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與戒律

道德與戒律

發布時間: 2022-03-04 23:24:08

Ⅰ 道教的戒律!

道教約束道士思想言行,防止「惡心邪欲」,「乖言戾行」的條規。初期戒律簡約,主旨為戒貪欲、守清靜。兩晉南北朝時期,由上清派、靈寶派、新天師道等沿襲佛教戒律,並汲取儒家名教綱常觀念而制定"五戒"、「八戒」、「十戒」和其他戒律。

其內容除五戒、八戒與佛教基本相同外,十戒中尚列有"不得違戾父母師長"、「不得殺生屠害」、「不得叛逆君王」、「不得淫亂骨肉」、「不得毀謗道法」、「不得污漫靜壇」等。

《老君想爾戒》為早期天師道戒,《說十戒》和《思微定志經十戒》為上清、靈寶派之戒律,《老君說一百八十戒》為新天師道之戒律。

(1)道德與戒律擴展閱讀

道教禁忌是在中國古代民間禁忌和原始道教信仰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無論參訪道門,或是旅遊觀光,均應注意道門禮儀和其中的禁忌。本文將對一些道門禁忌略作介紹。

道教的宗教活動,又稱為「齋醮」,是道教信仰的表現形式。道教進行宗教活動的醮壇,是神靈降至之所,既神聖又庄嚴。因此,圍繞醮壇的法器和活動等,自然也十分聖潔,並由此產生了諸多禁忌。壇場禁忌,總的精神就是:諸多穢不可入壇。

也就是說,道教在舉行迎真祈福道場時,切不可有吊喪、問病、畜產等不潔之物進入道場。親臨醮壇之人,主要是道士,也不能不有諸多禁忌。

據《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成儀·醮後諸忌第十三》,齋醮諸忌略有七條,即勿飲酒;勿食五辛;勿與別人同坐;勿視死看生;勿嗔怒;勿悲哀;勿見血。此外,醮壇中人尤應忌食牛肉。

道教在舉行宗教活動時,不僅要有清靜的醮壇,而且道士本身也應保持清凈之身。在行儀式之前,道士通常要齋戒沐浴,潔凈身心。道士沐浴時忌俗人見浴。所以沐浴須在密室中進行,而且忌用不潔之水。

道教祀神時常用香、花、燈、水、果五種祭品奉獻於神壇之上,稱為齋供。對於齋供中的五種供品,各有規定和禁忌。香是道士及信徒通感神靈之物。

道士要上香,信眾求神也要上香,上香時,持香者要手指干凈,切忌「信手拈香,觸以腥穢」;現代供神之花,常以梅、蘭、菊、竹四季之花為上品,次為水仙、牡丹、蓮花。

敬神所用鮮花,首重清香芬芳,全無芳香者,或香味強烈、令人生厭者,忌用於敬神;醮壇所用之燈,須用一色芝麻油燃點,忌用六畜脂膏之油,否則會觸穢神靈;道門稱奉獻齋壇之水為七寶漿。

此水忌用生水及不潔之水;道教所用的供果必須是「時新果實,切宜精潔」,忌用石榴、甘蔗之類及穢泥之物。除此之外,食過之物、冬瓜、蕃石榴、芭樂、李子、單碗菜也都不能用於祭神。

燒香敬神是道教的一種信仰行為。所謂敬香者不可不誠,其禁當然就不可不忌。道教燒香禁忌主要有:忌戊日燒香;忌雙香祀神,道教祭神一般多以三柱香為准;忌用右手捻香,須左手持香,右手護香;忌以口嚙香,也就是不能用嘴叼香;燒香忌回顧,要心神專一;忌用灶中火燃香。

道門內部具有濃郁的神聖氛圍和宗教色彩,衣有衣的要求,食有食的講究,都不能夠隨心所欲,我行我素。道教服飾禁忌內容很多,主要包括:忌穢褻法服;忌法服不潔、形儀慢黷;忌衣服雜色;忌衣飾華美、與俗無別;忌法服借人等等。

在飲食方面,道教養生之道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飲食禁忌。道教特別強調對於酒、肉及五辛之菜等的禁絕。現今,道教兩派之中,全真恪守古訓,苦心厲志,不立家室,禁絕葷辛;而正一則允許成家,除齋醮活動期間,一般不禁絕葷辛飲酒,但求心凈而已。

參訪宮觀時也有一些禮儀應該注意。一是和道士「招呼」的禮儀。同道士打招呼,不能用佛教的「合十」禮儀,而要用「拱手」禮儀。拱手就是兩手抱拳。二是見了道士不得問壽。即不得問道士的年齡。

三是燒香的禮儀。各地道觀習俗不同。有的地區,可以在神壇前燃燭燒香和焚化紙制「元寶」等。有的地區,只能在道觀指定的蠟台、香爐和焚爐中燃燭、燒香、焚紙。有的地區,則只允許燒香祀神,而沒有燃燭等其他習俗。

四是叩首的禮儀。重大的道教醮儀,主祭道士都用中國傳統的三跪九叩儀。如果入門問禁,入鄉隨俗,可以在神壇前行鞠躬禮。

道教宮觀是道士生活、修道和舉行各種道教活動的重要場所,無論道內道外,都要保持道觀的清靜、整潔和庄嚴,切忌有任何不合禁戒的言行。比如說,進入道觀,應當衣冠整齊,注重形儀,不可光身赤腳,也不可高聲喧嘩。

特別是全真道士茹素吃齋,入全真道觀決不能夾帶葷菜。正一道士平日可以吃葷,惟逢齋必須吃素,因此,在香期內入正一道觀,也不能帶放葷菜。以上所談的禁忌,雖然並非道教禁忌的全部內容,但也包涵了其中的主要方面。

Ⅱ 戒律是什麼意思

最早開始的僧團應該是沒有戒律的,是根據在修行當中出現的問題,為了對治而針對性的制定了相應戒律,看問題也不能一面看,持戒就是修持。持戒能夠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精進、正念、正定。以戒為師,是非常重要。

Ⅲ 思考,如何將「道德」與「法律兩種規范運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讓其為我們保駕

我國憲法序言中提到:「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把我國建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從憲法規定來看,法律規范和道德規范有了共同的基礎和原則。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道德與法律之所以具有一致性,不是偶然的,這是因為它們具有共同的社會基礎、共同的指導原則和共同的奮斗目標。

我們一方有災,八方支援,精準扶貧共建小康,我們國家人與人的關系,是友愛合作、互助團結的關系。因而道德規范要比法律規范廣泛,但我們的道德和法律之間的要求是一致的,不是矛盾的,一切違反法律的行為都是不道德的行為。

從憲法和法律、法規一系列的條文對公民的權利和義務的規定中,可以看到道德在法律上的反映,遵守法律,也就是有了道德意識,但道德范圍比較廣,法律不可能事事處處作出具體規定。

有些很普通的事,結果到法院解決,如一老人摔倒,他人去扶,老人及其家屬說該人推倒老人,要求賠償。由於這情況,有一段時間老人跌倒,不敢去扶,這就是道德問題;的確是他人推倒了老人,應負推倒責任,如沒有推倒老人,老人說被其推倒,要支付賠償費,這是老人違背道德,是敲詐行為。

涉及道德問題不可能事事立法,有的生活中小事,也涉及道德問題,如在冬天,有人把臟水倒在街上,第二天早晨結冰,使人滑倒受傷,這也是道德問題。

(3)道德與戒律擴展閱讀

要建設社會主義高度精神文明,每一個公民必須遵守為人民服務的高尚道德,以及具有助人為樂的道德風尚。我國憲法規定公民要尊重社會公德,我國的道德規范對公民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在更廣泛的范圍約束著人們的行為,代表著更高的思想境界和精神境界,但願遵守道德成為人們自覺的行為。

提高道德水平,既是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的有效措施,同時又是建設社會高度精神文明的重要途徑。單純依靠社會主義法制而忽視社會主義道德的作用,是建設不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它們之間是互相促進的。

道德的提高,可以促使人們自覺地遵紀守法,健全法制又是發展並鞏固人民群眾道德觀念與道德思想的有利因素,二者相輔相成,就會成為保證和推動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的動力。

黨中央提出,到本世紀中葉,我國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全面提升。當一些道德規范所禁止的行為,嚴重威脅社會秩序、人民的健康和生命,通過國家制定和認可後就可以上升為法律規范。

道德規范是精神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每個公民必須遵守。因此社會主義法律和社會主義道德是一致的,它們全部的要求都是為人民服務。為建設具有高度文明的社會主義美麗國家,雖然尚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但我們堅信,在黨中央的領導下,一定會實現。

Ⅳ 什麼是戒律戒律有什麼意義

戒律的意思顧名思義就是要自律。自律對於我們來說有很多好處。
一、自律能讓我們健康生活

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在倡導自律生活,自律的確也能夠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健康。比如我們要是能夠做到自律,那麼我們肯定能夠控制好自己不去熬夜,每天按時起床吃早餐,逐漸形成一種按時進餐,健康的生活方式。

因此,戒律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這對於我們年輕人來說,是使我們能夠更有精力去奮斗的調味劑,有句話說得好:“自律才能自由”,如果我們能夠通過戒律,規范了我們的日常,那麼對於我們想要實現的工作或者想要擁有一個精神充沛的身體,便會變得自由許多。所以年輕人學會自律,也是這個時代所需要的重要標准。

Ⅳ 法律與道德,紀律,宗教戒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求求你了快告訴我吧

法律是國家強制力,道德靠個人自律和輿論約束,紀律只在一定范圍內有約束力且不能與法律相悖,宗教戒律只對教徒起作用

Ⅵ 戒律包括哪些內容

一、戒的類別有那些?
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世間一切道德行為的總歸。受戒猶如學生遵守校規,人民恪守法律一般,不同的是,校規、法律是來自外在的約束,屬於他律;而佛教的戒律,是發自內心的自我要求,屬於自律。佛教的戒律分為:
1.通戒與別戒:七佛通戒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是通於僧俗二眾的禁戒。三聚凈戒也是通戒,凡發菩提心的僧俗二眾皆得受持。別戒則為僧團七眾所各別制定的戒律,又可分為在家戒與出家戒,在家戒有:優婆塞、優婆夷所受持的五戒、八關齋戒、十善戒;出家戒有:沙彌、沙彌尼所受持的十戒,式叉摩那所受持的六法戒以及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的具足戒等。
2.聲聞戒和菩薩戒:聲聞戒,指聲聞乘所受持的戒律,如《四分律》、《十誦律》等。菩薩戒,指大乘佛教所受持的三聚凈戒,即:斷一切惡的攝律儀戒,積集一切善的攝善法戒,攝受一切眾生的饒益有情戒。
3.止持戒和作持戒:護持所受的戒體,停止惡業的造作,稱為止持戒;策勵修習善業的行為,就是作持戒。七佛通戒偈中的『諸惡莫作』屬於止持戒,是消極的止惡,『眾善奉行』則屬作持戒,是積極的行善。
4.性戒和遮戒:本質上是罪惡的行為,稱為性戒,例如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等行為,無論佛教是否制戒,國家是否訂法,本質上為天理所不容,是社會所公認的罪行,屬於性戒。如果本質並非是罪惡的,只是容易產生譏嫌,或誘發其他本質上罪惡的行為,則稱為遮戒。例如飲酒本身不是罪惡,但是飲酒容易失去理智,轉而犯下殺、盜、淫、妄等惡行,屬於遮戒。從性、遮這兩種戒,可以看出佛陀制戒所考慮的層面是十分圓融的。
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雜阿含經》卷三十三載:雲何名為優婆塞戒具足?應遠離殺生、不與取、邪淫、妄語、飲酒等,而不樂作,是名優婆塞戒具足。可見五戒是在家優婆塞、優婆夷應持守的戒律。

佛教的戒律雖然有出家戒、在家戒的區別,但是一切戒律都是依據五戒為根本,所以五戒又稱為根本大戒。

五戒的內容

◎不殺生:就是不侵犯他人的生命。大至殺人,小至殺死蟑螂、老鼠、蚊蟻等,都是殺生。不過,佛教是以人為本的宗教,所以不殺生,主要是指不殺人。殺人是犯波羅夷[極重罪],是戒律中的根本大戒,是不通纖悔的。如果殺死蟑螂、蚊蟻等,是犯突吉羅[輕垢罪],屬於惡作,雖然一樣有罪,但跟殺人不一樣。

此外,浪費時間,破壞物質,也是殺生,因為生命是時間的累積,所以浪費時間如同殺生;相同的,隨便浪費物品也是殺生,因為物品是大眾的資源,是大眾集聚因緣而成的。

戒殺生,主要是培養我們的慈悲心,《涅盤經》說:『食肉者,斷大慈種,行住坐卧,一切眾生聞其肉氣悉生恐怖。』所以佛教徒吃素,主要是不忍心殺害雞、鴨、豬、羊等動物的生命,是為了長養慈悲心。有人認為植物也有生命,但佛教認為動物有心識的反應,而植物只有物理的反應,因此吃素不算殺生。

◎不偷盜;就是不侵犯別人的財富。簡單的說,不是自己的東西,未經許可便占為己有,就是偷盜;光天化日之下,強取他人的財物,更是盜竊。根據戒律,盜取價值五錢[古印度摩揭陀國錢幣單位]以上的東西,這樣的偷盜行為,就犯了根本大戒。平時順手取用公家的信紙、信封、原子筆等,乃至借用東西末還,叫做不清凈的行為,雖然不是犯了根本戒,但還是要負因果責任的。在戒律中,最難受持的戒律,就是盜戒,因為凡將無主以外的東西,私自據為己有,就犯了盜戒。

◎不邪淫:所謂邪淫,是指合法的夫妻關系以外的男女愛欲行為。例如強奸、嫖妓、重婚、誘拐、販賣人囗、妨礙家庭、強迫別人從事賣淫等有傷社會風化的行為,都犯了邪淫戒。至於心中戀慕某人,但末付諸行動,雖然沒有觸犯根本戒,但是心中不清凈,煩惱妄想擾動,日子也不好過,而持戒的目的,主要是使身心清凈。

邪淫,是社會混亂的導火線。例如亂倫.雛妓問題,是文明社會的一大恥辱。他如同性戀衍生的愛滋病,更引起了廿世紀的大恐慌。如果人人都能持不邪淫戒,便不會發生這些問題;夫妻堅持不邪淫戒,則家庭是個和樂的家庭,社會是個守禮的社會。

◎不妄語:妄語,就是說虛妄不實的話,包括挑撥離間的兩舌、惡毒傷人的惡囗、欺瞞不實的妄言、阿諛奉承的綺語。妄語依其性質又可分為:大妄語、小妄語、方便妄語三種。

大妄語:指沒有證果的人,說證果了,沒有得到神通,說得神通了。此種未證謂證、未得謂得,是屬於大妄語的行為。另外說四眾的過失,尤其說出家二眾的過失,也犯了嚴重的根本大戒。

小妄語:見言不見,不見言見;是說非,非說是;乃至知而不言,不知而言,這些都屬於妄語。

方便妄語;就是俗稱的善意的欺騙。譬如醫生為顧及絕症病人的情緒,因此隱瞞實際病情,這種為別人利益著想而說的妄語,就是方便妄語。

不飲酒:雖然明指為酒,但是凡能刺激神經,使人喪失理智、敗壞德行的東西,諸如大麻、鴉片、安非他命、速賜康、強力膠、瑪啡、紅中白板等,都是不飲酒戒所要戒除的。

五戒中的前四戒,所禁戒的行為本質就是罪惡,因此稱為性戒;不飲酒戒是佛教五戒的特色,酒的本質雖非罪惡,但是飲酒容易引起世人誹謗,或誘發其他的性罪,因此稱為遮戒。

《大毗婆娑論》卷百二十三說:印度有位優婆塞,由於飲酒,於是盜取鄰居的雞,犯了偷盜戒;烹殺做為下酒菜,犯了殺生戒;鄰婦問起,他妄言說沒看見雞,犯了妄語戒;此時又見鄰婦貌美,非禮她,犯了邪淫戒。喝酒使人無慚無愧、喪失理智,由於喝酒而造下殺、盜、淫、妄等四重罪,所以應該戒除喝酒。

佛教是重視般若智慧的宗教,唯有戒酒,才能使神智清楚,理路清晰,智慧明朗。

五戒的意義

五戒雖然分別為五,但是根本精神是不侵犯;不侵犯而尊重別人,便能自由。譬如:不殺生,就是對別人的生命不侵犯;不偷盜,就是對別人的財產不侵犯;不邪淫,就是對別人的名節不侵犯;不妄語,就是對別人的名譽不侵犯;不飲酒,就是對自己的理智不傷害,從而不去侵犯別人。一般人總以為受戒是增加束縛,因此有人說:何必受戒,自找束縛!其實,凡是身陷牢獄失去自由的人,探究其原因,都是觸犯了五戒。譬如:殺人、傷害、毀容,是犯了殺生戒;貪污、侵佔、竊盜、勒索、搶劫、綁票,是犯了偷盜戒;強奸、嫖妓、拐騙、重婚,是犯了邪淫戒;毀謗、背信、偽證、恐嚇,是犯了妄語戒;販毒、吸毒、運毒、吸食煙酒等,是犯了飲酒戒。由於犯了五戒,於是身系囹圄,失去自由。所以受戒也是守法,能夠受持五戒,真實認識五戒的人,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因此,戒的真義是自由,而非束縛。

有人認為受戒難免會犯戒,不受戒就不會有犯戒的擔憂。事實上,受戒後縱使犯戒,因為有慚愧心,懂得懺悔,罪過較小,還是有得度的機會。不受戒的人,犯了戒,不知懺悔,罪過加重,因此沉淪三塗惡道。所以,寧可受戒而犯戒悔過,也不要不受戒而犯戒,因為受戒才有得度的機會,不受戒就永無成佛的可能。何況不受戒,並不代表做錯事就不犯戒,不受戒而犯戒,仍然有罪,仍然難逃因果業報。

受持五戒的利益

受持五戒是人道的根本,五戒與儒家的五常有相通之處。五常就是仁、義、禮、智、信。不殺曰仁,不盜曰義,不淫曰禮,不妄曰信,不酒曰智。一個人受持五戒,會有無盡的利益。《灌頂經》卷三說:我們受持五戒,必感得廿五名善神的護佑。《月燈三昧經》卷六記載,持戒清凈者能獲得十種利益: 1滿足一切智,2如佛所學而學,3智者不毀,4不退誓願,5 安住於行,6棄捨生死,7慕樂涅葯,8得無纏心,9得勝三昧,10不乏信財。

此外,如果我們不殺生而護生,自然能獲得健康長壽;不偷盜而布施,自然能發財享受富貴;不邪淫而尊重他人的名節,自然家庭和諧美滿;不妄語而贊嘆他人,自然能獲得善名美譽;不喝酒而遠離毒品的誘惑,自然身體健康,智慧清明。

所以,受持五戒,現世可以免除苦惱、恐怖,可以獲得身心的自由、平安、和諧、快樂;將來可以免墮三塗惡道,得人天果報,乃至成佛。受持五戒,如同在福田裡播了種,縱使不求,自然有許多利益加身,自然享有無盡的功德善果。

五戒的受持

受持五戒是盡形壽受持,非一日一夜受持而已。五戒可以全部受持,也可以隨分受持。如《十住心論》卷二引《大智度論》說:『戒有五種,始從不殺,乃至不飲酒。若受一戒是名一分,若受二、三戒是名少分,若受四戒是名多分,五戒是名滿分。於此分中,欲受何分,常隨意受之。』

由此可知,在家居士人人可就自己的情況,選擇自己容易受持的一戒、二戒,乃至三戒、四戒,精進受持,漸漸達到五戒圓滿。甚至進一步受持八關齋戒、菩薩戒等,如此自然能得增上生,能得決定勝果,乃至大乘佛果。

Ⅶ 道教戒律大全

道教約束道士思想言行,防止「惡心邪欲」,「乖言戾行」的條規。初期戒律簡約,主旨為戒貪欲、守清靜。兩晉南北朝時期,由上清派、靈寶派、新天師道等沿襲佛教戒律,並汲取儒家名教綱常觀念而制定"五戒"、「八戒」、「十戒」和其他戒律。其內容除五戒、八戒與佛教基本相同外,十戒中尚列有"不得違戾父母師長"、「不得殺生屠害」、「不得叛逆君王」、「不得淫亂骨肉」、「不得毀謗道法」、「不得污漫靜壇」等。《老君想爾戒》為早期天師道戒,《說十戒》和《思微定志經十戒》為上清、靈寶派之戒律,《老君說一百八十戒》為新天師道之戒律。
金代全真道出,邱處機開創傳戒制度,公開設壇說戒,廣收門徒。凡願入道者必須受戒方能為道士。清初,全真龍門派傳戒道士王常月撰《初真戒律》,與《中極戒》、《天仙大戒》合稱「三堂大戒」。凡從他受此三戒之道士,須經百天戒期。
元明之際,戒律之外又出現清規。戒律為警戒於事前的行為准則,清規則是對犯律道士的懲處條例,它仍襲於佛教。《正統道藏》和《道藏輯要》所收《全真清規》與清代北京白雲觀所訂清規,均按道士所犯過失之輕重,分別處以跪香、催單(勸離)、革出(逐出)、杖革(杖責逐出)以及火化(處死)等。
現存道教戒律主要收入《正統道藏》三洞之戒律類。《雲笈七簽》和《道藏輯要》亦有收錄。較著者有《太上經律》、《洞玄靈寶天尊說十戒經》、《太上老君經律》、《天仙大戒》、《初真戒》、《中極戒》等。

Ⅷ 道教有什麼戒律嗎!

早期的道教戒律,是"想爾九戒":
行無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動,此上最三行。
行無名,行清靜,行諸善,此中最三行。
行無欲,行知止足,行推讓,此下最三行。
在"想爾九戒"的基礎上,後又發展出「老君二十七戒」,由行無為柔弱衍生出勿喜、勿食含血之物、勿慕功名、勿殺等;由行無名清靜諸善而衍生出勿貪高榮、勿求名譽、勿輕躁、勿恣身好衣美食等;由行無欲知止足推讓而衍生出勿貧賤強求富貴、勿與人爭曲直等。故二十七戒實為想爾九戒之世俗化與具體化。
之後,道教戒律在老子思想的基礎上,參照佛教戒條的形式又吸收儒家倫常思想而繼續發展。如《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中開首便言:「道以沖和為德,以不和相剋」乃以老子「道」中「調和」的特性為基礎,結合儒家倫理綱常,而強調「天地合和」、「國家合和」與「室家合和」之必要性,主張以「不可不勤事師」、「不可不敬事親」、「不可不孝事君」、棄利去欲、無為不爭等為達「和」奉「道」之行徑,由此而開展出「不得淫浂不止」、「不得情性暴怒」、「不得佞毒含害」、「不得穢身荒濁飲酒迷亂」、「不得貪利財貨」
等同具老、儒思想特色的五戒條。於是,傳教者強調透過對有形教戒的持守,人們便能體悟到玄虛之道的內涵與實質。老子思想,在蘊含儒家倫理觀念的戒條中,得到進一步新的開展。
以天師道而言,在張魯降曹北遷及其逝世後,舊有之組織系統和科律制度便無法持續,於是導致整個魏晉時期天師道組織混亂,教戒鬆弛的嚴重現象。
除了老君說一百八十戒是應當時為清整綱紀之需而制,北魏時寇謙之亦對舊有弊端百出之教團組織予以改革,於是藉太上老君賜他《雲中音誦新科之誡》(43)二十卷為由,增加對於道官祭酒行為之約束教戒,如禁止道官祭酒亂民取財、廢房中黃赤之法、改革道官祭酒父死子繼之陳規舊制等教戒。又如全真道在立教之初,為規范教門而有《立教十五論》,一方面則依道教傳統戒律行持,隨著教團組織的擴大,宮觀日漸的擴大,為因應道士集體生活的需要,故而陸續編訂清規,後終有《全真清規》的問世。以及明張宇初與清王常月為整頓教門而立之《道門十規》與公開傳授三堂大戒之制,皆是在不同時代背景的社會環境中,因應各教派之需要而產生。於是,道戒隨著教派的興衰,適時而發揮其穩定教團發展之功能,或在立教之初,或在衰頹之際,或對個人修持,或對教團組織,皆有其不可忽視之作用,在道教發展歷史中亦為重要之一篇。
各教派戒律不同
如天師道之《太上老君戒經》與《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中所列五戒不同;靈寶派之《洞玄思微定志經》與《洞玄智能經》中所列十戒不同。一般認為想爾九戒,三行九條為道俗同尊,之後隨著道教發展,教派紛立,戒律也就豐富起來,所立教戒不同,且依身份不同更立有不同戒品。於是戒品豐富.
如張萬福《傳授三洞經誡法籙略說》中的整理便有十六種之多。各教派中,如天師道男生女生弟子受十戒方為正一弟子、正一道士受三皈戒和正一戒、正一法師受二十七戒、三十六戒、一百八十戒;上清派上清道士受三皈戒、洞真法師受洞真觀身三百大戒;靈寶派初盟弟子受閉塞六情戒、中盟受智能上品大戒、大盟受三元百八十戒。
至宋明後教派衰微,戒律便不再有此豐富之分類,化簡如全真道的三堂大戒。

Ⅸ 道家戒律有哪些

道教主要戒律有想爾九戒;五戒;十戒;碧玉真宮大戒規;孚佑帝君十戒;智慧上品大戒;智慧閉塞六情上品戒;智慧度生上品大戒;三洞眾戒文;三壇大戒及崇百葯、說百病等等。這些戒律的內容大同小異,只不過產生的時代不同,一些高道大德對戒律的觀點不同而已,但其目的都是一致的。下面將其主要者分述如下:
(1)想爾九戒:即「老君想爾戒」,又稱「道德尊經想爾戒」。戒文源出於《老子道德經想爾注》,分上中下三品,共九條。上品戒文是:行無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動。中品戒文是:行無名;行清靜;行諸善。下品戒文是:行無欲;行知止師認為,能持上品戒者,可望位登仙班;能持中品戒者,可以延年益壽;能持下品戒者,可以避免夭傷。想爾九戒成為正一派的主要戒律之一。
(2)五戒:即老君五戒,托稱太上老君演說之戒。第一戒殺,第二戒盜,第三戒淫,第四戒妄語,第五戒酒;道教規定,篆生弟子受三戒後,再受五戒,五戒與三戒為八戒。五戒在天為五緯,天道失戒則現災異;在地為五嶽,地道失戒則百穀不成;在數為五行,五數失戒則水火相薄,金木相傷;在治為五帝,五帝失戒則祚夭身亡;在人為五臟,五臟失戒則性發狂。五戒失一則命不成。《太上老君戒經》中說:「是五戒者持身之本,持法之根。善男人,善女人,願樂善法,受持終身不犯,是為清信。」即清信弟子、清真弟子所受戒律。
(3)九真戒:亦稱「九真妙戒」,為亡者所持之戒。系九天帝君親口宣說,佩奉者升人九天,輕慢者墮入九地。《道法會元》卷二0稱,「九真戒者,宣告亡靈,奉戒專心,克臻妙道。」據《北帝伏魔神咒妙經》卷六稱,此戒內容為:一者敬讓,孝養父母;二者克勤,忠於君王;三者不殺,慈救眾生;四者不淫,正身處物;五者不盜,推義損己;六者不嗔,凶怒凌人;七者不詐,諂賊害善;八者不驕,傲忽至真;九者不二,奉戒專一。《無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謂:世人若能受九真妙戒,佩受救苦長生寶策,生在之日,受之福報,壽齡綿遠,運盡數終,不趨輪回,直上丹天。
(4)初真戒:初真戒是人道者必須遵守的金科玉律,是入道的門戶,是修道的起點。初真戒有五戒、八戒、十戒和女真九介等。《初真戒說》里就制定初真的意義說得很詳細,目的就是樹立道心,弘道立德。
初真戒要求十惡不生,無思無為,一念修道,去掉凡心,以戒為師。
清代王常月著的《初真戒律》中,讓人道者先受三皈依戒:第一皈身,太上無極大道。永脫輪回,故曰道寶;第二皈神,三十六部尊經。得聞正法,故曰經寶;第三皈命,玄中大法律,不落邪見,故曰師寶。
①初真五戒:初真真戒是初真戒的根基,是人道之初門,清心之良方,是出俗與人俗的樞紐,每人道者,必須牢牢領會其意。
五戒指:一、不得殺生;二、不得葷酒;三、不得口是心非;四、不得偷盜;五、不得邪淫。
這五戒是持身之本,護法之根,如果能以此五戒為對照,就能益算延齡,天神護佑,永脫五刑之苦,世世不失人身。
五戒後來發展成「八戒」。陸修靜在《受持八戒》中說:在匠戒之外加:六、不得雜卧高廣大床;七、不得普習香油,以為華飾;八飛不得耽著,以作倡伎。
②初真十戒:持五戒者,校正身心,去除雜念,許受虛皇己尊所命初真十戒。十戒為:
第一戒者,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當盡節君親,推成萬物;第二戒者,不得陰賊潛謀,害物利己,當行陰德,廣濟群生;第三戒者,不得殺害含生,以充滋味,當行慈惠,以及昆蟲;第四戒者,不得淫邪敗真,穢慢靈氣,當守貞操,使無缺犯;第五戒者,不得敗人成功,離入骨肉,當以道助物,令九族雍和;第六戒者,不得讒毀賢良,露才揚己,當稱人之美善,不自伐其功能;第七戒者,不得飲酒食肉,犯律違禁,當調和氣性,專務清虛;第八戒者,不得貪求無厭,積財不散,當行節儉,惠恤貧窮;第九戒者,不得交遊非賢,居處穢雜,當慕勝己,棲集清虛;第十戒者,不得輕忽言笑,舉動非真,當持重寡辭,以道德為務。
這十戒,托虛皇天尊所命,能做到者,天神護佑,永脫—切苦腦。「十戒」注重道教徒的品德修養,要做到忠、孝、濟世、守身、節儉、利人、清修,作為修道養性的前提,潔身戒行的道德規范,能使道教徒品行端正,世人競向慕之、歸之。
道教特別講究廣濟群生,要迴光返照,與人為善,則廣施陰德,普濟群生,乃為人道之本。對貞操方面來講要獨拔常倫,頓息塵緣,斷絕色慾,精修道行,當證仙階,福及九祖,慶流一門。對於財物方面來講:夫人之貧富,命稟生初悉已前定,若生財有分,用盡還來,若胎骨受貧,廣求不富,能明此理,一切取覓付之自然,非己之財不妄取,非義之財不苟得。合得之財,隨分取可,不陷於貪求無厭之欲,能做到「十戒」的人,則心領神會,精神分明,修道積德之第一步成矣。
③女真九戒:王常月在初真戒後面,還加上了女真九戒,作為道姑信女修持之戒,九戒為:一曰,孝敬柔和,慎言不妒;二曰,貞潔持身,離諸穢行;三曰,惜諸物命,慈愍不殺;四曰,禮誦勤慎,斷絕葷酒;五曰,衣具質素,不事華飾;六曰,調適性情,不生煩惱;七曰,不得數赴齋會;八曰,不得虐使奴僕;九曰,不得竊取人物。
道教經書上講只要能持戒修持,必生十善之家,不經地獄之若,精進修道,則名登紫府,位列仙班。
(5)中極大戒:中極戒是元始天王授給太上高聖道君,以傳太微天帝及太極高仙。此戒共三百條,稱「中極三百大戒」。中極戒的內容非常詳細,從言行舉止到傳授戒篆,無所不包,可謂道教最為詳細的戒律之一。但中極戒中有的內容已不適應時代要求,則應區別對待。持初真戒時能毫無過犯,方許授中極戒。
(6)天仙大戒:天仙大戒是三壇圓滿的最後一個大戒。三壇圓滿即為全真傳戒時以初真戒、中極戒、天仙大戒三戒為主的三壇傳授方式。持三百中極大戒毫無過犯者,方授天仙大戒。
初真戒、中極戒、天仙大戒,總稱為「三壇圓滿天仙大戒」道書上講受天仙戒者稱妙道師;受中極戒者稱妙德師;受初真戒者稱妙經師。
(7)齋日:齋日也就是指齋月中某一天或祖師聖誕或有齋醮科儀等活動時,道教徒必須嚴格按照道教儀范所規定內容行事。
道教在制定戒律的同時,還特別設立了齋日,齋日是一月之中應持齋戒的日子。這一天必須嚴格遵守道教戒律,這樣舉行儀式時才能有天神護佑,才能有求必應,心神感應。
道教的齋日有十直齋日、八節齋日、三元齋日、四始齋日、三會齋日。
①十直齋日:每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王十日(小月可取二十七日)。
②八節齋日:立春日,春分日,立夏日,夏至日,立秋日,秋分日,立冬日,冬至日。
③三元齋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
④四始齋日:正月一日,四月一日,七月一日,十月一日。
⑤三會齋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
這些齋日是持戒做齋的特定時間,齋日里必須嚴格持戒、護戒,這樣才能真正以身正教化世人,以凈心感,化世人。
⑥違戒的處罰:違戒謂受戒道士違背所應受持的規戒條律。破戒謂道士受持規戒後重又違犯規戒。對違戒、破戒者,原本都有統一規定,後來各宮觀以清規作為處罰的標准,現在基本是以批評教育為主,直至催單(開除)。
⑦現行主要齋日:現在各全真廟宇中的齋日與傳統定製有些變化,十方叢林主要以農歷初一、十五及祖師聖誕日等作為齋日,子孫廟里還以傳統定製齋日為主。

Ⅹ 道德 紀律 戒律、法律之間有什麼區別

道德:一個社會人類群體生活的產物,它的監督者,是大眾,所謂眾口鑠金,許多事,也許以前大家認為是對的,可是情況變化後,它也許就成了錯的了。道德,是一個人品質的體現。它的約束力來自人們本身對名譽等自身利益的重視。

紀律:它是一個集體凝集力的保障,它比道德更具有實際意義上的約束力,但是,它卻不會被集體成員所甘心承認。

戒律:指信徒在日常生活和修行中應該遵守的規定和對行為的限制。戒是所不為,梵文為sīla,譯音屍羅,意譯貫行,轉為行為、習慣、道德等,它的約束力是來自人們內心對宗教以及民族的信仰。

法律:是國家為了安定社會,統治階級、集團保證自己的統治地位的一種手段,具有很強的強制性。

熱點內容
關於法律援助工作站規范化建設 發布:2024-11-20 22:31:22 瀏覽:203
濟南企業法律顧問哪家專業 發布:2024-11-20 22:22:11 瀏覽:92
賓陽縣司法 發布:2024-11-20 22:04:55 瀏覽:399
在職法律碩士jm 發布:2024-11-20 21:27:33 瀏覽:471
2014年勞動合同法下載 發布:2024-11-20 21:17:10 瀏覽:924
合同法屬於程序法 發布:2024-11-20 21:17:06 瀏覽:520
教師資格證政策法規 發布:2024-11-20 20:08:19 瀏覽:168
法治培訓題 發布:2024-11-20 20:02:21 瀏覽:458
南京法官南通人 發布:2024-11-20 19:50:46 瀏覽:862
電商法假貨 發布:2024-11-20 19:49:28 瀏覽: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