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待傳統道德的問題上
① 對待中國傳統道德的科學態度,有哪兩種錯誤思潮
在對待傳統道德的問題上,要反對兩種錯誤思潮。一種是復古論,認為道德建設的最終目標就是要恢復中國「固有文化」,形成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體的道德體系。另一種是虛無論,認為中國傳統道德從整體上來說在今天已經失去了價值和意義,必須從整體上予以全盤否定。這兩種觀點都是錯誤的,割斷了道德的歷史與發展的關系,都不利於社會的發展和道德的進步。我們要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深人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水久魅力和時代風梁。
② 在傳統道德問題上,我們應該如何處理繼承與創新的關系
當中國改革開放進入關鍵轉型期時,經濟關系的深入變革使中國的道德建設仍然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道德危機感也相應出現。正如一些有志之士指出當代中國社會最嚴重的價值危機不是道德理想的失落,不是功利主義和世俗文化的泛濫,而是中國文化中公民倫理底線有崩潰之虞。一些人內心深處沒有了羞恥感、知恥感、恥辱感,使社會中該恥的不恥,該榮的不榮。不知榮辱,使中華民族的道德良心、榮辱觀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中華民族文化中最基本的價值規范和道德底線正在受到威脅,這種危機的出現並非僅在中國,像世界上所有民族文化處於轉型時期通常會發生的情況一樣,中國社會在改革開放中也會產生道德危機,因為在一個相對封閉而又變動不大的社會環境中,傳統的價值與道德易於維系與保存,因此社會的道德狀態是相對穩定的。而在一個開放又急劇變化的社會環境中,傳統價值的衰落和道德危機的出現則是不可避免的。應該如何建設中國的新文化新道德這是我們在二十世紀並未真正解決的世紀難題。面對道德危機我們不應把產生危機的根源歸因於改革開放本身,而應在關注這種危機的同時努力重構新時期的道德。因為「現代化社會改革本身是一場通過社會基本結構的調整和改變來實現社會資源的重新配置和有效利用。從而創造更有效更合理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運作形式的現代理性化實踐運動。它自身不僅需要理性與秩序的支持,也需要適應這一社會轉型要求的新型道德資源和社會倫理秩序的配合與支持。從這一意義上說近二十年來的現代化社會改革,根本上是有利於新型的道德觀念生長和社會倫理秩序重建的」。當前社會確實需要一種社會倫理的重構和個人道德的調整,而且中國各級政府和民眾對公民道德建設越來越重視,中國民眾也已懂得培育必要的倫理秩序和個人美德,已經成為我們能否真正進入現代化社會的一種基本資格。這一道德概念的獲得是中國近二十年來以沉重的道德代價所換來的最寶貴的文明成果之一。
當人民因為社會道德的危機而擔心現代化進程能否順利進行時,胡錦濤總書記提出了「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擯棄了喪失現實性與合理性的道德文化要素,引進了體現時代精神的倫理道德要素,並與傳統倫理道德中的精華形成有機的結構生態,體現了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八榮八恥」不僅點出了目前中國思想道德建設的要害,而且也為新時期重構中華民族榮辱觀道德體系增添了新的內容。為塑造具有良好道德修養的社會主義公民,促進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和發展指明了方向,是國之大策,是時代精神的濃縮,是對中華優秀傳統道德的傳承和創新。它使人民看到了現代化道德建設終於有了明確的堅定方向,社會倫理道德的結構性轉型終於啟動。同時其運作日趨規范和完善,使人們認識到社會新秩序的建構越來越依賴於社會公共理性的健全,法律的健全。現代化的實踐越來越有賴於除物質和技術資本以外的文化資本的投入,有賴於社會文化價值的精神支援和倫理道德秩序的維系。
③ 在對待傳統道德的問題上,要反對兩種錯誤思潮:一種是(),另一種是()
在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問題上,要反對兩種錯誤思潮:一種是教條主義地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另一種就是全盤否定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
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教條主義態度不僅不利於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而且會給今天的現代化建設事業帶來非常嚴重的危害。
而不分青紅皂白全盤否定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不僅在理論上是完全錯誤的,而且在實踐上也是十分有害的。
(3)在對待傳統道德的問題上擴展閱讀: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當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也有一些糟粕性的東西,正如當年毛澤東所指出的那樣:「清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但是決不能無批判地兼收並蓄。」
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
④ 對待中國傳統道德的科學態度,有哪兩種錯誤思潮。
一種是虛無論,另一種是復古論。
祝你好運
⑤ 對待傳統道德,我們必須堅持「復古論」的觀點,反對「虛無論」的錯誤思想。( )
我認為對待傳統道德對的,我們認為對的,就應該堅持認為錯的理論就可以摒棄。
⑥ 如何正確對待中華民族道德傳統
在對待中國傳統道德問題上,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既不能全盤肯定、全面照搬,也不能全盤否定、全面拋棄。要按照是否有利於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事業,是否有利於建設和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德體系,是否有利於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於培養社會主義「四有」新人的標准,做好取捨和創造性的轉化工作。要通過分析、鑒別、取捨和改造,剔除那些帶有明顯的階級和時代局限性的成分,繼承和弘揚優良的道德傳統,特別是那些反映普遍性、共同性和一般性道德要求,對我們今天的道德實踐仍然具有借鑒意義的積極內容。根據這樣的指導思想,對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正確態度和基本方針,應當是批判繼承、棄糟取精、古為今用、綜合創新,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批判繼承是對待中國傳統道德的基本原則,表明我們對待中國傳統道德的基本態度是,既反對文化復古主義,也反對歷史虛無主義,而是以批判為前提的繼承,以繼承為目的的批判;棄糟取精,是繼承傳統道德文化的基本要求,表明我們對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繼承是有選擇的;古為今用是研究和繼承中國傳統道德的基本目的,這個目的就是讓中國傳統道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服務,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服務;綜合創新是繼承中國傳統道德的總歸宿。這里的綜合,既是指中國傳統道德文化中儒家、法家、道家、墨家以及佛教等文化和宗教流派優秀和合理的思想資源的綜合,也是指中國優良傳統道德文化與全人類一切優秀道德文化成果的綜合,尤其是指中國傳統道德文化與現時代道德文化的綜合。這里的創新,是在綜合基礎上使中國傳統道德文化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
⑦ 如何正確對待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
對待中華民族道德傳統,我們應該:
一、將傳承發展中華傳統美德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結合起
當前,傳承發展中華傳統美德,一個重要目的是用其滋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華傳統美德承載著中華倫理文化的基因,對應著中華民族長期形成的文化心理結構,具有易於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的天然優勢,對人們良好道德品行的養成能夠產生「潤物細無聲」的作用,是我國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的重要來源,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資源。
二、站在黨治國理政的高度傳承發展中華傳統美德
中華民族在長期實踐中培養和形成的傳統美德規范,是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長河中能夠生生不息、不斷壯大的一個重要支撐力量。
這就告訴我們,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發展壯大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有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當前,我們應站在黨治國理政的高度來傳承發展中華傳統美德。
三、繼承和弘揚我國人民在長期實踐中培育和形成的傳統美德
要把中華傳統美德融入社會生產生活,轉化為人民群眾的行為方式和習慣,在全社會形成崇德向善的風尚。傳承發展中華傳統美德需要不斷推進、持續發力,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
要有戰略眼光,從民族繁衍發展和復興強盛的高度對待中華傳統美德的傳承發展。要腳踏實地,著眼現實需要,吸取歷史經驗教訓,把握中華傳統美德傳承發展的基本規律,健全體制機制,持續推進中華傳統美德的傳承發展。
(7)在對待傳統道德的問題上擴展閱讀:
中華民族道德傳統表現為:
一、愛國
中華民族自古崇尚「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殺身以成仁」的民族節氣。愛國主義作為民族精神,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
歷史上,中國屢遭外敵入侵,國破則家亡,使人們的愛國之情強烈地表現出來,並升華成為國獻身的情操和精神,因此出現了岳飛的「精忠報國」、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孫中山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愛國主義成為推動中華民族不斷前進的巨大力量。
二、利義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強調建立一種和諧協調的人倫關系。主張「義以為上」,「以義統利」,「先義後利」,要求「見利思義」,「見得思義」。
「義」是指民族利益和國家利益,「利」是指個人利益,而得是指得到的。強調社會利益高於個人利益,強調個體對整體的道德義務。這是一種植根於社會文化的群體精神,進而擴展到整個民族和國家的集體主義精神。
三、仁愛
孔子提倡「仁者愛人」,孟子提出「君輕民重」的思想。這種要求一切人都要用「仁愛」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愛護人、幫助人的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道德遺產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用中華傳統美德成風化人
⑧ 在對待傳統問題道德上要反對哪些錯誤思潮
在對待傳統問題道德上要反對的錯誤思潮:文化復古主義、歷史虛無主義
文化復古主義:是近代產生的一種文化思潮,它是在中西文化的對撞中產生的。康有為、梁啟超是其主要代表。
歷史虛無主義:歷史理論術語,它是指不加具體分析而盲目否定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過程,甚至否定歷史文化,否定民族文化、民族傳統、民族精神,否定一切的歷史觀點和思想傾向。
(8)在對待傳統道德的問題上擴展閱讀:
歷史虛無主義的特點:
一、竭力貶損和否定革命
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一個突出表現就是詆毀和嘲弄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進行的反帝反封建斗爭,詆毀和否定我國社會發展的社會主義取向及其偉大成就。所謂「告別革命」論,既是這種思潮的集中表現,又是它不加隱諱的真實目的。歷史虛無主義把「重新評價」的重點放在近現代史的原因,就是為了否定革命。
二、以「學術研究」的面目出現,在「重新評價」、「重寫歷史」的名義下,做翻案文章,設置「理論陷阱」
歷史虛無主義同理性思考是完全背道而馳的。他們為了否定革命的正義性和必要性,就竭力推崇西方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把推動歷史前進的革命政黨、領袖和革命的群眾運動邊緣化,甚至加以醜化,而對阻礙歷史前進的反動勢力及其代表人物則加以頌揚,把他們放到了歷史舞台的中心位置。這種顛倒歷史的做法,是反理性思考。
三、有著明確的政治訴求
改革開放以來相繼出現了危害社會的各式各樣的錯誤思潮,如新自由主義思潮、民主社會主義思潮、普世價值觀等等,雖然他們主張各異,表現形式不同,但卻有著共同的政治訴求。
這主要表現在:反對四項基本原則這一立國之本,力圖扭轉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發展方向,把中國納入到西方資本主義體系中去。歷史虛無主義思潮以它自身的特點來表達這一共同的政治訴求。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復古主義
網路—歷史虛無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