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道德經
『壹』 老子這些話 無才無德者,謂之為愚人;有才無德者,謂之為小人;無才有德者,謂之為君子;才德兼備者,謂
沒有才能也沒有德行的人,稱之為愚蠢的人;有才能卻沒有德行的人,稱之為小人;沒有才能但有德行的人,稱之為君子;既有才能又有德行的人,稱之為聖人。具備「上德」的人不表現為外在的有德,因此實際上是有「德」;具備「下德」的人表現為外在的不離失「德」,因此實際是沒有「德」的。「上德」之人順應自然無心作為,「下德」之人順應自然而有心作為。上仁之人想有作為而無所作為,上義之人想有作為而有所作為。
『貳』 道德經做人經典語錄
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越歷久彌新,一個是我頭頂的星空,另一個是我心中的道德法則,它們向我印證,上帝在我頭頂,亦在我心中。
康德
那最神聖恆久而又日新月異的,那最使我們感到驚奇和震撼的兩件東西,是天上的星空和我們心中的道德律。
康德
世界上有兩件東西能震撼人們的心靈: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標准;另一件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
康德
酒能使人出語輕快,酒更能使人一吐衷情,酒,因而成為一種道德的性質成為搬運率直之心的物質。
康德
道德確實不是指導人們如何使自己幸福的教條,而是指導人們如何配享有幸福的學說。
康德
有兩件事物越思考就越覺得震撼與敬畏,那便是我頭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准則。
康德
良心是一種根據道德准則來判斷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種能力;它是一種本能。
康德
入於污泥而不染、不受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侵蝕,是最難能可貴的革命品質。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能充實心靈的東西,乃是閃爍著星星的蒼穹,以及我內心的道德律。
康德
芝蘭生於幽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
孔子
身不修則德不立,德不立而能化成於家者蓋寡矣,而況於天下乎。
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君子之道四焉,強於行義,弱於受諫,怵於待祿,慎於治身。
孔子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孔子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孔子
法律是顯露的道德,道德是隱藏的法律。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孔子
體也,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舍也。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孔子
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毛澤東
道德首先被要求的是支配自己。
康德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
同情是一切道德中最高的美德。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孔子
以至誠為道,以至仁為德。
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孔子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孔子
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徵。
康德
土扶可城牆,積德為厚地。
修身潔行,言必由繩墨。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謙以待人,虛以接物。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
道德當身,不以物惑。
『叄』 道德經在說什麼
一.《道德經》原本寫的是什麼?
這里我們不去研究《道德經》是如何出土,有幾個版本之類的「史話」,那是考古歷史學家的研究方向,這種文字說明你可以在市面隨處找到。
《道德經》是闡述「宇宙生命整體」的生命特徵的經文。通俗地說,就是寫一切的一切的「本來」,也是追溯一切一切的「根」。
何謂「宇宙生命整體」?
一朵花是一個「生命的個體」,我們一個人是一個「生命的個體」,一個星球也是一個「生命的個體」,匯集所有「生命的個體」的「整體」就是「宇宙生命整體」。
我們現在通過「科學」認識到,這個「宇宙生命整體」除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外,還有無數個或大、或小、或遠、或近的「星球」組成,當然星球與星球之間還有無邊浩渺的「虛空」。
這些「浩瀚漫舞」的星球,這些「虛無縹緲」的虛空又是如何形成?它的終極根源是什麼?
可以想像,「一個人」在這個「宇宙生命整體」中實在是微乎其微,就連人類生存的「地球」在其中也不過是個「微塵」。如果把「宇宙生命整體」比作沙灘,「地球」就好比沙灘上的「一粒沙」,而我們數以億萬的人類就生活在「這粒沙」當中。
相對宇宙生命整體,人類只是「一粒沙」中的部分。
但我們往往把人類自身看成是宇宙生命的主宰,可以主宰一切的「全部」,似乎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人類「服務」的,這顯然是一個很值得「反思」的一個「念頭」。試想,即便是人類可以自由征服一切,那又是什麼在背後「令」人類具有這個「自由的能力」呢?
老子自然也是人類的一份子,老子知道自己的渺小,可是他的「心」卻通融了這個「宇宙生命整體」,與其融合為「一」(這些論點我們會在經文的具體註解中逐漸展開)。在經文中,老子通過借喻「吾」、「聖人」、「侯王」、「太上」的生命行為向我們闡述,根本上是「宇宙生命整體」的生命能量在支配「個體」的生命活動。
如何來描述「宇宙生命整體」?
老子把這個「宇宙生命整體」以及這個生命整體的生命特徵勉強取個「字」叫「道」,取個「名」叫「大」,這便是「大道」的由來。另外,老子將這個「道」的能量所展現開來的「表現特徵」取名為「德」。通俗地說,只要歸順「道」的特徵的「表現」就是「德」。老子指出,一切都是「道生之、徳蓄之」。
但是,這個「道」實在太大,「大曰逝」,大到「至大無外」;又實在太小,「搏之不得,名曰微」,小到每個生命內核,小到「至小無內」。「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既沒有顏色、也沒有聲音、又沒有形狀,實在難以用文字加以「描述」。為此,一方面老子勉強應用「恍惚、淵兮、湛兮、繩繩兮……」等文字加以形容這個「道」;另一方面,老子藉助「道」這個大「母體」中的「子」亦即天、地、人的存在表現對照來闡述。
這正是老子區別於佛經和其他經典的地方。
其他的經典往往是在萬物的生命活動的基礎之外,「另立」一個「超級的神或者上帝」來區別個體生命,唯有老子是直指本來,是把個體和整體「合一」闡述。可能這種定義的說法比較籠統,或許有些讀者也不以為然。我們換一種說法,無論是老子的「道德經」、釋迦摩尼的「佛經」、以及耶穌的「聖經」,這三家所闡述的是同一個東西,這個「東西」就是宇宙生命的根本。
我們把這個「根本」比作一座山的頂,三家從不同方向登頂,彼此路徑的沿途風景角度是不一樣的,這個不一樣就是他們的「區別」所在。但是這三家所「指向」又無非是同一個山頂,這便是三家「同」的所指。
值得說明的是,老子的揭示「道」直接立山頂,就在山頂。基督闡述從半山腰切入,而佛家則是從山底起步,因為佛家講求從基礎切入。這也便是坊間佛家信眾以平民百姓居眾多,就是因為可以從很基本的東西切入。但是,必須強調的是,道與道教、佛與佛教、基督與基督教,彼此是根本不同的,前者是「常無欲以觀其妙」,行無為法則;後者含「教」者,均為世間人為信仰教派,是屬於「常有欲以觀其繳」,行有為法則。
當然,以上的說法是筆者勉強的「一個比喻」,旨在形象理解三家的異同,並無對三家刻意作區別,敬請諸位大德閱讀參諒。
老子的「道」直接就在山頂,這只是一個比喻。根本意思是說,老子是直接切入宇宙生命這個「根本」來論述本來,直接說「道」。那麼,「道」在哪裡?答案是,無處不在、無所不有。如此說來,「道」就是一個「整體」,這個整體至大無外、至小無內。
老子把「個體」生命融入這個「整體」來闡述,並且只在描寫「當下」,當下就是「道」,當下的一切「個體」生命的表現就是「德」,只不過是這些「德」表現「千姿百態」,老子正是描述這些「千姿百態」的背後是何種能量使然。
《道德經》正是描述這個「道」和「德」的經文。
因此,「道」是天地萬物一切一切的總根,是「整體」,是「母」。天、地、萬物、人這一切的一切都是這個整體生命之中的「個體」,是「子」。老子是借「道」這個「母」中的「子」,又大部分用「人」這個「子」作為萬物的代表來襯托闡述「道」這個「母」本身,就是為了民眾容易體悟,容易明白。
但或許是「多易必多難」,最容易看明白,卻往往反而也最難看明白。這便是知「道」、體「道」、行「道」者為眾不多的一個方面。我們從千百年來眾多的註解不一,所著呈現千姿百態就可窺一斑。
其中,有的註解把這個《道德經》解成了政治謀略;有的解成了哲學理論;有的解成了生命醫學;有的解成了修心養生;有的解成了兵法策略……
我們若試著拋開這些各方主觀區分,回歸原點,匯集一道,老子不就是在描述宇宙生命整體的這個「本來」么。很顯然,把老子的《道德經》注成不同的經「解」只是註解了一種經「用」而已。因為,本來就是一個本來,是「一」,一個整體的不可雕琢「朴」,一經區分來解,只能得出不同的「器」用。況且老子所處的時代,也沒有如此這般「分科之名」的區分。
但或許也是一切的一切都無非是在這個「道」的母體中蘊育,花樣繁多的「理解」體現多角度的「應用」之經學,也不足為奇。
『肆』 《道德經》這本書講的是什麼內容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質」、思慮的「精神」、理性的「規律」,而是造成這一切的無形無象、至虛至靈的宇宙本根。「物質」、「精神」、「規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無極,「道」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萬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萬物的源頭根本。
(4)小人道德經擴展閱讀: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
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
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伍』 小人德高是什麼意思
小人往往把道德高掛在嘴上的。正如《
道德經
》說的:「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陸』 《道德經》中有有關君子與小人的語段嗎
《道德經》中關於聖人的說法類似「君子」,小人一般表現為「下版士」。第41章:上士聞道,勤而權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下士在笑當中就可能行小人事,瞧不起作為聖人的君子。其實孔子眼中君子聞「道」(朝聞道,夕死可矣)與老子眼中的聖人聞「道」有類似的地方(殊途同歸,盡管老子和孔子有許多不同的觀點)。望採納
『柒』 道德經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
十八 缺啥補啥
《道德經》第十八章 :
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說道這里,不得不提一下春秋戰國時期的儒道之爭。當然,這與老子沒關系,但是他的信徒們卻拾起了老子留下的思想武器,與儒家展開了一場又一場轟轟烈的唇槍舌劍。戰斗意志最頑強的應該是莊子。儒家提倡仁義禮智信,以此作為治世之策。莊子不僅不要這一套,還在《胠篋》借盜跖的口對此大加諷刺——跖之徒問於跖曰:「盜亦有道乎?」跖曰:「何適而無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
因為老子也說過: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什麼意思呢?仁義是道德墮落的結果,大道廢弛不用之後,才提出的;智謀權術出現之後,才會產生嚴重的虛偽狡詐行為;家人出現不和,親情淡漠出現之後,才有了孝子慈父的典型的涌現;國家動盪不安,內憂外患,才會有忠臣的產生。
我們怎麼看待這一則呢?是不是真如有些人所說的老子所宣揚的是「反仁義、反智慧、反忠臣、反孝子」的愚民政策呢?
我們先談「仁義」。老子生活的周朝主張以「禮樂」治國,人們都自覺地遵守著無形的價值規范,盡管不是老子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但百姓們還可以過著一定意義上的「我自然」的生活。但到了後期,禮崩樂壞,「陪臣執國命」,諸侯荒淫暴虐、爾虞我詐,「春秋無義戰」,這是中國歷史上病態最嚴重的一段時期。所以,孔夫子出來了,他倡「仁」,用「仁」來去其貪,來拯救人心,滌清世道,說「克己復禮為仁」。倡導人們回到那種循「禮」而治的狀態中去,實現一種大同,使人民幸福。這一點,老子孔子是一致的。
再看「智慧」。《莊子》也曾記載過這么一個故事。大意是子貢(莊子編了許多儒家人物的故事)看見一個老頭,用水瓮裝水去澆菜,一趟又一趟。子貢勸他,你老怎麼不用水車啊?多方便!老者臉頓時嚴肅起來,冷冷一笑「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羞而不為也」。這就是「慧智出有大偽」。一個人的知識越多,他的智巧、謀略、權術也就越厲害,這樣的掩飾的更深,作姦犯科起來更厲害。所以說,小人並不可怕,最怕的是有智慧的小人。
其實,老子的主張與儒家是並不矛盾的。孔子也說:「用人之智去其詐;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人去其仁。」「仁」也罷,「智」也罷,「勇」也罷,用的過了都會走向反面,不如「絕」之。「無」的反面還是「無」,既然都是「無」,沒有「有」的羈絆和困擾,百姓便會安然自樂、逍遙自得了。
插到「孝」前面,談談「忠」。要是讓老子戴著「愚民」的帽子來看,那可不得了。比干、岳飛、袁崇煥這些忠臣義士大約沒有什麼可謳歌的了。但大家走進歷史看一看,他們對國家對民族忠心耿耿,臨危受任,甚至犧牲了個人寶貴的生命。然而,這些可歌可泣的忠臣事跡無不發生在那個腐朽昏庸、生靈塗炭的黑暗時代。一個朝代,忠臣越多,哪裡的歷史越混亂,百姓苦難越嚴重,如果這樣的話,我們寧願「忠臣」們能少些。
再談「孝慈」。我們中華民族歷來倡導以「孝」治國。《二十四孝經》記述了許多精彩的慈孝故事。可是,有時靜心細一琢磨。卻又發現這裡面又有不少問題。先看排位居首的舜的孝。忽舜之所以成為第一孝子,關鍵還應該得益於那兩位很不像話的親父繼母,他們為奪財產無所不用其極,土埋火燒都沒能殺死舜,而舜又待之如一,這才成就了舜的美名;曾參也有一位不咋地的父親,盡管也是孔子的弟子,為了幾棵小瓜秧就把曾參往死里打。也正是曾參對這種不像話的責罰不逃不避,重重地給他在孝道里加了一筆……可細一想,又多少不是滋味:一個人的好,關鍵是有壞的存在。孝的倡導,主要是因為大量的「不孝」的存在,如果社會、家庭一團和氣,大家和睦相處,個個看起來都是孝子賢孫,根本用不著標榜誰孝誰不孝。
俗話說,「缺嘛補嘛」,只有社會出現問題了,比如說天下大亂、背情絕義了,才會有忠臣良將、孝子賢孫的出現,人們也才需要他們來做榜樣,矯砭時弊。今天,我們呼喚公平正義,提倡和諧,一個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不公平、不正義、不和諧」的事太多了些……
李零先生說:「滿嘴禮義廉恥、仁義道德的人,一般都很缺德。」的確,一個社會,如果人人都是好人,人人都自我把道德裝得滿滿的,何必讓我們再去特別提倡呢?「願人常做好事,願天下常生好人」。
『捌』 感覺正版的道德經就是個厚黑學,主體是無神論,並且指導別人怎麼變成小人
道德經是指導抱道之士如何成道的經書。當年尹喜在函谷關求老子指導,從而留下了道德經。如果不是尹喜,我們也不可能知道老子這個人。那道德經更加不可能流傳於世。道德經的印刷量是僅次於聖經的,被被翻譯成幾十種文字,流傳於世界之中。如果道德經是本厚黑學並指導你成為小人的話,那是不可能有人去研究他的,也不可能流傳2000多年現在還在研究。在道德經中說道,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這句話是說大家都很精明,我像個傻瓜,昏昏悶悶的。如果是小人,怎麼可能像個傻瓜呢?道德經中有一句話說清凈為天下正。道德經主要告訴你的是人要常清靜,才能天地悉皆歸。道德經還告訴你要少私寡慾。一個厚黑的人會少私寡慾嗎?一個小人會少私寡慾嗎?道德經說你要少一點自私,要少一點自己的慾望。要多一點清靜心。這是道德經要告訴你的主要內容。怎麼到你這里就成了厚黑學,成了小人了呢?
『玖』 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是什麼意思
孔子說:君子坦盪盪,小人常戚戚。可見做君子,縱然境遇不好,內心卻是坦然的。所以,君子樂得做君子。而小人呢?他們心機費盡,四面討好,縱然體面上好,內心卻是憂慮終日。所以說,小人冤枉做小人。
要解釋這句話,首先我們得鬧懂何為「君子」?一般說到君子,很多人都會說,成功,有品德,有教養的人都是君子。這么解釋也不為過,只是比較片面。
老子在《道德經》里講,「上善若水」;孔子在《論語為政》里講,「君子不器」。其實說的都是君子,都是君子的修養,也是「君子」二字所承載的精神內涵。
「小人冤枉做小人」說的是,對於小人來講,他們往往看不透因果,所以慾望、貪婪、利益熏心等人性弱點全部佔全了。
他們不注重當下的言行,過分的我行我素,甚至有的還做出了違法的行為,偷雞摸狗、欺世枉騙,到頭來,不是被抓「判刑」,就是出現不好的「惡報」,這些都是他咎由自取,因果報應的結果。
(9)小人道德經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很注重「君子」二字,在《易經》《道德經》《論語》《中庸》《孟子》等名篇巨著里,都有提到關於「君子」的品德和修養。
上到周易玄學,下到國學百家,甚至在很多佛學著作里,也有關於「君子」的論斷。尤其是「君子不器」,「器」字很有意思,也有很多門道。為什麼「君子不器」,而小人就「器」呢?這也就是君子和小人的最根本區別。
所謂「器」,就是固定的形狀。從能力方面講,就是某方面的特定能力;從性格方面講,器就是一個人的個性;從處世方面講,器就是計較。所以「君子不器」,就是君子不局限於常態,能夠順應發展,有胸懷,有格局,有氣度,明事理。而這些,正是「小人」做不到的地方。
『拾』 《道德經》講的是什麼
包羅萬象,他包來括宇宙及萬物的起自源於歸宿--生於無而又歸於無;治國修身之道(這個裡面講得太多了);打仗用兵之策;
為官從政之道。我曾經說過,君子用《道德經》無為之用,小人用《道德經》害人害己之用
可以說,真正讀懂了《道德經》,上可得屠龍之術,下可修人生之境,精神會得到無限的自由與灑脫,當然還可能成為你工作、生活中的妙用法典。建議研究一下,不過慎為小人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