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德與法治
法律屬於制度的范疇;而道德則屬於社會意識形態的范疇。
法律規范的內容主要是權利與義務,強調兩者的衡態;道德強調對他人、對社會集體履行義務,承擔責任。法律規范的結構是假定、處理和制裁或者說是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而道德規范並沒有具體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後果。
法由國家的強制力保證實施;而道德主要憑借社會輿論、人們的內心觀念、宣傳教育以及公共譴責等諸手段。
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現為有關國家機關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潛移默化的。法必然要經歷一個從產生到消亡的過程,它最終將被道德所取代,人們將憑借自我道德觀念來實施自我行為。
(1)到德與法治擴展閱讀:
法治實際上包含了許多層面的含義,它是指一種治國的方略、社會調控方式,法治是與人治相對立的一種治國方略。法治強調以法治國、法律至上,法律具有最高的地位。亞里士多德就明確提出「法治應當優於一人之治」。
法治還是指一種法律價值、法律精神,一種社會理想,指通過這種治國的方式、原則和制度的實現而形成的一種社會狀態。
總的來說就是法治包括實質意義上的法治和形式意義上的法治,也就是強調兩者的統一,形式意義上的法治強調「依法治國」、「依法辦事」的治國方式、制度及其運行機制。實質意義的法治強調「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約權力」、「保障權利」的價值、原則和精神。
『貳』 道德與法治的關系,二者應如何相互促進
道德與法律相互滲透、相互依賴。道德與法律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築,都是調整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都可以成為指引、評價人們行為的尺度,具有一定的制約作用。法律側重對人們的外部行為進行調整,道德則更多的規范人們的內心世界,二者從不同角度作為人們社會行為的調節者,維持社會的公秩良序,使之和諧、文明、健康地發展。
道德與法律相互補充、相互作用。法律是人們共同生活下所必需的社會秩序保障系統,是調整當今社會經濟、文化、道德、思想等各種社會關系的巨大整合器,具有強制性和權威性。但是法律功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完全覆蓋所有生活空間,一般說,違反法律的行為也違反了社會道德,但違反道德的行為卻不一定違反法律,法律作為一種成文的規范,有相對穩定性,不可能頻繁變動,因此法律對於社會具有滯後性,單純依靠法律是不充分的,道德在此時的作用就顯而易見。
(2)到德與法治擴展閱讀:
道德對於人們的約束機制,是它能夠在不良行為發生前阻止其發生,具有前傾性,則重治本;而法律則適應實際造成嚴重後果的不良行為,後發制人,側重治標,二者緊密聯系,相和益彰。法律離不開道德的支持、配合,道德也需要法制的保障和輔導,既要發揮教育的感化育人作用,又要同法制的強制功能有機的結合起來,只有一手抓道德,一手抓法制,才能取長補短,互相促進,保證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建設健康快速有效地發展。
『叄』 道德與法治
人又不是流水線生產的器具 每個人的感受都不盡相同
但如果沒有親身經歷過 何談感受?
個人覺得這種題目就是個心理測驗而已 娛樂性強
『肆』 道德與法治怎樣才能做更好的自己
律律由家制定或認行規范;由家立機關制定或認;社員具普遍約束力行規范;家強制力保證實施行規范所我律稱
直律給我覺遠其實律我身邊律與道德律與道德關系呢
故事:
某村張爺操勞撫育六用全部財力滿身疾病換家立業承包村魚塘純收入三萬余元卻毛拔其幾拒絕贍養張爺孤獨住村外簡陋茅屋靠鄰接濟度錢看病村委幹部面調解要求六共同贍養六卻互相推脫直照顧村義憤填膺主幫助打官司庭調解效判決六每共同支付張爺三千元贍養費共同承擔醫療費用
故事經我身邊發道德差遣負起應負責任律體現強制性
千世界紛繁復雜律制定再能詳盡規范社所面律嚴禁遺棄、拒絕贍養行卻使自覺尊敬道德則涉及社切面深入靈特定式更廣范圍內約束思想行
所律與道德相輔相治與德治同重要必須兩者結合起現便實行依治德治其根本目保證民群眾真家主我應自驕傲
我青少該何護、維德呢
我應該要增強制觀念自覺守、護要提高自身道德素質道德水平維護律與道德
道德與治作文二:道德考驗
刻都存著我道德考驗
早晨我晨讀太冷我臉都凍紅我想:太冷進教室怕知覺教室門口我剛進門叫我關門於我門關接著進男同叫門關卻像沒聽見似繼續往前走再說聲卻反瞪同眼紫媚進隨手門關看幕使慚愧接著進男班調皮王叫關門卻門踢關門打哆嗦往退少卻兩手張走座位剛剛才溫暖起教室逐漸變冷同接著進卻沒能門關第排同冷受別座位我第排所我知道苦我坐自座位直課鈴響
關門件事卻件事考驗同品質
道德與治作文三:用道德面
我看篇文章寫買荔枝看板壞給伯板看見許怕告訴伯竟拿10元錢想賄賂氣憤說:收起臭錢能收買我哼故事令深刻啟發我例外
板金錢壞荔枝給伯想讓看事要說目讓更受騙男孩說讓黑板吃驚
啊受金錢誘惑些卻錢幹些逆道事情呢些金錢做傷害理事沒做些事前想利害眾贊揚眾辱罵要知道損利呀
許10元錢否克服否經住要受像10元錢給黑板事道德實踐勇氣力量
道德簡單與非問題古往今少解道題少經住誘惑用道德品質面道題答案——付道德收獲笑容
道德與治作文四:道德
道德品質靈內像片陽光溫暖道德種形規則沒特別約束行於內
道德眼許微足道許起眼道德行許發自內許刻意做作些都存淺淺微笑種禮貌使情愉快同顯示端莊優雅
今我遇件事讓我深慨
今我往公園散步我走著走著忽看見像奶奶蹲剛始我親屬旁邊椅坐輕姑娘於我沒再注意繼續向前走忽我看見位穿著輕姑娘帶著厭惡表情轉身離奶奶仍蹲我發現勁於我急忙跑看見奶奶手直按住右腳原奶奶腳受傷流血我趕忙扶起坐椅看著張布滿皺紋臉雙孤獨眼睛要流淚似路趕忙旁觀看忽知誰說句:誰布幫奶奶先包紮起我請讓清脆響亮聲音迎面走輕漂亮姑娘走蹲看奶奶腳褲兜掏條全新手帕手腳利索幫奶奶包紮起奶奶送家
家我件事告訴父親母親我說:現社已經同像往互相幫助顧自我深慨:同兩漂亮姑娘與眾同呢許道德問題吧我希望所都能具備道德意識並行實現我相信要我道德行做道德定能共創諧社共創美未
道德與治作文五:道德與讀
面葯家鑫案面教育公平問題面司腐-敗等等我禁自問何義何公平?何義何公平?……字典義解釋公、利於民道理公平則處理事情合情合理偏袒哪面解釋我看確卻表層自古我都強調著公平與義;候些美麗詞彙僅僅運用於層非勞苦眾俗雲永遠都類荊棘斑斑朝聖路沒滿足我直強調公平我總難達水平反觀社主義建設道路我同追求著公平與義否認取定進步依夠近閱讀約翰·羅爾斯《義論》面說談關義與公平觀念令我眼界同於義與公平重新思考
約翰·羅爾斯《義論》羅爾斯公平義入手,全面系統深刻論證自由與公平、與家、機與結等廣泛社政治問題,力圖現代西社重建公平義道德基矗提知才能公平知幕假設初看覺點荒唐仔細咀嚼才發現其道理羅爾斯所說:既處於同狀態任何都能設計利於自特殊情況原則於公平協議或交易結義原則知等級差別知利益慾望自著某些私慾違背良、違背道德達真意義義及偏袒知幕假設固種理想狀態同羅爾斯觀點給予我關於義看另種理解
理想狀態距離;類能沒慾望表明與間交往總存著或或利益拿社司公問題說作家司機關必表示著應該義、公平現實確實存情況——司腐-敗諸情案、金錢案等等說明?說明類慾望、追求功利磨滅全zhèngxié委員、湖北省黃石市律援助主任王林指司公影響問題提前退休官藉助同關系、司關系、朋友關系搞關系案、情案操縱律服務市場危害司公我認社主義要向前發展要處理問題程度實現公平與義像兩所提實現司公司廉潔司隊伍建設再加強加強司建設頂層設計;些都行做
何做義與公平呢?《義論》羅爾斯借鑒啟蒙者盧梭確信每都應該自由平等認類社制度根本前提制度才公、命力思維式提義理想羅爾斯提義定義首先需要三前提其實盧梭定義社契約前提點類似:理性、原始狀態知幕自種純粹假設狀態真義必須狀態羅爾斯更提兩義原則禁讓我想起部影片《裁判團》影片道德與沖擊間關系復雜體現理性與性問題同些觀點僅僅西家引發思考東家同引起關注我看羅爾斯於實現公平與義看與傳統觀念所同卻定程度重要意義於社主義建設與發展說發展道路西資本主義文化沖擊傳統與現實交融避免遇挫折現錯誤;何做理性何實現程度公平與義何協調道德與等等借鑒《義論》等經典著作我提供思想火花
義與公平斷探索問題作部經典著作《義論》所提相關觀點內涵十豐富述觀點較表層思考與理解稍稍閱讀書收獲遠比想像埃
『伍』 我對《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的理解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關於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的要求,從2016年起,將專義務教育小學和初中起屬始年級「品德與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稱統一更改為「道德與法治」。將小學、初中政治課更名為「道德與法治」,無疑是教育主管部門對依法治國戰略的響應。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明確要求,「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從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中央宣傳部、司法部關於在公民中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的第七個五年規劃(2016-2020年)》,將青少年作為法治宣傳教育的重點對象,提出堅持從青少年抓起,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當今,法治成為每個公民不可或缺的基本素養,無論是作為法治建設的基礎工程,還是作為學生成長的素質工程,將法治納入義務教育內容體系乃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陸』 道德與法治
道德和法治不是對稱概念。道德和法律是對稱概念,德治和法治是專對稱概念。
法律是屬調整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暴力性的行為規范,體現統治階級意志,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依靠強制力保證施行。
道德是調整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勸導性的行為規范,通過傳統習俗、社會輿論和內心信念來維系。
1、區別
①法律是強制性的社會規范;道德是非強制性的社會規范。
②法律屬於政治上層建築;道德屬於思想上層建築。
2、聯系
①道德是法律的基礎,良法理應是符合道德的。
②法律是道德的保障,有道德者受到法律保護。
『柒』 道德與法制的區別是什麼
道德與法制的區別:
1、從形成上看,道德是在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它存在於人們的意識和社會輿論之中。即具有自發性。法律是按照統治階級的意志要求,由國家制定的認可。即具有階級意志性。
2、從實施上看,二者的實現手段不同。道德主要靠社會輿論、習俗和人們的信念的力量來維護。即具有理念性。法律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即具有強制性。
3、從約束力上看,階段社會的道德規則,不能約束每一個社會成員,而法律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的約束力。
4、法律是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而道德是靠人們的自覺來衡量的。不道德不一定觸犯法律。而觸犯法律的一定是道德不允許的。
5、法律與道德的表現形式與調整機制各不相同。許多道德規范表現為一種抽象的原則與信念,違反道德規范的後果是行為人要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以及行為人自身的自責、內疚、懺悔。而法律是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的行為規范。違反法律規范的後果,是由相應的國家機關追究行為人的法律責任。
6、法律與道德產生的條件與消亡各不相同。法律的產生以國家的形成為前提條件,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的行為規范。沒有國家就沒有法律,國家的性質決定了法律的性質。
而道德則不以國家的產生為前提,早在原始社會就已經有了道德的存在。如在社會主義國家產生以前,少數先進人物與革命導師就已經具備了社會主義的道德理念和道德品質。法律既然隨著國家的產生而產生,也必然隨著國家的消亡而消亡。在法律消亡之後,道德依然存在。
(7)到德與法治擴展閱讀:
道德與法律的聯系,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推動的。其關系具體表現在:
1、法律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法律的實施,本身就是一個懲惡揚善的過程,不但有助於人們法律意識的形成,還有助於人們道德的培養。
因為法律作為一種國家評價,對於提倡什麼、反對什麼,有一個統一的標准;而法律所包含的評價標准與大多數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信念是一致或接近的,故法的實施對社會道德的形成和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2、道德是法律的評價標准和推動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補充。
法律應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沒有道德基礎的法律,是一種「惡法」,是無法獲得人們的尊重和自覺遵守的;道德對法的實施有保障作用。
「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執法者的職業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識、道德觀念的加強,都對法的實施起著積極的作用;道德對法有補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調整的,或本應由法律調整但因立法的滯後而尚「無法可依」的,道德調整就起了補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況下會相互轉化。一些道德,隨社會的發展,逐漸凸現出來,被認為對社會是非常重要的並有被經常違反的危險,立法者就有可能將之納入法律的范疇。反之,某些過去曾被視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為,則有可能退出法律領域而轉為道德調整。
網路-法律
網路-道德
『捌』 《道德與法治》「道德」和「法冶"分別是什麼意思
道德: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 。道德通過社會的或一定階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 。
法治:是人類社會進入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
《道德與法治》共18冊,其中小學12冊,教材內容依據與兒童生活的緊密程度,由近及遠地安排了六大生活領域,同一生活領域內,按照學習難度的不同,採用螺旋上升的編排方式;初中6冊,圍繞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國家、世界展開編排。
(8)到德與法治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進,才是真正的法治。無論是經濟改革還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謂先行者,對於法治的重要性,可以說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玖』 道德與法治=政治
道德與法治,其實問題的意思就是德治與法治是否等於政治。德治與法治其實是政治的手段,但不等同與政治,政治還包括制度等方方面面。
治理國家是需要德治,通過公民自身素養的提高進行一定的自身行為約束和規范,是謂社會公德。法治即通過法律制度來進行明文強制約束,法治社會是當今社會發展的趨勢,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政治還需要政治制度的保障,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9)到德與法治擴展閱讀:
政治的本質:就是規范化的社會管理。
這種「規范化」的社會管理主要包括:規范化的社會管理人員的評價與選拔;規范化的社會管理機構及其管理職能的設置;規范化的社會管理程序的制訂;規范化的社會管理行為的約束;規范化的自然資源配置;規范化的利益分配法則等。
政治是經過「規范化」處理以後的社會管理,之所以要對社會管理進行「規范化」,主要是因為規范化的社會管理往往具有科學而合理的管理程序、公開而透明的管理內容;
清晰明確的管理主體與被管理主體、穩定而持久的管理方式,從而具有更高的管理效益、更低的管理成本、更大的管理規模,更廣泛的管理范圍、更持久而穩定的管理力度,更高的可預測性。
經濟是規范化的社會交往,通常情況下經濟占據社會交往的主流部分;政治是規范化的社會管理,通常情況下政治占據社會管理的主流部分。由於社會管理的本質就是「關於社會交往的規則體系」,因此,政治的本質也可近似地表述為「關於經濟的規則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