之長,兼言法、術、勢,成為法家思想。
法家學派被《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提出了富國強兵、以法治國。法是通過具體的刑名賞罰來實現的。《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
法家思想淵源可上溯到春秋時的管仲、士匄、子產,而實際的始祖,當推戰國初的李悝。此外還有吳起、慎到、申不害、商鞅、韓非子等,均被稱為「前期法家」,而以商鞅為前期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還有齊法家,除主張推行法治外,也主張容納禮義教化。
4、程朱理學
程朱理學,亦稱為「程朱道學」,是宋明理學的主要派別之一,也是理學各派中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學派之一。
理學的天理是道德神學,同時成為儒家神權和王權的合法性依據,其由北宋時期河南(今河南洛陽)人二程(程顥、程頤)兄弟開始創立,其間經過弟子楊時,再傳羅從彥,三傳李侗的傳承,到南宋時期朱熹集為大成。
程朱理學,基本是由周敦頤、張載、邵雍、二程等人創立的新儒學,傳承於子思、孟子一派的心性儒學。程伊川先生更重理,朱子創造性地發展了伊川先生的理學,最後形成了程朱理學體系。
程朱理學在南宋並沒有多少優越的地位,自元朝程朱理學被統治者定為官學興盛以後,程朱理學在日本朝鮮琉球越南影響也頗大。
理學根本特點就是將儒家的社會、民族及倫理道德和個人生命信仰理念,構成更加完整的概念化及系統化的哲學及信仰體系,並使其邏輯化,心性化、抽象化和真理化。
這使得理學具有極強的自主意識,形成了理高於勢,道統高於治統的政治理念,為抑制君權,讓中國政治在宋明兩朝走向了平民化和民間參政議政提供了理論支持。
也使得邏輯化抽象化系統化的倫理道德化的主宰「天理」、「天道」,取代了粗糙的「天命觀」和人格神,是中國及世界哲學思想的一次巨大飛躍。
5、心學
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顥開其端,南宋陸九淵則大啟其門徑,而與朱熹的理學分庭抗禮。
至明朝,陳獻章開啟先河,從陳獻章倡導涵養心性、靜養「端倪」之說開始,明代儒學實現了由理學向心學的轉變,成為儒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陳獻章之後,湛若水和王守仁是明代中晚期心學的兩個代表人物。湛若水在繼承陳獻章學說的基礎上,提出其心學宗旨「隨處體認天理」,而王守仁(即王陽明)提出心學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學開始有清晰而獨立的學術脈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儒家學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道家學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法家學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程朱理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心學
❸ 關於中國法律思想史的一些問題!跪求高手解答!
學習本單元,一要把握一條基本線索:我國早期的國家政治制度隨著夏朝——古代中國的第一個國家政權的建立而開始出現;商周時期,經過了從內外服聯盟到天下共主的轉變;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對此後兩千多年的中國社會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同時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斗爭也長期延續,但整體趨勢是專制皇權日益加強。突出四個重點:一是商代的內服外服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二是秦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縣制;三是漢朝七國之亂和漢武帝的集權措施、唐朝藩鎮割據和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四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和宋元時期的演變,明清君主專制制度日益強化,清朝達到了頂峰。
第1課 從內外服聯盟到封邦建國
知識結構:
1.夏:出現公共權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點。
2.商:政治制度是內服與外服制度,具有濃厚的神權色彩。
3.西周: 分封制 定義:
目的:鞏固周的統治(奴隸主的統治)
主體:同姓親族
宗法制 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長子繼承製
內容:確立大宗、小宗體系
作用:利於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
工具:禮樂制度
第2課 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知識結構:
1.統一
(1)群雄割據 A.春秋爭霸 B.戰國變法:秦國商鞅變法。
(2)統 一: 時間:前221年;人物:贏政。
2、中央集權的確立
(1)確 立: A. 「皇帝制」:皇權至上、皇位繼承製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縣制(地方)
(2)加強皇權的措施:制定官吏選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細苛、嚴密的法律。
(3)影 響: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統王朝制度基礎。
第3課 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
知識結構:
1. 漢初郡國並行,導致諸候尾大不掉,引發七國之亂。
2. 漢武帝集權措施:建中朝、設刺史、頒布推恩令。
3. 藩鎮割據與五代十國:唐朝中後期,地方勢力增強,出現藩鎮割據局面;唐滅亡後,中國進入五代十國的分裂時期,五代十國是藩鎮割據的繼續和發展;這一時期,南方經濟得到較大發展;後周世宗改革,為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礎。
4. 宋加強中央集權
(1)措施 ①收精兵:「三衙」、樞密院、原則;
②削實權:設通判、文臣任州郡長官;
③制錢谷:財賦大部分運往京師;
(2)影響 利:改變藩鎮割據分裂局面,加強中央集權;
弊:造成「積貧積弱」的後患。
第4課 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
知識結構:
1. 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及其演變
(1)隋唐實行三省六部制
(2)宋分割相權:設「中書門下」省(宰相辦公機構)、樞密院管軍政、「計相」管財政。
(3)元:一省制(中央),行省制(地方)
2. 丞相制度的廢除:明太祖誅殺胡惟庸,廢除丞相;明成祖設立內閣。
3. 清朝的軍機處
(1)清初:內閣和議政王大臣會議
(2)雍正設立軍機處
A.特點:軍機大臣品級不高,受皇帝召見,跪奏筆錄
B.影響:提高清王朝行政效率,專制皇權高度發展
1. 君主專制特點:由君主個人全權佔有和控制整個國家機器,其統轄范圍內的任何人物對君主都是絕對隸屬和臣服的關系。
2. 中國封建制度發展的內在邏輯:一方面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另一方面各種權力結構和權力關系一步步地集中到皇帝這一權力的軸心上。二者關系:中央集權與君主專制相輔相成,中央集權是君主專制的前提和基礎,君主專制是中央集權的必然產物。其目的都是要從政治制度上保證中央政府的權威和君主個人的絕對權威。
3. 中央集權化進程大致體現在 :
(1)財政上,「利出一孔」,歸於中央
(2)剝奪地方人事權,官吏自帝出。
(3)司法上,法由帝頒,律由國掌。
(4)軍事上,「強干弱枝」,中央宏觀調配全國軍隊,皇帝總攬兵權
(5)意識形態領域,推行「別黑白而定一」的文化專制主義。
4. 君主專制的加強突出表現在相權的削弱,以及君王建立有效的權力轉移和分散機制上。
秦漢:三公制度
隋唐:三省體制,則把相權一分為三,體現皇權的加強
宋朝:削弱宰相實權(三省長官沒有實權)
明朝:明太祖廢中書省,罷丞相不設;明成祖設內閣
清朝又設軍機處
5. 秦至清的中央與地方機構
朝代 中央機構特點 中央機構 地方機構
秦 傳承開創 三公九卿 郡縣制
漢 漢承秦制 中朝 外朝(三公九卿) 郡、國並行
隋唐 承前啟後,有所創新 三省六部 道州縣三級
宋 進一步加強 二府三司 路州縣三級
元 有新發展 一省二院 行省制
明 空前加強 廢丞相、設內閣 省府縣
清 達到頂峰 設軍機處 省府縣
6. 評價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使得整個國家都處於皇帝的一元化領導之下,皇帝具有絕對權威和至高無上的權力。正如美國費正清教授所指出的那樣:在這樣一個專政社會里,皇帝把教會和國家的職能集為一身,他是軍事也是精神的領袖,是行為的楷模和正義的主宰。他的全能總括了國家的一切主要職能,包括國家對於全人類的尊崇。他是「天下之一人」,是社會政治殿堂前的帥旗。
(1)積極作用
它在維護國家統一、社會穩定、抵禦外來侵略、組織水利工程、發展社會經濟、防止分裂割據、加強民族交流等方面起著積極作用。
(2)消極作用
人民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十分殘酷;導致了思想禁錮和文化專制主義,使科技的運用和發展受到抑制;為了爭奪皇權,父子、兄弟、君臣、大臣之間不惜血刃;宦官專權、外戚干政是君主專制統治的伴生物;在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以後,它還束縛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延緩了封建制度的瓦解。而當時西方許多國家則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資產階級的政治制度,從而有力地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中國社會的發展步伐,從此開始大大落後於西方,從而埋下日後被動挨打的禍根。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的政治制度:①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的建立者是禹,我國早期國家政治制度開始於 夏朝, 啟 即位後,王位世襲製取代了原始社會後期的禪讓制。②商朝繼承了夏朝的制度而稍有變化,有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設有相、卿士,地方設有封侯、伯。
2、西周的分封制:①周武王伐紂滅商,建立西周。西周實行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國。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根本目的在於鞏固周王朝的統治。。義務:分封的諸侯有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的義務。影響:分封制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擴大了統治區域, 形成了貴族統治階級內部的森嚴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②西周後期,王權衰落,。由於諸侯勢力壯大,分封制受破壞。標志性事件就是楚王問鼎。
3、西周的宗法制:①宗法制是與分封制互為表裡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制度,由原始社會的父系家長制演變而來。②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點和核心是嫡長子繼承製。有大小宗之分,嫡長子系統為大宗,其餘為小宗,小宗必須服從大宗。大宗與小宗的關系不僅是家族等級(兄弟)關系,也是政治隸屬(君臣上下級)關系。④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就是分封制。由天子到諸侯到卿大夫再到士(最底層),層層分封。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至高無上的皇權:①戰國時期,經過商鞅變法,秦王嬴政先後滅掉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②嬴政規定封建最高統治者為「皇帝」,自稱「始皇帝」。③秦始皇規定:皇帝稱「朕」;皇帝的命令稱「制」或「詔」;皇帝用的玉印稱「璽」。全國的行政、經濟、軍事等一切大權由皇帝總攬,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員,都由皇帝任免。④秦始皇首創的皇帝制度,體現了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徵。
2、較為完備的中央官制:①秦始皇在戰國時期官制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套比較完備的中央政權組織。②在中央,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作為秦朝中央的三個最高官職。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兼理國家監察事物。太尉負責全國軍事事務。軍國大事完全操縱在皇帝一人手中。
3、郡縣制的全面推行:①春秋時期,一些諸侯國在新兼並地區設縣,在邊地設郡。②戰國商鞅變法時,廢分封,行郡縣。③秦統一後,在全國范圍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④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級地方行政機構,最高長官是郡守。縣是郡的下級行政機構,長官稱縣令或縣長。縣以下還有鄉、里等基層行政機構。⑤秦朝這套從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般的統治機構其官職職責分工明確,即互相配合又互相牽制,標志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4、中央集權制的作用及影響:①安定邊境,維護國家統一,擴大了疆域。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秦朝。②頒布法律,統一度量衡、貨幣和文字,修馳道,開靈渠,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有利於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③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④秦始皇的專制,使人民處境惡劣,造成階級矛盾激化,爆發中國歷史上首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
三、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①兩漢時期中央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秦朝制度,史稱「漢承秦制」。但又廢除秦朝苛法,有所損益。②漢朝實行皇帝制度,在中央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習慣稱三公。③西漢漢武帝時用布衣為相,用身邊侍從、秘書為尚書令等形成「中朝」,用三公九卿的機構稱「外朝」。④東漢光武帝時擴大尚書台的權力,成為決策的中樞機構。⑤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三省體制。⑥隋朝以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為中央最高統治機構。唐朝三省分工明確,相權一分為三。⑦隋唐時期,還在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了三省六部制。⑧宋初,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樞密院是最高軍政機構,合稱「二府」。後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設三司使管理財政,削弱相權。⑨元朝綜合漢蒙政治制度,在中央設中書省和樞密院,以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關,行使宰相職權;以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關,同時設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理西藏地區。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①戰國和秦朝實行郡縣制,漢初繼承郡縣制,同時分封諸侯王國,郡國二制並行。郡守和丞相分別是郡和王國的最高行政長官。漢武帝時,解除王國軍政大權,分全國為13州,州作為監察區,設刺史。②東漢時期,刺史逐步增添了地方行政權和軍權,到東漢末年,州逐漸演變成地方行政區。地方行政區劃由郡縣兩級制轉變成州、郡、縣三級。③隋初,地方行政機構重疊,官多民少,隋文帝廢除郡級,形成州縣兩級制。④唐朝地方行政機構與隋朝相
(第三課)古代商業的發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發展
(1)西漢:每個城市都設專供貿易的「市」與住宅區嚴格分開,長安城東西有市。設官員管理(市長或市令),按時開市閉市。
(2)隋唐:長安城有市和坊,市與坊用圍牆隔開,白天定時開市閉市。
(3)宋朝:市與坊的界限逐漸打破,店鋪隨處可設,且早晚都可經營
2、知道主要的商業城市和著名的商幫:
(4)西漢:長安、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著名商業中心
(5)隋唐黃河流域長安、洛陽;長江流域揚州、益州,成為繁華的商業城市;廣州重要的外貿港口,政府設市舶使。
(6)宋代開封、臨安;益州發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現商幫。如,徽商、晉商(兩者相同之處:都從經營鹽業起家;商業活動都涉及金融領域(徽商經營典當業,晉商興辦票號);活動范圍都涉及國外,都積累起巨額財富)
(第四課)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
●了解「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義極其影響
(1)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經濟政策:「重農抑商」政策
首倡「重農抑商」政策的是: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
「重農抑商」得以長久實行的根本原因:適應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需要。
其目的:維護自然經濟,確保賦役征派和地租徵收,維護政治穩定,鞏固封建統治。
積極作用:保護了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封建社會初期鞏固新興地主政權。
明清重農抑商的表現:農本商末的思想,專賣制度,關卡重稅,歧視商人,龐大的官營手工業。
消極後果:強化自然經濟,阻礙工商業發展,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並未禁止官方對外貿易;清代是因為對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爭。兩者都是為維護封建統治秩序。
(3)清代一直實行的「閉關鎖國」的含義:嚴格限制對外交往。
清代只開一處對外通商是在:廣州(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對外貿易)
閉關鎖國的後果: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使中國與世隔絕,沒能及時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以發展生產力,使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
■第二單元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第一課)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背景和興起的史實:
1、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原因:(1)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使自然經濟逐漸解體。(2)受外商企業豐厚利潤的刺激。(3)洋務派對民辦企業起了誘導作用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時間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地點是:東南沿海地區
2、代表企業:發昌機器廠、繼昌隆繅絲廠、貽來牟機器磨坊
(第二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一、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階段:
●短暫春天(1)時間:一戰期間(1915-1921)
(2)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華民國,為我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b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有力地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c歐洲列強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3)主要行業:紡織業、麵粉業(4)著名實業家:張謇、周學熙、榮氏兄弟
(5)為什麼是「短暫」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列強卷土重來
●曲折發展(1)國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業得到了較快發展
原因:為了鞏固統治,國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於發展經濟的政策和措施
(2)抗日戰爭期間:民族工業遭到沉重打擊
原因:淪陷區:一些廠礦或被日軍所毀,或被日軍以各種形式吞並
國統區:國民政府實施戰時體制,強化對經濟的全面統治,官僚階層壓榨民族企業牟取暴利
●萎縮(1)時間:抗戰勝利以後(解放戰爭期間或1945—1949)
(2)原因:a美國商品大量湧入中國市場,排擠了國貨(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
b官僚資本大肆進行經濟壟斷,擠壓民族企業c國民政府的苛捐雜稅不斷增加,通貨不斷膨脹
二、理解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經濟上,是一種新的經濟因素,有利於社會進步;
2、政治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質和階級基礎;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到來和中共的建立准備了階級條件;
3、思想上,不斷沖擊和動搖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為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社會條件。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和妥協,走資本主義道路是行不通的。
■第三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第一課)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
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使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來。
2、了解八大的主要內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主要內容:(1)國內的主要矛盾是:先進的社會制度和落後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2)當前的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3、了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掀起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我黨在探索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一次嚴重的失誤,造成1959—1961三年經濟困難。
(第二課)偉大的歷史轉折
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決策的內容,認識歷史意義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
主要內容:(1)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2)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實行撥亂反正。
(3)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4)實行改革開放
意義: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這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也是共和國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成為我國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開創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起點。(45頁下面)
(第三課)經濟體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農村:1、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廢除人民公社制度3、發展鄉鎮企業,為農民致富、為實現工業化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
2、了解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內容和作用
城市:中心環節是增加企業活力,把企業搞活。內容:(1)、管理體制上:實行政企分開,擴大企業自主權
(2)所有制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3)分配製度上: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4)、1992年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實行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現代企業制度
作用:調動工人生產積極性,增加了企業活力,推動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使人民總體達到小康水平。
(第四課)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國對外開放格局是怎樣形成的:
(1)經濟特區的設立:1980年,深圳(第一個經濟特區)、珠海、汕頭、廈門;1988年,海南省。
(2)14個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沿海經濟開放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環渤海灣地區
(4)經濟技術開發區:1988年
(5)1990年開發上海浦東,帶動長三角和長江流域經濟,成為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
2、十四大的主要內容:1992年召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中國古代史
專題一:中國古代的思想
本單元主題: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儒家思想的產生和發展歷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現 戰國孟子荀子發展儒家思想 秦朝焚書坑儒 西漢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 魏晉南北朝儒學危機 唐宋
後三教合一 宋明理學 明清對傳統儒學的批判
一、孔子與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魯國人,「三家一創」;《詩》《書》《禮》《易》《春秋》和《樂》
2、學說:
①政治學說:A、「仁」(仁者愛人 ) B、「禮」(「克己復禮」) C、「為政以德」
②哲學觀點(天命觀,畏天命):「敬鬼神而遠之」
③教育思想: 「有教無類」 「因材施教」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當仁不讓於師」
3、歷史地位:
①所倡導的儒家思想被後人發揚光大,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響。
③後人整理孔子言行為《論語》,尊孔子為聖人,歷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學派創始人;《道德經》
2、學說:
①哲學思想:
A、「道」是萬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辯證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對立的,並可互相轉化;
②政治學說:「無為而治」
3、歷史地位:
①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探討宇宙本源的哲學家 ②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一)百家爭鳴的歷史背景:
1、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大變革是百家爭鳴出現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會變革時代,造成思想和言論的空前自由
3、私學興起,教育相對普及,培養了大批人才
4、動盪的兼並局勢,各國君主都想稱霸爭雄,所以竟相禮賢下士、招攬人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學說 B性善說 C義利觀:養浩然之氣;先義後利、捨生取義;
②歷史地位:A《孟子》成為四書之一 B他被稱為「亞聖」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性惡論 C 政治思想:「以禮為主,禮法並施」
②荀子思想的歷史地位
A、被視作儒家異端 B、唯物思想在中國哲學上具有深遠影響
(三)墨家
1、墨子:墨家學派的創始人
2、墨家思想:①兼愛 ②非攻 ③尚賢、尚同 尚力、節用、節儉
3、墨家思想歷史地位
①代表下層勞動群眾特別是手工業者的利益
②戰國一度成為顯學,之後不被重視
(四)道家
1、莊子與道家
2、莊子的思想: 「齊物」 「逍遙」 天與人「不相勝」(天命觀)
(五)法家
1、韓非與《韓非子》
2、韓非的思想:
①法、術、勢相結合,建立一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
②今必勝古、主張變法革新
3、法家思想的歷史地位
①在當時適應了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
②在後世與儒家思想互為表裡,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統治思想的理論基礎。
(六)兵家
1、《孫子兵法》
2、孫臏與《孫臏兵法》:重視戰爭規律
(七)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歷史意義
1、儒家學說: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則
2、道家學說:構成了2000多年傳統思想的哲學思想
3、法家學說:其中的變革思想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
三、漢代思想的大一統
(一)漢初的黃老之學
1、出現的社會背景:經濟殘敗,百業待興,休養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要內容:
①黃帝的學說:治身(養生) ②老子的學說:治國(無為而無不為,積極無為)
3、特點:兼采眾家、積極無為
4、作用:西漢初年的指導思想,使漢初社會迅速恢復元氣,但到漢武帝時被新儒學取代。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原因:漢武帝大一統事業的需要。
2、新儒學理論來源:以《公羊春秋》為骨幹,融合陰陽、黃老和法家思想
3、新儒學內容:天人感應學說;君權神授;大一統 ;
4、新儒學的影響:
有利於君主統治和鞏固國家統一; 也有限制君主權力過度膨脹的作用。
5、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提出及其影響:
①有利於鞏固中央集權和打擊地方割據勢力。
②使儒學確立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四、宋明理學
(一)理學興起的社會背景:
1、 魏晉南北朝以來佛教道教廣泛傳播使儒學的統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
2、 魏晉南北朝以來,到唐宋達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滲透。
3、 儒學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討匡時濟世的新儒學體系。
(二)宋明理學:
1、程朱理學(開創:程顥、程頤;集大成者:朱熹)
(1)內容: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理」體現在社會上是儒家道德倫理,體現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
③存天理,滅人慾
(2)歷史地位:
①宋朝被斥為「偽學」。 ②明初確立在思想界的統治地位
2、陸王心學
(1)內容:
陸九淵: ①「心即理也」 ②通過「發明本心」以求理
王陽明: ③「致良知」 ④知行合一
(2)歷史地位:重視個體的主動作用,反對束縛,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3、宋明理學的評價:
①壓抑人性,扼殺人生自然欲求
②重視主觀意志力、崇尚氣節強調社會責任感等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積極作用。
五 明清之際的思想批判
(一)異端思想家李贄
1、李贄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
①明代晚期的思想界因循守舊; ②商品經濟沖擊下人們競相逐利;
③士人強烈追求個性和發展經濟的要求。
2、李贄思想主要內容:
①批判孔孟儒家思想,揭露批判程朱理學的虛偽,倡導個性的自由發展。
②萬物源於陰陽二氣,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代表人物:顧炎武、王夫之、黃宗羲
2、三大思想家的共同主張:
(1)經世致用思想:提倡務實學風和行為;振興工商;「工、商、皆民生之本」
(2)君主專制的批判:批判君主專制,提出限制君權的理論和設想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評價:
①對君主專制統治造成了強烈沖擊; ②給後世民眾以深刻啟迪。
③構成中國早期啟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歷史進步性。
❹ 中國封建正統法律思想的形成背景
夏商時期人們普遍信奉神明,適應奴隸制統治的神明、天道觀念的神權法思想強調天道「任德而不任刑」的理論成為統治的主流思想 , 為後世董仲舒等提出的「德主刑輔」、「明德慎罰」等封建正統法律思想奠定了「天道」理論的基礎。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奴隸制瓦解、封建制逐步確立的時期。此時戰亂連綿,王權旁落,宗法制日益衰落,新興的封建地主階級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統治地位。
直到秦始皇統一中國,新興的地主階級已經掌握了政權,他們在立法過程中便以代表本階級利益的法家思想作為指導思想,排斥儒家思想。司馬遷概括戰國時期的立法時講道:「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由此可見,這一時期的立法否定了儒家所推崇的「親親」、「尊尊」的等級制度。把對儒家思想的扼制推向高潮的當屬奉行法家學派「法治」、「重刑」理論的秦始皇的「焚書坑儒」。為了實現思想領域的專制,秦始皇施用「焚書坑儒」的極刑,儒學受到了沉重的打擊。但是深深根植於中華民族土壤的儒家文化並未就此枯死,只是進入了休眠期。一旦時機成熟,它必然繼續蓬勃生長。
經過漢初社會政治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到漢武帝時期,漢代封建專制主義的地主階級政權得以鞏固,但漢初分封的諸侯王勢力也逐漸強大,同中央發生了尖銳的矛盾。這種情況下,最高統治集團迫切要求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此時董仲舒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其中的「儒術」經過他的改造,吸收了《中庸》的「屈民以伸君, 屈君以伸天」、墨家的「君主法天」、道家的「陰陽結合」等思想,提出「刑者,德之輔;陰者,陽之助也」、「大其德而小其刑」。在立法中實行德刑結合:先用德禮進行教化,教化無效再輔以刑罰。
由此,每個歷史階段的統治模式,統治思想,以及基於此而推崇的思想文化思想都是正統法律思想建構的主要推動因素,封建正統法律思想的形成具有鮮明的維護封建統治色彩。
中國封建正統法律思想的形成時期以血緣為基礎的個體小農經濟普遍,生產技術的繼承與發展、生存生活的延續主要以親屬關系為紐帶 ,基於此長幼之間產生了牽制力,這是產生家長權、父權、夫權的基礎。同時 ,小農經營除了受制於難以預測的天災人禍外 ,主要依靠生產的經驗技術和勞力 ,這就決定了富有生產經驗的長者和擁有體力的男子在生產中的重要地位 ,養成了人們重經驗重因循的保守性格和不進行技術更新以擴大生產的習慣觀念。自然相應形成了長輩對下輩 ,父親對子女 ,丈夫對妻子的領導管制 ,勢必強化家內宗法關系。被強化的宗法關系和實際生產再相結合 ,必然構成更加鞏固的宗法小農經濟。這兩種因素的相互作用 ,表現在政治法律制度上 ,必然是對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法律思想的推動。
由於封建剝削壓迫的加強和農民起義的不斷爆發而日益尖銳起來了。無論從政治或經濟方面來說,這種趨勢都嚴重妨害著封建大一統的進一步鞏固和加強。在思想領域,漢初雖然推崇黃老,但先秦時各家各派的學說,仍在各處流傳。儒道兩家固然由於和統治集團內部的權力斗爭糾纏在一起,表現為尖銳的對立和互黜,即其他如名、墨、法、陰陽、縱橫各家,也都有各自的代表人物在活動。這樣,便出現了董仲舒所說的「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以致「上無以持一統,治制數變,下不知所守」的現象。這對於正著力於進一步鞏固和加強封建大一統的統治者們,尤其是不能不認真加以解決的問題。
面對這種狀況,封建統治者們不能不感到繼續漢初所奉行的無為之治,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因此除在政治、經濟方面採取各種新的措施之外,還要力圖造成一種同封建宗法制度和君主專制的統一政權相適應的意識形態,來統一思想,既以麻痹和束縛廣大勞動人民的反抗意志,又以駕馭和統制統治集團內部的離心力量。這樣,在董仲舒提出「天人三策」之後,漢武帝採納並實行了他的所謂「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的建議。隨著儒學成為官學,儒經的受到表彰和儒家經義成為宗教、哲學、政治、法律、道德、風俗習慣以至人們日常生活的准則,在法律上,也便開始形成了以這種儒學為指導的封建正統法律思想。
指導封建正統法律思想的這種儒學,是有別於先秦儒學的、由董仲舒奠基的一種新的儒學。它一方面把先秦儒學的內容作了神聖化、神秘化的加工和改造,使之變成了符合「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論的永恆真理,將那種原來只是表達一種政治倫理思想的儒家的一家之言,通過政權的力量,推崇成了政治、社會以至家庭生活的最高准則;另一方面,它又吸取其他各家、特別是法家和黃老學說中有利於當時統治的內容作為補充,使之成了具有很強適應性的精神武器和統治工具。這樣,體現在法律思想上,便從法律的起源、本質、作用、目的直到法律的具體運用,一概從神學方面來加以說明,務使符合「上應於天」的要求。它既對秦代行申、商、韓非之法,任刑而不尚德的理論和實踐,持嚴格的批判態度,強調「德主刑輔」、「明德慎罰」,而同時又注意於「刑名法術之學」;它既重視法律的懲戒作用,而同時又更強調禮律結合,經律互用。甚至把封建宗法等級和「三綱五常」的倫理道德原則置於律令之上。它既以先秦儒家經典為准則,任意比附援引,要求一切都無悖於《公羊春秋》的微言大義,同時又使之和神學的說教結合在一起,鼓吹「天刑」、「天罰」和「科冬行刑」,使司法審判帶著一種「神判」的痕跡。
❺ 中國法律思想史作業1選擇題
1、B 2、C 3、A 4、D 5、D 6、B 7、C 8、B 9、B 10、B 11、D 12、C 13、C 14 、A 15、A
三、多項選擇
1、A,C 2、B,C 3、A,C 4、A,B,C,D 5、A,B,C 6、B,C 7、A,B,C 8()9、A,B,C 10、A,C
❻ 法家的學派來源
法家思想源頭可上溯於夏商時期的理官。《漢書》說「法家者流,蓋出自理官。」
春秋時期齊國的管仲、晉國的郭偃、鄭國的子產等人。他們頒布法令與刑書,改革田賦制度,促進封建化過程,成為戰國時期法家學派的思想先驅。在哲學上,他們表述了一些唯物主義的觀點,管仲及其後繼者提出「天不變其常,地不易其則」的觀點,子產則提出「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的命題,承認自然界有其客觀的規律,反對天人感應的觀念。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思想作為一種主要派系,他們提出了至今仍然影響深遠的以法治國的主張和觀念,這就足以見得他們對法制的高度重視,以及把法律視為一種有利於社會統治的強制性工具,這些體現法制建設的思想,一直被沿用至今,成為中央集權者穩定社會動盪的主要統治手段。當代中國法律的誕生就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響,法家思想對於一個國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面的約束還是很強的,對現代法制的影響也很深遠。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也進入到一個「注重人事」、「私學」大興、「百家爭鳴」的新時代。在那裡,傳統的神權觀念和神權思想受到了「德」、「仁」思想的猛烈沖擊、批判,「禮」思想、「法」思想成為社會意識形態的重要基礎;「士」階層出現,私學大興。這些「士」階層有文化知識,有政治謀略,有軍事才能,他們的活動不受國界的限制,無論走到哪裡,都受到統治者的禮遇,從這個意義上講,士人的活躍,奠定了思想文化繁榮的基礎。此後,個人著書立說蔚然成風,道、法、名、兵、陰陽、農、雜等學派相繼出現,形成了空前的「百家爭鳴」的新氣象。人們手中已經有很多書籍,學術文化開始步入民間,整個社會的文化、科學水平得到普及和提高。
戰國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鐵制工具的普及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使個體家庭得以成為基本的生產單位。戰國時期法家先賢李悝、吳起、商鞅、申不害、樂毅、劇辛相繼在各國變法,廢除貴族世襲特權,可以使平民通過開墾荒地、獲得軍功等渠道成為新的土地所有者。讓國人平民有了做官的機會,瓦解了周朝的等級制度。從根本上動搖了靠血緣紐帶維系的貴族政體。平民的政治代言人是法家,法家的政治口號是「緣法而治」、「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法不阿貴,繩不撓曲」、「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❼ 求中國法律思想史大綱
《中國法律思想史》課程教學大綱
一、《中國法律思想史》課程說明
(一)課程代碼:02130048
(二)課程英文名稱:The History of Chinese Legal Thoughts
(三)開課對象:法學專業本科學生
(四)課程性質:
中國法律思想史是法學體系中一門重要的學科,屬於法律史學的范圍。
(五)教學目的: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基本了解中國歷史上各個時期的法律思想的發展,掌握一些重要的學派思想和價值理論,提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能夠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論分析研究各種法律思想,找出規律性的東西,總結歷史經驗,為我們加強和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理論服務。
(六)教學內容:
中國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對象主要是中國歷史上各個不同階級、階層、社會集團及其代表人物的法律思想的內容、本質、特點、作用、演變的過程和發展規律。教學內容也是圍繞著中國法律思想的研究對象的展開的,對歷史上的重要學派和眾多的思想家和政治家的有價值的理論和主張著重理解。
(七)教學時數:
教學時數:32學時
學分數: 2學分
教學時數具體分配:
序號 課 程 內 容 講 授 實 踐 合 計
第一章 導言 奴隸制時代的法律思想 4 4
第二章 維護宗法等級制的禮治與「明德慎罰」思想 2 6
第三章 春秋時期改革家法律思想 2 8
第四章 道家和儒家的法律思想 4 12
第五章 秦漢代的法律思想 2 14
第六章 魏晉時期的法律思想 2 16
第七章 隋唐時期的法律思想 4 20
第八章 宋明時期的法律思想 2 22
第九章 明末清初的法律思想 4 26
第十章 「西學東漸」背景下的中國法律思想 6 32
(八)考核方式和成績記載說明
考核方式為考試。嚴格考核學生出勤情況,達到學籍管理規定的曠課量取消考試資格。
綜合成績根據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評定,平時成績佔40%,考試卷面成績佔60%。
二、講授大綱與各章的基本要求
第一章 奴隸制時代的法律思想
教學要點:
夏、商、西周時期的法律思想經歷了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神權法和宗法思想占統治地位是這一時期的基本特點。本章學習的目的是了解夏、商和西周時期的奴隸主「天命」「天罰」思想的內容和神權法思想的變化,以及周公法律思想對後世的影響。
教學時數:4學時
教學內容:
第一節 夏、商、西周奴隸主「天命」「天罰」思想
一、夏代的神權法思想
二、神權法思想在商代的發展
第二節 西周「以德配天」的君權神授說
一、神權法思想在西周的變化
二、「以德配天」說的意義
考核要求:
夏、商、西周奴隸主「天命」「天罰」思想
1.1夏代的神權法思想(識記)
1.2神權法思想在商代的發展(識記)
2、西周「以德配天」的君權神授說
2.1神權法思想在西周的變化(識記)
2.2「以德配天」說的意義(領會)
第二章 維護宗法等級制的禮治與「明德慎罰」思想
教學要點: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奴隸社會開始向封建社會轉變的時期。這時的學術界學派林立,
思想活躍。本章的學習目的就是要掌握儒、道、墨、法的學術斗爭,研究其法律思想,探索其理論價值。
教學時數:2學時
教學內容:
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禮是維護奴隸主宗法等級制的工具,它嚴格維護奴隸主
貴族所享有的各種特權,以及奴隸主內部上下等級之間的秩序。何謂「禮不下
庶人,刑不上大夫」。
考核要求:
一、西周維護宗法等級制的禮治
二、西周的宗法制
三、西周的禮治
四、何謂「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五、周公「明德」論的內容
六、周公「慎罰」論的主要內容
第三章春秋時期改革家的法律思想
教學要點:
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管仲代表奴隸主貴族中主張改革的人物; 子產代表由奴隸主
貴族轉化而來的封建貴族;鄧析代表非貴族的新興地主階級。
教學時數:2學時
教學內容:
一、春秋時期社會變革的興起
二、管仲的「倉廩實,則知禮節」說
三、管仲立法主張的特點
四、子產公布成文法的重大意義
五、子產的刑法思想
六、鄧析的竹刑
考核要求:
1.管仲的「倉廩實,則知禮節」說
2. 子產公布成文法的重大意義
3. 鄧析的竹刑
第四章道家和儒家法律思想
第一節 道家的法律思想
教學要求:
道家是以「道」為其思想體系的核心的一個學派。春秋末期的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戰國中期的莊子則為道家學說的集大成者。了解道家的主要法律思想內容:
1.「道法自然」的自然法說
2.「無為而治」論
3.廢棄仁義聖智說
4.否定人定法
5."君人南面之術"
教學時數:2學時
教學內容:
一、道家學派
二、道家的主要法律思想內容
三、老子「道法自然」的自然法思想
四、老子的無為而治論
五、《莊子》的絕對自由論
考核要求:
1.老子的無為而治論
2.《莊子》的絕對自由論
第二節儒家的法律思想
教學要點:
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儒家法律思想;掌握儒家法律思想特點和儒家「為政
在人」的人治論的內容;重點掌握孔子法律思想基本內容及影響
和孔子的「仁者愛人」思想的特徵。
教學時數:2學時
教學內容:
學習本章掌握儒家法律思想;掌握儒家法律思想特點和儒家「為政在人」的
人治論的內容。
掌握孔子法律思想基本內容及影響和孔子的「仁者愛人」思想的特徵:
掌握孟軻「仁政」在法律思想的表現。
重點掌握荀況「有治人無治法」的人治思想和「罪刑相稱」思想。
了解荀況儒法合流法律思想的特點。
考核要求:
儒家法律思想的主要內容
儒家「舉賢才」的主張
孔子「德主刑輔」論的基本內容
第五章秦漢時期法律思想
教學目的與要求:
明確秦朝的"法治"思想,漢初黃老學派的法律思想和賈誼的禮法結合思想;掌握封建
正統法律思想的形成和董仲舒"大德而小刑"的法律思想;了解《淮南子》中的法律思想和
王充反神學的法律思想。
教學內容:
1、秦朝"事皆決於法"的"法治"思想
2、漢初黃老學派的法律思想
3、封建正統法律思想的形成
4、董仲舒的法律思想
第六章 魏晉時期的法律思想
教學要點:
魏晉南北朝,歷代封建統治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都很重視法典的編定和運用,因而這一時期關於立法、司法的理論以及法律的注釋學說有很大發展。通過本章的學習應該理解魏晉時期的「名法」思想、玄學思想、律學思想,掌握杜預、張斐律論的主要內容,以及魏晉玄學家的法律觀點。
教學時數:2學時
教學內容:
第一節 玄學思潮的興起
第二節 玄學中的法律思想
王弼的法律思想
二、嵇康的法律思想
三、郭象的法律思想
律學中的法律思想
律學的興起
杜預的法律思想
張斐的法律思想
考核要求:
1、玄學思潮的興起(識記)
2、玄學中的法律思想
2.1王弼的法律思想(應用)
2.2嵇康的法律思想(識記)
2.3郭象的法律思想(識記)
3、律學中的法律思想
3.1律學的興起(應用)
3.2杜預的法律思想(應用)
3.3張斐的法律思想(應用)
第七章 隋唐時期的法律思想
教學要點:
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到隋唐時期,已經到了鼎盛時期,這一時期的法律思想也有一個發展變化過程,立法趨漸完善,禮法結合已用法典形式固定下來。本章學習的重點是唐代法律思想的基本特點,了解李世民、柳宗元、劉禹錫法律思想的內容和特點。
教學時數:4學時
教學內容:
第一節 《唐律疏議》中的法律思想
一、「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
二、「三綱」思想的法律化
三、等級特權思想
四、輕刑慎罪思想
封建正統法律思想的發展
韓愈對封建正統法律思想的發展
二、白居易對封建正統法律思想的發展
三、柳宗元對封建正統法律思想的批判
考核要求:
1、《唐律疏議》中的法律思想
1.1「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識記)
1.2「三綱」思想的法律化(識記)
1.3等級特權思想 (識記)
1.4輕刑慎罪思想(識記)
封建正統法律思想的發展
2.1韓愈對封建正統法律思想的發展(應用)
2.2白居易對封建正統法律思想的發展(應用)
2.3柳宗元對封建正統法律思想的批判(應用)
第八章 宋明時期的法律思想
教學要點:
我國的封建社會到了宋朝開始已經進入衰落時期,與宋元時期的社會狀況相適應,在法律思想方面有幾個特點是本章的學習重點,其中要注意朱熹理學法律思想的主要內容,宋時期改革法律思想家的核心內容及其歷史地位。
教學時數:2學時
教學內容:本章主要闡述了宋明時期幾位改革家的法律思想,本章內容主要掌握一些重要論斷即可。
第一節范仲淹的法律思想,要掌握他的"君臣共理天下"的思想,"審刑名"的司法原則。
第二節王安石的法律思想,要掌握他的"三不足"的變法理論,"大明法度,眾建賢?quot;的主張。
第三節張居正的法律思想,主要掌握"信賞罰,一號令"的論斷。
考核要求:
1、范仲淹的法律思想(識記)
2、王安石的法律思想(應用)
3、張居正的法律思想(應用)
第九章明末清初的法律思想
教學要點:
明清時期是我國封建制進一步衰落的時期,統治者加強了思想上的鉗制,法律思想方面也進一步顯示出各種文化的沖突,學習本章後要求學生在理解明清時期背景的前提下掌握這一時期的法律思想的特點,尤其是黃宗羲法律思想的基本內容和特徵。
教學時數:2學時
教學內容:
實學思潮的興起
第二節 實學家的法律思想
一、黃宗羲的法律思想
二、王夫之的法律思想
考核要求:
1、實學思潮的興起(識記)
2、實學家的法律思想
2.1黃宗羲的法律思想(應用)
2.2王夫之的法律思想(應用)
第十章「西學東漸」背景下的中國法律思想
教學要點:
自1840年到191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近代時期,也是中國傳統法律思想受到西方資產階級學說強烈影響的時期。本章的學習就是要理順中國近代歷史上法律思想變革的脈絡和歷史背景,主要掌握康有為、梁啟超的變法維新思想和君主立憲思想,沈家本法律思想的基本內容和孫中山的「五權憲法」思想和「權能分立」說。
教學時數:8學時
教學內容:
第一節早期改革派的法律思想
早期改革派產生的時代背景
二、早期改革派的思想特點
三、龔自珍的法律思想
四、魏源的法律思想
洋務派的法律思想
洋務派產生的歷史背景
二、洋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三、洋務派的法律思想
改良派的法律思想
一、改良派的興起
二、改良派的主要法律觀點
三、康有為的法律思想
四、梁啟超的法律思想
五、譚嗣同的法律思想
六、嚴復的法律思想
法理派的法律思想
一、禮法之爭及其特點
二、沈家本的法律思想
第五節 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法律思想
一、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形成和發展
二、孫中山的法律思想
三、章太炎的法律思想
考核要求:
1、早期改革派的法律思想
1.1早期改革派產生的時代背景
1.2早期改革派的思想特點
1.3龔自珍的法律思想
1.4魏源的法律思想
2、洋務派的法律思想
2.1洋務派產生的歷史背景
2.2洋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2.3洋務派的法律思想
3、改良派的法律思想
3.1改良派的興起
3.2改良派的主要法律觀點
3.3康有為的法律思想(應用)
3.4梁啟超的法律思想(應用)
3.5譚嗣同的法律思想
3.6嚴復的法律思想
4、法理派的法律思想
4.1禮法之爭及其特點(應用)
4.2沈家本的法律思想(應用)
5、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法律思想
5.1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形成和發展
5.2孫中山的法律思想(應用)
5.3章太炎的法律思想
三、推薦教材及參考資料:
1、 劉新:《中國法律思想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2、 張國華,饒鑫賢主編:《中國法律思想史綱》,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 張國華主編:《中國法律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版。
❽ 國際法分哪些學派、各有什麼主張
由於對國際法的效力根據是什麼這一問題的回答不同,因此形成的諸多不同的學派的統稱,國際法(International Law),舊稱萬國法,又稱國際公法[可疑] (討論),簡言之,是國家之間的法律,具體來說就是指處理各個國家及政府組織之間各種關系的規則和各項基本原則的總和,但有時也包括代表一定國家意志的法人和自然人等特殊主體。關於國際法的法律依據,早期西方社會是不承認的,19世紀英國法學家奧斯丁就認為其僅僅是一種實在道德,並不具有法律效力。但目前就各國對國際法法律地位的承認和國際間所發生的貿易摩擦也常常被援引國際法進行解決這些跡象來看,國際法的法律地位已經得到了確認。不幸的是由於國際社會中沒有凌駕於國家之上的組織獨立地行使立法權和司法權,因此國際法在淵源上表現為兩國之間條約(或多邊公約)和習慣(又叫慣例)。從實證的角度來考察,名義上國際法對國傢具有約束力,但事實上國際社會缺乏有效制裁違法國家的手段。
國際法的特徵主要有
1、 國際法的主體主要是國家 國內法的主體主要是自然人和法人
2、國際法是國家以協議的方式來制定的, 國內法是由國家立法機關依一定程序來制定的。
3、國際法採取與國內法不同的強制方式 國際法主要是依靠有組織的國際強制機關加以維護,保證實施,而國內法的強制方式主要依靠國家的本身的行動。 但國際法仍然是法律 1、國際法為國家規定了一整套處理其對外關系的行為規則,為國家規定了國際法上的權利和義務
2、國際法具有強制性,只不過與國內法的強制方式不同而已,但是,特殊的強制方式仍然是強制方式。
3、一些重要的國際條約都明確規定了國際法的效力。
4、國際實踐證明,國際法作為國家之間的法律,不僅為世界各國所公認,而 國際法
且各國也是遵守的。
戰後國際關系新發展的特徵:
1、自然法學派:維多利亞、蘇亞利茲、普芬道夫、
社會連帶法學派:狄冀、龐德 規范法學派:凱爾遜
2、實在法學派:邊沁、賓刻舒刻
3、格老秀斯(折衷法學派):格老秀斯、沃爾夫、瓦特爾
4、我們認為,國際法效力的根據應該是國家之間的協議:
A、國際法是國家之間 的法律,國家是國際法的制訂者,因此,只有國家之間達成的協議,都對各國具有拘束力
B、各國達成的協議是各國作為國際法的制訂者,通過一定的立法程序共同制訂的法律文件,因此,成為各國必須和應該遵行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規范。
C、各國之間的協議是各國強制執行國際法的根據。
現在西方法學理論通常將法學劃分出三大經典流派,即自然法學派、實證法學派和社會法學派
自然法學說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中佔有重要地位,幾乎貫穿西方法律思想史的全過程。從古希臘、古羅馬到近代資產階級思想家,無不涉及自然法問題。或者說,在近兩千年的歷史中,自然法學說是西方法學中一脈相承經久不衰的理論。因此,認真研究這一理論,對分析、批判和借鑒資產階級法學具有重大意義。
自然法學異源於古希臘哲學。著名的自然哲學家赫拉克利特便提到自然法與人為法,並認為法是戰爭的產物,將法歸結為永恆的產物。(公元前六世紀
)他甚至初步指出自然法與人為法的區別,但沒有作進一步的論證。但後來,詭辯學派代表人物普羅塔哥拉又對此作了闡述,認為法律起源於自然狀態,是正義的表現。蘇格拉底在此基礎上,正式把法律分成兩種:一是制定法,一是不成文法。並指出法是市民的行為准則。不成文法是人類行為的准則,是神的立法,而人的立法必須服從神的立法。他的學生柏拉圖,尤其是他是徒孫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一書中,正式從法學的角度提出和論證了自然法的基本思想,但不系統。
率先把自然法系統化的是古羅馬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法學家西塞羅。他的名作《法律篇》是系統闡述自然法理論的代表作。他不僅給自然法下了定義,而且把它同理性、正義聯系起來,並指出理性與正義均源於自然。他認為,自然法永世長存,萬古不變,是絕對正確的;而人定法(制定法)則有兩種情況:凡符合自然法原則的人定法是正當的法律,否則就不是法律。西塞羅把自然法理論推向其發展史上第一個高峰,而是古希臘思想家、法學家集體智慧的結晶。但這一時期的自然法理論有明顯的局限性:一是最後把自然法與神聯系在一起;二是沒有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盡管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西塞羅在他們對自然法極為重視,而仍然是「空中樓閣」,從而使他們的自然法理論只能成為一種文化遺產。
中世紀是整個法學的衰落時期,與其它社會科學一樣,法學成為神學的「附庸」與「婢女」。但神學家們沒有忘記自然法這一概念,經過他們的精心設計,毫不掩飾地把自然法披上了神學的外衣,公開提出自然法從屬於他們所講的上帝創造的永恆法,大大降低了自然法的地位。在他們看來,只有永恆法彩色至高無上的法律,它淵源於神的智慧,就是說,只有神才能使法律、正義、理性統一起來。
古典自然法學派
古典自然法學派形成於17-18世紀,創始人為格老秀斯(荷蘭)、主要代表人物有:洛克(英國)、孟德斯鳩(法國)、盧梭(法國)、漢彌爾頓(美國)、傑弗遜(美國)等,這些資產階級思想家,繼承了歷史上自然法學說的某些觀點,以唯心史觀為理論基礎,並形成了古典自然法學派。格老秀斯宣稱:「法律是理性的體現」,「正義的標准」;他給自然法下了一個明確的定義:「自然法是真正理性的命令,是一切行為善惡的標准。」他心目中的理性、正義與古希臘的自然法學說有所不同,他把理性從天上引到了人間,即他講的理性是指人類的理性,而不歸結於神。更可貴的是,古典自然法學派把正義、理性同資產階級民主、人權、法治聯系起來,並成為了資產階級革命的理論武器。他們還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在當時具有進步意義的觀點:
古典自然法學派的基本觀點
法律理性論。自然法學說的基本原則,就在於認定除國家制定的實在法(行為法)之外,還存在一種凌駕於實在法之上的「超法律」的自然法。他們認為,自然法高於實在法,是實在法的基礎,是監督實在法的手段。自然法學不同時期的代表人物,都把自然法與理性聯系在一起,但歸宿不同。古希臘把理性歸宿於自然,中世紀把理性、正義淵源於神,而資產階級自然法學派的代表人物則歸結於人類。他們認為人類理性之中就有自然法,因此,凡是有理性的人類都要自然法的支配。
天賦人權論。天賦人權論首先是格老秀斯提出來的,洛克把它加以系統化,潘恩等人在《獨立宣言》和《人權和公民權宣言》中把它加以規范化;其主要內容有:1)人權是天賦的,與生俱來;2)人權的基點是個人;3)人權是抽象的,超階級的;4)人權主要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平等權和財產權,而財產權是核心。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人權又增加了新的內容。
社會契約論。這是古典自然法學派的理論基礎,霍布斯、洛克、盧梭都先後系統地論證了這個問題,盡管他們各自講的理由不同,但結論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在自然狀態下,人們訂立契約,建立國家,並讓出一部分權利賦予國家,由國家來保護每個公民的人權。他們的後繼者又把社會契約論擴展到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各個領域。
主權在民論。這是「天賦人權論」和「社會契約論」的引伸和發展。按照盧梭的說法,由於人們把一部分權利轉讓給國家,並不是奉獻給任何個人;他們放棄權利,因此,人民在國家中應該是自由的,國家的主權只能是屬於人民,人民可以更換政府。在此基礎上,盧梭提出 了「主權在民」或「人民主權」的理論,他指出:「人民主權」應包括如下原則:(1)主權不可轉讓;(2)主權不可分割;(3)主權不可代表;(4)主權至高無上和不可侵犯。
法治論。自然法學派主張建立法治國,強調法律至上,強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強調依法辦事,強調權力制約,並把法治作為一種治國方略和政治體制。
對古典自然法學派的評價
古典自然法學派是西方法學中影響最大時間最長的法學流派,特別是 20世紀以來,成為了西方三大派別之一,在世界范圍內曾一度廣泛傳播:
古典自然法學派的理論是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武器,對推翻封建專制和神權政治起了巨大的作用。
古典自然法學派關於自由、民主、人權、法治、憲政等理論。既是人類社會進步和政治文明的重要體現,又對社會的發展,對我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有一定借鑒作用。
自然法學派的的理論基礎是唯心史觀,它所謂的「人類理性」、「天賦人權」都有歷史的局限性和虛偽性。
自然法學說的復興
19世紀,隨著資產階級政權的鞏固和階級斗爭的新的要求,自然法學派逐漸被歷史法學派所取代,分析法學派也隨之興起。
但到20世紀,自然法學派又出現「復興」的局面,德國法理學家斯塔姆勒提出「內容可變的自然法」學說。他認為法律在邏輯上應先與社會和經濟現象而存在,不是經濟決定法,而是法決定經濟。他把法區分「正當的法」與「不正當的法」,並認為「正當的法」是由「不正當的法」演變與發展而成。他所謂「正當」與「不正當」,不在於法的內容,而在於法的形式。只要法的形式與所定的標准相適當即為「正當的法」。
「復興自然法學派」大致可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法學家信奉天主教義,亦稱新經院主義法學派,其代表人物是法國的馬里旦,他認為私人佔有財富屬於自然法,而「自然法之為法,是因為它是對於永恆法的分有。」另一部分法學家雖不公開站在宗教立場上,但提倡理性服從信仰,把自然法解釋為一種理想的永恆的正義,如義大利法學家迭爾維寇。
二次世界大戰,自然法學派的觀點進一步被重視,尤其通過幾次大論戰:如富勒與哈克,哈克與德沃金,使自然法學派威信大增。
自然法學在其發展的歷史中,大致經歷了自然主義自然法學、神學自然法學、理性自然法學和新自然法學四個發展階段。
新自然法學的特點
自然法學的復興嚴格地講,應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開始,有下列特點:
強調人權對國家權力的制約。新自然法學派有兩個支派或者說有兩個發展方向,即世俗的與神學的,但他們都強調人權對國家權力的制約。如威瑪政府的司法部長拉德勃魯赫認為,法律必須有絕對的價值准則,否認人權的法律是「絕對錯誤的法律」。他指出實證主義有利於法西斯政權對權力的濫用。他這些法律觀點,德國戰後審判法西斯分子起了重大作用。但拉德勃魯赫畢竟是一個相對主義者,是一個典型的不可論者,這當然應予以否定。馬里旦是新自然法學神學派代表,提倡以基督教教義改造社會。他們突出特點是強調人權,並專門寫了一本《人權與自然法》的名著,認為應用人權制約國家的權力。
強調當代資本主義的價值觀。新自然法學派不是簡單重復自然狀態、自然法、自然權利和社會契約等說教,而是保留舊的形式,賦予新內容,或者乾脆放棄一切虛構,直接強調法律對道德的依賴性。這方面的突出代表是羅爾斯的正義論和德沃金的權利說。德沃金認為,個人具有不可侵犯的權利,這些權利不僅是法律規定而且是不限法律規定而存在的。
新實證分析學派的影響。新自然法學派開始重視法的形式因素,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美國學者富勒。他提出了「程序法自然法」理論,認為,一個真正的法律制度包含著固有的道德性,即法的內在道德,亦稱法制原則,是一種特殊的、擴大意義上的程序道德,包括:(1)法律的一般性;(2)公開性(3)非溯及既往;(4)法律的明確性;(5)避免法律中的矛盾;(6)法律不應要求不可能實現是事情;(7)法律穩定性;(8)官方行為與法的一致性。
新自然法學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觀點
新自然法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國的拉德勃魯赫(RadBruch),法國的馬里旦美國的富勒、德沃金和羅爾斯。
對自然法學派的評價
自然法學派在西方法學中一脈相承,流傳至今,是當今西方三大派別之一。在西方法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古典自然法學派的理論是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武器,對推翻封建專制和神權政治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自然法學派,關於自由民主、人權、法治、憲政等理念的提出既是人類進步和政治文明的重要標志,又推動社會的發展。對我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有一定借鑒作用,
自然法學派的理論基礎的唯心史觀,它所謂「人類理性」「天賦人權」都有歷史的局限性和虛偽性。
社會法學派
概說
社會法學派亦稱社會學法學。這一學派的含義相當混亂,大體上有兩種解釋:一是用社會學的觀點與方法研究法律,研究法律同其他社會現象的相互關系,特別是研究法律的社會效果與目的;一是指法律強調社會利益,提倡「法律社會化」。
在20世紀初,這兩種解釋還是有意義的,因為第一種說法盡管主張用社會學的觀點與方法研究法律,但他們仍然強調個人利益和個人自由。是20世紀20年代以後,「法律社會化」已佔絕對優勢,上述兩種解釋實際上已經趨向一致。
本來,社會學法學、社會法學和法律社會學三個概念是一致的。當然,由於研究者本人是法學家還社會學家,其研究的重點和角度是不同的。一般講,法律社會學是「陳述性的」而社會學法學是「規定性的」,意思是說法學家著重於法律規定,社會學家側重於陳述有關事實。
從社會學法學的發展歷史來看 ,大致可以分為兩個大的階段:
早期社會學法學。它產生於19世紀的後期,其創始人是法國的孔德。孔德又是實證主義的創始人。早期社會學法學從不同的角度來解釋法律,諸如生物學、人種學或心理學等等。如英國的社會學家斯賓塞(Spencer)便以生物學為依據,認為社會與國家如同生物一樣,是一個有機體,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生存競爭和強存劣汰,法律的任務在於保護個人自由,一個人只要不妨害他人同樣的自由,就可以從事他所願意的任何活動。奧地利社會學家普洛維奇認為,社會發展的動力是種族斗爭,國家起源於較強的原始民族,對較弱的原始民族的征服,隨著國家的出現就形成了國內的階級之間的斗爭以及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法律是統治集團通過國家權力對被統治集團進行統治的工具。還有法國的社會學家塔爾德和美國的社會學家沃德,將法律解釋為心理現象,從而創立早期社會學法學中的心理學法學。
現代社會學法學。它又分為兩大派,即美國學派與法國學派。法國學派又稱歐洲學派,其代表人物是奧地利的社會學家埃利希,他認為法律發展的重心不在立法和判決,而社會本身,應該是「活的法律」,他不同於制定法,而是社會組織的內在秩序。美國現代社會學法學的創始人是著名法學家龐德(以後專節論述)
早期社會學法學與現代社會學法學的重大區別有:(1)現代社會學法學不僅主張用社會學的觀點與方法研究法律,而且特別強調法律是社會效果與社會目的;(2)早期社會學法學強調個人利益個人權利,現代社會學法學強調社會利益;(3)在解釋法律方面現代社會學法學不是從生物、人種、心理某一角度而是綜合各門學科加以解釋。
此外,還有一些現代西方法學派別與龐德的社會學法學有一定差別,一般不稱之為社會學法學,但從其基本趨向來看,仍屬於社會學法學的范圍,可列為社會學法學的支派。如法國的法學家狄驥創立的社會連帶主義法學,美國現實主義法學、德國的利益法學等等。
分析法學派
分析法學派的由來與發展
分析法學派是19世紀西方法學三大派別之一,曾長期在英國占統治地位。現在,它仍然被認為是西方法學「三足鼎立」的一家。
分析法學派大致歷經兩個大的歷史階段,即以奧斯丁為創始人的早期分析法學派階段和以哈特為代表的新分析法學派階段。
分析法學派產生於英國,這並不是偶然的,而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妥協性在法律方面的直接後果。奧斯丁的主要觀點有:
法律是主權者的命令,並以此引伸出「義務、制裁」為法學的基本范疇。在他看來,法律只有是一種命令,才能得到實行;如果僅僅是「告知」、「希望」,實際上是很難得到遵守。他認為,法律作為一種命令,只有來自主權者才有實際意義,才可能具有普遍的約束力。
法律與道德沒有聯系,即劃分實在法與理想法。在他看來。法學就是研究法,「惡法亦法」,也屬於研究范圍。
他認為法律有兩種,應當法和實在法,法理學的任務在於研究實在法,從而開創法學領域實證研究和形式主義風氣。
毫無疑問,奧斯丁的觀點與自然法學派的觀點是矛盾的;同時,他將法律與道德分離是荒謬的;但他提出法學應研究實在法有一定價值,在客觀上促進法學的發展。
新分析實證主義法學
新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的創始人是英國的法理學家哈特(Hort),原為出庭律師,1952年由牛津大學教師升為該校法理學講座教授,1978年退休。主要著作有《法律的概念》(1961年),《法律、自由和道德》(1968年)、《法理學和哲學論文集》(1983年)。
新實證主義法學是在論戰中形成與發展的。戰後哈特與新自然法學派的代表人物進行了三次大論戰:第一次是哈特與美國法理學家富勒長達數年的論戰;第二次的哈特與英國法官德夫林的論戰;第三次的哈特同美國法理學家德沃金的論戰。
1957年4月,哈特在哈佛大學演講時,作了一個《實證主義和法律與道德之分》的報告,為法律實證主義進行了辯護,並對富勒等人進行了攻擊,從而揭開了第一次論戰的畜牧。富勒當即發表了《實證主義和忠於法律—答哈特教授》予以反駁。60年代,兩人又各自出版自己的代表作---哈特的《法律的概念》和富勒的《法律的道德性》,系統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並進一步批駁對方。這次論戰實際上是西方法理學中傳統的自然法學和法律實證主義兩大派之爭。分析法學認為,自然法學是一種形而上學,它研究的是理想的或正義的,而非實在的法律。自然法學則認為,實在法,通常指國家制定的法律,應符合代表某種正義、道德的自然法。
第二次論戰的焦點仍然是法律與道德之間的關系問題,具體問題是:法律是否禁止成年人同性戀的問題。法官德夫林主張禁止,而哈特根據自由派道德觀點,認為不應該禁止。在爭論中,有人支持德夫林,也有人支持哈特。
第三次論戰是哈特與德沃金。德沃金對哈特的主要規則與次要規則提出異議,並闡明了原則、規則和政策的關系
❾ 《中國法律思想史》作業1
深奧……搶到沙發咯
❿ 中國古代法律思想的發展演變及其主要特徵
德主刑附,刑民不分。
中國傳統法制以"禮法結合」為特徵,同中國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歷史是密切相關、一脈發展而形成的。
西周是這一傳統特徵的源流,表現在其"德主刑輔,禮刑並用」的基本策略、禮的含義內容及其與刑的關繫上(出禮入刑、"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法家思想佔了主導地位,表現為"鑄刑書」(鄭國)、"竹刑」(鄧析)、"鑄刑鼎」(晉國)、《法經》等一系列成文法的公布和商鞅變法。秦朝法制以法家思想為指導思想。
漢承秦制,法制是法家的,但漢初思想為"黃老」(無為而治),漢武帝"擺出百家、獨尊儒術」,法家思想的法律開始了儒家化的過程,表現為上請原則、恤刑原則、親親得相首匿原則等刑罰適用原則的儒家化,還有春秋決獄的司法上法律儒家化。
魏晉南北朝進一步儒家化,表現為名例律的演變,立法技術、法典結構、法律內容等方面的巨大進步,代表性的是魏律、晉律、北魏律、北齊律等重要法典的制定;名例律的形成與封建法典結構的完善;八議、官當、重罪十條等重要制度的確立。
隋唐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頂峰時期,也是中國古代封建法律制度的成熟、定型時期,法律儒家化終於結出豐碩結果——《唐律疏議》。主要把握《唐律疏議》總則和分則各篇的基本內容(如類推制度)、唐律的基本精神、唐律的特點及歷史地位。
明朝重典治吏的內容及對今天法律建設的借鑒意義。
明朝重典治吏對後世的影響。明朝以嚴法整肅吏治,重典打擊官吏貪墨、奸黨行為,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社會矛盾,提高了國家機器運轉功效,保證了皇權至上的封建統治。但是,"輕其輕罪,重其重罪」,不是愈輕易犯,就是"重罪加重則多冤,非善政也。」單靠嚴刑糾治貪污腐化,只能"朝殺而暮犯」,未能觸及剝削制度、官僚政治的根本,僅憑濫殺以懲朋黨為奸,往往株連無辜,對臣民失去信任,其結果則是皇帝寵信宦官,為明朝宦官擅權干政局面的釀成種下禍根。但明朝有些規定至今仍不失為良法,如對貪官的懲治方面的」罪之不恕」很值得當代立法者去借鑒,筆者非常同意嚴法治貪的立法思想,否則,我國貪污腐敗之風實在難以得到有效扼制,如果現在對貪污腐敗施以重法,定會讓那些欲貪者忘法止步.明律要求凡是國家律令"百司官吏務要熟讀,講明律意,剖決事務」,每年年終要通過考核,否則,初犯罰俸一月,再犯笞四十,三犯降職敘用,若擅為更改,變亂成法,則要處斬。用以督促官吏知法、守法、執法,這在歷代律典中還是創造性的新篇,對現今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2004年胡錦濤主席在十二月四日的法制宣傳日上發表講話並親手組織憲法講座學習,無疑為我國全民普法帶了一個好頭。另外,明律規定,官員不體察民情,撫慰百姓,非法行事而致百姓聚眾反叛的,對官員要處斬,這種非常明智的民重官輕的立法無疑對後世有積極的影響。明大浩頒行之後朱元璋強行」戶戶有此一本」,當時私塾學校把明大浩作為教材進行講解,明統治者把明大浩作為科舉考試的內容,囚犯手中如有明大浩,可以減罪,不收藏不敬明大浩者則要被加罪或被誅殺,可見,明朝統治者為了推行明大浩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種法律的普及意識,很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清政府立憲舉措及對中國法律近代化的意義。
1906年,清政府設立考察政治館,次年改建為憲政編查館,作為預備立憲的辦事機構,此後,進行了一些預備立憲活動。一、設立咨議局和籌建資政院。二、制定頒布《欽定憲法大綱》,並於1908年宣布立憲以九年為期。大綱的精義有:君主神聖不可侵犯;君主獨攬統治權;臣民按照法律有應得的權利義務。清末欽定憲法大綱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皇帝專權,人民無權,以維護封建專制主義為根本目的,它一方面激起了人民的激憤,同時也讓立憲派大失所望。三、《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則是在武昌起義的沉重打擊下,清政府為了渡過危機而臨時炮製的"憲法」。其採用責任內閣制,在形式上限制了君權,擴大了國會和總理的權力,但用君主立憲的形式保持皇帝的統治地位,對人民民主權利隻字未提,暴露了它的欺騙性和反動性。
認識晚清預備立憲的保守性和欺騙性的同時,我們也要正確看待它的積極意義:(1)加速了清朝的滅亡。預備立憲的措施加劇了中央與地方、滿漢之間、階級之間的矛盾,引起了社會的極大混亂,加速了它的覆滅。(2)清政府在實行"預備立憲」過程中,相應地對舊有政治體制進行改革,它縮小了皇帝與國會之間的權力比例,調整和改造了君主專制制度,直接沖擊了二千多年的專制政體,拉開了封建中國政治近代化進程的序幕。(3)預備立憲傳播了憲政知識,進行了民主政治思想的啟蒙,培養了一大批具有初步民主自治能力的知識分子,為我國近代憲政運動的發展奠定了群眾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