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說教
Ⅰ 為什麼說教師即是道德教育者又是道德學習者
是啊,學無止境嗎!常言道,活到老,學到老。況且我們生活在當下這個知識「暴炸」專的屬時代,教師是道德教育者,如何不與時俱進,在教育別人的同時,不斷學習充實自己,那就會落伍,思想陳舊,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適應不了社會進步的要求。所以說教師既是道德教育者又是道德學習者。
Ⅱ 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先哲們對人的道德有什麼要求你能找出一兩句格言,與蘇格拉底的道德說教進行對比嗎
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的先哲們如老子、孔子等對人的道德提出了許多主張回,如大公無私、答敬業奉獻、誠實守信、以德報怨、慈善儉朴等等。孔子說:「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中庸》:「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孔子說把「智(智慧)、「仁」(仁德)、「勇」(勇敢)這三種品質稱為「君子道者三」,認為是一個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須具備的三種美德。蘇格拉底說過:「美德即智慧。」兩者都看到人的美德與智慧之間的內在聯系,強調教化人民,改善人的靈魂。中西文化有異曲同工之處。但由於二者所處的環境上的差異,二者的取向也存在的著差異:蘇格拉底寄期望於具有自覺道德人格和豐富知識技能的新人群的產生,由他們來改正現實秩序的不合理性,實際就是要建立一種平民政治。而孔子則主張「學而優則仕」,將道德作為萬能的政治手段,寄期望通過對人心的道德改造,恢復逝去的周朝時的統治和生活秩序,這必然導致貴族政治的生成。這種差異一定意義上預示著中西文化在未來發展中的分道揚鑣。
Ⅲ 孩子需要的是理解,而不是道德說教 誰說的 為什麼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就是孩子什麼都會學,好的,不好的,教學是版不只教孩權子學習知識,更要教孩子怎樣做人,為什麼老師有師德之說,老師的一切言談舉止,不只受同僚關注,更受到學生的關注,老師怎樣做學生就會認為這樣是對的,有道理的(在他們還不能明確分辨是非的時候),這時候老師的作用就很重要。 Ⅳ 教育與道德的必然聯系,並說明教育的道德標准有哪些 德育原理 論德育過程及其規律德育過程的規律是德育原理的理論問題.教育者認識並掌握這一規律,便能科學地組織德育過程,卓有成效地培養大學生的思想品德.為此,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努力去探索德育過程的基本理論和實踐問題,這對於充分發揮德育在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的特殊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德育學是研究德育過程中一般規律的科學.德育作為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德育思想理論的產生和發展與整個教育思想理論是同步的,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但是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它則晚於教育學產生在近代.現代的德育學理論是傳統德育思想理論合乎邏輯的發展成果.無論是傳統的德育思想理論,還是近現代的德育學,從來都是重視研究德育客體的心理現象,注意吸收心理學的有關研究成果的. 正確認識某一事物發生、發展的過程,是實現某門學科科學化的必由之路.我們要使德育科學化,探求德育過程的規律,必須首先認識德育過程. 德育過程簡單地說,就是教育者進行德育工作,完成德育任務的過程.因此,構成德育過程必須有三個基本因素:第一,德育過程的活動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第二,一定社會的德育要求是構成德育過程的又一基本因素.第三,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是構成德育過程的第三個基本因素.德育過程就是這三個基本因素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的統一過程.確切地說,德育過程就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的德育要求,遵循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對受教育者有意識地施以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影響,促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過程. 德育過程同人們道德品質的形成和完善是相一致的.某個人具有某種道德品質,從確切意義上講,應該是這個人同時具有某種道德認識、情感、意志、信念和習慣.如果不具備或不完全具備這五種因素,就不能認為他已經具備或完全具備某種道德品質.由此可見,道德品質這個范疇是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習慣這五種因素的集合體.對大學生施行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社會主義道德、共產主義道德教育,必須是一個使學生在生活實踐的基礎上,逐步對共產主義道德確立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形成道德習慣的復雜過程. 就我國而言,由於古代德育一直居於教育的核心地位,因此德育思想異常豐富,構成了一幅以儒家為主幹的各種德育思想交互作用的漫長畫面.我國古代思想家在對德育問題進行研究時,很早就已不自覺地涉足心理學問題.比如我國古代儒家的經典之作《大學》在論及如何進行個人修養這樣一個德育問題時,提出:「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這段文字說明:古人已經認識到修養不是外在的修身而是內在的修心;提出「正心」、「誠意」的修養方法,而這些用現代的科學術語來說,就是調整自身的心理狀態.又比如,貫穿我國古代德育思想始終的人性論問題實際又是個心理學問題.德育要培養人,要教人怎麼做人,必然要解決什麼是人這樣一個理論問題,因此早在先秦的思想家們就對人性的起源,人性的善惡進行思考,進而又對人性的構成加以分析,這為深化德育思想的理論工作並為現代就我國而言,由於古代德育一直居於教育的核心地位,因此德育思想異常豐富,構成了一幅以儒家為主幹的各種德育思想交互作用的漫長畫面.我國古代思想家在對德育問題進行研究時,很早就已不自覺地涉足心理學問題.比如我國古代儒家的經典之作《大學》在論及如何進行個人修養這樣一個德育問題時,提出:「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這段文字說明:古人已經認識到修養不是外在的修身而是內在的修心;提出「正心」、「誠意」的修養方法,而這些用現代的科學術語來說,就是調整自身的心理狀態.又比如,貫穿我國古代德育思想始終的人性論問題實際又是個心理學問題.德育要培養人,要教人怎麼做人,必然要解決什麼是人這樣一個理論問題,因此早在先秦的思想家們就對人性的起源,人性的善惡進行思考,進而又對人性的構成加以分析,這為深化德育思想所作的理論工作,同時它又開辟了現代德育思想的實踐的道路. 德育的意義: (1)德育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條件和保證;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條件和保證; (3)德育是是想教育目的的條件和保證. 在階級社會中,歷來的統治階級,都需要通過德育塑造其社會成員的思想品質,以維護和鞏固本階級的利益.這是影響人們思想的頭等大事.因此,歷史上各個時代和各個國家的教育都把德育放在首位.我國古代教育中,禮(德育)就是「六藝」之首.大教育:家孔子在《論語?學而》中指出:「弟子入則孝,出則梯,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就說明實行「孝」「涕」等道德修養應先於「學文」.資本主義教育也毫不例外,英國教育家洛克就曾強調,在培養紳土的品性中,「德行是第一位,是最不可缺少的」.階級社會中的德育是有鮮明的階級性的.無產階級為了完成自己的歷史任務,推翻剝削階級,消滅剝削階級,清除剝削階級影響,建設社會主義,最終實現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社會,更必須重視德育.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一貫重視德育.毛澤東在抗大教育方針中就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建國後,又多次強調要加強德育,指出:「沒有正確的政治觀點,就等於沒有靈魂.」鄧小平在l978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毫無疑問,學校應該永遠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目前,在復雜的國際形勢和改革開放的形勢下,學校教育中加強德育更具有重要的意義. Ⅳ 避免灌輸與說教而大量使用道德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角色認知和主動思考的德育模式,除道德認知模式外
通過設置道德問題情境開展德育工作的德育模式有:道德認知模式、體諒模 Ⅵ 為什麼不能以道德說教作為評判歷史功過是非的標准
不能用道德說教來評判歷史的功過是非,也不能從道德的角度對歷史進行解讀。回 Ⅶ 有人說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經講道德是一種空洞的說教沒有什麼實際作用不如獎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是法制經濟,又是道德經濟不能說講道德是一種空洞的說教,我們構建社會主義信用體系需要加強道德建設。 Ⅷ 語文是什麼(第一部):虛假道德說教引 的,你不知道對方的感受,你要隱藏自己的心情,因為你是個矜持的人。也許你版當初愛的根本就是權你心中的一個影子,你給他披上了一件夢的衣裳,你陶醉在夢的幻覺里不願醒來,久久地徘徊、輾轉著,當你知道了對方的感情時,一切都已經風輕雲淡,因為你已經走出了他的影子,他的外衣不再華麗,你所懷抱的愛情也已經失去了光彩,你的生命從此注入了灰色。 當我沒有愛別人的經歷時,就想:「愛別人真是種享受。」當我被愛時,就想:「被人愛真是種幸福!」但無論愛與被愛,都那麼讓人傷感,因為人心總是那麼難測、欲壑總是那麼事物對於她來說,都只能是擦肩而過。沒有什麼可以深入到她的內 Ⅸ 關於教育的名言,求原話和出處。大概是說沒有哪些課程專門教人知識,而另外的課程專門教人道德。 孩子是要別人教的,毛病是要別人醫的,即使自己是教員或醫生。但做人處事的法子,卻恐怕要自己斟酌,許多人開來的良方,往往不過是廢紙。 —— 魯迅 Ⅹ 關於美國歷史,新英格蘭初級讀本道德說教
羅馬書五12-14這樣說:「這就如罪是從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從罪來的,於是死臨到眾人,因為眾人都犯了罪。沒有律法之先,罪已經在世上,但沒有律法,罪也不算罪。然而從亞當至摩西,死就作了王,連那些不與亞當犯一樣罪過的,也在他的權下。亞當乃是那以後要來之人的預像。」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