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三味

道德經三味

發布時間: 2022-03-07 08:29:12

① 讀書的「三餘」、「三到」和「三味」

讀書三餘
釋 義 余:
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晴之餘。指讀好書要抓緊一切閑余時間。
原文:
出 處 陳壽《三國志•魏志•董遇傳》
董遇字季直,性質訥而好學。興平中,關中擾亂,與兄季中依將軍段煨。采穭(lǚ)負販,而常挾持經書,投閑習讀,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為《老子》作訓注。又善《左氏傳》,更為作《朱墨別異》,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從學者雲:「苦渴無日。」遇言:「當以『三餘』。」或問「三餘」之意。遇言: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由是諸生稍從遇學。
譯文:
董遇,字季直。為人朴實敦厚,從小喜歡學習。漢獻帝興平年間,關中李榷等人作亂,董遇和他哥哥便投朋友段煨處。董遇和他哥哥入山打柴,背回來賣幾個錢(維持生活),每次去打柴董遇總是帶著書本,一有空閑,就拿出來誦讀,他哥哥譏笑他,但他還是照樣讀他的書。
董遇對《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釋;對《春秋左氏傳》也下過很深的功夫,根據研究心得,寫成《朱墨別異》。附近的讀書人請他講學,他不肯教,卻對人家說:「讀書讀了上百遍,就可以看到其中的道理。」請教的人說:「(您說的有道理),只是苦於沒有時間。」董遇說:「應當用『三餘』時間」。有人問「三餘」是什麼?董遇說:「三餘就是三種空閑時間。冬天,沒有多少農活。這是一年裡的空閑時間;夜間,不便下地勞動,這是一天里的空閑時間;雨天,不好出門幹活,也是一種空閑時間。」

讀書三到
【釋義】 :形容讀書十分認真。
【出處】: 南宋•朱熹《朱子家訓》「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對於出處的翻譯】:
我曾經說過:讀書有三到,那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課本上,那麼眼睛就不會看仔細,思想要是不集中,就只能隨隨便便地誦讀,那一定不能記住,即使記住了也不能長久。三到之中,心到最為重要。思想集中了,眼會看不仔細,嘴會讀不正確嗎?
【詞解】:
1.凡:凡是
2.牽強暗記:勉強默背大意
3.見:同「現」
4.曉:明白,知道
5.漫浪:隨隨便便,漫不經心
6.急:緊迫,要緊
7.豈:難道
8.亦:也
9.矣:了
10.乎:語氣詞,意為「嗎」
原文
凡讀書,須整頓幾案,令潔凈端正,將書冊整齊頓放,正身體,對書冊,詳緩看字,子細分明讀之。則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人雲,「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子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對於原文的翻譯
凡是讀書,必須先整理好讀書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凈平穩,把書冊整齊地放在桌子上,讓身體坐正,面對書冊,仔細從容地看清書上的文字,仔細清楚地朗讀文章。必須要讀的每個字都很響亮,不可以讀錯一個字,不可以少讀一個字,不可以多讀一個字,不可以讀顛倒一個字,不可以勉強硬記,只要多讀幾遍,就自然而然順口而出,即使時間久了也不會忘記。古人說:「書讀的遍數多了,它的意思自然會顯現出來。」就是說書讀得熟了,那麼不依靠別人解釋說明,自然就會明白它的意思了。我曾經說過:讀書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書本上,那麼眼睛就不會看仔細,思想不集中,只能隨隨便便地誦讀,那一定不能記住,即使記住了也不能長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思想集中了,眼會看不仔細,嘴會讀不正確嗎?

讀書三味
古人讀書有「三味」:「讀經味如稻引粱,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我們耳熟能詳的魯迅的三味書屋就是因此而得名。古人讀書異常勤奮,珍惜光陰,「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晴之餘也」,一點時間都不揮霍,勤學苦讀,最終學有所成。「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讀書是有滋味的,即使當一個布衣百姓,有詩書在手,吃起粗茶淡飯,也堪比山珍海味。也就是說,讀書既是生活所必需,又是精神的美味佳餚,令人回味無窮。

程門立雪、鑿壁借光等勤學苦讀的典故代代相傳,古人讀書的毅力和恆心值得現代人借鑒。從古人的讀書三味聯想開來,現在人讀書也應具有「三味」。
一為趣味。孟德斯鳩曾說:「愛好讀書,就能把無聊的時刻變成喜悅的時刻。」只有把閱讀變為「悅讀」,充滿興趣的閱讀,將全部精力投入到字里行間,讓心靈和文字一起翩然起舞,這樣才會在書中尋找到閱讀所帶來的快樂。就好比自己喜愛的美食,放在眼前就垂涎欲滴,看起來更是大快朵頤,細細品味,余香繚繞。
二為意味。閱讀就如把生活打開了一扇窗,萬千景象,盡收眼底,天光雲影,清風徐來,一縷馨香沁入心田。通過閱讀陶冶情操,開闊視野,豐富底蘊,增長才幹。充滿意味的讀書,我們才懂得反思,學會取其精華,為我所用。
三為韻味。可以在寂靜的夜裡,在橘黃的台燈下開卷閱讀;也可以在嘈雜的車廂里,徜徉於字里行間。但處於無論怎樣的閱讀環境,都能心無旁騖,慢慢回味,綿長悠遠,韻味無窮。無一字不明,無一言不醒,無一書不覺,心境若水若谷,悠然瀟灑,打開心扉,心暢神爽,其中韻味,耐人尋味。讀書三味,其樂無窮。尋一方寧靜,懷一份安然,讓心靈和書籍不期而遇、美麗邂逅。

② 在閱讀魯迅的朝花夕拾的過程中我懂得了什麼道理

《我終於讀懂魯迅》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牛。」這是誰,他用一生的光芒,劃亮了天地之間的黑暗和寂靜;這是誰 ,用自己強烈的筆觸,展開於頑強的舊勢力斗爭 。他就是那偉大的人——魯迅。 他令我最深刻的一幅作品就是《朝花夕拾》
7歲
那時我剛上一年級 ,我第一次翻開這本《朝花夕拾》 。在讀到《阿長與山海經》時, 我十分羨慕他有一位細心的保姆,給他講故事 ,還給他買了一本最心愛的充滿豐富的色彩的《道德經》。當讀到從百草園到三味書時,我想那魯迅先生小時候是多麼幸福啊 ,他可以趁大人們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覺的速度,鑽進百草園,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也會來伴奏,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圓舞曲。他可以在里盡情的玩耍,與小蟲子們為伍,與大自然為伴,彷彿把自己融入到了大自然里 ,無憂無慮 ,可是我們的童年,卻只能在課本中度過。在讀到《五猖會》時 ,雖然那時我不清楚迎神賽會是個什麼東西 ,但是 我知道那迎神賽會一定很好玩,從那時起, 我就開始對魯迅抱以強烈的羨慕,甚至就想要穿越時空,去親身享受這種生活 。
13歲
我已經上初中了 ,當我再次打開《朝花夕拾》 。魯迅先生在我腦海里就如同換了一副面貌一樣,他不再是無憂無慮 ,過著歡快的生活的人 ,而是一個正義,愛國的偉人 。在《狗貓鼠》中 ,我不再以為魯迅先生天生就喜歡狗,而討厭貓的 。而是因為魯迅先生 ,討厭貓喜歡捉弄比自己弱小的動物 ,從而用貓來比喻社會上,喜歡壓迫人民的人 。在《五猖會》中 ,我也不在羨慕那迎神賽會,因為這只是魯迅埋下的伏筆。他是想借去看迎神賽會,被父親留下來背書的情景,強烈 批判了這種封建的教育,對於兒童天性的虐殺 。在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 ,我讀懂了小魯迅和大魯迅 。我的心中不再是那充滿童趣的百草園 ,而是那充滿枯燥的三味書屋。在百草園里小魯迅 歡快的玩耍 ,但是在三味書屋裡,就沒有那樣的自由自在,無憂無慮,而是早上背書,晚上上課,生活充滿乏味。魯迅寫這篇文章的意思是想用百草園里歡快的情景和長大了在讀書情景,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強烈的批判了封建教育的乏味 ,呼籲要給孩子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的基本要求。在這時我更加佩服魯迅先生了,他不僅僅是一個作家 ,而更是一種戰斗英雄 。
我終於讀懂了魯迅 ,魯迅先生您是多麼的偉大,多麼的無私,多麼愛國啊,你的行為深深打動了我,讓我受益匪淺。

③ 人為了什麼在活著.為什麼因眾生越來越惡.首楞嚴經.般舟三味先化滅去.十二部經尋後化滅.

能開始思考為什麼活著,是個好的開始,不願意糊里糊塗,那就問道於智者吧。佛是大覺王,知一切。三藏十二部經方便引導,到《楞嚴經》《法華經》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世界萬法真相。《法華經》總說,《首楞嚴經》細說,說得太清楚,遭忌而先滅。人身難得,佛法難遇,時不我待。
我在群221697531,有志於此,可以一同修學《楞嚴經》,有講師解疑。

④ 《道德經》講了什麼

《道德經》主題思想為「道法自然」。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版僅是宇宙之權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質」、思慮的「精神」、理性的「規律」,而是造成這一切的無形無象、至虛至靈的宇宙本根。「物質」、「精神」、「規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無極,「道」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萬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萬物的源頭根本。

⑤ 嬰喜斗空沒有刺。猜三味中葯

我是個道士你可以看看道教的修煉的經典啊修真九要棲雲山素樸散人悟元子劉一明著門人張陽全校閱後學懷清氏重刊修真九要序修真之道乃天下第一件大事,亦天下第一件難事。以其至大至難,古人皆謂之天下希有之事。是事也,非深明造化、洞曉陰陽,存經久不易之志,循序漸進者,不能行之。後世學人,不究此事為何事,未曾學道,即欲成道;未曾學人,即欲作仙。無怪乎修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麟角也。予自幼慕道,未遇正人,不辨是非,乃亂乃萃,幾乎受害。幸逢吾師龕谷老人,略聞香風,始知自己從前之錯,亦知天下道人大半皆錯。因述吾師之意,提其修真綱領,總為九條,名曰修真九要。其法由淺及深,自卑登高,為初學之人作個梯級。不論學道修道,依此九要,循序而入,終必深造自得,且能識的盲師明師,辨得邪道正道。縱不能行此天下希有之事,亦可以知有此天下希有之事,庶不至空過歲月,虛度一生矣。時 大清嘉慶三年歲次戊午菊月九日棲雲山素樸散人悟元子劉一明自敘於自在窩中勘破世事第一要吁嗟!人生在世,如夢幻泡影,百年歲月,瞬息間耳。無常一到,縱有金穴銀山,買不得性命;孝子賢孫,分不了憂愁。若不及早打點,臨時手忙腳亂,閻王老子不肯留情,一失人身,萬劫沉淪。有志於道者,須將這個關口急急打開,方有通衢大路。否則,塵緣不斷,妄想成道。雖身已出家,而心未曾出家,一舉一動,無非在世事上用功夫,一行一止,總是在人情上作活計,不特不能成道,而且無由聞道,何貴乎出家?古今來無數學人,多蹈此轍。所以學道者如牛毛,達道者如麟角。悟真雲:「試問堆金如岱嶽,無常買的不來無?」了道歌雲:「先將世事齊放下,後把道理細研精。」是言世事皆假,性命最真,欲知其真,先棄其假也。何則?一認其假,則心為假役,一假無不假,與道日遠,便不是自惜性命之人。不自惜性命,懸虛不實,空過歲月,老而矣,何益於事?昔呂祖因一夢而群思頓脫,馬祖因悟而成道最速,是葢先勘破世事而後修真。所以成真了道易於他人。況出家修行原系勘破世事而然。若未勘破而強出家,有名無實,本欲登天而反墜地,適以取敗,豈不枉費心機耶?吾願學人,不論在家出家,若欲辨切身大事,將世事先須嘗探一番。嘗探來,嘗探去,嘗探到沒一些滋味處,始知萬緣皆空,性命事大,從此把身外一切虛假之事一筆勾消。腳踏實地,尋師訪友,勇猛精進,為道忘軀,自然一誠格天,祖師暗中提攜,當有真人度引矣。積德修行第二要悟真雲:「若非修行積陰德,動有群魔作障緣。」可知積德修行乃修道者之要務。倘離德以言道,便是異端邪說,旁門外道,差之多矣。故古之聖人,必先明道;古之賢人,必先積德。未有不明道而能聖,未有不積德而能賢。然欲希聖必先希賢,若欲成道必先積德。道德兩用,內外相濟,聖賢之學業得矣。道者,為己之事;德者,為人之事。修道有盡而積德無窮。自古及今,仙佛神聖成道之後,猶必和光同塵,積功累行,直待三千功滿,八百行完,方受天詔。況金丹大道為鬼神所忌,非大忠大孝之人不能知,非大賢大德之人不敢傳。即強傳而知之,鬼神不喜,勢必暗降災殃,促其壽數。非徒無益,而又害之。予自得龕谷仙留之旨,以大公為懷,每遇志士,便欲接引。間或略示端倪,徐觀其後,未幾自滿自足,不能深入,竟至日久懈怠,志氣盡喪。其慳貪煩惱,甚於常人。前後數人,俱皆如此。噫!此等之輩必是祖先無德,自己無行,以是始勤終怠,迷失真宗,而不可挽回矣。予因自不小心,失言匪人,亦屢遭魔障。幸喜無大關系,真寶未被竊去。有鑒於此,後遂結舌,不敢輕露圭角,是必待有大力者傾囊付之耳。世之學人方入門戶,直視神仙為至易之事,而遂騙化十方,罔知所忌。絕不思一絲一粒俱十方之血汗;一飲一啄皆眾生之苦力。或有以口頭禪籠人者;或有以假道法攝財者;或有以黃白術謀騙者;千方百計,不可枚數。異日欠下十分債賬,不知如何消化。古人謂:「兩只角或有或無,一條尾千定萬定」者,必此輩歟?有志斯道者,須當以德行為重,自立節操,不要糊塗作事,擔誤了前程。何為德?恤老憐貧、惜孤憫寡、施葯舍茶、修橋補路、扶危救困、輕財重義、廣行方便者是也。何為行?苦己利人、勤打塵勞、施德不望報,有怨不結讎,有功而不伐,有難而不懼,見義必為者是也。能積德,能立行,愈久愈力,德服鬼神,品超庸俗,高人一見,決定入目,大道有望。否則,不積一德,不修一行,妄想成道,偶遇高人,掩其不善而著其善,自謂可以欺人,殊不知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矣。更有一等不務本分之流,作孽百端,朝酒肆而夕花鄉,口道德而心盜跖,損人利己,千奇百怪,不知自悔,反怨自己無福無緣,乃毀謗丹經盡屬誑言。真地獄種子,當入異類,求其為人而不可得,何敢望仙乎。吁!德者,自己人世之事;道者,師傳成仙之事。不積德而欲修道,人事且不能,仙道怎得成,可不三思乎?盡心窮理第三要《說卦傳》曰:「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可知盡性至命之學,全在窮理上定是非耳。窮理透徹,則性能全,命能保,直入無上至真之地;窮理恍惚,則命難修,性難了,終有到老落空之悔。今之學人,糊塗出家,糊塗學道,糊塗修行,生則既然糊塗,時焉能亮凈?性命何事,而乃如此妄為耶!金丹之道,包羅天地之道也,竊奪造化之道也,至尊至貴,至神至妙,非容易而知。學人不想自己性命為何物,不辨祖師法言是何義,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妄想一言半語之妙,即欲成道,日則浪盪打混,夜則高枕安眠,以丹經為無用之言,以子書為哄人之套。詐稱有道者,以錯引錯,妄冀成真者,以盲誘盲。即有一二信心之士,亦不過是走馬看花,何嘗深用心思,窮究實理。古人亦有謂「若還紙上尋真義,遍地都是大羅仙」之語,是特為不求師者而發,非言丹經子書為無用。後人不知古人之意,多藉此為憑證,而即置經書於不問,大錯大錯。夫仙真法言,一字一意不敢妄發,一言半語盡藏妙義,不知費盡多少老婆心,為後人作階梯,與教門留眼目。而反毀之謗之,其罪尚可言乎!即後之高人賢士所作所為,總在古人范圍之中,究其實落,未必高過於古人。今之高人不哄學人,則古之仙真不誤後世也可知矣。吾勸有志之士,取古人之法言,細窮細究,求師一決,通前達後,毫無一點疑惑,方可行持,慎誤自恃聰明,而有己無人;亦勿專聽梆聲,而任人誤己;至於不通文字之學人,亦須於俗語常言中,辨別實義。蓋俗語常言中有大道藏焉,特人未深思耳。如「沒體面」,「沒人形」,「有竅道」,「好自在」,「顛三倒四」,「隨方就圓」、「隨機應變」、「沙裡淘金」、「無中生有」、「七八活」、「有己無人」、「不知活」、「不顧性命」、「只知有己,不知有人」、「走三家不如守一家」、「禮下於人,必有所得」、「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此等語天機大露,何妨拈出一二,作個悟頭,朝參幕思。雖大理不明,而知識漸開,與道相近,亦不空過了歲月。此窮理之學,不論賢愚,人人可做,果能功夫不缺,日久自有所悟。但所悟者一己之私見,不得貿然下手。倘遇明師,必須徹始徹終,追究個清白,真知灼見,得心應手,方不誤事。若知前不知後,知後不知前,知陰不知陽,知陽不知陰,知體不知用,知用不知體,或知有為而不知無為,或知無為而不知有為,或見元關而不知葯生,或知葯生而不知老嫩,或知結丹而不知服丹,或知結胎而不知脫胎,或知文烹而不知武煉,或知武煉而不知文烹,或知陽火而不知陰符,或知進火而不知止足,或知溫養而不知抽添,毫發之差,千里之失,未許成真。不但此也,且陰陽有內外,五行有真假。性命工夫兩段,先後二天各別,有真有假,有真中之假,有假中之真,有真中之真,有假中之假。此等機關究之不徹,即行之不到;辨之不清,即作之不成。是以呂祖三次還丹未成,後得崔公《入葯鏡》而始完功;紫清有夜半風雷之患,重復修持而方了事。如二翁者,神仙中之領袖,些子不明,猶有不虞,而況他人乎?學者須當三思之。訪求真師第四要古仙雲:「若無師指人知的,天上神仙無住處。」又《悟真》雲:「饒君聰慧過顏閔,不遇真師莫強猜。」誠哉性命之學,必有師傳,非可妄猜私度而知,昔道光頓悟圓通,自知非向上事,後得遇杏林而成大道;上陽即得緣督之訣,不敢自足,猶必見青城而備火候;三豐嵩山苦歷十餘年,一無所得,後感鄭呂二仙指點,方知大事。雖世間微藝薄技,尚賴師傳而知,況性命大事,豈能無師而曉?蓋性命之道,乃竊陰陽、奪造化、轉生殺、扭氣機、先天而天弗違之道,鬼神不能測,蓍龜莫能占,得之者立躋聖位,直登彼岸,是天下第一件大事,是天下第一件難事,苟非聖師附耳低言,如何知之?獨是旁門三千六百,丹法七十二品,以邪害正,以假亂真,誰為盲師,誰為明師,甚難辨別。然辨別亦易,大梵穀人出世,自命不凡,獨弦絕調,不濫交,不諂世,不同黨,不要名,不恃才,不謀利,不欺人,不怪誕,一言一語,俱有益於世道,一行一止,大有裨於聖教,貪、嗔、痴、愛而俱無,意、必、固、我而悉化,品節清高,人人所不能及,胸襟脫灑,個個所不能到。間或援引志士,亦必千磨百折,試其真假,果其白玉無瑕,方肯指示端倪;如其非人,決不敢輕泄天機。此所以為明師也。若夫盲師無而為有,虛而為盈,不肯自思己錯,更將錯路教人。或有指男女為陰陽者,或有以經粟為黍珠者,或有以爐火為外丹者,或有煉心腎為內丹者,或有以存想為凝神者,或有行子午為抽添者,或有轉轆轤為周天者,或有認頑空為無為者,或有以運氣為有為者,或有以忘形為修靜者,或有以煉睡為退陰者,或有服硫黃為進陽者,或有避五穀求延年者,諸如此類,不可勝數。此等之輩,功德不言,節操不立,身衲衣而腰錢囊,頭簪冠而心蛇蠍,見富貴而留心,遇困苦而忘道,飲酒啖肉,不顧十方血汗,喪名敗教,那知萬劫沉淪,行步時、只在錢財上用功夫,舉動處、盡於衣食上費心思,一頭一拜,即收為徒,一茶一飯,即便傳道,借聖賢之門戶,而自欺欺世,竊仙佛之法言,而捏怪作妖,只知一身飽暖,那管他人活。學人若聽其言而不察其行,以有道目之,未有不入於網中而傷害性命者。況一惑其言,認假為真,固結不解,雖有高真聖師欲為提攜,亦無門可入。天下道人遭此難者,不一而足。緇黃之流,東走西遊,誰無幾宗公案?誰無幾句話頭?只以口頭三味取人,則人人是佛,個個是仙。試問學道者千千萬萬,成道者能有幾人?大抵聖賢不常見,仙佛不多得,以其不常見、不多得,所以為高人。高人者,出乎其類,拔乎其萃,豈得以口頭三昧為高人乎!當年予師秘授試金石一方,善識人之高低身份。若遇修行之人,以酒色財氣試之,而不能動者,必非凡品,更以《悟真》、《參同》詰之,而隨口應者,即是明師。屢試屢驗,百發百中,願以此法,共諸同人。 http://www.taoismcn.com/煉己築基第五要《沁園春》雲:「七返還丹,在人須先煉己待時。」《悟真篇》雲:「若要修成九轉,先須煉己持心。」蓋修真之道,還丹最易,煉己至難,若不煉己而欲還丹,萬無是理。夫還丹者,如房屋之樑柱;煉己者,如房屋之地基。未築地基,則樑柱無處建立;未曾煉己,則還丹不能凝結。學者得師口訣,急須煉己,煉己純熟,臨爐之際,左右逢源,得心應手,鉛汞相投,情性相合,自無得而復失之患。特以人自有生以來,陽極生陰,先天走失,後天用事,當年故物,盡非我有,加之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精漏、神昏、氣敗,將此幻身如破鍋爛瓮相似。鍋破瓮爛,盛不得水;人之身體衰敗,還不得丹,同是一理。故雖後天假物,非還丹葯料。然未還丹,尚藉賴以成功,而亦不可有損傷。古人雲:「若無此夢幻,大事何由辦?若還大事辦,何用此夢幻?」又雲:「不怕先天無真種,只怕後天不豐光。」蓋後天足則先天可復,先天復則後天可化,煉己築基之功,豈可輕視乎!何為煉己?少貪無愛,煉己也;牢固陰精,煉己也;打煉睡魔,煉己也;苦己利人,煉己也;大起塵勞,煉己也;心地下功,全拋世事,煉己也;勇猛精進,以道為己任,煉己也;腳踏實地,步步出力,煉己也;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煉己也;披褐懷玉,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煉己也。煉己之功居多,總以無己為歸著。老子雲:「吾之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煉己煉到無己時,外其身而身存,後天穩當,基址堅固,先天真陽來復,混而為一。「先天氣,後天氣,得之者,常似醉」,一時辰內管丹成矣。若為煉己,遽行一時之功,則後天不固,先天雖在咫尺,未許我有。蓋其鉛至而汞失迎,坎來而離不受,彼到而我不待也。噫!築基時須用橐龠,煉己時還要真鉛。煉己築基,豈易事哉!和合陰陽第六要修真之道,金丹之道也;金丹之道,造化之道也;造化之道,陰陽之道也。《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又曰:「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是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陽相合,方能生育。金丹之道,惟採取先天真一之氣也。先天之氣,無形無象,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乃自虛無中來者。聖人以實而形虛,以有而形無。實而有者,真陰真陽;虛而無者,二八初弦之氣。初弦之氣即先天氣,此氣非陰陽交感,不能有象。若欲修金丹大道,舍此陰陽,別無他術矣。但陰陽不一,倘認假為真,徒勞心力,無益有損,不可不辨。男女之陰陽,塵世之陰陽也;心腎之陰陽,幻身之陰陽也;日月之陰陽,天地之陰陽也;冬至夏至,一年之陰陽也;朔旦望後,一月之陰陽也;子時午時,一日之陰陽也;二候四候,一時之陰陽也。凡此皆非金丹之陰陽。金丹陰陽,以我家為陰,以他家為陽;我為離,他為坎;離中一陰為真陰,坎中一陽為真陽。取坎填離,是以真陰求真陽,以真陽濟真陰也。且陰陽又有內外之別:內之陰陽,順行之陰陽,生身以後之事,後天也,人道也;外之陰陽,逆運之陰陽,生身以前之事,先天也,仙道也。內外陰陽皆無男女等相,非色非空,即色即空;非有非無,即有即無。若著色空有無之形,便非真陰真陽實跡矣。既知陰陽,須要調和相當,不多不少,不偏不倚,不急不緩,不有不無,不即不離,不躁不懦,或陽動而陰隨,或陰感而陽應,或陰中用陽,或陽中用陰,或借陰以全陽,或用陽以制陰,或以內之陰陽而助外,或以外之陰陽而濟內,內外合道,金丹自虛無中結就,取而服之,長生不。《參同》雲:「同類易施功,非種難為巧。」《悟真》雲:「內葯還同外葯,內通外亦須通,丹頭和合類相同,溫養兩般作用。」三豐雲:「世間陰陽男配女,生子生孫代代傳。順為凡,逆為仙,只在中間顛倒顛。」調和陰陽之道,盡於此矣。審明火候第七要古經雲:「聖人傳葯不傳火,火候從來少人知。」則是葯物易知,火候最難。蓋葯物雖難覓,若遇明師點破,真知灼見,現在就有,不待他求,所以易知。至於火候,有文烹、有武煉,有下手、有休歇,有內外、有先後,有時刻、有爻銖,有急緩、有止足,一步有一步之火候,步步有步步之火候,變化多端,隨時而行,方能有準。若差之毫發,便失之千里。所以最難。何為火?煅煉之神功也;何為候?運用之時刻也。運用時刻在鴻蒙將判、陰陽未分之際;煅煉神功在天人合發、有無不立之內。且有外火候、有內火候。外火候,攢簇五行,和合四象;內火候,沐浴溫養,防危慮險。雖內外二葯相同,而火候運用大異,不遇真師,焉能知的?夫攢簇五行,和合四象,是盜天地之生機、竊陰陽之祖氣,回斗柄而轉天樞,開坤門而塞艮戶,其妙在乎積陰之下一陽來復之時。此時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所謂一年只有一月,一月只有一日,一日只有一時者是也。惟此一時,易失而難尋,易錯而難逢,得之則入於生道,失之則入於道。聖人於此一時運動陰符陽火,拔天根而鑽月窟,破混沌而拈黍珠,回七十二候之要津,奪二十四節之正氣。水火相濟在此,金木交並在此,鉛汞相投在此,安身立命在此,出入生在此。若過此時,陰陽分離,真者藏而假者用事,已落後天,不堪用矣。至於「曲江岸上月華瑩」,生葯之火候;「風信來時覓本宗」,采葯之火候;「水生二葯正真,若待其三不可進」,老嫩之火候;「鉛遇癸生須急采,金逢望遠不堪嘗」,急緩之火候;「忽見現龍在田,須猛烹而急煉;但聞虎嘯入窟,宜倒轉以逆施」,用武之火候;「慢守葯爐看火候,但安神息任天然」,用文之火候;「未煉還丹須急煉,煉了還須知止足」,溫養之火候;「只因火力調和後,種得黃芽漸長成」,丹成之火候;「托心知,謹護持,照看爐中火候飛」,保丹之火候;此皆還丹之火候。若夫大丹火候,別有妙用,「受氣吉,防成凶」,結胎之火候;「混沌七日復生,全憑侶伴調水火」,固濟之火候;「送歸土釜牢封固,次入流珠斯配當」,養胎之火候;「用鉛不得用凡鉛,用了真鉛也棄捐」,抽添之火候;「丹灶河車休矻矻,鶴胎龜息自綿綿」,沐浴之火候;「一日內,十二時,意所到,皆可為」,防危之火候;「嬰兒是一含真氣,十月胎完入聖基」,胎成之火候;「群陰剝盡丹成熟,跳出凡籠壽萬年」,脫胎之火候;此大丹始終之火候。更有內外兩用之火候,「凡俗欲求天上事,用時須要世間財」,采葯火候中之火候;「偃月爐中玉蕊生,硃砂鼎里水銀平」,結丹火候中之火候;「第七日陽復起首,別妙用混合百神」,結胎火候中之火候;「有無俱不立,物我悉歸空」,脫胎火候中之火候;內外二丹火候之秘,於此盡矣。其中又有細微奧妙之處,是在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臨時變通,非可以文字傳矣。外葯了命第八要《悟真》雲:「休施巧偽為功力,認取他家不方。」緣督子曰:「先天之氣自虛無中來。」曰他家,曰虛無,則知非一身所產之物。說到此處,諸天及人皆當驚疑也。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人得天賦之正氣,為萬物之靈,具此氣即具此理。氣者,命也;理者,性也。是性命者,天之所與也。天始與之,而天終奪之,此勢之所必有者。若以後天幻身之物與天爭權,總在造化規弄之中,焉能脫的造化?不有金液還丹之道,妄想保全性命,萬無是理。金液還丹之道,先天之道也。先天之道,包羅天地,運動陰陽,系天地之外機秘,故能了生而避輪回,出凡塵而入聖基。但此機秘遠隔千里,近在咫尺,可惜世人不肯認真,日遠日疏,絕不返顧,自送性命。若有志士,窮究實理,忽的打破疑團,截然放下,直超彼岸,則赫赫金丹一日成,不待三年九載也。然丹成最易,而修煉甚難,使無虛實相應、陰陽變化、以術延命之道,而金丹不結。以術延命之道,乃奪天地造化之權,竊陰陽消息之機,轉生殺,扭斗柄,先天而天弗違之道也。《陰符經》雲:「其盜機也,天下莫能知,莫能見。」《悟真》雲:「始於有作人難見,及至無為眾始知。但見無為為要妙,豈知有作是根基。」蓋人自先天失散而後,真陽有虧,形雖男子,其中皆陰,倘執一己而修,不過涕唾津精氣血液,不過眼耳鼻舌身意,不過七情六慾、五蘊八識、三彭百穴,是以陰濟陰,命何由接,丹何由接?故《參同》雲:「牝雞自卵,其雛不全。」此其證也。夫丹經所謂外葯者,以其我家真陽失散於外,不屬於我,寄居他家,而以外名之。迷人不知,錯會他字、外字,或猜為御女閨丹,或猜為五金八石,或猜為天地日月,或猜為雲霞草木,以及等等有形之物。殊不知真正大葯,非色非空,非有非無,乃鴻蒙未判之始氣,天地未分之元仁,順則生人生物,逆則成仙作佛。聖人以法追攝,於一個時辰內結成一粒黍珠,號曰陽丹,又曰還丹,又曰金丹,又曰真鉛,以此真鉛點一己之陰汞,如貓捕鼠,霎時乾汞結為聖胎,此外葯之名所由有也。試細申之,「葯出西南是坤位,欲尋坤位豈離人。」外葯也;「初三日,震出庚,曲江岸上月華瑩。」外葯也;「金鼎欲留朱里汞,玉池先下水中銀。」外葯也;「取將坎位心中實,點化離宮腹內陰。」外葯也;「偃月爐中玉蕊生,硃砂鼎內水銀平」,外葯也;「坎離之氣和合,黃芽自生」,外葯也;但葯本在外,如何得向內生?葯屬於他,如何得為我有?經雲:「五行順生,法界火坑;五行顛倒,大地七寶」。木本生火,今也火反生木;金本生水,今也水反生金;金木水火中藏戊己二土,和四象而配五行,一氣運用,復成一太極,火功到日,煉成一粒至陽之丹,取而服之,長生不,與天地同春,與日月爭光,所謂一粒金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者此也。噫!萬兩黃金買不下,十字街前送至人。金丹大道,萬劫一傳,至尊至貴,得之者立躋聖位,不待他生後世,眼前獲佛神通,人何樂而不積德修道哉?內葯了性第九要《道德經》雲:「有欲以觀其竅,無欲以觀其妙。」此二語乃金丹大道之始終,古今學人之要訣。外葯不得,則不能出乎陰陽;內葯不就,則不能形神俱妙。上德者修內葯,而外葯即全;下德者修外葯,而內葯方就。外葯者漸法,內葯者頓法。外葯所以超凡,內葯所以入聖。「有欲觀竅者」外葯,竊奪造化之功,幻身上事;「無欲觀妙者」內葯,明心見性之學,法身上事。倘外葯已得,而不修內葯,即呂祖所謂「壽同天地一愚夫」耳。況大丹難得者外葯,外葯到手,即是內葯,聖胎有象,陰符之功,即在如此。《參同》雲:「耳目口三寶,閉塞勿發通,真人潛深淵,浮游守規中。」所謂「無欲觀妙」者此也。「無欲觀妙」者,無為之道,但無為非枯木寒灰,絕無一事之謂,其中有朝屯暮蒙、抽鉛添汞、防危慮險、固濟聖胎之功。所以融五行而化陰陽,以至道法兩忘,有無不立,十月霜飛,身外有身,極往知來,歸於真如大覺之地,即佛祖所謂正法眼藏,涅盤妙心,最上一乘之大道也。若非了命之後而遽行此功,根本不固,虛而不實,未曾在大造爐中煅煉出來,總然了得真如之性,若有一毫滲漏,難免拋身入身之患。後人不知古人立言之意,多以性理為不足貴,試問世間學人,有幾個能明涅盤之心乎?有幾個能見真如之性乎?涅盤心、真如性,凈倮倮、赤灑灑、圓陀陀、光灼灼,通天徹地,非可以後天人心血性而目之。古人亦有了性不了命,萬劫陰靈難入聖之語,是特為未修命而僅修性者言之。若已了命,焉得不修性?若不修性,則應物固執,空有家財而無主柄。若不修性,雖幻身已脫,而法身難脫。若不修性,只可長生,而不能無生。若不修性,雖生身之初能了,而未生之前難全。內葯了性之功,所關最大,無窮的事業,皆要在此處結果,何得輕視性乎?吾願成道者,未修性之先,急須修命;於了命之後,急須了性。陰陽並用,性命雙修,自有為而入無為,至於有無不立、打破虛空,入於不生不滅之地,修真之能事畢矣。還有其他的經典仙道貴生,無量度人福生無量天尊

⑥ 請介紹幾本通俗易懂的哲學書籍,中國道家哲學最好,文化不高,一定要易懂有趣。

如果是想比較全面的了解哲學那麼看這幾本:
1.馬克思哲學:李秀林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和《馬恩選集》
2.西方哲學:羅素的《西方哲學史》
3.中國哲學: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和張岱年的《中國哲學大綱》
既然你不是哲學專業,那麼你反反復復的看這幾本就行了,你的基本功就會很扎實。記得讀哲學書籍盡量看原著,不要去看所謂的專家的解讀(真真有名的除外),這樣你既不會被誤導,也省了讀書的量,加油哦!

⑦ 曹文軒的鳥船最後一章《煙》告訴我什麼



強答一發,今天我非要黑曹文軒一波。

曹文軒的書我讀過。本來我的高級歷史教師父親和他的語文特級教師同事堅決反對我看曹文軒,但最後還是沒拗過我的好奇心。他的書我讀了一本半,半本是《草房子》,初中時看的,看到一半看不下去了。一本是這個:

這是我這個沒有多少文藝細胞的理工男唯一能看下去的曹文軒作品。但我要說的是,這本書就TM是個笑話。

我真的挺心疼江蘇睢寧新世紀中學的同學們的,他們被曹文軒騙了。現在是2019年,《紫河車》和《白紙坊》,根本不存在。

沒錯,就是曹文軒,寫到一半,咕了。

咕了!自己花費心血最多,最為重要的作品,咕了!!!你們敢信?

江南還給龍族寫了個結尾啊!(雖然還沒成定局)

半途而廢先不提,已經寫好的那兩本,簡直一團亂麻。就說一點,一部寫農民起義的書,書中的主人公幾乎每一次成功都來自於機械降神這種最撈的方式。沒有堅甲利兵怎麼辦?降一頭食金獸。被迷谷困住了怎麼辦?降一群羊把軍隊帶出去。不會打仗怎麼辦?有一本記載著打敗boss所需的一切手段的大王書,步驟精確到要走多少米到指定地點。神獸打不過怎麼辦?一部死一個妹子,用妹子和神獸一換一……

MDZZ!

就這水平還看不起網文?還以文學家自詡?

「歷時八年構思的」「最重要的作品」就是這樣的垃圾?

我就直說了,同樣是古風幻想,《縹緲錄》都能把它摁在地上打!就這本書的文筆和那點淺薄的所謂「思想」,江南一點都不比他差!

曹文軒筆下漫山遍野的熄軍,壓迫力遠不及江南筆下南淮城裡劫法場的三百鐵浮屠。作為大反派的熄,在離國公嬴無翳面前就是個弟弟。就是棄坑,江南的棄坑時機也比他巧妙的多——在朔北部離去後棄坑,比妹子剛失蹤就棄坑舒服多了。(千古疑案:璇到底死透了沒有)

硬要說有什麼優點,那就是曹文軒的女主角更對我胃口。瑤真的是……直擊我的好球區(暴露性癖.jpg)


什麼?你說這不能算曹文軒的代表作?

哦,那就說《草房子》,《根鳥》,《青銅葵花》。

對不起,我認為這些書不是寫給小孩子看的。至少我這樣的小孩子,看不進去。

曹文軒的書,與其說是兒童文學,倒應該算是偏淺薄的嚴肅文學。當然,有的孩子能看進去,能獲得感動很正常——我小二的時候還對《道德經》很有共鳴呢,應該沒人會認為這是童書吧。

曹文軒的書,不是寫給孩子,只是他書中的主角,恰好是孩子。從這一點來說,他的書應該去與和諧過的前半本《豐乳肥臀》對比。

為什麼曹文軒的書只有一部分孩子能看進去?因為他根本就不懂孩子,沒興趣研究孩子,他的書不是給孩子寫的。這樣的作者怎麼寫出所有孩子都愛看的書?看看鄭淵潔,我還真沒見過不喜歡看鄭淵潔的孩子,這才是懂孩子的作者!

為什麼曹文軒非要給自己頂個「童書作家」的頭銜?因為有了這個頭銜,人們評判他時就會把他和楊紅櫻、秦文君這樣的童書作家對比,這樣才能顯得他厲害!而他實際上寫出來的文章,根本配不上這個頭銜。沒了這個頭銜,他的對比者就是莫言,是陳忠實,是汪曾祺,是賈平凹,是路遙,乃至於是魯迅!他配和這些人競爭嗎?給這些人提鞋還差不多!

大學生假冒中學生打比賽,拿了好名次,有什麼了不起?放在生活中,脊樑骨都給你戳斷!

至於能看進去的小孩子,我堅持認為,能看進去《草房子》的孩子,就一定能看進去《朝花夕拾》。

那為什麼不去看《朝花夕拾》?

他曹文軒能和魯迅比?《草房子》的文字和思想深度能和《朝花夕拾》比?《朝花夕拾》都比《草房子》更像一本童書!

要傷痕教育?要苦痛教育?為什麼不去看《吶喊》?《孔乙己》《故鄉》比起曹文軒的文章更像童話!月下刺猹的閏土已經成了我這個年齡段幾乎所有人共同的童年回憶,站著喝酒的孔乙己更是現在網民們的萬用模板。更別說《朝花夕拾》里的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阿長與山海經》,哪個不是吊打曹文軒的作品?而且,這些文字可遠比曹文軒的文字淺易,更易為兒童所接受。我去紹興旅遊時,遊客一窩蜂的都往魯迅故居和小酒館跑,進了魯迅故居都直奔百草園,紛紛涌到井邊去摸摸「光滑的石井欄」。尋到酒店門口者,紛紛從兜里湊九塊零錢買黃酒配茴香豆,根本沒人買別的,還非要親自檢驗壺底有沒有水——這可不是一群大孩子在尋自己童年的夢嗎?

這才是「俯首甘為孺子牛」的人寫的文章,這才是寫給孩子的文章該有的樣子。

曹文軒這個人,寫的就是嚴肅文學,卻非說自己在寫童書。究其原因,不過是作品水準在嚴肅文學中實在算不得一流,但卻實在想要個一流的名號想的受不了,只好扯上童書作家的頭銜,才能混一個一流。但又終究沒有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只好寫一寫自我感動的文章,混成現在這個不倫不類的樣子。偏偏這個人還自視清高,看不起別的作者,自己到處走穴賣書,當著中學生的面撒謊掩飾自己的鴿子行為,缺德事兒一件沒少做。

這種人,鄭淵潔先生恥於與他為伍,真是一點問題都沒有。


當然,你要說他一無是處肯定也是不對的。曹文軒的文筆,還是很不錯的。

大概是起點頂級的水準吧。

⑧ 三味書屋的「三味」什麼意思

個人感覺:道德經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我國古代也有把三當作很多的意思,三味書屋中的「三味」可能也有很多的意思,就是細細品味,反復琢磨,做學問、做事都是這樣。

⑨ 三味,三省,三顧,三到,三思什麼意思

三味
古人有兩種說法:其一是前人對讀書感受的一種比喻,「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種體驗合稱為「三味」;其二是「三味」出自宋代李淑《邯鄲書目》:「詩書味之太羹,史為折俎,子為醯醢,是為三味。」這是把詩書子史等書籍比作佳餚美味,比喻為很好的精神食糧·;其三,壽鏡吾先生的祖訓:布衣暖,菜根香,讀書滋味長。後成為三味書屋的館訓。
三省
《論語》原文是這樣:「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翻成白話是這樣:「我每天必定用三件事反省自己:替人謀事有沒有不盡心盡力的地方?與朋友交往是不是有不誠信之處?師長的傳授有沒有復習?」這才是曾子所說的「三省」。
這「三省」說了兩個方面。一是修己,一是對人。對人要誠信,誠信是人格光明的表現,不欺人也不欺己。替人謀事要盡心,盡心才能不苟且,不敷衍,這是為人的基本德性。修己不能一時一事,修己要貫穿整個人生,要時時溫習舊經驗,求取新知識,不能停下來,一停下來,就會僵化。

三顧
指 漢 末 劉備 三次往 隆中 訪聘 諸葛亮 。 宋 陳亮 《酌古論·諸葛孔明下》:「雍容草廬,三顧後起。」 清 魏源 《定軍山武侯祠》詩:「三顧起 南陽 ,六齣來 渭 岸。」
三到
南宋朱熹倡導三到讀書法,即「心到」、「眼到」、「口到」。在中國畫術語中,「三到」即為「理到,氣到,趣到」。
三思
少思長,老思死,有思窮。
《荀子·法行》:「 孔子 曰:『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思也。少而不學,長無能;老而不教,死無思也;有而不施,窮無與也。是故君子少思長,則學;老思死,則教;有思窮,則施也。』」

譯文:
《荀子·法行》:「 孔子說:『一個君子有三種事情不能不去思考:小時候不好好學習,長大就會無所作為;年紀大了而不去教育下一代,死也不能瞑目;有錢但是不去施捨窮苦人,那麼和窮人就沒什麼區別.所以君子要從小展望將來,就要學習;老的時候不想死不瞑目,就要去教育下一代人;有錢但是不想有等於沒有,就應該去施捨別的窮苦人.』」
思危,思退,思變
《論語·公冶長》:「 季文子 三思而後行。 子 聞之,曰:『再,斯可矣。』」

中國人喜歡用「三」。
《道德經》記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道德經里老子的思想精華,認為世界萬物是從一個混沌的狀態開始,經過一個時期後變成陰陽二氣的世界,陽氣上升,陰氣下降,之後的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由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出第三種物質,即世上的萬物.。
而古語中有「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土;人有三寶,精氣神;會用三寶,天地通。」 現在常說的有「事不過三,三頭六臂,三心二意「等等。
在中國國學理論中,「三」具有包容萬物和表示極至的特性,因此,國人說話中常常會用到」三「,以表示話的重要性。

⑩ 征下聯,上聯分別是1、三味書屋師說論語,2、老子勸學三字經弟子規,3、回鄉偶書再寄小讀者憫農。

1 閱微草堂士纂四庫
2 朱子訓徒百家姓千字文
3 過零丁洋海底兩萬里送別

熱點內容
大學經濟法破產法案例分析題 發布:2024-11-20 16:56:12 瀏覽:992
公司法法定人數 發布:2024-11-20 16:37:30 瀏覽:55
蒼南龍港法院 發布:2024-11-20 16:35:52 瀏覽:527
法律碩士報考時分方向嗎 發布:2024-11-20 16:32:13 瀏覽:586
司法系統平台 發布:2024-11-20 15:52:49 瀏覽:502
在線司法咨詢 發布:2024-11-20 15:47:48 瀏覽:345
社會與法普法欄目劇母愛成仇 發布:2024-11-20 15:10:18 瀏覽:995
沙縣人民法院網 發布:2024-11-20 14:58:15 瀏覽:97
華東政法學報 發布:2024-11-20 14:47:15 瀏覽:256
石獅法院網 發布:2024-11-20 14:04:16 瀏覽: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