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的力量之源
㈠ 法治的核心是什麼
「法制」與「法治」都是法律文化中的重要內容,都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中,「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法治」則是一種與「人治」相對應的治理社會的理論、原則、理念和方法。簡而言之,法制是一種社會制度,屬於法律文化中的器物層面;法治是一種社會意識,屬於法律文化中的觀念層面。與鄉規民約、民俗風情、倫理道德等非正式的社會規范相比,法制是一種正式的、相對穩定的、制度化的社會規范。法治與人治則是相對立的兩種法律文化,前者的核心是強調社會治理規則(主要是法律形式的規則)的普適性、穩定性和權威性;後者的核心是強調社會治理主體的自覺性、能動性和權變性。雖然法律也是由人來制定的,而且法治也不排斥人的能動性,但從法律的制定、執行到修改都必須按照法律本身制定的規則,人的能動性只能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發揮作用,而不能超越法律,這正是法治內在的本質要求。
法治與人治這兩種治理社會的理念曾經在古希臘同時並存。柏拉圖曾經熱烈主張的「賢人政治」實際上就是人治。他的基本立場是人治優於法治。他認為,如果一個國家的統治者不是哲學家,則法治要比人治好。然而法治只能稱為「第二等好的」的政治,終究不如賢人政治好。亞里士多德在批評柏拉圖的人治論的基礎上建立起法治論。他明確指出:「法治應當優於一人之治」。應當說,西方社會的法治傳統發軔於亞里士多德的法治論。不過,在亞里士多德所處的奴隸社會里的法治和現代西方社會的法治顯然不是一回事,奴隸連人身自由都沒有,更遑論在法律面前與奴隸主平等了。根據英國法學家戴雪對於法治的經典定義,法治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法律具有超越也包括政府的廣泛裁量權在內的任何專制權力的至高無上的權威;第二,任何公民都必須服從在一般法院里實施的國家一般法律;第三,權力不是建立在抽象的憲法性文件上,而是建立在法院的實際判決上。」顯然,這樣的法治只能是啟蒙運動以來逐漸形成的。
在法律產生之前,當然也就沒有法制,更不會有法治,調節、制約人們社會行為的是風俗習慣、倫理道德,這樣的社會只能是人治社會。只有在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尤其是國家出現之後,法律才產生。但是,法制的產生,並不意味著法治的誕生。作為一種社會制度,法制並不必然地排斥人治,法制既可以與法治相結合,也可以與人治相結合。當法制與人治相結合時,法律權威是第二位的,政府權威(在封建社會就是皇權)是第一位的,法律制度是為人治理念服務的。在那裡,調節國家行為的主要是政府權威,調節民間行為的主要是道德權威,法律權威只是起一種補充和輔助的作用。當法制與法治相結合時,法律權威是第一位的,是一種超越所有權威,包括政府權威、道德權威在內的社會權威,法律成了所有社會群體、社會個人的行為准則。在那裡,政府權威源於法律權威,服從法律權威,道德權威只是起一種補充和輔助的作用。在法治社會里,法律權威源於大多數社會成員對法律的「合法性」的認同。所謂合法性,是指人們對法律或規則或制度的一種態度,是對有關規則的產生或有關規則制定者及其權威的判斷。正如英國法學家阿蒂亞所說的那樣,「只有當人們認為有某種道義上的義務遵守法律時,人們才有可能遵守法律。」所以,法治社會不僅是法治意識與法律制度相結合的產物,往往也是與民主制度相結合的產物
㈡ 法治的重要性
法治是一個國家的立身之本,是人民安居樂業的必要元素,正所謂法令行則國治,法令弛則國亂。就我國而言,我認為法治的重要性有以下幾點。
一是依法治國深入黨心,深入民心,防止了貪污腐敗,塑造了一個風清氣正的和諧社會。就落馬官員而言,很多的貪污腐敗的官員大多是因為他們不懂黨國法紀,心中沒有遵紀守法的意識,從而使他們沒有扛住利益的誘惑,跨出了「紅線」,走向了貪污腐敗的不歸路。很多犯罪份子也都是如此,他們犯罪大多也是因為對法律沒有遵從,沒把它放在心上,從而使他們走向了犯罪的道路。所以依法治國是防治貪污腐敗、降低犯罪率的一劑良葯,也是促進我國快速發展發展的根本之源。
二是依法治國糾正了冤假錯案,增強社會的公平性,使人們群眾獲得了安全感。隨著我國依法治國的推行,過去的冤假錯案被推翻,如受人關注的聶樹斌案、孟存明案以及劉志連案等等,這一系列的冤假錯案的糾正,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並得到人民群眾的好評,是人民群眾獲得了安全感。隨著依法治國層層推進,無論是誰都要受到法律的監管,違法必究,如震驚我國的長春長生疫苗造假案,事件發生後,我國司法機關立即響應,對長春集團相關責任人進行了執法,沒有一人逃過法網,此事一出,得到了人民群眾的點贊,維護了人民的權利。
三是依法治國是我國發展的動力之源。古雲:「法治興則國興,法治強則國強。」,從古至今,所有強盛的國家無不法治嚴明的;我國有商鞅「立木建信」,強調「法必明、令必行」,使秦國迅速躋身強國之列,國外有古巴比倫頒布《漢謨拉比法典》,刻於石柱,嚴格要求,最終推動古巴比倫王國進入上古兩河流域的全盛時代。就中外歷史來看,強國往往通法治而生,所以,依法治國是我國發展的動力之源。
㈢ 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法治生命線是什麼
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法治生命線是: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司法不公對社會公正具有致命破壞作用」,這就把司法公正提升到了一個全新高度。
公正是司法的生命線,必須把提高審判質量作為確保司法公正的著力點,嚴肅認真對待每一起案件,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嚴把事實關、證據關、程序關、法律關,重視發揮二審、再審和信訪的糾錯功能,及時發現問題、糾正偏差、預防錯案,努力使每一起案件的審判都經得起法律、歷史和人民的檢驗。
要加強審判流程管理,嚴格簡易程序轉為普通程序的條件,健全案件繁簡分流和速裁工作機制,完善輕微刑事案件快速辦理機制,大力推行庭前調解、繁簡分流、小額速裁等制度措施,加強對訴訟和執行中止的監管,減輕當事人訴累,切實解決少數訴訟案件久拖不決、久拖不執、久執不結的問題。
(3)法治的力量之源擴展閱讀: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並按照法律理性化和程序化的內在邏輯,以司法權的合理配置為目標,提出了一系列司法改革的具體內容,實際上就是對西方法治傳統中有益要素的積極吸收。
司法公正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法律應該具有定紛止爭的功能,司法審判應該具有終局性的作用,如果司法不公、人心不服,這些功能就難以實現。
司法機關要緊緊圍繞司法公正這一目標改進工作,重點解決影響司法公正和制約司法能力的深層次問題,嚴肅認真地對待每一起案件,堅決防止和依法糾正冤假錯案,維護司法權威。
㈣ 法治這個詞是誰提出的
現在已經不得而知了 只是知道在近代我國第一個提出 依法治國(法治)的是李步雲。 而我國最早提出 法治的 一定是 諸子百家 法家的代表人物 韓非子。 關於 李步雲 的簡介: 李步雲,男,1933年生,湖南婁底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湖南大學法學院名譽院長、廣州大學人權研究中心主任。 1949年11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0年10月入朝參戰,1952年6月負傷回國,1955年1月轉業到地方工作。曾任部隊團政治處民運幹事,縣人民政府科員等職。1957年入北京大學法律系學習,1962年本科畢業,1965年研究生畢業。1967年2月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工作至今。曾任該所研究員,法理學研究室主任,所學術委員會委員,《法學研究》雜志主編,社科院人權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2000年10月起任湖南大學法學院名譽院長,湖南大學法治與人權研究中心主任。現兼任最高人民檢察院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宣部、司法部「國家中高級幹部學法講師團」講師,國家行政學院等十餘所大學的教授 [1] 。 亞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臘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 貌似 不是 法律人士。
㈤ 堅持什麼原則尊重和保障人民權益
社會主義法治原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第七條:
維護國家安全,應當遵守憲法和法律,堅持社會主義法治原則,尊重和保障人權,依法保護公民的權利和自由。
社會主義法制原則,是指我國《憲法》規定的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一切國家機關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沒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所謂"有法可依",是指要制定反映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的廣大人民的共同意志和利益的、確認和保護有利於社會主義事業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的法律、法令、條例、決議、命令和地方性法規,等等。
(5)法治的力量之源擴展閱讀:
在我國法治建設中,人民主體地位表現在許多方面。比如,運用法治手段,強化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確保公權力始終用來為人民謀幸福。這就正確處理了權力與權利的關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始終確保人民賦予的權力用來為人民服務,從而鑄牢法治的民心之基、確立法治的力量之源、彰顯法治的價值取向。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健全保證憲法全面實施的體制機制,完善立法體制機制,健全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制度,加強對法律實施的監督。明確了今後一個時期我國法治建設的重點任務和前進方向,是滿足人民群眾在民主法治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的體現,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
㈥ 法治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法治的基本要素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制度方面:需要有完備的法律和系統的法律體系,權力相版對平衡和相權互制約,司法體制、執法制度的健全和其人員的高素質,健全的律師制度;
二是思想方面:樹立起法律至上、權利平等、權力制約、權利本位的思想。權利本位指在國家權力與公民權利的關系中,公民權利是決定性的,根本的;在法律權利與法律義務之間,權利是決定性的,起主導作用。
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對於現代中國,法治建設意味著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進,才是真正的法治。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既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也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㈦ 什麼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
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
原因:
1、強調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就是在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中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人民既然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當然就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主體,而不是客體;當然就是法治國家建設的深厚力量源泉和智慧源泉。
2、強調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是由我國的國體、政體決定的。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同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一樣,都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題中應有之義。
3、人民作為依法治國的主體作用和力量源泉作用,推動我國法治建設在著力解決不適應、不符合的問題中不斷與時俱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得以形成,都是黨在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聽取人民意見、反映人民願望、汲取人民智慧的結果。
(7)法治的力量之源擴展閱讀
發揮人民在依法治國中的主體作用和力量源泉作用的關鍵舉措:
1、必須堅持法治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權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承擔應盡的義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共同富裕。
2、必須保證人民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這是發揮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作用和力量源泉作用最重要、最根本的體現。
3、必須使人民認識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權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增強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識,使法律為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運用。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施芝鴻: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
㈧ 有關法治的作文800字
常言道: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規矩對於一個國家,一個家庭、一個學校來說是十分重要的。談到「法」大家都不會覺得陌生,因為我們都生活在一個有法的社會里,然而作為21世紀的我們就要「知法、學法、遵法、用法」。
像我們這些中學生就有《未成年保護法》,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司法保護。老師有《教師法》,我們只有做好自己應遵守的法律才能快樂地生活。馬路上的車輛必須遵守交通規則,不然就會發生交通事故。我們生活在社會上,必然也要受到法律的約束與制裁,任何人在任何情況一旦違反法律觸犯法律,也會被追究法律責任。
我們正在成長,也是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時候,我們在面對世界時,有美好有難過有陽光有黑暗有競爭有壓力,同時也在面對著社會上的不良風氣。在生活中,最常見的不守法則的現象莫非是打架、勒索、搶劫等。舉一個例子:曾有一篇報道說過,一個16歲的中學生,因為長期被所謂的學校「老大」勒索,不敢跟家長學校說,終於惱羞成怒,用一把小刀將一個人刺死,這個中學生就這樣毀了自己的前途,如果這個中學生能在被勒索時會用「法」,也許就不會釀成今天的大錯。
鄧小平爺爺曾就指出「法制教育要從娃娃抓起」。而現在正在處於青少年的我們,正在懵懵懂懂,對於所謂的「法制」還只是略懂一二。我們是祖國的未來,為了祖國的繁華穩定,我們必須選擇一條正確的路,然後我們就必須懂法,必須知法,這樣我們才能邁出人生的第一好步。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中,可能會有無數個誘惑在等待著我們,但是我們必須無時無刻都想著「法」,在每一次抉擇之時,都要想著「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為一個好公民。
只有學好法律,我們才能用好法律。當我們遇到一些危險時,我們能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的權利。甚至也可以維護到他人的利益。祖國未來的事業都由我們這一代的青少年繼承,將要承擔依法建設國家、依法管理國家、依法發展國家的神聖使命,這都關於到「法」,可想而知,「法」在我們現代生活中是多麼重要。
「法」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是21世紀的青少年,我們必須做到「知法、學法、遵法、用法」當一個真正的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