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葯品法治建設方案
⑴ 如何進一步推動法治建設
(一)強化法制宣傳。法治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不能急功近利,要從改變人民的思想觀念入手。這其中一個有效的辦法就是加強法制宣傳教育,要充分發揮法制宣傳教育的基礎保證作用。宣傳、司法等部門要發揮好牽頭作用,以宣傳法治理念、倡導法治思想、弘揚法律文化為目標,制定符合實際的法制宣傳教育規劃和工作計劃,廣泛深入持久地開展全民法制宣傳教育,增強廣大公民的法律素養,樹立尊重法律、維護法律的觀念,從而形成崇尚法律權威、嚴格依法辦事的社會法治氛圍。
(二)強化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法治建設的重中之重。有情況表明,80%的法律、90%的地方性法規和所有的行政法規都要由各級行政部門來執行。政府部門要積極推進依法行政,實行重大行政決策合法性審查、專家咨詢論證、聽證和風險評估制度,加強重大決策執行情況跟蹤反饋和責任追究。嚴格執行行政執法程序,建立行政執法案例指導制度,推進行政裁量權基準的運用。加強行政審批、行政許可信息化建設,推進行政執法流程網上管理。切實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嚴格行政執法責任追究。
(三)強化公平正義。司法具有權威性,是現代法治社會的重要特徵,是一個國家法治化的重要標志。公平正義是人民所追求的崇高理想、價值和目標。為了營造與和諧社會相適應的司法,有必要重視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要有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通、作風優良、執法公正的司法隊伍;其次要嚴格依法辦案,法官是法律的化身,也是公平正義的人格化,依法辦案是天職;要通過嚴格依法辦案來體現司法的價值,不斷提高司法的公正性和法治的權威性,真正發揮其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化解矛盾和糾紛的作用。三要積極推進司法改革,我國正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司法還有待不斷完善,這一完善的途徑只能是改革,其中突出的一個方面是司法體制的改革,要通過改革,滿足司法公正的需要,把冤、錯案減少到最低限度,從而適應和諧社會的要求。最後加大生效裁判的執行力度,切實解決執行難的問題,維護司法尊嚴和權威,為改革發展創造長期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環境。
(四)強化工作機制。法治建設是一項長期的任務,是一個不斷實踐、不斷探索的過程,貴在求真務實,貴在堅持不懈。一個區域的法治建設,關鍵要有強有力的組織領導來推動,必須實行黨政主要領導負總責的領導體制,黨委政府要把法治建設工作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擺到重要議事日程,建立明確的領導分工制度,形成比較齊全的組織網路。法治建設的主體是廣大人民群眾,要健全社會協調互動、合力推進的工作機制,人大、政協要組織社會各界群眾團體關注重視、參與法治建設工作,各單位要充分發揮各自的職能作用,各負其職,各司其職,依法管理和依法辦事,形成黨委統一領導、全社會齊抓共管、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的工作格局,調動社會各界參與法治建設的熱情,融洽各方面關系,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從而在法治的環境中實現社會和諧穩定。同時,要健全和完善矛盾糾紛調處機制,建立健全以人民調解為基礎,人民調解與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相互銜接配合的工作體系,依法調處各類社會矛盾糾紛;不斷完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的體制和機制,切實保障弱勢群體合法權益;建立健全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益的制度和機制,保障群眾安居樂業;推進和諧文化建設,培育文明社會風尚,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五)強化法治創建活動。廣大人民群眾立即行動起來,共同參與「全省平安縣」創建活動,共建美好家園。積極投身「平安村居(社區)」、「平安企業」、「平安校園」、「平安醫院」、「平安邊界」、「平安家庭」、「平安交通」、「平安市場」、「平安物業」等各種形式的基層平安創建活動,不斷掀起基層平安建設新高潮;深入開展「打黑除惡」活動,以治安重點地區整治為抓手,嚴厲打擊各類犯罪,以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為手段,全面化解各類矛盾糾紛積案和疑難案件;始終堅持安全發展理念,開展「打非治違」活動,加強煤礦、非煤礦山、水上交通、道路交通、建築施工、消防、煙花爆竹、危險化學品、民爆器材、非法采砂、冶金、違法排污等重點行業領域的執法監管,扎實開展專項整治,強化安全隱患排查;強化食品、葯品、環境安全監管,進一步健全監管體制機制,提升檢驗檢測能力,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產品的違法行為。
⑵ 如何建立食葯監所網格化監管實施方案
為緩解食品葯品監管人員少,監管對象多的矛盾,鄭州食葯監局充分利用社區網格化管理方法,解決監管人員不足的問題,把食品葯品監管納入社區網格化監管,把社區的食品葯品監管業務落實到每一個網格員,搭建四級食品葯品安全監管網格,貫徹落實市局要求的「四級網路體系」,促進食品安全監管全覆蓋。做到定格、定人、定責,做到人在網中走,事在格中辦,借用網格化監管全面推進食品葯品社會共治。
一、劃定網路
區委區政府領導下的區食安辦及區食安委成員單位設為一級監管網路,主要負責做好綜合協調、監督指導工作;街道辦的食安辦及街道辦食安委成員單位設為二級監管網路,主要負責轄區內食品安全工作的組織協調;將街道辦在各社區(村居)的食品安全工作站和食品安全信息員設為三級監管網路,主要負責對本社區(村居)食品安全的宣傳、巡視、監控和信息反饋等工作;將社區(村居)在小區(網格)的食品安全網格員設為四級監管網路,主要負責普法宣傳、日常巡查、信息收集、隱患排查、協助執法等五大任務。
二、強化監管
通過推行食品葯品安全網格化監督管理,把日常食品葯品監管工作、專項整治工作和網格化工作有機結合,切實落實網格監管責任,推動各項監管工作順利、高效運行。
三、加強協作
在區食安辦的協調下,加強與相關部門、各鄉街道食安辦的橫向聯系,建立食品安全協作聯動機制,確保食品葯品監管職責不交叉重疊,食品葯品監管工作不留死角和盲區。
四、巡查留痕
第四級監管網路的社區食品安全網格員在日常巡查中,將轄區內食品餐飲經營業戶的基礎信息收集整理為《食品葯品安全工作網格化巡查表》,其內容包括經營業戶有無相應許可證件、工作人員有無健康證、許可證件是否在顯著位置懸掛等等。此舉將巡查過程書面化,讓監管工作變得更加有重點,補充整合了執法力量,延伸了監管觸角,切實做到了及時發現問題,及時整治,及時消除食品安全隱患,實現了食品安全監管全覆蓋、無縫隙。
金鵬信息食葯網格化管理解決方案
⑶ 國家對食品葯品安全採取的措施有哪一些
國家對食品葯品安全採取的措施有:
(一)、食品安全措施。
1.加強食品安全監測。
制訂食用農產品產地區劃。建立農產品產地環境安全監管體系,系統調查農產品產地污染狀況,開展重點地區、典型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安全監控。強化對農業投入品的質量和環境安全管理。建立國家農獸葯殘留監控制度,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由目前的37個城市擴展到全國所有大中城市。建立原糧污染監控制度,開展原糧質量安全和衛生監測,建設糧食質量安全和原糧衛生監測網路。開展非食品原料風險監測,系統調查非食品原料污染情況,建立重點食品強制性標准全國專項檢查制度,實施電子標簽管理制度,建立和規范食品召回監督管理制度。完善食品安全衛生質量抽查和例行監測制度,建立食品質量監測直報點。完善國家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監測網路。
2.提升食品安全檢驗檢測水平。
整合並充分利用現有食品檢驗檢測資源,嚴格實驗室資質管理,初步建立協調統一、運行高效的食品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實現檢測資源共享,滿足食品生產、流通、消費全過程安全監管的需要,力爭使國家級食品安全檢測機構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促進檢驗檢測機構社會化,積極鼓勵和發展第三方檢測機構。
3.完善食品安全相關標准。
進一步加大食品安全標準的制訂修訂工作的力度,基本建立統一、科學的食品安全標准體系。推動我國食品安全標准採用國際標准和國外先進標準的進程,積極參與國際標准制訂修訂。根據我國食品生產、加工和流通領域具體情況,制訂具有可操作性的過渡標准或分級標准。
4.構建食品安全信息體系。
充分利用現有信息資源和基礎設施,建立國家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形成包括國家、省、市、縣四級的食品安全信息網路和國家對重點企業的食品安全要素的直報網路;建立高性能、易管理、安全性強的食品安全動態信息資料庫;建設國家食品安全基礎信息共享系統,形成服務於食品安全監測分析、信息通報、事件預警、應急處理和食品安全科研及社會公眾服務的網路協同工作環境。加快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統一發布制度。
5.提高食品安全科技支撐能力。
開展食品安全科學的基礎研究、高技術研究、關鍵技術研究和食品安全科研基礎數據共享平台建設,加強應用技術和相關戰略研究。跟蹤研究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標准、主要貿易國食品安全監管手段以及世界貿易組織《實施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協定》和《技術性貿易壁壘協定》通報評議。加強食品安全技術能力建設,初步建成既有自主創新能力又與國際接軌、開放的食品安全科研體系。加強食品安全人才隊伍和學科建設。
6.加強食品安全突發事件和重大事故應急體系建設。
完善食品安全應急反應機制,建立實施食品安全快速反應聯動機制。加強應急指揮決策體系、應急監測、報告和預警體系、應急檢測技術支撐系統、應急隊伍和物資保障體系,以及培訓演練基地、現場處置能力建設,提升政府應急處置能力。全面加大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督查督辦力度,健全食品安全事故查處機制,建立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回訪督查制度和食品安全重大事故責任追究制度,逐步完善國家食品安全監察專員制度。
7.建立食品安全評估評價體系。
逐步建立食品安全風險評估評價制度和體系,研究食品可能發生的危害後果及其嚴重性,以及危害發生的概率,並據此劃分食品的風險等級,其動態評估結果作為政府食品安全決策和管理的基礎。
8.完善食品安全誠信體系。
進一步增強全社會食品安全誠信意識,營造食品安全誠信環境,創造食品安全誠信文化。初步建立食品安全誠信運行機制,全面發揮食品安全誠信體系對食品安全工作的規范、引導、督促功能。逐步建立企業食品安全誠信檔案,推行食品安全誠信分類監管。完善「食品安全工作地方政府負總責,企業是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制度,加強行業自律,建立食品企業紅黑榜制度。
專欄8 食品安全誠信
食品安全誠信分類監管 建立食品生產經營主體登記檔案信息系統和食品生產經營主體誠信分類資料庫,廣泛收集食品生產經營主體准入信息、食品安全監管信息、消費者申訴舉報信息等,完善食品生產經營主體誠信分類監管制度。
量化分級管理 全面推行食品衛生監督量化分級管理,強化食品衛生許可和監督管理。
9.繼續開展食品安全專項整治。
嚴厲打擊生產經營假冒偽劣食品行為,重點開展高風險食品安全專項整治,進一步提高與公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糧、肉、蔬菜、水果、奶製品、豆製品、水產品等重點品種和種植養殖、生產加工、流通及消費重點環節的食品安全水平。完善食品安全區域監管責任制,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對食品企業日常監管措施,探索農村小型食品生產加工、經營企業的有效監管模式,有效遏制使用非食品原料、濫用食品添加劑和無證照生產加工食品的違法行為。進一步加強食品市場監管力度,繼續整頓和規范食品廣告,重點整治中小城市食品廣告。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加強農村食品安全監管工作,指導和開展農村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建設農村食品現代流通網、社會監督網和監管責任網,全面提升農村食品安全保障能力。
10.完善食品安全相關認證。
建立健全「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的全國統一的食品認證體系,完善認證制度。建立農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制度,積極開展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等認證工作,加大推進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和飼料產品質量認證力度。對農業投入品生產企業、農產品加工企業、農業生產過程進行管理體系認證。完善良好農業規范、良好生產規范、良好儲藏和運輸規范、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點、綠色市場認證,提高食品企業自身管理能力。加快我國食品認證的國際互認進程。
11.加強進出口食品安全管理。
建立和完善進口食品質量安全准入制度,制訂科學合理與國際接軌的准入程序。在對食品風險分析的基礎上實施分類管理,提高進口食品檢驗檢疫的有效性。完善進口食品查驗制度,重點對食品中農獸葯、食品添加劑、致病微生物、有毒有害物質、標簽標識進行查驗。建立和完善「一個模式,十項制度」(即「公司+基地+標准化」管理模式,種植養殖基地備案管理等十項管理制度)的出口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充分運用世界貿易組織《技術性貿易壁壘協定》和《實施衛生和植物衛生措施協定》規則,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技術性貿易措施體系。制定進出口食品質量安全控制規范,制訂、修訂與食品檢測相關的檢驗檢疫行業標准。
12.開展食品安全宣傳、教育和培訓。
制訂食品安全宣傳教育綱要。加強食品安全法律法規、政策和標準的宣傳報道,普及食品安全基礎知識,提高全社會食品安全意識,增強消費者的自我保護和參與監督能力。加快建設食品安全培訓體系,對政府管理人員、執法者、企業管理與工作人員、新聞工作者、消費者進行多形式、多途徑的食品安全教育和培訓。
(二)葯品安全。
13.提升葯品安全監管水平。
(1)構建科學的葯品評價體系。加強葯品注冊管理法規建設,制訂葯物研究開發技術指導原則。整合葯品注冊管理資源,深化葯品注冊審評機制改革,嚴格葯品注冊審批程序,建立高效運轉、成本經濟的葯品注冊管理體制。加強對葯物臨床研究及臨床前的過程監督檢查,全面實現我國葯物非臨床試驗和葯物臨床試驗在《葯物非臨床試驗質量管理規范》和《葯物臨床試驗質量管理規范》的條件下進行。開展葯品評價技術方法學研究,強化和規范我國創新葯物與進口葯物的安全性評價技術,引導和鼓勵創新葯物研發。強化葯品標准管理,實施「提高國家葯品標准行動計劃」。建立完善生物技術產品科學評價體系。完善葯用輔料和直接接觸葯品的包裝材料和容器的國家標准體系。建立完善保健食品注冊檢驗評價體系。
(2)加強葯品生產質量監管。進一步完善《葯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認證制度,修訂《葯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提高《葯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的實施水平,逐步與發達國家《葯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接軌;強化葯品生產的動態監管,保證葯品生產質量,促進制葯工業健康發展;推行《醫療機構制劑配製質量管理規范》;加強中葯源頭監管,完善《中葯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實施管理體系,推行《中葯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保證中葯材生產質量;加強對葯用輔料和直接接觸葯品的包裝材料和容器的監管。
(3)完善上市後葯品監管體系。完善葯品不良反應監測網路,規范葯品不良反應和報告監測制度,強化葯品不良反應報告責任。制定實施《葯品再評價管理辦法》,制訂配套的技術規范與指南,對已上市葯品分期分批開展再評價研究。建立並完善上市後葯品監測、預警、應急、撤市、淘汰的風險管理長效機制。加強葯品不良反應監測機構建設,完善葯品不良反應監測體系,提高市(地)、縣級葯品不良反應監測能力。進一步完善處方葯與非處方葯分類管理制度,配合醫葯體制改革,全面實施處方葯與非處方葯分類管理,推動處方葯與非處方葯分類管理立法工作。進一步規范葯品包裝和說明書。修訂《葯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認證標准,完善《葯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認證管理辦法及跟蹤檢查制度,制定實施《葯品流通監督管理辦法》,促進現代物流發展。建立和完善葯物濫用監測網路及特殊葯品監管網路,對特殊葯品實現每一針、每一片流向的監管。建立麻醉葯品、精神葯品流弊和濫用突發事件的監測報告和預警制度,完善麻醉葯品、精神葯品依賴性和葯物濫用潛力的評價方法和評價標准。
(4)完善葯品檢驗體系建設。規范各級葯品檢驗機構職能;合理配置葯品檢驗資源;加強葯品檢驗檢測方法研究,搭建葯檢系統技術平台,普及快速檢測技術;建立與完善全國葯品技術檢驗信息管理和數據交換系統;完善送檢、抽檢、批批檢相結合的葯檢制度,改革葯品監督抽驗機制,提高葯品抽驗資金的使用效率。
(5)建立完善中葯標准規范和技術評價體系。建立完善中葯管理分類系統,制訂相應管理規范和技術評價標准;研究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醫葯規律的中葯標准規范和技術評價體系基本框架,制訂完善中葯材種質標准、中葯材標准、中葯飲片標准和中成葯標准,建立中葯材種質資源收集、繁育技術規范、地道葯材種質特性鑒定技術規范;進一步完善生產加工中葯材、中葯飲片、中成葯過程中的標准和規范;制訂地道葯材質量保證體系;制訂中葯上市前技術審評標准和上市後再評價標准;制訂中葯對照物質研究指導原則,建立國家中葯標准物質庫。加大對民族葯的扶持和監管力度。積極倡導建立傳統葯物國際協調機制。
14.規范醫療器械安全監管。
(1)建立健全醫療器械監管法規體系。完善醫療器械法規體系,適時修訂《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制定實施《醫療器械流通監督管理辦法》,制定修訂《醫療器械注冊管理辦法》、《體外診斷試劑注冊管理辦法》、《醫療器械標准管理辦法》、《醫療器械分類目錄》、《醫療器械臨床試驗規定》等規章。
(2)加強醫療器械標准體系建設。完善醫療器械標准體系,制訂修訂醫療器械國家和行業標准500項;加強與國際標准化組織合作,提高國際標准采標率;建立醫療器械有關標准物質研製和試驗驗證工作機制。
(3)加強醫療器械檢測體系能力建設。加強國家和省級醫療器械檢測能力建設。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擴大檢驗機構的資格認可;提高醫療器械電氣安全性、電磁安全性和生物安全性的檢測能力;加強對高風險醫療器械的檢測。建立醫療器械的監督抽驗和評價性抽驗的工作機制和工作體系,拓展檢驗項目和檢驗范圍,規范抽驗行為,加大抽驗力度。
(4)加強醫療器械審評審批體系建設。建立並完善國家和省級醫療器械技術審評體系,建立審評專家咨詢隊伍,搭建醫療器械技術審評信息溝通交流平台;建立和完善統一的技術審評規范;規范醫療器械注冊審批行為。嚴格新型醫療器械和高風險醫療器械的臨床前研究的技術要求。健全醫療器械臨床試驗機構,開展符合醫療器械專業特點的臨床試驗機構資格認定工作。建立新型醫療器械和高風險醫療器械的臨床審批制度。
(5)加強醫療器械質量體系管理。制訂並分步實施醫療器械質量體系管理規范總則和無菌醫療器械、植入性醫療器械、有源醫療器械、無源醫療器械、有源非接觸醫療器械、體外診斷試劑實施指南和檢查員工作指南。開展醫療器械質量體系管理規范相關培訓,強化檢查員隊伍建設。逐步對第二、三類醫療器械生產企業實施醫療器械質量體系管理規范進行檢查,促進生產企業達到規范要求。
(6)加強醫療器械不良事件監測和再評價體系建設。制定實施《醫療器械不良事件監測和再評價管理辦法》和《醫療器械召回管理辦法》,並制訂相應技術指南和工作規范,建立健全報告體系,強化企業的報告責任和義務。搭建上市後醫療器械風險效益評價的技術平台,建立預警、召回等制度。
(7)加強對在用醫療器械的監管。加強在用醫療器械調研,制定在用醫療器械監管制度。加強對醫療器械使用年限、產品報廢標準的技術研究,建立在用醫療器械監管評價方法,提高在用醫療器械監管效率。
15.強化葯品、醫療器械市場監管。
(1)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葯品、醫療器械行為。集中力量重點查處涉及面廣、影響大、公眾反應強烈的制售假劣葯品、醫療器械大案要案,對構成犯罪的,及時移交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加強中葯材專業市場、中葯材和中葯飲片監管,深入整頓和規范其市場流通秩序。
(2)繼續整頓和規范葯品、醫療器械廣告。加強廣告審批隊伍素質建設,嚴格按照標准審查廣告內容,建立廣告監測網路,加大監測力度。加強有關葯品、醫療器械廣告管理法律、法規的宣傳,增強公眾對違法廣告的辨別能力,積極發揮社會監督作用。引導廣告主、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依法規范發布廣告,堵塞違法發布渠道。對嚴重違法發布廣告的葯品、醫療器械生產經營企業,依法予以嚴肅查處。逐步建立綜合治理機制。
(3)推進葯品、醫療器械誠信體系建設。完善葯品誠信分類管理,建立健全行政相對人誠信檔案系統;建立醫療器械生產企業誠信管理制度,加強質量誠信評價體系和誠信信息公示建設,建立和完善醫療器械生產企業誠信監管檔案,初步建立醫療器械誠信運行機制;建立涉及葯品、醫療器械產品審評、企業審批、認證檢查等專家和部門內部「信譽檔案」。
(4)深入推進農村葯品監督網和供應網建設。總結農村葯品監督網和供應網建設經驗,建立健全運行機制。建設農村葯品監督網和供應網要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特別是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相結合。制定符合農村葯品供應實際的引導政策和監管措施,鼓勵和引導建設符合現代物流發展方向的葯品供應網,支持指導農村基層醫療機構自采、自種、自用中葯材,保證農民用葯安全有效、方便及時。
16.加強葯品、醫療器械突發性群體不良事件應急能力建設。
加強葯品、醫療器械突發性群體不良事件監測、預警網路建設,提高應對葯品、醫療器械突發性群體不良事件的協調指揮和快速響應能力;提高重點地區的葯品、醫療器械檢驗機構應對突發事件的應急檢測能力。按照就地就近原則,強化對假冒偽劣葯品和醫療器械進行無害化處理。積極探索葯害事件賠償制度。
17.推進葯品、醫療器械監管信息化進程。
實施「3511」工程,促進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實現部門間業務協同,提升監管效率和水平。加快葯品和醫療器械的注冊、審評、企業認證、稽查等核心業務系統建設。拓展和完善公共服務系統,加快葯品、醫療器械監管政務公開建設步伐,不斷提高對企業和公眾服務水平。
18.改善葯品、醫療器械監管基礎設施。
統籌規劃,改善行政執法機構辦公和裝備條件,建設辦公業務用房,配備必要的執法裝備,經過五年左右建設,行政執法機構的辦公業務用房和執法裝備基本滿足執法需要,經濟發達地區可以適度超前。整合現有檢驗檢測資源,合理布局,改善實驗條件,配備儀器設備,整體提高技術支撐的硬體水平。
⑷ 如何落實市委,市政府關於深化法治建設的實施意見的建設
一、提高思想認識,切實增強深化法治長治建設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決策和戰略部署,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出了更高要求、賦予了更新內涵。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法治建設,結合省委、省政府《關於深化法治山西建設的實施意見》,制定了《法治長治建設實施綱要》,推進普法依法治理,深化法治創建,取得了明顯成效。同時,我市法治建設現狀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和人民群眾期盼還有一定差距,依法執政和行政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執法不嚴格、不規范、不公正、不文明、不廉潔問題仍不同程度存在,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有待進一步增強,全社會法治意識有待進一步提升。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我市實施「五五」戰略、加快轉型跨越、率先全面小康的重要階段,也是深化法治長治建設的關鍵時期。各級黨委、政府一定要從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實現社會長治久安、保障和促進轉型跨越的戰略高度,切實增強政治責任感和緊迫感,把深化法治長治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和法制教育為重點,以創建法治城市、法治縣(市、區)和各級依法治理示範單位為抓手,以強化法治文化建設為支撐,大力推進黨委依法執政、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機關公正司法、企業依法經營和全社會崇法守法,全面提高依法治市水平,加快建設法治長治。
二、著力推進依法執政,切實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市全過程
1.健全依法執政機制。堅持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原則,充分發揮黨委在同級各種組織中的領導核心作用。進一步健全完善黨委與人大、政府、政協、司法機關以及人民團體的關系,積極支持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法行使職權,支持政府履行法定職責、依法行政,支持政協圍繞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履行職能,支持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支持工會、共青團和婦聯等人民團體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開展工作。全市各級黨組織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真正做到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帶頭守法。
2.提高依法決策水平。完善依法決策程序,對涉及全市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影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義務的重大決策以及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市委要適時向市人大或其常委會和市人民政府提出建議和意見,把黨的意志和路線方針政策轉化為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行為規范,落實到全市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
3.樹立法治思維方式。領導幹部要帶頭厲行法治,帶頭學習、遵守憲法和法律,切實增強法治意識,自覺做到依法辦事、辦合法事,做到辦事情、想問題、作決策堅持以法治為主要標准,以法治為主要手段,以法治為基本方式,自覺摒棄人治思維,努力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確保在法治軌道上推動各項工作。任何個人和組織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絕不允許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
4.增強依法執政能力。建立黨員領導幹部法律知識學習培訓長效機制。黨委(黨組)中心組要每年集中學法1~2次,市、縣(市、區)要每年舉辦1~2次綜合性學法報告活動。推行領導幹部任前法律考試,探索建立領導幹部述法制度和公務員、事業人員任職和招考法律知識考試制度。紀檢部門要進一步加強領導幹部和黨員反腐倡廉法律法規宣傳教育,加大黨內監督和查處大要案力度,切實推動全市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倡廉工作深入開展。各級組織部門要把能不能依法辦事、遵守法律情況作為考察識別幹部的重要內容,使法治建設真正成為一種硬標准、硬要求、硬約束,不斷提高各級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
三、著力推進法律法規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切實提升人大依法監督工作水平
5.加強監督工作。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市、縣(市、區)人大及其常委會要加強對「一府兩院」的監督,加大對法律法規實施情況的檢查,作出加強法制宣傳教育的決議,促進人民群眾法律素質的提高,推進法治長治建設。
6.做好立法調研工作。根據上級人大立法調研工作安排,廣泛聽取和徵求廣大群眾意見和建議,結合我市實際,認真分析研究匯總,為上級立法提出科學、具體、有價值的建議意見。
7.加強對規范性文件的備案審查工作。市、縣(市、區)人大常委會要嚴格按照省人大常委會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工作規程加強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工作。各級行政機關要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制定規范性文件,嚴格執行規范性文件統一登記、統一編號、統一公布制度和有效期制度。
四、著力推進嚴格執法,切實加快法治政府建設
8.依法規范政府職能。深入推進行政體制改革,依法規范市、縣(市、區)政府在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等方面的職能,深入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社分開,切實減少對微觀經濟活動的干預。進一步清理、減少和調整行政審批事項,加強規范性文件清理審查工作。行政機關嚴格依照法律、法規、規章實施行政管理和執法;沒有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行政機關不得作出影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義務的決定。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充分發揮社會的自我完善功能。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凡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能夠自主解決的、市場競爭機制能夠調節的、行業組織或者中介機構通過自律能夠解決的事項,行政機關不通過行政管理去解決。
9.健全依法決策程序。嚴格執行重大決策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的程序規定。建立重大決策事項會前交由法制機構進行合法性審查制度,建立政府法律顧問制度。全面實施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和重大政策制定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凡是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影響面廣、容易引發社會不穩定問題的重大決策事項,都要進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建立決策跟蹤評價和責任追究制度,凡超越許可權、違反程序的決策行為及決策失誤造成嚴重後果的,依法嚴肅追究決策部門、單位和相關人員責任,堅決防止因決策不當引發社會矛盾。
10.嚴格規范執法行為。各級行政機關要自覺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嚴格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加強行政執法隊伍建設,嚴格執法人員持證上崗和資格管理制度,狠抓業務能力、執法紀律和職業道德教育,提升執法人員綜合素質。加大行政執法力度,完善行政處罰、行政許可、行政強制、行政徵收或徵用等行政執法案卷的評查制度,嚴厲查處各類違法案件和行為。扎實推進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合理界定執法許可權,明確執法責任,推進綜合執法,減少執法層級,切實解決多頭執法、多層執法和執法缺位、執法混亂問題。改進和創新執法方式,堅持管理與服務並重、處置與疏導結合,努力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扎實推進執法規范化建設,加強制度建設,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細化執法流程,明確環節步驟,嚴格程序公正,規范裁量許可權,堅持做到平等對待、適當適度、文明執法。加強行政信息化建設,推行執法流程網上管理、執法活動網上監督、執法效果網上考核,提高執法效率和規范化水平。
11.深入推進政務公開。加大政務信息公開力度,凡是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政府信息,都要主動、及時、准確、具體向社會公開。重點推進財政預算、公共資源配置、重大建設項目批准實施、社會公益事業等領域的政府信息公開。推進辦事公開,拓寬公開領域,所有面向社會服務的政府部門都要依法公開辦事依據、條件、要求、過程和結果。創新政務公開方式,加強電子政務建設,推行網上電子審批,充分發揮政務網站的信息查詢和在線辦事功能。規范和監督醫院、學校、公交等公共企事業單位的辦事公開工作,為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提供優質、高效、便利的服務。
12.大力加強行政監督。行政機關要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政協的民主監督和司法機關的法律監督,高度重視輿論監督,切實強化行政機關內部層級監督和專門監督,探索建立監督聯席會議制度和行政執法人員執法檔案制度。全面推行行政執法評議工作,拓展評議范圍,完善評議方式,擴大群眾參與,提高評議實效。認真按照行政訴訟程序履行職責義務。嚴格行政問責,嚴肅查處行政不作為、亂作為和失職瀆職、濫用職權、損害群眾利益等問題,做到有錯必究、有責必問。對因違法行政導致發生重大責任事故、事件或者嚴重違法行政案件的,堅決實施行政問責。
13.依法化解矛盾糾紛。建立健全政府負總責、政府法制機構牽頭、各職能部門為主體的行政調解工作體制,充分發揮行政機關在化解行政爭議和民事糾紛中的作用。進一步加強法制機構和隊伍建設,加強和改進行政復議工作,扎實推進行政復議委員會試點工作。建立行政機關負責人重大復議案件出席聽證制度。完善行政復議與信訪的銜接機制。完善行政應訴制度,大力推進行政機關負責人主動出庭應訴制度,不斷提高行政機關負責人行政訴訟出庭應訴率。
五、著力推進公正司法,切實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14.深化司法改革。認真落實中央深化司法體制機制改革的各項部署,優化司法職權配置,健全司法職權結構和組織體系。完善貫徹落實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制度和措施。建立健全司法經費保障體制。進一步完善司法救助制度和刑事賠償制度。進一步規范和完善人民陪審員、人民監督員制度,擴大司法參與。積極穩妥地推進勞動教養制度改革、涉法涉訴信訪工作改革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改革。健全完善科學、合理的司法權力運行機制,依法理順政法機關內外、上下、左右關系,確保執法權、司法權高效正確運行,保障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職權。
15.維護司法權威。各級黨委要帶頭維護司法權威,市、縣(市、區)人大及其常委會要依法實施監督,各級行政機關要依法參與訴訟活動、認真履行協助義務、自覺履行生效裁判。加強司法保障機制建設,建立對非法干預司法活動進行備案登記和查處追究制度,堅決排除地方保護主義和本位主義對司法活動的干擾,規范新聞媒體對司法機關正在辦理案件的報道,保障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職權。加強司法公信力建設,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司法不公問題,健全司法糾錯機制。加大生效裁判的執行力度,建立健全執行聯動威懾機制,有效解決執行難問題。把解決信訪問題納入法治軌道,依法維護公正結論、依法保障合法權益、依法糾正錯誤裁決,保護合法信訪、制止違法鬧訪,努力實現案結事了、息訪罷訪,實現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與維護司法權威的統一。
16.規范司法行為。進一步規范辦案流程,所有司法行為都要嚴格依法依規依章進行,針對容易出問題的環節,要明確權力運行的范圍、條件、程序和界限,避免司法隨意性。規范執法尺度,完善案例指導制度,及時發布指導性案例,統一類案裁判標准。推進量刑規范化工作,促進量刑公平公正,增強法律適用的統一性。積極引導司法人員正確行使自由裁量權,確保自由裁量合法合情合理,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
17.提高司法效率。進一步完善案件繁簡分流的制度,優化配置司法資源,提高訴訟效率,降低司法成本。處理好實事求是、有錯必糾與維護司法既判力的關系。進一步完善涉法涉訴案件的終結機制,減少非法上訪、無序信訪對司法機關人力財力等資源的消耗。加大清理超期羈押案件的力度,嚴格依法處理,避免久押不決、久拖不決。
18.強化司法監督。強化上級司法機關的監督職能,通過訴訟程序及時糾正下級司法機關錯誤裁決。充分發揮政法各部門在刑事案件中的監督制約作用,共同保證刑事案件的公正處理。加強黨委政法部門的執法監督、人大的權力監督、政協的民主監督、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和社會公眾的監督,促進公正司法。完善司法機關的內部監督制度,通過案件管理機制改革,提高司法效率和辦案質量。
19.推進司法公開。嚴格落實警務公開、檢務公開、審判公開制度,除法律規定保密的情況外,最大限度地向社會公開執法依據、執法程序、執法時限、執法進度和執法結果,保障當事人和社會公眾享有充分的知情權。進一步拓寬公開渠道,將公開載體從傳統的公示欄、報刊、宣傳冊等,拓展到網站、博客、微博客、即時通訊工具等網路新興媒介,豐富司法公開載體。建立健全新聞發言人和新聞發布例會制度,及時發布司法信息,積極回應社會關切。通過裁判文書上網、邀請群眾旁聽庭審、推行司法開放日制度等措施,拓展司法公開的廣度和深度。
20.提升司法能力。建設一支政治堅定和專業化、職業化水平較高的司法隊伍。加大培訓力度,積極推進專題培訓和崗位練兵,加強司法人員對法律精神的學習掌握和對司法規律的研究把握,切實提高法律素養、司法能力、辦案水平。加強專業化建設,深入開展職業道德教育,建立職業准入、分類管理、職業保障等制度,研究完善符合司法職業特點的人事管理、人才保障制度,為司法人員提供良好的職業保障,增強司法人員的職業認同感和榮譽感。
六、著力推進全民守法,切實加強法治社會建設
21.全面實施全民普法規劃。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堅持法制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相結合、與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相結合、與公民意識教育相結合,突出抓好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宣傳教育,重點加強對領導幹部、公務員、青少年、企事業經營管理人員和農民的法制宣傳教育,深入推進法律「六進」及法律宣傳日、宣傳周、宣傳月等普法主題教育活動,不斷創新法制宣傳教育形式和手段,堅持傳統手段與現代宣傳方式相結合,切實增強宣傳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推動形成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辦事的良好社會風尚。
22.大力推進法治文化建設。充分發揮法學研究和法學教育機構、行業團體和法律服務中介機構的重要作用,進一步繁榮法學教育和理論研究,促進法學理論與法治實踐相結合。著力加強教學課堂、媒體網路、影劇院、城市廣場、移動通信、集貿市場、城鄉居民區、流動屏幕、LED屏、各種宣傳欄廣告牌「十大法治文化陣地」建設,推動法治文化與社會文化有機融合、法治文化設施與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功能互補。積極推動法制電視片、法制文藝表演、法制書畫攝影、法制專欄版面、法制夜校、法制文化大院、法制演講比賽、法律知識競賽、法制大篷車、法制集市「十大法治文化工程」,廣泛開展群眾喜聞樂見、豐富多彩的法治文化活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法治文化的需求。
23.深入推進社會管理創新。圍繞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源頭治理、動態管理、應急處置相結合的社會管理機制。加強基層社會管理服務體系建設,推廣網格化管理服務體系,創新流動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務,強化公共安全體系和企業安全生產基礎建設,完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深化平安建設,提升人民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深入推進社區居民自治,鼓勵城鄉社區居民積極探索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新途徑、新辦法。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通過轉變工作方式、創新管理手段、構建服務平台,切實把基層黨組織的政治、組織、制度優勢轉化為服務和管理優勢,充分發揮黨組織在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中的領導核心作用。
24.廣泛開展依法治理。深化地方、行業、基層依法治理,形成市、縣、鄉、村、校、企「六位一體」聯動格局。加大重點領域專項整治力度,依法嚴厲查處安全生產、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食品葯品安全、交通安全、假冒偽劣、農產品質量安全等方面的違法案件,嚴厲打擊各種破壞市場經濟秩序的違法犯罪活動。推進基層民主法治建設,堅持普法教育與法治實踐相結合,進一步推進城鄉居民依法自治,推進基層法治服務陣地建設,積極推廣在鄉(鎮、街道)、社區(村)建立「法治服務中心」、「公民法治驛站」、「居民法治之家」等做法,積極引導公民有序參與基層民主法治實踐,推進基層依法治理深入開展。把推進企業依法經營放在突出位置,建立健全企業內部經營管理制度。完善企業法律顧問制度,提高企業防範處理法律風險的能力和依法經營管理水平。
25.加強誠信長治建設。認真貫徹落實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加強誠信建設全面推進依法治省的意見》(晉辦發〔2013〕8號),以市場主體准入、依法納稅、合同履行、產品質量、社會成員信用度建設為重點,推進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司法公信及信用體系建設,進一步提升社會誠信意識、政府依法行政意識、司法公信力和企業信用度,逐步建成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的覆蓋全社會的徵信系統,確保社會誠信環境明顯優化。
26.拓寬公民權利救濟渠道。建立健全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完善信訪制度,健全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的工作體系,建立專業性、行業性調解組織,進一步擴大法律援助覆蓋面,加大各類法律服務、司法救助和全社會各項救助工作力度,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渠道,著力解決農村土地徵用、城鎮房屋拆遷、企業改制、涉農利益、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環境保護、安全生產、食品葯品安全、城市管理、涉法涉訴等方面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切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大力實施法治為民工程,進一步提高法律服務和保障水平。
27.深入開展法治創建活動。扎實推進法治城市、法治縣(市、區)和依法治理示範單位創建活動,研究制定科學合理的考評指標體系和簡便實用的考評辦法。廣泛開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示範點等行業法治創建活動和法治機關(單位)、誠信守法企業、法治鄉(鎮、街道)、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等系列法治創建活動,形成以法治城市和法治縣(市、區)創建為引領、以行業法治示範點創建為支撐、以基層法治創建為基礎的覆蓋全市的法治創建活動體系。
七、強化組織領導,切實保證法治建設扎實推進
28.加強組織領導。法治建設在市委的統一領導下進行,市委依法治市領導組作為市委的議事協調機構,要定期研究解決法治建設中的重大問題。領導組辦公室要履行規劃指導、組織協調、督促檢查、考核驗收、總結評比的職責,推進法治建設各項工作扎實開展。各縣(市、區)要成立相應領導機構,加強對法治建設的組織領導、科學謀劃、統籌協調和督促指導,確保法治建設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加大經費保障力度,積極為法治建設創造必要條件。
29.建立工作機制。建立六個專項聯席會議機制。一是建立依法監督聯席會議機制,由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牽頭,研究推進法律法規實施監督檢查工作。二是建立依法行政聯席會議機制,由市政府法制辦牽頭,協調推進依法行政。三是建立公正司法聯席會議機制,由市委政法委牽頭,協調推進政法機關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四是建立依法經營聯席會議機制,由市工商局牽頭,協調推進市場主體依法經營。五是建立基層民主法治建設聯席會議機制,由市民政局牽頭,組織開展基層民主法治建設工作。六是建立普法和依法治理聯席會議機制,由市司法局牽頭,協調推進依法執政、普法教育、法治文化建設及基層法治創建工作。六個專項聯席會議要實行項目化管理方式,確定一批帶動性強、能夠產生累積效應的重點工作項目,以重點項目帶動法治建設整體水平的不斷提高。各縣(市、區)要建立相應的協調推進機制,形成上下聯動、協調有力、高效運轉的工作格局。
30.加強督導考核。市委依法治市領導組辦公室要加強對全市法治建設的調研指導,深入基層、深入一線,及時了解掌握基層法治建設的推進情況。確定一批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法治建設試點,按照實踐探索、基層突破、試點先行、總結經驗的工作思路,堅持典型引路、以點帶面,探索形成法治建設工作新範式。研究制定科學合理的法治建設考核評價指標體系,把推進法治長治建設情況作為考核評價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發揮考核評價的杠桿作用,加快依法治市步伐,為實施「五五」戰略、加快轉型跨越、率先全面小康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⑸ 政府在食品葯品安全管理中應如何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
一、牢固樹立執政為民的理念
把握樹立執政為民的理念,一是要增強宗旨觀念,圍繞民生問題,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真抓實干創新監管理念,解決公眾熱點難點問題,真正把為民謀利的要求落到實處;二是要牢記發展是黨的執政興國第一要務的理念。積極拓展執法新領域,探索執法服務新方式,維護葯品市場經濟發展秩序,營造公平、公正的葯品市場競爭環境;三是要嚴格依法行政。加強食品葯品執法人員的法制觀念和依法行政能力,堅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在依法行政中樹立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地位和形象。
二、牢固樹立創新監管方式的理念
創新是不斷做好工作的源泉。創新而規范的監管方式,是營造葯品市場公平競爭環境的有效手段。而提高和監管葯品市場工作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監管理念,嚴格履行監管職責,進一步強化企業作為食品葯品安全第一責任人的意識;二是樹立科學監管理念,要徹底改變過去運動式、被動式、突擊式的監管理念,樹立常態、精細、長效的科學監管理念;三是樹立監管與發展並重的監管理念,要徹底改變輕監管、重發展的理念,加大對食品葯品保障體系和設施的投入,加強食品葯品源頭管理;四是樹立公正廉潔的執法理念。以執政為民、執法為民為指導,通過一層抓一層、一級負責一級、層層抓落實,做到依法執政,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把好事實關、證據關、程序關和法律適用關,確保執法監督行為程序化、規范化、合法化。公正執法、廉潔執法、文明執法,讓黨和政府放心,讓人民群眾滿意。
三、加強隊伍建設,樹立良好執法形象
繼續加強幹部隊伍自身建設,不斷提高監管能力和監管水平,行政執法人員的素質高低直接影響著監管對象乃至全社會對政府部門的形象。嚴格依法行政,對執法隊伍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加強食品葯品監管部門執法隊伍建設的重點在於:一是嚴把行政執法隊伍「進門關」。對進入不同崗位的行政執法人員的文化素質應提出不同要求,努力改善和提高行政執法隊伍的知識結構,不拘一格選拔人材;二是抓好行政執法人員的法律知識和業務知識的培訓,提高嚴格執法,規范依法行政執法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定期對行政執法人員進行崗位職責紀律教育;四是強化文明執法意識。
四、加強制度建設,提高執法水平
加強制度建設是食品葯品監管部門做好執法工作的重要保障。嚴格執法、依法辦事,必須要嚴格和規范執法行為,完善執法程序,建立統一、公正、合理的執法機制。
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食品葯品監管全局,樹立和實踐科學監管理念,提高執法工作的透明度。實行執法行為的公開化,公開辦事要求、辦事時限、辦事結果,接受社會的監督;建立對企業執法檢查的登記許可制度和預告制度,以確保當事人享有的知情權。嚴格按行政許可要求,進行依法監管,將行政執法作出的處理依據、過程和結果向社會公開,不發生「內外」有別之類的問題。要規范執法行為,重點是改變重執法實體、輕執法程序、重結果制裁、輕事前監督的現象,同時健全制度和強化監督,確保職責的履行。
五、營造安全有效的用葯環境。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制售假劣葯品的違法事件也不斷發生。有些葯品肉眼鑒別不出,甚至用科學的設備鑒別有時也難以鑒別真偽,嚴重的威脅了老百姓的安全用葯。那麼如何營造良好的用葯安全環境?首先要嚴格規范葯品市場准入關,對從事葯品經營者要進行全面清理登記,並全程跟蹤檢查;建立長效監管機制,不斷完善各項措施,加強全系統的信息互聯網,與相關部門聯合打擊違法制售假劣葯品和違法生產、經營葯品的行為;加大食品葯品安全知識宣傳力度,增強公眾的自我保護意識,形成社會各界共同參與食品葯品監管的良好氛圍。
六、公平公正文明執法,樹立監管形象
食品葯品監管部門在葯品市場監管和行政執法中能否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不僅在工作中要做到「親民、愛民、利民」,還應做到公平、公正、文明執法。食品葯品監管執法人員在行政執法中擔負著懲惡揚善的正義和責任,要在社會各界和人民群眾中喚起法律的尊嚴,樹立公正與正義的良好形象,提升食品葯品監管部門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和地位。因此,做到公平公正執法,除制度和管理的因素外,關鍵是在執法中用好手中的權利,確保執法的從嚴、公平、公正,樹立執法信用。
來源:http://www.xjboz.gov.cn/html/2011-06/11-06-16-Q9KV.html
⑹ 如何進一步加強政府法制機構自身建設
大慶市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 孫劍
一、建立政執法人員隨機測評制度 不斷提高行政執法人員素質
首先,通過舉辦了全市行政執法人員能力測試,不斷提高行政執法人員的業務能力和執法水平,在更高層次上推動依法行政、依法服務的一項重要舉措。根據《國務院關於加強市縣政府依法行政的決定》和《大慶市全面推進依法行政五年規劃》的要求,為逐步建立和完善行政執法人員測試制度,測試的內容主要涵蓋了公共行政法律知識、專業執法知識等多個方面。在試題選擇上,事前邀請了國家行政學院及我省高校的一些專家學者,專門設計了試題庫,力爭緊密結合行政執法人員的工作實際,全面而系統地檢測執法人員的執法能力與水平。
其次,採取計算機化在線考試的方式對行政執法人員進行業務能力測試。今後,將逐步完善網上培訓和自測系統,進一步將自我培訓和組織定期測試相結合,並將這項工作常態化、制度化,所有行政執法人員都要參加能力測試,接受培訓,提升素質。每次參加測試的人員由市法制辦根據執法人員名冊隨機抽取,試題由題庫自動生成,採取集中組織上機考試的方式,成績由測試系統當即揭曉。每次測試結束後,在一定范圍內通報公布各單位參加測試人員的成績,對測試不合格的執法人員,安排其離崗培訓,擇日補考;對補考不合格的,建議該單位取消其執法資格。
當前,大慶市正處於現代化濱湖大城市建設的關鍵時期,經濟社會面貌和各項工作日新月異。行政執法人員在各自的專業執法領域承擔著極其繁重的執法任務,對維護市場規則、規范社會秩序起著不可代替的作用。行政執法人員自身素質亦要不斷更新和提升,以更好地適應發展的需要。因此,開展行政執法人員業務能力測試是提高執法水平和能力、規范執法行為、提高執法效能、優化發展環境的一項重要舉措。
二、開展行政首長出庭應訴試點 有效化解行政糾紛
過去,行政機關首長出庭應訴的案件較少,大多都是委託代理人或者一般工作人員出庭應訴。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有的行政首長怕輸官司,丟面子,有損於自己的形象。二是官位意識強。大多行政案件的行政相對人,與行政機關是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行政首長出庭訴訟,感覺拉不下架子。三是不懂法律。許多行政首長在行政管理方面可能有一定的能力,但對於出庭方面及相關的法律不懂或一知半解,生怕出庭訴訟時出洋相,於是乾脆不出庭。四是抵觸情緒,不把法律當一回事。事實上, 行政訴訟是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它具有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維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是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行政首長出庭訴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是提高領導者的法律意識。首長親自參加訴訟,不僅能夠從中學到一些法律知識,而且還能提高尊重法律、嚴格執行法律的觀念。二是有利於領導者總結經驗教訓,進而改善工作方法。三是有利於提高行政首長的履政能力並從中受到教育,提高工作能力。四是有利於推進我國的法制化進程。行政首長出庭訴訟,體現出對法律的尊重,從而帶動整個單位乃至整個社會尊重法律,對法律的執行起著促進作用。
三、先行審查政府合同 為促進依法行政保駕護航
正確決策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把行政決策納入規范化、制度化、法律化軌道,真正做到按制度和程序決策、科學民主決策,同時加強有效監督管理,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近年來,大慶市在城市建設、國企改制、土地徵用、招商引資、重點項目建設等重大事項決策上,規定要廣泛徵求公眾意見、組織專家開展咨詢論證,交由法制機構進行合法性審查,還要在深入調查研究、廣泛聽取意見、充分論證的基礎上,按規定要求集體討論決定,同時建立了相關糾錯和懲處機制。為加強對政府合同的審查監督,依法維護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應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結合實際,制定並出台了一些市政府合同法律審查規定。來明確市政府合同法律審查的八種類型:國有土地、水域、森林等自然資源租賃、承包、出讓合同;房屋等國有資源的建設、養護、出租、承包、買賣合同;行政徵收、徵用、委託合同;政府借款合同;政府采購合同;特許經營合同;各類招商合同;需要納入審查的其他合同。明確政府法制機構或部門法制機構是政府合同的法律審查機構,未經法律審查的政府合同草案,不得呈送領導審定或提請會議審定;規定出審查機構對政府合同的審查內容;審查機關和承辦機關的權力義務;規定了對未經法律審查簽訂政府合同的責任追究。
四、規范行政權力 提高執法水平
一是要建立依法行政工作考評機制,市、縣區政府每年都組織開展依法行政工作考評,並將考核結果納入政府目標管理;三是建立了依法行政獎勵機制,對依法行政先進單位和個人進行了表彰,並決定以後每兩年以市政府名義開展一次評比表彰;四是建立健全了學法制度。四是成立依法行政研究會,研究會除參與了行政許可審批事項清理工作、有關法規、規章的起草工作和開展法制宣傳培訓工作以外,每年就依法行政工作的重點、熱點、難點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專題研究,組織開展相關理論研討活動。研究會組織課題組,重點對市依法行政指標體系進行了研究,旨在通過對法治政府的精神實質進行深入剖析和科學概括,把法治政府的內在要求分解、細化和量化,轉化為一個個可以測評的指標,組成一個體系和系統。在深入調查研究、詳細分析論證的基礎上,經過反復試評、修改完善,最終由專家學者會同政府法制部門組成的課題組,確定並完成了這套指標體系。
依法行政指標體系是一個高度概括和綜合的有機整體,是理論與實踐的有力結合,是對依法行政的最科學把握,具有廣泛的指導意義和深刻的指引作用。
五、規范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 維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
過去,對同一違章違規行為,比如違章駕駛,受到處罰的金額可能多些也可能少些,這種同案異罰的現象,為促進行政處罰實施主體正確行使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維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對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實施做出更細致明確的規范,讓自由裁量不再信馬由韁。
一是各行政處罰實施主體要對本單位負責實施行政處罰的執法依據進行梳理,對含有自由裁量權內容的行政處罰的執法依據(包括頒布機關、處罰的違法行為、執法許可權、執法程序、強制措施、處罰種類、處罰標准及自由裁量幅度等)編制目錄,使得罰有依據。二是在梳理行政處罰執法依據的基礎上,行政執法部門要按照合理行政、過罰相當和處罰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對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的運用范圍、行使條件、裁量幅度、事實要件等,進行合理細化和分解,作出准確、科學、詳盡的規定。同時方案給出了統一標准,使得處罰公平公正。比如,實施方案中規定,對同種違法行為,法律、法規、規章規定可選擇多種行政處罰的,應當確定一種行政處罰;對同種違法行為,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罰款自由裁量幅度較大的,應闡明不同情況,並相應確定一個相對固定的罰款數額、比例或倍數;對同種違法行為,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行政拘留期限自由裁量幅度較大的,應闡明不同情況,並相應確定一個固定的行政拘留期限;從輕處罰、減輕處罰或不予處罰的,應當嚴格依照法定條件,闡明在何種具體情況下執行,不得增設或創設條件;符合法定從輕處罰情形的,一般可按相應處罰幅度下限執行;符合法定減輕處罰情形的,應當明確具體的處罰標准;對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等因素基本相同的同類違法行為實施行政處罰,處罰幅度應當保持一致。三是方案要求建立自由裁量說明制度,這就要求不僅要按統一標准處罰,行政執法機關在行使自由裁量權時還要說個明白。行政執法機關在行使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時,要充分聽取當事人的陳述、申辯。對當事人的申辯意見是否採納,以及有關從重、從輕、減輕處罰的理由,都應當在處罰決定中予以說明。被處罰的當事人依法要求聽證的,行政執法機關應當依法組織聽證。此外,方案還規定要建立自由裁量審核、自由裁量集體研究、,評議考核和過錯責任追究等制度,以進一步規范自由裁量權的行使。
六、不斷完善法律顧問制度 為政府提供更好更多服務 建立政府法律顧問制度,是市政府轉變職能、推進依法行政的一項重要手段。建立法律顧問制度,充分發揮政府法律顧問的作用,認真聽取法律顧問在立法、行政執法、行政復議、行政訴訟、信訪接待以及重大決策過程中所涉及的法律問題方面的咨詢意見和建議,促進了政府工作的規范化、法制化。
隨著依法行政工作的日益推進,市政府所屬部門也可建立了法律顧問制度。政府的法律顧問和政府所屬部門的法律顧問是一支高素質的法律人才隊伍,把這支隊伍加以適當整合,就可以根據需要迅速形成整體合力,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為政府提供更多、更好、更高效的服務,也就有可能發揮更大的作用。那麼,怎樣整合?怎樣搭建必要的平台?經過研究,確定市法制辦為牽頭單位,採取案例研討、專題調研、法制講座、訴訟代理等多種形式,將這支隊伍整合。充分發揮法律顧問的參謀助手作用,提高服務質量和工作效率,建立市政府及其部門法律顧問工作聯動機制,確保各項法律事務得到及時有效處理;進一步明確了法律顧問工作內容:對於涉及政府的各類涉法、涉訴事務的研究處理,復雜、疑難以及有重大影響事件的全程參與處理,對地方性法規、規章草案或政府規范性文件草案的審查、論證,對涉及市政府的復議、訴訟、仲裁等案件代理,對於招商引資、國有資產處置等活動相關法律問題的咨詢、重大項目談判的全程參與等。
全面推進基層政府依法行政,做好各項政府法制工作,為推進市縣政府依法行政,為大慶又好又快發展不懈努力。
⑺ 縣政府如何加強食品葯品監管能力建設的最新相關信息
踐行科學監管理念,提高食品葯品監管水平濉溪縣食品葯品監管工作思路的核心就是堅持以人為本,確保人民群眾飲食用葯安全。牢固樹立科學監管思路,按照市場運行的客觀規律,構建合理的監管機制和制度體系,最大限度地優化配置各項監管資源。加強隊伍建設,進一步提高科學監管水平和能力。一方面要抓領導班子建設,不斷提高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服務意識。另一方面抓好執法隊伍建設,增強執法人員的凝聚力和戰鬥力,牢固樹立「執法就是服務」理念,將嚴格執法與熱情服務結合起來。創新監管手段,建立長效監管模式。加強食品葯品安全責任體系建設,加大培訓教育力度,強化企業是產品質量第一責任人的觀念。監管部門要增強監管責任意識,建立完善責任制。推進企業誠信體系建設,完善行業自律機制,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及運行機制,優化誠信建設氛圍,為企業發展做好服務。建立健全技術支撐體系,以科學技術和手段為依託,繼續完善食品葯品檢驗機構建設,提高檢驗檢測能力和技術水平;加強信息化建設,利用網路實現對相對人的遠程監管,力求降低監管成本,提高監管效率;完善重大食品葯品安全事件應急機制,健全和監測工作運行模式、組織體系,努力構建統一指揮、分級負責、反應靈敏、協調配合的應急管理體系。健全監管機制,規范行政行為。加強對執法行為的監督,規范和提高執法人員的執法水平,推進依法行政。加強內部監督,完善對認證發證、稽查處罰等重點領域人員的監督,實行權力分解、崗位輪換、集體審批,公開辦事制度和辦事程序,防患於未然。主動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向社會公布葯品監管法定依據、執法程序、辦事期限及服務承諾,確保葯品監管相關法律法規得到正確貫徹。把推行政務公開作為提高行政效率、優化發展環境的一項重要措施,讓公眾參與監管,推進效能建設,優化政務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