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養成體系
Ⅰ 影響道德養成的因素有哪些
衣食住行是小環境,家庭與地區風俗是中等環境,國家與社會氛圍是大環境,教育,包括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是關鍵。
內在的講,仁智勇信嚴,五德共同進行。
Ⅱ 考研政治道德養成的根本手段
一、道德養成教育的基本機制
眾所周知,道德是社會調控的基本方式或手段。道德又是如何人們行為的呢?有學者指出,「實際上,道德觀念的形成,道德作用的發揮是通過自律(個人內心價值選擇)和他律(社會輿論、傳統習俗)相結合的機制來實現的」〔1〕。筆者認為,道德養成教育的基本機制是自律機制、他律機制以及自調節機制。
1.自律機制
馬克思曾經說過,「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2〕所以,自律機制是道德養成教育的首要的基本的機制。道德從根本上來說就是一種自律規范,強調人們自覺遵守,自覺承擔起對社會的責任和義務。所謂道德自律機制,就是指導、幫助個人實現道德自律的一種內在心理活動結構。在這種機制下,道德主體能夠適應社會組織的要求和自身發展的需要,開展道德自我評價、自我反省、自我激勵,積極、自覺、主動地約束、限制、調控自己的思想、行為,以符合社會道德規范和道德原則的要求。道德自律機製作為個體道德自我約束、自我激勵的一種機制,是道德主體高度自覺的表現。
2.他律機制
他律是相對於自律而言的。筆者認為,道德既是自律,也是他律。所謂自律,主要指促使行為主體自覺依照道德規范進行自我對照、自我踐履、自我反省、自我提高的道德良心、內心信念等,是不受任何外在因素影響的自我意志行為;所謂他律,主要指歷史沿襲下來的傳統習俗、現實社會的公眾輿論以及廣泛存在的紀律、規則、守則、條例、公約等規范形式。所謂他律機制,就是指促使道德的規范約束作用得以實現的一切手段、形式的總和。例如,各種道德教育、輿論監督、道德評價、道德懲戒等,都是構成道德他律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律機制是保證道德發揮作用的外在強制機制,是道德養成教育的重要機制。
3.自調節機制
自調節機制是一種不同於自律機制的道德養成機制,我們不應把二者混為一談。自調節機制是從系統論中借用過來的道德養成機制,也是調節道德行為的基本機制。
自我調節是個體道德發展的重要內在心理機制。這種調節能保證個體在沒有外部監控和壓力的情況下獨立自願地遵守道德准則。自調節機制,作為道德養成的基本機制,就是促使行為主體作出自調節行為的諸如自然萌生的道德責任感、義務感、使命感、神聖感之類的道德心理活動、價值體認活動及其結構關系,是指在道德生態系統中,保證道德生存、發展、提升,實現系統自我平衡、自我更新、自我發展的內在機制。
二、道德自調節機制與自律機制的比較
1.自調節機制與自律機制的密切聯系
自調節機制與自律機制同為道德養成教育的基本機制,彼此有著密切不可分割的聯系。
(1)二者均以道德規范存在為前提 道德規范是道德調節的價值准則、善惡標准,是人們行為的參照系。不以規矩,難成方圓。道德規范的存在既是道德自律機製作用的前提,也是道德自調節機製作用的前提。即:道德規范存在是自律機制和自調節機制起作用的共同前提。它啟迪我們:不論是強調自調節機制的作用,或是強調自律機制的作用,在任何時候、任何條件下都要重視道德規范的建設,重視豐富和完善道德規范體系,使道德的觸角遍及人類生活的一切領域。
(2)二者均以主體自覺性為基礎 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從根本上說,道德是建立在行為主體自覺的基礎之上的。沒有自覺作為心理基礎,道德就不再是道德而成了法律、制度。離開了行為主體的自覺性,人們對道德的遵守和踐行就不再是自由的。道德自律機制也好,道德自調節機制也好,都要求以主體自覺性為基礎。因為,任何道德調節的行為都是行為主體的意志行為,都離不開行為主體的心理活動。特別是自律機制,更加強調行為主體的高度自覺,更加需要行為主體的自覺意志。
(3)二者是互相轉化和促進的 個人意志自覺、目的高尚的自我調節行為其實就是自律行為,這時,自調節機制就轉化為自律機制。自調節機制轉化為自律機制的前提條件,是個體在調節、改變自己行為時必須體現自己的個人意志,意識清醒,目的明確,且必須追求高尚、追求超越、追求完美,向著更高的道德境界努力。自律行為是體現個體意志的道德自覺行為。自律水平是反映社會道德教育效果、社會道德水準、個人道德品質優劣的重要標志。自律行為本質上是一種自我調節行為。自律水平的提高意味著自我調節水平的提高。所以說,自律機制能促進自調節機制。
(4)二者互不包含但彼此有交叉 首先,自調節機制的內容是不受限定的。凡是個體生活(實踐活動)所及的領域,都可能成為自調節的對象和內容。因為,自調節機制是基於個體自身道德生存發展需要而存在的,它的作用是隨時隨地的。例如,一個從差班轉到好班的差生,剛開始也許會繼續我行我素,經常逃學、曠課、違紀,破壞班集體榮譽,但是,這樣一來,他很可能遭到來自老師、全班同學的批評、鄙視、憤怒等,讓他覺得很難堪、很慚愧、很孤立。於是,慢慢地他也不由自主地調節和改變自己的不良行為,像其他同學一樣好學、守紀,不自覺地融入到這個集體而成為其真正的一員。
其次,自律機制的內容是隨人類生活范圍的擴展而不斷擴展的。自律行為是意志自覺行為,因而自律機制一般發生在已有社會道德規范和要求而個體道德約束缺失或不力,或者是尚無社會道德規范又急需道德約束的領域。從個人自律來講,自律的內容必須是社會道德規范有明確要求,且主體能自覺意識並能努力做到的內容。
再次,自調節行為與自律行為在內容上既互不包含,又有一定的交叉關系。一般情況下,凡是主體自發的行為就是自調節行為,凡屬主體自覺的行為就是自律行為。對於有些行為,既可劃歸自調節行為,亦可歸屬自律行為,如自願捐款行為、見義勇為行為等。我們看一個人的行為是自調節行為還是自律行為,主要就看這種行為是否體現了社會的道德要求和個人的道德自覺。
Ⅲ 什麼是組織意識,道德養成,政治啟蒙 和成長取向的培養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
一、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性
1.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是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在新世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順利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必須在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治國的同時,切實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把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公民道德建設的不斷深化和拓展,逐步形成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這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一項基礎性工程,對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促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全面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特別是十四大以來,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深入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呈現出積極健康向上的良好態勢,公民道德建設邁出了新的步伐。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為人民服務精神不斷發揚光大,崇尚先進、學習先進蔚然成風,追求科學、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已成為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社會道德風尚發生了可喜變化,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與體現時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觀念相融合,成為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發展的主流。
但是,我國公民道德建設方面仍然存在著不少問題。社會的一些領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惡、美醜界限混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有所滋長,見利忘義、損公肥私行為時有發生,不講信用、欺騙欺詐成為社會公害,以權謀私、腐化墮落現象嚴重存在。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解決,必然損害正常的經濟和社會秩序,損害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應當引起全黨全社會高度重視。
3.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是一項長期而緊迫的任務。面對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多樣化的趨勢,面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增長,面對世界范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盪,道德建設有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和新矛盾需要研究解決。必須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抓住有利時機,鞏固已有成果,加強薄弱環節,積極探索新形勢下道德建設的特點和規律,在內容、形式、方法、手段、機制等方面努力改進和創新,把公民道德建設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Ⅳ 簡述職業道德養成的基本途徑
1.職業道德行為養成之途徑--職業的內涵
在現實生活中;不同的勞動者從事著不同種類的社會勞動,並承擔著相應的職責。所謂農民職業,是指農業勞動者在田間從事著的農產品的生產勞動,並肩負著為人類提供生存必需的糧食之重任的職業;所謂教師職業,是指教育工作者以「教書育人」為己任,以講台為陣地,從事著傳播科學文化知識、培養下一代,使其具有良好思想品質和行為規范等辛勤的勞動,擔負著為社會培養所需的人才、提高全人類科學文化素質的光榮使命的職業。每一個有勞動能力的人,在社會生活中都要尋求一種或幾種生產勞動,通過從事這些生產勞動,獲得必要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並為社會的發展作出貢獻。職業就是人們在社會中所從事的作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合法的工作。
從社會的角度來說,職業是勞動者獲得的社會角色。
從國家的角度來說,職業是社會分工的一個部門。
從個人的角度來說,職業是為承擔一定義務並享有相應權利而「扮演」的社會角色。
2.職業道德行為養成之途徑--職業的作用
第一,職業是勞動者的謀生手段。
第二,職業是勞動者為社會創造財富,謀求自身發展和實現人生價值的舞台和橋梁。
總之,職業不僅是人們謀生的手段,而且是為社會創造財富,實現自身價值的舞台。
3.職業道德行為養成之途徑--職業的特性
專業性。在新的世紀里,科學技術的進步與普及使得越來越多的社會職業都體現著高新技術性和不可替代性,從而使得從事這些職業的工作人員都必須經過專門培訓,掌握專門的技術與技能,以提高 其職業的專業化程度。
Ⅳ 注重工匠精神培育和職業道德養成的什麼體系
注重工匠精神培育和職業道德養成的技能人才評價體系。
這句話出自國務院發回布的《國務院關於推行答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的意見》,「健全以職業能力為導向、以工作業績為重點、注重工匠精神培育和職業道德養成的技能人才評價體系。」
推進職業技能培訓市場化、社會化改革,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鼓勵支持社會力量參與,建立培訓資源優化配置、培訓載體多元發展、勞動者按需選擇、政府加強監管服務的體制機制。
(5)道德養成體系擴展閱讀:
完善終身職業技能培訓政策和組織實施體系。面向城鄉全體勞動者,完善從勞動預備開始,到勞動者實現就業創業並貫穿學習和職業生涯全過程的終身職業技能培訓政策。
以政府補貼培訓、企業自主培訓、市場化培訓為主要供給,以公共實訓機構、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下同)、職業培訓機構和行業企業為主要載體,以就業技能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和創業創新培訓為主要形式,構建資源充足、布局合理、結構優化、載體多元、方式科學的培訓組織實施體系。
Ⅵ 道德素質的養成教育的方法和途徑
道德素質的養成教育的方法和途徑1、經常開展大學生道德認知教育活動,逐漸提高道德水平。加強道德認知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素質的重要途徑之一。主要應做好以下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有關的教育專家和教育工作者應本著科學、認真的態度建立起一個系統、科學、有效的現代德育課程體系,搞好德育教材建設,保證德育教育,內容目標化、系統化、有序化;加強德育師資隊伍建設,沒有合格優秀的教師,教育是不會取得成功的。開展課內外教育活動,保證有序進行。注重運用和發揮其他的學科產生的道德內容的教育成果,向德育課堂要質量,使道德認知通過有益的教學活動變成大學生的一種自覺行為,提高道德認知能力;另一方面;應向教育者強調指出的是道德認知教育內容和方式的確定要與大學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和道德發展水平相適應,平時要注重開發和調動他們的心理潛能,以便更好的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和延展性,從而實現德育效果內化為大學生的個性品質,良好的道德習慣。教育者應鼓勵受教育者對現實道德原則以及一些相關的問題進行准確的道德評價,引導他們實事求是地看待社會生活中發生的事情,著眼於社會的發展主流,使大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判斷道德問題的能力不斷得到提高。另外教育者在設計教育程序和教育內容、方法時應充分考慮其他學科和一些學校開展的全員活動中包含有道德認識教育成分在德育中產生的影響和作用,有效的調整道德養成要素之間的和諧、統一、有序的關系,避免重復無效教育,使大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能夠主動自覺地增強道德認識能力,提高道德認識水平,提高道德認識能力是培養大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基礎。2、培養大學生在道德認知教育活動中增強道德自我完善意識,在實踐中提高道德責任感。一方面開展各種各樣有益的校園活動,培養學生自尊、自重、自立、自愛、自強不息的精神,提高參與意識和競爭意識,體驗主人翁的自豪感。這樣就能比較有效的促進大學生對人生價值的肯定,對崇高品質和人格的渴求;另一方面,要教育學生通過學習和活動自主尋找自身道德品質的惡源,幫助他們確立有效克服自身缺點的方式和方法,從教育者和管理者的角度,應充分信任學生們,讓他們感到自己有能力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約束、不能事事必躬,包辦代替。增強道德責任感是培養良好的道德素質的基礎要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道德責任感是調節著個人與集體、社會之間的關系。道德責任感具有超越功利動機的先天目的性,使履行道德責任感的行為具有神聖高尚的價值。所以,必須教育大學生培養良好的道德責任的自律性,以此來體現行為主體的自由選擇和高尚意識。也就是說,當現實生活中人們陷入道德與不道德,正義與非正義的兩種境地時,就需要我們大學生能夠主動自覺地選擇更高一層次的道德責任,如犧牲局部利益,犧牲個人利益保存集體利益等,以此增強對集體、對民族、對國家的道德責任感,推進整個社會文明進程。3、必須堅持教育和管理兩手抓,要把道德規范轉變為大學生的道德品質,把他律變成自律。學生就必須在「內化」和「外化」兩個方面下功夫。「內化」就是通過學習、教育,解決道德的思想認識問題。「外化」就是通過養成、管理,解決道德的行為實踐問題。管理者不僅要著眼於大學生本身道德素質的養成,而且要著眼於建立一個有一定免疫力的健康向上的校園環境,為大學生道德素質養成教育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加強教育滲透,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內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把教育和管理有機結合起來,建立起一整套的教育和管理機制,如教育培養機制、輿論導向機制、風習熏陶機制、行政獎懲機制、法律強制機制等,形成一個良性教育互動系統。4、在大學生道德養成教育中通過這條主線,應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有機結合起來,優化德育養成環境,實現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一體化,有效地進行協調,形成一股合力,把大學生培養成德才兼備、人格健全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作為「三位一體」的連續教育,這是現代德育發展的一種必然,也是道德素質養成教育實現的一條重要途徑。
Ⅶ 如何促進初中生的道德素養養成
繼續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從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實際出發,把弘揚,培育民族精神和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擺在重要位置,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加強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集體主義為原則,誠實守信為重點,引導青少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思想道德水準。「可見,加強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在整個國民教育體系中占重要地位,是實行素質教育的靈魂,核心和關鍵。如何加強青少年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性。我經過多年班主任的工作,摸索總結了一些初淺的體會。 現代唯物主義心理學認為,品德包含四種心理成分,即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簡稱知,情,意,行)。同時品德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能自發形成,它是在社會輿論的熏陶下,在家庭影響與學校有目的,有計劃地教育下逐步形成的。因此,中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就是要通過一定的,有效的方式方法促進其道德認識的形成,激發其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感,培養其堅定不移的道德意志,訓練並內化其道德行為。因此,在實施思想品德教育過程中必須在品德教育的規律的指導下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 一,教育說服法 教育說服法是通過」曉之以理「啟發和引導學生自覺地接受社會道德行為准則,改正錯誤的道德觀念,從而指導道德行為的一種教育方法。現代心理學認為」教師曉喻的道理和提出的要求,只有在學生心悅誠服時才能轉化為學生的道德要求,進而產生道德動機推動道德行為「因此,如果學生對教師講的道理不能理解和接受,壓制和強迫不但不能取得預期的教育結果,還會產生負效應。因此教育說服法就更顯得必要和重要。教育說服法很多,如主題班會,思想品德課,座談會等。下面談談我作為班主任的一些常用方法。 在思想品德培養的實踐中,我經常採取」集體講解法「,」個別談話法「以及」集體討論法「。」集體講解法法「就是通過各種集體活動的形 式,結合具體事例,由《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八榮八恥「以及校紀校規,向全班學生講解社會道德規范。通過道德知識的傳授,豐富學生的道德知識,使之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掌握道德行為方式方法,提高鑒別是非能力。在集體講解中我充分地考慮學生的品德狀況,知識水平與接受能力,講究語言藝術和自身的情感感染力,同時盡量採取啟發式講解,盡量地留予學生思考的餘地,也視學生集體情況讓學生提出質疑,以便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的參與性。 我在採取」集體講解法「的同時,更多的是根據學生不同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個別談話「。在談話的過程中,我盡量以誠懇,耐心和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努力創設良好的談話氣氛,在全面了解情況的前提下,針對一定的中心內容,或表揚,或批評,表明自己的態度和觀點。同時,允許學生作充分的說明,解釋和申辯。在整個談話過程中勸說情深意切,批評嚴肅中肯。實踐證明,唯有如此,學生才能感受到班主任誠心,關心和愛心,教育才能行之有效,才能曉以明理,動以情理。 如果說」集體講解法「和」個別談話法「是班主任處於主動地位,那麼,」集體討論法「則更充分貫徹平等,民主的原則。在德育教育的實踐中,我採取的更多的方法是」集體討論法「。我班的學生在集體討論中各抒己見,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和主人翁責任感。在整個過程中,我作為班主任,既是組織者,又是討論的普通一員,更是引導者,在適當的時候,經常闡明自己的觀點,以自身的道德情感體驗引導正確的輿論導向。 總之,在中學生思想品德培養中,在平等,民主的基礎上貫徹」教育說服法「充分激發學生的主人翁精神,就能不斷地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內化學生道德意志,形成學生穩定的道德行為。 二,情感陶冶法 積極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構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因素。因此,創設富有強烈情感色彩的教育情景,使學生在特設的道德情景中受到耳濡 目染,潛移默化的熏陶,從而陶冶情操,修養品德,既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內容,又是品德培養的有效方法。 學生學習和活動所處的主要是在學校和班級中,其道德認識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學校和班級的環境中形成的。因此,校風和班風是一個特定而典型的道德環境,對學生是一種異常活躍的教育因素,它對學生的思想意識,道德情操,行為習慣等,多會產生直接而巨大的影響。能否經過努力引導學生共同營造一個積極向上的班風,關繫到能否為學生品德的培養創造一個健康的道德環境。我在建設班風的實踐中越來越感覺到優良的班風可以使整個班級形成一種強烈而感人的氣氛,優良的班風能充分地發揮情景教育的功效,對學生產生巨大而無形的」滲透性「影響,使學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它的熏陶,感染和同化,引起情感的共鳴,不由自主地接受它的」指令「,從而達到」修身養性,壯情煉志「的目的。良好的班風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教育影響作用,是因為在這種良好的道德情景的陶冶下,可以使學生具有明確的是非標准,對來自各方面的影響,能明辨是非美醜和善惡榮辱;同時,這種良好的道德情景中有健康而公正的集體輿論,這種輿論對每個學生具有某種威懾作用。在這種健康輿論的陶冶下,可以使學生的道德行為不斷擴展與發揚光大,使錯誤的道德行為受到譴責,抑制甚至消除。 三,實踐鍛煉法 學生品德的養成,無論是道德認識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發,道德意志的鍛煉,還是道德行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習慣的養成,都離不開各種實踐活動。學生的優良品德不僅要在各種實踐活動中形成,也要在不斷豐富和深化的實踐活動中得到完善和提高。同時由於學生活潑好動,精力充沛,積極好學,求知慾和上進心強,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各種實踐活動恰恰特別符合他們的興趣愛好,能滿足他們的多種需要。我在實踐中也大量地採取各種實踐鍛煉方式,創設各種情景,在課堂上讓學生對特定事情採取他們所認為有效且符合道德規范的措施,然後以探討的方式附於集體討論法,最終得出一定的道德評價。除此以外,我還組織豐富多彩的各種課外活動,學雷鋒做好事等社會實踐活動,甚至通過家庭日常生活等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結果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班上許多有惰性的學生不象以前那麼對班級衛生狀況漠不關心了,勞動紀律明顯增強 了;有的學生本來我行我素,不把班級紀律當回事,現在變得越來越有集體榮譽感了。可見,各種實踐活動既是培養學生良好品德的有效方法,也是矯正不良品德的一條捷徑。 四,榜樣模仿法 榜樣模仿法是引導學生通過模仿英雄模範和其他先進人物的思想言行,促進良好品德形成的一種教育方法。除了要通過組織讀書,看電影然後採取座談,討論等形式充分發揮英雄人物的榜樣作用外,更重的是要充分發揮班主任本身良好品德的榜樣作用。首先,班主任作為一名教師,不僅是人類文化科學知識的傳播者,還是學生人生道路的導航者。班主任與學生朝夕相處,其思想品德和言行舉止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學生。在學生心目中,班主任是最直接效仿的榜樣。為了充分發揮自身的榜樣,我作為班主任,要學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一方面對學生傳授道德規范,另一方面努力加強自己的品德修養,努力做一個高尚的人。在與學生的交往中,嚴格要求自己,處處以身作則,既重言教,又重身傳,努力做學生修養品德的表率。 學生良好的品德形成和培養是一個外在教育的內化過程,是培養和發展其知,情,意,行的復雜系統工程。學生思想品德培養方法豐富多彩,實踐證明,只要是符合中學生實際心理,按照學生心理發展規律實施的方法和途徑就是行之有效的。因此,加強表少年思想品德培養,提高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
Ⅷ 職業道德養成方法和途徑
1、恪守承諾的習慣
工作表現對個人聲譽的影響立竿見影——好影響是如此,壞影響也是如此。所以,我們應該養成恪守承諾的好習慣。只要答應做到,就要盡力做到;只要答應到場,就要到場;只要承諾能做,就要去做。但是,如果有任何(合理的)原因導致你無法做到、到場或去做,一定要提前說明。
在工作中,無論你的技術技能或非技術技能多麼出眾,一旦給人留下不可靠的印象,你的職業聲譽和職業前景就會受到影響,阻礙你取得成功。
2、做事專注的習慣
在工作場所,我們很容易被各種事情打斷,無法專心處理手頭的工作。因此,保持專注、准時高效地完成工作也是不可或缺的職業道德。
做到嚴格自律。設定完成工作的時限並嚴加遵守。注意為自己留一些餘地,讓自己有時間進入狀態,然後專心致志,達成目標。必要時可以隔絕潛在的干擾因素(電子郵件、社交媒體或其他同事)。
3、雷厲風行的習慣
很多人做事喜歡一拖再拖,在面對棘手或復雜的事情時尤為如此。我們應養成做事不拖沓的習慣。為要做的事拉個清單,盡快完成,不要拖延。
做完所有要做的事後,再來休息和放鬆。這樣,你就能更愜意地享受休息時間。做事不拖沓可以成為你的加分項,人們也更容易相信你能說到做到。
4、尊重他人的習慣
無論何時,我們都應尊重他人的意見、觀點、技能和知識。良好的職業素養不僅體現在有毅力、守時、高效等方面,也需要你展現出積極向上、親切待人、不說閑話、誠實守信、言行如一、樂於助人的風貌。
5、注重質量的習慣
一個人的工作表現最終是由成果決定的。我們要做到對自己的工作質量引以為傲。開始工作前,先思考一下各項成功指標(工作目標、交付內容、截止期限等)並精心制定計劃,爭取更出色地完成任務,最低限度也要確保達成指標。
根據需要向他人尋求幫助,為自己保留必要的餘地和時間。有時,我們也需要花一些時間進行回顧,以便用全新的視角看待問題。在提交最終結果之前,務必要留出時間全面審視自己的工作。
Ⅸ 職業道德養成的重要性
加強職業道德的重要意義
職業道德教育在社會主義道德教育的總體結構中有著不可忽視的特殊意義。只有通過職業道德教育這個環節,社會主義道德的一般要求才能具體化、現實化。職業道德作為行業行為規范,形成過程是靠人們自己內心信念和外部壓力來自律建立起來的,既要有自身產生的正確思想信念的自律作用,也要有外界的影響力的他律作用。因此,職業道德教育應遵循其發展的一般規律,發揮自律和他律的作用,才能達到職業道德教育的目的。所以在工作中要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思想引路,教育先行
思想支配行動。人們的思想信念,主要受社會輿論和傳統習慣的影響。教育可以培養人們的信念,在道德行為中形成自律。有教才有德,正確的思想必然來自正確的思想教育。在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上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盪的大背景下,思想道德教育要有效地引導人們解決思想上的困惑和心態上的不平衡,首要的是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特別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武裝、教育廣大職工。其次,結合實際,堅持思想引路,實施全過程教育,把思想教育始終貫穿於職業道德教育的整個過程,引導職工充分認清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應該把職業選擇和職業理想同社會現實與社會需要結合起來,旗幟鮮明地倡導「為人民服務,對社會負責」的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價值觀,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之間的關系,樹立正確的利害觀、榮辱觀和奉獻觀。職業道德是所有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應該遵守的基本行為准則,是社會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道德在職業活動中的具體表現,是一種更為具體化、職業化、個性化的社會道德。我是一個剛剛步入社會的勞動工作者,但我充分的知道,要做一個稱職的勞動者首先必須遵守職業道德。
職業道德是所有從業人員在活動中應該遵循的基本行為准則,建設良好的道德,可以反作用於經濟基礎,對於提高服務質量,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落實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糾正行業的不正之風都具有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現實社會中,無論從事何種行業,都無高低貴賤之分,都是社會中的從業人員,是作為社會中的一分子進行活動的,都具有社會意義,同樣具有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和光榮感。
加強職業道德建設,是提高職業整體素質,建設「四有」職工隊伍的內在要求。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必須著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堅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相結合,堅持「五講四美三熱愛」,教育全國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偉大的時代,宏偉的事業,對工人階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廣大職工要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主人翁精神,按照「四有」的標准,遵循「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自覺遵守職業道德,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中發揮好主力軍作用,更好地承擔起歷史賦予的重任。
二、以法治德,規范管理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需要有國家制定統一的法規和國家的強制力來規范道德行為,約束人們必須這樣做,不能那樣做,否則,就是超越規范,受到法律的懲罰,就不可能形成一個符合社會主義思想發展的職業道德。同時,以法治德也是當前市場經濟的最基本要求。職工處在這種體制的運轉中,道德行為出現的偏差和不軌行為,就必須用法規來規范和修正,這是職業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外部力量。 每一種職業都包含著各種各樣的規則,其作用就在於為職業適應外部環境履行社會職能,並且為自我行為發展提供必要的服務和保證,是維護職業和崗位自我生存和發展的一種方式。所以,抓好職業道德規范的制定和落實是加強職工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環節。其規范管理的具體措施體現在:首先要強調主體參與的廣泛性,職工群眾既是職業道德規范的實踐主體,又是認可主體,因此,要廣泛發動職工群眾參與規范的制訂工作,集思廣益,反復討論,爾後歸納提煉,加以確定,以保證規范有群眾基礎,能具體操作。其次,要突出崗位特點的鮮明性,組織全體職工學習本崗位、本工種的職業道德規范,做到熟記規范用語,把握內涵要求。
加強職業道德建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內在要求。同樣加強職業道德建設是新形勢下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
職業道德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道德在職業活動中的具體表現,是一種更為具體化、職業化、個性化的社會道德。加強職業道德建設,是新形勢下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道德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滲透於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並與人們不同的社會關系及社會行為相融合,從而發揮獨特的調節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的作用。道德建設同樣是一個系統工程,同樣應當從一切可能的方面去加強工作。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重要保障條件。
三、典型示範、以文養德 樹立典型、弘揚典型,發揮典型的示範激勵作用。典型一經確定,就必須利用各種各樣的形式和陣地進行多渠道、多層次、多角度地宣傳推廣,形成上上下下學習典型,趕超先進的氛圍,以增加典型的影響力和生命力,真正做到樹起一面旗幟,弘揚一群典型,建設一流隊伍。 一個優秀的行業文化觀念,一旦被廣大職工所認同應會產生巨大的推行動力,有利於行業的協調和控制,發揮行業文化導向、激勵、凝聚、規范和調節功能。以文養德也就是說通過優秀的文化,營造一個積極向上、和睦相處、自覺克服不良現象,為維護和提高行業信譽而竭盡全力的氛圍,培養崇高的職業道德風尚。實踐證明,文化建設對培養職工職業道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我認為做一個稱職的勞動者,首先必須遵守道德。職業道德建設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是培養和樹立道德行為主體的道德責任意識,也就是這些年人們比較關注的道德主體意識問題。如果做為一個勞動者在勞動崗位上連必須遵守的道德都做不到,還談什麼干好工作呢?隨著現代社會分工的發展和專業化程度的增強,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對從業人員的職業觀念、職業態度、職業技能、職業紀律和職業作風的要求越來越高。要大力倡導以「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好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為主要內容的職業道德,在工作中做一個好的建設者。
中國已不同以往,隨著香港、澳門的回歸,WTO的加入,將使我國跨入國際化的行列,但作為最基層勞動者的我們,如果不為祖國的建設打下良好的基礎的話,那就象蓋樓房一樣,地基不穩,怎能撐起一座大樓呢?所以我們勞動者就象地基一樣,必須牢牢的扎在社會的最底層,做一個好的穩固的基石,那樣才會使我們的國家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才會使我們的國家穩固的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我相信只要我們努力了,一定會當好這塊基石,所以必須從自身做起,培養自己對工作的責任感、道德感、發揮自己的責任心,認真履行職業道德,只有這樣,才能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加強大,更加繁榮。
總之,職業道德狀況是社會風氣的晴雨表,行風的好壞,不僅反映著本行業的自身形象和整體素質,而且對社會風氣的改善產生著巨大的影響。常綠的生命之樹,吸取著充足的雨露和陽光,燦爛的職業道德之花,植根於摯愛和深情的肥沃土壤。職業道德建設也將在社會經濟的發展贏來它的新的春天。
Ⅹ 未成年人道德養成案例
案例1:學校的虛假
在品德上,老師常常飽含深情地講述一位鄉村女教師為了確保山裡的孩子能夠上學,每天一個個地背著學生過河到學校,放學再一個個把他
們背過河送回家的故事。
老師說:「你們看,老師是多麼愛他的學生啊。那說說看,我們應該怎樣愛老師呢?」
一個小女孩站起來極認真地回答:「我長大了也背老師過河!」
剖析:學校環境中無意識地獲得的經驗稱為「隱蔽課程」,包括學校風貌、宿舍、教室、圖書館、教學和生活設施、校風校紀、學校的歷史傳統、名譽、師資水平、規章制度、課堂教學、教師和職工的思想品行、學校里舉辦的各種活動等。他們相信,學生在隱蔽課程中獲得的經驗有助於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因此,學校應重視校風建設,並將之作為一門隱蔽課程,具體做法包括加強學校的民主
化管理,制定嚴格的校規校紀,創造各種機會讓學生參與學校工作和活動等。學校也都強調各種學生德育的潛在途徑,比如教師的表率作用、學生之間的關系、班風、校風和社會風氣等。隱蔽課程所能產生的教育作用是潛移默化的,就道德教育而言,其重要性並不亞於正規課程。
中小學通常採用的方法有:講故事、模擬和角色扮演、討論、個案學習、專題教學、課外閱讀和教師評語等。而學校道德教育,應根據兒童在不同階段的道德認知發展水平,不僅靈活運用文化傳遞法、設身處地考慮法、價值澄清法和認知發展法等各種現有的教育方法,還提出了新的教育方式——資訊處理模式。在這種方式中,教師策劃、布置、引導和督促學生的活動,如小組活動、座談會、辯論會、審判、角色扮演、游戲等,使學生有機會主動參與富有心智刺激和團體活動的學習活動,使學生覺得道德教學是富有挑戰、滿足感和趣味的學習,從而使這些活動能夠滿足學生心智上、社會上及道德上的需求。
師生關系的和諧首先體現的是心靈的和諧。世界著名的大教育家贊科夫曾說過:「學生對教師給予他們的好感,反應是很靈敏的,他們是會用愛來報答教師的愛的。」教師對學生的好感和愛,可以說是構築師生和諧心靈世界的兩個重要的支點。教師的好感,猶如吹向學生心靈的種子使其復甦的春風,而愛則是讓他們能獲得足夠成長能量的溫暖的陽光。在我看來,要能夠完成這兩個支點的最佳途徑就是教師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應講究對學生的「情感投入」。教學中,教師
熱愛學生,受到學生的信任和愛戴,學生就會把對教師的愛轉移到他所教的學科上,並努力學好。
案例2:社會的影子
7月15日,《大河報》以《夏令營里的「三種人」》為題報道了河南少年先鋒學校依據學生表現,劃分「上士"、「中士"、「下士」三個等級,「下士"需服侍「上士」吃飯。舉辦者的初衷是想通過此項活動使學生體會到殘酷的競爭和社會的現實等。此報道刊發後,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贊成者認為體驗挫折,有益孩子成長;反對者認為,做法過激;等級觀念嚴重,有傷孩子自尊。一時間,許多家長不知何去何從.
剖析:思想道德教育的本質是體驗。德育教育的過程是由知、情、意、行等環節結合而成的,體驗貫穿於各個環節。世界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道德准則,只有當它們被學生自己追求、獲得和親身體驗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提倡在實踐體驗中培養習慣。他說:「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有行動之勇敢,才是真知的收獲。」要推行體驗教育就必須堅持學校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充分利用學校和社會兩個課堂、兩個陣地,既重視課堂教育又重視實踐教育,既進行認知教育又進行實踐教育,使未成年人在社會實踐中向人民學習,了解社會,體驗生活,感悟道德,磨煉意志,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努力做到知行的統一。與此同時,要加強對未成年人的創業教育,培養他們的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通過實踐體驗,把創業的意識和道德內化為健康的心理品格和思想道德素質,轉化為良好的習慣和行為准則,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要。不斷優化和完善社會教育,當前,首要的是把優化社會軟環境和搭建社區教育平台,作為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保障性工作抓緊、抓好。
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要重視在實踐體驗中培養道德習慣。體驗教育在少年兒童思想道德教育及成長中占據重要地位。道德養成是一個知情意行並存的過程。少年兒童獲得「知」的過程,不僅來自於成年人的教育,還來自於少年兒童的體驗。就整體來看,目前我國城鄉少年兒童大多存在社會體驗不足的缺陷。一方面,我國城市少年兒童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雖然在接受信息方面較過去有很大變化,但是這些知識的獲得大多來自書本、報刊、電視、網路、廣播等,是間接的。雖然老師們常常苦口婆心地對孩子說要遵守交通規則、不講衛生容易生病、要學會對自己對他人負責等等,但對孩子來說,老師的話往往還沒有電視里講得好聽,沒有網友們講得到位。這樣,習慣對孩子來說,仍然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概念。而對於農村少年兒童而言,和城市少年兒童相比,他們的信息依舊閉塞,對生活的理解依舊僅僅停留在鄉土上。一些現代生活准則、具有時代特色的好習慣好品德,對他們來說,仍然遙遠。
加強德育工作,實效性是根本。對於未成年人來說,讓他們在體驗中獲得自身感受,並進行自我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目的和途徑。
案例3:家庭的放任
在鄭州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情,一個15歲的孩子在鄭州機場帶著兩個三陪小姐被警方盤問,後得知,其父母是西安的一個電腦商,家境富裕,但很少過問孩子的學習。孩子就帶著15萬元現金,周遊各地。當孩子的母親到鄭州領人時,對自己的孩子沒有抱怨,對警方也沒有一句感謝的話。
剖析:家庭是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對於孩子道德品質方面的成長,家長負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責任。家庭教育是其德育體系的主渠道,應提出「親職教育」的概念,明確父母對子女的責任不僅包括撫養子女,而且還要教養,力求盡早、及時地向他們灌輸傳統的倫理道德。社會應特別強調在未成年人教育中家長的作用。在近年來的學校教育重建活動中,家長也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學校決策中去。具體而言,通過雙方的合作可以給孩子提供榜樣,改善孩子的學習環境,加強學習動力,密切師生和親子之間的關系,提高學校德育的效果,並促進家庭與學校在孩子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合作。
每個人都是父母所生、所養、所育,家庭是每個人出生後接受教育的第一課堂,父母是第一任老師。從現實看,家庭教育不僅是一切教育的起點,也是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第一道防線」。相對於學校教育而言,家庭教育對未成年人從小養成良好習慣、文明行為、高尚品德的影響和作用更大。
案例4:指導的誤區
孩子在幼兒園被打,問媽媽怎麼辦。媽媽答:告訴老師。
結果一是打人的孩子得到了老師的懲罰,不再繼續;二是老師不當回事,打人的孩子照打不誤。
孩子再問媽媽:怎麼辦?有的媽媽就答:你也打他。孩子陷入迷茫。
剖析: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必須尊重未成年人的主體地位。成人們為了培養孩子的良好品德,往往很少顧及少年兒童的真實想法,不考慮他們的興趣、能力、個體差異,這樣少年兒童成了被動的受教育者。德育內容也常常成了需要掌握的知識,他們會背會寫會說,卻不會做。德育工作要取得好的效果,成人社會首先要尊重未成年人的主體地位,要給孩子足夠的尊重和信任。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人地位,要深入了解未成年人,根據少年兒童的天性來進行教育。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如果不能對孩子有足夠的了解,品德培養很容易走彎路,走錯路。兒童的個性不同、年齡不同、生活環境不同、智能組合等都可能會有所不同。因此,對孩子進行道德教育時,要採取易於未成年人接受的、喜聞樂見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