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十六章

道德經十六章

發布時間: 2020-12-21 06:23:10

❶ 《道德經》共有幾章

道德經一開始是分了81章,取九九八十一之意。後清朝一學者認為此種分法使內容太過分散,於是分成68章。所以現在市面上有兩種版本,一種是81章的,一種是68章的

❷ 《老子道德經》第十六章

致虛極 守靜篤
如果人能夠致知 達到虛無妙境 虛空妙有的時候 便可達到大智慧到極點 達到大智慧的極點 又能誠心誠意的守靜 達到最高止境之時
萬物並作 吾以觀其復 (復另本作後)
那麽萬物的生長 孕育 死亡 我們就能從無形的氣胞 觀察到有形的物體 又能從有形的物體 觀察到無形的氣胞 這些生生化化的過程 我們不難去發現它周而復始 循環不息的奧妙
夫物芸芸 各歸其根 歸根曰靜 靜曰復命
因此雖然萬物是眾多的 但是最後 還是要回歸到生命的根源 萬物回歸到自己生命根源的 叫做靜 靜也就是回復到自己真我的生命
復命曰常 知常曰明
回復到真我的生命 才是真正的長生 知道什麽是長生的人 可說是明白 什麽是假我 什麽是真我的人
不知常 妄作凶
如果不明白 靈性不滅的人 大都是胡亂想 或是異想天開的人 因此容易輕舉妄動 一旦輕舉妄動 往往就要招來災殃了
知常容 容乃公
因此想珍惜真我的人 他能容受一切 無所不包 所以這種人的心胸開朗 更是大公無私的
公乃王 王乃天
像這樣至公無私的人 就會將挽救蒼生 視為己任 這就是聖人了 所以聖人也稱為王 既然是王 必然是順天行事了
天乃道 道乃久 歿身不殆 (歿另本作沒)
能夠順天行事 就合乎真常之道了 能夠合乎真常之道的人 就是假我的肉體死了 也不會六道輪回了

❸ 誰知道德經每章的名字

我看過,其中章節沒有名字,我記得有個成語來源是描述《孝經》這本書叫做「發昏章第十一」,形容那些書的章節很多。

❹ 道德經 第十六章最後一句道乃久, 沒身不殆。 這怎麼可能呢沒有了身體怎麼會沒有危險

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版道乃久,歿身不殆。

闡釋:言權天地之常規和萬物之常態,是法界中之大法,人們如果不知道天地之常規、以及萬物往復之常態的大法,就不會知法、得法、尊法、用法而守法,簡單的說,就不會根據天地自然之法,正確合理的運用來改造自然,而是違背自然之法則,再加上人們往往喜歡異想天開之特性,為了所謂之名利地位、所謂之幸福快樂,不顧其它之一切,就難免要胡作非為而造惡業,毀滅自己;能夠知曉天地之常規和萬物之常態的人們,由於對任何事物有了正確的理解,就懂得如何正確的應用和包容一切,因為能夠包容的是天地之大道和大德,是公而無私之作為,這樣才能與大道合其一,與天地共長久,與日月同輝煌,就算出生入死,也生得健康,死得其所,就不會遇到什麼災難而危害自身。

看來樓主的古文是該加強加強了、、

❺ 《老子道德經》第十六章

致虛極 守靜篤 如果人能夠致知 達到虛無妙境 虛空妙有的時候 便可達到大智慧到極點 達到大智慧的極點 又能誠心誠意的守靜 達到最高止境之時 萬物並作 吾以觀其復 (復另本作後) 那麼萬物的生長 孕育 死亡 我們就能從無形的氣胞 觀察到有形的物體 又能從有形的物體 觀察到無形的氣胞 這些生生化化的過程 我們不難去發現它周而復始 循環不息的奧妙 夫物芸芸 各歸其根 歸根曰靜 靜曰復命 因此雖然萬物是眾多的 但是最後 還是要回歸到生命的根源 萬物回歸到自己生命根源的 叫做靜 靜也就是回復到自己真我的生命 復命曰常 知常曰明 回復到真我的生命 才是真正的長生 知道什麼是長生的人 可說是明白 什麼是假我 什麼是真我的人 不知常 妄作凶 如果不明白 靈性不滅的人 大都是胡亂想 或是異想天開的人 因此容易輕舉妄動 一旦輕舉妄動 往往就要招來災殃了 知常容 容乃公 因此想珍惜真我的人 他能容受一切 無所不包 所以這種人的心胸開朗 更是大公無私的 公乃王 王乃天 像這樣至公無私的人 就會將挽救蒼生 視為己任 這就是聖人了 所以聖人也稱為王 既然是王 必然是順天行事了 天乃道 道乃久 歿身不殆 (歿另本作沒) 能夠順天行事 就合乎真常之道了 能夠合乎真常之道的人 就是假我的肉體死了 也不會六道輪回了

❻ 道德經全文及譯文 要全章節的

http://www.zxtxt.com/wenxuemingzhu/txt26083.html這里來有道德經共81章節自全還有全文譯文。
如果不能滿足你的要求還有http://www.dejing.org/quanwen.html這個是更加詳細的全文譯文,

❼ 道德經共81章,分為道,經兩部分,約五千餘字.該書雖篇幅不大,卻充滿了哲理和智慧,為後人留下了許

自己看理解吧,你能看懂說明你得道啦,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道德經》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
道可以表述,就不是永恆的道;名可以命名,就不是恆久的名。
無,定義為天地的開始,有,定義為萬物的本源。
所以恆久的無有它,是想要用來觀察它的奧妙,恆久的存在它,是想要用來觀察它的歸終。
這兩者是相同東西卻是不同名稱,兩者共同稱之為玄,由玄到更玄,開啟了所有奧妙的大門。

理解:
道是一種規律,然而我們對規律的認識不斷變化。如果今天我們把發現的這個規律和認識記錄下來並下定義的話(比如你發現地球是中心,並寫了本「地心說」的書),那麼過一段時間認識加深的人們會發現,之前定義的內容只是一方面或者就是錯的(你發現「地心說」錯了,應該是「日心說」)。所以人們不應該刻舟求劍的去下定義,因為知識無窮無盡,人類掌握的知識只是微乎其微的一點點(最後你發現「日心說」其實也是錯的,宇宙無窮無盡的也不知道有沒有中心,也不知道中心到底在哪)。所以,道可道,非常道。
如果把「無」定義為天地的開始,把「有」定義為萬物的本源。那麼從無到有這個過程,就是一個完整的演進、創造過程。最直觀的解釋就是:天地開始時本是「無」的,那時候把天地之始叫做「無」,後來 天地孕育了萬物,天地就變成了萬物的母親,就成了「有」。
你突然會發現「天地之始」和「萬物之母」其實都是地球母親啊,只不過是地球母親有兩個狀態,一個狀態是「天地之始」,另一個是「萬物之母」。咱們又把「天地之始」定義為「無」,把「萬物之母」定義為「有」,那麼「有」和「無」這兩者看似「異名」,其實「有」和「無」是「同出」都是指地球母親,看起來很玄妙吧。你可千萬別搞糊塗啊。
簡單的說,就是一個物體的兩種狀態,把這個物體前一個狀態命名為「無」,緊接著的下個狀態命名為「有」。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什麼意思呢?比如我們觀察一個鐵塊,開始光鮮艷麗,後來生銹了。那麼生銹就是「有」了,生銹之前的狀態就叫做「無」。我們在常「無」的時候觀察無銹對鐵塊的好處,在常「有」的時候觀察這個銹對鐵塊最終會造成什麼影響,對比演進的科學分析。
「無」和「有」是同一個物體的前後兩個狀態,並把從「無」到「有」的這個完整演變的過程叫做「玄」。玄之又玄,就是從無到有再從無到有,其實就是一個狀態接一個狀態的連綿不斷的一個過程。如果人類把這些連綿不斷的所有過程都搞清楚了,那麼人類就接近萬物產生妙處的根源即可能開啟「眾妙之門」。
正是因為人類在某一階段只能認識其中的某個狀態而已,所以人類不能輕易的刻舟求劍般的給所認識的下定義。

❽ 道德經注音版十六章

致抄(zhì)虛(xū)極(jí),守(shǒu)靜(jìng)篤(dǔ),
萬(wàn)物(wù)並(bìng)作(zuò),吾(wú)以(yǐ)觀(guān)復(fù).
夫(fū)物(wù)芸(yún)芸(yún),各(gè)歸(guī)其(qí)根(gēn).
歸(guī)根(gēn)曰(yuē)靜(jìng),靜(jìng)曰(yuē)復(fù)命(mìng).
復(fù)命(mìng)曰(yuē)常(cháng),知(zhī)常(cháng)曰(yuē)明(míng),
不(bù)知(zhī)常(cháng),妄(wàng)作(zuò)凶(xiōng).
知(zhī)常(cháng)容(róng),容(róng)乃(nǎi)公(gōng),
公(gōng)乃(nǎi)王(wáng),王(wáng)乃(nǎi)天(tiān),
天(tiān)乃(nǎi)道(dào),道(dào)乃(nǎi)久(jiǔ).
沒(méi)身(shēn)不(bù)殆(dài)。

❾ 道德經一共有多少章

  • 我們覺得《道德經》很難懂,是因為這種用文言文寫的哲學書,真可以算是閱讀界的攔路虎,誰看誰懵圈。

    可是楊宗緯說了,那是因為你沒有聽過我的歌,要不你早就學會了這本書的正確打開方式。

    因為《洋蔥》的歌詞已經告訴我們,如果你願意一層一層一層的剝開「道德經」,你會發現,你會訝異,這是我最壓抑最深處的秘密…

    嗯,那我們就來試著剝剝看吧!

    向左轉|向右轉

❿ 老子《道德經》第十六章內容是啥

第十六章
[原文]
致虛極,守靜篤①;萬物並作②,吾以觀復③。夫物芸芸④,各復歸其根。歸根⑤曰靜,靜曰⑥復命⑦。復命曰常⑧,知常曰明⑨。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⑩,容乃公,公乃全⑾,全乃天⑿,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譯文]
盡力使心靈的虛寂達到極點,使生活清靜堅守不變。萬物都一齊蓬勃生長,我從而考察其往復的道理。那萬物紛紛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靜,清靜就叫做復歸於生命。復歸於生命就叫自然,認識了自然規律就叫做聰明,不認識自然規律的輕妄舉止,往往會出亂子和災凶。認識自然規律的人是無所不包的,無所不包就會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長久,終身不會遭到危險。

[注釋]
①致虛極,守靜篤:虛和靜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寧靜狀態,但由於外界的干擾、誘惑,人的私慾開始活動。因此心靈蔽塞不安,所以必須注意"致虛"和"守靜",以期恢復心靈的清明。極、篤,意為極度、頂點。
②作:生長、發展、活動。
③復:循環往復。
④芸芸:茂盛、紛雜、繁多。
⑤歸根:根指道,歸根即復歸於道。
⑥靜曰:一本作"是謂"。
⑦復命:復歸本性,重新孕育新的生命。
⑧常:指萬物運動變化的永恆規律,即守常不變的規則。
⑨明:明白、了解。
⑩容:寬容、包容。
⑾全:周到、周遍。
⑿天:指自然的天,或為自然界的代稱。

[引語]
本章里,老子特別強調致虛守靜的功夫。他主張人們應當用虛寂沉靜的發境,去面對宇宙萬物的運動變化。在他看來,萬事萬物的發展變化都有其自身的規律,從生長到死亡、再生長到再死亡,生生不息,循環往復以至於無窮,都遵循著這個運動規律。老子希望人們能夠了解、認識這個規律,並且把它應用到社會生活之中。在這里,他提出「歸根」、「復命」的概念,主張回歸到一切存在的根源,這里是完全虛靜的狀態,這是一切存在的本性。

[評析]
以往人們研究老子,總是用「清靜無為」、「恬淡寡慾」這幾句話概括老子的人生態度。但從總體上看,老子比較重視清靜無為,主要是就治國治世而言的政治用語,不完全指修身的問題。這一章並不是專講人生,而是主要講認識世界,當然也包括認識人生。但無論是認識人生哲理,還是認識客觀世界,其基本態度是「致虛」、「清靜」、「歸根」和「復命」。先說「致虛」。虛無是道的本體,但運用起來卻是無窮無盡的。「致虛極」是要人們排除物慾的誘惑,回歸到虛靜的本性,這樣才能認識「道」,而不是為爭權奪利而忘了「道」。「致虛」必「守靜」,因為「虛」是本體,而「靜」則在於運用。司馬遷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史記·太史公自序》)這是很扼要的概括。「靜」與「動」是一對矛盾,在這個矛盾中,老子著重於「靜」而不是「動」,也不否定「動」的作用。再說「歸根」。根是草木所由生的部分,有根本、根源、根基諸義,是一切事物起點。在老子看來,對立是過程,是相對的,統一是歸宿,是絕對的。這就是歸根的哲學含義。不過,老子哲學帶有循環論的色彩。任繼愈說「老子主張要虛心,靜觀萬物發展和變化,他認為萬物的變化是循環往復的,變來變去,又回到它原來的出發點(歸根),等於不變,所以叫做靜。既然靜是萬物變化的總原則,所以是常(不變),為了遵循這一靜的原則,就不要輕舉妄動,變革不如保守安全。把這一原則應用到生活、政治各方面,他認為消極無為,可以不遭危險。」(任繼愈《老子新譯》)

熱點內容
治安處罰條例新 發布:2025-01-18 12:48:20 瀏覽:573
佔用紅樹林保護區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8 12:14:06 瀏覽:15
北京刑事沒輸過律師 發布:2025-01-18 12:09:11 瀏覽:643
司法所法律援助與扶貧 發布:2025-01-18 11:55:00 瀏覽:887
黑子林律師 發布:2025-01-18 11:23:10 瀏覽:354
三大訴訟法的證明對象 發布:2025-01-18 11:10:53 瀏覽:208
2013最新勞動法 發布:2025-01-18 10:10:11 瀏覽:745
法律援助中心屬於事業單位 發布:2025-01-18 09:52:13 瀏覽:127
過有道德的生活 發布:2025-01-18 09:47:05 瀏覽:433
法治雲端 發布:2025-01-18 09:46:08 瀏覽: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