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德布魯赫法學導論
❶ 拉德布魯赫有何著作
拉德布魯赫一生著述甚豐。
主要作品有:
《信仰犯》(年);
《法哲學》(1932年版);
《法學導論》(1910年);
《司法漫畫》(1947年);
《人物與思想》(1944年);
《助產與刑法》(1907年版);
《法律上的人》(1927年版);
《英國法的精神》(1946年);
《法哲學入門》(1947年版);
《法哲學綱要》(1914年版);
《法西斯主義刑法》(1933年);
《社會主義文化論》(1922年);
《法理念的難題》(1924年);
《法哲學補遺》(1973年8版);
《法哲學和法律實務》(1932年);
《社會民族國家中的法》(1919年);
《作為難題的新教團契》(1927年);
《超越馬克思主義?》(1926年);
《刑法改革和民族社會主義》(1933年);
《心靈之路:我的生活片段》(1951年);
《你們諸位年輕的法律學生!》(1919年版);
《法律的不法與超法律的法》(1946年);
《19世紀的三本刑法學教科書》(1949年);
《作為國際法主體的天主教會》(1950年);
《論墮胎》(與格羅特雅恩合寫,1921年版);
《作為法律思維形式的事物的本性》(1948年版)
《犯罪史》(與亨·格文納合著,1951年版);
《法律思維中的分類概念和秩序概念》(1938年);
《德意志通用刑法典草案》(1922年,1952年版);
《論刑法的優雅:刑法史研究十四題》(1938年);
《特奧多爾·馮塔納,抑或懷疑與信仰》(1945年);
《法律警句集要:致安塞爾姆的格言集》(1954年);
《法律智慧警句集》(阿圖爾·考夫曼編,1963年版);
《費爾巴哈紀念演說以及3篇學術遺稿》(1952年版);
《1928年8月11日共和國政府慶典上的憲法演講》(1928年);
《行為概念:其對刑法體系的意義——兼談法學體系論》(1904年版);
《保羅·約翰·安塞爾姆·馮·費爾巴哈:一個法學家的生平》,(1934年版);
《拉德布魯赫全集》(阿圖爾·考夫曼編,20卷本,1987年以後)
《論啟蒙時代的崇高精神:人道主義和共濟會主義之思想史論稿》(拉德布魯赫編,1948年版);
《法律上的人:有關法的基本問題的報告和文章選集》(弗里茨·馮·希佩爾負責整理,1957年版);
❷ 法學導論的內容簡介
《法學導論》一書分為3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關於法律的基本理論的論述;第二部分是對國家法和私法的論述;第三部分是對部門法及法學基本方法的論述,包括商法、經濟法與勞動法、刑法、法院組織法、程序法、行政法、教會法、國際法等。
在第一部分中,拉德布魯赫對於法律的基本理論進行了論述。首先,他論述了法律、道德、習慣之間的關系。他說:「規定我們的意願和行為的倫理上的應然法則乃有3種:道德、習慣以及法律,它們相應提供了善良的、應有的、公正的行為標准。在歷史上,首先產生的是其中的習慣,然後才由習慣分離出法律,最後又出現道德。與此歷史的先後順序相對應,是一種對客觀實際愈來愈分明的背離和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不斷增大。」
隨著社會的發展,道德、習慣與法律逐漸分離,並且不應該混為一談,他指出:「即使道德和習慣也是我們意願和行為的文化法則,如今也應該和法律區分開來。」道德和法律的區別在於「道德法則適用於實際或意識上的具體化個人,而法律適用於共同生活的、人的共同體的人類」。其次,拉德布魯赫在法治國家、文化國家、權力國家三個層面上闡述了法律的目的,並指出了自然法學派的弊端。他認為:「事實表明,除了通過列舉各種各樣的派別觀點來回答法律的目的這個問題以外,似乎別無可能,即使在同一時代、同一民族,就已反映出對這種目的及由此決定的對法律秩序構造的截然不同的看法……於是自然法思想就曾是一個錯誤而且是能夠想像到的最富有成果的錯誤。這是一部古老的『世界史心計』。」再次,他認為合法性也是一種公正。他說:「法律命令的效力僅源於法律設置意志的力量,故法律效力和道德約束之間通過法律秩序的道德目的而迂迴取得了關系,似乎就又無可挽救地脫離。於是,法律規則的法律效力就不依據其內容的公正性;一項被接受者認為不公正的法律效力就不依據其內容的公正性;一項被接受者認為不公正的法律規則,對他於是就只像是一項不具道德上拘束力的絕對命令。」「並非只有公正才是一種道德價值,合法性亦然,即使是就一項不公正的法律而言……強調公正對法律安全的無條件有限,摒棄制定法和立法的力量,會導致無政府主義的立場。」由此,他進一步論證並重申了法律安全的優先性:「公正是法律的重要使命,但首先是法律安全,即安寧。」
在第二部分中,拉德布魯赫首先論述了國家法的起源和意義。他認為:「事實上,國家和國家法並不是兩類不同的事物,就像一種有機物與其有機體一樣,難以彼此分離……如同雅典娜帶上鎧甲逃避宙斯一樣,國家一開始就披著國家法這個甲胄從歷史生活的現實里探出頭來,以便給其他所有法律賦予生命。」憲法經歷了等級的、專制的、立憲的發展史。他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之際,差不多整個非德意志世界,不管是表現為共和國形態,還是以議會君主制形式出現,均為民主的統治,而幾乎只有在德意志才能繼續存在著具有君主立憲形式的極權國家的君主立憲原則。」
以國家法為基礎,拉德布魯赫引入了私法的概念。並對公法和私法進行了區分。他認為:「如果一項義務產生於一個命令,而這一命令又以另一命令為基礎,那麼正常情況下,這項義務就屬於公法,而私法義務正常情況下乃產生於義務人的自我服從。」在對權利的論述中,拉德布魯赫認為,與羅馬法的個人主義——利己特點相一致,「權利」這個概念構成了這個概念世界的核心。通過對法人、物法與債法、財產法、家庭法的介紹,拉德布魯赫總結道:「法律不是針對善,而是針對惡制定的。一項法律越是在它的接受者那裡以惡行為前提,那麼它本身就越好。考慮到人,立法者必須是悲觀者,而且一個現代立法者將很難做到恰如其分。」
在第三部分中,拉德布魯赫非常重視商法的作用。在拉德布魯赫看來,商法「是基於個人主義的私法本質,為那些精於識別自己的利益並且毫無顧忌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極端自私和聰明的人而設計的。」商法的特徵即:「只要不與強制性法律相悖,商人就可以依據自身力量和需要,用約定的交易條款形式設定他的法律關系。如果這種交易條款已成為一般慣例,即使在個別法律條款中因缺乏對該條款明示合意而產生疑問,仍視其已得到默示承認。」商法相較於其他法律:「更能體現出法律與利益之間的較量以及利益對法律的影響,對此事實予以規范的有限力量和這一事實最終規范性——簡而言之,表現了經濟歷史觀對經濟與法律關系的解釋。」關於經濟法與勞動法的關系,拉德布魯赫認為:「如果說,經濟法是從國民經濟生產率的角度觀察經濟關系,勞動法則是針對經濟強者,以保護經濟弱者的角度考察經濟關系。前者多傾向於企業主的觀點,後者則側重於勞動者的利益。」
拉德布魯赫是以刑法的研究為基礎進行法哲學理論探討的,因此,關於刑法學的論述也較多。在他看來,刑法存在著不公:「自從社會劃分為階級以來,最好的刑法也不過是相對公正的刑法,刑法本身的公正與平等不可避免的正如阿納托里·弗蘭斯所描述的那樣:這種法律以庄嚴的平等性,既禁止富人也禁止窮人露宿橋下,行乞街頭及偷竊麵包,對這種平等性和刑法一針見血的批評莫過於:您使窮人有罪,您就給了他痛苦!」隨後,他對於當時的刑法改革涉及的四個方面:刑罰體系、量刑學說、保安措施以及根據刑法草案改變了的刑事法官地位進行了論述。最後,拉德布魯赫對罪犯的類型進行了劃分並主張分別採取不同的懲罰措施。他指出:「未來刑法就具體案件提供給法官的,不再只是一種或數種刑罰。而是可為之所支配的處治手段的大軍械庫。它將比今天的僵硬刑法富有彈性。」
在法院組織法一章中,拉德布魯赫根據孟德斯鳩的分權理論,認為司法與行政分離、司法不依賴行政、法官的獨立性保障、明確規定管轄權、合議庭的不可變動性是司法的重要原則。他特別強調公眾對於法律信任的重要性,指出:「今天有相當一部分人對司法不再信任,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這種不信任起源於一個極小,同時也是司法中最重要的部分:對政治案件的刑公正、安全是法律的重要使命,因為司法依賴於民眾的信賴而生存。任何司法的公正性,在客觀上與可撤銷性方面的價值觀,絕不能與司法的信任相悖!」
在程序法一章中,拉德布魯赫提出了程序法的幾項原則:糾問(調查)原則、自由心證原則、控告原則、言辭審理和公開原則、處分原則,並提出進行程序法的改革。「賦予法官有利主持程序的更多可能性……與強化法官主動性相關的是,合議庭案件判決的准備,有時甚至判決本身,都歸由有裁判能力的獨任法官做出。已變得過於空洞,拘泥於形式的言辭性也要破除。最重要的是將會規定,在提起基層法院訴訟之前,有關案件必須首先經過在法院的勞工調解程序,或由司法行政所確認類似法律咨詢機構的調解機構予以處理。」同時,他又重申了法律安全的重要性:「法律安寧的建立比任何訴訟改革都更重要。」
拉德布魯赫還特別關注行政法的功能和方向。在闡述行政法的作用時,他分別從行政的概念、行政法的產生、行政司法管轄權、自治方面來說明。他指出:「行政實現的是公共利益。」「自治行政,行政訴訟的審判——也就是行政法,系19世紀的產物,與任何新生事物一樣,它是最具生命力的法律領域,可稱之為『擴大的國家活動的法律』。」「行政法是社會的法律,在將來社會主義的福利國家中,如我們所料,民法可能完全融合在行政法之中。」
在關於教會法的論述中,拉德布魯赫對教會法和國家法之間的關系、天主教會法、新教教會法、國家教會法進行了闡述和分析。
❸ 法學導論的作者簡介
古斯塔夫·拉德布魯赫(1878—1949年),生於德國北部呂貝克內堡鎮的一個農民家庭。1892-1898年間,拉德布魯赫就讀於凱特琳中學。中學畢業後,1898年來到慕尼黑大學學習法律,後轉至萊比錫大學。1990年又轉至柏林大學學習法律,一年後離開大學,在呂貝克實習。之後在李斯特門下攻讀博士學位。1903年在海德堡大學通過大學講授資格論文。此後的幾年裡,他以私人講師身份講授民事、刑事訴訟法,隨後講授刑法、刑法改革和刑事政策。
1908年,拉德布魯赫當選為海德堡市委會的社會民主黨成員。並於第三年任海德堡市委會委員。四年後應聘擔任科尼斯堡大學的副教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拉德布魯赫參與其中。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拉德布魯赫任基爾大學教授,主講刑法和法哲學,其間加入了德國社會民主黨。1920年當選為社會民主黨的國會議員,1921-1922年間出任維爾特內閣的司法部長。之後再度出任施特澤雷曼內閣的司法部長。1926年拉德布魯赫重回學校,先於基爾大學、後於海德堡大學執教。1933年,因納粹分子迫害,拉德布魯赫再次離開講壇。1945年拉德布魯赫重返講壇,並被委任為海德堡大學法學院院長,重組法學院。1929年11月23日於海德堡逝世。
❹ 拉德布魯赫的個人歷史
古斯塔夫·拉德布魯赫(Gustav Radbruch,1878年11月21日—1949年11月23日),德國20世紀最偉大、影響最深遠的法哲學家和刑法學家之一,他一生著述等身,涉獵廣泛,曾兩度出任魏瑪共和國司法部長,又長期遭到納粹政權的排擠和壓迫。他的法哲學原於新康德主義哲學,是海德堡學派在法哲學方面的代表人物。
拉德布魯赫的法哲學來源於新康德主義。這樣我們就可以理解19世紀下半葉所產生的整體願望,他要求對康德的認識論進行更新,並使所有的單個科學理論都結出豐碩成果。因為康德哲學即使在今天,特別在法哲學范圍內仍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所以在這里有必要提及,新康德主義涉及哲學史中一個階段的結束。通常新康德主義被分為兩個分支或者兩個學派,即馬堡學派和海德堡學派(或稱巴登學派、西南學派)。 拉德布魯赫對新康德主義的接納,受到了海德堡學派的代表海恩里希·李凱爾特和埃米爾·拉斯克的指引。
拉德布魯赫(1878-1949),對於國內專業領域人士來說,早已耳熟能詳。詳細敘述他的履歷也已有不少專門的文章,故此處復述實無必要。不過,拉德布魯赫的基爾歲月,在很多介紹中卻大多一筆帶過,而事實上,基爾是拉德布魯赫學術和政治生活的起點,在這里,他徹底結束了他的15年講師生涯,也是在這里,他加入了社民黨,正式步入仕途,進入首都柏林。他在基爾大學教學期間的講稿,雖未收入其死後由其學生Arthur Kaufmann主編的全集,卻也有專著對其手稿加以整理和論述。 拉德布魯赫1878年生於Lübeck,富有的商人之家。20歲時,他開始法學學習。4年之後,即開始博士階段。當時,他可謂是以一個天才的形象出現在法學界,僅用一年即通過了博士論文,隨後開始教授資格論文。但是,快速的學習進程之後尾隨的便是學術生涯和思想的遲滯。兩篇論文於今並無太多學術參考意義。從1904年到1910年,他一直停留在講師身份階段,雖然1910到1914得到教職,卻不過是非公職的編外教席。然而,這未嘗不是好事,外在的沉寂對應的內在知識和思想的沉積。在此期間,他吸收了西南德新康德主義的思想,特別是從海德堡大學當時的巨擘,馬克斯·韋伯,以及冉冉升起的哲學新星拉斯克那裡獲得啟發,1910年,他寫就《法學導論》,一書成名,到1980年該書已經印至第13版。1914年,他完成了《法哲學的基本特徵》,該書是其後來揚名學界的《法哲學》的前身。
1919 年,一個特殊的年份,拉氏終於得到基爾大學的任教邀請,只是最初並非如他所願,卻是個公法方向的教席,這顯然同拉德布魯赫的專業范圍不相一致,但在他獲得科隆大學的邀請同時,他總算同基爾大學院方達成一致,正式成為刑法學和法哲學的教授。 現在,經過15年的沉潛,拉德布魯赫終於在教職論文之後,從他所自嘲的「講師病」中痊癒。從此,他開啟了自己人生中可謂是波瀾壯闊的基爾七年。
魏瑪是個狂飆突進的時代,身處基爾的拉德布魯赫,其實正處在革命的火山口上。是時,反對柏林政府的卡普政變,從基爾開始發難。1920年3月,身在柏林的拉德布魯赫一聽到這個消息,即刻趕回基爾,同赫爾曼·黑勒一道,號召總罷工中的工人們,在佔領了帝國造船廠之後,要武裝起來行動。可是,拉德布魯赫和黑勒多少有些天真地想要就停戰與當時的軍隊首領Konteradmiral von Levetzow談判, 卻被投進監獄,險些喪命。然而,雖然遭此厄運,在政變被擊敗後,拉德布魯赫卻力勸工人,莫要作情緒性的報復和發泄。同年3月24日,他為政變中的25個犧牲者寫下了著名的墓前悼詞。而且,正是在這一政變中,拉德布魯赫在社民黨中贏得很高聲望,得到了進軍帝國議會的門票,從1920年到 1924年,他成為帝國議會的議員。期間,他兩度成為帝國的司法部長。直到1924年,重新回歸學術生活的願望壓倒一切,他遂放棄仕途,全身心致力於基爾大學的工作當中。 1926年夏季學期,拉德布魯赫成為基爾大學法學院的院長。
隨著他1926年他接受海德堡大學的教席邀請,拉氏的基爾時代正式宣告結束,但是,基爾大學法學院在拉氏時代結束的同時,又迎來了康通羅維茨,盡管這一時代很快就被納粹的魔掌擊碎。
❺ 法學導論的藝術特色
一個值得特別提出的是拉德布魯赫詩人般的語言。在其著作中,哲學的思想和詩人的語言似乎是被有意識地糅和在了一起。他不僅不為概念和抽象的思維所羈絆,而且還使既有的概念更鮮明生動地表達他的思想。這種把語言文字的要求、恰當的寫作方式和清晰的思想表達天衣無縫地成功搭配的語言風格,比那種現今大多數法學著作所採用的形式抽象語言,更適用於東亞人。
❻ 古斯塔夫·拉德布魯赫的介紹
古斯塔夫·拉德布魯赫(1878-1949),德國著名法學家。法律思想家、哲學家和社會民主主義者。師從刑法改革家弗朗茨· 馮·李斯特,在柯尼斯堡、基爾、海德堡諸大學擔任過刑法和法哲學教授,1921-1922年和1923年任魏瑪共和國司法部長和《德意志通用刑法典》的編纂者,1933年由於政治原因被解除公職;1945年重新任命為海德堡教授,並擔任法學院院長,參與大學重建。其代表作有:《法學導論》、《法哲學》、《社會主義文化論》、《德國通用刑法典草稿》、《論刑法的優雅》、《英國法的精神》、《犯罪史》等。
❼ 法學導論的作品評價
拉德布魯赫的學生、德國著名法學家考夫曼:「這部法學入門必讀書,是以一種如此自謙的手法寫成,從而使其讀者,特別是年輕的讀者,一點兒都不會感到他所面對的是『理論』。」
❽ 法學導論的作品影響
《法學導論》是拉德布魯赫除《法哲學》外最負有盛名、最有成果的一部著作。自1910年問世以來,被譯成日文、俄文、西班牙文和波蘭文等多國文字,一再被再版,至今,這該書已經發行了13版之多。該書正如考夫曼所言有兩大特點:「其一,拉德布魯赫獨到的理論。他是最先發展了法哲學實質內容的法哲學家之一。其二,拉德布魯赫頗令人稱道的語言,在他的內心深處,不僅不為概念和抽象的思維所羈絆,而且還使既有的概念重新面對實際。」(原書考夫曼中譯本序言第2頁)拉德布魯赫寫作此書的目的,正如他在《法學導論》初版前言中所提到的,因為過去他本人作為一個未來的法律工作者喜歡讀書但又沒有合適的書,所以他要給正處於職業選擇階段的未來的法律工作者提供一部導論,一部人們有理由期待的導論:一部法律科學的理論。
拉德布魯赫由哲學上的兩元論所闡發的實證相對主義法律觀念促成了相對主義法學的產生,成為人類法哲學思想的一種繼續和發展。運用這種實證的兩元主義方法、從新的角度對正義的本質進行探討,他認為正義理念是人類本身生來就具備的,但由於社會和歷史發展階段與條件的局限,又不必然時時處處都能存在。但人們可以渴望和要求它、宣揚和實踐它,並且鍥而不舍地創造一切條件最大限度或最終去實現它。這不僅給世人留下了一種思想理論和方法,而且還樹立了一個具有堅定信念和博愛胸懷的思想家榜樣。
❾ 法學導論的介紹
《法學導論》是德國法學家古斯塔夫·拉德布魯赫的代表作之一。《法學導論》是拉德布魯赫《法哲學》之外最負盛名、最有成果的一部書,由於它具有「科學的法律思想和詩人般的語言」,多次被再版並有數種文字的譯本,享譽世界。1古斯塔夫·拉德布魯赫的《法學導論》於1910年第一次問世。拉德布魯赫在該書的序言中提到,寫作此書的目的「恰恰是他30年以前就想要讀的書」,為「處於職業選擇階段的未來法律工作者們服務」,即人們有理由期待的一部導論:一部法律科學的理論。他的筆法謙遜,使他的讀者,尤其是年輕的讀者,感到親切。使得無數的法律工作者收益頗多。這本書奠定了拉德布魯赫在法學界和哲學界的大師地位。拉德布魯赫作為一名現代法哲學的先驅,採用不同於其他法律的抽象形式對於法律的基本問題進行討論,通過引征不同的社會現象和文化體系,對於法律的實質內容進行了論證。他以簡練優雅的文筆和深邃敏銳的思考,對於法律思想的基本問題作了獨特的深入探討。在這本著作中,拉德布魯赫有系統地闡述了對於法律的價值相對性的主張,嘗試以全新的角度解釋法律的內在價值,修正自然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