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家國外
㈠ 知識產權專業的著名學者
目前,我國知識產權人才捉襟見肘,大部分企事業單位的知識產權法律和管理人才幾乎是空白。在國外,幾乎每家跨國公司都有數百名知識產權法律專門人才。而國內大學設立知識產權學院的只有北京大學、上海大學以及今年剛剛設立的同濟大學。另外,還有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等幾所學校有知識產權研究中心。知識產權發展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高校學生中接受過知識產權有關教育的不足總人數的5%。據北京大學知識產權學院秘書長鄭勝利教授介紹,北大知識產權學院從1993年設立以來,共培養了375名畢業生,每年的學生不超過五六十人。以此推算,全國每年培養的知識產權人才不過千餘人。從長遠來看,至少要1萬名以上的知識產權人才,僅僅是大型企業每家就需要3-5名這類人才,知識產權人才緊缺的問題日益突出。市場緊缺使知識產權人才的就業行情一路看漲。據鄭教授介紹,北大的知識產權畢業生一直是很搶手的,用人的大戶是大型的企業,如海爾、海信、華為等,近來高新技術企業的胃口也越來越大。而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對應聘專利審查員的要求是有理工科學歷,他們錄用後需進行相關知識產權法規的培訓,才可以適應審查員的崗位需要。對於招考專利審查員偏愛理工科背景學生的原因,鄭教授分析認為,雖然知識產權學習的多是與法律有關的課程,但由於知識產權領域的是要接觸到一些高科技、高技術項目等,因此有比較好的理工科基礎,可以更好地理解認識這個技術或產品,再做相關的知識產權工作時也更方便一些。上海大學知識產權學院陶院長同時指出,知識產權人才的培養最關鍵的問題就是學生的理工知識水平,因為行業的要求比較高,而從「後天」又很難補齊。理工科學生同時需要彌補的是溝通和表達能力方面的不足。
㈡ 國外的經濟法學家有哪些
我國票據法與國外票據法存在差異
1、空白票據的使用問題。空白票據又稱空白授權票據,英美法律稱之為未完成票據。是指出票人簽發票據時,故意將票據上絕對應記載的事項不記載完全,留待持票人以後補充的票據。主要包括預留收款人、出票日、到期日、金額等空白票據。隨著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目前英、美、德、日等許多國家都明確規定了空白票據制度,允許空白票據流通,並其附屬行為背書、保證、承兌中也允許空白票據存在,承認空白票據正當補齊後,與自始為完全票據的效力一樣。
相比之下,我國只承認空白支票,並且只有金額和收款人兩要素可經出票人授權補記(見《票據法》第86條、第87條第一款),而不承認空白匯票和本票。且空白票據僅存在於支票出票行為中,不承認空白背書、空白保證、空白承兌等附屬票據行為。然而,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日益發展,在經濟活動中,空白支票使用情況已相當頻繁,預見商業承兌匯票授權補記也會出現。
國際經濟一體化格局正在形成,國際貿易迅速擴大,甚至會有國外財團出具的商業匯票空白票據湧入,法律與實踐的沖突將不可避免。我國票據法雖允許在支票出票時的空白票據存在,但《票據法》未規定空白支票補充權濫用時的票據效力。而國外票據法一般都有明確的規定,如《德國票據法》第10條作出的相應規定,其補充權濫用時效力主要有三項:
(1)不得對抗善意持票人;
(2)可以對抗以惡意或重大過失取得票據的持票人;
(3)可以對抗濫用補充權人。但補充權人濫用補充權後將票據轉讓的,出票人只能基於授權而對補充權人追究民事責任。
2、匯票承兌的撤回(塗銷)問題。承兌的撤回又稱承兌的塗銷,是指付款人為不使承兌發生法律效力而為的一種行為。即付款人已在匯票上記載「承兌」並簽名於上,但尚未交予持票人之前,塗銷其承兌的行為。承兌的撤回只能通過塗銷進行。撤回承兌的效果與拒絕承兌一樣,但付款人如果已將其承兌的意思以書面通知持票人或匯票上其他簽名人的,即使未交還票據予持票人,亦視為不得撤回,即使撤回也不發生拒絕承兌的效果。上述規定在《德國票據法》第29條中有明確表述。
我國票據法對承兌的撤回沒有規定,存在一個法律漏洞。按我國票據法第41條第1款規定,付款人對向其提示承兌的匯票,應當自收到提示承兌的匯票之日起3日內承兌或拒絕承兌。在此期間內,付款人必然佔有票據,若在交付前對已承兌的記載不允許變更或塗銷,似與法理不合。也不符合紛繁復雜的經濟活動的客觀要求
㈢ 世界著名法學家有哪些
格老秀斯
格老秀斯(公元1589~1645年),荷蘭人,14歲入大學,攻讀數學、哲學和法
學,獲法學博士學位。17歲任律師,20歲任荷蘭律師公會主席。他的研究范圍相當
廣泛,涉及法學、政治學、文學、語言學、史學等,但使他享有盛名的是在法學方
面。他近代西方資產階級思想先驅,國際法學創始人。其名著《戰爭與和平的權
利》(1625年)不僅是重要國際法著作,而且是西方資產階級人權學說的基礎自然
法或自然權利理論的開創性著作。格老秀斯在法學上有兩個重要地位:第一,開創
了國際公法學,被人們譽為「國際法之父」,格老秀斯在國際法領域中提出了一系
列較為完整的原則,這些原則對國家關系的調整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尤其是對後來
國際法理論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第二,他是近代西方啟蒙思想家中第一個比較
系統地論述理性自然法理論的人。他汲取了古希臘和古羅馬思想家自然主義自然法
理論的精華,揚棄和擺脫了中世紀神學主義自然法的桎梏,開創了近代理性自然法
(古典自然法)的先河。在自然法的研究上,他使自然法學的研究人化而不是神學
化,同時,將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特別是幾何學的實證方法引入法學研究,推導
出一系列相關的命題。
孟德斯鳩
1689年1月18日,孟德斯鳩生於法國名城波爾多附近的拉伯烈德庄園,
其家族,是當地有名望的「穿袍貴族」,即取得了貴族稱號的資產階級。19歲的
孟德斯鳩獲得法學學士的學位,並擔任了議會律師;先後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和柏林皇家科學院院士。公元1755年2月10日,孟德斯鳩去世,享年66
歲。1721年,他匿名發表了《波斯人信札》。它在許多當時的重大社會問題
上,向傳統的封建觀念宣戰,在18世紀啟蒙運動中,成為思想解放運動的火種。
1748年,孟德斯鳩發表了《論法的精神》一書,該書堪稱是資產階級法學
的「網路全書」,被伏爾泰推崇為「理性和自由的法典」,對後來美國獨立戰爭中
的《獨立宣言》、法國大革命中的《人權宣言》都有巨大的影響。孟德斯鳩的社會
政治理論尤其是關於分權和法制的學說,超越了國界,對各國資產階級政治和法律
制度的確立起著重大的推動作用和深刻的影響,對中國資產階級改良派也產生了相
當大的影響。《論法的精神》在1913年就被嚴復譯成中文,以《法意》的書名
出版。孟德斯鳩仍不愧為18世紀法國的傑出思想家之一,在宗教愚昧和專制黑暗
中發出了最初的吶喊,他的思想學說是法國大革命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思想
中的一份寶貴財產。
邊沁
耶利米,邊沁(Jeremy,Benthan,1748——1832)是英國法學家、哲學家、倫
理學家自由主義學說的奠基人之一。功利主義學說的創始人。他出身子一個律師家
庭,有「神童之譽」,13歲進入牛津大學學法律,十六歲畢業後曾一度從事律師事
務,後轉而專門從事法學理論研究。1781年起擔任倫敦大學教授,1832年創辦了著
名的「威斯敏斯特評論」。邊沁的主要著作有《政府片論》 (1776年)、 《道德與
立法原則導論》 (1789年)、《司法證據原理》(1827年),《憲法典》(1830
年)。其中《道德與立法原則導論》是其最主要的著作,其學說代表了自由資本主
義時期英國資產階級利益,是這一時期具有影響力的學說,其著作後被編成《邊沁
文集》山版。邊沁學說的中心是功利主義,他極力反對17、18世紀以來的古典自然
法學的理性法觀點,認為它們是虛構的;大自然將人類置於苦樂兩大主宰之下,人
的天性是避苦求樂,功利原則就是一切行為都適從這兩種動力的原則。謀求功利是
人們行為的動機,也是區別是非、善惡的標准;是自然人和政府活動遵循的原則,
也是道德和立法的原則。最好的立法是達到「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最好的立
法就在於促進社會幸福。他認為良好的政府和立法必須達到四個日標:即公民的生
存、富裕、平等和安全。應該說,邊沁對19世紀30年代英國立法還是起到了巨大的
推動作用,推動了塞繆爾羅米利爵士所提出的刑法刑法的改革和布魯厄姆勛爵所主
張的法律體系改革。
薩維尼
薩維尼(1779—1861)薩維尼從十六歲開始學習法律,1800年起開始法學教學
活動,1813年任柏林大學校長。先後曾擔任了普魯士國務委員會成員、法官、法律
上訴部部長、立法—上訴委員會委員、國務部主席。主持該部制定了1848年《票據
法》、《普魯士刑法典》、《帝國刑法典》等。著作有《中世紀羅馬法史》、《當
代羅馬法體系》、《作為當代羅馬法部分的債法》、《歷史法學雜志》。薩維尼在
法學史上被作為所謂歷史法學派的創始人,歷史法學派這一表達具有薩維尼自己的
烙印,其出發點是當代法乃是通過法學的歷史性而不是通過理性法的抽象或者開明
立法者的命令而預先確定的。薩維尼由此得出了影響深遠的法學方法和法律政策上
的結論。薩維尼是他的時代影響最偉大的法學家和法學教師。不管是在法學還是在
法律實踐和立法中都有他留下的痕跡。他的學說在當代雖然扮演著無關緊要的角
色,但他的遺產對與德國法以及國家法都具有重要意義。薩維尼在當代不僅僅是作
為歷史法學派的創始人而著名,他還經常被稱為現代法學的締造者。盡管歐洲法學
被分為各個國家的法學,但薩維尼的思想涉及到了整個歐洲。他劃定了法國民法典
的勢力范圍,並且繼續遵循羅馬法這一基礎,這一點不同於大多數其他大陸國家。
薩維尼起決定性作用並參與形成的學說匯纂法學在後來對其他一些國家立法起到了
作用。薩維尼從開始就接受了將「歷史的」方法和「體系的」方法結合起來的要
求,他是第一個發展出體系化的、內容廣泛的方法的人,在任何一部法律確立同時
就將其置於特定歷史環境之中。因此,圍繞思考法律關系的重要特徵,他擴大了對
符合歷史的法學的理解,這種法學同時也就超出了單純歷史科學的范圍並形成一種
區分,法學作為一門學科就是建立在其獨立性基礎上的。薩維尼對19世紀的科學產
生了深遠影響,這一點不僅體現法學領域,而是兼跨歷史、法律和哲學不同領域。
霍姆斯
霍姆斯(O.W. Holmes,1841~1935)。美國現代實用主義法學的創始人。1866
年畢業於哈佛大學法學院,在波斯頓從事一段時間的律師工作之後,於1870年入哈
佛大學法院擔任講師、教授,1882年12月擔任馬薩諸塞州最高法官,1899年起任院
長。1902年~1932年,擔任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法官。霍姆斯的學說,主要體現在他於1881年出版的著作《普通法》(Thee Common Law)、《法律之路》(The Path o
f the Law)、他逝世後出版的判決意見集《霍姆斯法官的司法見解》(The Judicia
l Opinions of Mr.Justice Holme Shriver ed 1940)以及生前發表的一系列論文
之中.和其他法律思想家相比,霍姆斯(O.W.Holmes,1841——1935)可能不是最偉
大的,但是他一定是最卓爾不群,特立獨行,也是最特殊的一個人。這首先反映在
他的身份上:他首先是作為一個美國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其次才是作為一個法律思
想家而存在。因此,要了解霍姆斯的法律哲學,如果不了解他作為法官的經歷,就
會錯過他思想中很多精彩的部分。事實上,他思想中的許多精華並不是通過專著的
形式表現出來,而是散見在他的司法意見、演講和書信之中。在某種意義上,他作
為法官所做出的許多判決,就在法律思想史上占據了重要地位。其次,霍姆斯在某
種意義上也代表了一種美國的精神,代表了實用主義哲學和普通法的某種意義上的
結合。
韋伯
社會法學的大師
馬克斯·韋伯(Max.Weber,1864-1920),德國著名社會學家,也是現代一
位最具生命力和影響力的思想家。其著作有:《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政
治論文集》,《學術理論論文集》,《社會史與經濟史論文集》,《社會學和社會
政策論文集》,《經濟與社會》等。韋伯1864年4月21日生於埃爾福特,1882年入
海德堡大學學習法律,1884年入柏林大學攻讀法律。隨後在柏林大學教授羅馬法、
日耳曼法及商法,後學術重心從法學轉向經濟學。1894年後先後任弗萊堡大學的經
濟學教授和政治科學教授。1897——1903年精神崩潰,被迫停止一切教學、研究與
政治活動。1903年重返學術活動。1910年參與創立德國社會學學會,後於1913年因
社會學方法論之爭退出德國社會學會。1920年6月14日因肺炎病卒。韋伯理解的社
會學思想,對於改變實證主義方法論的一統局面起了重要作用,促使現象學社會學
的產生。他的社會行動理論是T.帕森斯結構功能主義的思想先驅,並對微觀社會學
起到啟迪作用。有關官僚制的論述對組織社會學和政治社會學發生重要影響,也是
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的思想來源。他的宗教社會學對比較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思
想啟發作用。當代西方一切重要社會學理論和流派,都在不同程度和不同方面從韋
伯著作中汲取營養。韋伯社會學之於中國的獨特之處還在於:他站在比較世界法律
文明的宏觀立場上,對東方社會及其法律體系進行了廣泛而深刻的理論思考,特別
是他著力探討了傳統中國社會結構以及由此而生成的法律文明的特質。然而我們了
解和探討韋伯卻是在現代。在思想禁錮的20世紀80年代,我們把韋伯當做馬克思的
敵人來對待,幾乎在那時連韋伯的名字都知之甚少。可他力圖揭示傳統中國社會與
法律的運作規律,試圖解釋中國法律現代化可能性問題,作為一位研究中國傳統社
會與法律文化的「偉大外行」,韋伯的思路是值得我們重視的。
龐德
龐德(Roscoe Pound 1870~1964),美國著名法學家,社會學法學派的主要代
表之一。出身於法官家庭。曾任律師、內布拉斯加州最高法院上訴委員會委員、內
布拉斯加大學法學院院長。1907年起先後在西北大學、芝加哥大學和哈佛大學執
教。1916年起任哈佛大學法學院院長長達20年之久。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曾任中華民
國時期國民黨政府司法部和教育部顧問。他的主要著作有《社會學法學的范圍和目
的》(1911~1912)、《法哲學導論》(1922)、《法制史闡述》(1923)、《法
和道德》(1924)、《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1942)、《法的任務》(1944)、
《正義來自法律》(1951)和《法理學》(5卷集,1959)。龐德的社會學法學是
與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和一戰後發生在美國的制度和意識形態的變革相伴而生的,在長達五十餘年的法學生涯中他致力於法律體系和法理學的批判與重構工作。
其學說的思想淵源主要是實用主義哲學、美國L.F.沃德(1841~1913)和E.A.羅斯
(1866~1951)的社會學以及R.Von耶林的新功利主義法學。龐德是20世紀西方各
國,尤其是美國法學界權威的法學家之一。他所代表的社會法學長期以來在法學中
佔有主導地位。
哈特
哈特(H.L.A.Hart,1907~ ),英國法學家,現代西方新分析法學的代表。
1929年畢業於牛津大學,1932年任出庭律師,1952年任牛津大學教授,1978,年退
休。主要著作有:《法律中的因果論》(1953年)、《法律的概念》(1961年)、《法
律、自由和道德》(1963年)、《懲罰與責任》(1968年)、《功利與權利》(1979
年)、《法理學和哲學論文集》(1983年)等。哈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方最負
盛名的法學家之一,由他創立的新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是現代西方三大法學流派之一
(另兩派是新自然法學和社會學法學),在對法的概念的分析與法律現象的說明、法
律關系的梳理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正因為如此,哈特的新分析實證主義法學自
20世紀50年代登上歷史舞台以來,統治英國已達半個世紀,仍能保持強大的控制
力。哈特關於法的主要規則和次要規則、法律和道德、法律概念的學說,是在與美
國法學家富勒(L.L.Fuller,1902~1978)、德沃金(Ronald M.Dworkin,1931~)
等人的長期論戰中形成的。他一方面堅持了奧斯汀的法實證主義的立場,同時,又
對其作了修正,從而使分析實證主義法學進一步適應了戰後英國的社會現實。目
前,哈特的新分析實證主義法學已為新一代西方法哲學家拉茲和麥考密克等所繼
承、發展,該學派作為當代西方的一個重要法學流派還將繼續存在。
德沃金
德沃金是當代最著名、最活躍的法理學家之一。德沃金出生於美國馬薩諸塞
州,先後在哈佛學院、牛津大學和哈佛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在耶魯大學獲得碩士學
位。他起初的興趣是哲學,但在牛津時開始學習法學,從此發現了自己的真正興趣
所在,隨後進入哈佛大學法學院,1957年畢業後進入美國最高法院,任法官漢德
(Learned Hand)的辦事員,以後又當過律師。1962年成為耶魯大學教授,1969年
他應邀擔任英國牛津大學法理學首席教授,直到1998年。1975年開始同時擔任紐約
大學法學的教授至今,他還不定期地擔任過哈佛大學、康奈爾大學、普林斯頓大學
教授,1984年以來還是倫敦大學(大學學院)的客座教授。2002年5月中旬應邀來
我國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和浙江大學作過講演。羅納德·德沃金被公認為當代英美
法學理論傳統中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總的來說,德沃金所展現的是一種由政治自
由主義指導的法理學。他的每一部重要的著作都引起廣泛的討論,其中既有贊同
者,亦有批判者。在德沃金的法理學體系中,有四個主要的觀點(它們構成了當代
法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一,批判並超越法律實證主義;第二,堅持認為法
律理論依賴於政治與道德理論;第三,把法律理論根植於一種解釋理論;第四,將
平等的政治價值作為法律理論的核心部分[注1]。這四部分前後是聯系在一起的。
法律實證主義是德沃金的直接批判對象,也是論證的起點;德沃金將政治與道德價
值融入自己的解釋理論中,作為選擇判斷的標准;最終目的是要建立一種平等與自
由的政治社會。《法律帝國》是德沃金最重要的著作,全面體現了他的法律與政治
思想。雖然德沃金的基本觀點較之以往沒有根本性的改變,但在研究方法上卻發生
了重大轉向。主要著作有《認真看待權利問題》、《原則論》、《自由論》、《法
律的帝國》等。他從60年代初就開始撰文批判實證主義法學,特別是批判H.L.A.哈
特的學說,認為是實證主義法學最新的典型。他的學說以「權利論」(right thesis)作為核心。他之所以強調規則、政策與原則之分,就是為了強調個人權利,即
原則。他又認為,他所有個人權利中,最重要的是平等權利,即「政府不僅必須關
懷和尊重人民,而且要平等地關懷和尊重人民」。
波斯納
波斯納(R.A. Posner,1939~ ),1959年在耶魯大學獲得文學士學位,1962
年在哈佛大學獲得法學士學位,先後年赴斯坦福大學任教和芝加哥大學教授,1981
年任美國聯邦第七巡迴區上訴法院法官。主要著作有:《法律的經濟學分析》(19
73年)、《正義的經濟學》(1981年)、《侵權行為法:案例與經濟學分析》(19
82年)等。波斯納作為集大成者,全面吸收了新制度經濟學的成果,構建了用經濟
方法分析法律制度的宏大體系。《法律的經濟分析》就是其成果的傑出代表。正是
波斯納的法律經濟分析理論,才得以有一個以"法律經濟學"命名的獨立學派。波斯
納將20世紀60年代初卡拉布雷西的第一篇侵權論文和科斯關於社會成本問題的論文
發表以後的法律經濟學稱為"新法律經濟學"。在《法律的經濟分析》第二章中,科
斯說,"新法律經濟學"--過去30年來發展起來的法律經濟學--是將經濟學的理論和
經驗主義方法全面運用於法律制度的分析,包括侵權法、契約法、賠償法和財產權
法等普通法領域;懲罰的理論和實踐;民事、刑事和行政程序;立法和管制的理論
和實踐;法律實施和司法管理;以及憲法、初民法、海事法、家庭法和法理學。波
斯納有個著名的觀點:如果市場交易成本過高而抑制交易,那麼,權利應賦予那些
最珍視它們的人。波斯納在對法律進行經濟學分析時始終貫穿著經濟效益觀,使之
成為取捨某一法律制度的最高標准,因而招致許多信奉正義觀念的法學家的激烈抨
擊。
㈣ 如何成為著名法學家
如果你沒有國外留學碩士、博士的智識基礎的話,國內博士畢業是底線,能否成著名法學家就看個人天賦了,沒有系統的學術型學習(本科、研究生、博士等),靠自學的話,除非你是天才中的天才。
㈤ 目前國外著名的法學家有哪些人
民法和刑法不熟悉,在法理學/法制史方面,約翰·維特是其中之一,著作有《宗教與美國的憲法實驗》。
㈥ 王黎的國外訪問學者、講學及講座
1.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者(1988-90)
2.堪薩斯大學東亞系訪問學者 (1990,5-9)
3.克萊蒙學院凱克國際戰略研究所訪問學者(1990-91)
4.西雅圖美國國家亞洲研究所實習生(1992.5-9)
5.蒙大拿大學曼斯菲爾德中心訪問學者(1995-96)
6.美國傳統教育與文化基金會亞太部主任(1996-99)
7.英國伯明翰大學歐洲中心高級訪問學者(2007.5-11)
8.「中歐關系中的文化交流與沖撞」 德國漢諾威大學歐盟中心 2007
9.「中國和平崛起:文化與現實的思考」 英國肯特大學國際關系學院 2007
10.「中國外交政策分析」(三周) 英國伯明翰大學歐洲中心 2007
11.「近代中國眼中的歐洲文明與霸權」 丹麥哥本哈根大學歷史系 2007
12.「近代中歐關系中的不平等條約剖析」 英國阿伯丁大學政治學系 2007
13.「中國對上海合作組織的期待與問題」 (土)陸軍國際問題研究所 2008
14.荷蘭蒂爾堡大學國際法學系訪問學者 (2009. 11-12)
15.「中國軍工企業轉向民用的戰略與步驟」(土)Beykent 大學 2009.4
16.「朝核問題上的中國安全憂慮」 (土)中東科技大學研討會 2009
17. 「中國邊疆少數民族政策與挑戰」 (美)Colby College 2010.4
18.「中國政治文化中的官意識及其影響」 (韓) 梨花女子大學 2010.8
19.「中國與歐盟戰略夥伴關系的脆弱性」 香港大學歐洲研究中心 2010.10
南開大學(含吉林大學)所授課程:
1.歐洲外交史--國家體系的演變
2.美國外交史—從追求主權到追逐霸權
3.法國外交史—三重視角分析
4.歐盟問題研究專題
5.西方史學名著選讀(本、碩、博)
6.英美外交文獻選讀(碩士)
7.國際關系史(國際關系專業碩士)
8.歐洲國際法史(2011年秋季)
9.中國安全與外交政策
10. 美國外交政策——歷史與理論
11. 國際關系理論——英國學派
12.歐盟共同安全與安全政策
註:正在翻譯德國著名國際法學家Wilhelm Grewe的「歐洲國際法體系的歷史演變」
㈦ 求關於「為何要適用外國法律的理由」的文章.....謝謝大家了....
這個是作業,給你用吧
國際私法的誕生與發展可以說是伴隨著相關學說的發展而成長成熟起來的,學說在其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當國際糾紛從無到有,從一概而論到明細區別對待,法律人便把研究的目光指向國際法的領域。從最早的古羅馬時期產生萬民法成為國際法的萌芽至今,國際私法已具備了相對獨立成熟的體系。而回溯從其萌芽誕生開始,國際私法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萌芽階段、法則區別說階段、近代國際私法、當代國際私法。其間無數法學家耕耘於對國際私法的合理完備的建設中,而重點則落在兩個方面上——首先便是本國在處理涉外民商事糾紛時適用外國法的原因;其二即是適用外國法的方法。其中第一個方面是在國際私法適用上一個基本的理論基礎,因為必須在一個合理的適用理由的基礎上,才能進一步地探討如何適用的問題。於是在這個問題上國際私法學家作出了極大的努力。
與國際糾紛從無到有是伴隨交易產生的歷史規則一樣,對這個問題的提出和探索也是從無到有的。這「無」是理解成法學家並沒以合適的理由去論證適用外國法的原因,有兩種情況:對於強調法律的屬地效力的法學家來說,對於原因的論證是沒有必要的;對於強調法律屬人效力來說,則是以法律本身的共通性來忽略這個問題,即以人們規定的法律應有的性質來確定適用外國法的必須,以法學家認為的法律義務來強調適用外國法的必須。例如在歐洲種族法時期強調法律的屬人性,強調各族人適用各民族自己的法律,以此來解答外國人在本國里適用法律的原因顯然是不可取的,因為對於國家主體而言適用外國法在主體間應該是相互的,以自然人作為理解的主體顯然在國家司法權的框架下是欠有說服力的。而這期間無論是強調屬人效力或是屬地的效力,都沒能逃開上面兩種情況的束縛,直到「國際禮讓說」的出現打破這個局面。
胡伯的國際禮讓說從各主權國家間通過統治者的相互禮讓相互尊重他國法律以保證自己國家的法律在別國的適用來解釋一國在適用外國法時的原因,可見這種適用是出於主權國家間的禮讓,而這種禮讓是相互需要的有實際意義的必須,這便是國際禮讓說的要點,當然此必須以本國主權和人民的利益不受損害為限,從而加快國際間的交流發展。我認為國際禮讓說是學說中最早對處理涉外糾紛適用外國法的原因作出的較合理的解釋,也能讓人信服。從法律服從與實際效用的觀點來看是可行的。隨著學說理論研究的深入,法則區別說的弊端逐漸顯露,於是歷史進入了強調對法律關系的性質進行分析研究的近代國際私法的發展時期,期間出現了許多著名的學派來闡述解決國際私法上的理解問題,諸如法律關系本座說、國籍法說、既得權說等等,從不同的視角來解決外國法適用上的問題,包括對外國法適用的原因的分析等,通過系統理論的闡述來解釋適用原因是這個時期法學家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例如在法律關系本座說上,代表人薩維尼(Savigny,1779-1861)通過分析每個法律關系的最深刻聯系的本座來尋找涉外糾紛中法律問題的解決,也就是以本座來解答了為什麼要適用外國法——因為對於某個法律關系來說,其本座在國外於是需要適用外國法。
時間步入當代國際私法發展的階段,繁榮的國際私法研究的熱潮自然引出了許多頗有建樹的理論觀點,比如本地法說、政府利益說、優先選擇說、法院地法說、最密切聯系說等,其中最密切聯系說是當今處理涉外問題時一個很重要的法律選擇上的原則,可見此說實已為大多數國家所接受成為通說,本人亦贊同這種觀點,是對於法律本座說的一個深入和系統的「翻版」,此理論在適用外國法的原因上與法律關系本座說是相似的。而在這點上我更支持庫克的「本地法說」,其要點在對於外國法的適用的實質是為了將外國法規則「合並」到本國法中,從而完善同意本國法,最終的結果就是完成對外國法適用的終結,是純粹的屬地主義的體現。我之所以支持這種觀點是認為法學理論的研究需要有足夠的前瞻性,不僅要求實踐中理論符合人意,更要看重法律在今後發展中的方向,並能以理論的力量推動這種發展的發展。而在「本地法說」中強調了外國法與本國法在適用上趨同的發展,通過適用外國法的目的是使權利人權利的取得基於本國法的立法規范,外國法在其中只充當借鑒效用,當本國法完成與外國法的融合,法律完成了大一統,各國通過自身對國際私法規則的融合加之國際組織國際會議促進,達到各國法律原則上乃至最後規則上的統一,這便是在大國際的框架中發展趨勢,而「本地法說」在我看來是合符這個發展趨勢理論基礎要求的。於是我認為在適用外國法原因的問題上,應該是基於兩個視野平台來予以看待的,從法律適用上來看通過對法律關系的分析突出最密切聯系,從而正確的適用外國法;而在適用外國法的大體上卻是為了完善本國立法的宗旨,原則上的區別乃至具體規則上本國法與外國法的區別都應該在借鑒融合中得到滿意的發展,當最後本國法與外國法確實的融合時,這個問題的解答也就完滿結束了。
本文系國際私法學課堂作業.
㈧ 請問哪個網站有外國古代法學家的畫像或照片,非常感謝了,在線急等.
最後一節,在作者的「恨」之中,給讀者廣闊的思考餘地。既寫出了中國敦煌研究家們的辛勤工作,寫出了作者對敦煌歷史的憂思,同時還給世人以警醒。雖然用對比的方法給出了一個光明的尾巴,但中國專家「沒有太大的激動,他們默默地離開了會場,走過王道士的圓寂塔前」——惜墨如金的一筆,給人以無限的思索。
課文每一部分都是上一部分的內在延伸,思想內容逐步深化。王道士出賣敦煌寶物已經是百年前的一個歷史事件,是一個既成事實和無法改變的事實,但在余秋雨的筆下卻寫得如此生動活絡。
㈨ 《建國大業》外籍明星引爭議 法學專家釋疑
影片:《建國大業》
本片獻給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周年
演員表: (附國籍)
陳凱歌 美國
陳 紅 美國
劉亦菲 美國
陳 沖 美國
鄔君梅 美國
顧長衛 美國
蔣雯麗 美國
寧 靜 美國
王 姬 美國
童安格 加拿大
蔣大為 加拿大
徐 帆 加拿大
陳 明 加拿大
張鐵林 英國
許 晴 日本
韋 唯 德國
沈小岑 澳大利亞
蘇 瑾 紐西蘭
李連傑 新加坡
斯琴高娃 瑞士
胡 兵 泰國
一群外國友人,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拍中國的歷史大戲,這是一種怎樣的精神?這是一種國際主義精神,是一種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奉獻精神!這是一群高尚的人,一群純粹的人,一群有道德的,讓我們把這種道德繼續發揚、繼續宣傳,我們要讓更多的人認識這幫國際友人!
㈩ 誰知道雜志 《中國律師》和《法學家》是講什麼的,有什麼內容
《中國律師》 宣傳律師制度,探討律師業務,展現律師風采,強化律師服務,反映律師改革動態,披露律師考試信息,追求「注重實務性,提倡可讀性,強調新聞性,追求理論性」,以「追趕時代潮流,追求法律文化,追蹤社會熱點,追尋法學前沿」為辦刊思路。 《法學家》 《法學家》設有的主要欄目有:法學研究綜述、法學專論、三大講壇(大法官講壇、大檢察官講壇、名家法律講壇)、本期視點、法制改革、法學爭鳴與評論、域外法學、青年法苑、司法官談法治、法學教育、外國法述評、法學信息等。「法學研究綜述」對法學各學科一年的關注熱點和發展動向進行歸納總結,並介紹學科發展的新問題和新進展,包括學術研究和制度建設等各個方面,較為系統並重點突出地反映了本年度學科學術進展,重大理論問題的研究,具有學科前沿性和概括性,是全面了解法學各學科國內外學術發展的重要窗口;「三大講壇」是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創立的突出理論與實踐結合特色的學術陣地。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與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等有關部門合作,邀請活躍於法律實務界最前沿的大法官、大檢察官和學術造詣精深的社會科學名家學者,分別介紹法律實踐中出現的新問題、新對策和屬於學科前沿的最新理論觀點、學術思想,這進一步推動了法學教育與法律實踐部門的有機互動,也為國內外法學教育界與法律實務界提供了一個更好地進行交流和對話的大平台; 「本期視點」是《法學家》雜志著力打造的最具特色的重點欄目,該欄目根據近期社會生活實踐,選定法學理論和實務界的一個熱點問題並以此為主線,約請法學界的知名專家學者,從不同學科的角度進行深入探討,以求對推動我國的法學研究、法制建設有所助益。 為努力使《法學家》成為一座溝通中外法律文化的重要橋梁,成為一個面向國內外、匯集全世界法學家學術智慧的多彩園地和展示最新法學研究成果、反映最新法制變革的重要窗口,《法學家》編委會、編輯部決定著手編輯英文版。目前,英文版的編輯籌備工作正次第展開。我們真誠地希望,《法學家》雜志的每一步成長都能夠繼續得到廣大作者、讀者的持久關注和支持,能夠得到大家的信賴和熱愛。 訂閱網上可以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