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談挫折

道德經談挫折

發布時間: 2022-03-07 22:40:01

『壹』 道德經裡面有那個句子形容堅持不放棄

可以說有也可以說沒有,這要看你站在那個角度。
比如致虛極!堅決不要被事內物事態的容表現所迷惑。
比如聖(聲)人無恆心以百姓(省)心為心。堅決不要以自己的意志來左右他人評價對錯。
在道德經的理論當中過強易折。什麼都將就個進退有度陰陽互動的說法。
比如金玉滿堂不可常保。高舉之刃不可久持。
但是要說沒有堅持,那是不可能的。雖然老子的堅持超出了常人對堅持的理解。
但是還是有的。
比如那對於追求真理的堅持。
比如那不受自我心幻迷惑而客觀朴實的態度。
才道德經的「理論」(理論是強曰,道德經沒有理論。)里。一切都是存在另一面的,真正的堅持比如有適當的緩沖。而退縮也必然有堅持的理由。
至於勝利?在道德經中根本沒有勝利的概念。勝利就是失敗他媽。當你認為自己勝利的那一天也就是輸的開始。

『貳』 正視挫折的名言

正視挫折的勵志名言匯總如下

1、從不獲勝的人很少失敗,從不攀登。——印度

2、除非你停止嘗試,否則就永遠不會是失敗者。——邁克·迪塔卡

3、失敗可以導致勝利,死亡可以導致永生。——泰戈爾

4、誰不經過失敗挫折,誰就找不到真理。——拉丁美洲

5、不會在失敗中找出經驗教訓的人,他通向成功的路是遙遠的。——佚名

6、困難里包含著勝利,失敗里孕育著成功。——諺語

7、沒有失敗經驗的人,不可能成功。——佚名

8、一個人失敗的原因,在於本身性格。——緒儒斯

9、誰不經過失敗挫折,誰就找不到真理。——佚名

10、晉之失敗,**己耳,交遊己耳。——王夫之

11、沒有堅定不移的信心,任何行動都會失敗。——華·歐文

12、失敗是成功之母。高不過腳底板。——諺語

13、失敗得教訓,成功獲經驗。——諺語

14、所有的失敗,與失去自己的失敗比起來,更是微不足道。——佚名

15、因害怕失敗而不敢放手一搏,永遠不會成功。——佚名

16、成功者找方法,失敗者找藉口。——佚名

17、一經打擊就灰心洩氣的人,永遠是個失敗者。——毛姆

18、科學常是在千百次失敗後最後一次成功的。——徐特立

19、我的那些最重要的發現是受到失敗的啟示而作出的。——戴維

20、失敗不要垂頭喪氣,勝利不要得意忘形。——佚名

21、失敗是成功之母。——菲利普斯

22、未曾失敗的人恐怕也未曾成功過。——佚名

23、經歷失敗愈多的英雄愈有韌力。——佚名

24、愛情一失敗,一切毛病都發現。——佚名

25、從不獲勝的人很少失敗,從不攀登的人很少跌交。——惠蒂爾

26、用時不愛惜,就要損壞;做時不慎重,就要失敗。——諺語

27、從勝利中學得少,從失敗中學得多。——諺語

28、戰略若太復雜,必然失敗。——西鄉隆盛

29、死的偉大的人,永遠沒有失敗。——拜倫

30、當失敗不可避免時,失敗也是偉大的。——惠特曼

『叄』 請大家談談《道德經》的感悟。謝謝!

看《道德經》 思如何做人

如果觀察中國古代的眾多經典,大家就能發現一個現象,很多經典中都提到了行善事、積善報的好處.比如《周易》中就提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點說白了就是教育我們做一個好人或者說教育我們把人做好了.那我們怎麼樣才能把人做好呢?
其實我們在《道德經》一書就能找到答案.
如果說做好人,如何來對待他人肯定是很重要的,因為我們主要是在與他人打交道,那如何對待他人呢?在 「今天」我們常能聽到身邊的人們發出這樣那樣的抱怨,抱怨他人的不夠善良,抱怨他人的不講誠信.可是我們卻始終沒有發現我們自己究竟有沒有哪兒做錯了?我們的心態良好么?我們自身有沒有為這個社會的更美好而起到正確的導向價值呢?回答或許是否定的.這也說明我們做人做的並不好,並不成功,我們或許連正確的標桿都沒有找到,都不清楚.那什麼才是標準的答案呢?《道德經》書中第四十九章寫到「聖人常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意思是聖人常是沒有沒有私心的,他們以百姓的心為心.善良的人我會對他善良,不善良的人我同樣會對他善良,從而人人都能夠善良.誠信的人我信任他;不誠信的人,我也同樣信任他,從而人人都會信.老子在幾千年前就通過觀察發現聖人的處世之道就是標準的答案,是能給社會的更加和諧美好起正確的導向作用的,是值得去推廣的.因為在聖人的眼中,並不是只有自己的存在,而是懷揣著天下人.是愛天下人的.他們不是只對善良的人善良,而是對所有的人善良.不只是對講誠信的人誠信,而是對所有的人誠信.這樣的思想是不僅僅的局限於這小小兩點上,擴張來說,是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是去一個善良的心去善良的對待所有人包括的所有過失,去愛所有人,從而感化他們,使他們也更加善良,更加擁有道德.
不言而喻能夠做到以善良的心去包容天下人,感化天下人確實存在著一定的難度,但是倘若誰能夠做到,卻不只能給這個社會帶來很大的潛在的價值而且還能使我們生活的更好.在《太上感應篇》中就有這樣的一段敘述.「是道則進,非道則退。不履邪徑,不欺暗室;積德累功,慈心於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懷幼;昆蟲草木,猶不可傷。宜憫人之凶,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長;遏惡揚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寵若驚;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我們結合這兩部書所表現的思想,仔細的思考思考,我們大多數情況下可能都沒有按上面寫的,去為人去處事,所以我們的生活的質量才不高,我們的心情肯定不愉快.其中的原因是很顯而易見的,我們就拿老子所說的那個例子來講,當一個不是很善良的人對我們不夠友善,而且可能也傷害到了我們的時候,我們如果因此而懷恨在心,因為這件事影響到了我們的心態,讓我們產生了邪念,我們就很有可能去報復那個對我們不善的人,這時我們就成了不善的那一類人,而被報復的人,當然和我們一樣也會受到傷害,也會影響到他心態,從而他就很有可能去變本加厲的傷害別的人,別的人再去傷害其他的人,這樣就造成我們人和人的相處也就越來越淡漠甚至越來越對立了.很多人看到了我們的所做所為,也不願意與我們接觸.必然就會使我們的生活質量下降.可是如果我們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時,擁有聖人那樣的心態時,我們遇到了別人的傷害,我們看什麼問題就能呈現一種「正思維」.我們會換位思考,或許就會發現別人的傷害可能是無意的,我們就能發現社會中大家都是很善良的,沒有誰願意去傷害他人.在那種心態的良好作用下,退一萬步講,那個人確實是有意的傷害到了我們,我們也能夠對不善者做到「吾亦善之,」,人心都是肉長的,那個人同樣會因為你的善行而感動,會反思自己的行為,他就會悔悟,中國有句古話說的好「浪子回頭金不換」,這些人痛改前非後,常常會有做出人意料的良好表現,會做更多的好事,會感染更多的人.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很多被勞教的失足青年,反而出獄成了一個大家學習的榜樣.
通過老子的這種「不善者,吾亦善之,」「不信者,吾亦信之,」的思想的提示,我們就能看到當有一個正觀念導入時必然會對人有正面的積極的影響.我們大家算一下,如果我們一人最少感化一人,被我們感化的那一人,也去感化一人,這樣我們的生活怎麼可能還有不善者的存在?怎麼可能不美好呢?所以我們提議我們每個人都應努力具備老子所提倡的這種「以德化人」的思想,用我們自己的德行,來感化眾人,影響眾人,從心底去眾人,關心眾人,從而達到社會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愛,這樣不僅僅是幫助眾人,同樣也幫助了我們自己!
在《道德經》這本書中第四十六章老子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在聖賢老子看來其實最大禍患是不知足,最大的過失是貪婪的慾望,常常能夠知足的人,而會常感到滿足.我們仔細想想聖賢老子的這句話,是多麼的富有哲理啊!雖然就短短的幾句話,但卻揭示出了人性中最大的弱點,就是過度的貪欲不知滿足.正是老子所說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我們一起閉上眼睛去盤點一下我們從出生到今天所有的痛苦,那些痛苦有多少是慾望得不到滿足而造成的呢?恐怕都是吧,我們單純的認為,只要我們能擁有了那些我們想擁有的物質時,我們就會開心會滿足會幸福.可是我們真正滿足了這個慾望時,我們就又覺得這個慾望的滿足卻不能給我們帶來我們起初所希望的快樂了,這時我們又有更高層次的慾望.期待那更高層次的慾望,能給我們送來歡樂.我們又為此去努力,去奮斗,可是我們卻沒有發現這個慾望的後面還有更多的慾望潛伏著,我們可能一生都在追逐,卻忘了我們到底要追的是什麼?究竟是要追求慾望?還是追求快樂?我們忘了追慾望是為了得到快樂,其實不用等到我們即將離開人世的那天,就在現在我們回頭看看我們過去所爭的那些,又有多少在今天我們覺得是有價值的呢?可能大家都會說很多慾望的追求其實是得不償失啊!我們忽視了關鍵的一點,就是雖然慾望是不可能永遠滿足,卻不帶表我們不可能擁有快樂.因為當知足時,我們就會滿足滿足了自然就會快樂就會幸福.
有一學者曾經說過惡這個字是由一個亞一心組成,當一個人心態成亞健康時就是惡.是啊,我們心態不好時就時常會出現語惡視惡等等不好的行為.我們現在很多人整天就是帶著亞心態在生活,所以他不快樂,生活的不好.他們忘記了老子「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思想.不知道有時得到的不一定就好,沒得到也不一定全不好,「塞翁失馬,安知非福。」這個中學課本就學過的知識,卻被他遺忘了.
前一段看到這樣的一個故事,是講一個打工的老師傅名叫張德明眼睛受傷,結果他毅然堅持把自己的眼球取出,拿眼角膜幫助別的人,他對受捐者說「人活著就是幫人」,使我很震撼很感動!結果受捐者受他的影響,其中一位受捐者也願意把自己的眼角膜在死後捐出,另一個受捐者四歲的小女孩的父親也願意死後捐出眼角膜,他們三人的捐助號僅僅的相連從450-451-452,這使我從中看到「以德化人」的愛心傳遞.是啊一個人擁有了好的品質時能夠感染更多的人,記得老子曾說過這樣的話「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其實當一個人真正的能像老子一樣擁有三寶時我們就不光可以改善自己,還能幫助他人.讓我一起好好做人,好好的幫助他人,感化他人吧!

『肆』 老子名言關於挫折與彎路

樓上的前面一句應該出自荀子的《勸學》,而不是老子說的吧。不過對挫折和彎路這個主題倒是契合

『伍』 道家老子的道德經 我研讀了好久 可現在被一點困住了求解

我也說下看法或許不恰當(你且當一樂吧):無為者,非有為與否,而在於無版所權謂有為與否。不因做而做,要順應自然的做,沒問題,但卻欠缺了些。順應自然沒錯,但順應自然非是完全的按照順應自然的做。我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修習道學的人,在很多時候都能根據事態、事物、生命的發展規律而見到尚未出現的東西(暫且未找到好點的名詞形容)。就好比你打算將無為化為作文一個道理。或許在作文的時候能夠得到高分,但未必高考時候也能得到高分,要懂得變化。什麼是恆久不變的?唯有變化才是恆久不變的。倘若你文筆犀利,思維清晰自然可選擇將其化為作文亦可帶入高考,但依你目前的思維來說,若帶入作文或許能因有所新穎而稍有成就,若帶入高考則還稍有不足。莫非還打算以不足去勝有餘?治大國若烹小鮮。那是因為有了一定的成就才能做到游刃有餘。無為也同如是。尚未得到、失去又如何放下看破?
呵呵。好了,說的太多思維混亂啦。不好意思。一家之言做不得數。修習道學之人應無為而無以為則無所不為也。

『陸』 老子的《道德經》幾千年久經不衰,有何緣故呢

《道德經》是中國春秋時期的思想家老子所作,其文僅5162字,卻字字珠璣,其內容涵蓋了哲學、倫理學、政治學等諸多學科,其思想影響並改變了一代又一代的國人,《道德經》充滿了傳奇的色彩,被人們稱為「」中國的聖經「。

水,在人們眼中是最平凡的事物,但老子眼中卻有著至高無上的品行,他在《道德經》中寫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水,滋潤著萬物卻從不圖任何名利和回報,它永遠處於不起眼,不被人們喜歡的地方,所以水最接近於「道」,水真正做到了虛懷若谷厚德載物,人之所以有各種煩惱,實際上很多都是自己造成的,如果我們有著豁達的胸襟和氣度,能包容和理解,便會少很多煩惱。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將人世間的萬物歸結於道,道又歸結於自然,就是希望人與自然能夠和諧共存,正如德國哲學家尼采所言: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柒』 道德經做人經典語錄

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越歷久彌新,一個是我頭頂的星空,另一個是我心中的道德法則,它們向我印證,上帝在我頭頂,亦在我心中。

康德

那最神聖恆久而又日新月異的,那最使我們感到驚奇和震撼的兩件東西,是天上的星空和我們心中的道德律。

康德

世界上有兩件東西能震撼人們的心靈: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標准;另一件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

康德

酒能使人出語輕快,酒更能使人一吐衷情,酒,因而成為一種道德的性質成為搬運率直之心的物質。

康德

道德確實不是指導人們如何使自己幸福的教條,而是指導人們如何配享有幸福的學說。

康德

有兩件事物越思考就越覺得震撼與敬畏,那便是我頭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准則。

康德

良心是一種根據道德准則來判斷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種能力;它是一種本能。

康德

入於污泥而不染、不受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侵蝕,是最難能可貴的革命品質。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能充實心靈的東西,乃是閃爍著星星的蒼穹,以及我內心的道德律。

康德

芝蘭生於幽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

孔子

身不修則德不立,德不立而能化成於家者蓋寡矣,而況於天下乎。

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君子之道四焉,強於行義,弱於受諫,怵於待祿,慎於治身。

孔子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孔子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孔子

法律是顯露的道德,道德是隱藏的法律。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孔子

體也,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舍也。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孔子

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毛澤東

道德首先被要求的是支配自己。

康德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

同情是一切道德中最高的美德。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孔子

以至誠為道,以至仁為德。

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孔子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孔子

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徵。

康德

土扶可城牆,積德為厚地。

修身潔行,言必由繩墨。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謙以待人,虛以接物。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

道德當身,不以物惑。

『捌』 道德經中的那一句原文形容要堅持不可以放棄

《道德經》中說「大方無隅,大器晚成」,世上哪有隨隨便便的成功,不回經歷風雨哪答能見彩虹。你經歷過的每一個挫折,你堅持過程中的酸甜苦辣,都是你寶貴的財富。不要總羨慕那些少年成名,年青得志,腳踏實地一步步走來,什麼時候成功都不晚。

《道德經》:合抱之樹,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這句話在告訴我們做事情要腳踏實地,從小處做起,慎終如始,必能成功。也告訴我們,做事情,如何邁出第一步很重要,萬事開頭難,一個好的開頭可能就成功了一半。

『玖』 道德經上那一章可以使人放下一切,心無雜念

譯解老子道德前言
一笑所譯解的老子道德,純屬自己人生體驗及所學獲得的感悟,目的在於警示世人,萬勿不明道而無知妄為,因一切災禍痛苦等命運都是自己背道妄為所致,正所謂「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以免重蹈本人一笑過去人生挫折痛苦的覆轍。希望後來人能參悟老子道德一書,悟透生命的真相,不被世間萬象所迷惑而損人誤己,從而走上守德悟道的正路,進入返樸歸真的智慧人生。
世人若不了解生命真相,被功名利益所驅使,就會失去人的真知大愛,極易演變走向紛繁痛苦之路,會陷入無愛心的畸形人世,如此就是地獄,每一個人都會或多或少經驗到自己和集體所創造的社會給自己帶來的痛苦、恐懼、緊張、憂愁、壓抑、疑慮等一切負面的體驗,而且若無有集體的覺醒,這種負面的演化將越來越糟,甚至導致世界毀滅。
而人若覺悟到生命的真相,自然就會擁有對所有生命的真愛,世間人人不丟失真愛,無論怎麼做都不會走向它路,世界將會走向另一極,人間天堂將不再只是夢幻。可惜的是,當人被引入瘋狂無知,都以自我利益為中心,那麼無論怎麼規范和嚴律,都必然很難從善,更無從談什麼會真正覺醒。有些人覺醒只能發生在頭腦思想的邊緣,這種表淺的覺醒毫無強度可言,無法穿透厚重的自我,使人最終無法真正明道從德。
老子是最偉大的覺者之一,其著述的道德雖只有五千餘字,卻表露了生命之道的深邃博大,展示了道的大愛和生命之美,一再提示生命應該如何為之才是正道。但是人們已經演變的沒有能力來覺察自己了,於是老子也感嘆道雖至簡,卻知者少,行者更稀。
為了象一清這么純朴天真可愛的生命勿再錯過寶貴的一生,為了眾生不必再體驗一笑曾經的苦難人生,不再陷入紛繁雜亂的自我挫折與痛苦之中,不再錯過生命能量最強足茁壯的時刻,從而失去了此生覺悟生命真相的最佳機會,一笑必須再譯道德,以入眾才雲集之道,使喜愛老子道德的有緣人多一份選擇內容。一笑只有三年級水平,勿管文字水平低劣與否,只取其意便好。為了使讀者看明白,在表達道之神時特意用了多種字眼,如道靈等。為了方便閱讀,本書中去掉了每章的文字註解,讀者若需要了解字意可以自查。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在北京腫瘤醫院住院等待肝癌切除手術。一笑那年剛好二十九歲,卻因工作生活的緊張壓抑已經失眠五年了,吃六片安眠葯也睡不著。但當一笑把所有牽掛的事都寫在遺囑上以後,卻真正做到了四大皆空,不用任何安眠葯物就可以天天一覺睡到天亮。而且在病床上打坐時發生了九歲時發生過的空無境象,真的太美了,房間與裡面的東西好似在一種真無狀態里,旁邊的幾個人在說話但卻好似與一笑不在一個世界裡一樣,獨處的存在安祥又美妙,無法用語言形容。
空無意識只是安祥無腦地存在著,但卻無比深虛,以至於感覺周圍的人的存在好似在另一個世界,不特意的覺察甚至感覺不到身體的存在,但當想試試身體能否動時,卻仍然可以自由行動,一切憂慮煩惱恐懼等完全消失,整個生命化為一個整體地只是存在著。此次美妙狀態的發生雖是短暫的,但卻足以讓人終生難忘,甚至覺悟多多,它只能在全然放下的那個時刻才會發生,真可謂是心死神活,也明白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真實意義。
當一笑發現了生命之道的奧妙之門,知道了還有更美妙的生存狀態,於是發志實修探索生命真理,十年間從沒有間斷拜訪各地大德高僧及佛道高人名師和氣功太極拳等,終於從繁瑣雜亂的迷霧中覺悟到生命的意義,明白了老子之道的大愛之意徹。這興許是一笑自肝癌手術後一直十一年沒有再復發的原因。
老子是得道後的靈神寫出的道德,一笑是憑受苦受難的感悟譯解老子的道德。老子是無為之道,一笑卻只是有為之道,兩者可謂天地之別啊。為了讓讀者能夠看的懂,特意對前面章節內容多做了些解釋,後面章節內容無需多說自然就易看懂了。譯寫的道德每章前文為譯解道德文字之意,在有些章節後面一笑隨意填加了自己的認知內容。譯解的內容皆出於一笑及笑雨的人生經歷及參禪悟道的實證經驗,是否正確由大家參考借鑒。
道德之意決非語言能夠表達深透的,正所謂一問得解百惑生。譯解道德經過程中,感覺每一章節都有千言萬語要說,但因精力有限,只能描述大概,所以讀者更會有難解之處。由於老子描述的道德超出正常人的思維邏輯,而且在每個章節所表達的意義不同,因此讀者必需看完整篇道德經,才會明白老子的道是真正的完美,它並沒有任何矛盾,其內容很容易看懂,有緣的人們通過悟參老子道德,很自然的就能悟到生命的真意究竟是什麼,不僅能夠明白道德經講述的內容,而且還能覺察到道德經沒有講述到的真相,如此也即是本書存在的意義指向。
生命的關鍵還是在於舍繁從簡才能入道修德,這才是生命最需要的,道德之文不只是看懂了就行了,更不是只為增加自我的知識來彰顯道能,道能不是靠知識得來的,靠學習知識來提升道能是不可能的,那樣就是在浪費時間。
一笑經驗到的,如同氣功、太極拳等各領域一樣,稍有進步的悟道者也極易生出為人之師的慾望,阻礙進一步靜修身心,悟道者不可不察。當悟道有所收獲可以幫助別人,但不可產生我執,即使別人否定你或比你強,心也不會為之所動,道不在那些語言里,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明道若昧。
要警惕產生自我虛榮之心,因而患得患失,如此必是自我偏執。真悟道者自會淡泊一切,外在雖然在做各種事情,但心卻非常平和,萬事不為所動,此乃自我之慧真識所至。修者只有時刻洞察生命身心慾望的變化真相,才能保有安祥靜在觀照的美妙,才能超越自我之欲,以順利度越此欲關。一笑一直在講勿對自己崇拜或稱師,只為此矣。
希朋友們自辨真相之道,成為聞道而行的上士之君,早日踏上道德歸真之路,不負自己生命在人世一回。 祝所有的兄弟姐妹們安祥自在,幸福快樂,早日進入老聃的道德之門,了悟自己生命真相。
此書也供喜好者參閱,內容正確與否,讀者自己明辨。

『拾』 《道德經》里說「物極必反、盛衰交替」意思的句子

第五十五章
[原文]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①不螫②,猛獸不據③,攫鳥④不搏⑤。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⑥,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⑦,和之至也。知和曰"常"⑧,知常曰"明",益生⑨曰祥⑩,心使氣曰強⑾。物壯⑿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譯文]

道德涵養渾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嬰孩。毒蟲不螫他,猛獸不傷害他,凶惡的鳥不搏擊他。他的筋骨柔弱,但拳頭卻握得很牢固。他雖然不知道男女的交合之事,但他的小生殖器卻勃然舉起,這是因為精氣充沛的緣故。他整天啼哭,但嗓子卻不會沙啞,這是因為和氣純厚的緣故。認識淳和的道理叫做「常」,知道「常」的叫做「明」。貪生縱欲就會遭殃,慾念主使精氣就叫做逞強。事物過於壯盛了就會變衰老,這就叫不合於「道」,不遵守常道就會很快地死亡。

[注釋]

1、毒蟲:指蛇、蠍、蜂之類的有毒蟲子。

2、螫:毒蟲子用毒刺咬人。

3、據:獸類用爪、足年攫取物品。

4、攫鳥:用腳爪抓取食物的鳥,例如鷹隼一類的鳥。

5、搏:鷹隼用爪擊物。

6、朘作:嬰孩的生殖器勃起。朘,男孩的生殖器。

7、嗄:噪音嘶啞。

8、知和曰常:常指事物運作的規律。和,指陰陽二氣合和的狀態。

9、益生:縱欲貪生。

10、祥:這里指妖祥、不祥的意思。

11、強:逞強、強暴。

12、壯:強壯。

[引語]

本章講處世哲學,即「德」在人身上的具體體現。前半部分用的是形象的比喻,後半部分講的是抽象的道理,老子用赤子來比喻具有深厚修養境界的人,能返回到嬰兒般的純真柔和。「精之至」是形容精神充實飽滿的狀態,「和之至」是形容心靈凝聚和諧的狀態,老子主張用這樣的辦法就能防止外界的各種傷害和免遭不幸。如果縱欲貪生,使氣逞強,就會遭殃,危害自己,也危害別人。

[評析]

在本章里,老子用誇張的手法這樣寫道:把「德」蘊含在自己的身心裡,而且積蓄得十分深厚,就像無知無欲的赤子,毒蟲、猛獸、惡禽都不會去傷害他,同時他也不會去傷害禽獸蟲豸,所以不會招引獸禽的傷害。他形象地說嬰兒的生殖器勃起和大聲哭喊,這是他精力旺盛和保持平和之氣的緣故。他講赤子的特點是柔弱不爭和精力未散,其核心還是「和」。車載說,老子書談到「和」字,有三處應予重視,一為「和其光」,一為「沖氣以為和」,一為「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它以「和光」與「沖氣」與「嬰兒」來說明「和」,都是在談統一,都是在談「混成」的狀態。「和光」就「復歸其明」說,當光射到了物件的時候,有射到的一面與射不到的另一面,「和其光」是把兩者統一起來,回復到「明」的「混成」的狀態。「沖氣」是萬物的開端,萬物含有負陰、抱陽的兩方面,兩者經常是統一的,表現出用之不盈無所不入的作用。嬰兒是人的開端,少年、壯年、老年都以之為起點,但嬰兒渾沌無知,與天地之和合而為一。「和」所表示的統一,包含著對立在內,是有永恆性的,所以說「知和曰常」。(《論老子》,第69頁)老子承認「萬物並作」的世界的多樣性和普遍存在的矛盾,對社會上存在的佔有、掠奪、欺詐、征戰的狀況極為悲憤,把統一看成他所要追求、所要恢復的事物的常態。

熱點內容
法官老婆 發布:2024-11-20 13:11:51 瀏覽:125
保全的司法解釋 發布:2024-11-20 13:10:29 瀏覽:676
道德的性指 發布:2024-11-20 12:53:44 瀏覽:866
法律和行政法規適用 發布:2024-11-20 12:01:39 瀏覽:902
榮成法院王 發布:2024-11-20 11:38:27 瀏覽:759
法律援助經濟困難 發布:2024-11-20 10:58:15 瀏覽:889
基層法律服務所變更流程圖 發布:2024-11-20 10:33:50 瀏覽:444
婚姻法2018年2月新規定 發布:2024-11-20 10:15:30 瀏覽:580
交通協議書有沒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20 10:04:34 瀏覽:575
聯邦法院的管轄權 發布:2024-11-20 09:19:04 瀏覽: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