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盈虧
⑴ 道德經有一句話 我不明白 懂的人請進來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讀譯]天下人都知道因為美而認為是美,自己產生了丑。都知道善就是善,不知道善待自己。有和無彼此相生,難與易的相互成就,長短也是相互比較而出,高下滿盈相當,音和聲相互協調而成,前後相隨而韻。所謂永恆,聖人以無為而為處事,實行不言的默化教育,尊循天地自然規律,不強行規范其生長,一切按照自然法則的生長,扶持萬物成長不據為已有,為萬物成長而不恃所能,因為不居功強求,反而是功績隨道永存。
[讀感]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知美而為美,為美而美,斯惡已,極致論,對今天下之人,終日豐胸染發,追求奇異服飾,而謂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恨自己不能器,不夠美,倘若你夠美了,但以為傾盡天下,美不勝收,獨不知其心而惡已,便有自古紅顏多禍水之嘆。有些東西,看著是好,但若能保持些距離,則可獨善其身,而為美麗留一份空間。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每個人都要學雷鋒,若不懂得照顧好自己,便也做不了多少好事,知善為善,不知道善待自己,換角度思索,人知善而求善,自己獨不知為善,惡了自己終不得其名。善惡相生,有無相生,有了有,但顯見無也,無欲則剛,是否可為有。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這句話不難理解,說的是一個人生道理和自然法則,有相對於沒有,相互依存,共存而相生,難與易相較方見分曉,長短相互對比,高上自比盈虧,音樂要各諧有致,前後相隨,這自然是大自然的常理,謂之為恆,自然是精到。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這句話稟承上句,便是說聖人處理循恆理,行無為之事,一切萬法自然,用實際行動來教化人,天下萬物生而始,而生而有,有才不驕,有所恃而不為,有功不居,正因為不沒有求,自然沒有失,相比無欲則剛即從此理。
老子在第一章說名與道,可名,可道,非常名,常道,要人不拘於名,道而崇於自然,追求人生的自由縱橫境界,不要為一見一識所蔽,那這第二章,所要說明的中心便是,言傳身教,有自然法則,得失之間泰然處之。老子哲學的中心思想也便於此了,其實這世間的東西,如果不是有那麼多的得失之念便也不會有這么多的煩惱苦楚,參透個道理,便會少了一些個煩惱苦楚吧!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讀譯]產生萬物依道,萬物的生長成長則依德,形成各種形狀則是物質結構。因此萬事萬物都是尊從道的原則去創造,依據德的要求去完善。道的尊崇,德的貴胄,不是因為被封被命名而是自然規則自然如此的法則。如此依道創造,依德去完美完善。使萬物成長產生,成長完善,出生,成長,發肓,完善,愛護養育。促使其成長不據為已有,把持著成長不自私,養成了也不自居不恃其能,這就是最深的「德」。
[讀感]這是老子宏觀論述萬事萬物的成長,進而講述一個宏觀人生。或許每一個物質,都是依據他自己的特性來去成長,但這種成長,產生,消滅切需要遵循一定的規則,這就是道,依照天道去創造,依照道德的准則去成長完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那是依照在天道的規則之下。
一個社會的成長,個人地們與社會地位,都應該有一定的規則,他不應該你佔有我,我佔有你的形式,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支持我,我支持你而不互相約束。大家好都是真的好,這一句廣告語引起很多人的共鳴,因為這就是玄德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人不能只為了自己的所得而付出,當然也不能一味的付出而縱容,不計較得失,但要勸誡著尊守玄德,依天道創新。中國北京奧運能夠獲得廣泛認同,其實就是延續了依道而創。創新必須有基礎,不能太過脫離實際,違背道的法則創造出來的東西,不能長久,只是一時的精神快感,快感之後,便是失落,不真實。
看世間人,名來利往,周而復始,也是一種過程,一種體驗,只有更新的創造和更好的完善才有長留的價值,一時的名利榮譽都只不過一種精神生活的點綴。最大限度的發揮自己所能,不需要有得失負擔,如此無為而無所不為,實在才是活得自由,拼的輕松的最好的人生。
⑵ 老子的《道德經》中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呀是沒有感知力的(對什麼都麻木不仁),它高高在上,不過是把這世間的萬事萬物當作螻蟻罷了。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道德經里的聖人,不是那些無所不知 ,無所不能的人。文中的聖人指是“王",即統治階級。在《道德經》中“王,邦、國"等字出現的比例是相當高的,因此,我才認為應當把“聖人"解讀為“王“。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這句話的重點在“不屈"一詞,一直以來“屈“都被解釋為“枯竭“,但我認為最正確的解釋應該是"虧“,繁寫體的“虧"。虧,氣不足為虧。與月亮盈虧之意同。不虧:圓滿,充實。
有朋友在評論區留言,問多言數窮怎麼解讀,我本來已經回復了,但又怕其他朋友沒看到,就重新編輯發出來。
這句的含義與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的意思差不多。
⑶ 太上老君的人物理論
道教宇宙起源說
《清微三品大乘度劫真經》:現今宇宙生成之前,虛無之里寂寞無表。無晶無光無經無維。虛無的本源是道,道產生了物質的基本,道貫通物質的內外,本身就具有無限的創造力,在無限里永恆存在,他是道的基礎,絕對的真實,生命之本,自然的靈魂。是一切物質的主宰和本源。在穆斯林的心中,他就是真主安拉。在舊約聖經里,他就是上帝耶和華。在印度教里,他就是梵天,在中國文化主流的思維里,他的形象就是元始天尊。在薩滿教里,他就是長生天。 元始造物立心,先天始兆。於空瀚之中,玄虛之處,消息化機,氤蘊融熔,陰陽五行造化其形,萬神開始生於無極之中,時玄景未分,在空洞之際,天光冥遠。浩漫太虛中,物化盈虧相生相剋,若浮若況,五行分更,倘恍渺忽,汨沒紛紜,先天神祇飄盪無憑。萬物銷鑠咸滅。時無極聖眾、真神仙佛、祖玄高真,一切不壞法身,遇此劫會,被混沌銷鑠,漸喪其神。 如果神形互化,就會永失無存,拔盡本根。萬眾只有仰靠元始祖尊開創新宇,託付真身。 道教宇宙形成論
道的實現者-元始祖尊憐憫萬世苦行,累劫良因的無極聖眾,於是現運神通,攝眾聖道,藏於萬氣祖根里,納於粟米之中,於無極的收束之中,六電之氣翼其真,祖氣護養潤其神,積七千餘劫,太極經咸應度,新的宇宙形成,無極聖眾始布滿太極。 道教造物主論
《易經》:「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元始祖尊在宇宙萬物產生以前就已經存在,他的本體是永恆的,不滅不壞的。即使現今宇宙毀滅,也絲毫不受到影響。元始祖尊宏威微妙,化虛無成萬象,慈愛有情,運陰陽養萬物。萬物繁盛,始有盛衰的過程,推陳出新。因為他的演化,宇宙星空方能形成。六合之內,五行(金木水火土)元素相輔相成,萬千世界千姿百態,我們這些生物,全靠他在天天牧養。他就是道,就是我們的根,億萬靈性最終的目標,就是回到元始祖尊的源,參與萬千世界的共循環。 現今宇宙是從無極中收縮後爆炸膨脹中來。光陰如梭,膨脹經過八表之外,漸漸始分。各種物質相斥相吸,逐漸成為奧瀚微妙的太極世界。 道教宇宙論
現今的宇宙在大爆炸以後以臨界速度膨脹,經過變化,宇宙內形成了無數的星系,在無窮維度的空間。現今的宇宙仍在膨脹,無極聖眾領悟無限深奧的演化,成為宇宙中時空和物質的主宰,而他(她)們的力量已經能夠滲透無窮的時空,隨意構造變化任何物質,於是幻化成完美的神人形象,形成以玉皇至尊為主的團體,服從元始祖尊的意志,在浩瀚廣漠的宇宙中創造生命,播種智慧,陶均萬品 。 大羅天形成論
形成元始祖尊與不同時空的諸聖天尊,游歷於洪荒宇宙,創造神祇最佳的生存環境「大羅天境」六合三十六天三界樂園,元始祖尊與混沌宇宙的祖母,宇宙最奧妙美善的無極聖祖太元聖母用了約一百劫的時間,開辟了新的時空,營建了玄都玉京聖界,以便氤氳智慧,度化天地精華。道教謂玄都玉京由十二個過程建成。 是時無天無地,幽幽冥冥,靈文暗睦,運推自來,為萬氣之根,空 洞結真,氣清高澄,成天廣覆,倏剎自玄。 是時二象分儀,開張厚載,一時成型。 是時三千六百日月,一時同明,照耀諸天,無幽不砌。 是時上聖大神妙行天真,無鞅數眾,朝禮玉庭,玄行太空,贊詠靈文。 天發自然妙樂,百千萬種,一時同作,激朗玄宮,上慶神真。 百詠空生,十方宮商相和,皆成洞張。 璇璣停關,星宿不行,天無晝夜,四運齊晨。 紫雲吐琿,流麗諸天,一切萬物,普受光明。 春夏秋冬,不暑不冰。氣流柔和,神奇興盛。 五鎮安立,玄教無窮。 是時玄下七寶神奇,以散諸地,資生兆民。 七寶奇林,一時空生,光明垂蔭,彌覆十天。(見《無上秘要》 卷二十四《天瑞品》引《洞玄赤書經》) 玄景始分,化為九氣,成為九真皇,居於三清境,三清境各置八帝,成為三天二十四帝。後來,東王公、西王母從氣而化生,各置宮第,於是又有了營衛職官。 生命起源混元之時,元始祖尊於虛無之中,基七耀三恆,秉天然之胤,結成未回之霞,運混沌合鴻蒙溟熔。博覽執臻,過數劫,終成圓體天球。經三萬度,由子入丑,大氣初凝。玄風漸鼓,最初的地球大氣層中充滿塵埃,天水地火不相容。元宰陶鈞,凝結渾灝,環轉周旋,如是輪轉,經三萬度,無所停息,轉轉不已,漸次陶鈞,陰陽初判,混沌始清。大氣層中塵埃累落漸結為地。維重為濁,綱維八極,粗者為峙,清者為流。靡終靡極,或載或成,無疆之化,天地成能。
在開天闢地的過程中,天地的運行瞬息萬變,撲朔迷離,元始祖尊與玉皇、斗母、東王公、西王母等祖尊顯示出無窮的法威,無所不在的主宰力量,運驅陰陽二氣,造就江河湖海。地球的磁力場、大氣層、電離層也在眾神尊的衡制下,擋阻了宇宙射線的絕大部分,地球兩極開始定位,自轉穩定。有利於產生和保護地球將有的生命。 元始天尊於是在大羅天境玄都玉京里籌劃生命存活的綱領。
古時,元始祖尊在大羅天境,玄都玉京中。放無極光明。照無極界,聚集無極聖眾,誥示無極聖靈:「將於太極世界成就真善美樂的智慧,孕育以眾神為模體的生靈」。眾神無比歡喜,都以無比崇敬的心情頌詠天尊:「天地玄宗,宇宙本根,包羅天地,養育群生。萬神朝禮,誓忠精誠。堅決擁護」。於是元始祖尊在太易大紀中於本體里分化大道根源,大道靈魂的九慶紫元,分化成靈寶天尊。 生命形成
在太易大紀里,靈寶天尊御衡萬物之生機,鈞調配製,於萬千無機分子內和成了有機分子。一切生物都起源於最初的有機分子。這種有機分子太小了,肉眼看不見,幾乎沒有,所以取名為幾。幾這種有機物飄進水中,得水而活,膨脹變長,然後斷裂繁殖,所以起名為斷。斷是最初的微生物,經過幾億年的演變,形成了千姿百態的生物世界。(雲行雨施,品物流形。) 生命發展
生命要進步就要順應大自然的規律,諸多古紀的生命形態因難以適應地板運動和氣候的變遷而滅亡。直到晚三紀哺乳動物動物時代,五百萬年前靈長目動物古猿出現。他們的大腦雖比猩猩大不了多少,但已是用後腿行走。古猿為適應生存而使用工具,最後發展到製造工具的猿人,語言的溝通使猿人從條件反射、本能生存進化到產生思維。思想使猿人進化成智人。根據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規律,聰明的動物有更多的機會活得長久,將他們的基因和生存本領傳給下一代。到距今十萬年時,人類大腦質層增加厚度,成為發揮天賦本能超越一切動物的半神。《靈寶經》:「天上混無分,天氣歸一身,善成自然人。」這都源於一點道的自然靈性。 生命意義
道德天尊是大道在世間傳播的始祖,他的慈愛化被萬方,促進天地生機勃勃,他的本體就是元始祖尊。他的意志就是大自然變化的法則,規律。天地的秩序。大至宇宙天地,日月山河,小至花草樹木,昆蟲泥沙。無有不受他的恩澤的。他的恩惠網羅萬象,無窮無盡,世間文明都是由他派生並發展演變而來。
《南華經》言:自然全體彌漫著生命,這種從盎然生意化為創造神力向前推進,即能巧運不窮,一體具化,恰如優雅的舞蹈,勃力內轉而秀勢外舒。自然是一個生生不已的創作歷程,而人則是這一歷程中參贊化育的共同創造者。所以自然與人可以二合為一,生命全體更能交融互攝,形成廣大和諧(流沙河所著《現代版莊子》)。 在道德世界中,古猿從自然世界進入人類世界。人類世界是思想和組織的世界,是儲存起來的知識。肉體凡胎內寄託著魂魄。魄是氣質、精力、體魄,動物屬性,靠食物轉化能量增強,產生慾望。魂是天宇大地靈氣的結合,是父母精血,是人體內五行相生,相互運動產生之精華,情義屬性,最終目的是茁壯升華,回歸宇宙大一統的物質屬性,魂魄相互影響制約。大自然造了人,人就是小自然。人體秉承魂魄運動生命,魂魄與大自然互相感應,同步循環(《智圓行方》)。當人的精神把靈魂引向無限美好的時候,我們的精神回歸宇宙的整體,我們的靈魂與宇宙在一起運動。我的分子在宇宙的和諧中,我變成了千千萬萬的宇宙分子,這些分子有我的基因,我的存在,與廣闊無限的宇宙結合,我的分子成了永恆的。凝聚時又成回舒適快樂的精神。依聚在宇宙的根源,大道的光明裡。道的根源是無窮無盡的,他的本體智慧形象就是元始天尊。 天地秩序論
太極界秩序的開端,人為萬物之靈的半神,累劫經生,靈魂不知何去何從,無由解脫。靈寶天尊憫咸憂測,於是五行聚精,化五方五老梵氣天君建宰五方。闡演靈章運化乾坤,以拔度天人利濟群品。燮理陰陽,化形十方救苦天尊傳玄文心印,廣布閻浮流傳濁界,建築冥剎,以挽救幽魂。設九獄護衛人道。九獄分別是:酆泉獄主攝天魔、衙泉獄主攝不職典祠、黃泉獄主攝山魈精魅、寒泉獄主攝江湖水怪、陰泉獄主攝血食邪神、幽泉獄主攝山林毒惡、下泉獄主攝古伏屍、苦泉獄主攝師巫逆鬼、溟泉獄主攝刑亡橫死(《無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 )。
開上清境益證神仙,以衍無疆,廣被遐裔(《太上洞玄救苦拔罪經》)。
這偉大事物的存在全賴靈寶祖尊的開啟。在這其間,靈寶祖尊幾歷堅辛,慈善有情,無怨無悔地關懷護愛著人類。這時,元始天尊考慮到人類要生存發展,必需正確運用智慧,有秩序系統地生存,以使生存環境不會枯竭, 使人的靈魂最終可以快樂、安詳、輕松、舒適、完善地回歸時空之源,參與宇宙共循環。成為幫助玉皇天尊平衡六合的神明。於是元始天尊在太初大紀里分化,成為道德天尊。 也就是說,靈寶天尊是太極秩序的創造者。 人類秩序論
人的行為自己決定,並為其後果負責。當慾望影響思想去實施丑惡時,就會在靈魂中形成惡執,使靈魂污穢暗濁,當肉體機能停止時,靈魂就會分解,在異時真空的壓強里被滲透挫磨。直到靈魂濁壞因子消磨除盡。作惡越深所受挫磨越重,時間越長久,靈魂越痛苦。靈魂濁壞因子消磨除盡後,才可回到冥府繼續修行上升三界的知識。靈魂從父母精血,母親孕育,環境培養造就,代代相傳。因此優生優育,善待孩子,正己復禮,孩子的未來才有光榮與幸福。自己的基因延續才有價值。 道德祖尊揭開了文明的篇章,他使人類從個體生存轉向社會生存,並使人類的動物原始性規范於社會倫理化。引導人類走向光明。他是宇宙三界的奠基者。但是在社會群體里,人與人的動物慾望在交織、碰撞甚至廝殺著。弱肉強食,幸福與痛苦並存,人在慾望斗爭中走完人生。在這令人眩目的過程中,團體慾望的高度沖突隨時可能毀滅社會。為了防止可怕的暴欲產生引發災難,道德天尊與玉皇攜手不同時空,玉皇成立太極界六合八表,三界十方,四生六道最高政權,管理三界的運行,神仙佛聖,精靈神仙的走向。道德祖尊和祖尊聖者則在世間流傳下道德倫理,使人的性情慾望在道德的旗幟下逐漸聚集起來,將人的慾望進行社會善惡標準的劃分。對哪些有害社會的思想與行為採取不同形式的壓抑和監控。這樣,一個三角形的穩定結構在社會上樹立了起來,這就是天理、國法、人情(四川人民出版社《我能得到什麼》《人是什麼》《我想要什麼》)。 在中華文明浩如煙海的書籍中,在國外被最為廣為翻譯和閱讀的一本書要算是《道德經》。《道德經》中所說的中心思想是:「道」,而「道」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的意思雖然比較難明白,但我們可以說「道」的意思是「自然」。
道家認為,個人不應該反對「道」,而是要順從於「道」,按「道」行事。爭權奪利是荒唐的,也是非常不道德的。「道」是不敗的,人應該順其道而行。道家認為水是非常柔弱的,心甘請願地向低處流去,即使遇上最弱的力量,也不表示反抗,然而水卻是不可摧毀的。反之,最堅硬的石頭也有被水擊破的那一天。對於個人,樸素和自然是值得贊揚的。暴力應該被避免,人應當清心寡慾。人不應該改變世界,而是要尊重世界。
對於政府,無為而治政策是最聰明的方針。通過更繁復的法制或是強制實行法制,通常是使事情便得更糟。高稅賦和戰爭都和道家的哲學精神相違背。《道德經》的影響巨大。這本書的篇幅很短,中文不到6000字,但其思想的內涵卻是極其豐富。在中國,雖然儒家思想是中國歷代哲學的主流,不過儒家的哲學中吸收了道家的很多思想,儒家還是很尊重道家思想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多元的動態的體系,學派紛呈,內外互動,多姿多彩。而在諸子百家之中,地位最高、影響最大的兩位思想家,無疑是孔子和老子;滲透最深、流傳最久的學派,無疑是儒家學派和道家學派。儒道兩家相比,儒顯道隱。儒家名聲顯赫,在兩千多年中居於社會思想文化的正宗和主導地位,是政治、教育和道德領域的指導思想;道家崇尚自然無為,與社會現實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具有隱士派和浪漫派的風格,在大部分歷史時期處於在野的地位,但它形成一股強大的潛流,擴散到社會文化生活各個層面,凡有儒家的地方便有道家與之對待和互補。我們可以說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是陽儒陰道,外儒內道,道中有儒,儒中有道,自為而相因。假如只有儒家而沒有道家,中國的傳統思想就會失去一半光彩。林語堂說:「道家及儒家是中國人靈魂的兩面。」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儒道互補。
太上老君是道教尊敬的宇宙至尊之神。老君的信仰,始於東漢。東漢的祖天師張陵(後來的張天師)設天師道,尊為老子為太上老君,後稱「太上道德天尊」。謂其生於無始之時,無因而起,是萬物之先,元氣之先。
⑷ 老子說的"微明"具體是什麼意思有什麼意義
的確「微明」有擒縱捭闔之意,其實原意本來就涉及人性,軍事是衍生物。不過要深入理解,應從全文出發,並參考前人的註解。
「微明」全段如下:
「將欲弛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予之。是謂微明。柔勝剛,弱勝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道德經·第36章》)」。
晉人王弼註解「微明」的今譯為「由以上幾點,而測度之自能明白到很微妙的地方」。
我覺得王弼的見解只是蜻蜓點水,反而在漸西村舍刻本的《老子異》有好多很好的註解。在這里,無法一一抄出,我把〈純甫〉注的論述摘出,以備分享,這論述甚為奧妙。
============================================================
將欲雲者,將然之辭也。
必固雲者,已然之辭也。
造化有消息盈虧之運。
人事有吉凶倚伏之理。
故物之將欲如彼者,必其已嘗如此者也。
將然者雖未形,已然者則可見,能據其已然。
而逆觀其將然則雖若幽隱,而實至明白矣,故曰是微明。
柔之勝剛,弱之勝強,正此理也。
雖然謂之微明,則微而明可也。
明其微而不可也。
何謂微而明?
韜此理以自養靜深殮退優游自得,如魚之不脫於淵是也。
何謂明其微?
炫此理以示人,啟寡招尤,借寇晦盜,如以邦之利器示人是也。
莊子胠篋蓋明此意。
利器,兵也,設喻之言。
蓋微明之理,聖人用之則為大道。
奸雄竊之,則為縱橫捭闔之術,其害有甚於兵刃也。
故聖人喻之以利器雲。
============================================================
上述推斷得較全面,微而明可以,明其微不可,也就是寓意深藏不漏,使敵人處於鬆懈狀態,然後擊之。
此「微明」之用法據〈純甫〉所說,如用於正道,應該是一種大道。如奸雄用之,則是一種利器。說白了,「微明」的用法其實在是在玩弄人性。
我個人認為「微明」正道的用法早見於儒家思想的「仁義禮智信」,用正道的方式先取信於人,只不過目的並非奪利。所以正道的用法沒有歷史記載。而且人終歸是人,色、利、欲終究永遠存在、無法去卻的,因此正道的方法無法永續地用下去。
其實,好與壞是相對的,是看用此理時的受益人是誰罷了。猶如越王勾踐卧薪藏膽,使吳王鬆懈,也是為了越國的國民啊。
其他參考資料:
http://chu.yangtzeu.e.cn/article/list.asp?id=237
http://www.hhw.com.cn/news.asp?key=43965
http://www.laozi.net/bba/viewthread.php?tid=1667
【原文】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
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將欲廢之,必固興之;
將欲取之,必固與之。
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
魚不可脫於淵,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解釋】
(1)微明:即與含而不露的「襲明」相類似的「光而不耀」(五十八章)的明,義指不引人注意或令人難以察知的明道境地。
(2)柔弱勝剛強:柔,靈敏機動的因應彈性;弱,善下之的低姿態;剛,缺乏彈性;強,驕矜強橫。柔弱勝剛強即靈動因應的低姿態可以戰勝缺乏靈動彈性的強橫者之義。
本章上半部所例示的從反面蓄勢以求得正面目標的夠取的「取與之術」是一種盪鞦韆式的局勢推動術。這種局勢推動術憑籍兩翼展開,互為憑依的靈動,因順所要干預的系統的固有震盪頻率而順勢施動,它可以通過細小作用的漸進積累使得系統震盪加劇而引發系統的突變,所以是一種柔弱勝剛強的行為機理。
(3)魚不可脫於淵,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淵」是深厚而明澈的水體,喻指柔弱靈動的行為母體;「魚」喻指深藏於行為母體之中的可出奇閃擊的剛性配備;「利器」是普遍意義上的「兵」,是行為體的有效力的憑恃。魚脫於淵相當於胳膊從肌體系統過分前伸,也就是邦之利器示人。
【譯文】
想要收束它,必須暫且擴張它;想要削弱它,必須暫且增強它;想要廢黜它,必須暫且興舉它;想要執取它,必須暫且給予它。這就叫做不引人注意的明道境地,是柔弱戰勝剛強的機理所在。魚不可以離開深厚的水體而生存,國家的有效力的憑恃不可以輕易展示於人。
【評析】
本章論述了一種盪鞦韆式的局勢推動術——「取與之術」的玄妙性、有效性;認為懂得施行「取與之術」是行為者靈動因應的內明境界的外在表現,也是柔弱可以戰勝剛強的機理之所在。老子因此主張以柔弱靈動的行為方式處世,不輕易「以邦之利器示人」。這是與「不以兵強天下」相對應的主張。我們可以看到,老子的淵中有魚,柔若水的邦中有利器,因此,柔中寓剛,以柔護剛,保有以剛作出奇閃擊的後續潛力是老子貴柔的有機組成部分。
⑸ 道家哲學名言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經》
宇宙間萬事萬物的本原,都是可以說出來的,但它不是永恆不變的本原。
2、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道德經》
世間「好」與「不好」,「善」與「不善」,都是同等地位的,是一個事物的兩面,相生相剋,互為其根;沒有絕對的「好」與「善」。
3、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道德經》
逝者如斯夫,人生猶如奔流至海的江水。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4、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道德經》
真正靈巧優美的東西應是不作修飾的,真正的巧不在於違背自然的規律去賣弄自己的聰明,而在於處處順應自然的規律。
5、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道德經》
在順境中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志得意滿,狂妄自大,反而滋生災禍,由福轉禍;逆境中百折不撓,勤奮刻苦,可變逆境為順境,由苦而甜。
6、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莊子》
欲壑難填,未來佔有不盡的財富而爭得頭破血流,甚至你死我活,為什麼不學學鷦鷯和偃鼠的灑脫呢?
7、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莊子》
做什麼事都不要絕對化,要適可而止。永遠有你達不到的東西,又何必苛求。
8、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
——《莊子》
要能認清自我與外物的分際,辨明榮辱的界限。
9、以眾小不勝而為大勝也。
——《莊子∙秋水》
小勝小敗無關大局,雖多次小敗,亦不會大傷元氣;大勝大敗則生死攸關,具有決定性意義,不可不慎。
10、 好面譽人者,亦好背而毀之。
——《莊子∙盜跖》
當面阿諛奉承他人,背後又大加詆毀,這種兩面三刀之人,是我們所應該唾棄的。
11、 物損於彼者盈於此,成於此者虧於彼。
——《列子》
有得必有失。很多人因為某些愛好和追求,從執著變成了執拗。盈虧卻是此消彼長,看似得到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失去。
⑹ 天道虧盈益謙,地道變盈流謙,鬼神害盈福謙,人道惡盈好謙。這幾句是什麼意思
此問出自《易經·謙·彖》正確、完整的原文是:
【謙】彖曰 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
【譯文】彖謙虛禮讓亨通順利。天生的道理是謙虛禮讓作風低下就要彌補,這樣能贏得崇高稱譽受到尊敬,人在社會中的職務規律是謙恭有禮就能由下往上高升。天生的道理是要減弱驕傲自滿情緒並且增強謙虛禮讓作風,人在社會中的職務規律是要改變驕傲自滿情緒並且傳播謙虛禮讓作風。祖先治理國家是懲罰驕傲自滿者並且賞賜謙虛禮讓者,民眾的規律是討厭驕傲自滿者並且交好謙虛禮讓者。謙虛禮讓者受到敬重因而能夠贏得崇高稱譽,具備謙恭有禮品質所以能晉升職位,這是才德出眾之人嚮往的終極目標。
注釋:「下」低。與「高」相對。《管子·乘法》:「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
「濟」調劑;彌補;補益。《文選·曹植〈求自試表〉》:「功勤濟國,輔主惠民。」李善注引《爾雅》:「濟,益也。」
「光」榮耀(能夠贏得崇高稱譽。);榮寵;光彩。《詩經·大雅·韓奕》:「百兩彭彭,八鸞鏘鏘,不顯其光。」 鄭玄箋:「光,猶榮也。」
「明」尊崇,尊敬。《禮記·禮運》:故君者所明也,非明人者也。
「地」地位(一個人在社會中的職務。)。《孟子·離婁下》:「禹、稷、顏子,易地則皆然。」
「上行」由下往上高升。《楚辭·王褒·九懷·通路》:「乘虯兮登陽,載象兮上行。」
「流」傳下來;傳播。張居正《論時政疏》:「明主不惡危切之言以立名,志士不避犯顏之誅以直諫,是以事無遺策,功流萬世。」
「鬼」《漢語大詞典》祖先。《論語·為政》:「非其鬼而祭之,諂也。」
「神」治,治國。《漢語大詞典》猶治。《荀子·王制》:「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載,莫不盡其美,致其用,上以飾賢良,下以養百姓而安樂之。夫是之謂大神。」王先謙集解引郝懿行曰:「《釋詁》:神者,治也。然則大神謂大治。」又《易·系詞上》:「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冒:統括;天下:國家;道:治理。)
「害」使受損害;懲罰。《韓非子·三守》:「憎人不獨害也,待非而後害之。」
「福」賜福(賞給的東西,給予的好處。),保佑。《左傳·庄公十年》: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不」《漢語大詞典》助詞。無義。用以足句或加強語氣。《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毛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
「逾」指晉升職位。漢· 賈誼《服疑》:「臣不逾級,則主位安。」
⑺ 道德經 第十章 「四達」指什麼
【原文】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釋義】本章的核心是:修心循道。而且由低到高指出了通過修持而要達到的目標。道無所謂善惡對錯。修身養性,順應不爭是根本。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是要識道,而後才是順道。道不識,以何順?以順應不爭的心態識道;以順應不爭的方式循道。就是為人處事的明智方式。比如,索羅斯利用大眾的錯誤賺錢。比如索羅斯利用制度的缺陷賺錢。都是在識道基礎上通過循道賺錢的典型例子。而巴菲特則是通過順應道的企業賺錢。我們不否認人性私利的一面。人在道面前,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因此,人只能把道放在第一位,去認識他,去順應它,從而達到自己私利的目的。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就是這個道理。在股市上,就是把認識股市做為第一位的東西,通過修身養性去更好的順應市場,從而達到自己獲利的目的。如果以盈虧做為看待股市的重點,則是逆道而為。是本末倒置。賠錢是必然的。這里需要注意的是:人的思想和行為往往是一種習慣。要想很好的識道循道,就必須好好的修身養性。持之以恆,修持不斷,方能逐步提高識道和循道的能力。
⑻ 孔子與道德經
《論語》
⑼ 莊子為何能與老子並稱「道家之祖」
因為莊子是也道家的信奉者,他不但繼承了老子的道家思想,還在老子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增加了自己對道家的看法。
著名的《道德經》就是老子寫的,是我們道家思想的集成。老子認為道法自然,應該無為而治,他認為世間萬物都有它的規律,人們不應該強行更改,因為什麼都不要做,順其自然。當然他說的什麼都不做並不是真的什麼都不做,只是告訴人們不要做返自然規律的事情。
他們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統一性,所以莊子和老子並稱為“道家之祖”是名副其實的。一個是道家的創始人,一個是傳承者,他們對道家的貢獻都是偉大的,在當時百家爭鳴的局面,他們的這種豁達精神,不僅影響了他們那代人,對我們世世代代的子孫有具有非常寶貴的意義。
⑽ 這是哪個書里的 叫什麼 什麼意思 越詳細越好
老子的道德經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天下人都知道因為美而認為是美,自己產生了丑。都知道善就是善,不知道善待自己。有和無彼此相生,難與易的相互成就,長短也是相互比較而出,高下滿盈相當,音和聲相互協調而成,前後相隨而韻。所謂永恆,聖人以無為而為處事,實行不言的默化教育,尊循天地自然規律,不強行規范其生長,一切按照自然法則的生長,扶持萬物成長不據為已有,為萬物成長而不恃所能,因為不居功強求,反而是功績隨道永存。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這句話不難理解,說的是一個人生道理和自然法則,有相對於沒有,相互依存,共存而相生,難與易相較方見分曉,長短相互對比,高上自比盈虧,音樂要各諧有致,前後相隨,這自然是大自然的常理,謂之為恆,自然是精到。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這句話稟承上句,便是說聖人處理循恆理,行無為之事,一切萬法自然,用實際行動來教化人,天下萬物生而始,而生而有,有才不驕,有所恃而不為,有功不居,正因為不沒有求,自然沒有失,相比無欲則剛即從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