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為道德
⑴ 孝道是什麼,道德又是什麼呢,
孝道:
傳統孝觀念的主要內容
養親與敬親
養親是子女對父母的最基本義務,是基於人的報恩觀念而產生的。每個人都是由父母所生,又是因父母的精心照顧而長大成人,這種生命創造及養護的客觀事實使人類產生了報恩意識,即在自己的父母年老之後要竭盡全力贍養父母,盡「反哺」義務。孟子曾提出不孝的五種情況,即「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離婁下》)在這五種不孝的情況中,有三種均為「不顧父母之養」,這也可以從反面證明養親是為人子的基本義務。 傳統孝觀念不僅要求子女對父母盡奉養的義務,更重要的是子女對父母有敬愛之心。孔子對「敬親」特別重視,而且把能否敬愛父母作為人與畜、君子與小人的區別。「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傳統孝觀念中,敬親是比養親更高層次的孝。只有上升到敬親
順親與諫親
敬親,不僅表現在態度上對父母長輩和悅,在行為上事之以禮,而且更為深層的是要順從父母長輩的意志,唯命是從,所以常看到孝順連用。「孝者,畜也;順於道,不逆於倫,是之謂畜。」(《禮記.祭統》)這里的畜即順之意。「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學而》)順就是要聽從父母的話,按父母的意志辦事,凡事以父母的標准為標准。 但如果認為,只要是長輩的,無論在一切情況下都是對的,並且要求子女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絕對服從,顯然是片面的。那麼當父母長輩有過錯時,子女應怎麼辦呢?儒家倫理給出了答案,即子女要委婉諫諍。孔子主張「事父母幾諫」(《論語.里仁》)即委婉勸諫。孟子也曾說:「親之過大而不怨,是愈疏也……愈疏,不孝也。」(《孟子.告子下》)就是說,子女對父母的過失,違背道義的行為不怨,不諫,甚至盲目順從,就是不孝。
傳宗接代
傳統孝觀念認為人在結婚之後必須生子,生子育孫能使家庭以至整個宗族得以穩固和延續,使先祖得以祭祀。完不成這一重任,就是對父母最大的不孝,對祖先最大的不尊。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孟子.離婁上》)《孝經.聖治章》也說:「父母生之,續莫大焉。」即使奉養父母錦衣玉食,但終無後人再續家門,讓父母死不瞑目,古代孝子會感到無限遺撼,感到愧對父母。可見傳宗接代觀念在古代是報答、安慰父母的一種方式和情結。
喪親與祭親
孝的基本含義是「善事父母」,它包括「事生」和「事死」兩個層面,後者是前者的繼續和延伸,它表達了子孫對逝去長輩的敬重和思念。「事死」是傳統孝觀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中庸》)意思是,侍奉死者如同侍奉生者,侍奉已亡者如同侍奉現存者,這是孝的最高表現。孟子曰:「養生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孟子.滕文公上》) 「養可能也,敬為難;敬可能也,安為難;安可能也,卒為難。」(《禮記.祭義》)從以上可看出傳統孝觀念非常重視「事死」的。 「事死」也就是古人說的喪親。曾子將喪親之孝概括為「慎終追遠。」慎終是父母死亡的喪葬行為,追遠是父母死後的祭祀禮儀。可見,子女表達喪親之孝的形式就是喪葬和祭祀,也就是說父母或長輩去世後要舉行葬禮和祭禮。
立身、立功,以顯父母
孝,乃百善之先,百德之首。因此,立身行道的一切幾乎都被看作是孝。要立身必須首先存身,即保全自己的身體。因為「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禮記.祭義》)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孝經.開宗明義章》)意思是說,自己的身體是父母遺留下來的,如果毀傷了自己的身體就等於毀傷父母的遺體,就是不孝。 傳統孝觀念不僅要求子女立身,而且在立身的基礎上要立德、立言、立功, 「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孝經.開宗明義章》)子女們寒窗苦讀,躋身仕途,求取功名,為的是秉承父志,善繼善述,實現父母對子女的希望,「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中庸》)。為的是保持家風淳樸,維護家道興旺,為父母、為家庭取得榮譽,延續父母、家庭及家族的生命。光宗耀祖,光大宗門,這是傳統孝道對子女在家庭倫理范圍內的最高要求。
道德:
以下原詞條釋義僅僅是對行為規范意義上的道德的一種理解:
道:本意是客觀真理,即自然界的構造、運動、變化等規律,社會的客觀發展和變化規律,人的生老病死等規律,是自然存在和發展的規律。它客觀存在,左右社會和人類的發展。順應它去發展,社會才能健康和諧、人才會健康幸福、自然界才會長足存在。
德:的本意為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需要發展。在不違背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去改造自然、發展社會、發展自己的事業。
也是遵循不違背「道」去適應自然,改造自然從而使社會,自然界和人類能長久發展、和諧共存。
道和德統一到一起就是道德,人們按「道」的規律去做事、處事,就是有「道德」。
我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查找道德的定義,沒有很恰當的解釋,經思考、請教好多前輩,終於得到以上結論,拿來共同教育後人。
道:道就是明事理。
德:德就是付出。
道+德:籠統的講就是有素質。
實質上,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是說人一生下來只有本能(有不少本能會危害其他人的生存),而不知約束自己。所以,所有人都需要對本能的外在約束和內在約束,外在約束是法律,然而法律的功能只有制裁人的本能中企圖傷害他人等對人類社會有大的危害的方面;所以,需要內在約束(也就是道德)來約束本能中雖不違法,但亦會對他人(甚至是人類社會)造成危害的行為。
所以,道德就是社會規范對人的本能的制約,換句話說,人一生下來就有以任何方式傷害甚至殺死其他生命的本能(即「生存無道德」),道德也就是繼法律之後制約這種本能,減小這種傷害的工具。
⑵ 為什麼有些人說孝敬父母是道德綁架呢
孝敬父母本身沒問題,甚至是優良美德,但同時孝順確實被很多人拿來當做專道德綁架的武器。中國屬的父母很多沒有邊界意識,打著為了你好的旗號,無視兒女擁有獨立人格的事實,肆意干涉兒女私人生活空間,強加自己的意願。這種不尊重他人的行為一旦遭到反對,反對者就會被冠以不孝順的罪名大加鞭笞。所以,孝順這個詞沒有罪,真正毀了孝道的,是濫用孝順要求別人,指責別人的人。
就像公車上霸佔別人座位的無賴,打著讓座是美德,你不給我讓就是缺德的旗號耍無賴。
我們對父母付出,是源於愛和尊重。如果有人說因為他們是長輩,無論他們怎樣,小輩都該孝順。恭喜你,活捉裝B綁架犯一枚。
⑶ 請說下你認為孝順是道德「枷鎖」嗎
不是,道德里包含的又不止孝順一種品德,而且並沒有說孝順就代表有道德。
⑷ 百善孝為先是哪一個道德層面的要求
不要不記得當我聽到這句話,想到的第一句話,所有邪惡的淫根為首的和我認為那是太一般了點如果壞的事情在世界上是淫開始與一些錢,好處,對婦女權利,仇恨這第二句話是有道理的,因為家庭是一個善良,愛心和良心的整體性能,孝敬父母,尊重長輩,男人的責任是天經地義的美德,但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的前提下,一直稱贊。試想,一個人不能做,如果連孝敬父母,回報養育之恩,他仍然認為他是一個「人」嗎?誰願意跟他打交道? 是一個名叫什麼,嘿,我忘了讓家長,孩子們溫暖的睡我只記得,後來被稱為「江夏黃佟入冬後自己的床上。註明:知道的朋友請幫助答復。
在一個人的一生中,父母的關心和愛護是最真誠,最無私的,他們的父母的養育從來沒有告訴不已:吸吮母親的乳汁離開處於起步階段,揪著心的父母生命的第一步;聽他們的父母的無私聲音的協會召開了第一次音:我的父親,我的母親。在無微不至的關懷中成長,災難的瘟疫疾病,使家長能夠通過許多個不眠之夜;讀書升學費的父母多麼大的努力,與父母多少艱辛的創始家族的床上用品。可以說,付出了畢生的努力,以提高他們的孩子的父母。這個恩情比天高,厚度超過地球是俗世最大的優勢。
如果我排的愛,那麼首先應該愛自己的父母,其次,它涉及到愛他人,愛集體愛社會,愛祖國......
現在大多數城市的老人雖然子孫,在他們的日常生活,擔心食品和衣物,並不需要錢,但孩子們都不在身邊,因為工作的緣故幾乎是平時恐怕很少見面在他們的情感與我的家人和團聚的渴望。常回家看看像陳香>。父母不應該僅是良好的物質生活和奉獻精神,以滿足父母在精神生活,情感方面的需求。尤其是年邁的父母,更細致的護理和患者的舒適度。因為是父母養育了我們的父母教我們做人的道理,父母教我們的父親,母親的意思
因此,無論我們在未來,我們一定要記住,媽媽和爸爸;並希望花更多的時間在他們身邊,多向他們致敬。
⑸ 「孝在我心中,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為題的600字的作文 很急
從烏鴉反哺到羔羊跪乳,無一不顯示了中華民族「百善孝為先」的良好美德。
古代眾人皆知的「二十四孝」有多少是我們可以做到的呢?像「負米養親」「卧冰求鯉」,現在生活條件好了,我們沒必要去做。但是我們可以將自己的事做好,把學習成績提升上去,不讓父母在工作之餘還要擔心我的作業有沒有做完。在空餘的時間里做一些家務,給父母多一些休息的時間。
就像孔子說的: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產生的根源。人在世上遵循仁義道德,有所建樹,顯揚名聲於後世,從而使父母顯赫榮耀,這就是孝的終極目標。
在這個世界上,最愛我的人就是我的父母。是他們孕育了我,讓我來到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如果我是一條自由自在的魚兒,那父母就是無邊無際的大海;如果我是翱翔在藍天白雲之間的雛鷹,那父母就是湛藍深遠的天空;如果我是一朵含苞待放的牽牛花,那父母就是我茁壯成長中不可缺少的木桿;如果我是一隻無拘無束的斑馬,那父母就是我賴以生存的大草原。
父母總是為我們操勞著,當父母趕不上你的步伐時,記得牽著父母的手,一起走!就像…那是他們為你操勞著一樣。就像…那時他們牢牢地牽著你的手一樣。
爸爸媽媽總是日夜陪伴在我的身邊,不論多大的事他們總會保護著我。當我長大之後,一定也要多多陪伴在爸爸媽媽的身邊。就像…那時他們日日夜夜陪伴在我的身邊一樣。
當父母有一天和你起了爭執,請你不要和父母頂嘴,用心地與你的爸爸、媽媽溝通。就像…那時他們用心教導著你一樣。
讓慈孝永遠留在我們心中!
⑹ 什麼是孝道為什麼說"孝順"是人格,品質,道德修養
奉養父母長輩的准則叫「孝道」。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兩大基本傳統道德行為准則之一,另一個基本傳統道德行為准則是忠。幾千年來,人們把忠孝視為天性,甚至作為區別人與禽獸的標志。忠孝是聖人提出來的,卻不是聖人想出來的。它是我國古代長期社會實踐的歷史產物。動物尚且知道感恩父母,如果人不知孝道,豈非是畜生也不如了!
⑺ 關於孝心的道德周記,
假期前,老師布置了一項特殊的作業——我為父母盡孝心。
我認為,盡一份孝心並不難,我們不應該把它當作假期的作業,為父母盡孝心是我們每個人每時每刻都應該做的。
為爸爸媽媽捶捶背,倒杯茶,都能讓勞累了一天的他們休息一下,這樣就能盡到一份孝心了。
我每天都會堅持為父母倒杯茶,讓他們感受到我的一份心意,在一天忙碌之後,體會到我帶給他們的一絲撫慰。其實父母從來不求回報,我們的舉手之勞就能讓他們感到深深的滿足。
古人有雲「百事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是高尚人格的體現。孝心在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可謂是木之根,水之源。
在我們熟悉的《三字經》中,就有「香九齡能溫席」的故事,年僅九歲的古人黃香十分孝順,冬天,他鋪好被,然後脫了衣服,鑽進父親的被窩里,用自己的體溫,溫暖了冰冷的被窩之後,才招呼父親睡下。黃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親的心。炎熱的夏天,黃香為了讓父親休息好,晚飯後,總是拿著扇子,把蚊蠅扇跑,還要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使勞累了一天的父親早些入睡。
作為新世紀的青少年,我們是祖國的未來,我們更要繼承祖國的光榮傳統。
父母生下我們,撫育我們長大,他們為此付出了極大的心血。
讓我們學會感恩吧,感謝父母新增的那一縷白發,感謝父母額頭的幾絲皺紋,感謝父母日益粗糙的雙手……每一縷銀絲、每一條皺紋、每一塊老繭,都是父母為我們操勞付出的印記呀。
「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己。」讓我們時刻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感激父母為我們付出的點點滴滴。讓我們時刻懷著一份孝心,一杯茶、一雙拖鞋、一張笑臉、一份滿意的答卷,給父母捎去我們的絲絲心意……
⑻ 「百善孝為先」是否是一種道德綁架
不是什麼都把孝順父母擺在第一位,是從更深的層面理解父母,家族,親人間的立場。古人把孝放在第一位,大概是讓人多站在有一定包容,有一定胸襟,理解他人的立場看問題。即使是善,也不是沒有立場的做好事。
⑼ 「百善孝為先」是否是一種道德綁架你怎麼看
"百善孝為先"當然不是一種道德綁架.可能有許多人還以為這是出自孔子,其實並不是的.首先我們要知道這句話的來源,它出自清代著作<<圍爐夜話>>:"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源.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反應了清代十分重視孝道的觀念.百善孝為先是指兒女行為不應該違背父母,長輩,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種穩定倫常關系的表現.並不完全是大家所理解的"所有的善良,對父母孝順是第一位的."
在一個正常的家庭關系裡,年輕時父母們在外打拚,供養我們.作為子女的一定是十分愛父母的,他們老了以後,我們養育他們也是天經地義的事.在這樣的良性環境下,"百善孝為先"更像是一句好的美德鼓勵著我們.但是並不是所有家庭都能如此幸福美滿.一些糊塗的家長做出了傷害子女的事情.這時候,一些善良的孩子們不忍心自己的父母受苦,也不能狠下心不管他們.於是就被倫理中的"孝"綁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