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儒家道德典範

儒家道德典範

發布時間: 2022-03-05 17:18:37

㈠ 關於道德模範的故事(急用)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02 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擔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03 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04 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05 蘆衣順母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

㈡ 儒家經典三禮是啥

儒家經典三禮是《周禮》、《儀禮》和《禮記》。三禮是古代社會禮儀制度和禮儀理論的總匯,是中國奴隸社會的典章制度,是奴隸社會及封建社會的道德規范。

㈢ 儒家文化忠孝仁善文章500字以上

首先,人們往往將「忠孝」與三綱五常、與所謂「主張等級制度」等同,影響到了人們對忠孝情節的良好延續。其實,孔子和早期儒家都倡導修己,強調「為政以德」,尤其注重君上的道德典範作用。孔子認為,人在不同的位置上有著不同的社會責任,人們身份不同,社會責任和義務也不同,故君、臣、父、子都應當「做好本職工作」,使個人行為符合自己的身份。孔子所謂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是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的意思。每個人都能以道德自律,各安其位,各行其職,方可實現國之大治。
從儒學的理論上看,早期儒家都非常重視「禮」,「禮」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認真研究孔子「禮」的思想,不難發現其內涵非常豐富,其實質在於社會的和諧與秩序。但後人似乎對於孔子「禮」的思想缺乏全面准確的把握,尤其「五四」以來,很多人往往將孔子「禮」的思想等同於「封建的禮教」,認為孔子維護封建宗法等級制度,從而對其持堅決的否定態度,看來也是一個很大的偏頗。
孔子時代,「天下無道」,他希望恢復西周初年的禮治秩序。為此,他強調人人遵守禮的規范,希望人們要有仁德。孔子強調「仁」顯然是為了「禮」,所以他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人具有了仁德,才能真正使社會歸於有禮和有序。於是,孔子要求當政者做到「為政以德」,他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又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他所說的都是有位在上者應發揮表率作用。
孔子所強調的主要是以禮作為君臣之間,以及父子、兄弟、朋友之間的社會政治關系的准則。如君臣之間要以禮相待,「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君臣如此,父子、夫婦同樣如此。郭店楚簡中有《六德》篇,談的正是夫婦、父子、君臣的關系以及各自應有的德行,不同於後人所附會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不對等關系。
儒家對不同的社會政治倫理關系提出不同的道德要求和規范,如《大學》所言:「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中庸》還特別標舉5種關系為「天下之達道也」。這里對於君、臣、父、子的要求,幾乎可以作為孔子所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註解了。顯然,與所謂強化君權、父權根本扯不上邊。
總之,在新時期做好延續忠孝情結的工作需要一個過程,需要對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與認識,需要加大宣傳與普及孔子儒學與傳統文化的力度。

㈣ 從道德典範變成大逆不道,孔融幹了什麼呢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這兩句出自《三字經》,相信很多人都應該知道。前者說的黃齡用身體幫父母暖床,有的人可能不知道這個故事;但後者說的孔融讓梨可謂是膾炙人口,小的時候老師和父母天天都會用孔融讓梨的典故教育我們要尊老愛幼。

這個故事在小學語文課本中出現過,也常見於各種兒童故事書。孔融可以稱之為書本上的道德典範,然而真的是這樣么?我們今天就來講一下孔融這個人。



說起孔融就很容易想到歷史上另一位名人——孔子,孔融正是孔夫子的二十世孫。孔融也繼承了祖上的風采,小時候十分聰明,長大後更是三國時期的名士。三國演義第十一回劉玄德救援北海,當時的北海相國就是劉備;第五回三英戰呂布中能跟呂布大戰十餘回合的武安國,就是孔融的手下。孔融還是"建安七子"之首,跟當時很多文人都是好朋友。

㈤ 對新文化運動猛烈抨擊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傳統道德怎麼看

舊道德主要指以三綱五常(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通常指仁、義、禮、智、信)為中心的孔子之道儒家倫理學說。李大釗在1916~1917年之間相繼發表了《孔子與憲法》、《自然的倫理觀與孔子》等反對尊孔的論文。他的看法是:孔子是數千年來封建帝王實行專制統治的護符,儒教對人們思想的束縛比專制帝王加於肉體上的淫威更其嚴重。今天的時代和過去不同了,人們的道德觀念也應該隨著時代有所改變。他們還猛烈攻擊封建家族制度,把儒家的倫理學說和封建專制政治、封建家族制度結合在一起加以抨擊。《新青年》在反對舊禮教、舊道德的名義下,對婦女解放問題,封建家庭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宣傳了男女平等、個性解放的思想。《新青年》提出了提倡白話文,打倒文言文;提倡新文學,打倒舊文學的口號。1917年,胡適在《新青年》雜志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出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文的意見。胡適的主張,著重於文體形式的改革。陳獨秀緊接著發表《文學革命論》,要求文學不僅在形式上,而且在內容上進行一次革命。《新青年》從四卷一期起改用白話文,採取新式標點符號。一些新體詩也開始在《新青年》上出現。魯迅是文化革命的主將,他陸續發表短篇小說《狂人日記》和一些犀利的雜文,出色地把反封建舊禮教的革命內容與白話文的形式結合起來,樹立了新文學的典範。

㈥ 儒家將什麼視為風天下而正夫婦的道德教材

儒家將《道德經》視為風天下而正夫婦的道德教材。

㈦ 從道德傳承的角度,結合現實道德現象談談如何繼續弘揚優秀儒家傳統美德。手寫,

修學游已有兩千年的歷史。自孔子興儒學,便極力試圖改變「戰亂四起,禮樂崩壞」的社會局面,他所採用的方式便是周遊列國,宣傳禮樂文化,整個過程歷時14年之久,可以稱得上是世界修學游的先師和典範。從歷史上的唐玄奘天竺取經,到馬可•波羅游學17年寫下著名的《馬可•波羅游記》,再到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倡修學游,修學游不斷傳承、發展和融合。修學游將學習與旅遊融為一體,突出一個「學」字,要求在旅遊過程中要有所學,學有所獲,在旅遊內容、線路設計上圍繞學習內容,突出專業性、知識性和趣味性,使遊客在旅遊中學到的知識更加系統,便於吸收。研學旅行在修學游的基礎上,對組織目的、方式和內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3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國民旅遊休閑綱要(2013-2020年)》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設想。研學旅行是由學校根據區域特色、學生年齡特點和教學內容需要,組織學生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園,拓展視野、豐富知識,加深與自然和文化的親近感,增加對集體生活方式和社會公共道德的體驗。研學旅行更多的是讓青少年學生了解鄉情、省情、國情,圍繞生活開展主題游、體驗游,將人文、科技帶給青少年學生,培養他們的自理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研學旅行繼承和發展了我國古代游學傳統,將「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教育理念付諸實踐,成為素質教育的新內容和新方式。開展研學旅行,有利於促進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發學生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之情;

㈧ 有關古代道德的故事和模範人物嗎

1、孔融讓梨

孔融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他年幼時,每次和哥哥一起吃梨總是拿一個最小的。父親問他原因,他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後來,「孔融讓梨」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2、曾子避席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又一次孔子要向他傳授高深的理論,曾子本來坐著,聽了便從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站立,表達了他對老師的充分尊敬。

3、千里送鵝毛

唐朝時,雲南一少數民族的首領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在路上,緬伯高不小心讓天鵝飛走了,只剩幾根鵝毛。到長安後,緬伯高拜見唐太宗,奉上了鵝毛並賦詩「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這個典故比喻禮物單薄,情意卻異常濃厚。

4、泰伯采葯

殷朝末年的時候,有個孝悌兼全的人,姓姬名字叫泰伯,他是周朝太王的長子。他的第三個弟弟,名字叫做季歷。後來季歷生了一個兒子,名叫姬昌,就是後來的文王了。生下來的時候,先有一隻赤色的雀子嘴裡銜了丹書停在門戶上,表示著聖人出世的祥瑞,所以太王有想把周朝國君的位子傳給季歷,再由季歷傳位給昌的意思。

泰伯知道父親的意思,就和第二個弟弟、名字叫仲雍的約下了,假稱因為父親有病,要到山裡去采葯,借著這個名頭,兄弟倆順便逃到蠻夷的地方,披散了頭發,又在身上畫了花紋,表示自己的身子是不可以再在世上幹事的了。

5、許武教弟

漢朝時候,有個姓許名武的,他父親是早已死了,剩下兩個弟弟,一個叫許晏,一個叫許普的,年紀都還很小。許武每每在耕田的時候,叫他兩個弟弟立在旁邊看著,晚上許武自己教他兩個弟弟讀書。如若弟弟不聽他的教訓,他就自己去跪在家廟里告罪。

後來許武舉了孝廉,但是他因為兩個弟弟都還沒有名望,就把家產分做了三份,自己取了最肥美的田地,和廣大的房屋,所有壞的統統給了弟弟。所以當時社會上的人,都稱許他的兩個弟弟,反而看輕許武了。

等到兩個弟弟都得了選舉,他就會合了宗族和親戚們,哭著說明當時要給他弟弟顯揚名聲的緣故,並且把所有的家產,都讓給了兩個弟弟。

熱點內容
2014年勞動合同法下載 發布:2024-11-20 21:17:10 瀏覽:924
合同法屬於程序法 發布:2024-11-20 21:17:06 瀏覽:520
教師資格證政策法規 發布:2024-11-20 20:08:19 瀏覽:168
法治培訓題 發布:2024-11-20 20:02:21 瀏覽:458
南京法官南通人 發布:2024-11-20 19:50:46 瀏覽:862
電商法假貨 發布:2024-11-20 19:49:28 瀏覽:362
廣東高級人民法院酒店 發布:2024-11-20 19:48:24 瀏覽:706
非訴律師的職業規劃 發布:2024-11-20 19:23:55 瀏覽:326
塔吊坍塌法律責任 發布:2024-11-20 19:17:01 瀏覽:673
崑山人民法院執行法官 發布:2024-11-20 18:44:06 瀏覽: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