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與道德申論
㈠ 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是
道德與法律是相互聯系的。它們都屬於上層建築,都是為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的。它們是兩種重要的社會調控手段,自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任何社會在建立與維持秩序時,都不能不同時藉助於這兩種手段,只不過有所偏重罷了。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益、相互推動的。其關系具體表現在:
法律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社會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一社會要維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傷害他人、不得用欺詐手段謀取權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類包括那些有助於提高生活質量、增進人與人之間緊密關系的原則,如博愛、無私等。
道德是法律的評價標准和推動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補充。第一,法律應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沒有道德基礎的法律,是一種「惡法」,是無法獲得人們的尊重和自覺遵守的。第二,道德對法的實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執法者的職業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識、道德觀念的加強,都對法的實施起著積極的作用。第三,道德對法有補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調整的,或本應由法律調整但因立法的滯後而尚「無法可依」的,道德調整就起了補充作用。
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況下會相互轉化。一些道德,隨社會的發展,逐漸凸現出來,被認為對社會是非常重要的並有被經常違反的危險,立法者就有可能將之納入法律的范疇。反之,某些過去曾被視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為,則有可能退出法律領域而轉為道德調整。
總之,法律與道德是相互區別的,不能相互替代、混為一談,也不可偏廢,所以單一的法治模式或單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時,法律與道德又是相互聯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補的,都是社會調控的重要手段,這就使得德法並治模式有了可能。
綜上所述,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有這辨證統一的關系,他們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不可分割。
㈡ 求一篇「法律與道德的關系」
法律與道德都是人類社會特定經濟關系的產物,法律屬於社會制
度范疇,道德屬於意識形態范疇。兩者都是調控社會關系和人們行為
的重要機制。法律是由國家制定並強制實施的行為規范,道德是依靠
人們的內心信念、傳統習慣和思想教育調整行為的規范。兩者既相互
區別,又相互滲透、互相支持、互相轉化、相輔相成。法律與道德的
有機結合、協同發展,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法德並舉:歷史的借鑒
法律與道德關系為中國歷代統治者所重視。早在西周時統治者就
提出「明德慎罰」的思想。它標志著奴隸主階級對法德之間的關系有
了自覺的意識。孔子是儒家倫理道德思想的創立者,他意識到法律和
道德是兩種不同的治國手段,認為善德觀念只能以道德教育來引導,
僅靠刑罰是不行的。他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
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秦用嚴法和酷刑
排斥道德而短命,西漢統治者總結了秦亡的教訓,提出「禮法並重」,
繼而董仲舒論證了「德主刑輔」的思想,認為「刑者德之輔,陰者陽
之助也」(《春秋繁露·天辨在人》)。無論是「明德慎罰」、「禮
法並重」,還是「德主刑輔」,都是為了維護封建的倫理綱常。封建
的「法治」是人治下的「法治」,是泛道德主義,是把法律作為手段
來配合推行封建的倫理道德。數千年來,歷代統治者把倫理道德與政
治相結合,禮與刑融為一體,使僵硬的法律規范藉助於道德提升為人
們自覺的內心信念和行為標准。
西方對法律與道德關系的探討也源遠流長。早在兩千多年前,古
希臘思想家柏拉圖就認為,法律是維護正義的手段,正義就是以善待
友,以惡對敵。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主張守法是人的道德責任,法
律的制定必須著眼於德和善。亞氏曾說,法律的實際意義應該是促成
全邦人民都能進行正義和善德的永久制度。他認為,法律應當是實現
正義、美德和幸福的各項原則。西方許多著名法學家都認為,人對社
會道德理想的追求是通過法治體現出來的。具有代表性的是斯多哥學
派的自然法,它對羅馬法和羅馬法學產生了巨大影響。自然法的核心
就是認為法律是善良和公正的藝術,自然法構建了自然、理性、正義、
平等的價值體系。17、18世紀以後,自然法思想又被資產階級法學家
作為反對封建專制的武器。自然法學派最突出特徵是認為符合道德的
法才有效力,與道德沖突的法則是惡法。在西方傳統中,有許多值得
我們借鑒的關於「守法」的道德觀,如柏拉圖的「人們必須有法律並
且遵守法律,否則他們的生活將像最野蠻的獸類一樣」的名言;近代
的「愛法律」作為「國民公德」的核心等等。這些道德觀強調守法是
公民的道德責任,自律就是對法治的強有力的支持。
從中西方法律與道德關系的發展脈絡中可以看出:東方倫理法與
西方自然法都主張把外在的法律內化為人們自覺的意識,法律只有成
人們的心理、情感需要才能得到普遍自覺的遵守。法律與道德是互相
滲透、互相融合、相互轉化的。法律總是代表著社會最基本的道德追
求,如勿偷盜、勿殺人就是社會最基本的道德。
㈢ 以法律與道德為話題的作文給幾篇,好的再加30分!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在這個社會中,有許多行為規范約束著我們的一言一行,這就是道德。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其實很簡單,只要做每一件事都用心仔細想一想,多為他人考慮一點,道德就會伴隨在你的身邊。
有一次,我和媽媽到銀行存錢,銀行里人頭攢動,我和媽媽排了很長時間的隊伍才輪到我們。就在我們走向櫃台時,一位70多歲的老人忽然跌跌撞撞地走了過來。我開始還認為他是有什麼東西丟在那裡要拿回去,可他還沒站穩,就發話了:「請問一下養老保險怎麼取?」
我可不高興了,明明是我們先來了,怎麼讓他先辦起業務呢?而且這么大人了,先來後到這點道理不懂嗎? 可媽媽卻好像讓著他一樣,什麼話也沒說,而且還把身子往一邊讓了讓。 媽媽的舉動,更讓我驚訝和氣憤,難道媽媽也不懂這點道理嗎? 媽媽好象看見了我表情的變化,就悄悄把我拉到一邊,微笑著對我說:「你是不是有點不高興啊?」我用勁地點了點頭,氣憤地說出了我的想法。媽媽的臉色立刻變得嚴肅起來,對我說:「你這就不對了。雖然先來後到是規矩,但是他畢竟是位老人啊!而且他跌跌撞撞,必然有重要的事情。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一種道德的表現,所以我們必須要讓著他,尊敬他。」我這才點了點頭。媽媽的表情終於由嚴肅化為輕松,「如果你也是一位老人,你願意為這么一件小事而和別人爭吵嗎?」我不好意思地搖了搖頭。 這是,那位老人的事已經辦好了,正招呼我們過去。他這時向我們解釋:「剛才真對不起,我有點急事,讓你們久等了!」我笑著說:「沒關系!這不算什麼!」 同時,我也看見了媽媽贊許的目光。
可見,道德還能讓社會更加和諧,幸福,美滿。
但是社會上還存在一些不道德的事情。
最近,汶川發生了大地震,許多人為次慷慨解囊。但是,我在報紙上看見一條反面的新聞:「某地區奧運火炬手在繞過捐款箱後,把一隻空的手放在箱子邊,什麼也沒捐。」 這件事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沒有錯,他們已經捐過了錢,只是幾位記者沒拍到照片,就讓他們空大波,指責聲,叫喊聲,責罵聲,不絕於耳。經事後調查,火炬手並著手再走了一邊。這件事讓火炬手很郁悶,人民很納悶,也讓社會充滿了疑問,這記者怎麼這樣呢!我則感到很氣憤,媒體本是為人民服務,讓人民更加了解社會,卻報道出這么一條消息,又和報假新聞有什麼區別呢!這是拿災區人們的利益開玩笑,是對火炬手的不尊重,是對社會的形象的嚴重損害!實事求是道德的基本表現,而這家媒體卻連這點道德都做不到,還怎麼再談自己的信譽呢?
這是道德負面的例子,通過這件事,給我們敲響了警鍾,做一個實事求是的人是道德的基本表現,我們要遵循它。
道德是做人的基本素質,我們要捍衛道德,宣傳道德,實踐道德,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道德是一雙手,推開封鎖在心裡的窗;道德是一扇窗,窗外是美好的天空;道德是一片天空,它孕育著無數純潔的心靈。道德是社會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一個行為規范,獲得別人信任的一個標准。有些人以為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很難,其實只要你去做了,就會發現其實也很簡單,道德就是誠實守信用,不貪圖不屬於自己的東西。
記得有一次,我坐公交汽車去姥姥家給姥姥過生日,我剛找到一個位子坐下來,就看見一個老奶奶顫顫巍巍地走上車來,這時車上已經沒有空位了,老奶奶的臉上露出一絲難色,我心理想:我該不該給老人讓座呢?如果讓了,別人會不會說我出風頭?不讓座,萬一老奶奶站不穩,摔著怎麼辦。我心理就像有一個小天使和小惡魔一樣:小天使說:「快給老人讓座吧,做一個孝敬老人的孩子。」小惡魔說:「別聽她的,萬一讓了座,別人說你出風頭怎麼辦?再說了,坐這兒多舒服呀。」小天使說:「快給老人讓座吧,老師上課時不是經常說要尊敬長輩嗎?」「不讓!」「讓!」「不讓!」「讓!」這時,我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情:那是我上一年級的時候,我在校園里拾到了5元錢,我便交給了老師,老師誇我是個拾金不昧的孩子,雖然只是5元錢,但是,它在我心裡留下了很深很深的印記……想到這兒,我便鼓起勇氣對老奶奶說:「奶奶,您坐這吧老奶奶感激的對我說:「真是個好孩子。」我的心裡像吃了蜜一樣甜。 我決定以後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道德匯成的一個個心靈,它們照亮起未來迷茫的路,未來屬於我們,所以我們一定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有道德的中國人。
師是一個古老而永恆的話題,尊師是一種美德,尊師是一種優良傳統,我們要發揚這種優良傳統,我們要尊師。
一次我接到同學的電話,邀請我去他家。我一進他家的大廳就看到:「天地君親師」這五個大字。「天地君親師」,這里的「親」就是「尊」的意思,而「君」指的是皇上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天尊師,地尊師,君尊師,人人都尊師。你看,連平民百姓都尊師,由此可知,尊師是一種優良傳統,我們要發揚這種傳統,我們要尊師。
有一個故事,名叫《程門立雪》,相信大家都聽說過,講的是一位名叫楊時的學生,有一個問題不懂,就特地趕去請教老師。誰知老師正在睡午覺,他就讓看門的門童不要打擾老師,自己冒著鵝毛大雪站在門外等老師睡醒,再問老師。楊時是一個尊師的典範。後來,楊時有了很大的成就,成了一位學者。古人都知道尊師,今人還不應該尊師嗎?我們要向楊時學習,我們要發揚尊師的優良傳統,尊敬老師。
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也很尊師。「徐特立」就是毛澤東的老師。後來,他參加了革命,參加了共產黨,在革命隊伍中得以鍛煉成長,當了主席。但他永不忘師恩,在徐特立先生六十歲生日時,毛澤東主席給徐特立先生寫了一封信,信中說:「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現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將來必定還是我的先生。」毛主席多麼尊敬老師啊!毛澤東主席也是尊師的典範。連偉人都這樣尊師,由此可見尊師是優良傳統,是一種美德。連偉人都這樣尊師,我們有理由不尊師嗎?
尊師可以讓我們學到更多的知識。如果你尊師,老師就會喜歡你,就會把更多的時間給你,甚至把他所有的知識傾囊傳授給你。有很多名人都是由於尊師,所以得到了許多知識,終而成為名人。就說前面的楊時吧,由於他尊敬他的老師,得到了老師的賞識,老師便把自己所有的知識向他傾囊而授,這就是楊時為什麼會成為學者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由此可知,尊師可讓人獲益。學生以學為主,我們沒有理由不尊師。
相反,有的人不尊師,讓老師留下一個不好的印象,從而冷落你,甚至不願教你,對你愛理不理的,這樣的學生總是一無所成,什麼也學不到,空手而歸,而後就痛苦地生活,平庸而去,給自己留下的是終身的遺憾。
從古至今,這樣的正反事例數不勝數。它無不啟示我們要發揚尊師這一優良傳統,它無不啟示我們要尊師。
同學們,為了我們擁有更美好的明天,我們一定要尊敬老師
㈣ 法律與道德可比喻成什麼
道德是法律的基礎,法律是道德的底線。
如果將道德維持比版喻成強身健體權 那麼法律維持就是在治病救人。
如果用軟體來做比喻:法律是緩慢推進的穩定型正式版。道德是敏感激進的實驗性測試版。
中國有一句俗語:「老鼠過街,人人喊打」。道德的作用是「喊」,而法律的作用是「打』。
㈤ 「法律與道德的關系」舉個例
道德不許可,但法律允許的情況:隨地吐痰。法律也不能說是允許,只能說是不制裁。
道德許可,但法律不許可的情況:這個可不好舉例子,因為違反法律一般都是違反道德的。有個罪名叫「內幕交易罪」,其實這個罪名是違反人性的。這個罪名也算不上違反道德,誰知道了內幕都會去趕緊「拋空」或「加倉」的。比如一個主租車司機無意間聽到乘客(某上市公司高層)對話,關於股票的。他明知道自己的股價會跌,他會不賣出么?
㈥ 論述法律與道德之間的關系
一、聯系:
1、相互制約
法律是通過立法、實施並強制執行的, 以此來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 而道德則是通過科學、正確的評價, 推動法律的廢除、修改以及實施等。制約道德或者不道德的行為, 都不會超越社會基本秩序的許可范圍。
2、在內容上相互滲透, 相互重疊
在法律規章制度中, 會存在一些道德條款, 同樣的, 在道德規范中, 也會有一些具有法律性質的條款。
法律中的很多規章制度都是通過道德規范演變而來的, 其中蘊含著道德精神;同樣的, 在道德規范中, 也存在著很多具有法律性質的條款。尤其是在價值層面上, 兩者之間更是存在著密切的聯系。由此可知, 兩者之間是相互滲透、相互重疊的。
3、在地位上相互轉化, 相互吸收
法律和道德兩者之間的根本目的是相同的, 都是保障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具體來說, 道德是法律的基礎, 道德規范中所規定的, 在法律中也會有所體現, 這也就體現了道德法律化的結果, 可見, 兩者是相互吸收的。
4、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作用
法律和道德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是相互作用的。在社會的發展中, 法律和道德在維護社會穩定方面均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 法律應是以道德為基礎的, 切不可認為法律是萬能的。因此, 只有將法律和道德兩者進行有機的融合, 才能更好地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
二、區別:
1、產生的時間不同
據史料記載, 法律最早產生於奴隸社會, 在當時, 人類經過不斷地發展, 逐漸進入到了私有制經濟時期, 統治階級為了更好地維護自身的利益, 就產生了不成熟的法律體系。道德的產生最早可以追溯到人類的產生, 可以說有了人類就有了道德, 例如:最初的宗教等等。
2、表現形式不同
法律是由國家立法機關強制制定、實施並執行的, 具有嚴格的程序性, 從而就使得法律具有強烈的穩定性和權威性。而道德則是社會在潛移默化的發展過程中悄然形成的, 道德並沒有具體的表現, 它是通過一個人的內心來影響一個人的行為規范的。
3、調整范圍不盡相同
法律是對人的行為規范進行調整、規定, 並不涉及人的思想限制。而道德則更加全面, 對人的行為規范、思想等方面均進行了科學、合理的調整, 在這其中, 更加註重對人的思想方面進行調整, 進而調整人的行為。
4、作用機制不同
法律是通過國家強制實施的, 若人違法犯罪, 就會依法受到處罰。而道德則是依靠社會輿論的力量來譴責的。一個人的道德品質怎麼樣, 和法律並不相關。
5、內容不同
法律以權利和義務為主要內容, 兩者是相等的, 沒有無權利的義務, 更沒有無義務的權利。而道德則不同, 道德更注重對義務的強調, 對於權利的涉及少之又少,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 兩者之間的內容是存在一定區別的。
(6)法律與道德申論擴展閱讀:
法律的門類
1、法律最初指國內法,只在一國主權范圍內適用。隨著國家間交流的頻繁,國際法也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重視。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下,國際法和國內法常常發生沖突,也隨著沖突逐漸彼此協調。
2、雖然所有的法律體系處理的議題通常都是很類似甚至是一樣的,不同的國家對於各種法律的分類和命名上通常都會不同。
3、最一般的區分為與國家密切相關的「公法」(包括憲法、行政法和刑法)和規范私人間權利義務關系的「私法」(包括合同、侵權行為和物權法)。
4、在大陸法系中,合同法和侵權行為法屬於債法的一部分,信託法則在法令制度或國際公約下運作的。國際法、憲法、行政法、刑法、合同法、侵權行為法、物權法與信託法被視為「傳統核心課題」,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可能更為重要的課題。
㈦ 聯系實際論述法律與道德的關系
總的來講,道德與法律作為社會控制方式、人們的行為准則,它們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輔相成,互助共生,共同促進了人類社會和文明的進步與發展。具體來講:
首先,道德是法律的基礎和靈魂,沒有道德,法律就缺乏根基,法律就會成為徒有其表的、沒有靈魂的形式,具體來說,這種基礎性作用主要表現在:
1、道德是法律的理論基礎,它往往成為解決法律諸問題的素材倉庫。道德理論、理念、觀點和學說是法律理論、理念、觀點和學說產生、形成和發展的前提。
2、道德是法律的價值基礎,是判斷、評價法律的基本價值尺度。道德是衡量法律是否善良的標准,是引導人們進行法律制度、法律建設和改革的指針。
3、道德是法律運作的社會基礎。法律權威、力量以及合法性的發揮和實現是建立在道德這一基礎上的。
4、道德是法律的補充。它具有彌補法律漏洞的作用。
其次,法律是道德的載體。沒有法律,道德就會流於形式,無從落實,體現在:
1、法律通過立法,將社會中的道德理念、道德信念、基本原則和基本要求法律化、制度化和規范化,賦予社會的道德基本價值觀念以法律的強制力,進一步強化、維護、實現了道德規范。
2、道德和法律相比,法律是道德的承載物。它弘揚、發展一定社會的道德理念、道德信條和道德原則,促進社會道德的更新和變革。
3、法律是形成新的道德風貌、新的精神文明,改造和提高人性的強大基礎。一個社會、一個國家通過法律形式把適合社會生活的道德法律會、制度化、規范化,使之成為法律規范,這實質上就是確立和形成了一個法定的道德體系和標准。而這種法定道德豐富了社會中所存在的非主流道德的合法性、合理性,從而純潔和提高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總之,法律與道德是人類生存的兩根支柱,是人類社會及其活動不可缺少的永恆的質素。二者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只有法律與道德互助共生,才能真正形成和保持和諧穩定、錯落有致的社會秩序,才能真正成為人類文明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