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個人法治問題

個人法治問題

發布時間: 2022-03-04 05:04:27

① 對法治可以提哪些問題

如果不對民主監督進行採納,法制化就會遙遙無期。

② 人治與法治的優缺點

人治不夠客觀公正 容易因個人的愛好而有傾向性 法治則可以避免以上問題,而法治則緩慢不夠靈活 個人意見不夠全面

③ 關於法治的問題

中國追求正義的手段就是兩種,1,自己用暴力解決,2指望一個青天大老爺。說到底,中國人不習慣也不相信法制。而西方基本上都是靠法律手段解決問題的。

④ 法治與人治的優缺點,舉實例說明!!!

1.政治權威俗化 法治政治是民主政治,是普通人的政治而非「聖賢政治」。國家領導人身上的神聖光環已不復存在,在公眾眼裡,他不僅要過世俗生活,而且也免不了會和大家一樣犯錯誤。人們已不太在乎領導人有多麼迷人的超凡魅力,不太關心他是否能提供一種主義、一種理想和一種感召力。人們真正關注的是他的實際政績,關注的是他能否增進大家的福利和權利。人們對待領導者的情感也由狂熱歸於平淡,理性的成分逐漸增多。
2.法律權威強化 法治社會中,法律具有普遍的約束力和最高的權威性,社會秩序主要表現為法律秩序,社會生活的基本方面和主要的社會關系均納入法律規范的調整范圍。法律成為社會控制的主要方式。法律的至上性意味著沒有任何個人能夠凌駕於法律之上,即便貴為國家元首也必須服從法律以及根據法律做出裁判。
3.權力競爭優化 在法治政治中,權力是由下至上,逐級授予的,掌權者是由下而上選舉的。他們必須承諾對選舉他們的人負責,並尊重、保護每個公民的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權。權力主體在政治舞台上的升降沉浮與選民手中的選票密切相關,為了爭取到更多的選票,權力主體必須兢兢業業,恪盡職守,做出實實在在的政績。在人治政治中,人民的選票千萬張,不如上級領導嘴一張,而在法治政治中,一張選票值千金。自由公正的選舉制度使得權力競爭有了嚴格的制度來規范,從而變得有序、透明。任何領導人都無權個人指定他的繼承人,下任領導者的產生只能經由選舉,舍此別無他途。權力競爭納入制度化軌道,政治運行變得平穩有序,消除或減少了人治政治中的任意性和多變性,在社會公眾當中建立起了一種穩定的心理期待,保證了社會的持續、有序發展和長治久安。
三、人治與法治之爭的啟示
人治與法治的爭論在當代社會已不像以前那樣激烈,甚至其爭論點都已經有些模糊,但爭論仍然存在,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觀點就是「法治與人治相結合」的觀點,我個人也比較贊同這種觀點。這種觀點當中所說的「人治」實際上是強調在立法、執法、守法的過程中要依靠人,強調人的重要性。而傳統的人治則將「人治」理解為一人說了算,理解為以言代法和專制。比如一些主張人治與法治統一的學者指出「徒法不能自行」的道理之時,「法治」派一方面並不否認這種認識的正確性,但同時又論辯說,法治並不否定人的作用,但關鍵是人要服從法。人要服從法實際上是法的嚴肅性問題,人治與法治的爭論實際上並不涉及法律的嚴肅性問題,主張「人治與法治應該結合」的學者沒有否定法的嚴肅性,倒是主張法治的學者有意淡化人的作用,這是爭論中非常奇怪的現象。人治與法治被人為地放到傳統與現代、專制與民主的兩分法之中,這種兩分法在確定法治的過程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時它又將傳統的治國之道人為地放到了人治的范疇,這對法治社會的建立非常不利。法治難道不涉及立法、執法和守法?這些難道靠法就能解決?當代一些法學家將法治看成是一種「機制」,以為法律可以靠一種「機制」來運行。這里實際上隱含著這樣的假設,即只有以利益為基礎所形成的制約模式才是科學的、現代的、可靠的。因比,這種機制並不是不依靠人而是依靠利益化了的人。人治和法治的爭論對將法治作為治國方略發揮了一定的意義,但當法治目標已確立時,法治本身的內涵並沒有達成共識。法治究竟是什麼?外界和學術界理解的法治並不相同,學界之外的法治信條是:法律必須體現公道,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能超越法律。而學術界理解的法治卻不僅僅是這些,在他們那裡法治已擴展為現代文明、現代管理機制,並且與特定的「民主形式」聯系在一起。法治和作為法治對立面的人治都已經脫離了其本來涵義,法治成了一種特殊的制度模式,而人治則實際上是為推銷法治而存在的。這種借法治而「拔高」法治的做法對法治社會的確立究竟是有利還是有害? 當法治被「拔高」為一種能夠「自行」的機制的時候,法治也就成了技術性問題,只要將西方的法治模式移植過來就可以了,但問題絕不是這樣簡單。西方的制度模式歸根到底是法制,而不是法治,法制是靜止的,失去根本的東西,這種形式即使再完善也難以發揮作用。經過多年的法制建設,法律形式和以前相比已經非常完善,但人們仍然覺得漏洞很多,這說明漏洞並不是法制就能解決的。越是將法治「拔高」就越是降低法治,陷入「以術治國」法家的「法治」之中,不利於法治的確立。若法治是一種文明的話,它應是人的文明,而不是法制本身的文明。若法治就是法制,那麼「以德治國」就多餘了。實際上,提出「以德治國」就是為了完善法治,它不是否定法治,而是克服單純依靠法制的弊病。德立則法立,「法立而可守,則德可大、業可久」

⑤ 法治的弊端

這樣的對比是不對的。
人治是有一定的效率性,但是,也有很大的弊端,人治完全取決於「人」,可能會因為一個人的心情而造成大量的無辜平民蒙冤,比如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以及清代的文字獄。
法治雖然設置了大量的程序性來維護實體法的實現,會造成一定的犯罪分子逍遙法外,但總體上是維護了程序法的「大正義」,是法治的表現,在法治下,沒有犯罪的人就不會蒙冤。
建議樓主可以了解一下美國著名的「辛普森案」。
另外陳水扁案涉及政治因素,不能簡單的以偏蓋全!法治絕對是優於人治的,是社會發展的趨勢!

⑥ 法治問題,急!

1、A
2、對

⑦ 關於法治的一個問題

有人舉報的話惡劣者政府會給予警告…………
屢教不改就考慮封網站了

⑧ 法治問題:尋求一種案例

內容簡介:今年19歲的小婷從16歲時開始就成為一個搶劫團伙的主要成員,兩年時間里,她一共搶劫了10多次,涉案金額7000多元。而小婷走到今天這一步,家庭離異因素和學校不當的教育方式都承擔了一定責任。


小婷是個可愛的小女孩。和其他的孩子一樣,童年的小婷生活得無憂無慮,這一點從小婷的相冊里每年增加的照片可以看得出來。然而,小婷的照片到了13歲的時候就再也沒有了。小婷現在到底在哪裡呢?我們見到小婷的時候,她已經是19歲的少女了。然而,見面的地點卻在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里。

如果不是小婷親自告訴記者,很難相信這個年僅19歲的少女,在4年前就是一個4人搶劫團伙的主要成員,而小婷搶劫的對象竟然都是與她年齡相仿的在校學生。他們的搶劫手段是,看到有同學騎車經過,就突然從旁邊沖出將學生從車上拽下來。如果碰到不願意掏錢的同學,他們就用鐵鏈子毆打。截止到小婷案發時,在兩年的時間里,小婷一共搶劫了10多次,涉案金額7000多元。

這些從同齡人手中搶來的錢,除了日常的吃住以外,全被小婷用在了蹦迪等固定的消費上。迪廳、搖頭丸、搶劫,小婷在不到16歲的時候一一嘗試過了。如今,小婷已經在高牆電網中度過了兩年多的時光,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女孩是如何一步一步轉變為現在的搶劫犯?在小婷身上到底發生過什麼事情呢?

小婷最先感覺到的變化出現在父母的身上。由於感情不和,父母之間常常爆發的爭吵,使她感到困惑和不解,也給小婷年幼的心理留下陰影。這種天天面對父母之間爭吵生活持續了1年的時間,在那段時間里,很多事情對於小婷來說已經沒有印象了。但是有一件事情她永遠也忘不了。那一天,年僅8歲的小婷面臨著人生中的第一次選擇。小婷的爸爸把她叫到身邊問她,我和你媽媽要離婚了,你願意跟誰呢?那時小婷什麼也沒說,這個問題對於她來說還太沉重。

最終,法院判決小婷由她的父親撫養。從那一刻起,小婷失去了一個完整的家庭,失去了母愛。作為一個企業的負責人,繁忙的工作使得他的父親連小婷的日常生活都顧不上,更別說在學習和成長上對小婷進行教育了。小婷經常獨自一人要面對一天的孤獨。為了彌補孩子失去的關愛,父親總是盡可能在經濟上滿足女兒的要求,小婷想要什麼父親都會花錢買回來。

漸漸地,小婷懂事了。每當她看到同齡人牽著爸爸媽媽的手一起玩耍時,她心裡酸酸的不是滋味。有一次,她對父親說自己很想見見媽媽,沒想到父親當場發了火。從那次以後,小婷再也沒有在父親面前提起過母親,而她的母親同樣也沒有出現過。事實上,小婷的母親已經11年沒有見過自己的孩子了,這是一位什麼樣的母親,她為什麼長達十幾年不見自己的孩子呢?

幾經周折,記者終於找到了小婷的母親。剛剛50多歲的她已經因為身患卵巢癌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對於離婚以後沒有再見過自己的女兒,小婷的母親向我們說出了其中的原因,當初離婚後,小婷母親不再負擔孩子的撫養費,於是小婷父親和她達成協議,今後孩子的事情母親不能幹涉,母親也不能再和女兒見面。對此,現在的小婷無法理解,她覺得如果母親真的關心自己,是可以想盡辦法找到自己的。小婷進入看守所之後,父母都認為她一定程度上是也是受害者,受了不完整的家庭教育的傷害。

如果說小婷父母的離異和母親的絕情就是導致小婷走向犯罪道路的全部原因確實有些牽強。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同小婷一樣成長在單親家庭的孩子並不少見。事實上,接下來在小婷身上發生的事情才徹底地導致她徹底喪失了希望。由於長期以來從父親那裡養成的經濟依賴,使她形成了在日常生活中產生了種種不良習慣:愛好穿著打扮,甚至還學會了偷東西。為此,小婷的父親打也打了,罵也罵了,但效果並不理想。

為了幫助小婷改掉偷竊的毛病,學校的老師決定讓小婷在全校同學面前為自己的行為做出深刻的檢查。隨後,小婷父親也上台做出聲明,讓同學今後不要在錢物上和小婷打交道,同時也不要再相信她說的話。這次的當眾檢查和父親上台講話,使小婷失去了同學們的信任。對於小婷來講在失去了家庭的溫暖之後,學校的生活本來已經成了她的全部寄託,而老師和父親採取的這種教育方式,使得小婷在同學中被徹底地孤立了。從那開始,她開始討厭學校,討厭周圍的同學。

就在這件事情之後不久,又發生了一件事情,它把這時已經非常脆弱的小婷推向了崩潰的邊緣。在一次偶然的機會,14歲的小婷從父親那裡第一次知道,她是被現在的父母抱養回來的私生女,這給小婷帶來巨大打擊。但是,小婷的父親和學校的老師一樣,都沒有太在意小婷的心理感受,他覺得女兒本來就是一個被遺棄的孩子,已經不在意家庭環境了,即使知道了這個秘密也不會對她產生很大影響。

在知道自己的身世之後不到1個月,小婷第一次離家出走。沒有了任何關愛和監管,不到15歲的小婷開始獨自一人踏入社會。每天的生活規律就是白天睡覺,下午有時候上網,而大部分時間都是晚上在迪廳里度過。小婷在網吧和迪廳里認識了一些與自己有著相似身世的孩子,他們一起吃喝,一起上網,一起跳舞,共同消磨過剩的精力。

但是,這樣的生活需要大量的金錢來支撐,於是他們開始搶劫。一沒錢,她就和同夥去搶那些比他們小的在校學生。從14歲開始,一直到16歲出事被抓,小婷的父親承認在這兩年多的時間里,他基本沒有過問過孩子的下落。對於小婷,父親更多的是一種恨鐵不成鋼的無奈。

而在看守所里的小婷卻認為,在自己滑向犯罪的過程中,如果母親能夠來看望她,關心她,也許自己不會走到這一步。在小婷被關進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後,小婷的父親經常來看她,在連續多年沒人關愛之後,小婷終於又有了父愛

⑨ 目前,法治建設上的一個突出問題是什麼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所謂法治建設,是要以法律為框架,幫助管理轄區內居民。而內這樣一種框架的建設,即是法治建容設。而當今法治建設,是以:學法,知法,懂法,用法,守法這五個層次。而最難也是最突出一點,在於用法。
用法即包括百姓明確使用法律方法來維護自身權益,也包括在政府工作人員工作時的方式合法。
現在首先是百姓法律意識不夠強,遇見事情後,先是和對方協商,一旦協商不成,有的報警,有的找社區,村上等。如果這邊不能得到解決,選擇法律途徑的只有很少一部分。其次,是政府工作人員方面,說實話就目前,很大部分基層工作者的法律知識並不扎實。所以工作模式大多以命令,指派等人治方法。對法律的使用並不盡然符合規范。

熱點內容
行政法規一般有三種 發布:2025-02-02 02:37:24 瀏覽:122
范莉法官 發布:2025-02-02 02:32:16 瀏覽:432
民法協議內容 發布:2025-02-02 02:31:48 瀏覽:299
律師賺多少錢 發布:2025-02-02 02:06:27 瀏覽:674
南京森林法院 發布:2025-02-02 01:53:24 瀏覽:99
上海市司法局的電話 發布:2025-02-02 01:49:57 瀏覽:727
敘述體育法學 發布:2025-02-02 01:19:23 瀏覽:899
勞動法出勤獎勵 發布:2025-02-02 00:32:06 瀏覽:575
旅遊加法治 發布:2025-02-02 00:18:51 瀏覽:720
女律師外傳 發布:2025-02-02 00:18:43 瀏覽: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