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道德經
㈠ 道德經到底有多少版本
正常來講是來3個。
一是傳世本,就自是自古流傳在民間的本子。
二是1973年出土的馬王堆漢墓帛書甲乙本(光是出土的這兩個本子就是2個版本了,沒有分章,德經在道經之前)。
三是1993年郭店楚墓竹簡本(這個版本更古老,但是沒有完整篇次,更像是摘抄本或者是草稿本)。
㈡ 道德經的譯注
《道德經》在流傳過程中,形成了很多版本。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最早的《道德經》版本,是在湖北荊門郭店楚墓中出土的戰國竹簡本。其次則是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西漢帛書本。在歷史上流傳最廣的《道德經》版本則是漢代河上公本和曹魏王弼本。
據統計,清代之前,《道德經》版本有103種之多。古書在上千年的傳抄、刻印過程中難免出現錯誤,因此,在不斷地出現校訂本,迄今為止,校訂本共三千多種。目前,學術界較為重視的版本,是王弼的版本,和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兩個抄本,稱為帛書甲本、乙本。帛書道德經,早王弼本400餘年,近些年許多學者推崇帛書,但甲本缺字1400,乙本缺字600。千百年來,為《道德經》作註疏者不計其數。元代正一天師張與材曾說:「《道德經》八十一章,注本三千餘家。」據學者調查,流傳至今的《道德經》注本約有一千餘種。現在的 通行本有:《老子注譯及評價》陳鼓應 著 饒尚寬 譯注 中華書局《老子—中華經典藏書》朱謙之 撰 中華書局《老子校釋—新編諸子集成》 蘭喜並 著 中華書局《老子解讀》 劉笑敢 著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老子古今(上、下)》李爾重 著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老子》研究新編 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西漢河上公的《老子章句》,魏 王弼的《老子注》明清之際王夫之的《老子衍》
若要准點的 有文物出版社的《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甲本》
㈢ 道德經哪個版本好
《道德經》在流傳過程中,形成了很多版本。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最早的《道德經》版本,是在湖北荊門郭店楚墓中出土的戰國竹簡本。其次則是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西漢帛書本。在歷史上流傳最廣的《道德經》版本則是漢代河上公本和曹魏王弼本。 據統計,清代之前,《道德經》版本有103種之多。古書在上千年的傳抄、刻印過程中難免出現錯誤,因此,在不斷地出現校訂本,迄今為止,校訂本共三千多種。目前,學術界較為重視的版本,是王弼的版本,和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兩個抄本,稱為帛書甲本、乙本。帛書道德經,早王弼本400餘年,近些年許多學者推崇帛書,但甲本缺字1400,乙本缺字600。 千百年來,為《道德經》作註疏者不計其數。元代正一天師張與材曾說:「《道德經》八十一章,注本三千餘家。」據學者調查,流傳至今的《道德經》注本約有一千餘種。 現在的 通行本有:中華書局《老子注譯及評價》陳鼓應 著 饒尚寬 譯注 《老子--中華經典藏書》朱謙之 撰 《老子校釋--新編諸子集成》 蘭喜並 著 《老子解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劉笑敢 著 《老子古今(上、下)》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李爾重 著 《老子》研究新編 西漢河上公的《老子章句》魏 王弼的《老子注》明清之際王夫之的《老子衍》 若要准點的 有文物出版社的《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甲本》
㈣ 道德經原文哪一個才是
真正的原版 馬王堆漢墓帛書本《道德經》全文:《德經》 《道經》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
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至之也。天毋已清將恐裂;謂地毋已寧將恐發;謂神毋已靈將恐歇;謂谷毋已盈將恐渴;謂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故必貴而以賤為本,必高矣而以下為基。夫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其以賤之本與?非也。故致數與無與。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珞珞若石。
上士聞道,堇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費,進道如退,夷道如類。」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輸,質真如渝。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
天象無刑,道隱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
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自名也。勿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所教,夕議而教人。故強良者不得死,我將以為學父。
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致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盅,其用不窘。大直如詘,大巧如拙,大贏如,躁勝寒,靚勝炅,請靚可以為天下正。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於欲得。故知足之足,恆足矣。
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窺於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弗為而成。
為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恆無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聖人恆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聖人之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心;百姓皆屬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蓋聞善執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揣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無死地焉。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也。夫莫之爵,而恆自然也。
道,生之,畜之,長之,遂之,亭之,毒之,養之,復之。生而
弗有也,為而弗恃也,長而弗宰也,此之謂玄德。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塞其悶,閉其門,終身不堇。啟其悶,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毋遺身殃,是謂襲常。
使我介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食而齎財有餘,是謂盜誇。盜誇,非道也。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絕。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茲?以此。
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蜂蠍蛇弗螫,攫鳥猛獸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會而脧怒,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愛,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即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悶,閉其門,和其光,同其塵,銼其銳而解其紛,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淺。故為天下貴。
以正之邦,以畸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而邦家茲昏;人多知,而何物滋起;法物滋章,而盜賊多有。是以聖人之言曰:我無為也,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其正閔閔,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夬夬。禍,福之所倚;福,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祅。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兼而不剌,直而不紲,光而不眺。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惟嗇,是以早服。早服是謂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也。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傷人也。非其申不傷人也,聖人亦弗傷也。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郊也,牝恆以靚勝牡。為其靚也,故宜為下。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於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過欲兼畜人,小邦者不過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則大者宜為下。
道者,萬物之注也;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葆也。美言,可以市;奠行,可以賀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雖有共之璧以先四馬,不善坐而進此。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與?故為天下貴。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也,為大於其細也。天下之難作於易,天下之大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於無難。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謀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為之於其未有也,治之於其未亂也。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成之台,作於累土。百仞之高,始於足下。為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也,故無敗也;無執也,故無失也。民之從事也,恆於其成事而敗之。故慎終若始,則無敗事矣。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而復眾人之所過;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
故曰: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民之難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賊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恆知此兩者,亦稽式也。恆知稽式,此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大順。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後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樂隼而弗厭也,非以其無諍與,故天下莫能與諍。
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遠徙,有車周無所乘之,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邦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聖人無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已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弗爭。
天下皆謂我大,不肖。夫唯大,故不宵;若宵,細久矣。我恆有三葆之:一曰茲,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茲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成事長。今舍其茲,且勇;舍其後,且先;則必死矣。夫茲,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建之,汝以茲垣之。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弗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諍之德,是謂用人,是謂天;古之極也。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為主而為客,吾不進寸而芮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乃無敵矣。禍莫大於無適;無適,斤亡吾葆矣。故稱兵相若,則哀者勝矣。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其唯無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聖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民之不畏威,則大威將至矣。
毋閘其所居,毋厭其所生。夫唯弗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而不自見也,自愛而不自貴也。故去彼取此。
勇於敢者則殺,勇於不敢則活。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戰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彈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若民恆不畏死,奈何以殺懼之也?若民恆是死,則而為者,吾將得而殺之,夫孰敢矣?若民恆且必畏死,則恆有司殺者。夫伐司殺者,殺;是伐大匠斫也。夫伐大匠斫者,則希不傷其手矣。
人之飢也,以其取食稅之多也,是以飢。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為也,是以不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貴生。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仞賢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堅強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細,生之徒也。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恆。強大居下,柔弱微細居上。
天下之道,猶張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故天之道,損有餘而益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者,此有道者乎?是以聖人為而弗又,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見賢也。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也,以其無以易之也。水之勝剛也,弱之勝強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故聖人之言雲曰:受邦之詬,是謂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謂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為善。是以聖右介,而不以責於人。故有德司介,無德司徹。夫天道無親,恆與善人。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有玄,眾眇之門。
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皆知善,訾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意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是以聲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昔而弗始也,為而弗之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居,是以弗去。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聲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乎知不敢,弗為而己。則無不治矣。
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淵呵!始萬物之宗。銼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呵!似或存。吾不知誰子也,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聲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鑰與?虛而不淈,踵而俞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呵若存!用之不堇。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聲人芮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與,故能成其私。
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予善信,政善治,事善能,踵善時。夫唯不靜,故無尤。
㈤ 什麼是道德經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釋者、傳抄者的集合體)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1],亦稱《老子》。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2],姓李,名耳,字聃。公元前571年農歷2月15日誕生,誕辰: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於陳•苦縣厲鄉曲仁里,既現址太清宮鎮。著書《道德經》上下篇五千餘言八十一章。修道而長壽,大概活了百六十餘歲•或說二百餘歲。與孔子(前551-前479)同時,長孔子20餘歲。公元前535年•527年•515年•501年•486年,孔子數次求教天道問老子,言老子「猶龍」。
老子,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姓李名耳,字伯陽,又稱老聃。經過專家大量考證及考古發掘,終於證實中國古代思想家老子的故里位於現在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具體姓名史料中也頗為不全.「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漢河上公作《老子章句》,分為八十一章,以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故有《道德經》之名,其非常敬佩「文言文」。
《楚簡老子道德經》竇中亮
現在可以看到的最初的版本,是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老子》,此楚簡本《老子道德經》,當為最原始、最淳樸之版本。
1973年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甲乙兩種帛書《老子》,是西漢初年的版本,把《德經》放在《道經》之前,也受到學者的重視。
《道德經》常會被歸屬為道教學說。其實哲學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為一談的,但《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同時,前面所說的哲學,並不能涵括《道德經》(修身立命、治國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
《道德經》提出了「無為而治」的主張,成為中國歷史上某些朝代,如西漢初的治國方略,在經濟上可以緩解人民的壓力,對早期中國的穩定起到過一定作用。歷史上《道德經》注者如雲,甚至有幾位皇帝都為其作注。老子塑像
唐貞觀二十一年(647),譯《道德經》為梵文,傳入東天竺;唐開元二十三年(735),唐玄宗親注《老子》。日本使者名代,請《老子經》及老子「天尊像」歸國,對日本社會發展產生過影響。
道教奉為主要經典之一(道教有三部奇書,《道德經》,《南華真經》,《易經》)。
《道德經》,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李聃)著,《呂覺不二篇》漢高誘注釋老子去國西遊,函谷關尹喜請為著《上至經》五千言,即此書。
《道德經》本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漢末張陵創五斗米道,奉老子為教祖,尊稱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為教典教悔道徒,創立了道教,並作《老子想爾注》以宗教的觀點解釋《老子五千文》,自此成為道教的基本經典。
《道德經》為韻文哲理詩體。《莊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居神明居。……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其說大體從天人合一之立場出發,窮究作為天地萬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則之「道」,以之為宗極,而發明修身治政等人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當取法於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道之理則,分無、有二面。道常無,無名無形,先於天地鬼神,而為天地萬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萬物,具無窮之用。道之理則貫穿於萬有,表現為萬有皆相對而存,極則必反,終必歸,根本之規律。而有之用,常以無為本,「有生於無」。聖人體道之無,法道之自然無為,以之修身,當無欲而靜,無心而虛,不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懷慈尚儉,處實去華,以之治天下,當「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還刀兵,離爭斗,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使民虛心實腹,無知無欲,則無為而治。「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讓謙下,挫銳解紛,和光同塵,以柔弱勝剛強。道教知道之論與政治觀、倫理觀,大體不出老氏體系。至若經言「致虛極,守靜篤」「專氣致柔」、「滌除玄鑒」,抱一處和等修養之道,更為道教守一、心齊、坐忘、服氣、內丹等多種煉養術之所本。而「長生」「死而不亡者專」等說法,道教引為仙學長生說之宗源。「歸根」「復命」之說,內丹學則發揮為內煉成真、與道合一之哲學依據。泉州清源山老君岩
《道德經》這部被譽為《萬經之王》的神奇寶典,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無論對中華民族的性格的鑄成,還是對政治的統一與穩定,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義也日漸顯著,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不遺餘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學奧秘,尋求人類文明的源頭,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蘊。
道德經有多個版本,下面這部「《道德經》通行本(王弼本)」是最常見的。另外郭店出土的楚簡《老子》殘篇與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甲、乙)》展示了早期《道德經》的不同文字風貌,備受當今多數學者的重視,後面附帶《簡帛<老子>古本合校》以作為參考。
㈥ 什麼是《道德經》
《道德經》,東周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老聃)在陝西寫成,據《樓觀先師傳》和《樓觀本記》載,周昭王二十五年,尹喜候西遊入秦的老子至函谷關,在樓南高岡築台(位於現陝西周至縣終南山北麓樓觀台),老子述《道德經》五千言以授之,故此處勝跡又稱樓觀台,在這里寫出了這部凝結了華夏智慧的絕世之作。《道德經》上下篇五千餘言八十一章。老子,修道而長壽,大概活了一百六十餘歲,或說二百餘歲。與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同時,長孔子20餘歲。公元前535年、527年、515年、501年、486年,孔子數次求教天道問老子,言老子「猶龍」。
1973年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甲乙兩本帛書《老子》,是西漢初年的版本,《德經》在《道經》之前。現在可見的最早版本,是1993年在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老子》,版本最為原始、古樸。此本校注,參看丁四新著《郭店楚竹書老子校注》等書。 《道德經》常會被歸屬為道教學說。其實哲學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為一談的,但《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同時,前面所說的哲學,並不能涵括《道德經》(修身立命、治國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 《道德經》提出了「無為而治」的主張,成為中國歷史上某些朝代,如西漢初的治國方略,在經濟上可以緩解人民的壓力,對早期中國的穩定起到過一定作用。歷史上《道德經》注者如雲,甚至有幾位皇帝都為其作注。
唐貞觀二十一年(647年),譯《道德經》為梵文,傳入東天竺;唐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唐玄宗親注《老子》。日本使者名代,請《老子經》及老子「天尊像」歸國,對日本社會發展產生過影響。 道教奉為主要經典之一。 《道德經》本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漢末張陵創五斗米道,奉老子為教祖,尊稱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為教典教悔道徒,創立了道教,並作《老子想爾注》以宗教的觀點解釋《老子五千文》,自此成為道教的基本經典。 《道德經》為韻文哲理詩體。《莊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居神明居。……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其說大體從天人合一之立場出發,窮究作為天地萬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則之「道」,以之為宗極,而發明修身治政等人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當取法於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道之理則,分無、有二面。道常無,無名無形,先於天地鬼神,而為天地萬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萬物,具無窮之用。道之理則貫穿於萬有,表現為萬有皆相對而存,極則必反,終必歸,根本之規律。而有之用,常以無為本,「有生於無」。聖人體道之無,法道之自然無為,以之修身,當無欲而靜,無心而虛,不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懷慈尚儉,處實去華,以之治天下,當「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還刀兵,離爭斗,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使民虛心實腹,無知無欲,則無為而治。「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讓謙下,挫銳解紛,和光同塵,以柔弱勝剛強。道教知道之論與政治觀、倫理觀,大體不出老氏體系。至若經言「致虛極,守靜篤」「專氣致柔」、「滌除玄鑒」,抱一處和等修養之道,更為道教守一、心齊、坐忘、服氣、內丹等多種煉養術之所本。而「長生」「死而不亡者專」等說法,道教引為仙學長生說之宗源。「歸根」「復命」之說,內丹學則發揮為內煉成真、與道合一之哲學依據。
《道德經》這部被譽為「萬經之王」的神奇寶典,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無論對中華民族的性格的鑄成,還是對政治的統一與穩定,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義也日漸顯著,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不遺餘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學奧秘,尋求人類文明的源頭,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蘊。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㈦ 《道德經》第十章的原文是
原文: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鑒,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譯文:精神和形體合一,能不分離嗎?聚結精氣以致柔和溫順,能像嬰兒的無欲狀態嗎?清除雜念而深入觀察心靈,能沒有瑕疵嗎?愛民治國能遵行自然無為的規律嗎?
感官與外界的對立變化相接觸,能寧靜吧?明白四達,能不用心機嗎?讓萬事萬物生長繁殖,產生萬物、養育萬物而不佔為己有,作萬物之長而不主宰他們,這就叫做「玄德」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7)竹道德經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
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㈧ 道德經的翻譯
孫長同初步悟解道德經道德經是一部偉大的藝術精品,正因為他的藝術性特別強,所以人們只能欣賞,他像海市蜃樓一樣好看,但模模糊糊卻看不清它的真面目。它又像擺在人們面前的一尊藝術精品,人們卻從根本上弄不懂它的實質。所以只覺得它很好,很高貴,卻終因不懂這么高貴的藝術,也就無法利用其價值,難以為人類利用了。甚至有些人把它看成裝扮作美女的毒蛇,當做毒品而大加殺伐也情有可原了。對於這迷一樣的藝術品,如果不能解透它,又怎能利用其價值呢?也更談不上充分利用了。我的目的也就昭然若揭了。我就是想把這座海市蜃樓搬到陸地上來,變成有牢固根基的高樓大廈!因為他本來就是一座美麗的高樓大廈,只是因為我們的無知,才使得它好象沒有了根基。我現在就是想把它的根基挖出來。讓人們看清它的實質。以解人們只能對它進行程度不同的猜想之惑。而使看不清它實實在在的真面目的情況得以扭轉。我們知道要想得到它的實質,就必須把它還原,還原以後我們才能看清它的實質。只有弄清了它的實質,我們才能知曉它到底是否毒品。到底有用沒用。到底有多大用處。也就是我要把這尊雕刻的完美無瑕的玉石雕塑品,還原為玉石。好象是還沒有進行雕刻的石頭。毛糙的石頭。等人們看明白後,再讓現在的雕塑大師們重新用現代語言,雕塑成現代的人們大部分能看得懂的藝術品。由於我只是個好刨根掘底的實在人,但終因才疏學淺,自知不能勝任此項雕塑工作,只有依賴於各位雕塑大師了!象易中天,李零,南懷瑾,黎鳴,李銀河,於丹等學術超男超女們式的大師們,拜託你們了!也可以說被褐懷玉。誠尋雕師了。誠然由於我學識有限,認知短淺,要想還原到原貌也是絕對辦不到的,也只能做到大體上還原。還因為沒有全部還原的必要,還原到一般能比較好懂也就行了。 通過還原以後我們會看清: 道是宇宙的本源也好,道是自然規律也罷。但是道無形無體,它又無所不在,無論何時何地都有道。但它終久是抽象的,因此道要在宇宙中有所表現,讓人們認識它,那就必須藉助一定的載體,把抽象還原為具體。才能使人得到具體的滿意的答案。否則從抽象到抽象的那種空空如也,是很難說明問題讓人正確認識的。因為道的普適性,所以它又是任何物質都可以作為它的載體的。大到星球星系等、中有人與動物等,小到原子質子細胞等都是道的載體。這就給了我們很大的方便。所以我們人類要想認識道,要想懂道,藉助人自身這個道之載體最好認識,最直接,最現實。所以道德經就是用人作載體而闡明了物質的運動轉化過程,從而使人們認識物質變化規律的。尤其道德經用陰陽三合中產生的德,道斷而生德,德生而失道。道德有別的抽象概念,把宇宙中物質變化的總規律作了科學的嚴格的邏輯說明。西方哲學只是兩點論,還不得不人為的用辯證法把這兩點聯系起來。而道德經是三點論,直接用德就把兩點聯系了起來,並且用德就合理地把事物的區別和矛盾解決了。那種用斗爭,戰爭的解決方法,是因兩點論的認知影響而不得不取的一條道走到黑的,不可變通的,道性而無德性的殘酷方法。所以:哲學只是道德學問的一個分支。它並不能函蓋道德的所有問題。但是道德是能函蓋哲學的。因此: 道德是一切學問的基礎!道德既是哲學的基礎,它函蓋哲學;又是科學的基礎,它的分科學習方法最正確。他既是政治的基礎,又是經濟的基礎,他既是法律制度的基礎,又是自由民主人文 的基礎,他既是物理化學的基礎,又是數學天文地理學的基礎;他既是歷史學的基礎,又是未來學的基礎,更是當下現實學的基礎。大到宇宙空域,小到原子光子力子都離不開道德這個基礎。這也可稱之為道德基礎論!它是從物質運動的現象里總結出來的物質運動的規律。並且證明人類社會也要遵循這規律才能行的通,走得正。 所以任何一家講壇的原則都不要以個人的主觀臆斷為原則,而應該真正的是百家的觀點,不要只搞一家的觀點,擁護的,反對的,中立的等各種學說,尤其要創新學說,象我對老子道德經的解讀現在來說絕對是獨樹一幟的解讀。自道德經問世二千多年來沒有人象我一樣解讀過道德經的原有旨意。其他解讀者都是以社會學角度解讀。而我則是以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聯系在一起進行全面地詳細解讀。我認為這絕對是自成一家的解讀。並且是科學地解讀哲學!並且我認為我這才是正確的解讀,因此我不怕跟任何人理論,辯解。 我們大家看過屈原的[天問] 吧,里邊有【陰陽三合,何本何化】?一句。還有柳宗元的[天對] 答曰:【合焉者三,一以統同,吁炎吹冷,交錯之功】。裡面都有陰陽三合的問題。我所說的陰陽三合是說:精子和卵子結合在一起的那一瞬間,變成了那個受精卵,它己經在那一瞬間既不是精子了,就算是還有精子,也不是原來意義上的精子了;卵子也一樣,也不是原來意義上的卵子了;它產生了一個笫三者,這個笫三者也還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道的載體,只是一個受精卵。這個受精卵就是陰陽三合之物。【一以統同】。就是用一個【以】字。把陰陽之遺留物統一在了同一個物品【以】之上。【以】這個沒有剪斷臍帶前的人的狀況。它還需要在德的孕育之下到剪斷臍帶才能成為一個新的道之載體,勿論男女。這個就是陰陽三合的問題,在我沒有解讀之前,自屈原提出二千多年來,除柳宗元外,還沒有人正確回答。這也是基於柳宗元懂得【以】這一字是【沒有剪斷臍帶時的人的狀況】這種答案為依據。如果柳宗元對此答案不懂的話。他也就是用社會學解答的人雲亦雲而己。如今尤其用現代白話解讀,可以說我是笫一個解答者。並且我是比柳宗元進行了更加詳細的解答。並旦我也承認正確的社會學解答。就是自然與社會不可割離的解讀。 因為孔儒的理論是割離這兩者關系的理論。人為的偽理論。所以尊孔就是割裂人的自然屬性與人的社會屬性的關系。你說能有什麼好結果,無非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惡性循環老路。絕不會有長治久安的好事。要想長治久安,只有走道德治國。按道德經設計的道德治國的道路。所以關楗是正確解讀道德經。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圓滿結合。自然規律與社會規律相銜接。政治與經濟圓滿結合。物質與精神圓滿結合。所以我希望中央領導能象當年毛主席寫實踐論一樣。寫出指導性很強的文章來。論道德治國,和諧治國。愛民治國。民主治國。不要光搞幾句囗號指導。要搞詳細的理論指導。這樣才能使人民群眾的行為有明確的理論宗旨作指導。法律才能有正確的理論依據。自由才能正確地約束,民主才能正規地實行,長治久安才有可能實現。 道生一的道是什麼?在這里說的是規律。什麼的規律呀?自然的規律。那麼什麼又是自然呢?自然就是說在我們居住的宇宙空間,水自流,火自燃,萬物自生,自己運動,自滅,自己滅亡。沒有人去支配它,管理它,也沒有神去支配它,管理它。它就只是自自然然地運行著的萬事萬物。這自然運行的萬事萬物就是自然。這自然運行的萬事萬物又都遵循著一定的規律,並不是散亂地運行,而是按照一定的秩序,有規則的律動。那麼這個規律是就是道。道生一是說道一開始只生一,比如說一個太陽,一個地球,一個月亮。或者是一個系類別,比如一個銀河系,一個幻影星系,一個太陽系;一個植物類,一個動物類,一個人類,一個魚類等。這個就是道生一。說的是系類別,一類,每一種動物,植物和其他的物別都是一類。有區別的一類,按人來說就是人類。但在這每一類中仍然要分兩種不同性別的一陰或一陽。一生二,就是說這時生的一陰一陽,按陰陽來命名這兩種性別就是二。比如在銀河系中,銀河系就是陽,太陽就是陰。在太陽系中,太陽就是陽,地球就是陰。地球系中,地球就是陽,月亮就是陰。那麼二生三就是說這一陰一陽的二經過結合,就生出個三來。這個三就是第三代,這個笫三代里邊既會有陰也有陽。這個笫三代里邊的陰陽若再進行結合,就也會生出第四代。三生萬物就是說陰陽結合的這種循環往復的生法,就是三生萬物了。是怎麼生的呢?就是因為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是說在陰陽二氣的相互激盪下形成新的和諧體。這個新的和諧體就是三。一個新的道的載體。這就是屈原問的陰陽三合。先有蛋,先有雞在老子這里是不成立的假命題。為什麼?先有蛋,是陰蛋還是陽蛋啊?先有雞是公雞還是母雞啊?所以是假命題!再者,蛋與雞是上下兩代。不屬於負陰而抱陽的范疇。道生一,萬物都是道自然規律生的,這個一無論是陽一還是陰一,道仍然會生出另一個陰一或者陽一來。致使萬物能夠負陰而抱陽,繼續二生三。使自然規律循環往復地運轉起來。以至生生不息。 道生一,道曰一,大道惟一。我們就把道說成是自然規律,但這道也只都是說的單方的自然規律,自然屬性,稱之為道。道無論如何大,也只是一方,也就只能是整體的一半。也就是說無論男方之道和女方之道,都只是人類世界的自然規律的一半。而不是完整的自然規律。而德則不然,而德是雙方,德是整個世界,整個人類世界是由男人和女人組成的。是這兩個道組成的。道生之,德畜之。就是這兩個道都生之物,由德畜之養之。從而孕育一個新的一。就是無論相對應的任何一方所生之後都要與另一方所生去相結合,把雙方之所生和諧融洽的結合在一起,再共生出一個新的一。也就是兩個道相交,相結合產生新的一的過程,稱之為德。這就是厚德載物。也就是陽陰三合。你看這個漢字的德字是兩個人,雙立人。十字是兩個一[豎一和橫一]相交。下邊是兩顆心變成了一顆心。怎樣變得呢?十與一中間這個字代表著血,血液和精液,我們都知道兒女身上流著父母的血.就是這個事. 男女雙方的血液精液溶解在了一起。男道之精液與女道之經[卵],兩種精經變成了一種精即人精。新的生命之產生的過程這才是德。這才是道生之,德畜之。任何的單方都不能稱之為德,而只能稱之為道。德來畜養這個新的一。德性就是母性。一般女性不是母性,女性對於男性來說都只是單方的道。只有男女徼合後,雙方的精經華和諧地融溶在一起,母性是在這個孕育新的一的過程開始以後,也就是新生命的孕育過程開始以後,這個女性並盡到了一個母性應盡得自然義務,才稱得上有了母性。不是任何女性都可以稱為母性的。再者無論男女,當他她孕育和撫養後代孩子的時候,才稱得上具有父性的父親和具有母性的母親。而在其他時侯只能稱之為具有男性的男人和具有女性的女人。所謂道學家僅僅是單方的理論家,比如道士,就是專門研學研習男性之道的學問家。男性怎樣通過研究固精術,而又要能享受到那種飄飄欲仙的感覺。達到益壽延年,甚或是長生不老的境界。而道姑尼姑則是專門研學研習女性之道的學問家。女性通過研究閉經術,來達到延年益壽,甚或者是長生不老的境界。無論道士和尼姑都沒有健全的人性,也就是人的自然屬性道士和道姑都不健全。因為他們都不承擔人類的正常的傳種接代的義務,而只想自己單方或單人享受那些快樂之事,並且妄想長生不老,自己在世界上長久永存下去而萬壽無疆。這又都是研究道德經的人們因不真正懂道德經走了歪門邪道的緣故。我發現在我之前,所有研究道德經的人,甚至一些大學問家,也只是一知半解的學問家,只懂得一半,而不懂全部的道德經的意義。有些懂得的人,卻往往說不清楚,講不明白.主要是不敢言性.不敢談及男女之道,不敢明說性徼之事.所以就說不清楚.好象是這些事是只可意會,不可言談,言傳一樣.而德則可稱之為比較完整的自然規律.因為它是一個從無到有所發生發展的一個過程. 人們所厭惡的唯有孤,寡或不穀,而王公們卻用這些字來稱呼自已。所以事物往往是損失了反而有益處,有好處。要想有益處,有好處就要去損失了才行。人們都這樣教導我,我也就這樣教別人吧。 強梁者不得其死。是說要強的人,逞強好勝的人,他要想得到的,如果不得到,得不到,他就會去死。以死明志非得到不可。實際上這種性質,這就是道的性質。道所要想得到的它是無論如何也要得到的。它要想利用的它是無論如何也要利用的。這就是道性。 因為道的要強的性質,所以道是強梁者,因此【弱者道之用】。它要利用弱者。第四十段里的這句。我認為應該移過來,這兩句應該在一段里才順理成章。恐怕是竹簽亂了的緣故。 吾將以為教父。意思是說我將用這些道理作為道德教化的宗旨。這宗旨無疑就是:強梁者利用懦弱者。這應該是千古不變的規律或說教。雖然當強梁者利用懦弱者之後,強梁者要給予懦弱者相應的好處益處,以充盈弱者使之得到滿足。 自然規律就總是這樣損有餘而補不足的循環進行。任何事物永遠逃不脫這個循環率。要想逃脫也只是暫時的一些表面現象。而其本質實質還是要去進行這種循環。所以一切反對和腌割這種循環率的。都是徒勞的。因為誰也不能使月亮不圍著地球轉,誰也沒有能力讓地球不帶著月亮一起,不圍著太陽轉了。只有自然規律才起作用。自然規律道說了才算。自然界里的自然規律永遠是強者說了算。要想做強者,更必須依循自然規律才行。而割裂自然規律的社會習俗和法則都是背道而馳的。都不會有好結果的。 所以禮之用是割裂人的自然屬性的人為法則。禮就是背道而馳的。由禮之用造成的一些社會現象的後果是很不協調的。禮是造成虛華忽悠和假冒偽劣的禍之首,罪魁禍首。所以人們應該要道德仁義,而不要禮。把物質性的禮規范為稅。所以規范灰色收入的提法是正確的。是糾正禮之用這種社會現象的明智之舉措。是糾正周公制禮以來所造成的社會風俗的良好措施。是使社會回歸道德仁義社會的正確措施。所以我們應該支持規范灰色收入的政策。對於任何一方,對於任何人,這都是一個人性化,道德化的,仁至義盡的政策。 道:在道德經里,道的意思我悟出的是:本來應該是這樣的,自然而然的,就該如此。就是在自然界里,我們現在講的自然規律就是道,在我國古代雖然沒有此說。但是用道一字代表了。又因為那時候是用木簽竹簽刻字記錄,很費勁費時,不像今天用筆寫字和用電腦打字省勁省時。所以古人都惜字如金。道不是實物,但它需要實物來表現。能表現道的實物稱之為道的載體。也就是能體現自然規律的實物就是自然規律的載體。自然規律無處不在,到處都有。那麼自然規律的載體也比比皆是。 比如道路就是:本來應該是這樣的路。走的人多了自然而然就踩出來的路。道理就是:本來應該是這樣的理。自然而然的理。在現在外國人的哲學里說成是:應然之是。「道 」,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規律。下邊看一下道的字形結構。 道:首,人的頭是首,下邊加一走之,就像一個人昂首闊步走在路上。這就是道。道是動態的走在路上這個過程的現象,並不是腳下靜態的路,所以有時很難說明。因此使道德經成文以後,很多人對道眾說紛紜。道是自然規律,無確定的位置和形象,又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德:兩個道的和諧結合從而產生另一個新的道,這個和諧結合產生新道的地方的功能和過程可以稱之為德。你看這個漢字的德字是兩個人,雙立人。十字是兩個一[豎一和橫一]相交。陰【女】陽【男】二道相交。下邊是兩顆心變成了一顆心。怎樣變得呢?十與一中間這個字代表著血,為了好寫把那一撇省去了。於是男女雙方的血液溶解在了一起。俗話說兒女都流著父母的血,就是此意。也可理解為器皿的皿。德是在德器里實現的,無有德器難以施德。子宮就是德器。德所用的器皿。新的生命所產生的過程和產生新生命的地方功能這就是德。德的功能就是幫助道的延續和傳承。道在傳道過程中的助手就是德。這才是道生之,德畜之。任何道的單方都不能稱之為德,而只能稱之為道。德來畜養這個新的一道。由兩道的圓滿結合到使之圓滿誕生。德性就是陰陽之道,經由德配之後的屬性。比如父性和母性,只因有了孩子才得以命名稱之父親和母親,這已經就不是沒有經過德配的男性和女性了。也可以說德是輔助道得以傳承的工具。弱者道之用。德是被道利用的柔弱者。也就是在陰陽三合,道傳道的這個中間環節,這個中間過程的主導者作用者就是德。德在幫道完成傳道的工作。 以上我們先把道和德兩字作一下簡單的描述是很有必要的。 我悟【道德經】第一段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所徼。此二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首先說明為什麼如此標點很有必要。因為從前那種標點正是把人們引入岐途的主要原因,是使人們弄不清道德經原旨釋義,使它變成一部難以破解的天書的關楗所在。所以必須予以糾正。我認為與其說這是一篇深奧的哲學論文,天書。倒真不如說這是一篇深入淺出的哲學論文。作者為了要想讓人看懂,就用最常見的事例作引子,讓人最好理解,並最現實的應用。但這些事例又必須能夠充分說明那些深奧的問題。要用易經上的陰陽理論說明人間的道德理論,直接拿一些司空見慣得自然現象,尤其拿人說事最現實。所以作者就把人身上的能說明問題的器官首先拿來做例子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你看這不就是首先拿性器官做例子嗎? 可指男性生殖器,道可就是男性生殖器之道,非指女性生殖器,道非就是女性生殖器之道,常道就是已經習以為常,習慣啦。常也視為自然,自然而然的規律。名可就是把男性生殖器起可這個名字。名非就是把女性生殖器起非這個名字。常名就是已經習以為常,習慣啦。這都是自然而然的自然規律所形成的。可是個象形字,這第一筆橫一代表人的身體,豎勾就代表陽具的形狀,勾就是龜頭,龜頭上有一孔,就用口來代表,這不就是可字嗎!後來哥哥的哥字是兩個可字羅疊在一起,是男性弟弟對兄長的稱呼。所以可在初始造字時是對男性生殖器外露部分的命名。非在古代也是象形字,是女性生殖器外露部分的形象描述和命名。有一民間諺迷語【半虛空中一條河,兩邊長滿茅草窩,勾引青龍來喝水,吸走不如留下多】,前此兩句迷底就很形象的把非字代表女性生殖器的象形意義表現出來了。 這樣解讀就會把道德經更加通俗的解透了.解通了.因為在我們中國歷來是道德觀念主要指稱就是性觀念。要想學透道德經,理解道德經的真實含義,就不能不談性,不談性就無法談道德。性是道德觀念的基礎。性具性器官是說明性的關鍵部件。老子作者是做到了,我們很多人就因為避忌諱性觀念,而不去揭示性問題,所以就解不透道德經。再就是語境和文境的變化,使人們對古人造字時的觀念有誤解或者不懂,不了解古人思想心情,嚴重的代溝。還有就是必須考慮到作者在作道德經時是什麼身份。曾經做過那些事,經歷過那些事,他的知識層次如何。所以我們討論道德經,就要充分了解老子當年曾做過周朝的典藏史官,就象現在國家圖書館館長這一職務。他肯定不只是管理那些竹木簽的圖書,他還會讀,記憶和思考。因此他對於文字形成的初始意義一定是很內行的。所以連孔子也去求教於他。在語境文境變化了的情況下,他仍能把握理解並正確使用造字之初的原始意義。那麼我們要想解讀道德經就更應當去鑽研文字的原始意義了。所以讓我們回到老祖宗造字的思維中去求得對道德經的解讀吧。 無名,天地之始。開天劈地,天地一開始的時候,是什麼名字也沒有的。有名,萬物之母故。為什麼後來萬物都有了名字了呢?是因為萬物之母的緣故。就象我們的母親給我們起了個名字一樣。於是我們就有了名字。在這里我們應該找到萬物之母:天地之始,就是萬物之母。天是乾,地是坤。坤本來就是母。天地之始就是父親母親的始,就是萬物之母。這里就出現了一個問題。我們看看這個【始】字:一個女字邊,一個台字。這組合在一起就是父母的始。父母阿的屎。這個屎和這個始卻不是在一個門里阿出來的。並且它們所起的作用的確不一樣。這個始是父母傳承後代的一個平台,這個平台就是【以包】,【以】字的去了人後的那一爿邊就是始。人一生下來剪斷臍帶後扔到廁所里的那個【以包】,現在捨不得丟棄了就叫胎盤。這就是父母的始,天地之始。任何人都是從這里開始有生命的。又都是因為可與非的婚姻緣故才形成的這個始。所以可與非這兩個名字,都是我們人們為了去區別男女之界線分別給它們起的名字。莊子說的道在始【屎】尿中,應該是這個始字。而尿字是動詞,尿出來。始與屎同音,但排泄的門道不同而已。在人體內時都有用,排泄出體外後都一樣沒用了。始現在說是胎盤。古代就叫作始。以是胎盤始和人沒有剪斷臍帶時叫作以,胎盤始民間也叫[以包] 。 常,無欲,以觀其妙,平常里在人們沒有性慾望的時候,你觀察可與非這兩個物的時候,你會感到很奇妙,尤其是他們在同一個位置上的互補性。常,有欲,以觀其所徼。再在平常人們有性慾望的時候觀察它們進行徼合的情況。你更會感到很美妙。你可以想像到這兩個不同的物件,同出在人的同一個地方,顯然是因為性別不一樣,人們給起了不同的名稱。這個徼字,一個雙人旁,一個繁體邊字去了走之,一個文飾的文字。一開始造字時這是人類兩性徼合的專用字。兩個人徼合地抱在一起文飾起來,入了洞房不讓別人看見。就是插入了也只是兩人的皮邊接觸。這是多麼形象的意境啊! 同謂之玄,在這里這個同,如果認為是洞字就更好理解了。因為這個玄字是黑的意思,或者是黑洞洞的意思。因為這兩個物上各有一個洞,那時候沒有解剖學,又無法再使人鑽到母親子宮里邊去看看自己是怎樣在里邊長大出來的,人們都總覺著這是很玄妙的地方。因為無法定義這種現象,所以作者只得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了。大家都感到是一個很美妙的地方了。大家都認為非常玄的,因為自己長大成人後也要利用這兩個非常美妙的門,創造自己的下一代。因為事實正是每個人甚或是動物在性相徼時,都有這樣一種非常美妙的感覺,無論雌雄都會感到非常美妙的。其實這還是沒有弄懂這個玄字。下邊再說吧。 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性高潮。這是任何生物為了代代相傳,需要而固有的自然現象和必然規律,是物種傳承,傳播的自然規律決定的。樂與餌,過客止。老子把這種美妙的快樂感覺,說成是道,自然規律為了傳承而給於他的載體過客的一種誘餌。老子在一開頭就把自然規律擺在了這里,把物種傳承之道擺在了開篇。尤其讓人好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應該是順應利用。象大禹治水一樣順理。使大自然對人的利益發揮的更好,對人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而不是像鯀治水一樣,只對自己有利的堵截圍囤治理,對別人有害的切割治理。 《說文》:「玄,幽遠也。黑而有赤色者為玄象。幽而入,覆之也。」漢代揚雄說:「玄者幽攤萬類,而不見形者也。」張衡說:「玄者無形之尖,自然之根,作於太始,莫之能先;包含道德,構掩乾坤;橐龠元氣,稟受無形。」 結合古人的解法,在此我按我的解讀,把玄字的解讀補充一下、一點一橫表示掩飾,文飾,掩蔽,掩蓋之意。幺字,老人們管小孩叫小幺。而實際上在造字時他代表的是現在所說的小孩的最初形態受精卵。厶字代表精子或卵子,那麼玄字就代表了把受精卵掩蔽起來。完全意義就是用德把受精卵掩蔽起來進行育養。張衡說的最形象,玄者無形之尖,受精卵的形成就是在陰陽三合的那一瞬間,這一瞬間的確可以稱之為無形之尖。也就是那個無中生有的那個無處,就是無形之尖。自然之根。自然界一切萬物都是無中生有,所以無處就是根,最根本的根。作於太始,始就是胎盤,就是生長作為於那個胎盤上。莫之能先,這是一個人的最先開始的地方,沒有其他地方可以代替。包含道德,這是因為兩種道具相徼合而形成,失道後由德在此來育養新生的道體受精卵小幺。構掩乾坤;乾坤代表男女,就是掩蔽著再生產新的男女道之載體。橐龠元氣,循環往復地積聚元氣。稟受無形。接受無影無形的自然規律的造化。「玄者幽攤萬類,而不見形者也。這個幽字也是由兩個小幺加一個彐字豎起來造的字。彐字和己字同音近義。都是代表陰陽三合的一個字。兩囗子,夫妻倆對接。幽字在此就呈現著是道理的意思。道理能推演萬類。所以幽就是代表陰陽三合的道理。陰陽三合的道理是很深奧的。 實際上我們中國人一直都是以道德為理論基礎的。無論是自覺的,還是不自覺的。都是以道德為基礎的,因為道在我們的日常術語中司空見慣,已經溶入我們民族的整體意識中了。你知道,我知道.....這個道就是口頭語言。德也一樣。我們習以為常了。就溶解在了整體的氛圍中了!
㈨ 《道德經》的經典語句
《道德經》的經典語句:
1、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是全書的開篇,也是所有閱讀《道德經》的人最難以理解的一句話。一般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那反過來,如果不是一般的「道」,是不是就無法表述呢?
道,是悟出來的,而不是說出來的,真有點「玄而又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其實,從全書來分析:道,指的是自然的規律,引申為事物的原則、方向等等。不管怎麼樣,遵循自然規律、把握事物的原則和方向總是沒有錯的。
2、道法自然。法,是效法、遵循的意思。道要效法自然。自然的偉大在於它按照自己的規律不偏不倚地運行著,沒有一點私心。自盤古開天,一片混沌,天地分開孕育萬物。日升日落有規律、打雷下雨有規律、生長凋零有規律、物種更替有規律,一切都按規律辦事。
道,要效法自然,也就是要順應自然的規律,不違背事物運行的規則。如果不遵守這個原則,就會遭受報應。比如亂砍濫伐就是導致水土流失、胡亂排放就會污染環境導致疾病增多等等。所以,「道法自然」四個字價值連城,值得一生牢記。
3、上善若水。這四個字是書法作品中最多見的,也是很多人追求的一個境界。這四個字包含了老子的「柔弱勝剛強」、「包容」及「不爭」的思想。水,是柔弱的,沒有石頭的堅硬,卻可以水滴石穿;
水,是不爭的,遇阻就繞行,卻能奔流不息;水,是低調的,專往低處走,卻成就了「海納百川」的奇觀;水,是堅強的,可以仍受高溫化為蒸氣,可以忍受寒冷結為堅冰。水,幾乎無所不在,高山平地都有水,植物需要水,動物需要水,人也需要水。
所以,人要向水學習,包容一切,因為不爭而化育一切。懂得了這四個字,做人就不會那麼多稜角,做事就會懂得迂迴,人生就會懂得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順勢而為。
4、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的起源是什麼?世界的精彩是如何演變過來的?世間萬物總有個源頭,但誰也說不清那個源頭是什麼。究竟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是一個萬古的難題。
所以,老子姑且用「道」來代表萬物的起源。道」,是萬事萬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按照「道」的規律一步一步逐漸發展,於是有了精彩的世界。
三,代表著循環往復。正確的事情循環往復地做,就會出好的結果。錯誤的行為循環往復地做,就會帶來壞的結果。比如:「事不過三」、「一而再,再而三,三而竭」等等。所以,按照一定的規律循環往復就造就了萬物。
5、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句話闡明了不爭的智慧,避免自己做「黃婆賣瓜,自賣自誇」的人。不自我表揚,反能顯明。不自以為是,反能是非彰明。
不自己誇耀,反能得有功勞。不自大,所以才能長久。因為不與人爭,所以遍天下沒有人能與他爭。生活中,這句話是很有指導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