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國系統
Ⅰ 依法治國 依憲治國 哪個是治國的思想系統
是依法治國,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嚴格執法、違法必究,而憲法是根本大法。
Ⅱ 依法治國的系統結構
對我國法律體系包括哪些法的規范的幾種觀點 一種意見認為,我國的法律體系只包括憲法和法律,不包括其它規范性文件。法律體系當然只應當是由法律規范所構成的體系。 第二種意見認為,我國的法律體系除了包括憲法和法律外,還包括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雖然行政法規的地位次於憲法法律,但具有全國一體執行的效力,而在沒有制定法律的領域,行政法規則起著法律的作用,特別是經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授權制定的暫行規定和條例,在未制定法律之前,當然與法律有同等的效力。 還有一種意見認為:我國的法律體系不僅包括憲法和法律、行政法規,還包括地方性法規、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等規范性文件。 這種意見可以歸結為三層次論,即我國的法律體系是由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三層次構成。
Ⅲ 什麼是依法治國如何全面有效地推進依法治國
依法治國是一個系統工程,首先要有完善的法律,依照法律規定治理國家,然後要把權力關進籠子,任何個人、組織、機關單位等都不可凌駕於法律之上,
Ⅳ 全面依法治國系統工程中需要率先突破的是
要率先突破法治政府建設。
首先這是從政府的行政地位來考慮的。在我國,各級政府作為國家機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依法管理地方事務,負責執行或保證執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上級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可以說,它們是法律法規制定和實施的重要主體。
再者,從職能上看,政府是社會的管理者、守護者,更是服務者。各級政府肩負著保障人民民主和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政治職能,承擔著宏觀調控、市場監管等經濟建設的職能,還有像環境保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職能以及提供社會公共服務等多種職能。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國內外環境更為復雜,挑戰增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的任務更加緊迫和艱巨,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公平和差距擴大,社會結構和利益格局深刻調整,部分地區和一些領域社會矛盾有所增加,群體性事件時有發生,一些領域腐敗現象仍然易發多發。
各級政府要行使應有的職能,要解決這些日益復雜的問題,絕不能「拍腦門任意決策」,必須要把權力裝進制度的籠子里,要遵循法律的准繩,依法行政。各級政府也是同人民群眾打交道最多的部門,是人民心目中的權威表率,政府的行為對人民群眾具有直接的示範和引領作用。
如果各級政府沒有依憲施政、依法行政,政府官員存在「權大於法」「有法不依」的思想,因此,我們建設法治國家,必須把法治政府作為重點任務和主要工程率先突破。
Ⅳ 依法治國的五個體系各自分析
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復出全制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為實現這一目標,要在中共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5個體系,即:
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
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是依法治國的基礎,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是依法治國的關鍵,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是依法治國的根本,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是依法治國的標志,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是依法治國的需要。
依法治國,是一項長期和系統的工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有了「五個體系」的支撐和保障,才能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Ⅵ 全面依法治國主要體現為
主要體現為五個「發展」。
第一個「發展」,是從「依法辦事」向「全面依法治國」發展。1978年,中央倡導「依法辦事」,可謂「依法治國」的雛形。1999年,「依法治國」寫入憲法,標志著「依法治國」的正式確立。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全面依法治國」,標志著依法治國理論和實踐的漸趨成熟。黨的十九大之後,有學者提出中央有「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這9個字結合在一起的新提法,我們認為,標准提法仍然應該是「全面依法治國」,「新時代」與「全面依法治國」結合在一起,是因為「全面依法治國」在黨的十九大後有了更加鮮明的時代特徵和更為緊迫的時代要求。
第二個「發展」,是從「法律體系」向「法治體系」發展。從社會主義法律體繫到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的質的飛躍。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統領了法律規范體系、法治實施體系、法律監督體系、法律保障體系和黨內法規體系,不僅包括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各個環節,也涵蓋了從黨外到黨內、從啟動到監督、從本體到配套的全方位。今後的重點,是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運用系統論的方法,使五個子體系統一協調,形成制度的強大合力。
第三個「發展」,是從「法治國家」向「法治中國」發展。2035年建成法治中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響亮名片與奮斗目標,這是國家英明決策的結果,也是全世界潮流所趨、全中國民心所向。法治中國包括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包括依法治國、依法行政、依法執政,包括法律制度的硬實力、法律文化的軟實力,更包括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和理念。法治中國的內涵比法治國家更加豐富、更加深刻、更具有時代精神。
第四個「發展」,是從「單一法治」向「全面法治」發展。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絕不是一種形式上的工具或手段,而是一種信仰、一種制度,一種全面的生活與生存狀態。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既傳承了中華法系優秀傳統中的德化自修、和諧為貴,又尊重了現代法治文明精髓中的釐定是非、規范指引。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 「法治、德治、自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是指在全面依法治國的統領下,輔之以依法自主的「自治」為基礎以及德潤人心的「德治」為支撐,是所有合法的顯性制度與隱性制度的有機統一。
第五個「發展」,是從「學習借鑒」向「中國特色」發展。中華文明包括中華法系文明,綿延五千年,一直致力於天下為公、世界大同,一直有高度的歷史自信與使命擔當,一直善於學習消化外來文化但從不盲從外來文化,這正是其生命力所在。我國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批判吸收外來法治文明,既有借鑒又有創新。在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理念下,充分藉助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前沿科學技術推進法治。這種全面依法治國治理模式,體現了高遠的國際視野和全新的技術優勢,就是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的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就是中國對世界的獨特創新與貢獻。
Ⅶ 依法治國的建設體系是什麼2014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為未來中國建設法治國家描繪出新的路線圖。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本期應知為您解讀。
專家解讀
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內涵
四中全會提出,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及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框架,這五大體系是統一的有機體。
■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
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是依法治國的基礎。2011年3月10日,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由憲法及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等7個部分構成,包括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3個層次。
專家建議:
建設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首先要加強重點領域立法,增強法律法規的系統性,解決因體系性不強導致的法律規定在邏輯上、價值取向上相互「打架」的問題。
其次要重視發揮立法對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推動作用,變政策引領為立法引領,堅持改革於法有據,使改革始終在法治軌道上進行。
再次要改進立法體制,健全立法機關主導、社會各方有序參與的途徑和方式,去除立法部門化,使立法真正成為凝聚社會共識、調整利益分配的過程,更好地體現廣大人民的利益和社會公平正義。
■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
法律的生命力和權威在於實施,這也是依法治國的關鍵。法律能否得到有效實施,不僅取決於法律的公正性、權威性、嚴密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同時,執法的機構必須權責清晰,執法人員必須素質良好,能夠嚴格公正規範文明執法。
專家建議:
科學立法是基礎。立法要克服部門本位主義,超越部門利益,制定出公正合理、操作性強的「良法」。
嚴格執法是關鍵。要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整合執法機構、充實基層執法、強化綜合執法,做到嚴格高效執法。
合理的激勵、評價制度是動力。應運用「法治GDP」考核、提拔、任用能夠確保法律有效實施的幹部。
■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
法治監督體系主要包括六大環節,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大監督,人大和人大常委會常用的監督方式是對官員的質詢。其他環節分別是紀委監察監督、審計監督、行政機關內部的督查監督、輿論監督和司法監督。司法對公權力最重要的監督形式是行政訴訟。
專家建議:
建設法治監督體系必須以法律為前提,任何機關、組織或個人都不能幹擾、阻撓甚至破壞法律的實施,這是法治監督必須遵守的前提和原則。
要強化監督問責機制,形成全天候立體監督模式,讓執法者須臾不敢忘記法定的職責,司法者絲毫不敢違背法律准則,確保法律的嚴格、公正實施。
監督主體之間必須銜接到位,要明確規定各職能機構的監督權、監督范圍、內容和程序等,明確監督機構的分工和相互關系,絕不能出現法治監督方面的空白。
■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
法治保障體系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舉措,是憲法法律得以貫徹實施的重要手段。法治保障系統主要包括法治人才隊伍,法律糾紛、爭議化解機制,國民的法治理念和法治文化等。
專家建議:
首先,應加快推進省以下司法管理體制改革,探索建立與行政區劃適當分離的司法管轄制度,確保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
其次,理順司法權與司法行政事務權、司法權與監督權的關系,健全辦案組織體系,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加快推進司法職權配置科學化。
再次,加快建立符合職業特點的司法人員管理制度,推進司法職業化。
同時,加快推進人權司法保障法治化,完善法律援助、法律服務等工作。
■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
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是法治的核心。將黨內法規體系視為法治建設的重要一環,有利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進一步提升黨的執政能力,尤其對保證依法執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也為執政黨在依法治國中的作用確立一個明確的坐標。
專家建議:
一要健全權力運行制約監督體系。用制度規范權力的運行過程,強化腐敗的制度治理。
二要以憲法原則為指導,始終貫徹依法執政理念,實現黨內法規法治化,使黨的權力結構及其行使方式符合國家法治建設的要求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要注意處理好與憲法法律的關系,把黨內法規體系建設作為國家法律體系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一體推進。
相關鏈接
健全制度推進法治實踐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並為實現這一目標明確了重大任務。這些部署,針對性強,切實可行,充滿了新意和亮點。
健全憲法實施和監督制度,完善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憲法監督制度,健全憲法解釋程序機制。
健全依法決策機制,建立行政機關內部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
建立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實行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和錯案責任倒查問責制。
最高人民法院設立巡迴法庭,探索設立跨行政區劃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
健全依法維權和化解糾紛機制,建立健全社會矛盾預警機制、利益表達機制、協商溝通機制、救濟救助機制,暢通群眾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法律渠道。
推進法治專門隊伍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完善法律職業准入制度。
把法治建設成效作為衡量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工作實績重要內容,納入政績考核指標體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辦事作為考察幹部重要內容。
名詞辨析
從法律體系
到法治體系
四中全會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目標。從立法層面談,法治體系是一個立體的、動態的、有機完整的體系,而法律體系、法制體系是相對靜態的。法律是指載有法律規范的書面文件,法制是指法律和制度的總稱,而法治則是指運用法律和制度治理國家、治理社會。
另一方面,法律體系、法制體系相對於法治體系,前者是手段,後者是目的。完善法律體系和法制體系是為建設法治體系和法治國家服務的。我國法治建設的任務,已經從以立法為中心轉向以落實憲法和法律規定為中心。從法律體繫到法治體系,實現了從制度到制度實踐的飛躍。從形成法律體繫到形成法治體系,是黨和國家對法治建設認識的深化。
此外,一些專家認為,法律體系、法制體系的「法」包括規范公民行為、社會生活和市場秩序的法,也包括規范國家、政府、政黨治理行為的法,但前者是其最大、最主要的部分。而法治體系的「法」主要是指規范國家、政府、政黨治理行為的法,也就是說,法治的「法」主要是指治官的法。
Ⅷ 依法治國首先是什麼
依法治國的前提是依憲治國,因為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憲法以法律的形式確認了中國各族人民奮斗的成果,規定了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是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事業組織,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准則,並且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
全面依法治國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是人民,必須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要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願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全面依法治國各領域全過程。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權益。
要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新要求新期待,系統研究謀劃和解決法治領域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