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立法程序圖解

立法程序圖解

發布時間: 2022-03-04 09:32:20

『壹』 立法解釋的作用

立法解釋是一種完善補充法律的重要手段,又是介於立法和法律實施之間促進法律 實施的一種技術,在某種程度上,立法解釋對於衡量是否為違法行為具有決斷作用。具體說立法解釋有以下作用: 在有些情況下,立法解釋實質上起著修改法律的作用,它可以改變法律原意,賦予那些已不適應客觀現實的法律條文以新的含義。有些法律條文修改起來非常困難,而不修改又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為此有時只有通過解釋來打破窘境。當然,通過解釋改變法律條文的原意必須十分慎重,應嚴格遵守解釋規則,符合語詞與邏輯規范。
立法解釋具有修改法律的作用。但筆者認為不能公開允許和提倡以解釋法律來代替修改法律,否則會對法制的權威和統一產生不利影響。解釋法律和修改法律不是一回事。在國外修改法律是議會的權力,解釋法律是最高法院的事。我國全國人大常委會雖可制定法律,又可解釋法律,但是它可解釋憲法,就無權修改憲法。顯然允許以解釋來代替修改法律是有害的。 這是一項特殊的立法解釋,與其他法律解釋不同的是,憲法解釋機關的專一性。它不存在對憲法的立法解釋和執法解釋的區分問題,對憲法的解釋都是立法性解釋,具有最高權威。憲法解釋只能由一個專門的最權威的機關來實行。憲法解釋機關專一性,並不意味著只能由立法機關進行解釋,相反,在西方國家,有權解釋憲法往往不是議會,而是最高法院或者憲法監督委員會。在我國,解釋憲法的機關是全國人大常委會,此外,任何人或組織都無權對憲法作出有法律約束力的解釋。
憲法解釋的必要。解釋憲法是憲法實施和發展的重要手段。這主要是因為:憲法雖然有些規則條文,但條文含有更多的原則性。由於原則的特點是概括性,其含義比較模糊和不確定,實施起來就特別需要解釋。同時,憲法與其他法律相比具有更長的適用時效,就是說,憲法需經得起歷史發展的考驗。一部好的、穩定的憲法,要能適應時代的發展,除了憲法制定得好以外,充分運用憲法解釋是一門重要技術。可見,要實現憲法規范的直接適用性和規范性,使憲法具有較強的適應現實能力,憲法解釋是不可缺少的。
憲法解釋與憲法監督是一體。解釋憲法就是為了使憲法得到適用實施。憲法實施很大程度上表現為按憲法原則精神去制定法律和規范,從而保障憲法得以落實。所在,實施憲法的關鍵是監督審查法律規范是否與憲法的原則精神一致。而要審查判斷法律規范是否與憲法一致的前提,就要闡明憲法條文的含義。所以,憲法解釋與憲法監督是不能分開的,各國情況大致如此。美國和日本的憲法解釋與憲法監督由聯邦最高法院行使。德國和法國的憲法解釋與憲法監督由憲法法院和憲法委員會進行。我國憲法解釋與憲法監督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進行。
憲法解釋一般是因憲法實施過程中碰到的問題提起,通常不是事先抽象解釋,而是事後的,隨具體案件進行的。就憲法中原則性條文的立法精神、含義、行為的界限作出確定的說明,使人們能根據這個說明准確判斷某一行為或法律文件是否符合憲法。 這里的法律是狹義的,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法律從它在整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看,處於中間層次,上有憲法,下有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它的這種地位決定法律解釋的重要性和廣泛性。法律對社會規范的廣泛性和它承上啟下的地位,決定法律規范有雙重特點。一方面,對社會行為作出具體規定,能直接適用,這是些規則性條文。實踐中,對規則性條文提出的解釋,大量屬於法律實施中對條文理解不同和具體應用性解釋。這主要由司法和行政部門解釋。有些法律不是由司法和行政機關執行,而是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及其工作機關直接實施的,如選舉法、代表法、議事規則和有關國家機構的組織法等,實施中的具體問題,一般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會議或法制工作委員會解答。在法律的規則性條文中,也有少量涉及到明確法律界限、含義和補充意義的解釋。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立法解釋。另一方面,由於法律適用廣泛性要考慮各地方、各部門的具體情況和技術性問題,法律有時只能作比較原則的規定,因而有些原則性條文的適用往往需要解釋。這些條文適用大多又是間接的,它依賴於其他法規和實施細則來落實。法規和實施細則與法律不協調和矛盾時、需要對法律進行解釋。這方面的解釋主要是立法解釋。通過解釋。以確定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其他規范性文件是否符合立法原則、精神。
對法律的立法解釋權,憲法明確規定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行使,所以在法律的附則中一般不規定解釋權條款(許多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有解釋權條款),常委會也很少將法律解釋權授予他人。由於對法律解釋權缺乏充分認識,加上兩個月一次常委會難以適應實際中經常提出法律解釋的要求,常委會實際上很少行使法律解釋權。實踐中,不管是對法律條文界限的闡明,還是法律適用中的具體理解問題的解釋;都由執法部門和法工委進行。於是,不斷有學者批評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律解釋失職,最高司法機關、行政機關和法工委解釋越權。全國人大常委會應重視解決這個問題,行使立法解釋權。解決這個問題有個相關的技術問題,就是區分法律解釋和法律實施中具體問題解答的界限。當然,要想弄清這個問題的絕對界限是不可能的、目前,人大常委會能做到對一些重要的,特別是對有關國家機關和組織提交的對法律條文意義有爭議的問題進行解釋就可以。 國務院承擔兩種法律解釋任務,一是對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國務院在實施中對具體問題所作的解釋叫行政解釋。另一種是國務院對自己制定的行政法規所作的解釋,叫立法解釋。我們現在研究的是後者。大量的行政法規是基於國務院行政管理職能而制定,一般比較具體,可直接執行,它不需要再制定具體規章或法規來貫徹實施,操作性比較強,因而需要作的立法解釋較少一些。但實際上,由於立法的指導思想、經驗和技術等問題,一些法規制定得比較粗,因而也需要國務院大力加強對行政法規的解釋。
對行政法規的立法解釋權法律沒有明文規定,但根據法律解釋體制的推論,毫無疑問是屬於國務院的。根據現行的國務院頒布的行政法規情況看,凡國務院自行制定頒布的法規,有些在附則中明文規定由國務院解釋;有的沒有規定由誰解釋;有些主要涉及部門管理和專業性較強的行政法規,明確授權由部門進行解釋;如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在附則中明確該條例由證券委員會負責解釋。如果是部門制定報國務院批准頒布的法規,大多都規定由制定部門解釋。凡沒有明確授權部門解釋的行政法規,都由國務院解釋。 對地方性法規的立法解釋權,法律沒有明文規定,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加強法律解釋工作的決議,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大常委會對地方性法規條文本身需要進一步明確界限或作補充規定的進行解釋或作出規定。可見,地方性法規的解釋權由省級人大常委會統一行使。因為,這里的地方性法規包括: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規和它的常委會制定的法規;省級人大常委會批準的省會所在地的市和較大的市制定的法規;民族自治州、自治縣制定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然而,在實踐中,對地方性法規的立法解釋並不是這么統一的。地方性法規對法規解釋權現有四種情況:一是在地方性法規的立法程序法中規定立法解釋權屬省級人大常委會;二是在法規附則中規定法規解釋權屬人大常委會;三是在法規的附則中沒有規定解釋權條款;四是將法規解釋權明確授予其它國家機關行使。筆者認為,不管在專門法規還是在具體法規中有沒有規定立法解釋權屬省級人大常委會,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議,它都是屬於省級人大常委會的。所以,如果不是對某一法規解釋權進行授權,地方人大制定法規時,可以不必規定解釋權條款。對解釋權進行授權的,現在一般有這幾種情況:對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一般明確規定解釋權屬於該自治地方的人大常委會。如貴州省的自治法規都對此作了規定。對省會所在地的市和較大市的法規的解釋權,有的地方在制定法規程序的規定中,或者在具體法規中規定,由報批法規的市的人大常委會行使,如山東省人大常委會的法規制定程序法作了此規定。有的地方規定報批法規的市的人大常委會只有法規應用問題的解釋權,如寧夏的地方性法規制定程序規定中有些規定。而四川省對成都、重慶兩市制定的法規,有的附則中規定解釋權是市人大常委會,有的規定解釋權是市人民政府,有的規定為市政府的某個部門。有的地方將常委會議事規則的解釋權授予給主任會議,將常委會聯系代表工作條例的解釋權授予給省人大代表工作委員會,有的直接將解釋權授予給政府及有關部門。可見,地方性法規的解釋權各地實際做法很不一致。

『貳』 我想知道實體法與程序法的區別,如何分辨它們,請詳細說明,或者舉例子

一、內容不同

1、實體法:規定具體權利義務內容或者法律保護的具體情況的法律,如民法內、合同法容、婚姻法、公司法等等。

2、程序法:規定以保證權利和職權得以實現或行使,義務和責任得以履行的有關程序為主要內容的法律,如行政訴訟法、行政程序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立法程序法等等。

二、功能不同

1、實體法:實體法的主要功能在於規定和確認權利和職權以及義務和責任。

2、程序法:程序法的主要功能在於及時、恰當地為實現權利和行使職權提供必要的規則、方式和秩序。

三、特點不同

1、實體法:具體到權利義務內容,規定和確認權利和職權以及義務和責任。

2、程序法:程序法在過去被認為僅僅是各種程序進行方式的規范,純粹為技術性、工具性的法律安排,並不涉及人民的實體權利,因此在法學研究中並不具有獨立的地位。

『叄』 不知道哪位大俠有民訴法立法說明或者條文說明或者釋義

當然可以,這就是當事人對自己訴訟權利的一種處分.(主張或是放棄都是處分權利的表現形式)

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試行)》(修改草案)的說明

http://www.law-lib.com 1991-4-2 21:23:34

——1991年4月2日在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主任委員 王漢斌

民事訴訟法是國家重要的基本法律之一,是國家的一個大法,它規定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的具體程序和訴訟參與人在訴訟中的權利義務,便於當事人依法行使訴訟權利,便於人民法院依法正確、及時地審理民事案件,保證民事法律以及與民事有關的法律的正確實施。它對於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的民事權益,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秩序的健全發展,保障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1981年第五屆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決議:「原則批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草案》,並授權常務委員會根據代表和其他方面所提出的意見,在修改後公布試行。在試行中總結經驗,再作必要的修訂,提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公布施行。」1982年3月,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試行)》。
民事訴訟法試行已經9年了,實踐經驗證明,民事訴訟法(試行)規定的基本原則和訴訟制度是正確的,有關程序的具體規定總的也是切實可行的,在人民法院依法正確審理民事案件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同時,這些年來,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經濟糾紛大量增加,出現了一些新的情況、新的問題;全國人大和人大常委會陸續制定了民法通則等一批重要的民事法律和與民事有關的法律;民事訴訟法(試行)有些條款不夠完善;人民法院在實踐中也積累了不少經驗,需要對民事訴訟法(試行)做相應的修改補充。
民事訴訟法試行以來,法制工作委員會和最高人民法院不斷調查研究民事訴訟法試行的情況和問題;總結人民法院民事、經濟、海事審判工作的經驗,並徵求有關部門、法律專家的意見,對民事訴訟法(試行)進行修改補充,修訂民事訴訟法(試行)修改草案。修改草案總的保持了民事訴訟法(試行)的基本內容,修改補充的主要內容是:為適應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需要,補充了審理經濟案件的一些規定;按照民法通則等實體法,相應地增加了程序方面的規定;針對審判工作中存在的告狀難、爭管轄、執行難等問題,作了相應的規定。修改草案經委員長會議決定,提請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十八次會議審議,法律委員會和法制工作委員會又召開有各級法院民事審判庭、經濟審判庭和法院有關負責同志、有關法律專家、一些地方人大常委會有關負責同志和有關部門同志共90多人參加的修改民事訴訟法(試行)座談會,對草案逐條討論研究修改。法制工作委員會還將修改草案發給中央有關部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法律專家、法學科研教學單位徵求意見,並在最高法院召開的全國民事審判工作會議上,安排兩天時間專門討論徵求意見。根據常委會委員們的審議意見和各方面的意見,對草案進行了修改,草案條文從民事訴訟法(試行)的205條增至271條(編者註:大會審議刪去一條,現有條文為270條),經第十八次常委會會議審議決定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試行)》(修改草案)提請七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現在我對草案的主要內容和問題說明如下:
一、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
根據憲法和人民法院組織法,從我國實際情況出發,總結幾十年來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和民事訴訟法試行的實踐經驗,草案規定了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是:第一,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對民事案件獨立進行審判,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第二,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第三,當事人有平等的訴訟權利,這是保證當事人民事權利平等的一項很重要的規定,可以保證案件的公正審理,切實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第四,根據自願和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用調解的辦法解決民間糾紛和民事案件,是我國司法工作的優良傳統。但是調解不能強迫,不能違反法律規定,當事人不願調解或者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判決。第五,依照法律規定,實行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制度。依法公開審判是一項很重要的司法制度,除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或者法律另有規定的以外,都必須實行公開審判。第六,各民族公民都有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民事訴訟的權利。這是憲法規定維護各民族平等、保障少數民族合法權利在民事訴訟中的體現。第七,當事人有權進行辯論。當事人在訴訟中,對案件進行充分的辯論,是當事人的一項重要權利;也是法院弄清事實,分清是非,正確審理案件的重要程序。第八,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這是民事訴訟同刑事訴訟、行政訴訟的一個重要區別。但是,這種處分不得損害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應當限於法律允許的范圍內。第九,人民檢察院有權對人民法院的民事審判活動實行法律監督。
二、管轄
草案關於人民法院對民事案件的管轄,是根據以下原則規定的:第一,有利於公正審理,保護當人事合法的民事權益;第二,便利當事人依法行使訴訟權利;第三,便利人民法院依法進行審理和執行。
級別管轄,是根據案件的性質和影響來劃分的。草案規定:原則上,第一審民事案件由基層人民法院管轄;對重大涉外案件和在本轄區有重大影響的案件,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
地域管轄,是根據各種不同民事案件的特點來確定的。草案規定,一般原則是原告就被告,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並對某些案件的地域管轄分別作了特別規定。例如關於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草案規定,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
目前,有些地方法院受地方保護主義影響,對合同糾紛案件,不屬於自己管轄的,也搶著受理爭管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草案規定,合同的雙方當事人可以在書面合同中協議選擇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同時規定,人民法院之間因管轄權發生爭議,由爭議雙方的人民法院協商解決;協商解決不了的,報請它們的共同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也就是說,爭議雙方在同一地區(市)內涉及兩個縣(區)的,由中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在同一省內跨地區(市)的,由高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如果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管轄。
有些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對一些應當受理的民事案件,以各種借口推出不管,不予受理。草案明確規定,對符合本法規定起訴條件的民事案件,人民法院必須受理;對不符合起訴條件的,人民法院應當作出裁定不予受理;原告不服的可以上訴,以維護當事人的訴訟權利。
三、訴訟當事人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作為民事訴訟的當事人。法人由其法定代表人進行訴訟,其他組織由其主要負責人進行訴訟。
草案規定當事人的訴訟權利主要有:第一,請求司法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民事權益受到侵犯,有權向法院起訴。被告有權提起反訴。第二,委託代理人、律師、當事人的近親屬、有關的社會團體或者當事人所在單位推薦的人,以及經人民法院許可的其他公民,都可以被委託為訴訟代理人。第三,提出迴避申請。審判人員、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如果與本案有利害關系,當事人有權提出迴避申請。第四,收集、提供證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這是當事人的責任,也是當事人的權利。第五,進行辯論。當事人有權對爭議的事實和法律依據,提出自己的主張和意見,反駁對方的訴訟請求,通過辯論認定事實作為審理民事案件的重要依據。第六,請求調解。第七,雙方自行和解的,可以撤訴。第八,提起上訴。對人民法院一審判決或者裁定不服,有權依法上訴。第九,申請強制執行。如果對方不履行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另一方有權申請法院強制執行,以保障自己的民事權益。
當事人在訴訟中享有充分的訴訟權利,同時也要承擔相應的訴訟義務。草案規定,當事人的訴訟義務是:第一,必須依法行使訴訟權利。第二,遵守法庭秩序和訴訟程序。第三,履行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書、裁定書和調解書。
近些年來,發生了一些侵害眾多人民事權益的案件,如幾十人的食物中毒請求賠償的案件,出售劣質種子、化肥、農葯坑害廣大農民的案件,以及污染環境使眾多人受到損害的案件等。為了便利眾多當事人進行訴訟,便利人民法院審理這類案件,草案規定:第一,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的共同訴訟,可以由當事人推選代表人進行訴訟,代表人的訴訟行為對其所代表的當事人發生效力。但是,代表人變更、放棄訴訟請求或者承認對方當事人的訴訟請求,進行和解,必須經被代表的當事人同意。第二,訴訟標的是同一種類的、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在起訴時人數尚未確定的,人民法院可以發出公告,說明案件情況及訴訟請求,通知權利人在一定期間向人民法院登記。人民法院作出的判決、裁定,對未登記的權利人也適用。
四、關於證據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草案對證據制度做了全面的規定。根據民事訴訟的特點,總結多年來的審判實踐經驗,在證據的提供、判斷等方面,草案作了如下規定:第一,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誰主張誰提供證據的原則,是民事訴訟與刑事訴訟由公訴人負責舉證、行政訴訟由行政機關負責舉證不同的一個特點。民事訴訟當事人對自己主張的民事權利,應當提出證據。第二,人民法院應當核實證據。草案規定,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觀地審查核實證據。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並由當事人互相質證。考慮到有一些證據由當事人提供客觀上有困難,例如有些需要科學鑒定或者現場勘驗的證據等,因此,草案規定,對於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或者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這樣規定,既加重了當事人舉證的義務,又明確了人民法院的職責,有利於查清事實。
為了防止證據滅失,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草案規定,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訴訟參加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保全證據,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動採取保全措施。
五、關於調解
用調解的辦法解決民間糾紛,是我國處理民事糾紛的行之有效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重要經驗。幾十年來,我們一向重視調解工作。大量的民間糾紛,是由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解決的,這對於解決糾紛,減少訴訟,防止人民內部矛盾激化,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草案保持了民事訴訟法(試行)規定的人民調解委員會的法律地位,明確了人民法院對人民調解委員會實行業務指導和監督。
人民法院採取調解的辦法處理民事案件,是我國民事審判工作的成功經驗。人民法院的主要職責是進行審判,但在審理民事案件過程中,還要重視調解、總結這方面工作的經驗,同時針對實踐中存在的問題,草案對人民法院的調解,作了以下規定:第一,調解應當遵循自願原則,不得強迫達成調解協議。第二,應當在事實清楚的基礎上,分清是非,進行調解。第三,調解未達成協議的或者調解書送達前一方反悔的,人民法院應當及時判決。防止那種違背當事人意願,強行調解;不搞清事實、分清是非,違法調解;以及久調不決等不適當的做法。
六、關於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和企業法人破產還債程序
為適應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需要,草案增加規定:(一)督促程序,債權人要求債務人給付金錢、有價證券,債權債務關系明確、合法的,可以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向債務人發出支付令。(二)公示催告程序,因票據(匯票、本票、支票)被盜、遺失或者滅失,票據持有人可以依法申請公示催告,主張票據權利。(三)企業法人破產還債程序。1986年我國制定的企業破產法,規定適用於全民所有制企業。這些年來,有一些集體企業、私營企業、外商投資企業資不抵債不能清償到期債務,需要破產還債,法院在受理這些企業的破產案件時,缺乏法律依據。考慮到國務院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集體所有制企業條例已有關於破產的規定,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意見,規定了企業法人破產還債程序一章,實際上只適用於集體企業、私營企業、外商投資企業等的破產還債程序。全民所有制企業破產還債程序仍適用企業破產法的規定。
七、對妨害民事訴訟的強制措施
在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過程中,有的當事人拒不到庭,有的偽造、毀滅證據,有的將已被查封、扣押的財產予以轉移,有的甚至沖擊、大鬧法庭,阻礙司法工作人員執行職務等等,使人民法院審判工作不能順利進行甚至不能進行。為了維護人民法院的尊嚴和訴訟秩序,制止妨害訴訟的行為,保障審判工作的順利進行,對妨害民事訴訟的,應當採取強制措施。針對存在的問題,草案規定了以下對妨害民事訴訟的強制措施:
第一,人民法院對必須到庭的被告,經兩次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拘傳。還規定,被告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決;原告拒不到庭的,可以按撤訴處理。
第二,人民法院對哄鬧、沖擊法庭、擾亂法庭秩序的人,可以分別情形予以訓誡、責令退出法庭、罰款、拘留或者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訴訟參與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依法予以罰款、拘留或者追究刑事責任:(一)偽造、毀滅重要證據,妨礙人民法院審理案件的;(二)以暴力、威脅、賄買方法阻止證人作證者或者指使、賄買、脅迫他人作偽證的;(三)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已被查封、扣押的財產,或者已被清點並責令其保管的財產,轉移已被凍結的財產的;(四)對司法工作人員、訴訟參加人、證人、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協助執行的人,進行侮辱、誹謗、誣陷、毆打或者打擊報復的;(五)以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方法阻礙司法工作人員執行職務的;(六)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的。草案同時規定,如果單位有上述妨害民事訴訟行為的,人民法院可以對其主要負責人和直接責任人員予以罰款、拘留,並可以向監察機關或者有關機關提出予以紀律處分的司法建議。
此外,對採取非法拘禁他人或者非法私自扣押他人財產追索債務的,草案規定,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或者拘留、罰款。
八、執行
執行是審判工作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它關繫到法律和人民法院的尊嚴,有效地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目前,有些地方人民法院在審判工作中執行難的問題比較突出。草案針對執行中存在的問題,總結實踐經驗,參考外國的一些做法,增加了一些強制執行的規定。草案規定,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和其他應當履行的法律文書,當事人必須履行。一方拒絕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強制執行措施主要有:第一,人民法院有權向銀行、信用合作社和其他有儲蓄業務的單位查詢被執行人的存款情況,凍結、劃撥被執行人應當履行義務部分的存款;有權扣留、提取被執行人應當履行義務部分的收入。第二,人民法院有權查封、扣押、凍結並依照規定拍賣、變賣被執行人應當履行義務部分的財產。第三,人民法院有權對隱匿財產的被執行人及其住所或者財產隱匿地進行搜查。第四,申請人發現被執行人有其他財產和收入的,可以隨時申請人民法院執行。第五,被執行人應當加倍支付遲延還債期間的債務利息。
九、對民事訴訟的監督
為了保障審判人員能夠正確依法進行審判,草案對民事訴訟的監督作了規定。草案規定:(一)各級人民法院院長對本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確有錯誤的,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予以再審;最高人民法院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確有錯誤的,有權提審或者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二)人民檢察院對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不足;適用法律確有錯誤;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等,有權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抗訴。人民法院對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的案件,應當再審。(三)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符合本法規定的再審條件的,如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不足;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等,可以申請再審。人民法院對符合再審條件的案件,應當再審。
十、涉外民事訴訟程序
草案對涉外民事訴訟程序作了下列規定:第一,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企業和組織在我國領域內進行民事訴訟,適用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二,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同我國民事訴訟法有不同規定的,適用國際條約的規定,但是,我國聲明保留的條款除外。第三,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企業和組織在人民法院起訴、應訴,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同等的訴訟權利義務。第四,外國法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民事訴訟權利加以限制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對該國公民、企業和組織的民事訴訟權利,實行對等原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試行)》(修改草案)和以上說明是否妥當,請審議。

『肆』 立法解釋與司法解釋

立法解釋,是立法機關根據立法原意,對法律規范具體條文的含義以及所使用的概念、術語、定義所作的說明。
凡屬法律規定需要進一步明確具體含義的或者法律制定後出現新的情況,需要明確適用法律依據的,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解釋,是為立法解釋。
在我國立法解釋權屬於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中央軍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全國人大各部門委員會以及省級人大常委會可以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法律解釋的要求。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法律解釋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我國立法解釋的方式:事前解釋與事後解釋。

司法解釋就是依法有權做出的具有普遍司法效力的解釋。廣義上是指,每一個法官審理每一起案件,都要對法律做出理解,然後才能夠具體適用。因此,必須對法律做出解釋,才能做出裁判。每一個案件都要這樣做。由最高法院對具體適用法律的問題,作出的解釋就是司法解釋。
司法解釋有時特指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根據法律賦予的職權,對審判和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所作的具有普遍司法效力的解釋。
司法解釋只能由有權機關做出。司法解釋,具有普遍的司法效力,有關司法機關在辦案中應當遵照執行。應該嚴格依法進行。沒有法律具體明確規定的,也要嚴格依照法律的精神和法律的原則作出解釋,供審判工作中具體適用。這就是我們對司法解釋的一般理解。

『伍』 「道路交通安全法」是如何完成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的全過程的舉列說明

道路交通安全法通過完成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的全過程,是通過全文

『陸』 結合材料,運用政治生活知識說明民法典立法過程是如何體現依法治國方略的

民法典的立法抄過程體現了共產黨領導立法,體現了人大行使立法權,行政機關依法行政,司法機關公正司法,保證人民當家作主。

依法治國就是依照憲法和法律來治理國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還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人民當家作主根本保證。

(6)立法程序圖解擴展閱讀

「以民為本」思想,在中國思想史上早已有之,也是歷史上出現過的一些所謂賢君良相即人們通常所說的「好皇帝」和「好官」所主張過的統治理念,人們經常引用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書·五子之歌》)就是中國封建時代的一種典型的「民本思想」。

封建統治者中的開明派的「民本思想」是其統治經驗較為清醒的總結,對於後來的人們,自然有其啟迪、借鑒意義和警示作用。但是,這畢竟是站在封建統治者的立場上的一種經驗談。

中國古人把「民」比喻為「水」,說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也屬於這種經驗談。其根本目的都是為了鞏固封建專制主義的統治,是為了維護皇權。這種「民本思想」常常是同封建統治者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相結合使用的。

『柒』 「司法程序」和「法律程序」有區別嗎(請簡明扼要地說明,不要成本大套)

司法程序是司法機關的辦事辦案的工作程序,法律程序是執行某一條法律規定的程序

『捌』 舉例說明哪些法律是實體法,哪些是程序法

實體法就是指民法、刑法等規定實體權利義務的法律。程序法就是指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等規定程序性問題的法律。

『玖』 立法解釋的方式程序

雖然我國法律和人大常委會的有關決定對立法解釋權的許可權范圍作過規定,但是至今為止,我國立法解釋工作還沒有形成制度。,全國人大常委會還沒有宣稱進行過某項解釋。實際上作的一些解釋也沒有規范的形式和程序,這就給我們研究立法解釋問題帶來困難。如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法律解釋問題的決議,立法解釋可以以補充規定的方式進行。這樣立法解釋與補充法律的決定就難以區分。所以,下面的研究帶有很大的探索性。
我國現行立法解釋有幾種形式:一是立法時,在法律附則中對法律條文中的一些名詞進行解釋。二是根據法定的立法解釋權,由立法機關針對法律實施中提出的具體問題或帶普遍性的問題進行解釋。筆者研究的立法解釋主要是指這種解釋。三是有的法律在提請審議時的說明中,對法律的原則或條文進行解釋說明,這也是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解釋。

熱點內容
最高院關於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 發布:2024-11-21 01:32:54 瀏覽:999
運用公共法律服務網的情況匯報 發布:2024-11-21 01:16:51 瀏覽:772
道德講堂誠信ppt 發布:2024-11-21 01:10:45 瀏覽:212
電梯處罰條例 發布:2024-11-21 00:48:25 瀏覽:569
京東白條打電話說追究法律責任 發布:2024-11-21 00:47:34 瀏覽:185
打官司要賄賂法官嗎 發布:2024-11-20 23:33:21 瀏覽:60
本佳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4-11-20 23:28:10 瀏覽:560
關於法律援助工作站規范化建設 發布:2024-11-20 22:31:22 瀏覽:203
濟南企業法律顧問哪家專業 發布:2024-11-20 22:22:11 瀏覽:92
賓陽縣司法 發布:2024-11-20 22:04:55 瀏覽: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