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贏未來
1. 法制報告會聽後感500字
星期一下午,我校特地請來少年管教所人員,為我們上了一節生動有趣的法制教育課,我們可謂是受益匪淺。
一個個典型的實例,讓我們了解到那些與我們年齡相仿的青少年是怎樣走上犯罪道路的。
我想,造成他們現在的樣子,根本原因是他們的法律意識太差,總認為自己做的是小事,等到弄得不可收拾才反應過來。在這些實例中,有很多人只是一時沖動,為了解氣,才范下了故意殺人罪,當初如果平下心來仔細想想,自己該不該做這些事,也就不會像現在這樣。
犯了罪,一關就是幾年,十幾年,甚至是把一生都毀了。人最寶貴的是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而在人生的旅途中,青春則是最美麗的篇章,如果把這最美好的時間浪費在那幽暗而又陰森的且失去自由的屋子裡,那一生將會有一道抹不去的陰影,陷入無底深淵,不能自拔。
青少年犯罪,不僅虛度了自己的青春年華,還會連累到自己的所有家人,因為他們把一切都交給了我們,就算是為了他們,我們也不能做出這種傷害他們的事。
所以,我們要預防犯罪。
首先要不斷樹立法律意識,增強法制觀念,並且要加強控制力,做事要沉著冷靜,要分清自己該做的事和不該做的事,做一個合法的好公民。
平時要從自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在交友方面還要增強判斷力,判斷出該交的朋友和不該交的朋友,從而更好的發展自我。
不過我想,那些青少年罪犯或許是一時疏忽而誤入歧途,走上犯罪道路,如果身旁有這樣的人,我們也要盡可能的幫助他們,讓他們感受我們對他的關心和愛護,從而給他找回自信
2. 關於法制主題的手抄報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黨和政府十分關心和高度重視青少年的成長。我國青少年教育和保護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青少年犯罪率在世界上一直是比較低的。但近年來由於各種消極因素和不良環境的影響,我國青少年犯罪率日漸突出,給社會、家庭和個人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和巨大的不幸,也對實現依法治國的戰略目標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在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進程中,加強對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我們負有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為此,我們對當前青少年犯罪的現狀、特點、成因進行了調查,對如何進一步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和預防青少年犯罪的方法作了一些探索:
一、當前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現狀、特點及成因
(一)當前,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現狀不容樂觀,可以用「數量多、危害大、蔓延快」九個詞來概括。從數量上看,全國約2.5億學生,其中違法犯罪青少年約占青少年總數的萬分之六。大城市更高,達到萬分之二十點六。其中青少年犯罪占刑事犯罪的比例達70%左右;從危害性看,由於青少年生理尚未成熟,思想單純,易於沖動,不計後果,其犯罪危害極大。如建國以來,紹興縣第一起綁票案作案者陳鐵江(當時17歲),因經常逃學,與社會上一幫游手好閑的人混在一起,染上賭博和玩游戲機,為弄錢以綁票索要錢物2萬余元,並將9歲男孩殺死,給社會造成了很大危害;從蔓延性看,青少年犯罪模仿性強,其犯罪行為、手段相互傳播,結幫成伙,同一類案例在某一地區迅速蔓延開來,重復發生。團伙犯罪愈演愈烈,像紹興前幾年也有結幫搞派團伙作案的,如「東街幫」、「城南幫」等。
(二)當前,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點有:①犯罪呈低齡化趨勢。據有關部門統計,80年代初,青少年初犯的平均年齡為16歲,到90年代,初犯的平均年齡已降低到14-15歲。②社會閑散青少年犯罪突出。目前,違法犯罪青少年多數是輟學生、失學生,以及一些盲目外出務工的青年農民等。他們大多閑散在社會,無所事事,極易發生違法犯罪行為。③在校學生作案逐年遞增,其中以初中生居多,約占青少年作案人數的18-22%。④犯罪的類型復雜,他們或敲詐勒索,或盜竊搶劫,或聚眾斗毆,或殘害親人,或吸毒,有的甚至是計算機犯罪。
(三)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復雜的、多方面的。既有社會環境方面等客觀的原因,又有青少年自身生理、心理方面的主觀因素;從主觀上看青少年正是長身體、長知識,人生觀和世界觀逐步形成的時期。在這個時期,他們思想認識上漸趨成熟,敏感好奇,富於想像,喜歡模仿,但辨別能力差,以致在追求新奇刺激面前,極易受不良影響而導致違法犯罪;從客觀方面原因分析,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學校、家庭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出現了許多影響青少年成長的新情況、新問題,其中家庭教育的失誤,學校教育的偏差和社會上各種不良或腐敗風氣的影響等,都會使青少年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題目自己改
3. 法制手抄報內容
1、什麼行為是犯罪的行為呢?
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完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犯罪具有三個方面的基本特徵:(一)犯罪是一種危害社會的行為,即犯罪具有社會危害性(二)犯罪是一種觸犯刑律的行為,即犯罪具有刑事違法性(三)犯罪是一種應當受刑罰處罰的行為,即具有應受刑罰懲罰性。
2、如何加強對犯罪的自我防範?
所謂犯罪的自我防範是指個人為減少被害的可能,進行自我保護而採取的各種措施和方法,根據《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40條的規定,未成人年人犯罪的自我防範意識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指未成年人通過加強文化修養和法律知識,自覺抵制各種不良行為和違法犯罪行為的引誘和侵害;另一方面是指未成年人在受到犯罪侵害後應通過法律途徑,及時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具體來講,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一、未成年人應當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及社會公共規范。
實踐證明未成年人一旦養成了種種不良習性後,要矯正過來是很不容易的,需要花費更大的力氣。因此,未成年人就應該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處處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社會公共規范,遵守社會公德,從小養成良好習慣,加強自我修養,自我調節、自我完善,自覺抵制違法犯罪行為的引誘。
二、樹立自尊、自、自強的意識 自尊、自律、自強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也是未成年人進行自我防範和贏得社會保護的途徑。如果未成年人自甘墮落,外界再怎樣幫助,也是無濟於事的。如我辦理的舒某搶劫、傷害案,案犯舒某原是一名中學的學生,因從小養成了嬌生慣養的不良習慣,一直不好好讀書以至成績越來越差,他的母親給他轉學後,他認為自己不是讀書的材料,還是自暴自棄,成天泡在游戲機房玩游戲,並結識了也是不讀書的劉某等人,後與劉某等人一同去打架傷人,搶計程車司機,墜落的無法自拔,最後被關進監牢,被判處七年徒刑。
三、增強辨別是非和自我保護的能力 未成年人只有學好知識,豐富社會生活經驗,鍛煉各種能力,才能對違法犯罪行為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才能分清是非,辨別善惡。未成年人還要加強鍛煉身體,增強體魄,這樣有助於未成年人在遭到暴力侵害的時候,及時逃脫或者進行正當防衛,不至於受犯罪行為的隨意侵害。
四、加強未成年人用法律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 未成年孩子對犯罪的自我防範,除以上講的,還必須懂得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應該採取哪些措施。
根據實踐經驗,我們建議同學們如果在遭到違法犯罪行為侵害的時候,切切要記住兩點: 第一、同學們要以躲避免受違法犯罪行為侵害為自己的首要任務,不提倡你們去同違法犯罪分子面對面搏鬥,比較明智的做法是遇事不慌,然後設法擺脫或向四周的大人呼救,或拔打「110」報警。第二、如果同學們發現自己正在或已經受到非法侵害的,就應該採取正確的途徑解決。如及時向學校、家長或者其他監護人報告,由家長、老師或學校出面制止不法侵害,也可以向公安機關或者政府主管部門報告。總之,同學們如遇上不法侵害時,不要害怕,一定要沉著、冷靜,機智勇敢,要敢於檢舉揭發,積極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我們要堅信邪不壓正的道理,干壞事的人總是心虛的,害怕的應該是他們。
4. 法治伴我成長 徵文 2000字、
j最佳答案你從荊棘中綻放,你從崎嶇中走來,我們的法制進程。
你束起凌亂的長發,披上遮體裘衣;結繩以記事,刻骨以銘文,鑄鼎而銘記。終有那世襲替代禪讓,高低貴賤始有分別,贏得泱泱大國「禮儀之邦」的贊譽。然「對『太陽』之咒罵,對酒池肉林的痛恨,烽火戲諸侯的兒戲中」,國之廈為之傾斜。「竊鉤者盜,竊國者諸侯」各地諸侯歷新法強國力,秦盛商鞅裂,吳興李悝亡。
「勞力者食人,勞心者食於人」。始皇立而一統天下,君主制立於中國。「焚書籍,坑儒生」,一統錢幣經濟興,一統文字文化盛,皇權集於一身,開始了文明古國千年封建之旅,終難脫人治大於法治的繩縛。江山代改,人才輩出。在重兵壓城城欲摧之時,南唐後主不思勵精圖治,變法興國,以跪拜佛堂而抵兵戎,以吟詩作畫而自醉,一江春水不敵兵,終敗送大好河山。宋太祖贏得大宋一統,但沉痾難除,舊疾不去,法之立服務於高主,黎民廣大難逃重壓。君主悟而臣子勵,王安石受命危難,為振興國力,欲破而後立,不惜以身戰舊法。張居正「一條鞭法」為黎庶,為百姓,眾說紛紜。精美設想,英雄無數,只能改經濟不能改政治,政體不變,經濟之變革如曇花一現,香存而花敗。法制之改革不動根本,難植新芽。
在盲目與固執中,槍炮聲響徹耳畔,強盜闖進家園,掠走珍寶,竊賊分割了土地,痛苦的呻吟中,雄師覺醒。戊戌變法學西洋,改舊習,可剛一觸及舊統治者利益,法治便又為人治。「百日維新」成了「戊戌變法」的代名詞。民國初立,國權歸於民,但 為了新法之立,孫逸仙出生入死,出廣州,戰軍閥,以血肉之軀抵舊思潮的炮火,民國終於站立。「民族,民權,民生」,孫先生為立新法除舊制,鞠躬盡瘁,死而不已,隨著先生的故去,新法也被「蔣氏」政權遺棄,民不聊生,法雖立而無用武之地。
黑夜終會逝去,曙光定會來臨。春雷陣震,雄師躍起,偉大民族屹立東方,毛主席振臂高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法制步入正軌。當人大代表步入會堂,當新憲法誕生,我們淚飛流而心歡喜,不再沉迷,不再壅塞,民權合乎民意,欣欣向榮,春芽萌發,法治社會逐步建立。事事終須磨礪,芬芳出自嚴寒。十年浩劫,法被踐踏,人被壓抑,從高官到小民無不被黑雲籠罩,你——法的進程幾乎停滯。偉大的中國人民終究挑開烏雲見月明,人心思進出新生。鄧小平書記領導下,十一界三中全會出台利國、利民新法律,家家歡呼,人人雀躍。社會主義法制社會日新月異。江書記「三個代表」壯心志,新社會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胡錦濤書記帶領我們開創未來新世紀。和諧社會,法制社會,人人歡喜。看藍天下,從小兒垂髫到耄耋白發,《未成年人保護法》讓兒童健康成長;《老年人保護條例》,社會保障系統讓老人安心安逸;《經濟法》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選舉法》讓你行使政治權利;《兵役法》保國為民,《消費者權益法》讓你放心去消費生活。走在街頭,游於園中,無時無刻我們不被法律呵護。
中國的法制歷程,歷盡千載風塵,吐故納新綿延不絕,法制社會人心所向。我深愛的祖國,你的春天鮮花爛漫;法制社會讓你四季如春。
法律伴我成長
談到法律,總會給人以神秘、威嚴、崇高的感覺。其實,法律與道德、習慣、宗教、紀律一樣,都在規范著人們的行為。正是由於這些規范的存在,這個社會才變得有序;正是由於法律的存在,我們的權利才得到應有的保障。
從小學四年級開始,我就開始關注法律,那時的我還是一個幼稚而天真的小孩。可是不知怎麼,看到裡面的法制故事,我就情不自禁關注起了這個那時令我似懂非懂的名詞―「法律」。那時我們小孩子最喜歡的是少兒頻道的動畫片,而我是個例外,偏偏喜歡中央電視台的法制節目―《今日說法》。我幾乎每天都會收看這個節目,近乎到了痴迷的程度,每天中午,節目一開始,我便一手捧著飯碗,一邊目不轉睛的盯者屏幕,生怕會錯過每一個鏡頭。就這樣,時光飛逝,轉眼間法律已經陪伴我度過了四個春夏秋冬,這時的我已經是一個中學生了,但是收看《今日說法》依舊是我每天的家常便飯,是我每天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近幾年的法律事故頻頻出現,老師對我們的法律教育漸漸增多,中學生們不得不對法律重視和關注起來。觀看《今日說法》,不但可以了解這十年來祖國法制社會的變遷,而且可以增加許多法律知識。看了這么多年的《今日說法》,我也應該是它的忠實觀眾了吧,有許多法制故事令我記憶猶新,其中兩個我記憶深刻:
一個女孩,父母離異後,與父親和繼母生活在一起,繼母一直虐待她,最後將女孩的胳膊打殘了,繼母因此而被判刑。這個法律事件引起我們的深思,雖然這是一件小事,但女孩也是受法律保護的,就因為繼母不懂法,不知道打孩子也是違法的行為,才導致了事件的發生。這件事啟示我們:不學法就很容易觸犯法律。我曾經在《今日說法》看到過這樣悲慘的一幕:廣西田東縣一位司機駕駛大貨車行至國道323線,將橫穿馬路的一名6歲男童碾壓致死,一名僅6歲的兒童就這樣被奪去了寶貴的生命。這起交通事故只因男童違反交通規則,橫穿馬路。「不可翻躍防護設施」是交通規則中明確規定的,可是,人們總是這樣想:沒事我心裡有譜,絕對不會發生事故,再說了,這樣不就可以少走幾步路了么。他們就是因為這種僥幸心理,而送了性命,幾步路難道還不如人生最寶貴的東西―生命么?這種走捷徑丟性命的事故數不勝數。這難道還喚不醒人們遵守交通法規的心嗎?
隨者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中國成了一個法治社會,所謂依法治國,各種憲法:《未成年保護法》、《婦女兒童保護法》、《勞動法》……。相繼出台,現在我們老百姓更應該知法懂法。然而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在我們的成長道路上如何與法同行?有人可能會說:你多慮了,我們還是未成年人,只要不殺人不放火,法律就約束不到我們。我說:不!法律離我們很近。那些輕視法律作用的人,我想是沒有真正意識到法律的重要性。有一句人所共知的法律格言:「正義不僅應得到實現,而且要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加以實現。」法律,就是實現正義、體現公平、正確規范人的行為的社會准則。
作為中學生的我們常常講要遵紀守法,可見遵紀是基礎。我們千萬不要忽視遵紀的作用。所以我們現在只有從一名合格的中學生做起,將來當我們走出校園,融入社會這個大集體後,才能真正成為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作為21世紀的青少年我們更要有堅定崇尚科學、追求真知的信念;樹立遠大理想,確立人生的奮斗目標,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勤學苦練,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用黨的方針路線指引自己,用優秀思想文化影響自己,激勵自己;認真學習法律知識努力提高知法、用法、守法和護法的水平,讓法律一直隨著我們成長。
5. 法製作文急
一,用思考,良心和勇氣去追求正義
前段時間,最能反映我們現行司法體制的弊端消息莫過於下面這一則:
一場審判中的所有人———辯方律師、公訴人、審判長、主審方法院院長都持無罪意見,但受審者周澄最終獲刑5年。在周澄刑滿出獄之後,完全出於偶然,他得到了一套與案件 審判有關的案卷副本。這套案卷副本顯示:當年決定他命運的那場審判竟是「上面要判幾年就是幾年」。(12月7日《中國青年報》)
這則消息一出來,評論如潮,人們紛紛對現行的司法體制進行反思。是的,法官除了法律無上司,但今天我們的法院卻是人、財、物都控制在地方政府手中,而司法改革討論了多年,並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問題是,即使在這樣的司法體制下,法官就有權作出違背法律的判決嗎?法官能用這樣一條理由來為自己開脫責任嗎?因此,對於這一問題,我們還必須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
從社會學意義上講,人雖然是一個個社會組織的成員,但仍然沒有擺脫我們首先是一個人,一個應當具有良心和道德、正義感的人這一事實本身。同樣,作為一個政府公務員、司法者,首先是一個社會意義上的人,然後才是國家機器中的一份子。作為公務員、司法者,是否僅僅按照指令行事,還是通過獨立的思考作出符合法律意志的結論,並拒絕執行公然違背法律意志的命令,這深刻地考驗著每個公務員與司法者的思考能力、良心與勇氣。
在周澄挪用公款案中,原本溪市平山區檢察院起訴科科長滕儉秋對此案提起了公訴,今天周澄案的申訴狀也出自她的手。她解釋道:「不是說我不在位了,我就說周澄無罪,即便是當時,我也明白無誤地持無罪的觀點。但是上面定了調子,說只要證據搞好就行,我們也只好盡量往有罪上*。」同樣,在審判中,據知情人士講,上面非要判,而司法機關則認為無罪,但頂不住上面的壓力。知情人士講,這些討論已全部記錄在案。所以,因為上面要定周的罪,滕儉秋就往有罪上*提起了公訴,而法院從院長到審判員也就以有罪進行判決,盡管他們都認為周無罪。由此可以看出這是什麼樣的邏輯。
有鑒於公務員服從法律而不是上司命令的重要性,《公務員法》第五十四條特別作出規定:公務員執行公務時,認為上級的決定或者命令有錯誤的,可以向上級提出改正或者撤銷該決定或者命令的意見;上級不改變該決定或者命令,或者要求立即執行的,公務員應當執行該決定或者命令,執行的後果由上級負責,公務員不承擔責任;但是,公務員執行明顯違法的決定或者命令的,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
顯然,僅僅《公務員法》這一條規定並不能保證公務員、司法者在執行公務與司法活動中可以免除職務變動與失去職位之憂,司法體制的改革必須提上議事日程。
早在19世紀德國法學家耶林諄諄告誡我們「為權利而斗爭」!權利不是一天能得到的,每個人的正義行動會將涓涓細流匯成奔騰的大江,因此,每個人必須牢記,沒有經過思考的生活不值得過,司法者、公務員必須用思考、良心與勇氣來追求正義!
二,一個我很喜歡的小文章:
悼 兄
生命原來竟如此的脆弱,生命原來竟不允許反悔。
是的,人的一生中能有幾次重新開始的機會呢?哥沒有了這樣一個機會,法律的嚴肅剝奪了你生存的機會。只是這一次機會的剝奪,你的歸宿就局限在了一隻狹小的盒子。我無論如何都難以想像出,在這么一個小小的盒子里,你是如何的蜷縮,怎樣的伸展。
在這個物質的世界裡,一個鮮活的生命在頃刻間灰飛煙滅,物質實現了轉換。雖只改變了存在的狀態,但這么一個轉變過程卻得到法律的襄助。平凡的人可以有權利選擇死,但沒有權利選擇死的時間,沒有權利選擇死的方式。我終於明白,為什麼那麼多的法學家為廢除極刑而疲於奔命。的確,我們痛恨的是殘忍的犯罪事實,惡心的犯罪行為,可恥的犯罪動機。我們痛心的是犯罪者,你曾經善良過,曾經有過夢想,你知道死亡意味著什麼,人生最大的悲哀莫過於去承受自己能夠預知死亡結果而且要真切的感受那份痛苦。我寧願你是白痴,你不明白死亡的痛苦,就沒有了畏懼,在不經意中失去了生命。那樣對於關心他的人也可以把這一切歸於天命,而不用在此深深自責。但現實的法律卻是相反,白痴不用去死,不用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你,必須承受分離,選擇死亡。
32歲的你,人生的歷程就此提前結束。寫下這個文章不為紀念你,真的,你的的確確錯了。只為一種親情,一種近似溺愛的惋惜。如果,如果,如果我可以把你影響,我想你做和我一樣的循規蹈矩的凡人。但是,我沒有辦法影響你,我心虛地把這歸咎與我們道不同,我無法為你謀劃人生。我為自己的不開心感到些許釋然,感覺那樣我也為你做了什麼,哪怕除了難過,我幾乎從沒有為你付出過什麼。
哥,我想你是不會記怪我吧,象我這樣的人寧願在你去了之後每年的年飯擺上你的一副筷,卻不願在你錯誤之前和你相處一天,哪怕只是一天。我們將關心停留在心裡。在某個良心發現後的反省自責和深深懊悔中,我們執著地堅持中國人情感的含蓄習慣,在你的錯誤中保持緘默。或是抽身轉去,把自身置於安全地帶。是中國人的意識讓我沒有了選擇,除了選擇難過。
對於你,哥,你應該高興,你成了我們全家關注的焦點,這是你最大的願望和以往從未得到過的。我們都為你難過,我們都為你擔心。當我們拿出了決心,真誠地想為你做點什麼的時候,你去了哪裡?你為什麼沉默?
看著你居住的小盒子,我哭著告訴別人,關心家人吧!我家已經受到了懲罰!
三,武俠流行之法律分析(我擬的一個題目,這個文章很有意思,視角非常獨特)
分析武俠,「武」只是其中一面。社會既有沖突,又必須有合作。堅持正統的梁羽生甚至說,寧可無武,不可無俠。「俠」究竟為何物?嫉惡如仇、情深義重,乃至捐軀赴國難等等,都屬「俠」的范疇。但概括而言,則是「信」與「義」,即行為在形式上守信,於內容上守義。
司馬遷在《游俠列傳》中指出:「今游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10]輕生死、重然諾,言必信,行必果是俠的一個基本特徵。守信是俠客於江湖的立身之本。無論在哪本武俠小說中,守信都是江湖中的基本規范,不講信義最為人不齒。這是因為社會是因人的行為活動而得以延續的,社會中人的行為是互動的,只有對他人的行為具有可期待性和可預測性,人們才能夠理性地決定自己該如何作為,社會也才能延續下去。要使人的行為具有可預測性,一是由社會定一套行為規范,並監管其實施,二是由個人對自己的承諾進行擔保。前者如法律,法律的主要功能就「在於建立和保持一種可以大致確定的預期,以便利人們的相互交往行為。」[11]後者就是信譽。武俠世界選擇了信譽。經濟學家,如張維迎,認為「與法律相比,信譽機制是一種成本更低的機制」。他舉了個在家樓前小賣部買飲料的例子,如果付了錢拿了飲料要出門時,店主說你還沒付錢呢,這樣的問題法律無法解決,因為法官沒辦法判斷誰說的是真話,如果給小賣部裝上監視器,成本又太高。但實際上這種事情不大可能發生,因為如果鄰居們都知道這件事後,也都不敢去了,店就得關門。店主由於害怕失去未來的生意,才不敢耍賴,這就是信譽機制。[12] 信譽的機制運行實際依賴於未來的懲罰。
但以此來審視一下武俠世界,卻會發現把信譽看得比性命還重的俠士們的條件與此並不相符。俠客們並不是因為「害怕失去未來的生意」才行俠仗義。作生意是為了得利,而行俠則是付出。俠客遵守諾言,此次捨身相助,是為了今後還能無數次捨身相助,這樣的邏輯即使不是荒謬,也是於情不符的,特別是在遵守諾言即意味著死亡的情況下(這在追求戲劇效果的武俠小說中比比皆是),即一次性博弈時,仍信守諾言,就更與「理」不通了。
在高度流動的市場經濟中,另一維護信譽機制的方式是建立企業,企業是將一次性博弈轉化為重復博弈的機制,是信譽的載體,即所謂以「廟」的聲譽來約束和尚的行為。[13]對於武林人士來說,門派就是他們的「廟」,即企業,門派使俠客個體的行為轉換為了群體行為,這樣門派就有積極性去監督其門徒的行為,在小說中也確實有不少的敘述,如《天龍八部》里,少林寺方丈玄慈大師年輕時與葉二娘偷情,最終被揭露出來,在武林群雄面前,為了少林寺的清譽,玄慈自己下令按門規受杖責而死。但從總體來看,這種作用並不佔主要地位,而且其中更多體現地是個人的道德行為。在武俠世界裡,真正的俠客往往是無門無派的,特別在古龍的小說往往更是如此,對他們來說,幾乎看不到「企業」的作用。
經濟學家的理論與武俠世界的「現實」是矛盾的。當然人們最為常見的反應是武俠小說根本就是虛幻的,不是現實。但武俠小說的武功描寫雖被很多人視為荒唐,而其對人性的刻畫卻很少被人指責。人們在讀武俠時,對這種「現實」是接受的。其矛盾何在呢?
「經濟人」是經濟學的基本假設,而俠客的行動邏輯與經濟理論的分歧原因似乎也在此,因為俠客的行為是利他的。但實際上我們可以看到這種分歧原因並不成立。因為俠客的行為同樣是利己:信守諾言,獲得一種守諾的心理滿足。守諾實際是江湖世界的一種意識形態,信守諾言,可以獲得社會的道德認同,並使內心的信念得到踐行。對於道德君子來說,道德行為是一種能給自身帶來效用滿足的自利行為。
但問題並沒有解決,道德如果是個人的行為,那可以理解,但它成為社會的規范時,成為一種內化於人心的意識形態時,它必須滿足一定的社會條件,經濟學家們分析的正是這些社會條件,如害怕未來的懲罰和「廟」的約束作用。那武俠世界的「意識形態」是如何形成的呢?目前還沒有一本武俠小說講述武俠世界是如何形成的,而都是直接端給了我們一個武俠世界。武俠本非現實,江湖是人造的江湖,江湖世界的意識形態實際是作者和讀者共同為它預置的。武俠看似是江湖世界的人物,其實他們所遵從的的意識形態是作者和讀者以自己的觀念強加的,實際他們活在人們的觀念世界中。武俠守信是作者和讀者的要求,而不是其自身的現實行動邏輯。[14]如果守信僅僅是為了滿足內心信念,而這種信念又是沒來由的,不守信僅僅是遭到人們的白眼,並無其他懲罰,那麼按現實邏輯,這種「守信」就是不可信的。武俠世界裡俠客們作為道德君子的守信行為在經濟學家看來,只是人們的良好願望而已,不可能實現。如果經濟學家的理論沒錯的話,但人們又並不覺得武俠的「現實」有什麼不對,那麼一個可能的解釋就是武俠世界與人們觀念中的應然社會相符,所以人們相信;而與經濟學家眼中的實然社會不同,所以它與理論矛盾。從本文下面的第四部分可以看到,這種觀念世界與客觀世界的分歧將是分析的一個重要楔子。
無論能否實現,守信是俠的行為在形式上的要求,而重義則是實質上的要求。在武俠世界裡,「義」的內容極其廣泛,幾乎集中了人類所有的美德:嫉惡如仇、鋤強扶弱,如《飛狐外傳》中的胡斐;情深意重、視友情高於一切,如《多情劍客無情劍》中的李尋歡;挺身而出、抗擊外侮、救民族於危亡,如「俠之大者」郭靖;以蒼生為己念,為免生靈遭兵戈塗炭而不惜殞命,如號稱「天下第一英雄」的蕭峰,……。武俠世界是一個俠「義」的世界,是一個正義永遠壓倒邪惡的世界,是一個讓人感動也讓人神往的世界。想想被稱為經典一段的《雪山飛狐》里胡一刀與苗人鳳比武那一場,生死決斗中,英雄間的肝膽相照、義薄雲天簡直讓君子國的人也會汗顏。
作為武俠世界的兩個支柱,如果說「武」體現了人的自然屬性,那麼「俠」就是人的社會屬性。「武」是武俠世界的權力資源,是社會中的支配手段,而「俠」則是武俠世界的道德資源,是社會的聯系紐帶,「俠義精神是一種以正義感為基礎的社會粘結劑。」[15] 前者解決沖突,後者實現整合。當然,這是個看上去有點簡單化的分析。因為俠義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支配人的資源,比如相識、不相識的英雄好漢們看見宋江便會喊聲「哥哥」,納頭便拜,就因為宋江人稱「呼保義」、「及時雨」。但這種「支配」與「武」的支配畢竟還有所不同,它是對象的主動拜服,而非強制性的支配。如果說「武」讓甲能支配乙,「俠」則讓乙拜服甲,正是兩者的互動共同使武俠世界的童話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俠肝義膽,長劍獨行,杏花春雨江南,白馬秋風塞上,這是一個何等簡單而浪漫的世界!以至於說起「人在江湖」,讓人更多地感到的不是無奈,而是神往。
四、「他者」:法律為何缺失
行文至此,可能沒有人覺得這是一篇關於法律的文章,從前面的分析中並沒有看出什麼法理學意義來。然而,只要讓我們稍稍把眼睛從武俠世界移開,對比一下同樣反映西方人英雄崇拜情結的美國西部片,問題頓時就凸現出來。蠻荒的西部,是美國人的武俠世界。荒漠、小鎮、牛仔、快槍手,誰的槍拔得快,誰的槍法更准,誰就是強者。沖突往往展開在強盜與小鎮執法官之間——小鎮的居民受強盜騷擾,於是大家湊錢請來快槍俠擔任執法官維護小鎮安寧,或者出賞金請槍手破案,經過精彩而激烈的槍戰,最後強盜被殲滅,這是大多數美國西部片的情節。大家注意,雖然最後也是靠武力解決問題,但槍手是為社區的居民執法,其行為的性質是行使公共權力,而不僅僅是個人的俠義之舉——雖然有個人俠義的成分。
在中國人的江湖世界裡,則看不到法律。這是一個沒有法律,甚至沒有國家(很多武俠小說無國家背景,只是一個純粹的江湖)的社會。按照西方人的觀念,法律是一種公共契約,小鎮執法官可以看作是美國國家形成過程中司法機構的雛形。按現實生活的邏輯,有人群的地方,就應該會有公共權力和規則的存在,但在武俠世界裡,卻看不到公共權力和法律——法律是由公共權力來制定和執行的公共行為規則,雖然江湖世界裡也有行為規則,如「義」,但它只是由個人來自覺遵守,違反者也只是受到俠義之士的個別懲處,而不是由公共權力按程序來規范化地普遍執行,因而不是法律——即是在個別情況下有,也幾乎無一例外地是被極力批判的對象,如《笑傲江湖》里五嶽劍派盟主左冷禪對未守「規矩」的劉正風的「執法」就被描述得極其丑惡而血腥。而江湖上最常見的殺人,就幾乎未看到按法律程序受到懲處或者按法定程序進行。江湖中公共權力的代表,武林盟主,雖然被無數人爭奪,但大多數情況是到故事說完也沒誰能如願以償當上。所謂武林盟主,總是為智者高人所不屑,只有那些武功雖高(因而有資格去爭),但未臻化境(所以才想去爭)的野心家們去你爭我奪,引來江湖血雨腥風,最後不得不由雖無意盟主之位卻被捲入漩渦的主人公,或單槍匹馬或偕久已退隱江湖的「民間」高手收拾殘局,而那個好不容易拼殺出來的「盟主」,作為邪惡的化身,椅子還沒坐熱,就被剪除。末了,在感嘆一番世人痴愚之後,主人公拭凈血跡,緩緩收劍入鞘,長嘆一聲,歸隱田園。沒有了盟主,沒有了權威,於是一切復歸平靜。爭奪盟主,成為江湖永久的笑柄。
武俠世界是一個反權威的世界。
沒有公共權力,沒有法律,也沒有本文前述信譽機制的作用,卻人人稱信守義,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個虛幻的世界,可它卻為大家所接受,甚至沉迷其中。這正是本文第三部分所指出的「觀念世界與客觀世界的分歧」。
在分析這個矛盾之前,先說一個有趣的心理測驗。被測者須在幾個選擇項中選擇自己願意變成的動物,有人選擇變成鳥,測試答案說這反映了想擺脫繁瑣俗事紛擾的心理。同樣,對缺失公共權力和法律的虛幻的武俠世界的迷戀,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人潛意識里對公共權力與法律的渴望「擺脫」。武俠世界是中國人觀念世界的反映,而非對客觀現實的忠實描摹。觀念世界是自我意識的反映,在中國人的觀念世界裡,缺失了公共權力和法律,說明它們並沒有成為中國人自我意識的一部分。對此,一個可能的解釋是,它們是外在的,強制的,而不是如西方人那樣,是內在的,自發的。
從法律的起源看,中國的法律起源於氏族部落間的征戰,即所謂「刑起於兵」。氏族內部以血緣為紐帶時,還可以習慣來調整,但對被征服的部落,血緣親情是不存在的,只有靠嚴酷的法來維系。「在我國原始社會,法律調整的直接對象是部落和氏族間的關系,個人則主要由氏族原有的習慣所約束。」[16]隨著征服疆域的擴大,在國家形成的過程中,為維系統治,血緣紐帶逐步加強,原來的氏族成員成為統治國家的一小部分貴族,而越來越多的被征服者成了受法統治的子民。上層政治社會與下層世俗社會因異質和利益沖突而對立。對基層社會來說,法律是強加的,外在的。以前對中國「法」字的解釋,多認為「水」旁是公平的象徵,而這顯然與中國人自古以來的法觀念有所不符,蘇力教授則認為「水」旁指稱的是法像水一樣自上而下地頒布,[17]這也許能在一定程度上作為佐證。而看西方法律,古希臘羅馬的法律起源於貴族與平民斗爭的民主政治,是貴族與平民意志和利益的共同產物,法律自始就是市民社會的一部分,是市民社會的內在物,對市民而言,公共權力和法律是「我的」,而不是「他者」。但對中國老百姓來說,公共權力和法律則是不折不扣的他者,是一種壓迫物。這種他者意識,決定了普通中國人內心中對公共權力和法律的厭棄,公共權力和法律從未內化為中國人自我意識的一部分。
「創造者不願再看見自己,——於是他創造了世界。」[18]中國人便有了這樣一個武俠世界。中國人的選擇是回歸自然,以武功一較高下,只有武功才是自我的,而其他則是外在的,是社會性的。
福柯為我們提供了兩種權力分析的圖式,一種是「契約——壓迫圖式」,是法律的圖式,另一種是「戰爭——鎮壓圖式」,或稱「統治——鎮壓圖式」,前者是合法與不合法之間的對立,而後者是斗爭和屈服的對立。[19]顯而易見,法律的圖式可適用於西方,而「統治——鎮壓圖式」與中國則是吻合的。由於公共權力和法律是外在物,非契約產生,具鎮壓性,因而中國人對這種外在束縛物有著一種天然的離心傾向,遁世便成了中國人一個永恆的主題,甚至在本已是虛幻的武俠世界裡也是如此。小說終篇,袁承志、令狐沖、楊過、張無忌們年紀輕輕就紛紛退隱江湖,去享受田園生活,這似乎也是作者和讀者所能想到的最好結局,而沒有退出江湖的郭靖、黃蓉,只好戰死襄陽。美國西部片的結局雖也是槍手騎馬遠去,但他卻是去往另一個小鎮,繼續下一個賞金、美女與槍戰之旅。
這里就有個中、西方文化中的悖論,也就是在本文第二部分開始時提出的集體主義與英雄情結的矛盾問題。我們總是認為西方文化是張揚的、個人主義的、彼岸的,而中國文化是內斂的、集體主義的、此岸的。從很多表象上看,確實如此,但從另一些表象看,比如從俠文化看,西方卻又是制度化的、約束的、現實的,而中國文化是任性的、放縱的、出世的。其實無論東方還是西方,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個性的自由解放,都有著俠文化,都有著英雄情結,但西方人找到了平衡自我與他人、個體與社會的聯結物與減震器——法律,而在中國,法律不能擔當起這樣的角色,個人與社會間是沖突的、對立的,所以中國人總是在治世與亂世、入世與出世間徘徊。
中國人雖然把英文中的「law」翻譯成了中國自古就有的「法律」,但從前述分析可以看出,兩者雖然不能說在本質上不同,但至少在某些「質」上,是不同的。語詞在人為上的對應,掩蓋了這種不同。「正是在詞中,我們所想像的東西變成了我們所認識的東西,反過來,我們所認識的東西變成了我們每天表象給自身的東西。」[20]
我們在自己創造的語言里迷了路。
但幸好人類在理性之外還有感性,在學術中迷失的方向,也許在文學中可以找回。文學是對人的心靈世界的直接描摹。武俠文學以成人的童話給我們展示了中國人真實的心靈世界。
這種形而下的感性層面與形而上的哲學層面是相通的。中國的傳統思想主要受著儒、釋、道思想的浸染。「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道家和佛家,既強調個體,又強調普遍性和超越性,個體的人同時又是超越的人。」[21]中國人通過思想達到個人具體性與社會普遍性的溝通,而非通過行為的制度化。從對「類崇拜」和「個體英雄意識」的滿足看,武俠就是這樣一個達到個體性與超越性統一的範例。「至於佔主導地位的儒家,則強調社會群體性,其主體性主要表現為社會倫理型思維,就個人而言,則是道德實踐型思維,其意向之所在,主要是道德實踐。主體內在的道德意志,就是世界的根本意義,因而也是人生的根本意義。」[22]重俠守義,快意恩仇,重道德而非尚法律,個體的道德自律成為社會群體性的基石,武俠世界才是中國人的理想社會。
五、意識,抑或無意識:武俠文化的精神分析
武俠文化的流行折射出國人對法律的厭棄心理,但按照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觀點,一個普遍的看法卻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對法的需求會促使人們法觀念的形成。而且事實也似乎映證了這一點,表現之一是官司越來越多。這讓法治論者頗為鼓舞,因為據說這象徵著中國人的法律意識越來越強雲雲。
目前訴訟案大幅上升,是否就是因為對公共權力和法律的信任?這是很可懷疑的。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流動性的增強所造成的糾紛本身數量的增加可能同樣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實際上,公民對法律的信任度,隨著司法腐敗的滋生蔓延,是在降低而不是在增加。官司打輸了,人們認為這是因為在法院「沒人」,打贏了,則是由於關系「硬」。一個並非是嚴格實證性的判斷是,真正相信司法機關會嚴格依法判案、「只服從法律」的老百姓並不多。
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的社會秩序一定大亂。按照一般的、實際也就是西方的話語解釋,司法公正是社會公正的最後防線,在一個以法律維系的現代社會里,對法律信仰的喪失,昭示著社會秩序的崩潰,然而這在中國起碼現在並未出現。中國人對法律的不信任是對法律「公正」的不信任,而並非對法律制裁力的不信任。當人們紛紛尋求法律討個「說法」時,只不過是要藉助法律的力量制裁侵害自己的人而已,人們訴求的不是法律的公正,而是法律的力量。所以人們打官司,各種手段往往無所不用其極,造成被動受腐敗之害與主動推動腐敗的惡性循環。法律的被實施,同時也就是法律的被破壞。法治論者所無法認同的事實是,法律的推行,實際是在不斷強化它在民眾中的異己性。
從前文分析可以看出,法律在民眾中的這種異己性並非無源之水,也絕不僅僅是當代的所謂「司法腐敗」所能承當全部責任的——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腐敗是「果」而非「因」,是因為異己而腐敗,而不是因為腐敗而異己。這種異己性可以追溯到法律形成之初,它經過歷史的不斷強化,形成了一種強大的民族心理,並在文學作品的創作與閱讀中顯露無遺。
看看被讀者們譽為天下第一英雄蕭峰(即喬峰)的舉止:喬峰其時身在京西路汝州,這日來到梁縣,身邊銀兩已盡,當晚潛入縣衙,在公庫盜了幾百兩銀子。一路上大吃大喝,雞鴨魚肉、高梁美酒,都是大宋官家給他付錢。
——金庸:《天龍八部》第20回。
很少有讀者讀到此處時會覺得有什麼不對,反而是贊賞甚至羨慕。這樣一種與「官家」的疏離與對立情緒,已深入心理中的無意識層面,以至難以察覺。除了在新中國成立後,它被政治話語強迫地「弱化」了一段時間外,一直,並且至今,是中國普通民眾的一種主流心理。公家的東西,當官的,上頭規定,等等這些語匯的心理內涵是任何一個中國人不難體會的。
這種心理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以至在香港這樣可稱得上厲行法治的社會里,武俠文學卻仍是大行其道,甚至香港電影里,黑社會的血腥火並、肆無忌憚的街頭槍戰與砍殺,讓人懷疑是否該實行軍管才行,而這與香港社會實際上的法度謹嚴形成強烈反差。這是否是在法治約束下,中國人心理中不合法潛意識的一種合法形式的紓放?[23]如果說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那麼這種社會存在就絕不僅僅是當下的社會現實,——香港當下的社會現實是法治的,但其文化產品所折射的民眾潛意識卻很不「法治」——過去的社會意識的累積,也是一種不可忽視的社會存在。為什麼武俠文學僅流行於華人圈,並非主要因為語言障礙,而是文化心理的壁壘使然;為什麼武俠文學能流行於華人圈,哪怕他們散居各地,生活環境各異,包括居於法治之邦的法治之民,這是因為他們的心理中總有一部分是共通的。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之間緣何發生錯位?榮格的心理學思想提供了答案。榮格對心理學的最大貢獻在於提出了「集體無意識」的概念。「集體無意識是精神的一部分,它與個人無意識截然不同,因為它的存在不像後者那樣可以歸結為個人的經驗,因此不能為個人所獲得。」[24]它是種族的共同的心靈的遺留物,具有超個體的「集體」的性質,不是個體在後天經驗中獲得的,而是本能遺傳的。榮格同時引入「原型(archetype)」的概念。原型是可以通過生活遺傳來生成的深層心理模式,這種心理模式並非來自「個人記憶中的殘跡」,而是來自「遺傳的大腦結構本身」。原型與個人記憶無關,而是一種由生理遺傳得來的大腦記憶。「從科學的、因果的角度看,原始意象可以設想為一種記憶埋藏(bury),一種印記或者記憶痕跡,它源自同類體驗的無數過程的凝聚(condense)。在這方面它是某些不斷發生的心理體驗的沉積
6. 法治伴我成長 論文
從呀呀學語到幼兒園,從a、o、e到難解的x、y、z,無論是年少,還是成年,法律一直伴隨在我們身邊。法律,對我們來說不僅不陌生,還可以說是非常熟悉,可是就是這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事,不能再熟悉的字,你一旦沖撞了它,滋味也不是好受的,
有資料表明,青少年觸犯法律的人數,每年都有所增加。其實,只要我們從小樹立起強烈的法律意識,長大了就不會去觸犯它。
青少年違法犯罪事件數不勝數,在此,我想給大家說幾個真實案例。
2008年9月25日,倉集鎮召開了一次公開處理大會,其中一個叫xxxx的,正處於花季般的年齡,卻因犯了詐騙罪而被依法逮捕。看到這一幕,我驚訝萬分,一個充滿陽光的青少年,正是青春年少、含苞欲放時,不是應該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努力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嗎?可此時的她,以後只能在不見天日的牢房裡對著牆壁後悔、傷心。我知道,如果她年少時就能夠重視法律,樹立起強烈的法律意識,那麼她還能在花季般的年齡時進入那陰暗潮濕的牢籠嗎?
在這次會上,還有一個叫xxx的,也是一個青春活力的中學生年齡,卻因搶劫罪而被逮捕。看著他在台上無助的眼神,我在想,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呢?如果他在第一次借錢不還時就能夠醒悟,那麼事情還會發展到今天這個結局嗎?
通過這兩個實例,我不知大家有何感想?我只想告訴大家,法律陪伴著我們,也時刻提醒著我們,不要妄想沖破法律的約束,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只要你觸犯了法律,就不會逃過法律的制裁,我不知大家是否想過這個問題,我們是祖國的未來,是家庭的希望,如果我們有一人觸犯了法律,可知道將有多少家庭破碎,多少親人傷心?!
我們是一株幼苗,那麼青春就是我們綻放的花朵,不要以為花開花落,人之常情,關鍵是花開的要盛,要艷。花兒是脆弱的,任何一次小的風雨,都可能會使它的花瓣凋零;花兒是勇敢的,只要堅定決心,守住信念,即使花落了,也會有重新開放的那一天。就像人一樣,從小隻要堅定自己的法律觀念,那麼長大又怎麼會無視法律的約束?!如果你能夠堅定信念,再大的誘惑利益都不會讓你觸犯那神聖的法律。
從小到大,法律總是陪伴在我們身邊,像是一口鍾,時時向我們敲響,法律是鐵面無私的包公,不會對任何觸犯它的人手下留情。
法律伴我們成長,法律常在我們心中,讓我們的生命之花綻放異彩,讓我們的生命之果,沒有一點瑕疵!
7. 我國法治國家建設之我見 3000到5000字
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發布了《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公報》,全會首次將「依法治國」帶入中央決議,明確提出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憲法實施;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保證公正司法等內容。
作為一個法律專業的公民,我對四中全會「依法治國」的決定非常贊同。依法治國就是依憲治國,表明我國正在邁向憲政的方向;依法治國就是保證司法獨立,嚴格執法,排除一切干擾司法獨立的因素;依法治國就是司法公正,嚴懲腐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治國就是堅持黨的領導,讓人民當家作主、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依法治國是依憲治國,要保證立法先行。全會指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堅持立法先行,提高立法質量,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讓社會各方有序地參與立法,讓老百姓更加相信法律。對於重點領域,立法要體現權利公平,保障公民人身權、財產權、基本政治權利等各項權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權利得到落實。
依法治國是司法獨立,嚴格執法。全會強調,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於實施。各級政府必須在法治軌道上開展工作,建設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全會提出建立行政機關內部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對嚴格執法是一項強有力的約束。會議指出為保證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要建立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我認為這項措施對保證司法獨立非常到位。
依法治國是司法公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全會提出最高人民法院設立巡迴法庭,探索設立跨行政區劃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這是一個非常高明的舉措,加強了中央在司法方面權重,給了民眾到全國性的法院起訴或者上訴的機會,如果民眾覺得先行的機制有問題,他可以通過最高法院的巡迴法庭來獲得真正的司法保障。這有助於克服司法地方主義,是適合中國的司法公正的保障。
依法治國就是堅持黨的領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我國憲法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題中應有之義。只有在黨的領導下依法治國,人民當家作主才能充分實現,國家和社會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進。
此外,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我希望老百姓能夠更加的相信法律,而不是因為一些強權勢力感到一些莫名的害怕,希望他們更加有安全感,更加因為法律感到社會的安定。我期待各項法律制度能夠落到實處,在執行上能夠做得更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這一塊能夠落到實處。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依法治國還要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樹立全社會法治意識,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讓法治成為一種信仰!
中國共產黨十八屆四中全會正在北京召開,將「依法治國」作為黨的全會主題,這在黨史上還是第一次。聽聞這個消息,舉國歡欣鼓舞,可以說,黨和國家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面臨新的環境和挑戰,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再次強調法律的重要地位,這無疑會對未來黨和國家政策的實施和人民權利的行使產生長遠而積極的影響。
這兩天,中澳將聯手查扣中國貪官在澳資產的消息不脛而走。這次史無前例的合作,所釋放出的強烈信號奪人眼目,打破了已經跑路或是正在路上的貪官的諸多幻想。(央視新聞 10月21日)
中央的反腐力度日益加強,老虎蒼蠅的相繼落馬可謂是大快人心,隨著中國法律體系逐步完善,此次中澳聯手定會給貪官們敲響警鍾,夢想著擁有巨資便可逃脫法律、去往他國安度餘生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中央運用法治來反腐的決心已經凸顯,筆者認為,對於廣大黨員幹部來說,這又是一次深入學習和行為反思的契機。
無論是身居要職還是服務基層的黨員幹部,都應該時時關注國家的法律法規,對照法律的要求,真正地把「三嚴三實」落到實處,真正地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換位思考,解決人民群眾的實際問題和困難,「群眾的事情無小事」,作為人民公僕,認真向黨的好乾部焦裕祿、沈浩等同志學習。在學習的同時,行為的反思也是必不可少的。「吾日三省吾身」,每天為自己留出獨處和思考的時間是十分必要的。想一想自己今天是如何開展工作的,又是否達到了黨和人民群眾所期望的結果,優點繼續發揚,缺點及時改進。我想,這對順利完成自身工作和贏得群眾信賴無疑會起到有益影響
8. 寫一份手抄報 主題:弘揚法制精神,服務科學發展。 (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重要性、心要性) 內容
2、法制伴我行
桃城區鄧庄中學 靳 勇
你從荊棘中綻放,你從崎嶇中走來,我們的法制進程。
你束起凌亂的長發,披上遮體裘衣;結繩以記事,刻骨以銘文,鑄鼎而銘記。終有那世襲替代禪讓,高低貴賤始有分別,贏得泱泱大國「禮儀之邦」的贊譽。然「對『太陽』之咒罵,對酒池肉林的痛恨,烽火戲諸侯的兒戲中」,國之廈為之傾斜。「竊鉤者盜,竊國者諸侯」各地諸侯歷新法強國力,秦盛商鞅裂,吳興李悝亡。
「勞力者食人,勞心者食於人」。始皇立而一統天下,君主制立於中國。「焚書籍,坑儒生」,一統錢幣經濟興,一統文字文化盛,皇權集於一身,開始了文明古國千年封建之旅,終難脫人治大於法治的繩縛。江山代改,人才輩出。在重兵壓城城欲摧之時,南唐後主不思勵精圖治,變法興國,以跪拜佛堂而抵兵戎,以吟詩作畫而自醉,一江春水不敵兵,終敗送大好河山。宋太祖贏得大宋一統,但沉痾難除,舊疾不去,法之立服務於高主,黎民廣大難逃重壓。君主悟而臣子勵,王安石受命危難,為振興國力,欲破而後立,不惜以身戰舊法。張居正「一條鞭法」為黎庶,為百姓,眾說紛紜。精美設想,英雄無數,只能改經濟不能改政治,政體不變,經濟之變革如曇花一現,香存而花敗。法制之改革不動根本,難植新芽。
在盲目與固執中,槍炮聲響徹耳畔,強盜闖進家園,掠走珍寶,竊賊分割了土地,痛苦的呻吟中,雄師覺醒。戊戌變法學西洋,改舊習,可剛一觸及舊統治者利益,法治便又為人治。「百日維新」成了「戊戌變法」的代名詞。民國初立,國權歸於民,但 為了新法之立,孫逸仙出生入死,出廣州,戰軍閥,以血肉之軀抵舊思潮的炮火,民國終於站立。「民族,民權,民生」,孫先生為立新法除舊制,鞠躬盡瘁,死而不已,隨著先生的故去,新法也被「蔣氏」政權遺棄,民不聊生,法雖立而無用武之地。
黑夜終會逝去,曙光定會來臨。春雷陣震,雄師躍起,偉大民族屹立東方,毛主席振臂高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法制步入正軌。當人大代表步入會堂,當新憲法誕生,我們淚飛流而心歡喜,不再沉迷,不再壅塞,民權合乎民意,欣欣向榮,春芽萌發,法治社會逐步建立。事事終須磨礪,芬芳出自嚴寒。十年浩劫,法被踐踏,人被壓抑,從高官到小民無不被黑雲籠罩,你——法的進程幾乎停滯。偉大的中國人民終究挑開烏雲見月明,人心思進出新生。鄧小平書記領導下,十一界三中全會出台利國、利民新法律,家家歡呼,人人雀躍。社會主義法制社會日新月異。江書記「三個代表」壯心志,新社會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胡錦濤書記帶領我們開創未來新世紀。和諧社會,法制社會,人人歡喜。看藍天下,從小兒垂髫到耄耋白發,《未成年人保護法》讓兒童健康成長;《老年人保護條例》,社會保障系統讓老人安心安逸;《經濟法》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選舉法》讓你行使政治權利;《兵役法》保國為民,《消費者權益法》讓你放心去消費生活。走在街頭,游於園中,無時無刻我們不被法律呵護。
中國的法制歷程,歷盡千載風塵,吐故納新綿延不絕,法制社會人心所向。我深愛的祖國,你的春天鮮花爛漫;法制社會讓你四季如春。
9. 法制在我身邊作文
而作為中學生的我們常常講要遵紀守法,可見遵紀是基礎。我們千萬不要忽視遵紀的作用,「以小見大」的道理人人都懂。如果你認為「現在違反一下學校紀律沒什麼大不了,只要我以後不違法就行」,那就請你趕快打消這種念頭吧!「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現在小小的放鬆很可能在將來會釀成一次大的失足,何苦要等到法律制裁的時候才悔恨呢?所以我們現在只有從一名合格的中學生做起,將來當我們走出校園,融入社會這個大集體後,才能真正成為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總之,法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維護自己權利的武器,同時又是規范自己行為的社會准則。因為權利在規則中行使,義務在規則中履行,自始皇立而一統天下,君主制立於中國。「焚書籍,坑儒生」,一統錢幣經濟興,一統文字文化盛,皇權集於一身,開始了文明古國千年封建之旅,終難脫人治大於法治的繩縛。江山代改,人才輩出。在重兵壓城城欲摧之時,南唐後主不思勵精圖治,變法興國,以跪拜佛堂而抵兵戎,以吟詩作畫而自醉,一江春水不敵兵,終敗送大好河山。宋太祖贏得大宋一統,但沉痾難除,舊疾不去,法之立服務於高主,黎民廣大難逃重壓。君主悟而臣子勵,王安石受命危難,為振興國力,欲破而後立,不惜以身戰舊法。張居正「一條鞭法」為黎庶,為百姓,眾說紛紜。精美設想,英雄無數,只能改經濟不能改政治,政體不變,經濟之變革如曇花一現,香存而花敗。法制之改革不動根本,難植新芽。
在盲目與固執中,槍炮聲響徹耳畔,強盜闖進家園,掠走珍寶,竊賊分割了土地,痛苦的呻吟中,雄師覺醒。戊戌變法學西洋,改舊習,可剛一觸及舊統治者利益,法治便又為人治。「百日維新」成了「戊戌變法」的代名詞。民國初立,國權歸於民,但 為了新法之立,孫逸仙出生入死,出廣州,戰軍閥,以血肉之軀抵舊思潮的炮火,民國終於站立。「民族,民權,民生」,孫先生為立新法除舊制,鞠躬盡瘁,死而不已,隨著先生的故去,新法也被「蔣氏」政權遺棄,民不聊生,法雖立而無用武之地。
黑夜終會逝去,曙光定會來臨。春雷陣震,雄師躍起,偉大民族屹立東方,毛主席振臂高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法制步入正軌。當人大代表步入會堂,當新憲法誕生,我們淚飛流而心歡喜,不再沉迷,不再壅塞,民權合乎民意,欣欣向榮,春芽萌發,法治社會逐步建立。事事終須磨礪,芬芳出自嚴寒。十年浩劫,法被踐踏,人被壓抑,從高官到小民無不被黑雲籠罩,你——法的進程幾乎停滯。偉大的中國人民終究挑開烏雲見月明,人心思進出新生。鄧小平書記領導下,十一界三中全會出台利國、利民新法律,家家歡呼,人人雀躍。社會主義法制社會日新月異。江書記「三個代表」壯心志,新社會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胡錦濤書記帶領我們開創未來新世紀。和諧社會,法制社會,人人歡喜。看藍天下,從小兒垂髫到耄耋白發,《未成年人保護法》讓兒童健康成長;《老年人保護條例》,社會保障系統讓老人安心安逸;《經濟法》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選舉法》讓你行使政治權利;《兵役法》保國為民,《消費者權益法》讓你放心去消費生活。走在街頭,游於園中,無時無刻我們不被法律呵護。
中國的法制歷程,歷盡千載風塵,吐故納新綿延不絕,法制社會人心所向。我深愛的祖國,你的春天鮮花爛漫;法制社會讓你四季如春。贊同68| 評論
向TA求助 回答者: 劉辰宇132 | 一級
擅長領域: 暫未定製
參加的活動: 暫時沒有參加的活動
提問者對回答的評價:
謝謝你,給你獎勵!嘻嘻
相關內容
2011-12-20 有關《法制在我身邊》的初中作文,至少600字,要自己寫的,謝謝,... 1 2008-12-7 作文<<法制在我身邊>> 202 2012-1-23 沒在我身邊作文 2012-1-16 美在我身邊作文,400字,急!!! 18 2011-12-11 美在我身邊作文怎麼寫 要提綱和素材 更多關於法在我身邊的問題>>
查看同主題問題: 在我身邊 作文 法制
作文:三年級 作文:父愛如山 作文:歌唱祖國 作文:小標題 2012-2-20小學三年級描寫迎春花的作文52012-2-17三年級花的世界作文32012-2-18三年級作文花的世界72012-2-14急需一篇寫百合花的作文,三年級水平,不要抄襲的。42012-2-14小學三年級作文:20年後的家園更多關於作文:三年級的問題>>
其他回答 共1條 2010-10-8 19:30 王望一 | 二級
777 贊同1| 評論(1)
等待您來回答0回答消除失眠的好辦法你有嗎,怎麼康復失眠啊,告訴我一些失眠康復偏方吧4回答10公司新員工培訓,如何讓他們在培訓期間不感覺到枯燥乏味由在規則中擁有。同學們,從今天起,從這一刻,讓我們一起踏上與法同行的道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