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人文精神
A. 什麼是自由精神、自由主義、民主主義、法治精神、科學主義、理性精神、創造精神、個人主義、人文主義。
別的我就不回答了,我只講一點,真正的自由是任何人的合理自由不因為任何別人行使自由權利而受到損害!
B. 人文精神和人權思想的關系
我記得在英文中人權的英文是:HUMAN RIGHTS,而right本身在英文中最主要的含義是"正確",而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人權的基本含義實際上就是:正確的人才享有權力,這就是人權思想。而人文精神則是一種對人的精神世界的關懷,我們很快將渡過物質匱乏,靠戰爭維持進步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文精神更是重要。 如果說,人文精神是對人的存在的思考,對人的價值、人的生存意義的關注,以及對人類命運的把握與探索[1],那麼,法治就是對人的存在、價值、命運的思考、關注和把握過程中的產物。綜觀近代以來,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逐漸確立了法律至上,並以法制約政黨、政府權力而保障個人自由權利的法治傳統,就不難發現,這一傳統的形成與西方古代社會以人為中心的人文思想和文藝復興以來所確立的以自由、平等、人權、博愛和民主為內容的人文主義具有一種內在的、必然的聯系。這種內在的、必然的聯系,正如馬克斯·韋伯為我們揭示的那樣,任何一項事業的背後都存在某種決定該項事業發展方向和命運的精神力量[2]。西方法治傳統背後深藏著決定其發展方向和命運的精神力量就是西方社會的人文精神。
C. 結合當前形勢,闡述依法治國的途徑與意義
1、重構法治的人文精神基礎。
2、重構法治的法律的制定和實施基礎
3、深入持久地開展普法教育,建立社會主義法律文化。
1. 依法治國同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完全一致。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通過國家權力機關制定憲法和各種法律,把黨的主張變為國家意志,實現黨的主張、國家法律與人民意志的統一。這樣就把黨對國家事務的領導同依法治國統一起來了。從制度和法律上保證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的貫徹執行,保證黨的領導核心作用。這是中國共產黨治國方式的重大發展,也是黨更加成熟的表現。
2. 實行依法治國,是實現人民當家做主的根本保證。
社會主義法制將人民的民主權利以及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民主生活、民主結構、民主形式和民主程序,用系統的法律和制度固定下來,並確保其實施。只有這樣,才能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不受破壞和損害,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得到實現,保證全國人民真正享有通過各種有效形式管理國家、特別是管理基層地方政權和各項企事業的權利,享有各項公民權利。實行依法治國,保障人民民主,既有利於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又有利於保障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有序進行。
3. 實現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
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市場主體的活動,市場體系的維系,市場對資源配置基礎性作用的發揮,國家對市場的宏觀調控,都需要法律的規范、引導、制約和保障。在對外經濟交往中,也需要按國與國之間約定的法則和國際慣例辦事。實行依法治國,就能適應市場經濟的這種內在要求,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優勢,推動生產力不斷發展。
4. 實現依法治國,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
從人類社會歷史進程看,從封建專制國家,到資產階級民主法制國家,體現了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吸收一切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實行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是中國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社會主義法制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有力保障,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在國家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體現。實現依法治國,是中國邁向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選擇。
5. 實現依法治國,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社會穩定、人民安定團結是各項事業順利發展的前提。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一項需要幾代人艱苦奮斗才能實現的偉大事業,在改革發展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新的問題、新的矛盾,前進的道路上也必然還有不少矛盾和困難。要保持一個穩定的局面,就必須保障人民充分享有民主權利,各種破壞、犯罪活動能受到有力打擊和有效控制,各種人民內部矛盾能得到正確有效地處理。要做到這一點,最關鍵最靠得住的辦法就是實行依法治國。
D. 法治精神中的人文主義情懷
人文主義精神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強調人的價值人的決定作用
法治強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正是對人類群體的保護和關懷.沒有人超越於法律之上,這樣每個人的權利才能得到保證.
E. 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對今天的立法精神和法制建設有沒有意義
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基本特徵:宣揚個性解放,追求現實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對等級觀念,崇尚理性,反對蒙昧。 「文藝復興」的概念在14-16世紀時已被義大利的人文主義作家和學者所使用
F.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24個字是什麼意思
1、富強:富足而強盛。財富充裕,力量強大。又指富足而強盛的國家。
2、民主:指人民所享有的參與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或對國事自由發表意見的權利。
3、文明:是歷史沉澱下來的,有益增強人類對客觀世界的適應和認知、符合人類精神追求、能被絕大多數人認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發明創造以及公序良俗的總和。
4、和諧:指謂配合得勻稱、適當、協調,四指和解、和好相處,五指作動詞,一般用於指不合規格,違反規則,而被處理掉了。此處一般取諧音「河蟹」。
5、自由:自由是一個政治哲學(political philosophy)概念,在這個條件下人類可以自我支配,憑借自身意志而行動,並為對自身的行為負責。
6、平等:平等是指社會主體在社會關系、社會生活中處於同等的地位,具有相同的發展機會,享有同等的權利。
7、公正:倫理學的基本范疇,意為公平正直,沒有偏私。沒有偏私是指依據一定的標准而言沒有偏私,因而,公正是一種價值判斷,內含有一定的價值標准,在常規情況下,這一標准便是當時的法律。
8、法制:法治是人類社會進入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
9、愛國:愛國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熱愛自己的國家。
10、敬業:敬業是一個人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及學習負責的態度。
11、誠信:即忠誠老實,就是忠於事物的本來面貌,不隱瞞自己的真實思想,不掩飾自己的真實感情,不說謊,不作假,不為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欺瞞別人。
12、友善:意思是指人與人之間親近和睦。
G. 襄陽市城市精神人文理念是什麼
襄陽市城市精神人文理念是「精進致遠、包容大氣、創新創造、法治誠信、勤勉務實。」五種人文理念是把襄陽建成文化名城的提神之需。
五種人文理念的提出,非常重要是有「五來」,就是尊重原來,立足本來,借鑒外來,面向未來,避免重來。客觀地說,除了「法治誠信」中的法治,五種人文精神基本上都能在襄陽歷史上找到大量的事例。
比如,歷史上,本管轄西安周邊地區的雍州治所曾兩度僑治襄陽,襄陽人不大度包容,肯定是搞不成的。現在的襄陽中心市區的人,三代前很多可能都不是襄陽人。現代社會是法治社會,法治社會也是人類社會的高級文明狀態,提倡法治誠信人文精神是非常必要的;
是十分有戰略眼光的。特別在「避免重來」的問題上,筆者特別欽佩市委的做法。只是提倡人文精神,引導市民去提煉襄陽城市精神,而不是定出一種城市精神讓市民去「買賬」。
這樣,通過引導,形成的城市精神,必然會成為全體市民共有的精神DNA,必然會成為全體市民普遍認同的核心價值觀。
五種人文理念的提出,難能可貴是有「三本」:本土、本真、本色。尤其是第一個提倡的人文理念「精進致遠」,是我們襄陽歷史文化的遺傳基因,但由於現代社會的節律加快和「快餐文化」的影響。
自己把自己本源的東西淡忘了,似乎有點「數典忘祖」的意思。市委以「精進致遠」勵精圖治的精神,挖掘出「精進致遠」的人文理念,實在是難能可貴。弘揚好「精進致遠」的人文精神,才對得起襄陽人的祖先,才真正具有襄陽的本色。
五種人文理念為引導形成的襄陽城市精神,對襄陽物質層面的建設和精神層面的建設,都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戰爭可以摧毀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經濟,但決不可能摧毀這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內核實質上是精氣神。
比如德國,曾兩度被戰爭夷為平地,但其靠著「從不懈怠」的堅韌精神和「把麻袋當作錦綉織」的精工精神,經濟總是快速崛起。從這種意義上講,城市精神對一個城市的發展太重要了。襄陽城市精神提煉培育的過程,就是襄陽進步跨越的過程。
(7)法治人文精神擴展閱讀
襄陽的文化
1、荊楚文化
襄陽是荊楚文化的發祥地,孕育了楚賦開山鼻祖宋玉,「下里巴人」、「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等典故流傳至今。留下了穿天節、端公舞、牽鉤戲、鎖吶巫音、苞茅縮酒等楚風遺俗,留下了西周鄧城、宜城楚皇城、南漳楚寨群、棗陽九連墩等楚文化遺址。
2、三國文化
上承漢末,下啟魏晉,在近百年群雄爭戰、風雲際會的三國時期。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謀劃《隆中對》,襄陽成為三國鼎立格局形成的源頭;以羊祜鎮守襄陽、杜預上表滅吳方略為標志,襄陽成為晉滅吳、完成統一大業的策源地。
東漢末年,北方戰亂,劉表領荊州牧(公元190~209年),「愛民養士,從容自保」,把襄陽治理得經濟繁榮、社會安定,成為亂世中一片安寧的「綠洲」,數以千計的士人紛紛來到襄陽,諸葛亮、司馬徽、龐德公、龐統、徐庶、崔州平等一批謀略精英;
經學家宋忠、文學家王粲、書法家梁鵠、音樂家杜夔等一批傑出人物匯聚襄陽。東晉史學家習鑿齒著《漢晉春秋》、《襄陽耆舊記》等,對中國史學發展影響深遠。
東晉高僧釋道安在襄陽長達15年之久,研究佛學,講經弘法,統一佛教姓釋,確立僧律戒規,首創中國僧制,編撰中國第一部佛經目錄。
奠定了印傳佛教中國化的基礎,對中國文化儒釋道格局的形成乃至整個漢傳佛教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使襄陽一度成為全國的佛教傳播中心。
襄陽是「中國三國文化之鄉」,三國文化遺產豐富,《三國志》86卷中有18卷寫到襄陽,《三國演義》120回中有32回故事發生在襄陽,現存有50餘處三國歷史文化遺址遺跡,司馬薦賢、三顧茅廬、馬躍檀溪、水淹七軍、刮骨療毒等發生在襄陽的三國故事。
諸葛亮「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和品格。
3、漢水文化
古有「江河淮漢」之說,漢水流域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襄陽踞漢水中游,東西交匯、南北貫通,「漢晉以來,代為重鎮」,是漢水流域最重要的城市。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襄陽成為歷史上的區域性經濟、政治、文化中心。
成為漢水文化中具有重要影響和代表性的區域。主要體現在商業文明歷史悠久。漢水是中國古代內河最便捷、最暢達、最繁忙的「黃金水道」。襄陽素有「南船北馬、七省通衢」之稱,是漢水
流域最重要的水陸碼頭,商業文明延綿2000多年。漢代襄陽「南援三州,北集京都,上控隴坻,下接江湖,導財運貨,懋遷有無」;唐代襄陽「往來行舟,夾岸停泊,千帆所聚,萬商雲集」;
明清時期的襄陽「商賈連檣,列肆殷盛,客至如林」,建有20多個商業會館、30多個碼頭,商業輻射到黃河上下、長江南北。
4、詩賦文化
中國文學的兩大源頭《詩經》、《楚辭》均發源和交匯於漢水流域,《詩經·漢廣》描寫的漢水女神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影響最深遠的江河女神形象。歷經千百年流傳,漢水女神形象成了千萬漢水女兒美麗、善良、聰慧、高貴的象徵。
寄託了漢水流域人民在不同時期、不同文化背景下對美的追求、善的推崇和情的嚮往。襄陽人宋玉和王逸是《楚辭》的主要作者,宋玉推動了楚辭向楚賦的轉變,王逸編撰了《楚辭章句》。
5、書畫文化
襄陽是「中國書法名城」,歷史上代表性人物有三國時期的梁鵠、邯鄲淳,隋唐時期的丁道護、杜審言,北宋時期的米芾、米友仁、張友正等。
米芾世稱「米襄陽」,與蘇軾、黃庭堅、蔡襄合稱「宋四家」,他的畫以「米點山水」著稱於世,他的《研山銘》成為千百年來人們習書臨摹的法帖。
6、古城文化
襄陽城的前身是楚北津戍,是一個大型軍事渡口,自建城就打上了軍事文化的烙印。據史料記載,歷史上曾有172次有名的戰爭發生在襄陽。
其中,元宋大戰曠日持久,長達六年,使「鐵打襄陽」之稱名噪海內外。「以天下言之,則重在襄陽」;「兵家必爭之地,天下之腰膂」,描述了襄陽軍事戰略地位的重要。
7、紅色文化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襄陽誕生了鄂西北第一個黨組織、第一支正規紅軍武裝,中國早期革命家蕭楚女兩次到襄陽傳播革命火種,賀龍帶領紅三軍轉戰鄂西北、中原突圍鏖戰襄陽、「五路大捷」之一的襄樊戰役等,在中國革命史和軍事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襄陽大地涌現了程克繩、謝遠定、黃火青、吳德峰、胡繩等一批老一輩革命家、理論家,涌現了張光年、陳荒煤、梁斌、藍光等一批文學藝術家。
抗日戰爭時期,襄陽成立了第五戰區文化工作委員會,李公僕、老舍、姚雪垠、臧克家、李可染等一批愛國文人志士來到襄陽工作,給襄陽的文化藝術帶來新的繁榮。
參考資料來源:襄陽文明網-五種人文理念真提神
H. 人文精神對當今我們尊重人權有什麼啟示
1,推崇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古典精神」,努力通過追求語言典雅、流暢的風格意識和古典的和諧意識來全面開發和協調人的天性,培養自己的品性。他們或刻意摹仿古羅馬雄辯家的風格,或以古典文化精神為其優雅所追求的楷模,或主張返回西歐文化的原初情境即「回到本源 」。
I. 大學生應樹立什麼樣的法治觀念
大學生應樹立什麼樣的法治觀念
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指出,要堅持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包括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五個方面的內容。這五個方面的內容,揭示了社會主義法治的精髓和靈魂,詮釋了法治與人民、法治與正義、法治與社會、法治與政黨的關系,體現了內容與形式、手段與目的、價值與效果的辯證統一。 1.依法治國是核心內容。十七大報告進一步強調要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權威,建立權威的司法制度,形成自覺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這是依法治國的前提,也是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根本要求。 依法治國,就是要使憲法和法律成為一切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行為規范的最高准則,在全社會形成尊重法律、信任法律、遵守法律、按法律辦事的氛圍。 依法治國,就是要體現法律的公平正義價值,充分保障公民的權利,約束國家機關的權力,防止國家權力濫用,這是依法治國的核心。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權益」,「維護群眾合法權益」,「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尊重和保障人權,依法保證全體社會成員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完善民主監督機制」,「建設服務型政府」,「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這些要求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的要求。 依法治國,就是要建立公開、公正的程序規則,並以此規范國家權力的運行,這是全面落實依法治國的關鍵。為此,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健全組織法制和程序規則,保證國家機關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為黨和國家長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黨的十七大對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作出了新的重大部署,進一步表明了我們黨全面實施依法治國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堅定決心。 2.執法為民是本質要求。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執法為民,就是要求政法機關做到保護人民利益與維護法律權威的高度統一,這充分體現了我們黨的宗旨和執政理念,體現了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性質和價值取向。 執法為民的提出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和針對性。執法為民的價值取向,表明人民是政法機關的服務對象。執法機關要端正執法態度,改進執法作風,切實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絕不能損害人民利益。執法為民的價值取向,表明我國的法治是人民的法治,執法必須為民,也只能為民。執法為民的價值取向,突出了「主權在民」的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執法者必須運用人民賦予的權力為人民服務。執法為民重點在「執法」,核心是「為民」,關鍵要堅持以人為本。這就要求政法隊伍加強自身建設,做到嚴格、公正、文明執法,進一步規范執法行為,寓服務於執法之中,充分體現法治的人文精神和司法的人文關懷。 3.公平正義是價值追求。公平和正義作為兩個法律概念,既相聯系,又具有不同的涵義。一般而言,公平注重於對法律形式和訴訟過程的評價,正義側重於對法律內容及實踐結果的評價;公平是正義的外在生命,正義是公平的內在靈魂;公平是前提,正義是結果,二者聯系緊密,共同構成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准則。 公平是正義的構成要素。在法律意義上,公平就是立場客觀,不偏不倚。概括來講,公平主要有三個原則。一是平等性,即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對特權,也禁止歧視,在同等條件下提供平等的法律服務和司法保護。二是中立性,即在執法過程中,任何人不能做自己案件的「法官」,仲裁者不能對爭議雙方有好惡偏見。三是客觀性,即反對主觀臆斷,反對感情用事,司法決定要以事實為基礎,以理性推理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十七大報告強調,要加強憲法和法律實施,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尊嚴、權威。這為我們更好地掌握社會主義法治的公平原則,提出了明確要求和基本遵循。 正義蘊含公平、公正、公道、平等、自由、權利等價值內涵。通俗地講,正義有三項基本要求。一是主張創製法律時設定權利和義務的合理性。應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規定公民的權利義務,權利與義務要保持一致性。二是強調是非分明、懲惡揚善,維護社會秩序。尊重合法權益,追究違法行為,是法治的基本正義。責任是法律的生命,違法必究是實現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要求和有力保障。無論是公民、法人違法,還是執法機關違法,都必須依法追究其責任,否則必然導致有法不依,損害法律的權威。三是救助弱者,重點維護弱勢群體的權益。法治應當保證全體社會成員都能享有公民的權利。十七大報告指出,要通過發展增加社會物質財富、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過發展保障社會公平正義、不斷促進社會和諧。這深刻揭示了在我國社會實現正義的根本途徑。
4.服務大局是重要使命。法律作為社會關系的調節器,對公民權益的實現以及社會秩序的形成具有直接影響。為國家大局服務,是法的基本功能之一,也是法治的基本使命。 法治要顧及全局、把握大局,就是要服從服務於國家的中心工作。服務大局是檢驗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和政法工作成效的重要准則。當前的大局,就是深入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打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服務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局,要正確處理三對關系。一是依法履行職責與服務大局的關系。服務大局是政法戰線的重大政治責任,要將立足本職工作與服務大局結合起來。二是嚴格執法與服務大局的關系。要著眼於大局,准確地適用法律,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運用法律手段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打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三是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關系。要堅持法律正義與社會正義的統一、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 5.黨的領導是根本保證。一個國家實行什麼樣的法治模式,是與該國的國情特別是政治制度相適應的。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黨的領導是中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核心問題。正是有了黨的堅強領導,才有當代中國的法治化進程。離開了黨的領導,中國的法治建設就會迷失方向,就會失去其社會主義性質,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根本經驗。 黨對法治建設的領導,體現在依法治國的整個過程之中,就是黨領導立法,帶頭守法,保證執法,不斷推進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的法制化、規范化。 要把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統一起來,把依法治國與黨依法執政統一起來,把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嚴格執法統一起來,把加強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與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統一起來,在黨的領導下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