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大學生道德缺失的例子

大學生道德缺失的例子

發布時間: 2022-03-08 00:59:15

1. 大學生道德淪喪 案例

這種例子舉得越朴實越現實越好,不一定要拿大案子來分析,畢竟引起轟動的案例內過於特殊和極端,容不具備普遍的教育意義。你可以舉你身邊的同學或校友的一些不道德的日常行為,分析這種行為產生的原因。其實原因不外乎那麼幾個。大學本身道德教育不到位(包括老師的一些不道德行為誘導了學生,重形式不重效果的教育機制等)、整個社會的道德氛圍差(社會浮躁逐利,傳統道德在利益面前不堪一擊)、學生個人的自知和自律不足,有待進一步提高(作為一位道德合格的學生,首先要懂得認知對錯是非,在能分辨是非的前提下嚴格自律,倡導積極向上的道德風氣抵制不道德行為蔚然成風)

2. 近年社會道德缺失事件有哪些

——小悅悅遭碾壓事件

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時30分許,一出慘劇發生在佛上南海黃岐廣佛五金城:年僅兩歲的女童小

悅悅走在巷子里,被一輛麵包車兩次碾壓,幾分鍾後又被一小櫃車碾過。而讓人難以理解的是,七分鍾內在女童身邊經過的十八個路人,竟然對此不聞不問。最後,一位撿垃圾的阿姨陳賢妹把小悅悅抱到路邊並找到她的媽媽。小悅悅在廣州軍區陸軍總醫院重症監護室,腦干反射消失,已接近腦死亡。2011年10月21日,小悅悅經醫院全力搶救無效,在零時32分離世。

拾荒阿姨陳姨救人的過程,恰好被事發地旁邊一間勞保店的視頻監控記錄,這段視頻還包括在陳姨之前路過的18個人。陳姨並不知道,她是第19個路人,前18個,或是視而不見,或是看兩眼然後離開。

第一個人:一名白衣深色褲男子,左右張望後,徑直從小悅悅腳邊經過; 第二個人:摩托車男,看了一眼躺在正前方的小悅悅,一拐彎繞過離開; 第三個人:淺色長袖衣服男,一直盯著小悅悅,然後像躲著走,越來越遠。

第四個人:開著藍色後尾箱三輪車男, 從店鋪門口兩次橫向經過, 對2 米外的小悅悅視若無睹。

第五個人: 踩著三輪車的藍衣男子;

第六個人:另一摩托車男經過;

第七個人:黑衣男子開摩托車經過,不斷回望小悅悅;

第八個人:一名中年女子帶著黃衣小女孩經過,看了幾眼沒有停步; 第九個人:一個穿雨衣的摩托車男子經過;

第十個人:穿著藍色短袖衣的男子在小悅悅身邊來回兩次,除了驚異的目光外再無動作。??

記錄這一切的視頻,來自廣佛五金城20座N63-N64的新華勞保經營部,事發地點恰好就是該店鋪的門前。這間勞保店位於兩條巷道的交叉口,與多數商家一樣,其兩邊的門口上方均安裝了視頻監控。不料,其中一邊的視頻監控,剛好拍下悅悅兩度被碾壓的全過程。

3. 依照例子,列舉校園生活中道德缺失現象,並說明合理的改進建議及相應理由

校園生活中道德缺失的現象比比皆是,不光是大學生,小學生也存在著這種現象,比如一個同學丟失了十元錢,叫另一個同學失去了,然後他交給了老師,老師放在課桌前面,結果下課的功夫就叫另一個同學給拿走了,沒有老師經常放在前面的東西,像一元錢,別人交上了一元錢,還有好的東西經常不翼而飛,那麼這樣的事就是同班同學乾的,你沒抓到他,也沒有證據,所以也不能胡亂猜疑,唯一的就是多教育,他要拾金不昧,不是做自己的東西,不要把他室友花

4. 大學生道德缺失的表現

第一,藐視道德標准。
第二,對自己的行為不負責任。
第三,極度自私。
第四,輕視學習,沉迷玩樂。
第五,親和暴力,色情,賭博。

5. 大學生道德缺失的表現是什麼

大學生道德觀缺失現象可大致歸納成三點:

一是對道德認同感降低;版

二是對道德的貶低;

三是權對道德缺乏敬畏。

比如, 「在公共汽車上不讓座」等非道德行為已漸漸被青年人默許,反而讓座的行為卻被視為另類表現。究其原因,就是個人的本位思想過於嚴重,對於不利己的事堅決不予實施,哪怕冒些風險。在現實生活中,有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喜歡完全按自我意願行事。

不少大學生推崇投機取巧,而對講原則卻持貶低態度。上課時間跑出去玩游戲已變成司空見慣,考試是否作弊不在於良心是否受到譴責,而是看監考教師是否嚴格。偷東西也變成了個別同學的生活來源,而不被認為是可恥的行徑……

這些行為,無不表現出是對 「善」的漠視,對 「惡」的縱容,對先進文化的麻木。

6. 2014道德缺失的例子嗎

大學生道德素質缺失案例分析 一.基本情況 2011年4月5日,****大學大二女學生陳某到開水房提熱水,發現傍晚放在水房門口的水瓶又一次丟失,這已經是上大學以來丟的第八個水瓶了。這已遠不是陳某個人利益損失的問題,而需要我們對大學生道德素質進行思考。 其實受害者遠不止她,**同學丟水瓶事件幾乎每天都在發生,實在令人無法理解。事實表明空水壺被偷的概率明顯小於已提滿水的,也就是說偷水壺者多半是需要熱水然後順手牽羊圖個方便,水房緊靠宿舍樓,一般來說不會是校外人士所為,因為外人要把水壺提出校門實在難合實理。那麼兇手除了是跟受害者一樣需要熱水的同學還會是誰? 二.主要問題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個人立德修身之本,是人之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是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必要條件和社會有序有效的重要標志。但目前在大學生這個群體中,誠信缺失道德素質低下的問題卻日益突出,這一現象也愈來愈為人們所關注。 三.問題分析 當今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當代大學生作為高素質群體,只有德才兼備,才能在社會上立足。但由於種種原因,當代部分大學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出現了缺失,並且由此而引發的不良事件也給人們敲響了警鍾。小到大學生公交車上不讓座位、該排隊的不排隊、小偷小摸,大到打架、做二奶、殺人,都引起了社會的大討論。我們不能否認我們的很多大學生的道德水準是不敢恭維的,也不能否認那些媒體的報道是真實的,其實只要你到校園里一走,你就會發現道德
失范的行為可以說是「信手拈來,滿地皆是」。安財校園水壺失竊頻繁失竊的現象正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盡管這僅僅是少數的人,不是所有的大學生都這樣,個別學生的道德水準是讓人擔憂的,但總體上來說,大學生這個群體的思想較以前來說還是有所下降。 大學生道德觀缺失現象的原因可大致歸納以下幾點: 一是對道德認同感降低,對道德的貶低,對道德缺乏敬畏。 比如, 「在公共汽車上不讓座」等非道德行為已漸漸被青年人默許,反而讓座的行為卻被視為另類表現。究其原因,就是個人的本位思想過於嚴重,對於不利己的事堅決不予實施,哪怕冒些風險。在現實生活中,有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喜歡完全按自我意願行事。不少大學生推崇投機取巧,而對講原則卻持貶低態度。上課時間跑出去玩游戲已變成司空見慣,考試是否作弊不在於良心是否受到譴責,而是看監考教師是否嚴格。偷東西也變成了個別同學的生活來源,而不被認為是可恥的行徑……這些行為,無不表現出是對 「善」的漠視,對 「惡」的縱容,對先進文化的麻木。其惡劣的影響在於,從個體意識的殘缺擴散為群體意識的錯位,進而引發道德觀的嚴重扭曲,使得一些錯誤的價值觀以及非道德的行為披上 「合理化」的外衣,在大學生中獲得普遍的默認、容忍甚至贊同。 二是學校教育的缺位 首先是我們的高校的教育所開設的德育課程並不能夠真正的起到自己的作用,比如我們所開設的兩課往往是流於形式,一般老師講課就是照本宣科,所講之內容並不能解決學生的現實問題,不能走進學生的心靈,這樣的課程就開了也沒有起到德育的效果。學校教育普遍重智輕德,只教不育。中小學只把思想品德課作為副科,而大學里也往往只是強調專業課學習。學校育人的功能沒有全面發
揮,缺少情感教育。 其次,學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和內容單一。片面強調理論灌輸,忽視實踐教育。尤其是大學缺少對學生由學校到社會的轉型教育,學生對現實社會中的違背誠信的現象沒有防禦能力。看到政治領域里的買官賣官、誇大政績;經濟領域的制假售假、坑蒙拐騙、偷稅漏稅;文化領域里的泡沫文學、假文憑、假學歷假職稱,由於和書本上的說教不一致,往往缺少理性思維和分析選擇能力,或是無所適從,或是形成錯誤的誠信觀 再次,我們的班主任等領導是幾個星期才見一次,科任老師上完課也就走了,我們想與老師交流,但我們根本沒有機會接觸他們,沒有機會和老師溝通,我們所產生得到的困惑也就不能得到疏導,於是,產生道德缺失的行為。 最後,我們身邊沒有了榜樣,我們不會在去迷信雷鋒的「螺絲釘」精神了,我們也不會再像高中一樣去崇拜一個偶像,我們的人生沒有了目標,沒有了前進的方向,走起路來自然會走錯、走慢。 三是家庭教育也在大學生的教育中「枯萎」 現在的大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在家中嬌生慣養,易養成唯我獨尊的性格特徵,根本聽不進去父母的教導;而且,在大多數家庭中大學生的學歷可能是全家最高的,他們對父母的說教勸導,嗤之以鼻。一般家長也都會認為我們已經長大了,不用在干涉我們過多,也就放鬆了對我們的教育,大家都知道其實對人影響最大的是家庭教育,現在這塊的教育沒有了,我們就會放鬆自己,從而產生道德失準的事情。 四.解決對策 我認為可行的對策:
1、樹立道德權威,努力完善道德規范,使它既符合新時期價值觀的多元化特徵,同時又符合道德精神追求。我們還可以加強對道德表現的重視,比如可將學生平時的失德表現記錄在案,並且與其以後就業、信貸掛鉤,這樣從某種意義上可以約束學生的道德行為,進而逐漸形成正確的道德觀。 2、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作用,努力營造良好的小社會氛圍,加強主流意識的宣傳,讓主體的道德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們的發展。 3、是突出家庭教育的基礎性地位。首先,作為父母要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那些自身素質地下的父母,要意識到自身的不足,以給子女樹立好的榜樣。其次,糾正不當的教育方式。作為家長必須矯正陳舊落後的教育方式,克服溺愛、粗暴等錯誤方法,要多與子女溝通交流。同時,家長的教育觀念也要轉變,不能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更要重視子女的思想品德修養,只有這樣,才能把孩子培養成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 4、是強化大學生的自律和他律意識。作為大學生,首先,要注重道德修養,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即不僅要努力學習文化知識,更要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以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其次,加強「慎獨」精神。即在個人獨處的時候,要自覺地嚴於律己,謹慎地對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違道德的慾念和行為發生,努力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再次,積極主動與老師、輔導員溝通交流,以及時糾正自身存在的問題。 五.個案總結 這是一個由安財學生身邊發生的事情為引子進行的大學生道德素質缺失案 例分析。每一個案例分析都有它特定的目的,我們希望通過這樣一個膚淺的分析,讓大學生道德素質建設得到廣泛的關注。因為我們都在期待和諧美好的校園環
境,以及身邊每位同學健全的人格素養。 最後我們想說:在大學生泛濫的大環境下,我們每一位安財學子更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拒絕不良思想的影響,提高自身道德水平,從而提升自己綜合素質,提高自己的競爭力來迎接更多的挑戰!

7. 大學生誠信道德缺失的現象有哪些

這個問題先從道德二字認識開始解決。
一、何謂道德?「道德。道遍萬物,貫穿一切,無不在道中,是宇宙不變的本體,老子釋有七律參明,並在一切存在運動中普示普證其不可抗拒、不可更改性。正是這一道的本體、究竟、統一、不變存在,才綱紀了一切生命行為的禍福生死、勝敗苦樂。說其有拿不來、摸不著、看不見,說其無律不離、則不廢、果不昧。而且人類一切文化一切行為都不外是在試圖超越著什麼,又試圖在得到著什麼。如果把這兩個東西統以道代稱究之,結果可能真的非常意外的明確,而且它們本來就一個不可變的東西。所以是否可結論,人類一切文化一切行為的奔波、分爭、尋究其最終本質,都不外是在求道、識道、用道、合道、直至得道而一蔽之。若以識論之,道是絕對真理的極頂,若以在論之,道是相對至明的極心。普查人類的所有真理追求和設想,無一比老子的道更准確、更真實、更本然、更周圓。妙音賜禪,以究竟有而極虛、究竟無而極真、究竟尊而不為、究竟卑而不改、究竟生而若滅、究竟死而若生,故成一切生追求的最終統一最佳自然自在真本然。
德是道之用。是智慧、能量、境界、依受的實土之積,是智明的選擇,是主體我對依體眾順逆的利害。體用只可分解識而不能分立存。其合於道者曰積德自進道明,其背於道者耗德自墜苦暗。社會的權如此、勢如此、命如此,無一能超越道的德能綱紀。德中包括德能、德為、德受。為是緣起之根、聚散之因、運命之本。為的最佳效果是無不為,為的最高形式是無以為。單從字面之識實難確見老子真面目,不免錯判出唯心消積的反向誤導。有為執皮,無為及本。生活社會中如果不存在無效於有、柔制於剛的事實,那就不是道的普遍性了。比如一件事的不同處理就本在著有無之別,而且無處不有,遍及世宇。無為不背有為,德治不背法治,只是明確揭示為的最佳狀態。人墜水中不為何以救,世面淪喪不治何以止。但法治不棄教治、不棄德治,這就是有無的統一,這就是不可能社會始終處在有為的法治狀態。當下生滅有亦無,當下執著無亦有,統一落實於生命的全部支撐是眾生。在這個實土上,古今聖明同倡范朴明天下、寧天下,此即德的無教無不教、無為無不為」。
誠,誠於中,才能真成,成人、成事、有所成就;中,不偏不倚,是把握事物得度。把握事物就要認識所有事物都有兩端性,隱顯、有無、陰陽,進退、左右.....。誠中要認識物極必反這個規律,要把握超前認識,超前把握,時機節律適時覺轉、取向........。
信,信乃萬事之本,德能之覺生信;「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信仰,人人皆有,只是層次不同。信者是所從,仰者是所求。古雲:「信乃萬事之本」,甚至貪生怕死亦是信仰,所差,不過是正確和錯誤、覺悟和迷惑、近前和長遠、成形和未成形。絕對地講,凡是情動、念起、慾望都是信仰的作用,所以,以自己沒有信仰而蠻狂凌人者是無知無恥的蠢類之論。離信何所想,不仰何所為,信以得生,仰以為命,理當如此。
人的信仰,決定人生的價值取向,是人生一切行為的魂,沒有它就沒有生命。它的產生過程是從下意、迷茫中覺悟,因其社會活動層面、緣分、智慧,而逐漸走向成熟。嚴格地尋由,只要降生,基因中就包括了信仰,甚至連下生本身都必須是信仰地創造。」

下面再從老子《道德經》參學中進一步認識誠信---德恆信。
《老子》第四十九章 以百姓心為心
【原文】
聖人無常心1,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2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3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4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5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注釋】
1.無常心:說千道萬,聖人就是無時不在恍兮惚兮之中,處在恍惚、行在恍惚、說在恍惚、心在恍惚,一切狀態不生不滅中自自然然。故有佛無心之說,既恆無自見心,只有自然應照心。
2.不善者:是欲識轉化中動態的一側時象狀態,去極自反,因果自受。
3.不信者:不信真、執信偽這是慾障的必然,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不信者並不是強其所能信,其墜到無明無路的絕止處亦將自反,自將棄濁取靜。總之不善不信也是一種因果現象,也要通過自身因緣生成發展消亡,其過程不完因果不了,欲以強行改變這不是規律允許的作法,而只能激化進入新的運動時空方式。所以因勢利導是唯一的選擇,且因勢利導的最佳方式只能是行不言之教、處無為之事,用氛圍場去禪化自心轉自能動變。
4.歙歙:是一種含默收寧不視不語不動的靜息狀態。
5.註:注塞、注閉。渾心之後無欲何以還能豎耳注意聽聞。所以將注理解為專注欲聽聞見視是背經之誤。

【今譯】
聖人處恆常無心的狀態,以普應天下百姓為自然心。善人聖人善待之,不善人亦善待之,德恆善與人而不分別棄責。守信的人信待之,不守信的人亦信待之,德恆信與人而不疏遠。聖人在天下,沉沉默默無語無現,為使天下渾消其分別欲執的心。百姓失去執求惑動,耳目自然注塞不欲見聞,聖人對百姓個個都會像愛護孩子一樣照料衣養。

【要旨參解】
一、聖人處本無心,善惡都是欲轉換中的現象,都不是絕對本質。所以以善者之心善之,以不善者之心善之,以信者之心信之,以不信者之心信之,普願天下的善惡、信否都能離欲得樂終究解脫。
二、所以聖人治天下,以沉默不語不動,而促使天下渾去分別欲執,統統安於原始民俗生活。耳目不欲外事,心朴不欲它為,天地君民合和,因因果果普盡祥和,聖明於未動之中理順天地萬物自得其所。
三、靜治之道,當從尚存的民俗保留中見證,實施民俗考證、調查論證,從中感悟這種可貴的民族遺產是怎樣傳承保留到了現在,從中促進現實理論的觸角和思維。

8. 大學生缺乏道德修養的例子

大學生上課時不尊重老師,隨便講話,甚至大規模地玩手機,睡覺。大學內生不珍惜糧容食,浪費糧食;大學生只顧盲目攀比消費,不夠節儉造成父母的血汗錢白白浪費在了吃喝玩樂上了!大學生愛慕虛榮,不做實事,沒事就瞎搞,不做有實際意義的事。大學生紛紛學習社會潛規則,也都開始利慾熏心,人生觀價值觀嚴重扭曲,造成現在的大學風氣極差。大學生都不走正道,都學耍小聰明,考試作弊,從不認真學習。沒人格,沒人品。大學生都心狠手辣,很會利用社會潛規則對付人,中國的未來就是這樣的人的未來。

9. 當代大學生存在那些道德缺失現象 分析其原因和對策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各種不文明的現象也隨之出現,而在大學校園里,各種不文明現象隨處可見,尤為嚴重。這些不文明的行為不僅影響了校園風氣,還對大學生的日常行為習慣有著負面影響。那麼,就讓我們看看有哪些不文明現象出現在我們大學校園中:
NO.10 亂扔垃圾 走在校園,綠樹成蔭,芳草萋萋固然讓人神清氣爽,但仔細一看在樹蔭下在草叢中,充斥著大量的垃圾。而走進教室,地上的紙屑、痰跡、口香糖更是扎眼,這還是學習的地方么?
NO.9 隨意插隊 不管是在食堂窗口錢,還是在超市結賬處,亦或是開水房刷卡處前,總是有人旁若無人的橫插一腳,更有甚者插隊後呼朋喚友,讓正常排隊的同學不進反退。
NO.8 浪費嚴重 到了飯點,假如站在收盤處,你會發現有很多人的盤子里還剩餘著飯菜。試想每人浪費一點,整個學校一天浪費多少呢?一年呢?
NO.7 男女過度親密 如今的年輕人是越來越張揚,在操場,在食堂,在教室,無論早晚,都能看到他們那「親密」的動作,這讓人情何以堪啊!
NO.6 損壞公物 圖書館的圖書,自習室的桌椅向來是大學損壞率最高的物品。「反正不是自己的」這種心理在大學生中極為普遍。
NO.5 出口成臟 為了一點小事便張口罵人,較罵街婦女毫不遜色,這種現象在大學校園屢見不鮮,和諧校園遙遙無期!
NO.4 拾金不還 在宣傳欄上,經常可以看到尋霧啟示的傳單,但往往丟失的物品卻一去不回,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到哪去了?
NO.3 考試作弊 盡管學校明令禁止,嚴厲打擊,但作弊現象從未杜絕。不禁感慨:誠信,社會需要誠信!拿出自己的骨氣!
NO.2 便後不沖廁 此種現象令人極度厭惡與憤怒,讓我不得不懷疑:難道在家裡也如此么?這是道德的喪失,不知廉恥的表現。
NO.1 偷盜財物 這已然是一種犯罪行為。寢室筆記本失竊案在校園時有發生,作為大學生,知法犯法,愧對父母,愧對自己!
文明、高雅、厚重、寧靜,人們常用這些美麗的詞彙來形容大學校園。然而時下的大學校園為什麼會出現這么多的不文明現象?作為知識水平和個人素質都相對較高的大學生,應負主要責任。首先大學生沒有把對文明的認識提高到一定高度,而是當成一種被迫的要求,並沒有形成一種文明的理念,認識到一種道德的高度。而大學生的自控能力差。其次很多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從小養成了不文明的習慣,並習以為常,甚至影響到周圍人的行為習慣。而校園里並沒有完善的文明約束機制,導致不文明現象的日趨增多。而學校,對文明行為對德育教育只是宣傳上的重視,並未有多少實際的行動。在社會上的拜金,權欲的誘惑下,不少大學生迷失了自己的道德,進而做出了不文明的行為。
社會的文明和諧離不開校園的文明和諧。減少校園不文明現象是十分必要的。我認為有如下措施:
大學生應從身邊小事做起,樹立起學校主人公的形象,嚴格約束自己的日常行為,同時勇於制止種種不文明現象。同時加強自身文化道德修養,規范自身的一言一行,更好的完善自身人格。
學校作為大學生的管理者,應該致力於建設良好的校園風氣。正確的引導大學生文明觀念的改變。如在食堂設置富有人情味的提示語,提醒大家自覺排隊;在圖書館掛上「請大家愛惜書目」的標語……嚴厲的規章制度和懲罰措施對有叛逆心理的大學生來說,有時會適得其反。從人性關懷的角度去引導,反而是長遠又有效的途徑。當然,國家也要堅持正確的方針導向,凈化社會的風氣。再有,學校可以充分利用社團、學生會等部門開展積極、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形成良好的校園精神風貌

熱點內容
法官老婆 發布:2024-11-20 13:11:51 瀏覽:125
保全的司法解釋 發布:2024-11-20 13:10:29 瀏覽:676
道德的性指 發布:2024-11-20 12:53:44 瀏覽:866
法律和行政法規適用 發布:2024-11-20 12:01:39 瀏覽:902
榮成法院王 發布:2024-11-20 11:38:27 瀏覽:759
法律援助經濟困難 發布:2024-11-20 10:58:15 瀏覽:889
基層法律服務所變更流程圖 發布:2024-11-20 10:33:50 瀏覽:444
婚姻法2018年2月新規定 發布:2024-11-20 10:15:30 瀏覽:580
交通協議書有沒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20 10:04:34 瀏覽:575
聯邦法院的管轄權 發布:2024-11-20 09:19:04 瀏覽: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