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內丹
A. 內丹是什麼
內丹術內丹術是道家重要的一種修煉方法。內丹術指以「人身一小天地」的「天人合一、天人相應」思想為理論,進行性命的修煉,以人的身體為鼎爐,修煉「精、氣、神」等而在體內結丹,達成強身健體、提高人體的生命功能、甚至「成仙」的目的。 中醫專著《黃帝內經》記載「真人」、「至人」、「聖人」的修煉境界,以及「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精神不散」、「積精全神」、「移精變氣」等修煉、療病方法。「移精變氣」可以看作是後世內丹學「煉精化氣」、「煉氣化神」一類的方法。 老子是先秦道家學派的代表,其著作《道德經》中即有「歸根復命」的內煉學說,「或噓或吹」、「綿綿呵其若存」的吐納功法,又講述了「長生久視」的理想。《莊子》中亦有「心齋」、「坐忘」之類的內煉方法 。 東漢魏伯陽著《周易參同契》,為丹法之祖書。東晉葛洪是金丹道教的理論家與實踐者。他認為金丹之道,乃仙道之極。《抱朴子?金丹篇》說:「余考覽養性之書,鳩集久視之方,曾所披涉篇卷,以千計矣,莫不皆以還丹、金液為大要者焉。然則此二事,蓋仙道之極也。服此而不仙,則古來無仙矣。」 「內丹」一詞最早見於題為東晉許遜的《靈劍子》:「服氣調咽用內丹」。南北朝梁代南嶽佛教天台宗三祖慧思禪師《立警願文》中說到:「我今入山修習苦行,懺悔破戒障道罪,今身及先身是罪悉懺悔,為護法敵求長壽命,不願生天及余趣,願諸賢聖左助我,得好芝草及神丹,療治眾病除飢渴,常得經修行諸禪,願得深山靜處,神丹葯修此願,借外丹力修內丹,欲安眾生先自安。己身有縛能解他縛,無有是處。」這是最早將外丹、內丹明確劃分開的一處著作。 隋朝時,道士蘇元朗進一步提出「性命雙修」一說,強調心身的全面鍛煉,進一步推動了內丹術理論的發展。 唐朝與五代,是內丹之道發展的關鍵時期,李筌、張果等註解《陰符經》,鍾離權著《靈寶畢法》,呂洞賓傳鍾離權丹道,施肩吾撰《鍾呂傳道集》,崔希范撰《入葯鏡》,司馬承禎作《天隱子》,陳摶著《指玄篇》,作《太極圖》、《無極圖》,使內丹之道的理論與方法進一步完備。 至宋元內丹派問世,把《道德經》、《陰符經》作為內丹祖書。北宋張伯端稱「感真人授金丹葯物火候之訣」,作《悟真篇》說,「《陰符》寶字逾三百,《道德》靈文止五千。今古上仙無限數,盡從此處達真詮。」融老子內煉思想於《悟真篇》內丹術中。《悟真篇》還強調要煉內丹,必先積功德:「德行修逾八百,陰功積滿三千。均齊物我與親冤,始合神仙本願。」 張伯端所傳丹法,其繼承系統為石泰─薛道光─陳楠─白玉蟾,形成丹道的流派稱為南宗。 另有王重陽開創道教全真派,稱承鍾呂之真傳,修煉亦以內丹為首務,主張性命雙修,明心見性,以修性為先。王重陽所傳流派稱北宗。以後又有元代李道純所創中派;明代陸潛虛所創東派;清代李涵虛所創西派。另外據說還有不少隱傳的內丹流派。古時內丹術的傳授大多師徒相承,口口相授,外人很難了解。 關於內丹修煉的階次,各家方法有差,一般可分為築基、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幾個階段。元代陳致虛《金丹大要》卷四曰:「是皆不外神氣精三物,是以三物相感,順則成人,逆則生丹。何為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故虛化神,神化氣,氣化精,精化形,形乃成人。何謂逆?萬物含三,三歸二,二歸一,知此道者怡神守形,養形煉精,積精化氣,煉氣合神,煉神還虛,金丹乃成。」 《金丹大要》還說:「求於冊者,當以《陰符》、《道德》為祖,《金碧》、《參同》次之。」 內丹術對現代生命科學、人體科學的發展,有不可忽視的借鑒價值。 德國衛禮賢(Richard Wilhelm)曾率先用西方心理學的概念—意識與無意識—來闡釋內丹學的識神和元神范疇,並認為「性」就是意識與無意識,而「命」與生理之本能密切相關。西方榮格精神分析學旨在消除意識與無意識之間的對立,榮格(Jung)曾用集體無意識理論理解了內丹學著作《金華宗旨》(《The Secret of the Golden Flower》)中的超越現象,視之為一種無意識的表徵。 史書記載,內丹家多高壽,如《宋史》載:呂洞賓「 年百餘歲而童顏,步履輕疾,頃刻數百里」;陳摶壽長118歲,張無夢99歲,張伯端96歲,石泰136歲,薛道光113歲,陳朴、劉海蟾、施肩吾、藍元道、陳楠、白玉蟾等內丹家都達到高齡。 關於清凈孤修派丹法的步驟,一般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築基入手功夫,稱為道術築基階段主要是補足全身生理機能一虧損,同時初步打通任督和三關的徑路,直至氣通、全身經絡通暢,達到精滿、氣足、神旺,為內丹仙術作準備。第二階段為煉精化產,稱為初關仙術 ( 百日關 ) 。這段功法以元精為葯物,包括調葯、采葯、封爐、煉葯、止火幾個步驟,屬小周天功夫。第三階段為煉炁化神,稱為中關仙術 ( 十月關 ) 。這段功法先要經過「大死七日」的入圜 ( 釋教稱坐關或閉關 ) 過渡步驟,隨之「采大葯」、「養胎」,進入無為的入定功夫。第四階段為煉神還虛,稱作上關仙術 ( 九年關 ) 。煉神還虛純為性功,約九年,前三年神超內院、哺乳溫養;後六年調神出殼,直至虛空粉碎,合道成仙。下、中、上三關仙術各約需百日、十月、九年等時日。 但亦因人而異。今依《上品丹法節次》簡述如下: ( 一 ) 煉己存誠。其要訣為懲忿窒慾、虛寂恆誠;掃除後天之習染,獨露先天之真體;使識神退位,元神呈現;息斷俗緣,退藏於密。丹家收拾身心,凝神定慮,即歸中宮祖竅,養自我本來一點靈光,常應常靜,二年三年,積久益善,促開玄關一竅。 ( 二 ) 築基培葯 . 其功法為擇地入圜,身心意不動,收攝精氣神三寶歸於中宮,時時覺照 . 刻刻規中 . 借假修真,以玄關一竅立基斂藏神炁,行抱元守一之訣。此法純熟,更復坐忘內視,行凝神入炁穴之功,活子時至元陽生,勃然機發,於恍惚杳冥之中,先天一炁自虛無中來。龍生於離,虎生於坎,當虛極靜篤之時,將元神沉於羔穴 . 聽其自呼自吸,采有氣無質之壬水 ( 坎中真陽 ) ,以真意攝入中宮,與離中真陰會合。 ( 三 ) 坎離交靖。其功法要心息相依,身心不動,神羔凝結,於虛極靜篤中,忽覺海底蠕動有光透出,似初三新月 . 或如粟如珠,照在腹部,乃金炁初現之象。而後以真意引葯穿尾間,經夾脊,透玉枕,入泥丸,游九宮,自上腮滴下鵲橋,似醒酗甘露,沿赤道復歸炁穴,行歸復法,為胎息入手功夫。 ( 四 ) 采葯歸鼎。丹家於虛寂杳冥、淵默混沌之際,頓起雷聲如裂帛,丹田火熱,兩腎湯煎,即將葯物聚於海底,以真意引轉尾間,雷聲轟轟透過三關,翁聚泥丸宮。此時月窟風生,絳宮月明,兩眉間內涌圓光,葯物不知不覺由鵲橋下重樓,涼如冰片薄荷,沁人心脾,送歸土釜。此為煉取穀神之法,取坎填離之功。 ( 五 ) 周天火候。丹家循任督運小周天煉葯,自子時至巳時進陽火,應乾之策二百一十六數,除去卯時沐浴三十六策不用,實行一百八十息。自午時至亥時退陰符 . 應坤之策一百四十四數 . 除去酉時沐浴二十四策不用,實行一百二十息。連同沐浴六十息,閏餘二十四息,合計三百八十四息,故日周天息數微微數。丹家須於平時調准,臨爐煉葯之際,只要心息相依,自然運用,不可唱籌量沙,刻意追求。小周天功成,得玉液還丹,補足後天破漏虧損,復歸童真之體。 ( 六 ) 乾坤交靖。丹士行足周天火候,填回先天乾坤之位,於凝神大定之中,勃然機發,玄關一竅大開,頓覺虛靈空朗,進入齊天地、泯人我、混混冥冥的境界。此時先天炁復,凝為大葯,一點落黃庭,遍身酥綿暢快,只覺圓陀陀、光灼灼,如珠在玉盤,為虛靈獨露的金液還丹。 ( 七 ) 十月養胎。神炁凝結為聖胎,又名嬰兒,須洗心滌慮、綿密寂照、常定常覺,如龍養珠,如雞抱卵,暖氣不絕,始得靈胎日漸堅固。十月養胎是大周天煉羔化神功夫,其火候要爐里自溫溫,鎮日玩真空,念不可起,意不可散,十個月如一日,方能神全胎化。十月養胎為入定功夫,如遇丹田火熱,可存想兩眉間有一黑球如碗大,收攝入神室,其熱自退。 (八)移神換鼎。頭部泥丸宮,又名天谷,乃陽神本宮。靈胎純為先天凝結之陽神,乃人之法身,嬰兒現象,須出其胞,由下田炁穴移至泥丸宮,行煉性之功。陽神能超越時空障礙,透金穿石,隱顯隨心。移神天谷後,丹士應端拱無為、正位居體、寂以定之、慧以鎮之,繼行入定之性功。 ( 九 ) 泥丸養慈。泥丸為全身至清至靈之地,上應太空之鎮星,丹家法天象地,以真心合天心,要居塵出塵,須入塵磨煉,靜以養慧,動以煉慧。法惟冥心寂定,訣在一「誠」字,誠於靜者神自明,誠於動者性自徹,天下無撇不下之凡情,無識不破之物理,乃由誠而明之性功。丹家於此際,靜極生動,定極生慧,開發出人體潛能,得大智慧、大神通。 ( 十 ) 還虛合道。內丹學煉至陽神脫體,未為究竟,軀體仍在,終難脫生死。丹家於具神通後,不可常動不還、用慧神疲,更應於群動之中 . 獨抱靜觀自得之趣,一如得魚而忘荃,行物我無間的還虛功夫。便進一步,粉碎虛空,真幻兩忘,道合自然,神證太虛,與天地同其闔辟循環,渾化與無垠,動與天俱,靜與天游,則為天仙功成。 清凈丹法的步驟在《大成捷要》、《伍柳仙蹤》中記載詳而且明。此處所述《上品丹法節次》可視為各派丹法之總綱,非止清凈派而已。下面再據仇兆鰲《悟真篇提要》,簡述陰陽雙修派的丹法: ( 一 ) 凝神定息。男女雙修功夫,亦要把凝神定息的踵息術貫徹始終。其訣要萬緣放下,心息相依,虛極靜篤,一念規中,行玉液煉形之功。 ( 二 ) 運氣開關。其法有積氣開關與聚氣開關之別;積氣開關功遲,聚氣開關功速。開關為得葯作準備,欲采葯上運,必須關路通暢。積氣開關乃貫通任督二脈的逆轉河車功夫。聚氣開關續死用女鼎薰蒸,外提玉莖,蛇嬰含吐,使管通關透。 ( 三 ) 保精煉劍。元精堅固,則劍鋒剛勁;鍛煉有方,則劍氣通靈。劍要剛、通、靈;金水相資,剛柔迭用,屈伸如意,呼之立應,則可明強弱而出入,用提吸以回陽,或側身修道,或顛倒行功,順逆皆可用之。
B. 《道德經》較好的注本有哪些
《道德經》主要注本有哪些?
《道德經》言簡意深,自秦漢以後被歷代道家學者奉為根本經典,為之註解者極多。僅現存《道藏》中的《道德經》注本,就有50多種,這些註解因時代不同而不斷變化其宗旨,因此研究老子學的變化,可以了解道教義理發展演變的歷史蹤跡。
現存最早的老學著作,是西漢末年嚴遵的《道德真經指歸》,本書以「自然無為」為宗旨,以修身正法與仁義道德相統一,用以經世治國,養物生民,實人君南面之術。《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相傳為西漢文帝時河上公傳授,實際上是東漢黃老學者假託之作;本書闡發以道治身治國之旨,而以治身養性為本,是東漢黃老學從經術政教之道向神仙道教轉化的象徵。《老子想爾注》,相傳是東漢五斗米道祖天師張道陵所撰,本書是早期道教思想教義註解經文,反映道教神化老子,以宗教神學改造《道德經》的特點。
魏晉玄學家註解《道德經》的代表作,有王弼的《老子微旨略例》和《老子注》,都是以玄學本體論哲學解經為其特色,表明道家哲學從漢代黃老學宇宙論進至魏晉玄學本體論,影響極大。自南北朝至隋唐,道教哲學從玄學本體論演變為重玄雙遣論,當時出現的《道德經》注本有數十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唐代道士成玄英《老子道德經開題序訣義疏》和李榮的《道德真經注》。宋元時代,老子學的新發展是以內丹學說注經,如南宋白玉蟾的《道德寶章》,以道教內丹學融會佛教禪宗思想,書中雜有不少煉丹葯物和火候圖像。
C. 內丹術的介紹
內丹術是道家重要的一種修煉方法。內丹術指以「人身一小天地」的「天人合一、天人相應」思想為理論,進行性命的修煉,以人的身體為鼎爐,修煉「精、氣、神」等而在體內結丹,達成強身健體、提高人體的生命功能、甚至「成仙」的目的。《道德經》、《文子》、《列子》、《莊子》、《內業》、《心術》、《楚辭·遠游》以及黃老學派作品可是說是所有丹經必本的祖經,後世一切丹經均從其中發揮而來,一直是內丹法訣的綱要。丹者,單也,一者,單也。惟道無對,故名曰丹。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谷得一以盈,人得一以長生。
D. 《道德經》又叫什麼
道德經》dào dé jīnɡ 指《老子》。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傳說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國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河南鹿邑縣東) 厲鄉曲仁里人,有人說又稱老聃。具體姓名史料中也頗為不全.「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漢河上公作《老子章句》,分為八十一章,以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故有《道德經》之名。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釋者、傳抄者的集合體)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現在可以看到的最初的版本,是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老子》。1973年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甲乙兩種帛書《老子》,是西漢初年的版本,把《德經》放在《道經》之前,也受到學者的重視。
《道德經》常會被歸屬為道教學說。其實哲學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為一談的,但《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同時,前面所說的哲學,並不能涵括《道德經》(修身立命、治國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
《道德經》提出了「無為而治」的主張,成為中國歷史上某些朝代,如西漢初的治國方略,在經濟上可以緩解人民的壓力,對早期中國的穩定起到過一定作用。歷史上《道德經》注者如雲,甚至有幾位皇帝都為其作注。
唐貞觀二十一年(647),譯《道德經》為梵文,傳入東天竺;唐開元二十二年(735),唐玄宗親注《老子》。日本使者名代,請《老子經》及老子「天尊像」歸國,對日本社會發展產生過影響。
老子(傳說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國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河南鹿邑縣東)厲鄉曲仁里人,有人說又稱老聃。「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漢河上公作《老子章句》,分為八十一章,以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故有《道德經》之名。但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老子》抄寫本,《德經》在《道經》之前。
《道德經》本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漢末張陵創五斗米道,奉老子為教祖,以《老子五千文》為教典教悔道徒,並作《老子想爾注》以宗教的觀點解釋《老子五千年》,自此成為道教的基本經典。
泉州清源山老君岩《道德經》為韻文哲理詩體。《莊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居神明居。……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其說大體從天人合一之立場出發,窮究作為天地萬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則之「道」,以之為宗極,而發明修身治政等人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當取法於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道之理則,分無、有二面。道常無,無名無形,先於天地鬼神,而為天地萬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萬物,具無窮之用。道之理則貫穿於萬有,表現為萬有皆相對而存,極則必反,終必歸,根本之規律。而有之用,常以無為本,「有生於無」。聖人體道之無,法道之自然無為,以之修身,當無欲而靜,無心而虛,不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懷慈尚儉,處實去華,以之治天下,當「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還刀兵,離爭斗,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使民虛心實腹,無知無欲,則無為而治。「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讓謙下,挫銳解紛,和光同坐,以柔弱勝剛強。道教知道之論與政治觀、倫理觀,大體不出老氏體系。至若經言「致虛極,守靜篤」「專氣致柔」、「滌除玄鑒」,抱一處和等修養之道,更為道教守一、心齊、坐忘、服氣、內丹等多種煉養術之所本。而「長生」「死而不亡者專」等說法,道教引為仙學長生說之宗源。「歸根」「復命」之說,內丹學則發揮為內煉成真、與道合一之哲學依據。
《道德經》這部被譽為《萬經之王》的神奇寶典,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發生了深刻的影響,它無論對中華民族的性格的鑄成,還需要是對於政治的統一與穩定,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義也日漸顯著,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不遺餘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學奧秘,尋求人類文明的源頭,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蘊。
E. 有本講解道德經和內丹的書,以內丹講解道德經,書名我記不清了,只是記得《老子》書名四個字,請問有
黃元吉《道德經精義》
F. 修習內丹 類似道德經精義的書籍,有什麼其他的南華經,或者其他的境地被後世大師註解過嗎
道家 就只有老莊比較簡單實用 別的更難解。
如果你知道內丹就該知道那是玄學,大師解不了。
如果你想了解道家玄學,家我。
165210363
G. 道德經到底是怎麼樣的書
《道德經》dào dé jīnɡ 指《老子》。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傳說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國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河南鹿邑縣東) 厲鄉曲仁里人,有人說又稱老聃。「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漢河上公作《老子章句》,分為八十一章,以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故有《道德經》之名。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釋者、傳抄者的集合體)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現在可以看到的最初的版本,是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老子》。1973年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甲乙兩種帛書《老子》,是西漢初年的版本,把《德經》放在《道經》之前,也受到學者的重視。
《道德經》常會被歸屬為道教學說。其實哲學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為一談的,但《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同時,前面所說的哲學,並不能涵括《道德經》(修身立命、治國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
《道德經》提出了「無為而治」的主張,成為中國歷史上某些朝代,如西漢初的治國方略,在經濟上可以緩解人民的壓力,對早期中國的穩定起到過一定作用。歷史上《道德經》注者如雲,甚至有幾位皇帝都為其作注。
唐貞觀二十一年(647),譯《道德經》為梵文,傳入東天竺;唐開元二十二年(735),唐玄宗親注《老子》。日本使者名代,請《老子經》及老子「天尊像」歸國,對日本社會發展產生過影響。
道教奉為主要經典之一。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老子五千文》。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老聃)著,《呂覺不二篇》漢高誘注釋老子去國西遊,函谷關尹喜請為著《上至經》五千言,即此書。舊題西漢河上公《老子章句》將其分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故名《道德經》。
老子(傳說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國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河南鹿邑縣東)厲鄉曲仁里人,有人說又稱老聃。「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漢河上公作《老子章句》,分為八十一章,以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故有《道德經》之名。但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老子》抄寫本,《德經》在《道經》之前。
《道德經》本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漢末張陵創五斗米道,奉老子為教祖,以《老子五千文》為教典教悔道徒,並作《老子想爾注》以宗教的觀點解釋《老子五千年》,自此成為道教的基本經典。
泉州清源山老君岩《道德經》為韻文哲理詩體。《莊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居神明居。……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其說大體從天人合一之立場出發,窮究作為天地萬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則之「道」,以之為宗極,而發明修身治政等人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當取法於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道之理則,分無、有二面。道常無,無名無形,先於天地鬼神,而為天地萬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萬物,具無窮之用。道之理則貫穿於萬有,表現為萬有皆相對而存,極則必反,終必歸,根本之規律。而有之用,常以無為本,「有生於無」。聖人體道之無,法道之自然無為,以之修身,當無欲而靜,無心而虛,不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懷慈尚儉,處實去華,以之治天下,當「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還刀兵,離爭斗,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使民虛心實腹,無知無欲,則無為而治。「反者道知動,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讓謙下,挫銳解紛,和光同坐,以柔弱勝剛強。道教知道之論與政治觀、倫理觀,大體不出老氏體系。至若經言「致虛極,守靜篤」「專氣致柔」、「滌除玄覺」,抱一處和等修養之道,更為道教守一、心齊、坐忘、服氣、內丹等多種煉養術之所本。而「長生」「死而不亡者專」等說法,道教引為仙學長生說之宗源。「歸根」「復命」之說,內丹學則發揮為內煉成真、與道合一之哲學依據。
《道德經》這部被譽為《萬經之王》的神奇寶典,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發生了深刻的影響,它無論對中華民族的性格的鑄成,還需要是對於政治的統一與穩定,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義也日漸顯著,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不遺餘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學奧秘,尋求人類文明的源頭,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蘊。
道德經有多個版本,下面這部「《道德經》通行本(王弼本)」是最常見的。另外郭店出土的楚簡《老子》殘篇與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甲、乙)》展示了早期《道德經》的不同文字風貌,備受當今多數學者的重視,後面附帶《簡帛<老子>古本合校》以作為參考。
[編輯本段]《道德經》解悟要點
老子《道德經》五千字,古今中外解釋者逾七百餘種,然釋意離題萬里者自不必說,想找到能用現代人思維來詮釋,而拋卻「道」、「規律」、「奧妙」之類語言者,卻是難事。
本人對《道德經》並無很深入的研究,但在佛、道理論的指導下,十餘年實修有一定的心得。由於自己學醫出身,為探索佛、道原理,在醫學、哲學、心理學、神經生物學及分子生物學等多學科中涉獵多年(著有《心理與衰老——生命的三位一體結構及其調控機制》一書,04年5月北京中醫出版社出版),自信對佛學「佛性」、道家「道」、「無」、「內丹」的內在含義,以及「道」與「德」之間的內在聯系能夠做到明了無誤,也因此一直想翻譯《道德經》以及用現代科學解釋佛理,但一來時間關系,二來對世人會否相信信心不足,故而一直拖著。
這次召開國際道家學術大會,善音大姐讓我寫一寫《道德經》方面的文章,雖然自己對《道德經》涉獵不深,寫的文章也不象論文,但佛日:「唯法施功德無量」,自己也應該為《道德經》的推廣盡一份綿薄之力,並衷心地希望《道德經》能給現代人帶來福慧,同時也為大會推一點波,助一絲瀾。
一、《道德經》總論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對於這一段,歷代的人們都把這個「道」解釋為宇宙之道、天地之道、自然之道等等,卻沒有與「德」聯系起來。事實上,《道德經》論述的只是兩個問題:「道」與「德」,「道」並不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而是個體修行也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我們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現代人把佛學和道家思想當成神秘文化,是由於他們修道的方法十分特別,並且需要修道者具備特殊的「德」。歷代人們修道的多,知道修道需要先修特殊的「德」,而最終明了「道」為何物的人極少。《道德經》總論部分提出了修道的方法,後面極大部分卻是論述修道之「德」的,所以只修道不知「德」者難於理解它,不實修只從文字上理解道為宇宙之道者更難於理解它。唯有修道能明了究竟者,方知「道」與「德」合二為一,道德經三字,提綱挈領,實已把全文的內容都概括無遺。
故前人有把經文分為道經和德經兩個部分,實是很有見地。對於沒有實修過或尚未修持到練虛合道的人來說,道經的內容很難理解,或者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往往只是從字意上理解為某種規律的東西,但具體這個規律是什麼,誰都說不上來,所以千百年來,《道德經》的譯本越來越多,但是經中說些什麼人們卻越來越爭執不下。
同樣,德經的內容就被人們說成是為人處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國的方法等等,這倒是沒有很大出入的,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一整套個體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一個人如果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小者治家,大者安邦治國,很可能都失敗,那他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一者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噫!老子之苦心幾人能解也,竟被人認為甘守柔弱、與世無爭、甘居人下,是空談之唯心大道。殊不知被現代唯我的人們看得一文不值的「德」,卻是修道者不可或缺,少了就修不成道的東西。這一些,如果不是自己親身去修道體驗過,根本是不可能理解的東西。
二、《道德經》的道經部分
除總論部分外,《道德經》中論道的還包括:第四章中關鍵的一句是「和其光,同其塵」;第六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第十章「載營魄抱一,有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第十四章是對修道者色、聲、觸、意等方面的一些要求;第十五章「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第二十一章「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第五十二章「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第五十六章「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等等。
三、有關《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絕不是可有可無的東西。如果理解了這一點,我想對《道德經》的內容也就理解得八九不離十了,所以也沒有必要一一地去解釋,各人可以有各人不同的見解,很多地方在當今社會里可能也應修改,但無論如何,一定要通過實修,才能體會到修德與修道的內在聯系,因此,這篇文章也就寫這些吧
H. 《道德經》是什麼誰有它的簡介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釋者、傳抄者的集合體)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基本信息
老子的經典《道德經》 《道德經》
dàodé jīng 《道德經》[1],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 《道德經》,東周春秋末周收藏室吏老子(老聃)著,《呂覺不二篇》漢高誘注釋老子去國西遊,函谷關尹喜請為著《上至經》五千言,即此書。《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又稱老聃。公元前571年農歷2月15日誕生,誕辰: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於陳國苦縣厲鄉曲仁里,即現址河南鹿邑太清宮鎮。著書《道德經》上下篇五千餘言八十一章。修道而長壽,大概活了一百六十餘歲,或說二百餘歲。與孔子(前551-前479)同時,長孔子20餘歲。公元前535年、527年、515年、501年、486年,孔子數次求教天道問老子,言老子「猶龍」。 老子,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經過專家大量考證及考古發掘,終於證實中國古代思想家老子的故里位於現在河南鹿邑縣。具體姓名史料中也頗為不全。「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 《楚簡老子道德經》竇中亮
1973年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甲乙兩本帛書《老子》,是西漢初年的版本,《德經》在《道經》之前。現在可見的最早版本,是1993年在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老子》,版本最為原始、古樸。此本校注,參看丁四新著《郭店楚竹書老子校注》等書。 《道德經》常會被歸屬為道教學說。其實哲學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為一談的,但《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同時,前面所說的哲學,並不能涵括《道德經》(修身立命、治國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 《道德經》提出了「無為而治」的主張,成為中國歷史上某些朝代,如西漢初的治國方略,在經濟上可以緩解人民的壓力,對早期中國的穩定起到過一定作用。歷史上《道德經》注者如雲,甚至有幾位皇帝都為其作注。 老子塑像
唐貞觀二十一年(647),譯《道德經》為梵文,傳入東天竺;唐開元二十三年(735),唐玄宗親注《老子》。日本使者名代,請《老子經》及老子「天尊像」歸國,對日本社會發展產生過影響。 道教奉為主要經典之一。 《道德經》本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漢末張陵創五斗米道,奉老子為教祖,尊稱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為教典教悔道徒,創立了道教,並作《老子想爾注》以宗教的觀點解釋《老子五千文》,自此成為道教的基本經典。 《道德經》為韻文哲理詩體。《莊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居神明居。……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其說大體從天人合一之立場出發,窮究作為天地萬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則之「道」,以之為宗極,而發明修身治政等人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當取法於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道之理則,分無、有二面。道常無,無名無形,先於天地鬼神,而為天地萬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萬物,具無窮之用。道之理則貫穿於萬有,表現為萬有皆相對而存,極則必反,終必歸,根本之規律。而有之用,常以無為本,「有生於無」。聖人體道之無,法道之自然無為,以之修身,當無欲而靜,無心而虛,不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懷慈尚儉,處實去華,以之治天下,當「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還刀兵,離爭斗,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使民虛心實腹,無知無欲,則無為而治。「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讓謙下,挫銳解紛,和光同塵,以柔弱勝剛強。道教知道之論與政治觀、倫理觀,大體不出老氏體系。至若經言「致虛極,守靜篤」「專氣致柔」、「滌除玄鑒」,抱一處和等修養之道,更為道教守一、心齊、坐忘、服氣、內丹等多種煉養術之所本。而「長生」「死而不亡者專」等說法,道教引為仙學長生說之宗源。「歸根」「復命」之說,內丹學則發揮為內煉成真、與道合一之哲學依據。 泉州清源山老君岩
《道德經》這部被譽為「萬經之王」的神奇寶典,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無論對中華民族的性格的鑄成,還是對政治的統一與穩定,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義也日漸顯著,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不遺餘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學奧秘,尋求人類文明的源頭,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蘊。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I. 內丹術修煉方法
內丹術是道家重要的一種修煉方法。內丹術指以「人身一小天地」的「天人合一、天人相應」思想為理論,進行性命的修煉,以人的身體為鼎爐,修煉「精、氣、神」等而在體內結丹,達成強身健體、提高人體的生命功能、甚至「成仙」的目的。《道德經》、《文子》、《列子》以及黃老學派作品可是說是所有丹經必本的祖經,後世一切丹經均從其中發揮而來,一直是內丹法訣的綱要。內丹學是傳統道家文化的精華,它的學術成果,將有助於促進各學科及人類潛能開發等多種研究領域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