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的邏輯

法治的邏輯

發布時間: 2022-03-05 16:46:12

⑴ 什麼是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

法治思維首先是一種思維方式和過程,是一種理性的思想活動。它可以用來進行情況把握、價值判斷和統籌安排,既進行認知,又指導實踐。法治思維是一種特殊的思維形式。主要指運用法律規則、法律原則和法治理念分析問題、綜合決策的邏輯思維活動,是官員在行使權力過程中需要恪守的理性要求和邏輯准則。
思維指導實踐,觀念塑造行動。方式、方法是行為的類型化處理,法治方式本質上也是一種行為方式,是指落實法治理念、精神的實踐活動和行為定勢,特別體現在政治領域,是運用法律規則和法治理念進行政治統治、改革發展、社會治理、糾紛解決的一種特殊的執政行為方式。
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本質上是一致和統一的,二者是內在和外在的關系。法治思維是法治方式的內在思想活動過程,進行分析、判斷、統籌和決策,進一步外化為具體行為,成為法治方式。因此,法治思維指導法治方式,相對而言,法治思維更為根本。
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確立,能使抽象的法治原則轉化為具體的實踐准則,有助於各級黨政領導幹部在具體工作中落實法治的要求和精神,有助於推進改革發展、社會穩定這些中心工作更好地開展,有助於法治在國家治理過程中生根發芽。

⑵ 法家法制主義的內在邏輯是什麼

勢術法結合。

1、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別提倡重法、重勢、重術,各有特點。

2、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時,韓非提出了將三者緊密結合的思想。

3、法是指健全法制。

4、勢指的是君主的權勢,要獨掌軍政大權。

5、術是指的駕御群臣、掌握政權、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

6、主要是察覺、防止犯上作亂,維護君主地位。

7、當代學者劉木魚(劉鐸)在《非法非人治》中提到:「法之衛意,在乎君政,政之所為,在乎一道」。

⑶ 法治的構成要件

法治的實體要件

法治的實體要件,是國家在建設法治國家過程中應該尊崇的基本制度。我們可以用制度構建的四個原則予以說明。

第一個原則,是一切公共權力都來源於法律,並且最終都受制於法律,沒有法律授權的公共權力不得行使。這是法治國家最基本的要求。這個制度原則,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法治政府——英國提供給世界的寶貴經驗。英國的法治是從剝奪王權開始的,王權最終被法律全部剝奪了,甚至它的王位繼承也需要按法律來進行的時候,王權就變成了一個社會象徵,就變成了一個國家的符號。

當年,約翰國王帶兵打仗失敗了,貴族們於是開會拒絕國王回國。國王不得不尋求妥協,滿足貴族的要求,以達到回國的目的。貴族們開出了一系列條件。比如有這樣的條件,「如果你今後要對我們增加賦稅,必須通過由我們組成的評議會的允許」,「你要我們服兵役,也必須經過我們評議會的同意」,「通過依法審判,才能剝奪我們的財產,限制我們的自由」,這個評議會就是英國議會的起源,也是世界議會的起源。今天,所有國家在向公民增加義務的時候應當經過議會,已經成為一條憲法原則。國王答應的這些條款概括起來被稱作「自由大憲章」。在這個大憲章產生之前,總是法律服從國王;這個大憲章簽訂以後,人類第一次看到國王開始服從法律。它給人們提供的經驗是,法治開始於對公共權力的限制,什麼時候法律把公共權力束縛住了,什麼時候法治就基本實現了,只要還有一個公共權力不受限制,可以超過法律,這個地方便沒有法治。

第二個原則,國家責任的不可逃避。古典的法治理論,總以行政權為防範對象,其實,立法權和司法權同樣可能侵害公民的權利。因此,任何公共權力的行使都要附帶責任,這個責任最終都要轉化為法律上的責任。只要啟動了權力,就應預設責任於其行使之後,以避免傷害人權。

第三個原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我把它概括為「法治的真諦是人權」。這是實體法治和形式法治之間的本質區別。形式法治只是表面上的依法辦事、依法行政,實體法治則是依法辦事、依法行政,最終保障人權。在法治建設的過程中,法國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經驗,就是把人的權利宣告出來。宣告公民權利的意義在於,每宣告公民一項權利,就給國家權力劃了一個界限,所以宣告權利不是可有可無的。

2004年我國憲法修改的時候,增加「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關於尊重和保障的含義,我認為,尊重對應的是公民自由,在公民自由這個領域里,要求國家盡最大的努力來約束自己不要侵入到公民的自由生活當中,讓公民最大限度地實現自由,法不禁止即是自由,所以簡稱為國家在這個領域里要不作為,一旦作為就是侵權。在這個領域,國家越是抑制自己,公民實現自由的可能性就越大,這就叫尊重。

保障正好相反,它不是要求國家權力自我抑制,而是要求國家權力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為公民權利的實現去創造條件,所以這個領域對應的是公民的權利,每一個權利的實現都需要國家去提供條件,沒有條件要創造條件,要提供保障。比如說社會權、勞動權、就業權、社會保障權、受教育權等,這些權利的實現依賴於公權力的保障和積極作為。我們可以從我國義務教育法的修訂看到這一原則的影子。從過去的全民辦義務教育,到今天由國家來辦義務教育,從過去的收費的義務教育,到全部由國家財政支出的義務教育,都可以看到國家義務的變化。受教育權就是需要國家提供保障,這就叫保障人權。

第四個原則,公民義務的法定化。這也被稱作「公民法外無義務」。就是說,公民只履行法律以內的義務,任何對公民施加的法律以外的義務,公民都有權拒絕。大家常講的社會「三亂」——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其實質就是要求公民履行法律規定之外的義務。中國還有一個有趣的「袖標」現象,除了戴黑袖標的,戴個其他顏色的袖標到街上都可以罰款,袖標的後邊其實隱藏著一個公共權力。這實際上就是讓公民履行法律以外的義務,屬於變相剝奪群眾的財產權,是法治國家所反對的。

上述四個基本制度原則,前兩個是約束公權,後兩個就是保障私權,這就是法治國家的實體制度要件。

法治的形式要件

法治的形式要件,指的是法治實體要件的表現方式,即實現實體要件的技術條件。僅有理想的法治實體內容,而缺乏適合於它的形式,法治仍是不完整的。實體要件與形式要件的統一,才有良好的法治。

第一,要保障國家法制的統一性。

這一項實際上是對立法提出來的要求,法律的內部不能有沖突,立法的科學化、立法的一體化、立法的價值化都要在這里得到體現。這就要求下位的法必須服從上位的法,法規以外的東西要服從法規。比如,部門的規章要服從國務院的行政法規,國務院的行政法規要服從法律,法律要服從全國人大制訂的基本法,行政法規法律和基本法最終都服從憲法,形成這樣一個效力體系,這是一個在立法上的形式要件。

第二,要有一支懂法、守法、並且對法律形成信仰的公務員隊伍。

執法者一定要懂法,養成對法律的信仰,執法者如果不懂法,就如同盲人上路,別人危險,自己也危險。我國制定的《公務員法》,有這樣一條,當公務員認為上級的決定和命令有違法律時,可以要求上級糾正,這就是現在媒體炒作的下級可以對上級說「不」。這是媒體上的一個說法,是不準確的。這個條款的准確含義,是下級公務員對上級公務員不符合法律的決定和命令可以要求上級收回,而不是說「不」。這是法律賦予下級公務員的批評權、建議權。如果上級公務員不收回,那麼執行了以後,由上級公務員承擔法律後果,這便賦予了下級公務員一個免責權。所以,這里是兩項權利,一項是建議權,另一項是免責權。下面一個條款更重要,明顯違背法律的決定和命令,執行之後不得免責。也就是說,下級公務員要求上級公務員收回明顯違背法律的決定和命令,但是上級沒有收回還是要求下級執行,此時,如果下級公務員執行的話,他就要和上級一起負責。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有一種權利,我把這種權利叫做抗命權,其實質就是法律允許公務員對嚴重違背法律的決定和命令進行抗命。所以,在解釋這個條款的時候,我的理解是,下級服從上級是公務員的基本義務,但是所有的公務員都向法律負責是公務員首要的義務。

第三,要有一個獨立公正的司法系統,賦予法院以解決社會糾紛和矛盾的權威地位。

法學家們常常把國家權力析分為司法權、行政權和立法權。這三個權力的區別在哪裡?我認為,立法權是一個議決式的權力,它一定是集體行使的並且是定期而行的;而行政權追求高度統一,是用命令和服從的方式而展示出來的以效率為特徵的權力。與這兩種權力相比,司法權有自己的特性。具體來說:第一個特性,是被動性。司法權是被動行使的權利。在這一點上行政權和司法權正好相反,行政權一定要主動行使,行政權一旦被動的話,行政領域就可能被別人侵害;但是司法權不允許主動行使。因此,所謂的「上門服務」、「提前介入」等等,都有悖於司法權的性質,都是司法權濫用的表現。第二個特性,是程序性。司法權是最嚴格的程序主義的權利,程序是司法的生命,沒有程序便沒有司法。這一點又可以把司法權和行政權區別開來,盡管我們在一些領域里要求行政權有程序,但是更多的是要求行政權的自由裁量。司法權不允許在程序之外用法,程序公正是司法公正的邏輯起點,沒有程序便沒有司法公正。程序公正有一系列的體現,最重要的一項,就是法官要「給予當事人同等的關注」,這是一條程序公正的原則,如果法官不能給予當事人同等的關注,當事人就感覺失掉了公正。第三個特性,是中立性。行政權要始終代表著公共利益,要始終代表群體利益,代表社會利益。司法權則是中立性的權力,它不能站在一個利益的立場上去代表誰,它必須是中立的。它要中立於兩個當事人之間,甚至它要中立於政府和公民之間。所以我說,研究政治學的意義在於改善對公共利益的管理,研究經濟學的意義在於改善對成本的管理,研究管理學的意義在於改善對效率和統一性的管理,研究法學的意義則在於改善對正義的管理,正義就是體現在它的中立上。法官與訴訟雙方的關系就像一個等腰三角形,司法權是頂角,兩個當事人是兩個底角,法官與兩個當事人之間的距離必須相等。等距,才能表明司法的公正性。第四個特性,司法權是只接受監督而不接受指揮和命令的權力。這一點它和行政權正好區別,行政權是不能自給自足的,它一定有一個指揮和命令它的權力存在。但是司法權是可以自給自足的,在司法權的面前,所有的法官都是平等的,他們有一個共同的上級,就是法律。所以,基層法院的判決和最高法院的判決在法律的效力上是完全平等的。因為他們背後的法律是同一個,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說法官無上級。所以,對司法權要加強監督,但是要避免對司法權的指揮和命令。最後一個,司法權是終極性的權力。行政權的判斷不是終極判斷,只有當這個判斷最後到達司法權面前並得到司法權的支持時,這個判斷才可以稱作終極判斷,所以,司法的判斷是國家的終極判斷。

⑷ 法治思維究竟包括哪些思維

法治思維就是將法治的諸種要求運用於認識、分析、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是一種以法律規范為基準的邏輯化的理性思考方式。法治思維是一個文化范疇。廣義的法治文化包含了精神、制度乃至物質等不同方面,而法治思維則屬於精神方面的文化要素。法治文化的精神方面大概可以分為三個不同的層面。
一是法治意識和觀念的層面,這是最低最基本的層面。
二是法治思維和理念的層面,表現在法治意識和觀念上升到思維、理念的層面,對制度建構和具體實踐起到更加巨大的推動作用。
三是法治的價值與態度層面,表現在人們的內心價值觀和態度上對於法治的內在認同和尊崇,直至法治內化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這是法治文化的最高層面。
法治思維與學術界常講的法律思維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法治思維與法律思維都是根據法律的思考,以法律規范為邏輯基準進行分析推理判斷。
法治思維在不同問題和領域的運用包含了不同的層次。概括而言,法治思維可以分為四個層次。
一是認知判斷層次、二是邏輯推理層次、三是綜合決策層次、 四是建構制度層次。

⑸ 法治思維是專業思維嗎

法治思維是專業思維

普遍的法治思維,一切從講規矩、講規則開始。在任何工作中,制定規則很重要,制定「良法」(合理的規則)更重要。在有規則之後,尊重規則成為第一要務。規則至上思維,就是以既定的法律規則為依據,運用法律規則中的法律術語進行觀察、思考和判斷。

在法治社會,法律職業思維與大眾生活思維形成鮮明對照。技術理性和專業邏輯是法治所要求的。原則上講,法治思維重視邏輯但並不排斥「情理」,而是在法律邏輯的前提下關注情理。大眾思維多屬道德思維,是一種以善惡評價為中心的思維活動;而法律思維是以事實與規則認定為中心的思維活動。因此,法律思維首先是服從規則及其邏輯,而不受大眾化情感因素的左右。

⑹ 中國法治的主導思想是辯證還是邏輯

你的問題非常好。
辯證第一性。
邏輯第二性。
辯證決定邏輯,邏輯對辯證證偽。
一分為二地看待傳統文化對法治的影響以及法治的功能價值,認可了中國法治化離不開政府的推進,冷靜面對現狀,人治與法治的交鋒互雜;法與權力的緊張關系。提出法治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漸序過程,法治是中國的終極目標。
最終實現法制!

⑺ 法治思維的邏輯推理包含的維度是指什麼

法治思維的邏輯推理包含的維度是指A. 合法性思維 合法性思維 B. 公正性思維 C. 程序性思維 D. 權利性思維

望採納

⑻ 法治思維的特點

法治思維的特點1法治思維是規則思維。規則具有確定性、可預期、可執行等特點,是人們對事物理性期待的體現。規則思維的邏輯起點是:既定的規則告訴人們哪些可為(權利)、哪些不可為(義務),以及如何行為(程序);人們的行為後果是可預期的。對政法機關來說,維護社會穩定,首先要嚴守規則,維護規則的穩定,否則就會破壞人們的預期,理性就變成感性、心安就變成恐懼、有序就變成無序。

法治思維的特點2法治思維是權利義務思維。權利和義務是法律關系的關鍵要素,是判斷是非對錯的標准。法治思維的實質就是從權利和義務角度觀察、分析、處理問題,通過權利和義務的運行,實現法的指引、評價、預測、教育、懲罰功能。

法治思維的特點3法治思維是程序性思維。程序的基本含義:一是任何人不能做自己的法官;二是同等情況同等對待、同等關注;三是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在監督中行使;四是執法司法者不能從當事人那裡牟利,否則會出現偏私。程序的本質是一種形式合理性、可實踐的理性。藉助程序這個「形式性操作杠桿」,就把利益的博弈和價值衡量轉化為在法治規程上表達的訴求,人情、關系、偏見、恣意才會被消除,相應糾紛和問題最後都會在法治軌道上得以解決。

法治思維的特點4法治思維是權衡思維。法治作為定紛止爭的實踐理性,突出特徵在於對各種價值和正當利益的合理平衡,因而法治思維必然體現著權衡利弊、瞻前顧後、兼顧各方的思維特徵。它所要求的是,看問題、作決策,要依法處理好當前和長遠、局部和全局、個別和一般的關系,盡可能把事情考慮得更周全,把方案設計得更縝密,把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法治思維的特點5法治思維是建設性思維。建設性思維以建設社會、修復被損害的社會關系為目的。從人類社會發展史看,法治作為治國理政方式,從來都是建設性而不是破壞性的。法治思維以建設性思路確定製度,修復社會關系,解決社會問題。

⑼ 法律邏輯對法治具有哪些意義

1. 深化對法治的認識。法治是迄今為止人類能夠認識到的最佳治國理政方式。當今世界的競爭歸根結底是制度競爭。法治是現代制度文明的核心,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我們不僅要深化對法治重要性的認識,而且要深化對法治本質的認識,增強養成法治思維的自覺性。法治既是工具,更是價值,是工具和價值的結合、手段和目標的統一。只有把法治作為價值來追求,才能提高法治思維的層次和水平。法治既授予權力,更約束權力。權力來源於法律,權力的行使必須按照法定的許可權和程序進行。這就是說,權力有邊界,行使權力與接受監督、承擔責任要相互統一。從這一意義上講,法治的要義首先是限制權力、防止濫用。對掌握權力的人來說,法治首先意味著對自己是一種約束。我們要深諳權力的有限性,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法治觀,為正確把握法治思維奠定思想理論基礎。
2. 樹立對法治的信仰。法治信仰,是基於對法治油然而生的神聖情感,是對法治發自內心的認同和尊崇。法治之所以能夠被信仰,是因為法律是人民意志的體現,是社會全體成員的行為准則;是非人格化權威,超脫於特定的人和利益,能夠激起社會成員信仰層面的尊崇;是一種實踐理性,凝結著民族精神,承載著規律和真理。信仰法治,首先在內心要敬畏法治,這樣才能由衷地認同和尊崇。要樹立法治至上的理念,自覺把法治頂在頭上、記在心中,明白法律是神聖不可褻瀆、必須嚴格遵照執行的。對政法機關來說,敬畏法治,最根本的是要敬畏法治對執法司法權的約束,敬畏公民的合法權益,自覺把執法司法權用來為人民謀利益。同時,行為要踐行,真正把法治作為工作、生活的准則、指南,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
3. 提高法治素養。彭真同志曾說過,領導,就要按照法律來領導。如果不學法、不懂法,怎麼能領導?!政法工作人員首先要帶頭學法,不僅學履行職責所需的法律知識,而且學法治原則、原理、精神,重點掌握法律授予什麼權力、邊界在哪裡、行使的程序是什麼、不依法行使應承擔什麼責任等,提高依照法定許可權、程序行使權力的素養。其次,要加強法律邏輯訓練。法律邏輯推理是運用法治原理和法律規定,對社會問題、案件進行分析判斷、綜合推理,並得出相應結論或者拿出解決辦法的思維過程。通過法律邏輯推理,法律條文才能變得鮮活起來。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第一原則就是依法辦事,有法律規定的,遵循法律規定;沒有法律規定的,遵循法治原則。越是問題復雜,越是情況緊急,越要用法治思維去思考、處理。只有這樣,辦事情、處理問題才會更穩妥,更經得起歷史的檢驗。最後,還要注重法治實踐鍛煉。要深入執法司法一線,剖析案例,探尋個中法律精神、法律規則及其運用方法;了解掌握實踐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運用法治原則、法律規則思考解決辦法,提高從法治層面研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4. 堅守法治底線。政法工作人員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歷史進程中肩負著雙重責任:以履行執法司法職責,推進依法治國;以模範守法,帶動全社會守法。堅守法治的定力、堅定法治的意志,是政法工作人員必備的職業品質。要帶頭守法,自覺用法律約束和規范自己的行為,做守法的模範。要克服特權思想,決不做凌駕於法律之上的特殊公民。要嚴格依法辦事,這是養成法治思維最核心的要求。要把對法治的堅守轉化為嚴格依法辦事的實際行動,自覺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執法司法活動中只服從事實,只服從法律,不偏不倚、不枉不縱,執法如山、公平如秤。要敢於排除干擾。對法治的堅守,不能停留在對誓詞的背誦上,而是在一次次對法治有益而對自己可能有不利後果的選擇中養成厲行法治的決心和意志。要站穩腳跟、挺直脊樑,敢於抵制權勢、金錢、美色、人情、關系的干擾,切實做到嚴格執法、公正司法,決不辦人情案、關系案、金錢案。要堅決同破壞法治的行為作斗爭。對破壞法治的行為決不能無動於衷,必須毅然決然地站出來,自覺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守護者。

⑽ 論中國法治的主導思維是辯證還是邏輯

自從國人認識到中國必須走法治之路開始,關於中國法治之路該如何走一直存在 種種議論和爭論。縱觀這些議論和爭論,大致可分兩個方向的探索,一個是在法律之外尋求 實現法治的道路,另一個則是從法律本身的角度出發探索中國的法治道路。然而無論是從法 律之內還是法律之外探討法治的實現之路,都需要依託於一定的思維。本文試圖從思維的領 域出發,著重分析論證中國法治的主導思維是辯證還是邏輯,以期能服務於中國法治的實踐。 [關鍵詞]: 法治 法律思維 辯證思維 邏輯思維 隨著學界對於法治問題探討的不斷深入,當下許多學者已經意識到,「法治問題不僅僅 是由制度及規范所生成的,還包括與制度規范並存的法律思維。」 如鄭成良教授所言:「法治實質上是一種思維方式。」 他還進一步闡述道:「法治固然取決於一系列復雜的條件,然而就其最直接的條件而言,必須存在一種與之相適應的社會思想方式,即只有當人們能夠自 覺地而不是被動地、經常地而不是偶然地按照法治的理念來思考問題時,才會有與法治理念 相一致的普遍行為方式。」 然而,這種服務於法治的法律思維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思維,雖然大多數學者都認為應當主要是一種邏輯的思維,但其並不具有絕對的主導性。這主要是由 於受到我國傳統思維方式的作用,以及共和國建國後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思維灌輸的慣性作 用,對這種邏輯思維的認識的不足,此外就是受到西方後現代思潮對於傳統邏輯的批判的影 響,使得一部分人自覺或不自覺的對這種邏輯思維主導的論斷產生了懷疑,有人甚至提出了 辯證思維是中國法治的主導思維的謬論。本文則是針對這種現狀在理清法治、法律思維、邏 輯思維、辯證思維的概念的基礎上,著重分析和論證邏輯思維與法治的關系以及辯證思維與 法治的關系,最終得出法治的主導思維為邏輯的結論。 一、概念界定 概念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對於客觀事物的本質和特徵,在運用抽 象思維進行抽象概括的基礎上形成的方便人們進行交流的一種工具或符號。由於人的不同, 人的認識能力和抽象思維是存在差異的,這就導致人們對於同一事物的概念界定也是有所不 同的。因此,對於本問題的有關概念的界定,將既有利於文章對於問題的深入分析與論證又 及方便人們對於本文所論述內容的理解和交流。 (一)法治 關於法治概念的界定,我們可以看到法治的概念經歷了一個不斷發展和豐富的過程,在 其發展過程中常常受到社會環境與自然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在不同國家、不同歷史時期對於 法治的定義是有所不同的。例如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其著作《政治學》將法治定義為: 法得到普遍遵守與良法。英國法學家戴雪則將法治定義為:第一,法律具有超越也包括政府 的廣泛裁量權在內的任何專制權力的至高無上的權威;第二,任何公民都必須服從在一般法 院里實施的國家一般法律;第三,權力不是建立在抽象的憲法性文件上,而是建立在法院的 實際判決上。 但是不管法治的定義如何發展與演變,學者們以何種形式的修辭來闡釋,法治的基本特徵「法律至上」、法治的核心價值「權力制約」和「保障自由」等內容是無法改變的。「法律 至上」是古典和現代法治所共有的基本原則,是一種制度形態和法律精神。它意味著在觀念 上法律權威、地位高於一切,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力制約」是法治核心價值之一,無論 從歷史還是從現實各國的法治發展來看,法治國家的政治基礎,一是民主政體,二是國家權 力利的合理配置。根據孟德斯鳩的觀點,實施法治的根本所在就是要解決國家權力配置的問 題。國家權力配置的問題是法治的核心問題,國家權力配置包括國家權力的合理分工和有效 制約。而「保障自由」也是法治核心價值之一,自由是公民的基本人權,公民只有真正地享 有了自由權才有可能去實現其他權利。因此,「保障自由」是法治社會極為重要的價值理念。 基於此同時結合到我國的國情,筆者認為可以法治定義為以法律至上為基本理念的,以權利 合理配置為基礎的,以保障自由等基本人權為目標的,依良法的普遍實行為手段,社會管理 方式。 (二)法律思維 學界比較關注法律思維的研究,而這方面的成果也較為豐富,表現在法律思維的定義上, 我們可以看到,關於法律思維的定義有很多。從總體來說,對於何謂法律思維,人們大體有 以下幾種認識: 1、法律思維是通過人的大腦(神經系統),對法律現象的反映、認識和思考。如李淑英 指出:思維是人的大腦對存在的認識和思考。法律思維則是通過人的大腦(神經系統),對法 律現象的反映、認識和思考。 2、法律思維是法律職業者(法律職業共同體)運用法律知識對法律問題進行分析、判斷並得出結論的過程。如周曉春、李保甫、郭儒村等都是在這種意義上界定或使用法律思維的。 周曉春指出,所謂職業法律思維,是指運用法律基礎理論、專業術語、專業邏輯分析、判斷 問題的認識過程。 我們可以看到周文限制了法律思維的主體,即不再將法律思維做泛主體化的界定,而只是局限於法律職業共同體。 3、從法律思維的功能角度對法律思維加以界定,即將法律思維界定為實現法治的方法。 如叢濤,曹潔。法律思維是將法律、事實、方法等整合運用以實現法治的最佳步驟或方法。 4、從法律思維方式的角度界定法律思維,如鄭成良、陳金釗等。鄭成良是國內比較早研究法律思維問題的學者之一,他認為,法治就是一種思維方式,「所謂法律思維方式,就 是按照法律的邏輯(包括法律的規范、原則和精神)來觀察、分析和解決社會問題的思維方 式。」他認為法律思維應當「圍繞著合法與非法來思考和判斷一切有爭議的行為、主張、利 益和關系」。 5、從法律思維方式和法律思維方法相結合的角度來定義法律思維。如堪洪果即是從這一角度認識法律思維的。「法律思維,系指生活於法律制度架構之下的人們對於法律的認識 態度,以及從法律的立場出發,人們思考和認識社會的方式,還包括在這一過程中,人們運 用法律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 「當法律思維作為思維方式,它的一端便連接著法律的形而上層面,聯系著法律和法律人的文化內蘊、品格和精神需求;當法律思維作為思維方法時, 它的另一端連接著法律的形而下層面,它在對解釋、推理、論證等法律方法的探索中使法律 參見周曉春:《法官職業法律思維:經臉組法官向知識型法官過度的橋梁》,載《中國律師》2000年第12 法律思維應當包括法律思維方式和法律思維方法兩個方面。法律思維是對法律思維方式和法律思維方法的融合,而不是溝通二者的橋梁。「法律思維是主體融會法 律思維方式和法律思維方法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同時也是對法律的再認識和再把握的過 程。其中,法律思維方式表現為法律思維的視角、立場、模式以及思維的習慣和傳統等,其 決定著思維展開的方向,法律思維方法則是主體解決法律問題所應用的工具,其主要有兩個 層面,即作為思維過程的操作方法,如刑法中的定罪量刑等方法和作為理論工具的方法,如 法律解釋、法律推理、法律論證和價值衡量等方法。」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范春瑩關於法律思維的界定較為恰當。法律思維首先應該是一種思 維方式,具有所有思維方式所共有的屬性同時又具有其特殊性,即法律性,表現為法律思維 的視角、立場、模式以及思維的習慣和傳統等,其決定著思維展開的方向;其次它應該是一 種思維方法,這里主要是指的是其作為方法對人處理法律問題的有用性,主要是作為思維過 程的操作方法如刑法中的定罪量刑等方法和作為理論工具的方法,如法律解釋、法律推理、 法律論證和價值衡量等方法。 (三)邏輯思維 從字面意思來看邏輯思維是由邏輯和思維兩個片語合形成,思維是這一概念的本質屬 性,而邏輯則體現了這一概念所獨有的特性。因此要想弄清楚什麼是邏輯思維,首先就得明 白什麼是邏輯。關於邏輯的定義有很多,詞典上將邏輯定義為人的一種抽象思維,是人通過 概念、判斷、推理、論證來理解和區分客觀世界思維過程。美國學者約翰杜威從邏輯發展 的角度出發,認為邏輯是人們對於所有方法的長期實踐過程逐漸形成的對於正確的方法的自 然選擇和進行理性研究基礎上形成的一門學問。 認為邏輯是人們思維必須遵守的基本准則,是一種人們最常用的一種方法。不管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結論的 得出都必須藉助於邏輯的方法。從法律思維三個關鍵的領域:法律的獲取、判決的證成、概 念和體系的建構,該學者推出了法律中的邏輯必然要經過三個不同階段三種不同意義上的推 論,即:事實推理、法律推理、判決推理。 綜上所述並結合到上文對於法律思維的界定,筆者認為邏輯思維是一種人通過綜合運用 各種抽象思維的方法,來達到認識和改造世界的目的思維過程。它主要有兩個特徵,首先它 是一種思維,是人通過大腦對於客觀事物的認識或改造的過程;其次它需要綜合運用各種抽 象思維的方法(例如概念、判斷、推理、論證等),從而使人在思維過程中形成一定的結論。 (四)辯證思維 恩格斯認為:「所謂主觀辯證法,即辯證的思維,不過是自然界中到處盛行的對立中的 運動的反映而已。」 龔家淮分別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兩個方面出發將「辯證思維定義為:辯證思維是對客觀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相互作用及其運動變化的反 映。辯證思維對事物的反映是主動的、有目的的,並且具有預見性和創造性。」 和「辯證思思維定義為:辯證思維是人類認識並且改造客觀世界的思維。」 筆者認為辯證思維是以辯證證法為基礎的一種思維,因此辯證思維具有辯證法所具有的基本內容即聯系、矛盾、運動、 變化、發展。而辯證思維最基本的特點是將研究的對象看作一個整體,從其內在矛盾的運動、 范春瑩:《法律思維研究》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10 月,第24 參見[美]約翰杜威:《邏輯方法與法律》孫新強譯,載《人大法律評論》2011年第一輯。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43 變化及各方面的相互聯系中進行考察,以便從本質上系統地、完整地認識對象。此外辯證思維還是一種帶有普遍性的經驗的歸納總結而形成的一種普遍的規律的結合體,它自身具有一 致性和循環性。筆者認為從辯證思維的特性來看其更傾向於指導人們全面的、系統的認識事 物,而對於人們該如何地去改造客觀事物的作用在實踐中,往往表現的不如邏輯思維那麼明 顯和直接。 二、法治與辯證思維、邏輯思維 在上文對於法治和辯證思維概念的准確界定的基礎上,下文將著重分析論證法治與辯證 思維的關系以及法治與邏輯思維的關系。在這個部分筆者將主要以下四個問題入手,分析和 論證法治與辯證思維、邏輯思維的關系。一是辯證思維和邏輯思維是否是一種法律思維?二 是辯證思維和邏輯思維哪一種是當下中國法治的主導思維? (一)辯證思維和邏輯思維是否是一種法律思維 法律思維是對於法治實現的意義不言而喻,因此要論證一種思維,是否是服務於法治的 思維以及是否為法治的主導思維,首先需要論證的是它是否是一種法律思維。在這一點上筆 者試圖從概念界定的角度出發進行論證,結合到上文對於辯證思維和法律思維的定義來看。 辯證思維是一種以辯證法為基礎的思維,它包涵著辯證法所具有的基本內容即聯系、矛 盾、運動、變化、發展。而這也決定了辯證思維所具有的特性:相對性、運動性、主觀性。 這與法律思維作為一種思維方式的特性即法律性:絕對性、穩定性、客觀性,是相違背。在 絕對性上,服務於法治的法律思維要求人們在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要堅持法律的絕對 權威;而辯證思維所主張的事物是矛盾中的事物,事物處在一定的矛盾體系中,這個體系包 括事物內部的矛盾的主次方面,事物外部的主次矛盾,因而事物並不存在絕對性,而是相對 的。這於服務於法治的法律思維所倡導的法律至上,法律的絕對權威等絕對性正好是相矛盾 的。在穩定性上,法律思維首先以法律規則的穩定性為前提進行分析論證,大致能得出一個 穩定的預期,這就滿足人們心理和理性的需要同時也節約了社會成本,從而達到了法治所追 求的目標和價值,並使法治得以鞏固和發展;然而辯證思維所倡導的是,事物是運動的事物, 事物的運行性是絕對的,而靜止則只是運動的一種特例,這種運動性的辯證思維,將無法滿 足人們對於法律的穩定性的需要,對於法治的實現更是一種阻礙。在客觀性上,法律思維作 為一種思維方法,是一種通過綜合運用固有的抽象思維的方法在已有的客觀事實的基礎上進 行推理和論證最終得出一個相對客觀的結論,具有較強的客觀性;而辯證思維,雖然其倡導 者將其定義為人類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思維,事實上由於缺乏客觀的方法使得這種思維具 有很強的主觀性,而有這種思維所得的結論也是具有很強的主觀性,這與法律思維的客觀性 是相違背的,這與法治對於結果的客觀性的追求也是相違背的。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辯證思 維不是一種法律思維。 邏輯思維是一種人通過綜合運用各種抽象思維的方法,來達到認識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思維過程。邏輯思維作為一種思維方式,從縱向上看,自法律和法學誕生之日起,其就被廣 泛的適用於前者的思維領域,可以說邏輯是法律能運作以及法學能成為一門學科的根本。雖 然霍姆斯認為法律的生命在於經驗不是邏輯,從字面上的意思來看邏輯似乎對於法律並不是 最重要的,但這完全是一種缺乏語境和背景的曲解,霍姆斯說這話主要是對傳統僵化三段論 的邏輯模式的一種批判,而這並不是對於邏輯思維的批判,根不能否定邏輯思維對於法律的 重要性。從橫向上看,學者們在對法律思維進行定義時總是要在定義中明示或暗示的加上邏 輯的字眼或邏輯的方法等,這也證明邏輯思維對於法律和法律思維的重要性,兩者在概念上 是難以分開的。而當法律思維作為一種思維方法來界定是,我們可以看見這種思維方法與邏 輯思維的方法是基本一致的,只是在前面加上了法律最為定綴對此加以限定。而從功能的角 度來看,邏輯思維的方法,具有立法的促進功能,即通過對於客觀事實的抽象形成滿足於法 律的要求的概念,從而促進法律發展;具有司法的適用功能,孟子說「徒不能自行」,這句 話的原意是想強調人在法律適用中的重要性,其實更確切的講,人的重要性體現在他能運用 邏輯思維的方法,通過對具體的案件事實的梳理,對已有法律的發現,並將發現的法律與具 體的案件進行客觀的推理和論證得出一個合法合理的司法結論,全過程都體現也都需要人對 於邏輯思維的運用。因此,筆者認為邏輯思維是一種法律思維而且也是唯一滿足法治要求的 法律思維。 (二)辯證思維和邏輯思維哪一種是當下中國法治的主導思維 雖然在上文中已經論述了辯證思維不是一種法律思維,更不可能滿足法治發展的需要。 而邏輯思維則是唯一的法治的主導思維。但是在當下的中國社會的現實中是這樣的嗎?是不 是存在應然與實然的悖論呢?而當下中國法治進程的主導思維究竟是邏輯還是辯證呢? 筆者認為這的需要從主體入手即從推動法治的力量入手進行分析。從大的方向上我們可 以將中國法治的推動主體劃分為官方、民間、法律人這樣的三個主體。事實上這三個主體的 界定是存在一定問題和漏洞 ,但是這里為了方便我們的討論,假定三個主體中的個體所持的觀點都是一致的,三個主體中的個體所持的觀點長期內不可能改變。那麼我們可以看到官 方推進法治的主導思維是政治思維,即具有很強的命令與服從的色彩,又具有運動式的色彩, 此外,比較關注行為的的效率與效益,對於程序具有很強的排斥性,最後應該是中國所獨有 的具有很強的政黨性;而法律人推進法治的主導思維主要是以邏輯思維為主導的法律思維, 即在思維主要依靠嚴密的邏輯的思維,在方法上綜合運用各種邏輯的方法,既具有嚴密性、 客觀性的色彩,同時又抱有一定的浪漫主義、完美主義的追求;最後是民間主體的思維,民 間主體的思維本身具有很強的矛盾沖突,主要是當下中國處在一個社會轉型時期,人們的思 維也處在一個轉型時期,筆者認為民間思維主要是介之於官方思維與法律人思維之間,缺乏 其獨特性,如果其有獨特性就是其內在的矛盾性和復雜性。 決定主導思維的主要是主體的力量和實力占優勢一方的思維。通過各方力量和實力的對 比,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當下在中國的三個主體中最有實力的是官方,而且這種實力差距非 常的明顯。即官方處於中國社會的力量的絕對中心,其他兩個主體根本無法與之抗衡。因此, 中國當下中國社會法治的主導思維實際上政治思維。現實中各種與這種思維相違背的思維, 都會受到這種思維的打壓,而這種思維在法治的實踐中享有絕對的話語權。而所謂的辯證思 維不過是這種思維用來打壓邏輯思維的一種工具而已,而邏輯思維也只是停留在理論層面上 成為一種應然的中國法治主導思維。 三、結論 從上文的論證來看,我們可以得出,法治的主導思維應該也必須是邏輯思維。但是這一 點在當下我國社會中表現的並不那麼明顯,主要是受到來自傳統思維的挑戰如辯證思維以及 極為強勢的政治思維的打壓。正如陳金釗老師所言「我們傳統文化的整體性不是很重視邏輯 分析,混沌、整體、辯證地看問題是我們思維的特點。正是因為整體性思維忽視形式邏輯, 使得與法治相適應的思維方式難以在全民中形成,這成了我們進入法治時代的一個障礙性因 而法治建設需要的是一種以邏輯為主導的法律思維,邏輯思維是法律思維的基礎,離開演繹推理、類比推理等方法法治將寸步難行。「對於我們這個不重視邏輯的民族來說,對 邏輯絕對化的批判對我們沒有現實意義。」 而為了推進我國法治建設和進程,我們需要做的是運用邏輯規則來保障法律意義的固定性,以便給人們以可靠的預期,重塑法律的權威。此 外我們應該明確的是:法治覺不是一個朝夕之間就能實現的目標,而是一個漸進式發展過程。 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需要在法制實踐中堅持運用邏輯思維來指導和幫助我國的立法、司法、執 首先是三個主體的稱為的不恰當,應該是三個群體更好,其次是每個群體中的各個個體不一定都持著一種思維,再次是忽略了群體中個體的思維具有可塑性,是可以事實上也是在不斷變化的。 法工作,盡量減少來自政治思維和傳統思維的干擾,在點滴的積累中逐漸實現我國的法治。

熱點內容
2014年勞動合同法下載 發布:2024-11-20 21:17:10 瀏覽:924
合同法屬於程序法 發布:2024-11-20 21:17:06 瀏覽:520
教師資格證政策法規 發布:2024-11-20 20:08:19 瀏覽:168
法治培訓題 發布:2024-11-20 20:02:21 瀏覽:458
南京法官南通人 發布:2024-11-20 19:50:46 瀏覽:862
電商法假貨 發布:2024-11-20 19:49:28 瀏覽:362
廣東高級人民法院酒店 發布:2024-11-20 19:48:24 瀏覽:706
非訴律師的職業規劃 發布:2024-11-20 19:23:55 瀏覽:326
塔吊坍塌法律責任 發布:2024-11-20 19:17:01 瀏覽:673
崑山人民法院執行法官 發布:2024-11-20 18:44:06 瀏覽: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