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學益
『壹』 學道德經的好處
許多人經過親身實踐,發現堅持背誦《道德經》,有如下好處: 1、凈化心靈:人亂七八糟、勾心鬥角的事情想多了,思想混亂的時候,心裡就煩躁的很,這時如果坐下來背誦《道德經》,思想就可以慢慢安靜下來,心裡就不煩躁了。 2、全身放鬆,治病健身:有病的人,一身緊張,這里不疼那裡疼,難受得很。靜下來背誦《道德經》一段時間後,身體放鬆了,該疼的地方也不疼了,病慢慢就好了,身體自然健康了,紅光滿面,人越活越仙見。 3、增強記憶力:搞學習的學生(其他人也是這樣),有時候記憶力不夠用,數學公式背不得,外語單詞記不清。這樣的人如果堅持背誦《道德經》,思想一靜下來,大腦清醒了,記憶力就增強了,再去學習,數學公式、外語單詞看幾遍就記住了。 4、提高待人接物能力:人生活在這個社會上,為人處事很繁雜,天天要與人接觸,要人家做事,別人不聽話,就與別人爭吵不休,搞得自己心亂如麻,理不出頭緒。你如果靜下來背誦《道德經》,心裡就明白了遇事要處下、不爭、順其自然,然後再去無為處理那些事情,結果事事都很順利,人人都誇獎你,說你這個人能幹,又愛處下,對人也好。 5、增強體力,事半功倍:現代人工作學習任務重,筋疲力盡無支撐,精力不足要拖垮,沒有精神幹事情。背誦《道德經》以後,精氣充足了,身輕如燕飛,工作學習不在話下,再重的擔子也壓不垮,事半功倍,萬事順意。
『貳』 道德經·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的譯文
求學的人,其情慾文飾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慾文飾則一天比一天減少。減少又減少,到最後以至於「無為」的境地。如果能夠做到無為,即不妄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為。治理國家的人,要經常以不騷擾人民為治國之本,如果經常以繁苛之政擾害民眾,那就不配治理國家了。
『叄』 道德經·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的評析
任繼愈先生認為:「老子承認求學問,天天積累知識,越積累,知識越豐富。至於要認識宇宙變化的總規律或是認識宇宙的最後的根源,就不能靠積累知識,而要靠『玄覽』、『靜觀』。他注重理性思維這一點是對的,指出認識總規律和認識個別的東西的方法應有所不同,也是對的。老子的錯誤在於把理性思維絕對化使他倒向了唯心主義,甚至陷於排斥感性知識的錯誤。」(《老子的研究》,《老子哲學討論集》第23頁)張松如先生說:「『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並不是老子的一種什麼神秘的、蒙昧的反理性的主張,而是一定發展中的歷史現象在觀念形態上的客觀反映。」「本章正是從認識論和方法論上,概括了對『禮』所作的探源與批判,而且是具有相當深刻性的。」「在這剖析過程中,由於受著不得突破的階級的和歷史的局限,在所推導的結論中,還帶有一定程度的復古主義色彩,顯示了骸骨迷戀的情緒,而不曾投射出向前看的目光。然而,這並不能掩蓋它有關『學』與『道』,有關『日益』和『日損』的辯證思維的光輝。「(《老子校讀》第281頁)「無為而無不為」是老子提出來的極富智慧的命題。事實上,在中國古代,主張「無為」的學者不止老子一人,例如孔子就曾說過「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這句話的意思是,自己不做什麼事情而使得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了,他做了什麼呢?他只是莊重端坐在他的王位上罷了。老子把「無為」的思想發揮到極高的程度,從哲學高度來論證「無為」的社會意義。「無為」表面看來,似乎是一種後退的手段,但真正的目的,則在於避開前進中所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從而占據主動,以達到「無不為」的最終目的。
『肆』 道德經·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的注釋
1、為學日益:為學,抄是反映探襲求外物的知識。此處的「學」當指政教禮樂。日益:指增加人的知見智巧。
2、為道日損:為道,是通過冥想或體驗的途徑,領悟事物未分化狀態的「道」。此處的「道」,指自然之道,無為之道。損,指情慾文飾日漸泯損。
3、無為而無不為:不妄為,就沒有什麼事情做不成。
4、取:治、攝化之意。
5、無事:即無擾攘之事。
6、有事:繁苛政舉在騷擾民生。
『伍』 道德經·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的作者簡介
老子,又稱老聃、李耳,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其被唐皇武後封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
老聃(dān)(約前571~前471),字伯陽,謚號聃。又稱李耳(古時「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義)。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此地本是封於西周的陳國,今河南鹿邑,安徽渦陽存有爭議)人。我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 想家之一,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陸』 道德經·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的介紹
為學日益①,為道日損②,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③,取④天下常以無事⑤;及其有事⑥,不足以取天下。
『柒』 道德經學習有什麼好處
道德經和致富完全沒有關系,以下是我以前被採納的關於道德經問題的回答,你不妨參考一下。
老子所說的「道」其實就是構成宇宙萬物的基本元素,它十分的微小小到你我都看不見、摸不著,但又是確實存在的,老子為了方便敘述他的觀點才給它冠名為「道」,而「無」和「有」都是用來論證「道」的存在而用的形容詞,是「道」從十分微小的狀態(無),向看的見的狀態轉變的一個過程(有),所以說: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一切萬物的最原始狀態就是由「無」來組成的,這種東西確實存在但你又無法感覺到它的存在,就像你無法感覺到空氣而空氣一直在你身邊一樣。而「無」又會漸漸的轉換為一切看的見的東西,比如:天地萬物、日月星辰、包括一切動物、植物和你我在內,這就是「有」。
老子因為感悟到了宇宙萬物的這一規律而感嘆道: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如果我們也能如老子一般對於世間萬物的變化規律洞悉的很深,那麼我們就已經「入道」了,但是還是需要多多的領悟老子《道德經》的真諦,這是一部值得用一生來感悟和體會的「好書」,老子用他超然物外的大智慧寫下了《道德經》,我們也必須在心平氣和、不抱有任何功利心的情況下才能領悟到老子的智慧。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_^
『捌』 老子道德經中有「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請問益的是什麼,損的又是什麼
第四十八章
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亡為,亡為而無不為。
取天下恆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注釋:
損:與「益」相對,減少。
亡,會意。小篆字從入,從乚。「入」是人字。乚( yǐn)隱蔽。合起來表示入到隱蔽處。
譯文:
做學問每日曾益,為道每日而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亡為,亡為無不為。
奪取天下永遠使事變無,如果有事就不足以取天下。
理解:
學者日益。我每天都能從認識或者琢磨的東西中學到一些。那麼日積月累,我自身的學識素養、思想行為模式也就越來越厚,而不斷增益自身彌補不足。
為道者日損。我每天都成就理想之道的過程中,不斷認識自身那些潛意識中的思維模式、行為模式,減損並改正自身錯誤的(過分或不足)認知意識行為等。
減損啊再減損,最終使我自己的心態舉止都居於亡與為不斷調和的狀態,也就是混沌。
我和我們不斷追求並行於大道,不斷學習彌補不足,又不斷改正自身態度心理行為模式,我們又能很好的調和亡與為,我們終於無不為(全德)。中華。
達到亡為而無不為的全德,我們就能取天下,取天下就是永遠讓天下保持平衡而無事,如果社會產生或輸入了某些信息,讓天下有了事端,也就是產生內部矛盾,甚至招致本國民眾尖銳對立反感,那就不能足夠取天下了。
荀子說:「君有過謀過事,將危國家、殞社稷之懼也,大臣父兄有能進言於君,用則可,不用則去,謂之諫;有能進言於君,用則可,不用則死,謂之爭……傳曰:『從道不從君』,此之謂也。
另一種斷句: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亡),為無為而無不為。
1當漸漸損到無意識狀態,這種境界就叫無,而此境界無與倫比,可以腦腦通信。也可以讓我們忘卻一些不想要的。(腦與腦的連接似乎是靠一組波,例如雙胞胎心靈感應,全世界所有人的大腦都是聯通的。對腦傳輸,可製造夢。似乎存在思想主宰。人體穴位,經絡,神經線,似乎可以接收信號或被編程)
2為道之人改變自己,損掉自身的行為習慣毛病,損之又損到自己沒有任何作法習慣毛病,也就是無,以後做事做自己沒做過的,嘗試新做法,進而沒有什麼不能做。那樣遇到任何事都能靈活應對了。
3為道就好像馬拉松長跑,跑一步,路少一點。道就損一點,道損之又損,沒道可跑了。為道的高度逼近到了天花板。就叫以至於無。這時候總會可能發生沒有人去做的新事,去做或預防或引導這件可能發生的新事,就叫為無為。那樣社會就沒有不為的了。
4管理國家,為道,對國家各種知各種為各種事進行減損,一直損到無(無所作為,或無事),而後做無人做的,整個社會就無不為了。
「為無為」有兩種解釋:1為,無,為:做事,停止並思考,然後再做事。此解主要是保持理智。2為「無為」:做那別人做過外國做過,但我們沒做過的事。或者開拓創新。或者沒人願意做的事,務本。舉個例子,比如社會無人願意沉下心研究數學,那麼聖人(政府機構)就得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