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說教

道德說教

發布時間: 2020-12-21 07:38:17

Ⅰ 為什麼說教師即是道德教育者又是道德學習者

是啊,學無止境嗎!常言道,活到老,學到老。況且我們生活在當下這個知識「暴炸」專的屬時代,教師是道德教育者,如何不與時俱進,在教育別人的同時,不斷學習充實自己,那就會落伍,思想陳舊,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適應不了社會進步的要求。所以說教師既是道德教育者又是道德學習者。

Ⅱ 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先哲們對人的道德有什麼要求你能找出一兩句格言,與蘇格拉底的道德說教進行對比嗎

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的先哲們如老子、孔子等對人的道德提出了許多主張回,如大公無私、答敬業奉獻、誠實守信、以德報怨、慈善儉朴等等。孔子說:「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中庸》:「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孔子說把「智(智慧)、「仁」(仁德)、「勇」(勇敢)這三種品質稱為「君子道者三」,認為是一個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須具備的三種美德。蘇格拉底說過:「美德即智慧。」兩者都看到人的美德與智慧之間的內在聯系,強調教化人民,改善人的靈魂。中西文化有異曲同工之處。但由於二者所處的環境上的差異,二者的取向也存在的著差異:蘇格拉底寄期望於具有自覺道德人格和豐富知識技能的新人群的產生,由他們來改正現實秩序的不合理性,實際就是要建立一種平民政治。而孔子則主張「學而優則仕」,將道德作為萬能的政治手段,寄期望通過對人心的道德改造,恢復逝去的周朝時的統治和生活秩序,這必然導致貴族政治的生成。這種差異一定意義上預示著中西文化在未來發展中的分道揚鑣。

Ⅲ 孩子需要的是理解,而不是道德說教 誰說的

為什麼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就是孩子什麼都會學,好的,不好的,教學是版不只教孩權子學習知識,更要教孩子怎樣做人,為什麼老師有師德之說,老師的一切言談舉止,不只受同僚關注,更受到學生的關注,老師怎樣做學生就會認為這樣是對的,有道理的(在他們還不能明確分辨是非的時候),這時候老師的作用就很重要。

Ⅳ 教育與道德的必然聯系,並說明教育的道德標准有哪些 德育原理

論德育過程及其規律德育過程的規律是德育原理的理論問題.教育者認識並掌握這一規律,便能科學地組織德育過程,卓有成效地培養大學生的思想品德.為此,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努力去探索德育過程的基本理論和實踐問題,這對於充分發揮德育在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的特殊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德育學是研究德育過程中一般規律的科學.德育作為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德育思想理論的產生和發展與整個教育思想理論是同步的,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但是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它則晚於教育學產生在近代.現代的德育學理論是傳統德育思想理論合乎邏輯的發展成果.無論是傳統的德育思想理論,還是近現代的德育學,從來都是重視研究德育客體的心理現象,注意吸收心理學的有關研究成果的. 正確認識某一事物發生、發展的過程,是實現某門學科科學化的必由之路.我們要使德育科學化,探求德育過程的規律,必須首先認識德育過程. 德育過程簡單地說,就是教育者進行德育工作,完成德育任務的過程.因此,構成德育過程必須有三個基本因素:第一,德育過程的活動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第二,一定社會的德育要求是構成德育過程的又一基本因素.第三,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是構成德育過程的第三個基本因素.德育過程就是這三個基本因素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的統一過程.確切地說,德育過程就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的德育要求,遵循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對受教育者有意識地施以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影響,促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過程. 德育過程同人們道德品質的形成和完善是相一致的.某個人具有某種道德品質,從確切意義上講,應該是這個人同時具有某種道德認識、情感、意志、信念和習慣.如果不具備或不完全具備這五種因素,就不能認為他已經具備或完全具備某種道德品質.由此可見,道德品質這個范疇是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習慣這五種因素的集合體.對大學生施行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社會主義道德、共產主義道德教育,必須是一個使學生在生活實踐的基礎上,逐步對共產主義道德確立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形成道德習慣的復雜過程. 就我國而言,由於古代德育一直居於教育的核心地位,因此德育思想異常豐富,構成了一幅以儒家為主幹的各種德育思想交互作用的漫長畫面.我國古代思想家在對德育問題進行研究時,很早就已不自覺地涉足心理學問題.比如我國古代儒家的經典之作《大學》在論及如何進行個人修養這樣一個德育問題時,提出:「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這段文字說明:古人已經認識到修養不是外在的修身而是內在的修心;提出「正心」、「誠意」的修養方法,而這些用現代的科學術語來說,就是調整自身的心理狀態.又比如,貫穿我國古代德育思想始終的人性論問題實際又是個心理學問題.德育要培養人,要教人怎麼做人,必然要解決什麼是人這樣一個理論問題,因此早在先秦的思想家們就對人性的起源,人性的善惡進行思考,進而又對人性的構成加以分析,這為深化德育思想的理論工作並為現代就我國而言,由於古代德育一直居於教育的核心地位,因此德育思想異常豐富,構成了一幅以儒家為主幹的各種德育思想交互作用的漫長畫面.我國古代思想家在對德育問題進行研究時,很早就已不自覺地涉足心理學問題.比如我國古代儒家的經典之作《大學》在論及如何進行個人修養這樣一個德育問題時,提出:「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這段文字說明:古人已經認識到修養不是外在的修身而是內在的修心;提出「正心」、「誠意」的修養方法,而這些用現代的科學術語來說,就是調整自身的心理狀態.又比如,貫穿我國古代德育思想始終的人性論問題實際又是個心理學問題.德育要培養人,要教人怎麼做人,必然要解決什麼是人這樣一個理論問題,因此早在先秦的思想家們就對人性的起源,人性的善惡進行思考,進而又對人性的構成加以分析,這為深化德育思想所作的理論工作,同時它又開辟了現代德育思想的實踐的道路. 德育的意義: (1)德育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條件和保證;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條件和保證; (3)德育是是想教育目的的條件和保證. 在階級社會中,歷來的統治階級,都需要通過德育塑造其社會成員的思想品質,以維護和鞏固本階級的利益.這是影響人們思想的頭等大事.因此,歷史上各個時代和各個國家的教育都把德育放在首位.我國古代教育中,禮(德育)就是「六藝」之首.大教育:家孔子在《論語?學而》中指出:「弟子入則孝,出則梯,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就說明實行「孝」「涕」等道德修養應先於「學文」.資本主義教育也毫不例外,英國教育家洛克就曾強調,在培養紳土的品性中,「德行是第一位,是最不可缺少的」.階級社會中的德育是有鮮明的階級性的.無產階級為了完成自己的歷史任務,推翻剝削階級,消滅剝削階級,清除剝削階級影響,建設社會主義,最終實現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社會,更必須重視德育.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一貫重視德育.毛澤東在抗大教育方針中就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建國後,又多次強調要加強德育,指出:「沒有正確的政治觀點,就等於沒有靈魂.」鄧小平在l978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毫無疑問,學校應該永遠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目前,在復雜的國際形勢和改革開放的形勢下,學校教育中加強德育更具有重要的意義.

Ⅳ 避免灌輸與說教而大量使用道德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角色認知和主動思考的德育模式,除道德認知模式外

通過設置道德問題情境開展德育工作的德育模式有:道德認知模式、體諒模

Ⅵ 為什麼不能以道德說教作為評判歷史功過是非的標准

不能用道德說教來評判歷史的功過是非,也不能從道德的角度對歷史進行解讀。回
歷史是時間的答過去,創造歷史的是人民,傳承歷史的也是人民,人民是歷史的參與者、見證者和評判者。
對歷史的評判要從客觀的角度出發,對歷史的解讀也有理性的思維方式,歷史的功過是非只是歷史的片面表現。
不同時代的人對歷史有不同的判定,最好評判歷史的方式是從天下著眼,從國家入手,從民族出發,以人為本。

Ⅶ 有人說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經講道德是一種空洞的說教沒有什麼實際作用不如獎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是法制經濟,又是道德經濟不能說講道德是一種空洞的說教,我們構建社會主義信用體系需要加強道德建設。

Ⅷ 語文是什麼(第一部):虛假道德說教引

的,你不知道對方的感受,你要隱藏自己的心情,因為你是個矜持的人。也許你版當初愛的根本就是權你心中的一個影子,你給他披上了一件夢的衣裳,你陶醉在夢的幻覺里不願醒來,久久地徘徊、輾轉著,當你知道了對方的感情時,一切都已經風輕雲淡,因為你已經走出了他的影子,他的外衣不再華麗,你所懷抱的愛情也已經失去了光彩,你的生命從此注入了灰色。 當我沒有愛別人的經歷時,就想:「愛別人真是種享受。」當我被愛時,就想:「被人愛真是種幸福!」但無論愛與被愛,都那麼讓人傷感,因為人心總是那麼難測、欲壑總是那麼事物對於她來說,都只能是擦肩而過。沒有什麼可以深入到她的內

Ⅸ 關於教育的名言,求原話和出處。大概是說沒有哪些課程專門教人知識,而另外的課程專門教人道德。

孩子是要別人教的,毛病是要別人醫的,即使自己是教員或醫生。但做人處事的法子,卻恐怕要自己斟酌,許多人開來的良方,往往不過是廢紙。 —— 魯迅

Ⅹ 關於美國歷史,新英格蘭初級讀本道德說教

羅馬書五12-14這樣說:「這就如罪是從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從罪來的,於是死臨到眾人,因為眾人都犯了罪。沒有律法之先,罪已經在世上,但沒有律法,罪也不算罪。然而從亞當至摩西,死就作了王,連那些不與亞當犯一樣罪過的,也在他的權下。亞當乃是那以後要來之人的預像。」

上述經文清楚指出幾個教訓:(1)人類是照神的形像受造的。神既然不死,死亡就不是人類所本有的,卻是人犯罪的結果,就是人類始祖亞當夏娃所犯不順服神的罪。(2)神與亞當立約,這約已包括了他所有的後裔,因此亞當偷吃禁果,卻令全人類墮入罪與死的境況里。(3)亞當犯罪墮落,他所受的懲罰影響及全人類;遠在西乃山律法頒布之前,更先於人得默示寫成聖經,人類已承受始祖犯罪惡果。(4)因為始祖犯罪,死亡得以轄制全人類,由亞當以至摩西的時代均如此。縱使亞當的後裔中,有些未懂作道德上的抉擇,還未像亞當一樣不順服神,這些人也受死亡轄制。

問題由此而起。在亞當後裔之中,有那些未懂作道德抉擇,不像亞當一樣背逆神呢?人類之中,那些是憑著自己的自由意志而沒有重復亞當的罪呢?答案是:凡從母腹而出的,均重復亞當的錯誤抉擇:除卻夭折了的嬰兒,他們還未懂選擇,不曾作道德上的決斷究竟這種全然無知的狀態維持多久呢?這問題惹人爭論。初為人父母的,不用多久已發現嬰孩懂背叛,有著亞當的性情。嬰孩還小時,父母就說他是「乖寶寶」或「小壞蛋」了;即是說,幼小如嬰孩,已有惹人討厭的表現。無論幼兒初次使性子時,已被認為是罪性的顯現;又或等待他蹣跚學步時,罪性已顯露無遺。無論如何,父母很快就可以從幼兒處看見他們自己敗壞的影子!

雖則如此,嬰兒呱呱墜地,還是很小很小的時候,顯然是完全無知的,沒有愛、惡與善、惡之分。但羅馬書五14清楚指出:人類犯罪,死亡就是刑罰;嬰兒夭折,還沒有機會作道德方面的抉擇,但他們也受死亡轄制。亞當犯罪、墮落的後果,甚至影響及未懂事的幼兒。

於是有人問:怎能如此呢?何忍幼兒被神定罪,他們仍未懂選擇犯罪?要回答這些問題,頗費思量。我們首先看看亞當的身份,他是人類始祖,代表著全人類;另一方面,我們須考慮夭折的嬰孩,他們若能長大,會干什麼呢?羅馬書第五章陳述亞當與基督分別是人類的兩個代表。亞當是人類的始祖,代表全人類;基督蒙神揀選,代表獲神赦罪的信徒。亞當犯罪,背叛神,代表全人類。至於基督,他甘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代替墮落的人類受罪;他是完全無罪的,遵守神的誡命,順服神。羅馬書第五章指出,無論亞當或基督,這兩位代表所做的一切,都歸於與他們同立一約的人類。亞當犯罪,歸入後裔的身上,甚至包括了夭折的嬰孩;而基督全無罪污、順服神,那些憑信歸入基督的信徒,神也算他們無罪。因為亞當犯罪墮落,他的後裔都落入罪里。但因著神的恩典,凡在基督里的,基督的義也歸入他們的賬里;凡信耶穌是神的兒子,是基督,接受他作個人的救主,神也將基督的義算為他們的義。若不承認亞當乃全人類的代表,就意味著否認基督是信徒的代表;否認自己玷染亞當的罪,也就是否認因信基督稱義的原則。羅馬書第五章清楚陳明其中道理。

然而,將上述原則應用於嬰兒夭折,卻引起了與救贖有關的——嚴重問題。基督在各各他受死代贖,若只對那些悔改及相信的人有效用,那麼,未及懂得悔改相信就夭折的幼兒,又有何盼望?這樣,我們得想想,若孩子不夭折,他長大了又會如何。任何孩子長大後,都會犯上與亞當所犯相同的罪,憑著他的自由意志,也選擇了犯罪的道路,這樣,他得為自己的罪承受懲罰了罷!但夭折的嬰孩若能長大,有機會聽福音,他至少也有些反應,一是接受,一是拒絕!神知道每個人的內心,人尚未出母腹,神已知道他了。神對先知耶利米說:「我末將你造在腹中,我已曉得你,你未出母腹,我已分別你為聖。」(耶一5)神毋須等待耶利米的回應。已預先揀選了他。施洗約翰(路一13-15)及耶和華的僕人(賽四十九1)也是如此。神預先已知道每個小孩子,知道他們長大後會怎樣回應神;那麼,神當然知道這個小孩子長大後是否接受救贖恩典。

這樣看來,雖則聖經沒有明言,但已暗示神知道每個人的抉擇,知道夭折了的幼兒若能長大會對救恩作何反應。由此可見,神會照上述原則對待夭折了的幼兒。

結束討論之前,讓我們看看一般人均接納一個意見:所有夭折了的嬰孩均得救,因為他們從未犯罪。這個意見誠然出於好意,且顯出持此意見的人慈愛為懷,但仍有兩種嚴重弱點。首先,這意見有違羅馬書第五章關於原罪的教訓,因為這意見預設了人類無罪之身來到世界,忽略了人類的始祖亞當曾經墮落。其次,所有夭折嬰兒均得救的這項道理,使所有為人父母者處於兩難之間,甚至做出殘忍可怕的行為。無論嬰兒長大後是否選擇信耶穌,回應神的恩典,夭折仍是確保他們得救的最佳方法;那麼,父母豈不是被迫弄死初生嬰兒?而且,墮胎的人也不就做了善事?弄死嬰孩雖然是犯了殺人罪,但父母為確保嬰兒得救而結束他的生命,卻是用心良苦,這個良善的動機豈不是大大抵消了殘忍的殺人罪!果真如此,神創造宇宙萬物,設立道德律的時候,也就會賦與人類一種特別的動機,叫父母本著慈善為懷的心意弄死自己的親生幼兒。若說所有夭折嬰兒均得救,上述後果是無可避免的。

對於嬰孩夭折以及先天弱智者得救的問題,威斯敏斯特信條(westminster Confession)第三條更能提供恰當答案:「夭折而蒙神揀選的嬰孩,透過聖靈並藉基督得救贖,仍獲永生,聖靈隨己意決定於何時、何處並如何行事。不能了解神的話,未能因聽福音悔改卻蒙神的揀選的人,也是如此。」不能了解神話語的,即先天弱智者,他們之中也有蒙神揀選而得救的。

熱點內容
職業道德自查自糾 發布:2025-01-18 15:33:54 瀏覽:125
環境政策法規 發布:2025-01-18 15:32:32 瀏覽:642
法律概念上市公司 發布:2025-01-18 14:58:08 瀏覽:840
公司法律風險解決方案 發布:2025-01-18 14:45:04 瀏覽:605
兩項新民法 發布:2025-01-18 13:43:27 瀏覽:491
民法115條 發布:2025-01-18 13:40:23 瀏覽:128
人民法院錯案追究 發布:2025-01-18 13:21:33 瀏覽:81
治安處罰條例新 發布:2025-01-18 12:48:20 瀏覽:573
佔用紅樹林保護區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8 12:14:06 瀏覽:15
北京刑事沒輸過律師 發布:2025-01-18 12:09:11 瀏覽: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