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中國古代道德思想

中國古代道德思想

發布時間: 2022-03-04 17:33:10

1. 中國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具有什麼特點和局限性

中國歷來的思想道德教育,首先就混淆了概念,思想是思想,道德是道德,政治是政治,完全沒有任何關系。其次就是統治者必須靠邊站,不能由統治者壟斷進行所謂的思想道德教育,否則就是我們常見的洗腦教育。

2. 中國古代道德的本位是什麼

中國古代道德的本位應該是忠、孝、禮。和現在的道德底線來說,應該沒有什麼異同。如果要區分一個不同的地方,那就是道德是隨著現代文明不斷發展和進步的,人們對於道德的要求越來越趨於完美。

所以對於忠、孝、禮這事來說,社會不會遺棄,只有對人們更深層次的要求。應該說現在的道德觀念很好的繼承了中華民簇文化精髓,正是這種強大的繼承才讓我們的文明社會越來越和諧。

忠、孝、禮是我們的道德基礎,我們也會繼承和發揚這種優良品質。

3. 中國古代思想,修養,道德情操的名言警句

文以行為本,在先誠其中。
唐.柳宗元《報袁君陳秀才避師名書》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誡子書》
----諸葛亮----

孟子曰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告子上)

忿怒二字,聖賢亦有之;特能少忍須臾,便不傷生。
——曾國藩

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其道德,不為窮困而改節。(《重訂增廣》)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誠能體而存之,則眾善之源,百行之本。——宋.朱熹

金有一分銅鐵之雜,則不精;德有一毫人偽之雜,則不純矣。《讀書錄.體驗》喻私心雜念影響人之德行的精純。
——明.薛瑄

類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唐.駱賓王

小信誠則大信立。(韓非子)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德不廣不能使人來,量不宏不能使人安。(明·劉基)

無德而官,則官不足以勸有德;無功而賞,則賞不足以勸有功。(宋·李覯)

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寵,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無大功而受厚祿,三危也。(《淮南子·人間訓》)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謂不朽。(《左傳》)

不誘於譽,不恐於誹。 (荀子)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大學》

人重官非官重人,德勝才毋才勝德。(明·李廷機)

4. 中國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五種代表性道德修養方法是什麼

摘要 1.啟發誘導法

5. 中華民族傳統道德主要內容有哪些

1、注重整體利益、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強調對社會、民族、國家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

2、推崇"仁愛'原則,追求人際和諧。

3、講求謙敬禮讓,強調克驕防矜。

4、倡導言行一致,強調恪守誠信。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實現看作是一種高層次的需要。

6、重視道德踐履,強調修養的重要性,倡導道德主體要在完善自身中發揮自己的能動作用。

(5)中國古代道德思想擴展閱讀:

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一般來說,是指以古代儒家倫理道德為主要內容並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傳統道德思想的精華。在2000多年的歷史過程中,儒、墨、道、法各家倫理思想及佛學中的心性之說,相互影響,相互吸收,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倫理傳統。

傳統道德一般都是在社會穩定時發揮作用,而社會劇烈變動時則缺少用武之地,正所謂「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古人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大學生學習和繼承中華傳統美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大學生社會的精英分子,是祖國未來建設的主力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如何,直接關繫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繫到國家的前途和民族命運。

6. 中國的傳統道德觀有哪幾種

中國的傳統道德觀有5種
1、「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整體利益和奉獻精神
2、推崇「仁愛原則」,追求人際和諧
3、提倡尊老愛幼,強調人倫價值
4、注重大義,講求奉獻。注重大義,講求奉獻,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又一重要方面。
5、注重道德踐履,強調自我修養

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道德觀主要是指以儒家為正統的傳統道德。其精華和糟粕並存,天下為公的道德理想,忠恕之道的道德原則,中庸之道的道德規范。迄今仍閃爍著禮儀之幫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光輝。儒家要求人們按照中庸之道行事做人,不偏不倚謂之中、平平常常為之庸。中庸之道的道德規范迄今為止仍然是中國人的為人處世的准則。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任能,各得其所,各盡其力是儒家的道德理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實現其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的基本途徑。

儒家注重人格氣節,提倡仁義禮智的人格價值,認為人格氣節關系著國家民族的興衰存亡,把仁義道德、禮儀廉恥看得比生命還重要,要求人們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忠恕之道的人際和諧思想是傳統道德中人際關系的心理和行為原則。仁者愛人,和為貴,忠恕之道千百年來為統治者和老百姓所推崇。忠恕之道就是善待別人之道,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人與人也要和諧相處。

7. 中國古代道德人文理論的內涵

不是道德人文理論,而是倫理道德。倫理,就是人與人如何和諧相處的道理。
中國古代倫理的內涵,主要有「三綱」「五常」和「五倫」「八德」。
「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以前我們把「綱」理解為「特權」,以為是欺壓婦女的,其實,「綱」是「重要支撐」之義,三綱強調的是一個管理者,一個家長和一個男人應當承擔起相應的責任。
「五常」,即人與人相處時必須遵循的幾個道德原則,指仁、義、禮、智、信。為人要仁慈,有愛心;做事要合適,處世要得體;對人要有禮貌,遵守禮節;要有理智,知人且有自知之明;要誠實守信,內處如一。
「五倫」,即五種人際關系:君臣(領導與被領導)關系、父子關系、夫妻關系、兄弟關系和朋友關系。這五種社會關系所遵循的道德規范就是「五常」。
「八德」,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其中「禮義廉恥」被稱為「國之四維」(詳細內容請看《管子》)。

8. 在中國古代傳統道德思想史上,「五常」倫理是哪「五常」是指

「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用以調整、規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系的行為准則。

9. 中國傳統道德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一般來說,是指以古代儒家倫理道德為主要內容並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傳統道德思想的精華。在2000多年的歷史過程中,儒、墨、道、法各家倫理思想及佛學中的心性之說,相互影響,相互吸收,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倫理傳統。

(一)整體至上,「克己奉公」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在中國傳統倫理結構中,為國利民,「興天下人民之大利」(《墨子·經上》)乃是道德的最高表現,是最大的「義」。堅持這個原則,以此來規范人們的行為,一切服從這一準則,乃是「仁人志士」的體現。從多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學家們一直倡導這種人生的境界。孔子曰:「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論語·雍也》),孟子曰:「生,我所欲也;義,我所欲也。兩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也」(《孟子·滕文公上》)。范仲淹主張「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杜甫詠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的秋風所破歌》);林則徐銘志「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些觀點、主張,都堅持從國家利益和整體利益至上的原則出發在個人對他人、對社會、對群體的關繫上,「義以為上」、「先義後利」。考慮個人利益時應不違背道德原則,不得傷害社會和他人利益。所謂「義然後取」、「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雲」(《論語·雍也》)。

(二)仁愛兼利的人際和諧原則

在中國傳統倫理中,特別重視和強調對人的尊重和關心,提倡人和人之間的相互關心,愛護和幫助,力圖構建和諧親善的溫和氣氛。孔子以「仁」作為自己倫理道德的核心內容,他將「仁」同「愛人」相聯系,把「愛人」作為「仁」的根本要求。倡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仁」,「博施濟眾者,可謂仁矣」(《論語·述而》)。主張人與人相和,就從自己的慾望、情感、意志和利益的切身感受上,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考慮,增強理解,彼此相互體貼,照顧,給對方以便利,特別是對有困難者以幫助和救濟。墨子從人與人的樸素尊重的功利原則,提出了「兼相愛,交相利」的倫理原則。他認為,人與人的矛盾、糾紛,都是由於「虧人而自利」的利己思想引起的,即「不相愛」,困此人應當「愛人若愛其身」,而愛人和被人愛是相互聯系的。「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墨子·兼愛中》)。這種人際相愛不僅表現在心理上的同情與關心,更表現在實際生活中的互利互惠,使人得到實際利益。「兼和愛」而「交相利」,默家沖破了儒家「愛有等差」的等級觀念,而倡行兼愛到利的普遍性。力爭使之「廣施周遍」、「廣達四海」。

(三)「自強不息」的剛健精神與「厚德載物」的寬闊胸襟。

中華傳統文化數千年的流變,化育而成中國人的人格精神,表現為相互聯系而又相對而生的兩方面:一曰「自強不息」,二曰「厚德載物」。在《易經·易大傳》中,最早提出「剛健」學說,「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易經·象傳》)「剛健」表現為人生的主動性,能動性和剛強不屈的性格,奮發圖強的斗爭精神,「剛健自強」的思想,歷來被歷代思想家所崇尚,成為人們激勵鬥志、克服困難的精神支柱。而「厚德載物」則是中華傳統倫理所孕育的人文情懷,也是實現剛健自強的現實途徑。《易經·象傳》中指出,「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主張君子應象大地那樣以博大的胸懷、孕育、承載與容納萬物,從而使自己成為博大精深的聖人。這一優秀的品質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以喜悅的情懷容納別人,善待別人,善待人生,凡事多從好處看,在生活中 發現美,發現對人類,對自己有益的東西,與人相處,多發現共同點,求同存異,共同發展。其二就是以謙遜的態度,發現自己的不足,學習別人長處,取長補短,而克服自己的缺陷與不足,這種廉和態度促使人不斷充實自己,從而使自己日益壯大起來。

(四)修身自律,躬行實踐的道德修養原則

注重加強個人道德品質的修養,是中華傳統道德中獨具特色的倫理文化,在這個方面可資借鑒繼承的精神遺產也最為豐富。

在中國古代各思想流派中都有關於道德修養的論述,而儒家一派在這方面的思想資料最為系統,儒家學派為人們構畫著「三綱八目」的修養系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三綱」,明確了個人道德品質修養的根本目的,「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各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禮記·大學》)這里的「修身八目」詳細地規劃了個人道德品質修養的八個階段,而且他們認為,道德修養是社會上所有的人們共同的立身之本,「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儒家學派既概括了道德修養的完整體系,肯定道德修養的極端重要性。同時還為指導人們的道德修養,提出了許多具體可行的道德修養方法,諸如「立志」、「學習」、「克己

熱點內容
運用公共法律服務網的情況匯報 發布:2024-11-21 01:16:51 瀏覽:772
道德講堂誠信ppt 發布:2024-11-21 01:10:45 瀏覽:212
電梯處罰條例 發布:2024-11-21 00:48:25 瀏覽:569
京東白條打電話說追究法律責任 發布:2024-11-21 00:47:34 瀏覽:185
打官司要賄賂法官嗎 發布:2024-11-20 23:33:21 瀏覽:60
本佳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4-11-20 23:28:10 瀏覽:560
關於法律援助工作站規范化建設 發布:2024-11-20 22:31:22 瀏覽:203
濟南企業法律顧問哪家專業 發布:2024-11-20 22:22:11 瀏覽:92
賓陽縣司法 發布:2024-11-20 22:04:55 瀏覽:399
在職法律碩士jm 發布:2024-11-20 21:27:33 瀏覽: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