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道德發源
Ⅰ 科學的道德起源觀
科學的道德起源論(歷史唯物主義方法)
道德起源的條件:
(1)社會關系的形成是道德產生的客觀條件:
在原始社會初期,人們相互間的交往關系是不穩定的,經過兩性基礎上的自然分工到三次社會性的大分工以後,人們之間形成了較為廣泛和穩定的生產關系和交往關系不,即社會關系。隨著勞動的日益深化和社會關系的日漸發展,個人與整體、個人利益與整體利益的關系也日漸突出,調整這類關系並且對個人的行為提出明確的規范性要求,便成為客觀的需要。否則便會威脅到整個氏族的生存和發展並進而影響個人的生存和發展。因此說,社會關系的形成為道德的產生提供了客觀條件。
(2)人的自我意識的形成與發展是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
在人口的生產與再生產的過程中,婦女對於貞操的意識逐漸產生了,而正是這種意識成為了道德觀念產生的主觀條件。隨著人們頭腦中意識的逐漸發展、擴散,如何做、做什麼「有利」、做什麼「有害」(實質上是初的善惡觀念),應該如何、不應該如何的道德要求逐漸以觀念、意識的形式被固定下來,並終成為道德規范。氏族內部禁止通婚就是初的道德規范。
(3)生產實踐是道德產生所需要的主客統一的社會條件:
在生產實踐中,勞動創造了道德主體,創造了人對道德的需要,形成了一定的社會關系,促進了人的觀念意識的產生和發展,從而為道德的產生創造出了主客統一的社會條件。
(4)社會分工是道德從萌芽到生成的重要條件: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在勞動中出現了分工(自然分工)與協作,多次重復的分工與協作使人們之間逐步形成了某種穩定的習慣和明確的秩序,人們也逐漸接受這些習慣和秩序的規范與制約,進而促使這些規范以風俗習慣的形式更加穩固下來,就成為初的道德。後來的社會性分工更是產生了個人利益和與之交往的人們的共同利益之間的矛盾,從而產生了調節各種利益矛盾以維持一定社會秩序的要性,於是,原始的道德禁忌就逐漸形成了,這就成為道德規范的初形式。因此說,道德從萌芽到生成離不開社會分工這一重要條件。
Ⅱ 東西方文明的發源地在哪裡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東方是黃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其范圍絕大部分在內陸
西方是希臘和羅馬,其范圍絕大部分在沿海
Ⅲ 文明的起源是什麼
起源:1、漢語「文明」一詞,最早出自《易經》,曰「見龍在田、天下文明。」(《易·乾·文言》)。(譯文:真龍在田間,看到一個道德品質高尚的人會肅然起敬。 天下將出現文明和平的盛世,此卦泛指世間將出現英明的領導或者是有涵養品德得道者領導天下教化萬民。)
2、英文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詞源於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質含義為人民生活於城市和社會集團中的能力。引申後意為一種先進的社會和文化發展狀態,以及到達這一狀態的過程,其涉及的領域廣泛。
文明,是有史以來沉澱下來的,有益增強人類對客觀世界的適應和認知、符合人類精神追求、能被絕大多數人認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發明創造以及公序良俗的總和。
在現代漢語中,文明指一種社會進步狀態,與「野蠻」一詞相對立。文明與文化這兩個詞彙有含義相近的地方,也有不同。文化指一種存在方式,有文化意味著某種文明,但是沒有文化並不意味「野蠻」。
(3)革命道德發源擴展閱讀
從某種意義上說,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的本質區別,正在於各自對於部落文明、族群文明的不同處理方式上體現出來的。
中華文明以血緣等級制度徹底解構了部落組織的基本結構,塊狀的部落組織結構分化瓦解為顆粒狀的家族式組織結構;
而西方文明則在較多地傳承了部落式組織結構的同時,又在族群競爭中徹底改造了部落文明的基本結構。
回望西方文明發展史,所看到的,正是族群文明構成了西方文明的基礎和主體。歐洲的歷史直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始終是一個戰亂紛飛的歷史,彷彿一直處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
這種族群、國家間無休止的沖突與合作,是形成西方文明特質的根本原因。與中國部落文明被徹底征服不同,西方文明構建在一個個別具特色的「飽滿」的族群文明實體之上,避免了中國式那種大一統專制社會千年不變的基本風貌和構成社會基礎單元的每個個體人「千人一面」的模式化。
Ⅳ 道德的科學起源
首頁作業問答個人中心下載作業幫
? 題目
道德的起源的科學解釋及其本質是什麼?
作業幫用戶2017-06-24舉報
用這款APP,檢查作業高效又准確!
掃二維碼下載作業幫
4億+用戶的選擇
其他回答
道德的本質
關於道德的本質問題,在馬克思主義誕生以前有幾種不同的見
(1)把道德的本質歸之為人的先天固有善良或邪惡的意志,這是主觀唯心主義。中國的代表性觀點有孔 子、孟軻「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說」,荀子的「人之初,性本惡」的「性惡說」等。
(2)把道德的本質歸之為「神的啟示」,這是客觀唯心主義。中國的代表人物有董仲舒:「王道之三綱 可求於天」,「道之大源出於天」之... 展開
作業幫用戶 2017-06-24 舉報
1)馬克思主義科學的解釋了道德的本質,認為道德屬於上層建築的范籌,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是由社會經濟基礎決定的,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並為社會的經濟基礎服務。
2)馬克思主義科學地揭示了道德的起源,認為道德產生於人類的歷史發展和人們的社會實踐中。道德作為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不是人主觀自生的,也不是神的意志,而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
——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第... 展開
作業幫用戶 2017-06-24
Ⅳ 為什麼近代科技革命和工業革命都發源於西方
中國的近代史是從鴉片戰爭那時候開始的那時候的中國正在一步步被列強侵略被資本主義列強壓迫的中國是不被允許進行工業革命的此後的中國又持續地處在戰亂中各個執政黨都沒有那份搞工業革命的精力新中國誕生之後中國各項事業都處在百廢待興中中國沒有那個資本搞科技革命.
大家一定知道世界上哪個國家首先發明了鼓風爐和焦碳煉鋼,是中國(宋),而且早了不是一年兩年,我們的祖先很能創新,立刻把這項技術擴展到明礬和鹽的生產中,同樣的,宋朝還發明了很多歐洲500年後才發明被看作極為關鍵性的冶金技術, 這樣我們可以知道,單純的技術發明和能源應用不必然導致生產的革命. 這可以作為結論1 大家也一定知道世界上石油最豐富的地區是中東,而且當地還不是偏居地圖一角,而是在主要的貿易路線上,在歐洲人處在中世紀的黑暗中時,阿拉伯人為世界保存了古代的知識. 這樣我們可以知道,能源和知識外加貿易的組合也不必然導致生產的革命 (其他的如坐落在煤田和油田上美洲亞洲早期文明就更不用討論) 這個例子也順便證明了宗教對生產的革命沒有必然影響,總不能說世界宗教最大的發源地缺乏信仰吧。 這可以作為結論2 然後反過來研究,在工業革命爆發的歐洲,為什麼是英國?英國比她同時代的歐洲國家多了什麼? 是蒸汽機嗎?從結論1可以知道不是。 (瓦特之前第一個發明了蒸汽機的是個鍾表匠,他在英國發明蒸汽機而不是他的義大利同行發明蒸汽機的原因很簡單,英國煤多) 是貿易嗎?從結論2可以知道不是。 (連英國的支柱產業——羊毛業還是佛羅侖薩的美第奇銀行為了平衡貿易而開發出來的呢) 是外出搶劫嗎?那大可汗為什麼沒有發明CPU呢? 是安全! 一條法國船,即使上面坐的英國前國王,一艘英國軍艦還是決心向它開炮。 安全這個條件是中國工業革命沒有在宋之後的某個朝代——比如清朝早期發生的全部原因嗎? 不是,要知道從清朝入主中原到1840年之前,他有足夠長的安全的時間完成一場工業革命。 那麼清朝在有貿易、有早期金融、有燃料、有技術(中國人那麼喜歡考證,政府或者民間有人想考證宋朝的冶金技術一定找得回來)、可供奴役的苦力也不缺的情況下,到底缺了什麼,或者還是繼承了什麼使中國各個王朝與歐洲各個國家特別是英國不同的東西。 什麼是生產革命的七巧板中缺失的那一塊。 對比中國古代經濟史和歐洲古代采礦冶金史,我的觀點是所有權。這是漢武帝無意中為我們民族挖好的陷阱。 在中國多個朝代——包括清朝的史籍中,我都發現了這樣的記述:某地發現煤礦或銅礦,於是匪徒嘯聚,打打殺殺,草菅人命,地方不安,朝廷討論此事,決定取締。 因為無法管理一種新的經濟形式就掐死它,這樣的事情我沒有在歐洲古代經濟史中找到過,在歐洲,不管一處礦藏屬於誰的,不管是國王所有、貴族所有或者是發現者與采邑分成,他們都會在利用這處財富的過程中想盡辦法經營它,許多還為管理和經營它而把習慣法轉成成文法。 中國呢,不管嘯聚還是取締,其實都同樣說明一件事,中國當時不存在一個可以有效治理一種新的經濟形式的社會經濟組織,而且自我抑制這樣的組織產生。 沒有這樣的組織,就沒有經濟基礎,上層建築更無從談起。 從前二戰論壇的歌劇院幽靈用破折號解釋過中國近代史 模仿他的做法我也可以這么解釋中國古今:中國之弱在於不得以的過度控制導致的社會渙散。 治理長的河流——中央必須集權——所有權必然「不完整」——地方治理被官僚治理取代——偽道德和社會經濟實際上的無治理狀態
Ⅵ 簡述馬克思主義關於道德起源的觀點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以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在批判地吸取上述道德起潭學說中的合理因素的基礎上,從人類自身的歷史發展和人們的社會實踐中尋求道德的起源,從而正確地解決了道德起源的問題。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覆蓋了馬克思本人關於未來社會形態——科學社會主義的全部觀點和全部學說。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包含兩個組成部分,即為現代唯物主義和現代科學社會主義。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包含兩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革命理論(即政權理論部分),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
(6)革命道德發源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統稱,其前身是德國古典哲學。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物質是世界所發生的一切變化的基礎。運動是物質的存在形式,物質的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
物質不是精神的產物,精神只是運動著的物質的最高形式。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人們能夠認識並正確運用客觀規律。辯證法的規律是從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歷史中抽引出來的,實質上可以歸結為以下 3個規律:從量轉化為質和質轉化為量的規律;對立的相互滲透的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辯證法是關於一切運動最普遍的規律的科學。
運動的根源在於矛盾。矛盾雙方只存在於它們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聯系之中。人們要認識物質世界的運動規律,必須通過實踐,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人的認識能力是無限的,個別人的認識又是有限的,這個矛盾要在無窮無盡的、連綿不斷的世代中解決。
Ⅶ 關於道德的起源和目的哪個人的觀點是正確的
1、初入大學的大學生應如何盡快適應新的大學生活?1.認識大學生活的特點。(學習要求的變化,生活環境的變化,社會活動的變化)2.提高獨立生活能力。(確立獨立生活意識,虛心求教、細心體察,大膽實踐、不斷積累生活經驗)3.樹立新的學習觀念。(自主、全面、創新學習理念)4.培養優良學風。(勤奮、嚴謹、求實、創新)2、簡述人才素質的構成要件及其在人才素質中的地位和作用。1.德是人才素質的靈魂。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注意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德在青年人成長成材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2.智是人才素質的基本內容。智是大學生從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本領,是能否成為對國家人民有用人才的重要基礎。3.體是人才素質的基礎。健康的體魄是大學生為祖國為人民服務的基本條件,是中華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體現。4.美是人才素質的綜合體現。美不僅能陶冶情操、提高修養,而且有助於開發智力,對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簡述道德和法律的聯系和區別。聯系:都是調節人與人之間相互關系的一種社會規范;都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一種反映,體現了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的共同意志;在許多方面都是想通的,法律為道德提供了保障,道德建設為法律建設提供了目標區別:表現形式: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一種行為規范,它具有明確的內容,通常以各種法律淵源的形式表現.道德規范的內容它存在與人們的意識之中,並通過人們的言行表現出來.調節領域:道德所涉及的范圍極其廣闊,包括人們的行為、思想法律之調整人們有關法律的行為.調節方式:法律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道德主要依靠社會輿論的力量,靠人們自覺遵守4、簡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5、結合實際,談談理想信念對大學生才成長成才的重要意義。(P24-26)(1)引導大學生做什麼人。人的理想信念,反映的是對社會和人自身發展的期望。因此,有什麼用的理想信念,就意味著以什麼樣的期望和方式去改造自然和社會、塑造和成就自身。在大學階段,「做什麼人」是同學們在學習生活中會時時面對的人生課題,只有樹立起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夠很好地解答這一重要的人生課題。(2)指引大學生走什麼路。大學時期,同學們都普遍面臨著一些列人生課題,如人生目標的確立、生活態度的形成、知識才能的豐富、發展方向的設定、工作崗位的選擇,以及如何擇友、如何戀愛、如何面對挫折、如何克服困難,等等。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需要有一個總的原則和目標,這需要樹立科學崇高的理想信念。大學時期確立的理想信念,對今後的人生之路產生重大影響,甚至會影響終身。(3)激勵大學生為什麼學。①大學生只有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明確學習的目的和意義,激發起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自身成成而發憤學習的強烈責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掌握建設祖國、服務人民的本領。②理想信念是激勵人們迎接挑戰、克服困難的精神支柱和強大力量,理想信念越堅定,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意志就越堅定。當代大學生所處的時代和所承擔的任務與以往不同了,但同樣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同樣要學習先輩們的革命精神,像他們一樣堅定理想信念,培養克服困難和應對挑戰的堅強意志。6、為什麼當代大學生只有確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信仰,才能深刻認識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和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答:(1)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又是崇高的。馬克思主義深刻揭示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反映了無產階級的革命本質和博大胸懷,以解放全人類為己任,為人類的進步和解放指明了正確方向,為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學的立場、觀點與方法。馬克思主義是指導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群眾實現自身解放的強大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是科學性、革命性和崇高性相統一的思想體系,是工人階級和人民群眾爭取自身解放的理論指南。(2)馬克思主義具有持久的生命力。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和持久的生命力。馬克思主義不但不排斥而且最能夠吸收、提煉人類創造的一切科學知識,並將其運用於推動社會歷史的進步。(3)馬克思主義以改造世界為己任。馬克思主義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學理論。一個半世紀以來,正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社會主義由空想變成科學,由科學理論轉變為社會實踐,社會主義國家的出現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深刻改變著人類歷史的走向。當代大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確立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念,最重要的是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XX,把個人的成長成才與國家的富強繁榮,乃至與全人類的解放緊密聯系起來,報效祖國,奉獻社會,創造有價值的人生。7、結合自身實際,談談立志高遠和始於足下的關系。(1)立志當高遠。青年時期是理想形成的重要時期,也是立志的關鍵階段。志向高遠,就是要放開眼量,不滿足於現狀,也不屈服於一時一地的困難與挫折,更不要斤斤計較於個人私利的多與少、得與失。樹雄心、立壯志,是關系大學生一生前途命運的重大課題。(2)立志做大事。在今天,做大事就是獻身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個人理想只有同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相結合,個人的嚮往和追求只有同社會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是有意義的。強調個人理想要符合社會理想,並不是要排斥和抹殺個人理想,而是要擺正個人理想同社會理想的關系。大學生對自己未來生活的設計與追求,不能脫離當代中國的社會現實。(3)立志須躬行。漫長的征途需要一步一步地走,崇高理想的實現需要一點一滴地奮斗。通往理想的路是遙遠的,但起點就在腳下,在一切平凡的崗位上,在扎扎實實的學習和工作中。實現崇高的理想,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平凡的工作做起。偉大出自平凡。社會需要傑出人物,更需要千千萬萬個普通勞動者。8、聯系歷史和現實,談談對實現理想的長期性、艱巨性和曲折性的認識。P34-35理想的實現具有長期性。理想變為實現是一個過程。一般來說,理想目標越小越低,它的實現需要的時間就越短;而理想越是高遠,它的實現需要的時間就越長。人們對實現理想所需要時間的估計往往偏少,然而事實上理想的實現常常比事先所預料的時間要長,特別是比較高遠的理想。理想實現的長期性是對人們的耐心和信心的考驗,對此必須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備。如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理想的實現具有曲折性。通向理想的道路並不是筆直的,往往是充滿了曲折。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由於主觀和客觀因素的影響,面對困難挫折的時候,人們往往容易犯一些錯誤,走一些彎路。追求理想的道路是彎彎曲曲的,正是在曲折中不斷地接近目標。正如中國革命道路的探索過程一樣。理想的實現具有艱巨性。任何一種理想的實現都不是輕而易舉的。因為理想對現實的超越性並不是現實狀態的簡單延伸,而是需要對現實和自我作出比較大的改變才能夠實現。這種改變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阻礙和波折,充滿著曲折和坎坷。要實現理想、創造未來,就必須有戰勝種種艱難險阻的堅定不移的信心和堅韌不拔的毅力。在實現理想的征途中,遭遇到一點挫折就灰心喪氣、悲觀失望甚至動搖理想信念的人,不可能將理想最終變為現實。人類社會主義社會的運動就是如此。9、愛國主義的科學內涵是什麼?針對經濟全球化趨勢與愛國主義的相互關系,當代大學生如何體現愛國主義精神?p40p48-49愛國主義的科學內涵:愛國主義體現了人民群眾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感情,反映了個人對祖國的依存關系,是人們對自己故土家園、種族和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與榮譽感的統一。它是調節個人與祖國之間關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則和法律規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基本要求:1.愛祖國的大好河山;2.愛自己的骨肉同胞;3.愛祖國的燦爛文化;4.愛自己的國家。當代大學生如何體現愛國主義精神:1。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報效祖國之心不應有差別;2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3。經濟全球化過程中要始終維護國家的主權和尊嚴。10、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是什麼?當前我們應如何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P50-52)(1)①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②團結統一。③愛好和平。④勤勞勇敢⑤自強不息。(2)①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弘揚中國古代的民族精神,更高大力弘揚和培育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在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共同賦予的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偉大民族精神。②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要立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偉大實踐,反映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階段的基本特徵,反映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現實需要,反映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要以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火熱生活為源泉,批判地繼承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和道德,吸收和借鑒外來文化和道德的積極成果,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不斷豐富民族精神的時代內涵,使民族精神得到大力弘揚。11、愛國主義精神的落腳點和歸宿是什麼?做一個忠誠的愛國者需要在那些方面作出努力?答:1.愛國行為是指人們身體力行,報效祖國的實際行動,是愛國主義精神的落腳點和歸宿.(補充:愛國主義包含情感,思想和行為三個方面,情感是基礎,思想是靈魂,行為是體現)自覺維護國家利益(要承擔對國家應盡的義務,要維護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要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2.促進民族團結3.維護祖國統一4.增強國防觀念5.以振興中華為己任12、什麼是世界觀?什麼是人生觀?如何理解世界觀和人生觀的相互關系?1.世界觀就是人們對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與世界的關系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2.人生觀是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在實踐生活中形成的對於人生目的和意義的根本看法,它決定著人們實踐活動的目標,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對待生活的態度。3.世界觀和人生觀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一方面,世界觀決定人生觀,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就有什麼樣的人生觀。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人生觀從屬於世界觀,沒有正確的世界觀,就不可能有正確的人生觀。另一方面,人生觀又對世界觀的鞏固,發展和變化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果一個人的人生觀發生變化,往往會導致世界觀發生變化。13、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提倡「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有意義嗎?為什麼?答:有意義;因為1.人生目的決定人生道路。一方面,人生目的規定了人生活動的方向,對人們所從事的具體活動起著定向的作用。另一方面,人生目的又是人生行為的動力源泉。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在解決人生的一系列重大課題時,就能做出正確的選擇,始終朝著正確的人生發展方向前進。2.人生目的決定人生態度。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可以使人無所畏懼、頑強拼搏、積極進取、樂觀向上,以昂揚樂觀的人生態度真確對待人生中的坎坷,從而事業有成。3.人生目的決定人生價值標准。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會使人懂得人生的價值在於奉獻,在工作中盡心、盡力、盡責,積極對國家、社會、集體和他人盡義務,從而獲得一個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生。14、人生態度與人生觀是什麼關系?如何端正人生態度?答:關系:1.人生態度是人生觀的重要內容。一個人有什麼樣的人生觀就有什麼樣的人生態度;一個人對人生的態度如何,往往又制約著它對整個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從而對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產生重要影響。2.人生態度是人生觀的表現和反映。有積極人生態度的人,其背後一定有一種正確的人生觀作為精神支柱。反之則沒有正確的人生觀。端正:1.人生須認真。要以認真的態度對待人生,要嚴肅思考人生應有的意義,明確生活目標和肩負的責任,既要清醒地看待生活,又要積極認真地面對生活。2.人生當務實。要從人生的實際出發,以科學的態度看待人生,以務實的精神創造人生,以求真務實的作風做好每一件事。3.人生應樂觀。要樂觀向上、熱愛生活、對人生充滿自信,形成熱愛生命、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4.人生要進取。要積極進取,不斷豐富人生的意義,在貢獻中提升生命的價值,在創造中書寫人生的燦爛篇章。15、評價人生價值的標准和方法是什麼?結合實際談談大學生如何在實踐中創造有價值的人生?標准:勞動以及通過勞動對社會和他人作出的貢獻是評判一個人的人生價值的普遍標准。方法:堅持能力有大小與貢獻須盡力相統一。堅持物質貢獻與精神貢獻相統一。堅持完善自身與貢獻社會相統一。堅持動機與效果相統一。實現的方法:從客觀條件出發,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相一致,從個體自身條件出發,不斷提高自身能力,增強實現人生價值的本領,立足現實堅守崗位作貢獻,有自強不息的精神,走與人民群眾相結合的道路,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道路。16、科學對待人生環境的具體要求是什麼?P79主體就是要促進自我身心的和諧、個人與他人的和諧、個個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17、大學生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徑和方法主要有哪些?P80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掌握應對心理的科學方法;合理調控情緒;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增進人際交往;18、簡述馬克思主義關於道德的起源和本質的基本觀點。答:馬克思主義認為:起源:⑴社會關系的形成是道德賴以產生的客觀條件。⑵人類自我意識的形成與發展是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⑶道德產生所需要的主觀條件是統一於生產實踐的。⑷人類最初的道德以風俗習慣等形式表現出來。本質:⑴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式,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⑵道德對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以能動的方式來把握世界,引導和規范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19、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主要內容是什麼?談談如何正確對待中華民族道德傳統?(書P95----P100)答:中華名族優良道德傳統的主要內容是:⑴注重整體利益、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強調對社會、民族、國家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⑵推崇「仁愛」原則,追求人際和諧。⑶講求謙讓禮讓,強調克驕防矜。⑷倡導言行一致,強調恪守誠信。⑸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實現看做是一種高層次的需要。⑹重視道德踐履,強調修養的重要性,倡導道德主體要在完善自身中發揮自己的能動作用。正確對待中華民族道德傳統要做到:⑴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既不能全盤肯定、全面照搬,也不能全盤否定、全面拋棄。⑵要按照「四有」新人的標准,做好取捨和創造性的轉化工作。⑶要通過分析、鑒別、取捨和改造,剔除那些帶有明顯的階級和時代局限性的成分,繼承和弘揚優良的道德傳統。⑷反對兩種錯誤思潮(文化復古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⑸要堅持批判繼承的原則,注意科學辨析,自覺避免各種錯誤傾向的影響。⑹積極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優秀成果。20、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原則的內涵是什麼?為什麼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以集體主義為原則?內涵: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的根本思想,就是正確處理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關系。①.社會主義集體原則強調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辯證統一。集體的興衰與個人利益得失息息相關。在現實生活中,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是相輔相成的。②.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強調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社會主義集體主義之所以強調個人利益要服從集體利益,歸根到底,既是為了維護集體的共同利益,也是為了維護個人的根本利益。③.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強調重視和保障個人的正當利益。事實上,正是集體主義為培養人的健全人格、鮮明個性和創新精神提供了道義保障。對於集體來說,只有個人的價值和尊嚴得到實現,個人的正當利益得到保證,集體才能有更強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原因:在社會主義道德體系中,集體主義原則是指導人們行為選擇的主導性原則。①.這是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必然要求。②.在社會主義社會,人民當家作主,國家利益、集體和個人利益根本上的一致性,使得集體主義應當而且能夠在全社會范圍內貫徹實施,長期以來,集體主義已經成為調節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利益關系的最重要的原則。③.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有機結合的,集體主義不但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契合,而且也正是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21、社會主義榮辱觀的主要內容是什麼?為什麼說社會主義榮辱觀反映了社會主義道德的本質要求?內容: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原因:①.社會主義榮辱觀繼承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認識成果,用許多新思想新認識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道德的內容,對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做了全面系統,准確通俗的表達,是人們選擇行為,評價善惡的普遍標准,也是衡量社會道德與精神文明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尺。②.社會主義榮辱觀指明了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方向。③.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引領社會風尚的一面旗幟。22、為什麼說誠實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設的重點?結合中國傳統道德資源和現實社會的發展要求,道德修養可以採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P114~118)原因:(1)公民道德建設以誠實守信為重點,既是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弘揚,又是對當代中國道德建設實踐的正確反映。(2)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3)誠實守信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活動的一項基本道德准則。(4)誠實守信是職業道德的一項基本要求。(5)誠實守信是做人的一項基本道德准則。(6)誠信既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為人處世應當遵循的基本准則,也是一個社會維持正常秩序和有效運行的必然要求。實踐證明,把誠信建設作為公民道德建設的重點來抓,能夠帶動和促進整個公民道德建設取得實際效果和實質進展。方法:(1)學思並重的方法。即通過虛心學習,積極思索,辨別善惡,學善戒惡,以涵養良好的德行。(2)省察克治的方法。即通過反省檢驗以發現和找出自己思想與行為中的不良傾向、不良念頭,並加以及時抑制和克服。(3)慎獨自律的方法。即在無人知曉、沒有外在監督的情況下,堅守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覺按道德要求行事,不因為無人監督而恣意妄為。(4)積善成德的方法。即通過積累善行或美德,使之鞏固強化,以逐漸凝結成優良的品德。(5)知行統一的方法,即把提高道德認識和躬行道德實踐統一起來,以促進道德要求內化為個人的道德品質,外化為實際的道德行為。23、當代社會公共生活有什麼特徵?維護公共秩序對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有什麼重要意義?(121~124)特徵:(1)活動范圍的廣泛性。(2)活動能夠內容的公開性。(3)交往對象的復雜性。(4)活動方式的多樣性。意義:(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條件。(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必要前提。(3)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會成員生活質量的基本保證。(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國家現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24、簡述社會公德的特點及其主要內容。大學生應如何做社會公德規范的傳播者和踐行者?書P130社會公德的特點是繼承性、基礎性、廣泛性、簡明性。主要內容包括了:1文明禮貌,這是社會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調整和規范人際關系的行為准則,與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2助人為樂。3愛護公物。對社會共同勞動成果的珍惜和愛護,是每個公民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它既顯示出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也是整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4保護環境。5遵紀守法。遵紀守法是社會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維護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條件。當代大學生已成為我國傳播社會公德意識和踐行社會公德規范的重要力量。大學生要努力培養社會公德意識,樹立遵守社會公德的良好形象,爭做踐行社會公德的模範,以實際行動推動我國社會公德建設。因此大學生可以參加社會公德的宣傳活動普及社會公德規范、傳播文明新風,也可以結合自身的專業特點服務社會、回報社會;也可以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社會公益活動,也可以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加入各種社會公益組織。同時還要從小事做起,從小節改起,帶頭踐行社會公德規范。25、簡述網路生活中的道德要求。聯系實際談談大學生應如何成為凈化網路空間的積極力量?書P132網路生活中的道德要求包括了:1正確使用網路工具因此大學生應當善於網上學習,使網路這一先進的工具成為提高自己學習能力的重要工具,同時還要提高鑒別善惡美醜的能力,做到不涉足不良網站,不瀏覽不良內容。2健康進行網路交往網路交往要做到誠實,不侮辱、誹謗他人,不參與網路色情游戲、賭博等活動。大學生應通過網路開展健康有益的交往活動,積極參與網路文化的建設與管理,在網路交往中樹立自我保護意識,不輕信、約會網友。3自覺避免沉迷網路大學生應當從自己的身心健康發展出發,學會理性對待網路。4養成網路自律精神大學生應當在網路生活中培育自律精神,在缺少外在監督的網路空間里,自覺做到自律而「不逾矩」,促進網路生活的健康與和諧。26、結合現實談談大學生在擇業和創業問題上應如何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創業觀?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就業再就業工作也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就業再就業形勢依然較為嚴峻。從國內看,第一,我國人口基數大,需要就業的人員多,就業高峰持續時間長;第二,就業機制有待完善;第三,就業觀念有待更新。從國際看,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國際經濟環境中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從實際情況看,還存在結構性失業,摩擦性失業,發展性失業和周期性失業。為此,國家採取了積極的就業政策,確立了『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就業方針。而我們大學生則需要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創業關。我們要首先認識到,自主擇業和主動創業是社會對當代大學生提出的客觀要求。在國家完善支持自主創業,自謀職業政策的前提下,大學生要通過就業觀的調適和自身素質的提高,努力使自己成為創業者。擇業和創業並不是兩個孤立的環節,擇業是創業的基礎,創業又是擇業的內在要求。擇業和創業是相互聯系,不能截然分開的。要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就要做到:樹立崇高職業理想,重視人生價值實現;服從社會需要,追求長遠利益;打下堅實基礎,做好充分准備。樹立正確的創業觀,就要做到:要有積極創業的思想准備;要有敢於創業的勇氣;要提高創業的能力。最後還要在艱苦中鍛煉,在實踐中成才。(課本157-161)27、簡述戀愛中的道德要求。聯系實際談談大學生應如何妥善處理大學時代的戀愛問題?戀愛中的道德要求有:尊重人格平等,自覺承擔責任,文明相親相愛。當代大學生對愛情應該持慎重的態度。第一,不能把友誼當愛情;其次,不能錯置愛情的地位;第三,不能片面地或功利化地對待戀愛;第四,不能只重過程不顧後果,避免婚前性行為。此外,同學們還應該在戀愛問題上處理好這樣幾種關系:一是戀愛與學習的關系,學習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應把愛情作為奮發學習的動力;二是戀愛與關心集體的關系;三是戀愛與關愛他人和社會的關系。除此之外,還要在大學校園里文明相愛,要遵守社會公德,不要對他人生活和公告生活造成不良影響,維護文明和諧校園。總而言之,同學們應該用心呵護,倍加珍惜大學時期的戀愛。處理好戀愛中的各種關系,擁有一段美好的記憶。28、簡述家庭美德的主要內容。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29、簡述結婚的條件、法定程序及離婚的原則和具體方式的內容。①結婚分為必備條件和禁止條件。必備條件有三個:一、男女雙方完全自願。二、必須達到法定年齡。三、必須符合一夫一妻制。禁止條件有兩個:一、禁止直系血親火熱三代以內旁系血親結婚。二、禁止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的人結婚。②結婚的法定程序:要求結婚的男女雙方必須親自到婚姻登記機關進行結婚登記。符合結婚條件的,予以登記,發給結婚證。③離婚的原則有兩個:一、保障離婚自由。二、反對輕率離婚。④離婚的具體方式有兩個:一、協議離婚。二、訴訟離婚。30、法律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我們應該如何理解法的一般含義?①法律是由國家創制的並保證實施的行為規范,這一特點是其區別於道德規范,宗教規范,風俗習慣,社會禮儀,職業規范。②法律是統治階級的意志體現,前提是在階級社會中。③社會是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法律產生於特定的時代的物質生活條件。④綜上三點,將法律定義為:法律是由國家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量保障實施的,反應有特定的生活條件所決定的統治階級意志的規范體系。
Ⅷ 啟蒙運動為什麼最早發源於英國
英國啟蒙運動領導人主要是霍布斯和洛克。他們的思想形成於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即將開始或開始以後。此時工業革命尚未開始。
新航路開辟以後,商路增多,中心轉移。英國優越的地理位置,為其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通過海外貿易,殖民掠奪,圈地運動,英國資本主義有了較大發展。此時斯圖亞特王朝厲行君主專制和宗教專制,嚴重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啟蒙運動有利於製造輿論,結束舊有體制,同時描繪資產階級統治的藍圖,為資產階級統治提供一定的理論模板。
而反觀歐洲其他地方,或資本主義發展的程度不如英國,或封建統治和資產階級
的矛盾沖突不如英國的激烈。
所以,啟蒙運動最早發源於英國
Ⅸ 簡述我國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為什麼要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 盡量簡單點,明天考試用一下子記不住。。
一、簡述道德的含義
答:道德是通過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維系,對人們的行為進行善惡評價的心理意識、原則規范和行為活動的總和。道德不僅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之中,而且通過人們的生產在活實踐體現出來,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社會現象。
二、什麼是道德本質
答:道德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其本質的科學解釋為,道德是屬於上層建築的范疇,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是由社會經濟基礎決定的,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並為社會的經濟基礎服務。
三、簡述道德的起源
答:道德產生於人類的歷史發展和人們的社會實踐中。道德作為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不是人主觀自生的,也不是神的意志,而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
四、簡述道德產生的條件
答:1.勞動是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2.社會關系的形成是道德賴以產生的客觀條件。3.人類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是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
五、簡述道德的歷史演變過程
答:人類社會的道德發展是隨著社會經濟關系的不斷變化和完善而進步發展的。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發展,必然影響和制約道德的發展。迄今為止,與人類社會先後經歷的五種基本社會形態相適應,道德發展也出現了五種歷史類型。
1.原始社會,產生了原始社會氏族內部統一的社會道德。
2.奴隸社會形成了奴隸主道德和奴隸道德兩種對立的道德。奴隸主道德佔統治地位。
3.封建社會道德是封建產道德和農民道德兩種對立的道德,占統治地位的是封建主道德。
4.資本主義社會,也產生和形成了資產階級道德和無產階級道德兩種對立的道德,占統治地位的是資產階級道德,無產階級道德則作為一種全新的道德形態產生出來。
5.社會主義社會形成的社會主義社會道德不再是對立的階級道德。社會主義道德將進一步發展為人類最崇高的共產主義道德。
六、簡述道德發展的規律
答:道德的發展遵循一定的規律。道德發展的規律是:一方面,道德作為社會意識形態和上層建築,最終是由社會生產方式決定的。道德必將隨著社會生產方式的發展不斷進步。另一方面,道德發展有自身的相對獨立性,道德進步是曲折前進的發展過程。道德進步並不是單純地直線上升的發展進程,在一定時期可能出現停滯或倒退,但總的趨勢是向上的、前進的,是沿著曲折的道路向前發展的。
七、我國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現實要求是什麼
答:我國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這既是我國建立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現實要求,也是我國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現實要求。
八、簡述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為什麼要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
答:我國的社會主義道德是繼承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和中國革命道德傳統,積極借鑒世界各國優秀道德文化和先進文明成果,結合時代精神而形成的。
中華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有優良的道德傳統和優秀的文明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必須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這既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客觀要求,也是我國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內在要求。只有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才能充分激發整個民族的潛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也只有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才能使體現時代特點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有利於每個中國人道德品質的完善和中華民族整體道德水平的提升。
九、簡述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主要內容
答:1.愛國奉獻,以天下為己任;勤勞勇敢,追求自由解放;求真務實,敬重誠實守信;樂群貴和,強調人際和諧;勵志自強,崇尚精神境界;德性修養,重視躬行慎獨;
2.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還有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廉潔奉公、勤儉節約、艱苦樸素、寬厚待人、見義勇為、孝敬父母、尊師敬業等等,這些都一直為廣大人民群眾所熟悉並實行。
十、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為什麼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
答: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是社會主義道德區別和優越於其他社會形態道德的顯著標志。
1.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的客觀要求。
2.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基本要求。
3.為人民服務體現著先進性要求和廣泛性要求的統一。
總之,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道德要求的集中體現,反映了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性質,決定了社會主義道德活動的基本標准和方向。
十一、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原則的道德要求是什麼?為什麼?
答:1.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在全面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依據我國經濟生活和人們思想道德狀況的實際,社會主義的集體主義的道德要求包括三個層次:一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無私奉獻、一心為公。這是集體主義的最高層次,是共產黨員、先進分子應努力達到的道德目標。二是先公後私、先人後已。這是已經具有較高社會主義道德覺悟的人們能夠達到的道德目標。三是公私兼顧、不損公肥私。這是對我國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2.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中集體主義原則的多層次要求,有利於把集體主義精神貫徹到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人人都可以踐行集體主義原則,有利於全社會積極主動地運用道德調節功能,引導人們正確處理各種利益關系,自覺地把個人的理想與奮斗融入廣大人民的共同理想與奮斗之中。
十二、堅持集體主義應該反對的是什麼
答:堅持集體主義既要堅決反對小團體主義、本位主義傾向,又要反對損公肥私、損人利己的傾向。要在維護集體利益的前提下,保證個人的正當利益,發揚人的個性和創造精神,把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正確地結合起來,反對違背集體主義道德原則的一切不道德行為。
十三、簡述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為什麼要以誠實守信為重點
答:社會主義道德是一個包括道德核心、道德原則和各種道德規范的系統整體。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誠實守信為重點,這是因為:1.誠實守信是為人之本,成事之基。誠實守信不僅是一種道德品質,一種道德責任,一種人格力量,更重要的還是一種安身之本,為人之道,成事之基。2.誠實守信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基石。3.誠實守信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誠實守信為重點,對形成追求高尚、激勵先進的良好社會風氣,消除不講信用、欺騙欺詐的社會公害,提高整個民族素質,構建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十四、簡述榮辱觀的含義
答:榮辱觀是人們對榮譽和恥辱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觀點,是一定社會思想道德原則和規范的重要體現,是一定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通俗地說,榮辱觀就是怎樣看待榮與辱,以做怎樣的事為光榮,以做怎樣的事為恥辱。榮辱觀是道德觀的一個重要部分,也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內容。
十五、簡述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科學內涵
答: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精闢地概括和闡明了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深刻內涵,其基本含義有: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為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
十六、簡述如何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
答: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具體落實到每個社會成員,就是要努力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要知榮知恥,樹立起強烈的榮辱意識或榮辱心。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要分清榮恥,掌握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科學內涵。這是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塑造人格美的重要前提。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貴在踐行,要做當榮之事,拒為辱之行,踐行是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中心環節。
論述題
一、試述較為典型的道德起源學說的觀點
答:1.道德起源於「天」的意志、「神」的啟示或「上帝」的意志。這些是屬於客觀唯心主義和宗教唯心主義的觀點。現代科學發展已充分證明,客觀唯心主義者用虛無縹緲的上帝或神秘的天來論證道德起源的觀點,明顯是荒謬和錯誤的。
2.道德起源於人先天具有的某種良知和善良意志。這些是屬於主觀唯心主義的觀點。主觀唯心主義者沒有看到道德是人們長期社會實踐活動發展的結果,更無法解釋這種良知或善良意志的成因或緣由,顯然沒有科學地解答道德的起源問題。
3.道德起源於人性中的情感、慾望。這些是屬於舊唯物主義者的觀點。舊唯物主義者否定了唯心主義者關於道德起源的觀點,看到了人的情感慾望的後天性和社會性,看到了立於情感慾望之上的利益對人類道德的決定作用。但他們局限於從人的心理、生理需要來談道德的起源,沒有超越心理和生理需要的層次而上升到人類社會生活的角度尋求道德的起源,也未能得出科學的結論。
4.人類的道德是動物的合群感和社會本能的簡單延續和復雜化的「自然起源論」。這是用達爾文的進化理論來證明人類的道德起源於動物本能的庸俗進化論的觀點。庸俗進化論者的觀點抹殺了人的生理、心理與動物的生理、心理的本質界限,只看到和突出了人的動物性一面,沒有看到人的生理、心理的社會性和文化性,否認了道德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本質,不可能真正科學地解決道德的起源問題。
5.馬克思主義科學地提示了道德的起源,認為道德產生於人類的歷史發展和人們的社會實踐中。道德作為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不是人主觀自生的,也不是神的意志,而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試述道德的社會作用
答:1.道德能夠影響經濟基礎的形成、鞏固和發展。任何道德,都以自己的善惡標准去論證產生它的經濟基礎的合理性和正義性;同時,通過善惡評價造成相應的社會輿論,去譴責、否定不利於和危害其經濟基礎的思想和行為,直接促成經濟基礎的形成、鞏固和發展。
2.道德對其他社會意識形態的存在和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同其他社會意識形態既是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共同發展。道德有助於維護社會和正當穩定,減少社會犯罪現象的發生。道德既是政治斗爭和實現其統治的重要輔助力量,是法律的必要補充,又對不同的社會風尚和文化的變化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
3.道德是影響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種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對生產力的影響,主要是通過人的精神狀態來實現。道德能有力地激勵人的精神逐步完善,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進人的自我完善、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動力。
4.道德通過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維護社會生活的穩定,保障人們正常的生活和交往。道德按照一定的善惡標准,在社會范圍內調節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指導人們「自律」,從而有利於維護社會生活的穩定,保障人們正常的生活與交往。
5.道德能夠保護或者破壞一定階級的政治統治。在階級社會里,道德是階級斗爭的重要武器,各階級的道德總是按照自己階級的利益和要求發揮作用,能動地作用於社會。反映統治階級利益的道德,是維護它們政治統治的精神武器;代表被統治階級利益的道德,則表現了對這種統治的抗爭,力圖破壞這種政治統治。
6.不同歷史條件下,不同階級的道德,其發揮作用的性質是不同的。一般地說,一定的道德當它們反映的經濟基礎是適合生產力的要求,所代表的階級是社會的進步力量的時候,它就能對社會發展起積極作用,反之,則起消極阻礙作用。
三、我國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為什麼要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
答:1.社會主義道德和社會主義法律相互聯系、相互補充。法律是道德的底線,凡是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為,也是道德所禁止和譴責的行為;凡是法律所要求和鼓勵的行為,也是道德所培養和倡導的行為。道德是制定法律的基礎,為制定法律提供根據。道德調節的廣泛性,使之能滲透到法律不作為的范圍。
2.社會主義德治和社會主義法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法治以法律的權威性和強制手段規范社會的行為;德治以道德說服力和感召力提高社會成員的思想認識和道德覺悟。社會主義法治是社會主義道德的制度前提,同時又是弘揚社會主義道德的可靠保障。社會主義德治是社會主義法治的精神支柱,同時又是重要補充。只有把法治和德治二者結合起來,使「依法治國」不斷完善,使「以德治國」深入人心,才能使人們不失去正確的目標並有正確的行為規范。
3.社會主義道德和社會主義法律在內容上相互銜接、相互協調,在作用上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建立健全有關法律、法規和制度,把道德建設融於科學有效的社會管理之中。逐步完善道德教育與社會管理、自律與他律相互補充和促進的運行機制,綜合運用教育、法律、行政、輿論等手段,更有效地引導人們的思想,規范人們的行為。大力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增強人們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充分發揮法律和制度的作用。
四、我國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為什麼要以集體主義為原則
答:在社會主義道德體系中,集體主義原則是指導人們行為選擇的主導性原則,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必須以集體主義為原則。
1.以集體主義為原則是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和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發展,要求在道德建設中以集體主義為原則。生產資料公有制佔主體地位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為集體主義的實施創造了經濟前提;以工人階級為領導階級、以共產黨為執政黨的人民當家做主的國體、政體,為集體主義的實施創造了政治前提;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集體主義的實施創造了文化前提。總之,在社會主義社會,人民當家作主,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集體主義原則作為社會主義調節社會、集體與個人之間的道德關系的基本原則,應當而且能夠在全社會范圍內倡導和實施。
2.集體主義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
首先,在社會主義社會,市場經濟是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相結合的,以公有制為主體,國有經濟為主導,以實現人民共同富裕為目標。在價值觀、道德觀上就必然要求以人民為本位,以國家、集體利益為本位的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思想佔主導地位。
其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以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它所要形成的是社會主義國家統一的大市場,法規政策是統一的,運行機制是協調有序的,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國家調控市場,市場引導企業,使經濟發展「活而不亂,管而不死」。與這種體制改革相適應,就必須倡導國家、集體、個人利益相結合,國家、人民利益高於小集體和個人利益的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思想。
五、試述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意義
答:1.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具體體現,是社會主義道德本質要求的反映,它適應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關系,抓住了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革的核心問題,從法律、操守和信念的高度,提出了我們時代判斷是非、榮辱的價值標准,是衡量社會道德和精神文明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尺。
2.社會主義榮辱觀具有很強的文化傳承性、現實針對性和歷史指引性。社會主義榮辱觀囊括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以及我國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基本價值取向、道德規范、行為准則和社會風尚的本質要求,體現了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治國方略,是中國傳統美德和時代精神的完美結合,是中國共產黨關於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指明了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方向。
3.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道德的鮮明指向,引領風尚。社會主義榮辱觀以社會主義的精神內涵,為全體社會成員科學規定了應具備的是非觀念、善惡分野和美醜界限,是社會成員進德修業的基本要求和為人處世的精神指南,是形成良好社會風氣的思想道德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