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立法法修改評論

立法法修改評論

發布時間: 2022-03-05 16:16:50

『壹』 如何評價這次《立法法》修改中的地方立法擴權

從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角度來看,《草案》在擴大地方立法權方面所作努力,具有如下積極意義。
其一,有利於我國立法體制的完善。
其二,有利於在堅持中央統一領導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貳』 廣東一公司全體員工因 2 小時內未回復群內消息被罰款 200 元,如何評價這一規定

工作群確實為工作帶來了便利,但是如何管理工作群也是一個慢慢摸索的過程,建議可以在員工入職時告知相關事項。

那麼

未及時回復工作消息

是否能成為處罰理由呢?

01

企業制定的

《微信使用管理辦法》

是否具有效力?

討論該事件是否合法首先要看參照執行的制度是否合法。「合法」的概念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辦法》的內容是否合法,其二是《辦法》的實行是否經過民主程序,兩者缺一不可。

根據相關法律規定,企業的規章制度要經過的合法程序,包括制度是否經過職代會討論通過,制度的實施職工是否知情等。

02

用人單位是否有權依照

公司規章制度對員工罰款?

用人單位沒有處罰權。《廣東省勞動保障監察條例》第五十條規定,「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規定了罰款內容,或者其扣減工資的規定沒有法律、法規依據的,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責令改正,給予警告」。這就直接從立法上禁止了企業對員工行使罰款權。因此這家公司做法已違法。

根據我國《行政處罰法》的規定,對財產的處罰只能由法律、法規和規章設定。用人單位沒有罰款權力,即便用人單位有明確的制度規定,也不可作為罰款的依據。
深圳例外

《深圳市員工工資支付條例》(2019年修訂)第三十四條第一款第二項規定:用人單位按照依法制定的規章制度對員工進行違紀經濟處罰。

《深圳經濟特區和諧勞動關系促進條例》第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用人單位依照規章制度對勞動者實施經濟處分的,單項和當月累計處分金額不得超過該勞動者當月工資的百分之三十,且對同一違紀行為不得重復處分。

我國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沒有對企業的罰款作禁止性的規定。但是《立法法》第九十條第二款規定:經濟特區法規根據授權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變通規定的,在本經濟特區適用經濟特區法規的規定。所以,深圳的規定是有效的。

勞動者們作為「維權主角」,要對侵權條例說「不」,但是打工人往往會因為不懂如何維權,或者害怕因此丟了工作,只能是敢怒不敢言。越是如此,越會讓個別用人單位的違法違規行為變本加厲。

也正因勞動者在用人單位面前處於弱勢地位,當涉及勞動糾紛處理時,往往會向勞動者傾斜,勞動者維權時大可挺直腰桿,用好法律武器。

『叄』 朱征夫的人物評價

2003年作為廣東省政協委員,提出《關於率先在廣東廢除勞動教養制度的提案》,從立法法第八條第(五)款的規定出發,以缺少法律依據和違反程序公正為由對勞動教養制度提出質疑。08年作為全國政協委員提議建立統一的社保制度,允許社保一卡通。同時提出《關於全國人大收回稅收立法授權的提案>,建議有關稅收的立法授權由人大收回,實行嚴格的稅收法定。09年提議調整國家審計制度,把審計署放到全國人大,以防止同時作為行政權審計署與財政部之間的利益沖突。同在09年的全國兩會上,針對金融危機以後珠三角老闆頻頻欠薪跑路、打工者生活無著落的情況,提出修改刑法,在刑法中增設「欠薪逃匿罪」。2010年,提出<<關於解決流動人口選舉問題的提案>>。2011年1月,在廣東省政協大會的自由發言階段,以《立法法》沒有授權立法,上位法沒有理順,以及土地歸國家所有為由,反對發改委試行徵收房產稅。2012年提出改革住房公積金制度的提案,要求增加住房公積金的增值保值功能,提高住房公積金存款利息。2013年提議全國人大設立憲法委員會,協助人大常委會監督憲法的實施。2014年提議廢除《賣淫嫖娼人員收容教育辦法》。
2011年2月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刑法修正案八,規定了惡意欠薪罪;
2013年11月,黨的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加快房地產稅立法;
2013年12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廢除有關勞動教養法律規定的決定》。

『肆』 為什麼法律要公開啊在法理學上說

從法律的概念上講,法律是全體國民意志的體現,國家的統治工具。由享有立法內權的立法機容關,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並頒布,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規范總稱。可見,法律必須經過頒布才能生效,這就是法律必須公開的原因。
從法律的作用上講,法律具有明示作用,主要是以法律條文的形式明確告知人們,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哪些行為是合法的,哪些行為是非法的。違法者將要受到怎樣的制裁等。
法律還具有指引作用,主要是指法對人們的行為具有引導作用。行為的主體是每個人。對人的行為的指引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個別性指引,即通過一個具體的指示形成對具體的人的具體情況的指引;一種是規范性指引,是通過一般的規則對同類的人或行為的指引。可見,不公開的法律,無法實現其引導作用,進而實現公民的守法。

『伍』 17由專門機關負責保障憲法實施的規定始於下列哪一部憲 詳細�0�3

17.由專門機關負責保障憲法實施的規定始於下列哪一部憲法? A.1958 年法國憲法 B.1787 年美國憲法 C.1799 年法國憲法 D.1908 年蘇俄憲法 【答案】C 【考點】憲法實施保障的體制 【詳解】由專門機關負責保障憲法實施的體制起源於1799 年法國憲法設立的護法元老院,故正確答案為C 項。 【點評】本題屬於識記型題目,在教材(卷一)第225 頁,考生要注意的是,司法機關保障憲法實施的起源是美國,立法機關保障憲法實施的是英國。 18.關於專門人民法院,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 A.專門人民法院是設在特定部門或針對特定案件而設立,受理與設立部門相關的專業性案件的法院 B.軍事法院負責審判軍事人員犯罪的刑事案件,軍事法院的基層法院設在師級 C.海事法院判決和裁定的上訴案件,由最高法院管轄 D.鐵路運輸法院、森林法院只設基層法院 【答案】A 【考點】專門人民法院 【詳解】專門人民法院是設在特定部門或針對特定案件而設立,受理與設立部門相關的專業性案件的法院。目前我國設有軍事法院、海事法院、森林法院和鐵路運輸法院等專門人民法院,故A 項正確。 軍事法院分為三級,包括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法院(軍內最高級)、大軍區和軍兵種軍事法院(相當於中級)、軍級軍事法院(基層級)。其中基層法院設在軍級,故B 項錯誤。 海事法院判決和裁定的上訴案件,由海事法院所在地的高級法院管轄,故C項錯誤。 鐵路運輸法院分成基層法院和中級法院兩級,一是在鐵路管理分局所在地設立鐵路運輸基層法院,二是在鐵路管理局所在地設立鐵路運輸中級法院。森林法院也分為基層法院和中級法院兩級,基層森林法院設置在某些特定林區的一些林業局(包括木材水運局)所在地,中級森林法院設在地區(盟)林業管理局所在地或國有森林集中連片地區。故D 項錯誤。 【點評】本題的考點比較偏,在教材(卷一)第214-215 頁,所以要提醒考生復習憲法學在注意憲法條文的同時,不要忽略教材。 19.關於全國人大代表和省、自治區人大代表的名額,按照農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四倍於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的原則分配的規定,下列哪一說法是錯誤的? A.我國選舉權的平等原則既著重於機會平等,也重視實質平等 B.我國選舉法自頒布以來進行了四次修改,每一次都依據當時城鄉人口變化情況對城鄉代表名額的分配比例進行了調整 C.「實行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是我國選舉制度發展的方向 D.我國選舉法的修改反映了城鎮化發展的客觀趨勢 【答案】B 【考點】選舉平等原則 【詳解】我國《選舉法》規定了平等性原則,但是,平等不是平均,而是要求實質的平等。如果只注重形式上的平等,就會出現各級人民法院代表大會中農民比例過大,其他階層沒有足夠代表的不合理現象,故A 項正確。 城鎮化發展的客觀趨勢導致了我國《選舉法》進行了四次修改,但只是在第三次修改的時候改為將城鄉代表名額的比例統一調整為4∶1,2004 年第四次修改後的《選舉法》仍延用這一比例。故D 項正確,B 項錯誤。 2007 年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逐步實行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的建議,這將有助於實現平等選舉的原則,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故C 項正確。 【點評】本題的考點屬於熱點問題,因為《選舉法》即將面臨修改,而且修改的內容主要集中在城鄉代表名額的分配比例上。答案在教材(卷一)第163 頁,但選項B 考的比較細,因為涉及到了城鄉代表名額分配比例的歷史發展。 20.根據《全國人大組織法》規定,下列關於全國人大代表團的哪一說法是正確的? A.代表團團長、副團長由各代表團全體成員選舉產生 B.兩個代表團以上可以向全國人大提出屬於全國人大職權范圍內的議案 C.三個以上的代表團可以提出對於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組成人員,國家主席、副主席,國務院和中央軍事委員會的組成人員,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的罷免案 D.一個代表團和三十名以上的代表可以聯合提出對國務院及其各部、各委員會的質詢案 【答案】C 【考點】全國人大代表團 【詳解】《全國人大組織法》第4 條第1 款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按照選舉單位組成代表團。各代表團分別推選代表團團長、副團長。故 A 項錯誤。 《全國人大組織法》第10 條規定,一個代表團或者三十名以上的代表,可以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屬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范圍內的議案,由主席團決定是否列入大會議程,或者先交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是否列入大會議程的意見,再決定是否列入大會議程。故B 項錯誤。 《全國人大組織法》第15 條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三個以上的代表團或者十分之一以上的代表,可以提出對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組成人員,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副主席,國務院和中央軍事委員會的組成人員,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的罷免案,由主席團提請大會審議。故C項說法正確。 《全國人大組織法》第16 條規定,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期間,一個代表團或者三十名以上的代表,可以書面提出對國務院和國務院各部、各委員會的質詢案,由主席團決定交受質詢機關書面答復,或者由受質詢機關的領導人在主席團會議上或者有關的專門委員會會議上或者有關的代表團會議上口頭答復。故 D 項說法錯誤。 【點評】本題的考察比較細,近幾年由於憲法的主要條款都考察過了,為了避免試題重復,憲法學的命題明顯朝著一些比較細微的、平常不太注意的考點發展。本題中,選項A 雖然比較困難,但B、C、D 考的還是比較傳統的,屬於考生應當掌握的內容。所以,建議考生雖然不必把所有的法條都掌握,但最基本的重點內容還是要抓住。 21.根據《憲法》和《選舉法》規定,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 A.選民登記按選區進行,每次選舉前選民資格都要進行重新登記 B.選民名單應在選舉日的十五日以前公布 C.對於公布的選民名單有不同意見的,可以向選舉委員會申訴或者直接向法院起訴 D.法院對於選民名單意見的起訴應在選舉日以前作出判決 【答案】D 【考點】選舉程序 【詳解】《選舉法》第26 條第1 款規定,選民登記按選區進行,經登記確認的選民資格長期有效。每次選舉前對上次選民登記以後新滿十八周歲的、被剝奪政治權利期滿後恢復政治權利的選民,予以登記。對選民經登記後遷出原選區的,列入新遷入的選區的選民名單;對死亡的和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從選民名單上除名。故A 項錯誤。 《選舉法》第27 條規定,選民名單應在選舉日的二十日以前公布,實行憑選民證參加投票選舉的,並應當發給選民證。故B 項錯誤。 《選舉法》第28 條規定,對於公布的選民名單有不同意見的,可以向選舉委員會提出申訴。選舉委員會對申訴意見,應在三日內作出處理決定。申訴人如果對處理決定不服,可以在選舉日的五日以前向人民法院起訴,人民法院應在選舉日以前作出判決。人民法院的判決為最後決定。故C 項錯誤,D 項正確。 【考點】本題的考察比較傳統,考生只要對選舉程序比較熟悉,應當不難找出答案。需要注意的是B 選項中選民名單的公布時間,需要與候選人名單的公布時間(選舉日前15 日)、正式代表候選人名單的公布時間(選舉日前5 日)區分開來。 22.關於經濟制度與憲法關系,下列哪一選項是錯誤的? A.自德國魏瑪憲法以來,經濟制度便成為現代憲法的重要內容之一 B.憲法對經濟關系特別是生產關系的確認與調整構成一國的基本經濟制度 C.我國憲法修正案第十六條規定,法律范圍內的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D.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是我國憲法的一項基本原則 【答案】D 【考點】憲法中的經濟制度 【詳解】1919 年,德國進入魏瑪共和國時期,頒布了大量的「社會化」法律,並將經濟制度引入憲法,使德國成為經濟立法和勞工立法的先導。自此,經濟制度成為現代憲法的重要內容之一。故A 項正確。 經濟制度是國家確認為調整經濟關系的制度,它由憲法、法律、政策等構成。憲法是國家根本法,它對經濟關系特別是對生產關系的確認與調整構成一個國家的基本經濟制度。故B 項正確。 我國《憲法修正案》第16 條規定,憲法第十一條:「在法律規定范圍內的城鄉勞動者個體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國家保護個體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國家通過行政管理,指導、幫助和監督個體經濟。」「國家允許私營經濟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存在和發展。私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國家保護私營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對私營經濟實行引導、監督和管理。」修改為:「在法律規定范圍內的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保護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國家對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實行引導、監督和管理。」故C 項正確。 《憲法》第12 條規定, 社會主義的公共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國家保護社會主義的公共財產。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用任何手段侵佔或者破壞國家的和集體的財產。第13 條規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國家依照法律規定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權和繼承權。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公民的私有財產實行徵收或者徵用並給予補償。故D 項錯誤,依題意,當選。 【點評】本題表面上看是在考憲法中的經濟制度,但實際上仍然是在考憲法修正案的條文,只不過換了一種考法而言。 23.關於文化教育權利是公民在教育和文化領域享有的權利和自由的說法,下列哪一選項是錯誤的? A.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權利,又是公民的義務 B.憲法規定的文化教育權利是公民的基本權利 C.我國公民有進行科學研究、文學藝術創作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由 D.同社會經濟權利一樣,文化教育權利屬於公民的積極收益權 【答案】D 【考點】公民的文化教育權利 【詳解】公民的文化教育權利包括受教育的權利及進行科學研究、文學藝術創作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由。《憲法》第46 條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國家培養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第47 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進行科學研究、文學藝術創作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由。國家對於從事教育、科學、技術、文學、藝術和其他文化事業的公民的有益於人民的創造性工作,給以鼓勵和幫助。上述兩條均規定在《憲法》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中,故選項A、B、C 均正確。 公民享有的社會經濟、文化教育方面的權利主要包括財產權、繼承權、勞動權、休息權、獲得物質幫助權和受教育的權利等,除財產權和繼承權外,其他屬於公民的積極受益權,即公民可以積極主動向國家提出請求,國家也應積極予以保障的權利。D 項中「收益權」一般是針對經濟權利而言,且社會經濟權利並非都屬於「積極受益權」,故D 項錯誤。 【點評】公民基本權利是憲法中的必考內容,考生一定要掌握。本題A、B、 C 都是在考憲法中公民基本權利的條文,D 選項考一個理論問題,即關於受益權,亦即要求國家積極給付的權利。一般認為社會經濟權利中的勞動權、休息權,文化教育權利中的受教育權屬於受益權。而財產權、科學文化藝術活動自由屬於自由權,亦即要求國家消極不作為的權利。但本題即使考生對該理論不了解,也不影響解答該題,因為D 選項中用了一個明顯的錯誤:把受益權當成收益權,這顯然是錯誤的,因為只有財產權才能談收益權。 60.關於我國《憲法》的修改,下列哪些選項是正確的? A.1954 年《憲法》明確規定了憲法修改的提案主體 B.1982 年《憲法》是對1954 年《憲法》的全面修改 C.我國現行憲法共進行了四次修改,通過了31 條憲法修正案 D.「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是2004 年《憲法修正案》規定的內容 【答案】CD 【考點】憲法修改 【詳解】1954 年憲法對我國憲法修改制度從兩個方面做了規定:①規定了憲法修改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②規定了憲法修改的通過程序,明確規定了憲法的修改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全體代表的2/3 的多數通過。憲法修改的提案主體是1982 年憲法的規定,故A 項錯誤。 自1954 年憲法制定以來,我國憲法共經過了三次全面修改,其中第三次全面修改是對1978 年憲法的修改,通過了1982 年憲法,即現行憲法,故B 項錯誤。 我國現行憲法分別於1988 年、1993 年、1999 年和2004 年進行了四次修改,共通過了31 條憲法修正案。其中2004 年《憲法修正案》第24 條規定,憲法第三十三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三款:「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第三款相應地改為第四款。故C、D 項正確。 【點評】本題考我國憲法修改的歷史和現狀,答案在教材(卷一)第222 頁。 61.關於撤職案的審議和決定,下列哪些選項符合《監督法》規定? A.縣長可以向縣人大常委會提出撤銷個別副縣長職務的撤職案 B.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可以依法向本級人大常委會提出撤職案 C.撤職案應當寫明撤職的對象和理由並提供有關材料 D.撤職案由人大常委會全體組成人員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數通過 【答案】BC 【考點】《監督法》中的撤職 【詳解】《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監督法》第44 條規定,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本級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可以決定撤銷本級人民政府個別副省長、自治區副主席、副市長、副州長、副縣長、副區長的職務;可以撤銷由它任命的本級人民政府其他組成人員和人民法院副院長、庭長、副庭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審判員,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檢察委員會委員、檢察員,中級人民法院院長,人民檢察院分院檢察長的職務。第45 條規定,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可以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對本法第四十四條所列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撤職案。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主任會議,可以向常務委員會提出對本法第四十四條所列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撤職案。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五分之一以上的組成人員書面聯名,可以向常務委員會提出對本法第四十四條所列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撤職案,由主任會議決定是否提請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或者由主任會議提議,經全體會議決定,組織調查委員會,由以後的常務委員會會議根據調查委員會的報告審議決定。可知A 項錯誤,縣長沒有提出撤銷案的權力;B 項符合第45 條第2 款規定,為正確選項。 《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監督法》第46 條規定,撤職案應當寫明撤職的對象和理由,並提供有關的材料。 撤職案在提請表決前,被提出撤職的人員有權在常務委員會會議上提出申辯意見,或者書面提出申辯意見,由主任會議決定印發常務委員會會議。撤職案的表決採用無記名投票的方式,由常務委員會全體組成人員的過半數通過。故C 項正確,D 項錯誤。 【點評】本題考《監督法》,《監督法》仍然屬於新法的范疇,考生近幾年的考試都要注意。 62.關於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的適用,下列哪些選項符合《立法法》規定? A.同一機關制定的特別規定與一般規定不一致時,適用特別規定 B.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原則上不溯及既往 C.地方性法規與部門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裁決 D.根據授權制定的法規與法律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裁決 【答案】ABD 【考點】立法裁決 【詳解】《立法法》第83 條規定,同一機關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特別規定與一般規定不一致的,適用特別規定;新的規定與舊的規定不一致的,適用新的規定。故A 項正確。 《立法法》第84 條規定,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不溯及既往,但為了更好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別規定除外。故B 項正確。 《立法法》第86 條第1 款第(二)項規定,地方性法規與部門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提出意見,國務院認為應當適用地方性法規的,應當決定在該地方適用地方性法規的規定;認為應當適用部門規章的,應當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故C 項錯誤。 《立法法》第86 條第2 款規定,根據授權制定的法規與法律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故D 項正確。 【點評】本題考《立法法》,《立法法》在司法考試中是非常重要的法律,不僅憲法學可能考,法理學、行政法都有可能考。 63.關於民族自治地方財政的說法,下列哪些選項符合《民族區域自治法》規定? A.國家財政體制下屬於民族自治地方的財政收入,由自治機關自主地安排使用 B.民族自治地方的財政預算支出,按國家規定設機動資金,但預備費在預算中不得高於一般地區 C.自治機關對本地方的各項開支標准、定員、定額,按照國家規定的原則,結合本地方的實際情況,可以制定補充規定和具體辦法,並須分別報國務院、省、自治區、直轄市批准 D.民族自治地方在全國統一的財政體制下,通過國家實行的規范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享受上級財政的照顧 【答案】AD 【考點】《民族區域自治法》 【詳解】《民族區域自治法》第32 條第2 款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有管理地方財政的自治權。凡是依照國家財政體制屬於民族自治地方的財政收入,都應當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自主地安排使用。故A 項正確。 《民族區域自治法》第32 條第4 款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財政預算支出,按照國家規定,設機動資金,預備費在預算中所佔比例高於一般地區。故B 項錯誤。 《民族區域自治法》第33 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對本地方的各項開支標准、定員、定額,根據國家規定的原則,結合本地方的實際情況,可以制定補充規定和具體辦法。自治區制定的補充規定和具體辦法,報國務院備案;自治州、自治縣制定的補充規定和具體辦法,須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故C 項錯誤。 《民族區域自治法》第32 條第3 款規定,民族自治地方在全國統一的財政體制下,通過國家實行的規范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享受上級財政的照顧。故D項正確。 【點評】本題考查《民族區域自治法》,聯繫到今年的新疆的民族騷亂,屬於考察熱點問題。當然,這種熱點問題具有很強的時效性,未來連續考察的可能性不大。 64.根據《憲法》規定,下列哪些權利是公民享有的監督權? A.罷免權 B.集會、遊行、示威自由 C.批評和建議的權利 D.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 【答案】CD 【考點】公民的監督權 【詳解】《憲法》第41 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於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對於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實進行誣告陷害。對於公民的申訴、控告或者檢舉,有關國家機關必須查清事實,負責處理。任何人不得壓制和打擊報復。由於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侵犯公民權利而受到損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規定取得賠償的權利。故C、 D 項正確。 罷免權並非我國憲法所規定的公民的基本權利,故A 項錯誤。 集會、遊行、示威自由屬於公民的政治權利和自由,不屬於監督權,故B項 錯誤。 【點評】本題考查公民基本權利的分類,教材中把公民的基本權利分為七大類,考生要注意每一類基本權利的內容。 65.根據《憲法》和法律規定,下列哪些選項是正確的? A.中華人民共國主席對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負責 B.國務院對全國人大負責並報告工作,在全國人大閉會期間對全國人大常委會負責並報告工作 C.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負責 D.中央軍事委員會對全國人大負責並報告工作,在全國人大閉會期間對全國人大常委會負責並報告工作 【答案】BC 【考點】國家機關的負責制 【詳解】《憲法》第79 條第1 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副主席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我國憲法中並未規定國家主席對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負責,故A 項錯誤。 《憲法》第92 條規定,國務院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負責並報告工作;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負責並報告工作。故 B 項正確。 《憲法》第128 條規定,最高人民法院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負責。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對產生它的國家權力機關負責。第133 條規定,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負責。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對產生它的國家權力機關和上級人民檢察院負責。故C項正確。 《憲法》第94 條規定,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負責。故D 項錯誤。 【點評】本題的綜合性非常強,把憲法中所有國家機關的負責制都考到了,考生要注意的是特殊的負責制,一個是中央軍委主席向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負責,但不報告工作,另一個是國家主席、副主席不需要負責,因為是虛職。 93.根據《地方組織法》規定,關於鄉鎮人大主席,下列選項正確的是: A.鄉鎮人大主席、副主席由鄉鎮人大從本級人大代表中選出 B.鄉鎮人大主席、副主席主持鄉鎮人大會議 C.鄉鎮人大主席在鄉鎮人大閉會期間,可以擔任國家行政機關的職務 D.鄉鎮人大主席、副主席為鄉鎮人大會議主席團成員 【答案】AD 【考點】鄉鎮人大主席 【詳解】《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第14 條第1 款規定,鄉、民族鄉、鎮的人民代表大會設主席,並可以設副主席一人至二人。主席、副主席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從代表中選出,任期同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每屆任期相同。故A 項正確。 《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第15 條規定,鄉、民族鄉、鎮的人民代表大會舉行會議的時候,選舉主席團。由主席團主持會議,並負責召集下一次的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會議。鄉、民族鄉、鎮的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副主席為主席團的成員。故B 項錯誤,D 項正確。 《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第14 條第2 款規定,鄉、民族鄉、鎮的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副主席不得擔任國家行政機關的職務;如果擔任國家行政機關的職務,必須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辭去主席、副主席的職務。故C 項錯誤。 【點評】本題的考察表面上看起來很細,但仍然屬於考生應當掌握的內容。需要注意的是C 選項,考生要將鄉鎮人大主席的兼職禁止(不得擔任行政機關的職務)與人大常委會委員的兼職禁止(不得擔任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的職務)區分開來。 94.根據《地方組織法》規定,關於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工作部門的設立,下列選項正確的是: A.縣人民政府設立審計機關 B.縣人民政府工作部門的設立、增加、減少或者合並由縣人大批准,並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備案 C.縣人民政府在必要時,經上級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設立若干區公所作為派出機關 D.縣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門受縣人民政府統一領導,並且依照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的規定受上級人民政府主管部門的業務指導或者領導 【答案】AD 【考點】地方政府的工作部門 【詳解】《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第64 條第2 款規定,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設立審計機關。地方各級審計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計監督權,對本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審計機關負責。故A 項正確。 《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第64 條第4 款規定,自治州、縣、自治縣、市、市轄區的人民政府的局、科等工作部門的設立、增加、減少或者合並,由本級人民政府報請上一級人民政府批准,並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故B 項錯誤。 《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第68 條第2 款規定,市轄區、不設區的市的人民政府,經上一級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設立若干街道辦事處,作為它的派出機關。故C 項錯誤。 《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第66 條第2 款規定,自治州、縣、自治縣、市、市轄區的人民政府的各工作部門受人民政府統一領導,並且依照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的規定受上級人民政府主管部門的業務指導或者領導。故D 項正確。 【點評】本題考地方政府的工作部門,其實與行政法中的內容有重合。如果考生對行政組織的內容有所掌握,解答該題應當沒有什麼困難。迷惑性比較大的是C 選項中,區公所的設立機關是縣政府,但批准機關是縣政府的上一級政府。所以考生要注意區分上一級和上級的內涵的不同,後者不限於上一級,還包括上兩級、上三級等等。

『陸』 73條是什麼

73條全文

草案第三十條
增加一條,作為第七十三條:「監視居住應當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住處執行;無固定住處的,可以在指定的居所執行。對於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重大賄賂犯罪,在住處執行可能有礙偵查的,經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批准,也可以在指定的居所執行。但是,不得指定在羈押場所、專門的辦案場所執行。
「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除無法通知或者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通知可能有礙偵查的情形以外,應當把監視居住的原因和執行的處所,在執行監視居住後二十四小時以內,通知被監視居住人的家屬。
「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被監視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託辯護人,適用本法第三十三條的規定。
「人民檢察院對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決定和執行是否合法實行監督。」
引起爭議

3月11日下午,投資人薛蠻子在新浪微博發起投票《兩會的刑訴法修正案第73條,現在該表決么?》。短短數小時,投票人數過萬,其中93%選擇「暫緩表決」(該網路投票已被刪除)。
這項爭議巨大的條款,被民間簡稱「不通知條款」,主要規定為,對於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特別重大賄賂犯罪的犯罪嫌疑人,公安機關可指定居所執行監視居住。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在「通知可能有礙偵查」的情形,可不通知被監視居住人的家屬。
因為上述兩項罪名涉及的行為並無具體界定,「有礙偵查」的裁量權也在執法機關,引發法律界人士對此條款被濫用的擔憂。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院長何兵撰寫評論:「刑訴法草案異地監視制度必須廢除。要害在於:一,異地監視實質等於羈押,而不受逮捕拘留期限限制。二,這些異地羈押場所,不受看守所條例限制,將會失控。人大代表們,你們一定要擦亮眼睛,防止被騙。」
何兵進一步解釋說:「異地監視居住實質是雙規合法化和擴大化。雙規僅針對黨員,異地監視居住針對國民。表面上只針對本地無居所的人,實際上朝陽區公安可以將我關進黑牢,因為我居所在海淀。」
知名刑辯律師陳有西則在微博以案例說明,「遇到張明渝失蹤前會見委託民事事項的趙律師。張作為重慶市人大代表,已失蹤三天,家屬報案,無人受理。刑訴法修正案73條"不通知條款"的現實版。這就是中國法治實況。」
「(秘密羈押導致的)永遠失蹤,不但可能,而且已經發生。很多不明羈押死亡即屬此類。現在在支持這種混帳立法的人,不管現在權勢多盛,他自己或他的後代會自食其果。」陳有西說。
3月10日下午,上述草案由人大會議主席團表決通過。隨著14日人大全體會議表決的逼近,法律界人士紛紛呼籲關注表決。
當日,華東政法大學憲法學教授童之偉發表文章——《刑訴法草案勉強通過不如暫不交付表決》,寫道「刑訴法修正案草案寫進「尊重和保障人權」字樣的同時,其後的具體條款並沒有做相應的具體調整……時間長達數周的拘留和長期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取保候審、監視居住,完全由偵查主體自行決定,說不過去。」
3月11日,北大法學教授賀衛方說:「家中一人早晨出門,晚上未歸,隨後不知所終,家人難道不會推斷此中緣由?通知家屬對所謂犯嫌又何助之有?難道因為不告知於是家人就傻呵呵地以為其外出休假故暫無消息?立法如此規定,分明是自我抹黑,讓國家形象受損,對偵查本身了無意義。請諸代表留意!」
全國人大會議簡報顯示,8日的代表團小組會議審議刑訴法修正案草案時,代表幾乎是一邊倒的支持聲。有多名代表對草案提出具體建議的,只有四川團和湖南團等少數幾個代表團。
以廣西團為例,21名代表對此發言,18名表示刑訴法修正案草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完全贊成和擁護」、「是監察工作科學發展的體現」、「順應了人民群眾的呼聲」,僅3名代表提出修改措詞等建議,但均不涉及73條。
一位不願具名的法律界人大代表對筆者表示,刑訴法修正案草案幾經調整,已經比前幾稿「進步很多」了。
「媒體不要老挑刺,你看這個版本都加進了保障人權的說法,這在今年1月發給我們的版本還沒有。」這位代表說。
而這個版本改動,恰恰成為公眾「呼籲暫緩表決」的切入點。
北大人大與議會研究中心兼職研究院熊偉說:「請轉告上會的記者及代表。建議本次兩會暫停表決《刑事訴訟法》,因審議程序違反立法法第十五條規定:「常務委員會決定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審議的法律案,應當在會議舉行的一個月前將法律草案發給代表」。本次兩會,全國人大代表是來京參會後才看到審議文本,不同於1月發給代表的文本。」
著名記者閭丘露薇也在微博跟進此說法:「請教了一位人大代表,她說和其他代表一起,一月中在省人大上收到的刑訴法修正案草案。來北京開後,七號大會又發了一次,因為很多代表沒有帶上之前那份。她自己沒有兩份在手頭,所以無法比較,只有證明兩份有出入,才算違反立法法。」
南方都市報記者陳寶成詳細研究了這個細節,得出審議程序「違法」的結論:「該草案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向全國人大提交,應適用《立法法》第15條,在開會前1月發給代表…… 可以斷言:全國人大代表們收到正在審議的刑訴法修正案草案三讀稿的時間,遠遠晚於《立法法》第十五條所規定的開會前一個月。」
73條的出台和修正歷史

2011年8月30日,刑訴法修正案草案一審稿向社會公布,其中第三十條規定:刑訴法增加一條,作為第七十三條:「監視居住應當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住處執行;無固定住處的,可以在指定的居所執行。對於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重大賄賂犯罪,在住處執行可能有礙偵查的,經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批准,也可以在指定的居所執行。但是,不得指定在羈押場所、專門的辦案場所執行。
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除無法通知或者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通知可能有礙偵查的情形以外,應當把監視居住的原因和執行的處所,在執行監視居住後二十四小時以內,通知被監視居住人的家屬。
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被監視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託辯護人,適用本法第三十三條的規定。
人民檢察院對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決定和執行是否合法實行監督。」
2011年12月26日,刑訴法修正案草案被第二次審議時,在一審稿基礎上進行微調,補充規定:有礙偵查的情形消失以後,應當立即通知被監視居住人、被拘留人的家屬。在逮捕後,除無法通知的以外,應當一律通知家屬。
表決通過

2012年3月14日,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以贊成2639票,反對160票,棄權57票的投票結果通過刑法修正案,其中,受爭議的第73條未在此次修改之列。
刑事訴訟法大事記


時間 事件
新中國成立初期 沒有制定刑事訴訟法典,只在《憲法》和若干單行法規中對司法機關體系以及一些刑事訴訟原則和程序作出規定。
1957年 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員會借鑒前蘇聯立法並結合當時的司法實踐經驗,擬出《刑事訴訟法(草稿)》,1963年形成《刑事訴訟法草案(初稿)》。
1979年 制定了《刑事訴訟法》,共有164條。自1980年1月1日起實施。該法的制定和實施,對於保證准確及時地懲罰犯罪,保障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發揮了重要作用。
1980年 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民主與法制建設的不斷發展,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將刑事訴訟法的修改列入立法規劃。
1995年12月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擬定了《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
1996年3月17日 修正案獲得通過。其中修改內容達110多處,增加條文61條。
2009年初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著手刑訴法修改方案的研究起草工作,並形成了《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
2011年8月 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進行了初次審議。提出拘留羈押不得超過24小時;訊問疑犯過程應進行錄音或錄像;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明確證人出庭范圍;辯護律師會見時不被監聽等。
2011年12月 全國人大常委會對草案再次進行了審議。草案加大了證人的保護力度。對被告人不滿18周歲的,不予公開審理。
2012年1月11日 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將修正案草案發送全國人大代表閱讀討論,代表們總體贊成,同時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見。
2012年3月8日 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提請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
2012年3月14日 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閉幕會,表決通過了刑事訴訟法修正案。

『柒』 如何評價一體化的國家與社會關系

在西方的政治傳統中,立法始終是政治劇場中最尖刻、最有份量和挑戰性的角色。而此種意義上的立法對中國社會幾乎完全是異質的東西,近代以來、特別是清末新政以來的立法實踐尤添了諸多混亂。所有企圖模仿西方或另起爐灶的立法努力都無一例外地打上了當時統治者的各種烙印,並屈從於統治勢力的權威之下。
1949年之後西方的現代法治理念和制度在大陸遭到拒斥[1],同時依靠政黨的政治影響力和意識形態重建了一個「社會主義立法制度」。在這個制度下,慣用的表達是「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也領導人民遵守憲法和法律」,這種把黨說成法律乃至法制體系締造者的話語表明,在黨統治下立法不得不依賴執政黨的扶持、必然主動或被動地服從黨的權威。但在現實中,執政黨對立法的影響並不完全是由法律規定的,而是更大程度上依照長期形成的慣例以及黨的內部規則發生作用。換言之,黨對立法的影響一直處於正式的法律典章之外,因此當代中國的立法機制就具有一種特性——「非正式性」。從實證的角度考察黨與立法機構之間這種「非正式性」關系,有很大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在當代中國政治的研究中「非正式因素」始終佔有一席之地。[6]盡管對其涵義有不同的理解[7],但一般都承認「非正式性」的確是中國政治的一個重要特色。中國的政治體系距離制度化還很遠,其統治也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的約束,而且由於多數決策是秘密進行的,很難實施公眾監督。[8]即使改革開放以來出現了某些正式化、制度化的做法,但也僅觸及到中下層官僚體制,而上層決策、尤其是最高層的決策仍是高度非正式的。[9]
立法不僅是政治過程的關鍵環節,並且是上層乃至最高層的決策,立法的非正式性對真實政治的折射是頗具典型性的。然而,迄今為止有關中國立法的研究主要關注的是《憲法》、《立法法》等規定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國務院等機構,囿於各級《組織法》和各種《議事規則》等成文法確立的正式規則,而忽視了法外的非正式規則對立法過程及法律內容的影響。這種法律——制度層面的規範式研究過於偏重對憲法文本和制度規定的考察,多半是從指導原則和法律文獻的規定性角度解釋和說明中國的立法過程「應當是怎樣的」。這就留下了一大塊空白:立法過程的非正式性實際上究竟有那些表現及特點,它倒底是如何影響立法結果的?通過搜集分析現實政治的經驗材料,可以總結、歸納出中國立法活動的權力結構及其配置,從而解答下列問題:誰是立法的真正參與者?誰在事實上掌握了最終的立法決策權?立法權是如何在這些參與者或行為主體之間分配的?他們又是如何分工和協調的?
在中國的立法過程中,事實上存在著背離憲法性規定的法定權力的移轉,這不僅發生在專門的立法主體內部(如全國人大的立法權向其常委會或常設的專門委員會轉移,或國務院的立法權向下屬部委或國務院法制辦公室轉移),更可能發生在立法主體與其他政治、社會勢力之間,特別是國家權力機關(全國人大)與行政機關、執政黨之間立法權的實際分布。因此本文所討論的立法過程是廣義的,不僅包括立法機構(議會或人大)內的作業和程序,而且涵蓋立法機構決策過程中內外諸勢力之間的正式與非正式的相互作用。
立法過程中的非正式性表現為兩種方式:一種立法機構立法活動過程中「內部」的非正式性,如議會對法案的非正式討論或重要的委員會主席對立法決策的影響,這可能影響到立法決策權在立法機關內各不同機構之間的分布,如所謂的「委員會辦公室支配立法會議廳」[10];另一種與之相對應的是「外部」的非正式性,即在立法過程中立法機關與政黨、行政機關、利益集團之間發生的非法定聯系和非正式規則。

『捌』 要科學立法完善立法體制機制堅持什麼病句

完善立法體制機制,堅持立改廢釋並舉,增強法律法規的及時性。

黨的內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容完善立法體制機制。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完善黨委領導,人大主導,政府依託,各方參與的立法工作格局,立改廢釋並舉,不斷提高立法質量和效率。這為做好新時代立法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確了要求。

堅持黨委領導,人大主導,政府依託,各方參與的立法工作格局,要貫穿地方立法工作全過程。黨的領導貫穿全過程,主要是市委審定立法規劃計劃,交付立法任務,研究決定重大問題。

(8)立法法修改評論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加強和改進政府立法制度建設。應認真落實立法法關於制定行政法規和規章的許可權、程序的原則要求,完善行政法規、規章的制定程序。拓寬公民參與政府立法途徑,增強政府立法的公開性、透明性。加強政府立法機構的審查和協調作用。

建立由政府立法機構組織起草法律法規的工作機制,既要注意賦予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的必要權力和手段,又要加強對行政權力的規范、制約和監督。

『玖』 普通法律的修改程序

p普通法律是以憲法為基礎,由國家立法機關依一般立法程序制定、頒發的用以規范某種社會關系或社會關系某一方面行為規則的規范性文件。
「憲法性法律」的對稱。
規定某種社會關系或社會關系某一方面行為規則的規范性文件。
由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依一般立法程序制定和頒發;它以憲法為依據,法律效力次於憲法。
如我國的刑法、民法通則等均為普通法律。
憲法屬於母法,而普通法律屬於子法。
這些都是最基本的知識。
憲法的制定步驟和內容
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法,憲法既具有一切法律的共同特點,又具有與一般法律不同的特徵,主要是:第一,憲法的內容不同於一般法律。
一般法律的內容只涉及社會生活的某一個方面、某一個領域。
憲法的內容涉及國家和社會生活的根本問題,它規定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是一切組織和個人的根本活動准則。
第二,憲法是制定一般法律的依據。
一切法律都要以憲法為依據。
正如人們通常所說的,憲法是母法,其他法律是子法。
第三,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正因為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憲法的修改程序比制定、修改一般法律更嚴格。
憲法第六十四條規定:「憲法的修改,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提議,並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全體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數通過。
」「法律和其他議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全體代表的過半數通過。
」作為國家的根本法,憲法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保障國家權力有序運行,規范和制約國家權力。
憲法通過賦予立法、行政、司法等國家機關公共權力,使國家權力在憲法設定的軌道上有序運行,避免國家權力缺位、越位和錯位。
二是確認和保障公民基本權利。
在人民主權原則下,憲法是人民共同意志的集中體現,人民通過憲法使自己的基本權利得到最明確的確認和最有效的保障。
三是調整國家最重要的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
在國家的各種社會關系中,最重要的關系是由憲法來規范和調整的,如國家與公民的關系、國家機關之間的關系、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以及其他最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關系。
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憲法是社會穩定的調節器和安全閥,對於解決各種重大社會矛盾和沖突,保持社會穩定,維護國家長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贊同1| 評論
憲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序和普通法律有什麼不同?
憲法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要求更加嚴格,一般來說,憲法的制定和修改都要成立「制憲會議」、「憲法修改委員會」等立憲或修憲機構,憲法或憲法修正案在通過和生效一般要經過立憲機關全體成員的2/3、甚至3/4的多數贊成,一般法只需立法機關過半數通過即可生效。
什麼是法律制定?
行政法規由國務院制定,按立法法、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的 規定,其制定程序可分為立項、起草、審查、決定與公布四個步驟。
(1) 立項。
國務院每年年初編制本年度的立法工作計劃。
國務院有關部門認為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應提前向國務院申請 立項,並說明申請立項的依據,立項項月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和擬確 立的主要制度。
立法工作計劃由國務院法制機構編制,並報國務 院審批。
(2) 起草。
行政法規由國務院組織起草。
由國務院的一個 或者幾個部門負責具體起草工作,也可由國務院法制機構起草或 者組織起草,起草行政法規除應遵循立法法確定的原則,符合憲 法、法律的規定外,還應體現改革精神,科學規范行政行為,促進政 府職能向經濟調節、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轉變;符合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切實保障公民、法人、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體現行政機關權責統一原則。
(3) 審查。
行政法規的送審稿先由國務院的法制機構免責 審査。
審查中如發現制定行政法規的基本條件不成熟或者對規定 的制度爭議較大,或者送審手續不完備的,國務院法制機構可以緩 辦或者退回起草部門。
對准備送審的送審稿,國務院法制機構應 將其(或者其涉及的主要問題)發送國務院有關部門,地方人民政 府、有關組織和專家徵求意見,重要的行政法規送審稿,經報國務 院同意還可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
(4) 決定與公布。
經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或國務院審批的行政法規草案經國務院法制機構根據審議意見進行修改,形成修 改稿後報請總理簽署國務院令公布實施。
簽署公布後應及時在國 務院公報及在全國發行的報紙上刊登。
行政法規一般在公布之曰 起的30日後施行。
有些涉及國家安全、貨幣政策、外匯匯率的確 定,以及其他設立即施行的行政法規,也可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憲法的最高法律效力表現在A、憲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據 B、憲法
法律通常是指由社會認可國家確認立法機關制定規范的行為規則,並由國家強制力(主要是司法機關)保證實施的,以規定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的一種特殊行為規范(社會規范)。
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是兩者是不同的劃分標准所對應的劃分類別,法律既可以分為基本法律和一般法律(非基本法律、專門

熱點內容
2014年勞動合同法下載 發布:2024-11-20 21:17:10 瀏覽:924
合同法屬於程序法 發布:2024-11-20 21:17:06 瀏覽:520
教師資格證政策法規 發布:2024-11-20 20:08:19 瀏覽:168
法治培訓題 發布:2024-11-20 20:02:21 瀏覽:458
南京法官南通人 發布:2024-11-20 19:50:46 瀏覽:862
電商法假貨 發布:2024-11-20 19:49:28 瀏覽:362
廣東高級人民法院酒店 發布:2024-11-20 19:48:24 瀏覽:706
非訴律師的職業規劃 發布:2024-11-20 19:23:55 瀏覽:326
塔吊坍塌法律責任 發布:2024-11-20 19:17:01 瀏覽:673
崑山人民法院執行法官 發布:2024-11-20 18:44:06 瀏覽: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