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本法學家
⑴ 沈家本的介紹
沈家本(1840—1913),字子淳,別號寄簃,清末官吏、法學家。新法家代表人物。浙江吳興縣(今湖州市南潯區菱湖鎮竹墩村)人。歷任天津、保定知府,刑部右侍郎、修訂法律大臣、大理院正卿、法部右侍郎、資政院副總裁等。沈家本精於經學和文字學,繼承了我國學術傳統中寶貴的考據方法和求實精神。著有《諸史瑣言》。沈家本還主持制定了《大清民律》、《大清商律草案》、《刑事訴訟律草案》、《民事訴訟律草案》等一系列法典同,重視研究法理學,建議廢止凌遲、梟首、戮屍、刺字等酷刑。
⑵ "國不可無法,有法而不善與無法等."是法學家誰說的
是沈家本說的。
沈家本(1840—1913),字子淳,別號寄簃,清末官吏、法學家。新法家代表人物。浙江吳興(今湖州市南潯區菱湖鎮竹墩村)人。歷任天津、保定知府,刑部右侍郎、修訂法律大臣、大理院正卿、法部右侍郎、資政院副總裁等。
⑶ 誰能簡述沈家本「有其法者,尤貴有其人」的思想
清朝修律大臣、法學家沈家本有句名言「夫法之善者,仍在有用法之人,苟非其人,徒法而已。……有其法者尤貴有其人矣。大抵用法者得其人,法即嚴厲亦能施其仁於法之中。用法者失其人,法即寬平亦能逞其暴於法之外。」其中的「有其法者尤貴有其人」被框帖在法政學院的走廊里,每次從那裡經過,必三思其言。
⑷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法學家
1、史尚寬
史尚寬,安徽安慶桐城南鄉,民國著名法學家,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民法典的起草人,作為迄今為止獨立完成"民法全書"的第一人,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而且"余復從事著述",涉獵的領域廣泛,幾乎包含了法學的大部分領域,其中主要有民法、刑法、憲法、行政法和勞動法等。
2、肖蔚雲
肖蔚雲,1924年10月生生於湖南省祁陽縣,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人大常委會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委員會委員,澳門科技大學法學院院長。195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法律系,1959年畢業於前蘇聯列寧格勒大學法律系,獲國家法副博士學位。
3、張釋之
漢文帝時,張釋之捐官出仕為騎郎,十年未得升遷,後經袁盎推薦,任為謁者,因向文帝陳說秦漢興亡之道,而補任為謁者僕射,累遷公車令、中大夫、中郎將等職。後升任廷尉,嚴於執法,當皇帝的詔令與法律發生抵觸時,仍能執意守法,以執法公正不阿聞名。
時人稱贊「張釋之為廷尉,天下無冤民」。漢景帝即位後,因張釋之曾彈劾時為太子的景帝「過司馬門不下車」,將釋之謫為淮南國的國相。
4、商鞅
商鞅輔佐秦孝公,積極實行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
政治上,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戰;軍事上,統率秦軍收復了河西之地,賜予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史稱為商鞅。
5、韓非
法家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為重視的一派。他們以主張「以法治國」的「法治」而聞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這為後來建立的中央集權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後來的漢朝繼承了秦朝的集權體制以及法律體制,這就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與法制主體。
⑸ 論述沈家本實行資產階級法治的主張簡略一下
沈家本從修訂法律的需要出發,比較重視研究法理學。他說:「法之修也不可不審,不可不明。而欲法之審、法之明,不可不窮其理。」他從中外法學的比較中,發現「大抵中說多出於經驗,西學多本於學理」,強調經驗與學理應該並重,互相結合,並由此而對一系列涉及法理學的基本問題作出了明確的回答: ①法律的概念、作用以及和政治的關系。他說,法是「天下之程式,萬事之儀表也」,是在「學校衰微,世道凌夷,巧偽變詐,無所不為之習日漸潰焉」的情況下出現的。法的作用,一者治民,一者治國,所謂「為政之道,首在立法以典民」,「世無無法之國而能長久者」。他認為法律是「政之輔也」,「律學明而刑罰中,於政治關系甚大」。因此他在取法西方、制訂新律時,首先「深究其政治之得失」。 ②法須統一。沈家本認為,首先,立法宗旨必須統一,即堅持以法為「國家懲戒之具」,而非「私人報復之端」,如果借刑泄忿,使立法宗旨兩歧,將會發生法重刑濫之弊;其次,斷罪之律必須統一,如果新舊參差,勢必使法律喪失信用;最後,適用法律必須統一,不因犯罪者身份的不同而有所區別,「法之及不及,但分善惡而已,烏得士族匹庶之分」。 ③法乃道德教化之輔。沈家本繼承了「德主刑輔」、「明刑弼教」的傳統法律思想,並結合世界的發展潮流,闡明了法只是「輔教之不足」的一種必要手段;即使在三代盛世,也不能「廢刑而不用」。由於犯罪的根源之一是「歉於教化」,因此,他反對用嚴刑峻法束縛民之手足,提出「治國之道以仁政為先」,「刑罰與教育互為消長」,特別是對於未成年犯,要「以教育涵養其德性,而化其惡習,使為善良之民」。 ④用法在人。沈家本認為立法善固然重要,但循法行法尤其值得重視。他反復闡明「法貴得人」、「用法在人」的道理,說:「法之善者,仍在有用法之人,苟非其人,徒法而已」;「大抵用法者得其人,法即嚴厲亦能施其仁於法之中;用法者失其人,法即寬平亦能逞其暴於法之外」。他建議仿古制設立律博士教習法律,使國家的中樞以至地方官吏皆能知法。同時,積極籌設法律學堂,為執行新律培養人才。由於他強調用法在人,因此主張以嚴刑懲罰貪利、曲斷、骫法、壞法的司法官吏。 修律應「參考古今,博稽中外」 沈家本的法律思想,不僅表現為對法理學的探討,也貫徹於修律的實踐當中。他全面闡明了修訂法律的根據,指出: 法律應該伴隨今昔形勢的不同,而為之損益,不能簡單襲用。特別是他把中國置於世界的范圍以內,進行考察,藉以說明海禁大開以後的中國,萬難固守祖宗成法而不變。否則「以一中國而與環球之國抗」,優劣之勢,不言自明。為了貫徹「務期中外通行」的修律方針,他「參考古今,博稽中外」,認為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法律,比中國封建舊律文明、進步,中國必須「取人之長,以補吾之短」,「彼法之善者,當取之,當取而不取,是之為愚」。 沈家本引進西方法律時,反對完全拋棄中國傳統的法律,他說:中國「禮教風俗不與歐美同……若遽令法之悉同於彼」,將會增加修律的阻力,「又安能會而能之,以推行於世」。為了實現「會通中外」的修律方針,他積極組織力量,翻譯資本主義國家的法律,作為修律的藍本。同時,奏請設立法律學堂,培養專門司法人才,聘請外國法學家充當法律顧問和派員赴外國考察。 民主主義法律思想 沈家本認為「各法之中,尤以刑法為切要」,應以制定新刑律為整個修律工作的起點。鑒於中外刑制「中重而西輕者為多」,遂以刑法「當改重為輕」為首要步驟。為此,奏請廢除凌遲、梟首、戮屍、緣坐、刺字等酷刑;死刑一般用絞,只有謀反、大逆及謀殺祖父母、父母等重罪,才用斬刑;將戲殺、誤殺、擅殺3項虛擬死罪改為流徙,以重名實而講實際。 沈家本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資產階級法制思想的影響下,提出旗漢各族人民犯遣軍流徙各罪,應一體同科,不應在法律上規定「重輕懸絕」的不平等權利。他說:「法不一,則民志疑……法一,則民志自靖」。只有化除滿漢畛域,才能建立起「至公至允之法律」秩序。與此相聯系,他主張男女平等,反對夫為妻綱的封建名教,提出夫妻間侵犯罪的處刑,也應平允。沈家本還在資產階級人權思想的影響下,奏請「永行禁止」清律所允許的買賣人口和蓄養奴婢。譴責公開買賣人口「殊非重視人命之義」。奴婢「亦人也,豈容任意殘害。生命固應重,人格尤宜尊,正未可因仍故習,等人類於畜產也」。他認為如不革除,顯然與頒行憲法的宗旨違背。沈家本的這些法律思想,閃耀著民主主義的光彩。 沈家本贊賞西晉劉頌根據律法斷罪的思想,反對律外苛求。他奏請廢除清朝實行已久的比附斷案,揭露比附斷案使民無所適從,只便於官吏肆意出入人罪。在他主持制定的《刑事民事訴訟法》中,確認資產階級罪刑法定的原則和內容。在司法體制上,沈家本仿效資產階級三權分立,主張司法獨立,視為「憲政之始基」。為了保證司法獨立,他考古今之沿革,訂中外之異同,制訂《法院編製法》,明確規定行政長官及檢察官不得干涉法官的審判活動。 與守舊派的論爭 沈家本的一些具有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性質的法律思想,遭到守舊派的詆毀和非難。他遵循最新之學說,改革中國封建時代諸法合體的立法體系,在制訂新刑律的同時著手編纂獨立的訴訟法。他說:「大致以刑法為體,以訴訟法為用,體不全,無以標立法之宗旨;用不備,無以收行法之實功。二者相因,不容偏廢。」在他主持下,1906年編成《刑事、民事訴訟法》,其中規定「罪刑法定」、「審判公開」、「陪審制度」和「律師制度」,但遭到以張之洞為首的各省督撫的駁議而作廢。1907年,張之洞又攻擊沈家本所編新刑律草案蔑棄禮教。1909年附有《暫行章程》5條的《修正刑律草案》,又遭到提學使和憲政編查館參議勞乃宣的反對,責難新刑律違背親親、尊尊、長長、男女有別的禮教基本原則。對此沈家本著文反駁,形成了禮治派與法治派的激烈辯論,直到辛亥革命爆發才宣告結束。在辯論中,沈家本雖然贏得了同情,但他經常以制定新律爭取帝國主義放棄領事裁判權為理由,企圖藉此壓服守舊派,表現了他思想上的弱點;而且在守舊派的壓力面前,步步退讓,同意對於加害君主以及內亂、外患罪加重處刑;對於無夫奸處刑;尊親屬有犯不得使用正當防衛等等。這實際是用封建法律中維護倫常的傳統規定,否定新刑律中的資產階級刑法原則。因此,新刑律草案既反映了資本主義法律思想與封建法律思想的沖突,又表現了二者在一定程度上的妥協。這正是沈家本法律思想的具體表徵。在他的思想言論中,經常是進步的傾向和保守的成分同時俱在,互相沖突。他雖然引進資本主義法律思想和原則,為改變固有的封建法系作出了貢獻,但是他對封建舊律中禮教綱常的突破是有限的,對於封建法制的改革也是不徹底的。
⑹ 國不可無法,有法而不善與無法等."是法學家誰說的
重視研究法理學清代法學家沈家本的原話。
沈家本(1840-1913),字子淳,別號寄簃,繼承了我國學術傳統中寶貴的考據方法和求實精神。著有《諸史瑣言》、修訂法律大臣、大理院正卿、法部右侍郎、資政院副總裁等。
沈家本精於經學和文字學,清末官吏、法學家。新法家代表人物。浙江吳興縣(今湖州市南潯區菱湖鎮竹墩村)人。
歷任天津、保定知府,刑部右侍郎、《大清商律草案》、《刑事訴訟律草案》、《民事訴訟律草案》等一系列法典同。沈家本還主持制定了《大清民律》,建議廢止凌遲、梟首
⑺ 簡述沈家本法律思想的內容
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一、重視法理學研究
清朝末年,為了適應改革法制的時代需要,沈家本大力提倡推求法理、重視法學研究。他把法理學研究看成是法律工作的先導。要明法必須先要明理,而明理的重要途徑就是提倡法理學研究。沈家本認識到近代各國法律著作浩如煙海,在龐雜的法律著作面前,法學家只有「會而通之」,才能做到「折衷而歸一」,尋找到切中時弊的葯方。
沈家本不僅從司法實踐和法制改革方面強調法理學研究的重要性,還通過法理學在中國的發展過程來說明恢復和發展法理學的必要性。法理學從戰國時期最為發達到清朝法學逐漸衰落。尤其是清代,清代名卿紀昀(曉嵐)所編纂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不僅所收法律書目甚少。持法名公巨卿尚且視法學為無足輕重,其餘小吏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沈家本認為,及時恢復和發展法學,在清朝末年尤為必要。沈家本已經覺察到,法律和法學發達與否,與政治關系極大。法學盛衰與政治的關系表現在兩方面: 一、「法學之衰也,可決其政之必衰」。法學盛衰即使不能必然導致政治盛衰,也能對政治產生重要影響。二、沈家本意識到,在法律與政治的關系中,主導因素仍然是政治。政治腐敗,就會產生「有法而不守,有學而不用」的現象。歷史上法學繁盛時期,都是與統治者重視法律、提倡法學分不開的。為了推動法學的發展,沈家本極力主張恢復律博士這一官職。沈家本渴望法理學能夠在中國由衰而盛,他把希望寄託在清政府的所謂「憲政」上。
沈家本對於法律的概念進行了探討,但是他沒能說明法的產生與階級斗爭的關系。他不僅從表現形式方面探討了法律的概念,而且極為重視法的內容與作用。認為治理國家不能沒有法律,而且實行法治要以仁道為宗旨。他種思想明顯是與「惡法優於無法」的論調有別的。他的法權統一的思想批判了封建主義等級特權觀念,有利於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表現出強烈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而且認識到不應以法律泄私憤,這是很難能可貴的。他和許多儒家賢哲一樣,也十分重視道德教化的作用,主張教養為主,懲治為輔。同時他也十分重視執法的問題,持平執法,不僅會彌補惡法,而且也會使社會安定。而這有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取決於執法者。所以他很重視法律人才的培養。
二、確立中西結合的修律思想
沈家本繼承了中國古代的變法思想,提出了自己的變法主張。沈家本在主持修訂法律期間,始終堅持「參考古今,博稽中外」的修律原則。他既反對數典忘祖,一味推崇西法,也反對門戶之見,一概摒棄西法。日本明治維新以後,積極學習西方法學理論和研究西方法律制度,因此,日本法學界也是「名流輩出,著述日富」。沈家本以此說明西方法學確有可學之處。沈家本提出法學研究要結合古今,甄采中西。
為了使修律能夠符合清末統治階級的需要,沈家本明確提出:「我法之不善者,當去之。當去而不去,是之為悖。彼法之善者,當取之。當取而不取,是之為愚。」
他反對重型酷刑,而且在他的堅持下,它們也在大清律中被廢除了。對於在菜市場上執行死刑,他也極為憤慨,認為它是對於社會沒有好處的。罪刑相宜,,罪刑法定,反對比附,這些在今天的法律中也都得到了體現,這說明他的思想在當時之先進與正確。改良監獄,認為應該是感化人,而不是單純的懲罰,改造人。
沈家本的法律思想在近代中國法律思想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他受了西方資產階級法律觀的影響,繼承了中國古代德主刑輔、以仁統法的法律思想,對封建末期極端專制主義的法律制度和法學觀點進行了揭露和批判,對近代中國法學和法律思想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由沈家本負責修訂的新法,雖然由於「禮教」派反對而大多數沒有被頒布實施,但他在法學上的建樹是應當肯定的。
⑻ 清朝的著名法學家是誰
沈家本像 沈家本,字子悖,別號寄簪,浙江歸安(今湖州)人,生於1840年,卒於1913年,是清末著名的法回學大家,也是我國法制現代化的奠答基者。從1 864年起便入清朝刑部任職,歷任刑部直隸司、陝西司主稿、奉天司主稿兼秋審處坐辦、律例館管理提調,後又任刑部侍郎、法部侍郎、修訂法律大臣、資政院副主裁等職。沈家本長期蒞職刑部,得以瀏覽歷代法典與刑獄檔案,熟悉中國法律發展沿革與得失,對中國古代法律史料作了系統的整理和考訂。同時又熱心研讀資本主義國家的法律,接受資產階級思想的影響,參考資本主義國家刑法,研究《大清現行刑律》,在刑法上做了重大貢獻。
⑼ 評述近代中國法律家沈家本
■張建智
赴京數日未有半日閑暇,一直在與中國政法大學商議,如何為辦好「沈家本與法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做前期的籌備工作。那日下午真是忙中偷閑,沈家本的曾孫沈厚鐸教授突然對我們說:「何不趁這趟機會去看看沈家本在京故居?」這主意多好,也是我們多年的夙願,遂從政法大學的大門口打了兩輛的士前往謁拜。
這天正臨近冬至,頭九嚴寒氣溫驟降,北京的這幾天正是大雪紛飛,掃雪車不停地往返於一片白色的馬路上。下車後我們從那條「下斜街」一路往南走,步行約五十米,就到了坐落在宣武區金井胡同一號的沈家本故居。這舊居附近一帶都在拆遷改造舊屋,灰濛蒙的、有幾座牆正在推倒。這胡同不算太長,當我們走近金井胡同一號那門前時,在門的右邊的牆上有綠色字體書寫的文物保護告示,上有幾個大字:「沈家本故居」,下面兩行小字分別是:一九九零年、一九九一年,北京宣武區人民政府、宣武區文化文物局。這說明這座舊居,早在十多年前已由國家作為文物保護起來了。我想,在二十世紀的九十年代,那個不尋常的日子裡,能想到保護一個清末的法學家的故居,確也是件不簡單的事了。
當我們走進這破舊而又深深的院子,最使我驚詫、也最能吸引人的,是那棵兩人可合抱的粗壯、挺拔的皂角樹了。而令人奇怪的是,這棵樹卻似乎長在一座小屋子裡,它的四周緊鄰著三四戶居民的住房。從這棵老樹,我們似乎又走進了歷史的深處,那百年前的歷史又顯現在我的面前。
沈家本(1840——1913)作為清末著名法學家、立法大家和法學教學家,出生於1840年的鴉片戰爭時期,而逝世時又正值辛亥革命後兩年。他一生經歷的七十多年時光,正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非常時期。他出生在江南水鄉的浙江歸安(今浙江湖州),同治四年(1865年)舉人,光緒九年(1883年)進士。自24歲始入刑部任職,「自此遂專心於法律之學」並歷任天津知府、山西按察使、刑部左侍郎、法部右侍郎、資政院副總裁等職,畢生之精力獻身於法律學。他精通舊律、學貫中西,在他生命的最後十年裡,他充任了晚清的修律大臣。他不畏權勢、力排眾議、銳意改革,對中國法律近代化和中國近代法學之興起,起到了承前啟後之作用,可謂是中國近現代法律的奠基者。
從如今的沈家本故居,依稀還可以認出北面那挑出於高處的一角古牆飛檐,甚或也可找到宅第的老門廳、坐南朝北的照牆、樓群……很顯然,我們從這由南到北形成的一條縱軸線的府第布局中,確實看到了當年清末典型的具有江南私家宅第的風格特色。住在這里的人告訴我們:這一宅第為什麼具有江南特色?因為這里曾是建於清代的一處「吳興會館」,屬江南吳興地方設在北京的一處會館。到清末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此處的會館已逐漸衰微,才由沈家本購置成為他的私家宅第。他還告訴我們,「山西會館」和「四川會館」也建在這附近一帶。當然,這里有的只是大家分割著居住的一間間小屋,已擁擠了六十多戶人家,大門前零碎地掛著大大小小的木製信箱,顯然早已成了一個大雜院。但在那以磚牆和木板分隔著的七拐八彎的住宅間,我們還可隨處看到那些古老的屋柱、窗欞的刻雕、牆磚的裝飾等等,從而使我們想見當年這故居是那麼安謐與大氣。
當我們正往裡走時,正巧有一中年婦女在飄飛的大雪下,在露天的自來水龍頭下洗滌衣服,當她知道我們中有沈家本的後代時,就主動和我們聊起了天。她還很熱心地帶我們走上一處轉角的樓梯,該樓就是當年沈家本用於讀書並著書立說的有名的「枕碧樓」。就在這座小小的樓里,大器晚成的沈家本為我們中華民族在近代法制史上,留下了卷本浩繁的法學著作,這些他生前花了畢生心血撰寫的著作多數已整理出版,但至今尚有不少未曾刊出。當我走上「枕碧樓」的樓梯口照相時,心中升起一股歷史凝重感,也不禁想起這位「以修律而鳴於時」的法學思想家,在晚年由於受禮教派的激烈反對而辭去重任,爾後,他躲進這枕碧樓成一統,為世人寫下了《枕碧樓叢書》與《枕碧樓日記》等大量著作。如今已時隔了近百年,當我在這北京大雪飛漫的日子,當我正站在那枕碧樓的樓道上照相的一刻,我好似還能聽到那長著一縷白須的沈家本老人橐橐行走的足音。
從沈家本故居出來,我們沿著金井胡同的小路左拐彎,似乎都不想即刻離去。啊,作為中國歷史上近現代法學大家的沈家本早在歷史的塵煙中消失了,而那在十多年前就已被列入文物保護的故居終於留了下來。近百年的時日,終於在風風雨雨中過去了,這舊居前再也聽不到八國聯軍那嘶叫的馬蹄聲了,也沒有了沈家本在晚年常懷念的他的同仁、官至刑部尚書的趙舒翹,於庚子之亂被屈辱處死那凄痛的一幕,這里也再沒有了辛亥革命後有人請沈家本出任司法總長,而他一再謝絕甚或杜門不出之情景……而在沈家本誕生一百六十三周年暨逝世九十周年之際,全世界所有對沈家本法律思想有著濃厚興趣並開展研究的學者、專家們,都將聚集在他的家鄉,謁墓,參觀故居,並探討他不朽之思想。
⑽ 列舉,著名古代法學家
中國:商鞅、韓非、李悝、張斐、杜預、長孫無忌、沈家本........羅馬:蓋尤斯、烏爾專比安、帕比尼安屬、查士丁尼...........其他:荷蘭的H.格勞秀斯、英國的T.霍布斯和J.洛克、法國的C.L.S.孟德斯鳩和 J.-J.盧梭、法國近代以來的法學家有居亞斯和朴蒂埃、馬克思 、 恩格斯的法律思想,構成了馬克思主義法學、德國近代以來的法學家有薩維尼、耶林、祁克、布勞漢、美國近代以來著名的法學家有霍姆斯、卡多佐、龐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