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道德的價值
Ⅰ 對於人類來說道德觀念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是什麼
1、有助於人們的幸福生活
從道德修養的產生來看,道德修養是人類幸福的必要條件。道德規范的存在與人們的追求幸福的活動有直接關系,可以說道德的存在本身就是以人們在追求幸福的活動過程中可能存在的相互沖突為前提,如果人們所追求幸福的活動本身之間不存在任何沖突,彼此天然地相安無事,那麼,道德的存在就是無意義的。
對於一個社會成員來說,道德規范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他追求幸福的活動的環境的構成部分。社會成員總是在一定的道德規范等制約因素之中從事自己追求幸福的活動,他如果要追求不合於道德、不合於法律的幸福,往往就會受到社會的譴責與阻撓,這對於他自己來說就已經是一種痛苦了,因此他是不可能得到幸福的。所以,道德教育有助於人們的幸福生活的實現。
2、有助於大學生的素養發展
對於接受道德教育的人來說,能提高思想道德素質與法律基礎,成長為有用的人,還可以幫助人正確認識「德」和「才」的辯證關系,深刻理解兩者的關系,避免走入:「重智輕德」的誤區,從各方面發展自我、完善自我。
從青年大學生自身發展狀況看,青年大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的大學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發展,但總的來說,社會生活經驗還不夠豐富,思想還不夠成熟,還存在有明顯的知行脫節的現象。
比如在成才問題上,一方面具有強烈的成才願望,另一方面又缺乏勤奮刻苦、勇攀科技高峰、耐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的決心和恆心。這就需要在學校教育和引導下,不斷學習,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完善自己。
進行道德教育,對於提高大學生的政治理論素質和思想認識水平,幫助大學生分辨是非,汲取精神營養,獲得真、善、美的心靈啟迪,不斷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3、有助於個人的發展
道德反映社會發展的的客觀必然性,就能引導和激發人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斷調節社會整體和個人的關系,使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逐漸完善和諧,是人們的行為逐步從「實然」向「淡然」轉化。
道德往往藉助於道德觀念、道德准則、道德理想等形式,幫助人們正確認識社會道德生活的規律和原則,認識人生的價值和意義,認識自己對家庭、他人、社會的義務和責任,使人們的道德實踐建立在明辨善惡的認識基礎上,從而正確選擇自己的道德行為,積極塑造自身的道德人格。所以,道德教育有助於個人的發展。
最後,道德教育對人生的意義重大,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等,並形成自己關於責任和義務的觀念,確立自己的道德理想,自覺的揚善抑惡、明辨榮辱、選擇高尚、棄絕卑下,保持社會和個人的健康發展。
Ⅱ 請高人指點道德與價值的關系
價值與道德有什麼不同了?
首先,主體不同。道德的主體是天。道,天道也。也有將道作客觀規律介釋的,差不多,客觀之天。總之是外在的東西,是外在神聖的要求,是對立於個人的,其內容也只要求個人如何約束自我。而價值的主體是生命,是包括個體的自我、個體的他人、由自我及他人及未來人組合的生命整體。生命整體在空間現實中是無法以空間單位表現的,現實中你看見的都是個體單位的個人,但整體的意志、它的價值要求,卻是藏於你心中,成為你「人之初性本善」的善之源泉的。
其次,對利益的態度不同。道德的主體既然是天或外在的客觀規律(歷史規律化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以及這種矛盾產生的階級也是),個體的利益就不再是主體自我的合理要求,而成為必須約朿自我而服從的犧牲。如果這個天或客觀規律在世間還有個皇權、領袖之類的代表,那你的利益、你的一切就必須服從它的體制安全需要。而價值不同,價值的主體既然是生命,既然生命包括所有的人也包括自己,那麼自己的利益和所有人的利益一樣都是合理的。因此,我們有權追求自我利益;但是,我們也必須尊重他人利益。因為他人也同樣是生命。所有人的利益都是合理的,因此,我們必須互約利益范圍,並從而共約利益范圍,而這共約岀的就是公正原則,及在它的基礎上實現的法律。所以,西方的價值能容納個人利益,用不著象傳統或階級的道德發展到最後,是虛假的鬥私批修。同樣,因為價值也限定了個體的利益范圍,從而它必須尊重他人利益和共約的公正原則,這樣它反而少東方道德化後面的貪腐成風。
再次,對個人權力的態度不同。道德的主體是天,天與人自是不平等的,不平等下個人的權力是沒保障的,它是被天決定的,從而應該服從於天的。所以,道德之下個人是無權的,道德不保障個人的權利,它只要求個人如何。價值不同,價值的主體是生命,生命的權利都應被尊重。所以你必須尊重和捍衛他人的權利,同時你也有權並且應該保護自己的權利。放棄自己的權利,就是放棄公眾的權力,就是不公正。保護和爭取自己的人權,就是為每個人爭取人權,是有價值的行為。權利在價值之下公共化了。民主於是也在權利的公共化前提下可以實現了。民主也就成為生命整體意志實現的現實條件,因為生命整體就是在現實中不斷展開的人民。而人民民主的實現,為提煉人民意志、共約所有人的利益提供了條件。所以,民主是生命整體實現自我的前提。價值在這兒統一於了民主。
…
從上可以看岀,價值與道德的根本不同,在於主體設定的不同。生命作為價值主體,使得價值在許多問題上獲得了邏輯的統一。因為生命在空間中是個體的,只有在時間即歷史中,才表現它的整體性。它的這一兩重性,造成許多悖論。比如唯心與唯物。心是現實中看不見、卻被血脈遺傳的整體性生命意志在個體頭腦中的反映,因為看不見,二千年前就被法家理性否認,後來又被階級的唯物論否認。可見,生命的兩重性,生命的整體性在現實中隱而不見,是造成天、皇權、領袖崇拜及依據他們的偽道德,得以長期冒充神聖的原因。
人除了利益目標外,還被一種意志決定著,這種意志造成著神聖的假象和需要。當生命整體這一本質未被認識時,是必被利用的。被利用的歷史,會毀了價值的聲譽,中國就有太長的、這樣的歷史,所以價值特難站立起來,但現在必須讓它站起來了,因為,社會到處都表現岀因沒有價值作為精神文化主流而岀現的危機;也因為,我們為價值找到了它真實的主體:生命。
關於生命兩重性的邏輯論證,可參看本人所箸《生命:意志與歷史》一文。
Ⅲ 什麼是道德價值觀
「劃一根數軸,男人就正一百,女人就是負一百,那女人都出軌了」是偽命題。
參考網上: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文明發展歷程中,孕育形成了傳統道德及其價值觀。善、孝、禮、勤、新,業已積淀成為中國人的文化道德基因,成為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基本精神及核心價值觀。
「善」的追求與實踐是人道之本
在中國傳統價值理念中,善的崇尚、追求、實踐是一以貫之的主線。首先,善是人性之本。「人之初,性本善」成為中國人啟蒙教育及做人的信條。其次,善是立身之基。《中庸》言:「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亦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的核心在養善。最後,善是宇宙之理。「黃天無親,唯德是輔」。人秉善而行,即秉天道的規律而行事。在這個意義上,中國人的天道觀即是良心觀,天人合一是在這一價值層面得到普遍的認同與實踐的。
中國傳統道德要求必須將善在個體及群體的現實生活中全面推進,以實現人道之本。在個體層面,善是愛人和利人的修為和行動。首先要學會自律,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次要利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善與愛相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泛愛眾」;再進一步便是「民胞物與」。善與愛的情懷在人類社會的實踐推進就是追求大同社會的實現,「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是個體社會價值觀的最高追求,也是鼓勵無數志士仁人不斷為之奮斗的目標。
在群體層面,善的追求是將個體與他人、家庭、群體聯系起來,並在其中有所奉獻的價值實踐過程,其導向歸之於以群體(集體)為本。在群體中,善的實現是以仁愛為根本的。所以,仁愛主義是群體主義的基礎。同時,善利群體的價值追求在於以鄰為善,互利共生,這構成了群體與群體交往的和平主義的價值理念。群體主義、仁愛主義及和平主義的實現,是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所謀求的人類共同生存的道德理想。
「孝」的培育與推進是和諧之始
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培育與實踐的重要場所之一在家庭,其核心價值理念為孝。家的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
中國傳統道德認為維系家的核心在孝。「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孝首先是熱愛自己的生命並能發展延續生命。其次,孝是對父母、先祖的愛、養、畏、敬。孝的基礎在愛,即「父子有親」;孝的實踐在贍養父母;孝的升華在敬畏;孝的終極關懷在慎終追遠;孝的最高價值追求在有所成就。中國孝道的特殊性在於:孝與個人在社會上的成就作為相聯系,與忠君愛國相聯系。這是孝的家庭價值觀與忠的社會價值觀內在合一性的體現,是個人、家庭、社會和諧穩定的價值維系。
孝的價值觀的本質在和諧。首先,孝是德之本。孔子言:「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道的實踐與人性、人情、人道的培育其本質合一。其次,孝是教之源。立教在孝,現實地實現著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和諧統一。教育貫穿著感恩、為他、奉獻、責任、有所成就等基本理念。最後,孝是天之道。中國傳統道德將孝同天理、天道相聯系,使中國人孝道德觀同天人合一宇宙觀、價值觀相合一。這既體現了中國人宗教性的終極追求,又將和諧的價值理念貫穿於宇宙人生,植根於每一個人的心中。
「禮」的普及與踐行是治理之道
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的外在維系核心在「禮」。對個體而言,「禮」是立身達人之本。對群體而言,「禮」是交往之道、秩序之源、道義之樞、天地之理。禮儀對個人的實踐重在冠、昏、喪、祭、朝、聘等人生的重要環節和重大場合。應該說,中國古人的一生都在學習禮儀、踐行禮儀、維護禮儀。人的文明化、社會化的標志就是禮儀化。
在群體社會生活層面,禮在士相見禮、鄉飲酒禮、鄉射禮、賀慶之禮、飲食之禮、養老禮、喪禮、祭禮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進行規范,使群體生活的每一位成員均了解在社會生活中的角色定位。禮業已成為中國人生活的文化符號,成為鄉規民俗的基本准則和理念。
中國傳統禮儀同社會制度的結合,使「禮制」成為中國傳統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價值追求。「禁於將然之前」的道德教化與「禁於已然之後」的法制規范在「禮制」的具體推進實踐之中緊密結合起來。當然,其中的遵從、固化等級制的部分是我們今天要堅決剔除的。
「禮」上升到社會普遍價值觀層面,則是別、讓、敬、同、和。「禮」的核心是實現人與動物的區別。在禮的實踐中,中國人首先要培養敬畏的心理與意識,即敬畏天地、敬畏規律、規則。其次,禮培育了中國人的「誠」。「心誠則靈」是中國人的普遍行禮准則。最後,禮使中國人走向和平。「禮之用,和為貴」。禮使中國道德價值觀的和平、友好進入到人際交往之中,進入到與群體、自然的友善相處之中,使中華民族走向「禮儀之邦」。
「勤」的固化與應用是存續之則
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在中國人生產、生活和發展方面的核心理念是勤。
中華民族在道德價值上第一是生存。而生存的第一要務是勤勞。《左傳》言:「民生在勤,勤則不匱。」首先,在榜樣的樹立、輿論的導引上進行推動。其次,在天道的理念性上進行導引。《周易》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人應法天,要努力奮斗。於是,中國人的理念就是「天道酬勤。」最後,在價值觀念的確立上堅持不懈。「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在教育中,生存觀也是首要的。《中庸》言:「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這是中國「重生」文化的價值觀基礎。
中國人是以家庭為本位的。所以,勤在家庭的實踐一是開源,即勞作、奮斗;二是節流,即節儉戒奢。《尚書》言:「克勤於邦,克儉於家」。
在創建事功上,中國文化既倡導「夙夜在公」的勤勞公忠價值觀;又將「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的周公式勤政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式為民作為楷模,全面培育「勤之勤之,至道非彌」的理念及實踐觀。可見,勤已成為指導中國人的存續法則和生生不息的價值圭臬。
「新」的締造與日進是超越之源
在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中,「新」與中國人的理想、夢想與超越境界的追求與實現相聯系。
《周易》是對上古文化價值的總結和對後世中華文明價值奠基的巨著,「新」是其中的核心理念之一。首先,《周易》強調「日新」。其次,強調要「與時偕行」。最後,要謀求變化和發展。《周易》奠基的「新」的理念及儒家、道教、法家等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的共同弘揚及實踐,使創新成為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傳統「新」的價值觀在社會實踐層面的運用也處處體現。人的德和行的要求均在「日新」。在處事安身上,強調「敬其在己」;在立業上,追求「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這種求「新」的精神,在中國古代儒商的開拓實踐中,在科技的進步上,在文學的創作上,甚至在中醫理論及實踐中等諸多方面均能夠實現不斷發展與突破。中國文化中的求新求變與不斷創新使中華文明不斷進步。
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新」的本質在於追求超越。其核心理念認為:人是理想的存在者,人是在追求超越中才能真正實現對生命尊嚴和生命價值的肯定的。這種超越的特點在於:其一,在肯定主體的存在,在肯定現實、現世的存在中實現人的超越。其二,在每一件事情之中追求超越,「在事上磨煉」。其三,在群體之中追求超越。中國文化強調「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有所「立」是中國傳統價值理念在人的終極追求上的價值導引,強調在群體中實現理想、夢想。這種倡導現實超越性及在群體中追求實現理想的價值理念使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具有了穿越時空的永恆的價值與意義。
Ⅳ 道德的價值
人類怎樣才能被提升到其顯赫狀況和權力的頂峰呢。思考這一問題的人首先須得明白,回他本人一定要置身於道答德之外。因為,從本質看來,道德的目的與此相反,它要阻止或摧毀那種向著顯赫方向的發展。因為,實際上這種發展會吸引無數的人為其效力,以致出現一種逆流是自然的。弱者、嬌生慣養者、平庸者必然群起抗拒生命和力的光輝,為此,他們必須對自身作出新的估價,藉以譴責極度充盈的生命,可能的話,摧毀生命。因此,就道德蓄意制服各類生命而言,它本身就是敵視生命的慣用語。
Ⅳ 超越道德界限會怎麼樣
那是自由,做自己的事,做自己認可的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道德標桿,事實上,你的道德不是全世界的道德,只有做自己,拋開外界,才會感覺舒服(源於:網路)
Ⅵ 什麼是超道德價值
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提到,高於道德價值的價值,可以叫做「超道德的」價值。
愛人,是道德價值;愛上帝,是超道德價值。有人會傾向於把超道德價值叫做宗教價值。這種價值並不限於宗教,除非此處宗教的含義與前面所說的不同。
例如,愛上帝,在基督教里是宗教價值,但是在斯賓諾莎哲學里就不是宗教價值,因為斯賓諾莎所說的上帝實際上是宇宙。
超道德價值是將個人與宇宙聯系在一起,不是簡單的個人行為准則合乎社會的規范,特別是當社會規范的存在僅僅是維護社會安穩而規定的時候。
如孔子,孔子除了對經典作出新的解釋以外,還有他自己的對於個人與社會,天與人的理論。個人與社會是道德價值,而天與人的理論屬於超道德價值。
超道德價值,一個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他不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他是社會組織的公民,同時還是孟子所說的「天民」。
有這種覺解,他就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義,自覺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這種覺解為他構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馮友蘭所說的天地境界,即為超道德價值。
(6)超越道德的價值擴展閱讀:
道德價值是存在於人際關系中的。當人不存在了的時候,道德價值就失去了意義。而追求超道德價值,本質上是一種對神秘力量的敬畏和對自我生命的超越。
馮友蘭先生相信人有超道德價值的追求,是基於他對西方哲學家斯賓諾莎理論的摩拜,斯賓諾莎雖然是無神論者,但他認為自然本身就是神的化身。馮友蘭先生所秉持的這一觀點,本質上是也就是對充滿神秘色彩的大自然的敬畏。
一方面,哲學家們都是無神論者,包括馮友蘭先生。他們除了相信自己之外,根本不相信這個宇宙中還有超越人智慧和能力的生命,另一方面,他們卻把大自然神化,並從理論和實踐上奉勸人們敬畏它。也就是追求超道德價值。
Ⅶ 為什麼現在的人對道德的價值識不足
這個有很多方面的因素,家庭的教育,從小生活環境,身邊的朋友,都有關系。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一個人的價值觀道德觀跟他接觸的人,物,受得教育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