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法治有意義的問題
A. 大學生角度分析法治中國的意義
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戰略目標以來,黨中央就法治建設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吹響了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進軍號,標志著我們黨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升到了一個新的戰略高度。我們要深刻領會建設法治中國的新要求,切實增強法治建設的責任感,積極探索法治建設的基本規律,不斷提高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法治化水平,為法治中國建設作出探索、積累經驗。
一、建設法治中國的重要意義
建設法治中國是我們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法治在中國的推行具有重要意義。
(一)法治是保障公民權利奠基石
法治以維護公民權利為宗旨,以限制和規范國家權力為要義。法治不僅要保護公民的基本人權,而且要維護公民的各項民事權利。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現實中各種侵犯公民權利的事件仍時有發生。只有有法必依,堅持公正司法、規范行政行為,讓政府真正依法行政,才能保證公民權利不受侵犯。
(二)法治是市場經濟的護航員
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市場經濟的主體需要法律確定其地位,保障其權利;市場經濟的各種活動需要法律來規范,各種矛盾需要法律來解決;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需要法律來確認;市場經濟的正常發展需要法律保駕護航,離不開法律作用的充分發揮。沒有法律和法治,就沒有市場經濟。確立了法治國家的目標,有利於全社會名正言順地開展法制和法治建設,為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更好的法治環境。
(三)法治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安全閥」
當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面臨的形勢仍然嚴峻,正處於社會矛盾凸顯期,維護社會秩序穩定的任務艱巨。在此背景下,強調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維護公民合法權益、維護穩定,尤為緊迫和必要。在此方面,法治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
(四)法治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守護神
我國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貧富差距逐漸拉大,實踐中出現的分配不公、勞動者權益不能得到充分保障、因行政權力產生的「暴利」、利用壟斷地位產生的「暴富」等問題,其重要原因就在於規則的缺失或者是對現有規則的漠視。社會公平是人們所追求的理想目標,而公平正義只有通過法治的途徑才能實現。
(五)法治是實現中國夢的助推器
僅僅是GDP的提升並不等於民富國強,中華民族的復興、國力的富強,人權得到尊重,人民享受著良好的治安、優美的環境和健康的飲食的「中國夢」的實現,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是否把法治作為一種社會治理工具。
二、我們需要建設什麼樣的法治中國
建設法治中國,首先要明確什麼是法治中國。建設法治中國決不是一句時髦的口號,而是有著十分豐富內涵的真實目標。擇其要者,下列三個特徵構成了法治中國最基本的要素。
我們要建設的法治中國,是憲法法律具有最高地位和最大權威的中國。這是法治中國最典型的特徵。維護憲法權威,就是維護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權威。捍衛憲法尊嚴,就是捍衛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嚴。保證憲法實施,就是保證人民根本利益的實現。
我們要建設的法治中國,是全體公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的中國。這是法治中國最堅實的根基。建設法治中國,應當讓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成為全社會奉行的基本准則,讓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得到嚴格落實,讓人權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讓每一個人都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
我們要建設的法治中國,是政治清明、經濟富強、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生態文明的中國。這是法治中國最重要的使命。法治興則國家興,法治強則國家強。建設法治國家就是要為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法治支撐和保障,讓人民民主更加充分和健全,讓經濟發展更加健康和有序,讓社會運行更加穩定和和諧,讓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和定型,讓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中國與法治中國相伴而行。
三、我們應當怎樣建設法治中國
黨的十八大報告的「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十六字方針,堪稱新時期中國法治建設的指南針。建設法治中國的關鍵點有六:
(一)高層領導的政治決斷和信心
任何權力規范和約束都應該也只能是自上而下進行。政治家要有倡導和推行法治的決心和信念,運用足夠的政治智慧,能夠厲行法治、自我限權、帶頭守法。
(二)著眼科學民主立法
立法是法治建設的前提。我們立法建制,最根本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必須切實堅持以人為本、立法為民理念,把公正、公平、公開原則貫穿於每一部法律法規制定的全過程。要使立法真正符合人民意願,完善科學民主立法機制,創新公眾參與立法方式,認真傾聽不同階層不同利益群體的聲音,廣泛集中民智、匯聚民意。要使立法真正立足客觀實際,從改革發展穩定最突出的矛盾入手,從人民群眾反映最強烈的問題入手,研究和決定該立哪些法、怎樣立,該制定哪些制度、怎樣制定。要使立法真正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提高立法質量,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切實增強每一部法律法規的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三)著眼保障法律有效實施
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總體上解決了有法可依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問題就顯得更為突出、更加緊迫。因此,我們要在繼續加強立法工作的同時,採取積極有效措施,切實保障憲法和法律的有效實施。一要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和尊嚴。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二要堅持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國家行政機關要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辦事,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國家審判機關、檢察機關要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三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要依法行使監督憲法和法律實施的重要職權,地方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要依法行使保證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在本行政區域內得到遵守和執行的重要職權,確保各國家機關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真正用來為人民謀利益。四是要改革現在的績效評價體系,建立一套以法治為重要指標體系的政績考核評價體系,即「法治GDP」,保證法律的實施。地方政府領導幹得好不好,能不能得到重用提拔,關鍵要看他是不是有法律意識,是不是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一旦建立起法治作為重要指標的政績考核評價體系,法律的實施就有了保障,法治中國建設才會更加順暢。
(四)著眼保障司法公正
司法公正是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內容,反映社會的文明程度,關繫到國家長治久安,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性保障。要實現司法公正,必須樹立現代司法理念,推進司法體制的改革與創新。
1.樹立司法獨立理念
司法獨立是實現司法公正的基礎。現在如何認識我國的司法獨立,學術界爭論頗多。有的主張西化式獨立,有的主張逐步獨立等等。筆者認為,在當前不能離開我國的政治制度去談獨立,而要符合我國的國情。一是要正確處理好黨的領導與司法獨立的關系。必須明確黨對司法的領導主要體現為政治領導和組織領導,而並非是具體業務和工作的代辦與干預。二是規范和完善人大司法監督,高度重視自覺接受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新聞媒體的監督。三是改革現有司法人事與財政制度。現行的司法管理體制是各級司法機關的人事權、財產權受制於當地黨委政府。要從根本上克服地方保護主義,就必須進行司法體制改革。首先可考慮基層、中級法院法官由省級人大任命,高級、最高法院法官由全國人大任命,任命後即由最高法院統一管理的方式。其次,必須改變地方政府把持司法財政權的現象。目前,世界上多數國家都是將法院的經費獨立出來,單獨列入國家預算。為此,有學者建議應當吸取歷史的教訓和其他國家的經驗,重視司法經費獨立對於司法公正的重要意義。四是正確處理好上、下級法院間關系,確保下級法院獨立辦案。上、下級法院並非行政領導關系,而是監督、審級關系,不同的審級設置是為確保當事人上訴權的實現,確保司法公正,上級法院對下級法院的指示、批示,下級法院向上級法院事先請示,都有違司法獨立原則,應予根除。
2.大力加強司法隊伍建設,尤其是法官隊伍建設
司法工作的生命力在於司法公正。法官的職業特點決定了法官的素質是司法公正的根基,高素質的法官是司法公正的先導。一定要提高法官的道德修養,提高法官的業務素養,提高公正司法能力。
(五)著眼用制度規范和約束公權力
當今,許多法律得不到真正執行,公權侵犯私權的情況屢屢發生。如果不能「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權力就會是恣意妄為的猛獸,就會禍害社會。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籠子有哪些?第一個是民主的籠子,通過統一的程序規則約束公權力的行使。特別要通過立法和制度建設對地方黨政一把手的權力加以更加嚴格的硬約束。因此應當盡快制定《行政組織法》和《行政程序法》等法律法規,為各種行政行為提供最基本的權力邊界和程序規則,防止決策機關規避程序法濫用決策權,確保每項權力都受到法律的嚴格約束。第二個是法治的籠子,要依法行政。依法行政不僅要求行政機關根據法律和法律的授權制定規范;不僅要求行政機關在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必須依據法律、法規和規章;還要求行政機關不得作出影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義務的決定。凡法律法規規定的職責,都必須積極履行,不能失職,不能不作為。同時,履行法定職責,必須依據法定程序。第三個是監督的籠子,通過公開約束規范公權力。應當進一步擴大信息公開的范圍,將領導批示、指示及一切行使權力的表現形式納入信息公開的范圍,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黨務、政務、司法、公共事務的信息公開,通過公開約束規范公權力。要創造人民監督和批評政府的條件,拓寬民眾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決策權的渠道,充分利用現代新興媒體監督的便利,實現對公權力行使的全時空監督,惟其如此,才能讓所有官員在法律面前不越雷池半步,防止權力濫用和失控。
(六)著眼增強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
法治中國就是大家都尊法守法。
只有當法律成為國民必須信仰與敬畏的規則時,人們才可能在這條規則的底線上行走,道德才不會失守,底線才不會被擊穿,秩序才不會崩壞,公平正義才能讓人有所期許。也只有全社會都把法治當成一種生活方式的時候,法治中國才會形成。因此要把「促進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作為建設法治中國的重要目標。一是要加強對領導幹部的法治培訓。讓各級領導幹部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帶頭遵守憲法和法律,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治國理政,這無疑是對整個社會法治精神的引領和提升。二是要深化對群眾的法制宣傳教育。建設法治中國,人民群眾是基礎力量。要在全社會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讓廣大人民群眾懂得依法按程序表達利益訴求、解決矛盾糾紛,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為構築法治中國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
望採納。謝謝您
B. 關於法治內容
第十三章法與社會
第一節法與社會的一般關系
一、法與社會的相互作用
第一,社會是法律的基礎。
法是社會的產物。社會性質決定法律性質,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最終決定著法律的本質。
社會是法律的基礎。如果相反,以法律為社會的基礎,那麼,實質上就可能強迫社會接受那些已經被這一社會生活條件及物質生產本身宣判無效的法律,把法律看成了永恆不變的東西。
第二,法律是社會關系的調整器。
法對社會的調整,首先是通過調和社會各種沖突的利益,進而保證社會秩序得以確立和維護。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對社會的調整手段主要有三種:即法律、道德和宗教。
當然,法律不是萬能的。
首先,在某些社會關系領域,法律的控制不是唯一的手段,或者說不是最佳的手段。
其次,我們還應當看到:徒善不足以為 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所以,普及法律知識,提高全民法律意識,其意義絕不僅僅在於號召民眾守法,更重要的還在於教育民眾用法。只有人人都善於使用法律,法律的作用才能得以充分發揮。
二、法與社會和諧
【當代中國法律在建構和諧社會中的地位】
黨中央提出了關於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 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和諧社會不可能自發地實現,有關和諧社會的價值理想需要一系列方針和措施來體現,其具體要求也 必須通過有效手段來實施和保障。
和諧社會的構建都必須藉助於法律制度的推動和保障。
首先,和諧社會的原則精神與基本目標和要求不僅涉及個人與社會之間、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復雜的利益關系,而且還關繫到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們必須上升為國家意志,轉化為法律,通過法律來體現,以獲得全體社會成員的共識。
其次,由於涉及上述復雜關系,和諧社會的原則、目標和要求在實現的過程中,必然會遭遇來自各個方面的干擾甚至破壞,這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總之,和諧社會離不開法,法也離不開和諧社會的建設。
【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法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作用】
第一,法對於社會主義民主的實現具有重要作用。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前提和基礎,社會 主義法治是社會主義民主的體現和保障。
第二,法通過確認並保障正義標準的實現,協調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
第三,法可以為誠信友愛的實現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
第四,法為激發主體的活力創造制度條件
C. 有關依法治國重要意義的具體事例
十六大報告明確指出:「健全法制,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是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促進市場經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依法治國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和有力保障。社會主義法治作為社會主義民主的表現形式已當然地包含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目標之中,並且社會主義與社會主義法治在作用上是相輔相承的。
第二,依法治國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和推進器。
第三,依法治國是現代文明的標志和里程碑。
第四,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和必然要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決定它必須是法治經濟。市場主體的活動,市場秩序的維系,國家對市場的宏觀調控,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的鞏固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方式的有效運作,市場對資源配置基礎性作用的發揮,都需要法律的規范、引導、制約和保障。從西方國家的經驗看,規范競爭行為的主要手段是法律手段而非行政手段。從這個意義上說,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建立良好的法制首先是一種經濟行為,它為市場經濟的運行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規則,從而使市場行為得以在健康有序的基礎上進行。所以,法制建設應當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D. 關於法律的問題很有趣味的哦!
在刑事案件中說與不說的關鍵在於說有利於警察找到物證證明兇手犯案,不說就比較難找到物證而已
如果我和他都不說,當然警察就通過司法鑒定手段來尋找兇手,彈道測試\硝煙測試等等
如果還沒有辦法證實,那麼案件就會因為證據不足,事實不清被撤消,等有新的證據或事實再重新立案
E.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對於法治實踐具有哪四個方面的重要意義
六、依法治市的觀念基礎
依法治市不僅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為基礎,而且需要與之相應的觀念的支撐。法治要求人們對法律擁有一種神聖的情感,一種在忠誠與信仰基礎之上的歸屬感和依戀感,一種由此激發出的對法律的信賴、尊敬和崇尚。法律意識的發達程度既是一個國家法律運行的實現基礎,又是衡量一個國家或民族法治建設的尺度。沒有公民對法律的認同和信抑,沒有深厚的法治觀念,依法治國就沒有堅實的文化基礎。
(一)現代法律觀念的價值取向
法律意識或法律觀念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體系,是社會主體對社會法的現象的主觀把握方式,是人們對法和法律這種特殊社會范疇的觀點、看法、情感和態度的總和。包括法律知識、法律情感、法律意志和法律信仰。法律意識的內容歸根到底取決於一定社會賴以生存的物質生活條件;同時,它又與社會的政治制度直接相關,與一個民族的固有的法律文化傳統緊密聯系。法律觀念是社會物質生活與法律制度之間的中介,一方面,經濟基礎決定法律上層建築的性質和變化,法律制度和法律意識作為法律上層建築的有機組成部分,都受到經濟基礎的制約。另一方面,在二者之間,法律制度又是根據法律意識建立的,從發生上看,法律意識的形成是法的形成的前提條件。法律意識與政治上層建築之間具有十分緊密的聯系。政治上層建築包括整個法律上層建築。國家政治制度、權力配置模式和運行機制直接決定法律在社會調整體系中的地位和價值取向、法律的功能以及法律與權力的關系、法律的運行體系等,從而也直接決定了法律意識。同樣,一定社會的法律意識對社會政治體系和權力運作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現代法律意識作為一種自覺的精神力量,不僅是法治建設內在的精神支撐,也是法治的有機組成部分以及衡量法治狀態的一項標准。關於現代法律觀念的內涵,學者的表述各有不同,有學者用「法治的精神」來概括現代法律觀念,認為法治的精神是一種安排國家制度、確立法律與權力關系的觀念力量,是一種相對穩定的、為保持法的崇高地位而指導人們認同法律權威的尚法理念。其實質是關於法在與國家和權力交互作用時人們對這一關系所選擇的價值標准和持有的穩定心態。這種精神是展現法治品格風貌的方向和靈魂,具有法治精神的社會,即使法制狀況不為理想,在這種精神的推動下也會逐步走向完善。現代法治社會中,構成法治精神的要素至少有四個方面:一是善法、惡法價值標準的確立。一社會中,人們有無抵抗惡法的意識,是衡量其法治觀念強弱的標准之一。公眾掌握了判別法律正義與否的標准,法制也就具有了去惡從善的內在活力。二是法律至上地位的認同。它要求全社會所形成的主流信念是只承認法律這一種權威。如果公眾心目中認同的最高權威不是法律,那麼這個社會就肯定不是法治社會。三是法的統治觀念的養成。這是法治精神的核心。它首先要求統治者守法,不承認法律之外另有主宰法律而不被法律制約的主體。四是權利文化人文基礎的建立。權利文化是法治社會得以形成的人文條件,它要求在觀念和制度上解決社會主體的人格獨立、身份平等、行為自由。權利文化的凝聚形態是權利本位理論(徐顯明《試論「法治」構成要件》,載劉海年等主編《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中國法制出版社,1996年版)。
現代法律意識作為社會主體的自覺的精神理念,它的產生及存在是與現代社會中社會主體的公民角色分不開的。因此有學者從公民意識的角度對法治理念的產生及其內涵進行了詮釋(馬長山《公民意識:中國法治進程的內驅力》,載《法學研究》1996年第6期)。現代社會是建立在市民社會和政治國家相互分離的基礎之上的,市民社會的運行形態是現代市場經濟,奉行財產私有、契約自由和責任歸己的原則,社會主體成為以交換價值為紐帶的獨立自由的個人。政治國家則成為以市民社會為目的的、公民平等而廣泛參與創制並共享的公共產品。在現代社會中,市民社會的市民同時也是政治國家的公民,獲得了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的雙重組織生活,在市民社會生活中,公民作為市民社會的成員,要在日常交往和交換、競爭與合作的相互關系領域維護自己的私權利,弘揚個性自由和自律精神。在國家生活中,公民要廣泛參與政治生活,主張政治權利,塑造公共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公民的這些權利的要求與理性的價值取向在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互動發展中,就形成了現代的公民意識。它展示著一種自主自律、自由自覺的主體價值取向,是公民在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的雙重組織生活中的個性與共性、自由與責任、權利與義務的和諧統一。公民意識在本質上必然呈現為與民主政治和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以平等、自由為軸心的正義價值追求和理性自律精神,是自由追求與理性自律的統一(馬長山《國家、市民社會與法治》,第178頁,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公民意識的理性自由的本質,決定了它不僅是權利義務觀念的簡單合成,更具底蘊意義的是對公民在市民社會和政治國家雙重組織生活中權利義務關系的價值判斷和規范認同。公民意識包括合理性意識,公民對理想國家制度和社會制度的價值追求,以及對國家、社會制度合理與否的價值評判;合法性意識,公民對符合合理性價值的國家制度有效性的信仰、認同和服從,從而使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獲得權威和尊嚴,並得以維系;積極守法的精神,基於合理性意識與合法性意識而形成的護法精神、權利主張精神和義務的自覺履行精神。法治理念依託於公民共同體,公民意識的自由理性精神和自由、平等及權利的正義價值訴求,則構成法治理念的生命根基。正是公民意識的合理性意識、合法性意識和積極守法精神,使法治的理念得以確立。
F. 法律邏輯對法治具有哪些意義
1. 深化對法治的認識。法治是迄今為止人類能夠認識到的最佳治國理政方式。當今世界的競爭歸根結底是制度競爭。法治是現代制度文明的核心,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我們不僅要深化對法治重要性的認識,而且要深化對法治本質的認識,增強養成法治思維的自覺性。法治既是工具,更是價值,是工具和價值的結合、手段和目標的統一。只有把法治作為價值來追求,才能提高法治思維的層次和水平。法治既授予權力,更約束權力。權力來源於法律,權力的行使必須按照法定的許可權和程序進行。這就是說,權力有邊界,行使權力與接受監督、承擔責任要相互統一。從這一意義上講,法治的要義首先是限制權力、防止濫用。對掌握權力的人來說,法治首先意味著對自己是一種約束。我們要深諳權力的有限性,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法治觀,為正確把握法治思維奠定思想理論基礎。
2. 樹立對法治的信仰。法治信仰,是基於對法治油然而生的神聖情感,是對法治發自內心的認同和尊崇。法治之所以能夠被信仰,是因為法律是人民意志的體現,是社會全體成員的行為准則;是非人格化權威,超脫於特定的人和利益,能夠激起社會成員信仰層面的尊崇;是一種實踐理性,凝結著民族精神,承載著規律和真理。信仰法治,首先在內心要敬畏法治,這樣才能由衷地認同和尊崇。要樹立法治至上的理念,自覺把法治頂在頭上、記在心中,明白法律是神聖不可褻瀆、必須嚴格遵照執行的。對政法機關來說,敬畏法治,最根本的是要敬畏法治對執法司法權的約束,敬畏公民的合法權益,自覺把執法司法權用來為人民謀利益。同時,行為要踐行,真正把法治作為工作、生活的准則、指南,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
3. 提高法治素養。彭真同志曾說過,領導,就要按照法律來領導。如果不學法、不懂法,怎麼能領導?!政法工作人員首先要帶頭學法,不僅學履行職責所需的法律知識,而且學法治原則、原理、精神,重點掌握法律授予什麼權力、邊界在哪裡、行使的程序是什麼、不依法行使應承擔什麼責任等,提高依照法定許可權、程序行使權力的素養。其次,要加強法律邏輯訓練。法律邏輯推理是運用法治原理和法律規定,對社會問題、案件進行分析判斷、綜合推理,並得出相應結論或者拿出解決辦法的思維過程。通過法律邏輯推理,法律條文才能變得鮮活起來。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第一原則就是依法辦事,有法律規定的,遵循法律規定;沒有法律規定的,遵循法治原則。越是問題復雜,越是情況緊急,越要用法治思維去思考、處理。只有這樣,辦事情、處理問題才會更穩妥,更經得起歷史的檢驗。最後,還要注重法治實踐鍛煉。要深入執法司法一線,剖析案例,探尋個中法律精神、法律規則及其運用方法;了解掌握實踐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運用法治原則、法律規則思考解決辦法,提高從法治層面研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4. 堅守法治底線。政法工作人員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歷史進程中肩負著雙重責任:以履行執法司法職責,推進依法治國;以模範守法,帶動全社會守法。堅守法治的定力、堅定法治的意志,是政法工作人員必備的職業品質。要帶頭守法,自覺用法律約束和規范自己的行為,做守法的模範。要克服特權思想,決不做凌駕於法律之上的特殊公民。要嚴格依法辦事,這是養成法治思維最核心的要求。要把對法治的堅守轉化為嚴格依法辦事的實際行動,自覺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執法司法活動中只服從事實,只服從法律,不偏不倚、不枉不縱,執法如山、公平如秤。要敢於排除干擾。對法治的堅守,不能停留在對誓詞的背誦上,而是在一次次對法治有益而對自己可能有不利後果的選擇中養成厲行法治的決心和意志。要站穩腳跟、挺直脊樑,敢於抵制權勢、金錢、美色、人情、關系的干擾,切實做到嚴格執法、公正司法,決不辦人情案、關系案、金錢案。要堅決同破壞法治的行為作斗爭。對破壞法治的行為決不能無動於衷,必須毅然決然地站出來,自覺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守護者。
G. 關於法治的問題
中國追求正義的手段就是兩種,1,自己用暴力解決,2指望一個青天大老爺。說到底,中國人不習慣也不相信法制。而西方基本上都是靠法律手段解決問題的。
H. 舉例說明律師對於法治有何意義舉例說明
有學者認為,律師的地位和作用是衡量一國法治水平的重要標志,律師興則法治興。我認為也是很有道理,法律廣泛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涉法的各社會問題如沒有法律專業人員介入,很難實現依法治國方略。社會龐雜的立體結構,國家很難都設置法律專職崗位,尤其非公有制經濟和公民私人問題;即使設置專職崗位的司法機關,也需要專業監督制約。律師就是這樣一個平衡社會法治需要的專職隊伍,廣泛參與社會的活動,以其專業能力實現國家法治構想和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公民個人對法律的需要;通過具體的執業活動維護法律的正確實施、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文明進步。使國家的意志實現、使單位、個人的合法權益得到有力保障。
律師參與依法治國,普及法律知識,有利於人們知法、懂法、用法,以法律的視角判斷預測行為後果、以法律的途徑解決問題。行為的是非尺度以法律為准,一定程度解決尺度不明、標准不一、紛爭不止、糾纏不斷、各執一詞、難於和諧,影響社會穩定,不利生活、生產、工作、學習等等。律師的普法有力促進人們的法律意識,法律又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普法對法律的貫徹實施、貫徹依法治國方略是非常重要的基礎。律師的執業活動、對社會法律問題發表的意見、專項法制宣傳講座等都會對法律普及產生一定的作用。
律師對法律理論的研究、解析法律的規定、著書立說闡明法律的思想、法律的適用、研究方法、法律的結構、內涵、外延、法律的歷史、古今中外對某一社會問題的不同規定、及其優劣、以及目前社會階段應如何把握、確立什麼原則、尺度等,對法律思想的影響貢獻和進步都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尤其律師在兼任法學教師、研究機構人員時,其法律思想的影響更具普遍和深遠意義。現如今微信等互聯網工具媒體的信息傳播非以往所能比,律師的法治思想對社會的影響也非同尋常,律師法律思想對社會迅速傳播,並且,產生快速影響,作用社會的力量是非常大的。律師在利用現在媒體時要考慮杜絕產生不利負能量的傳播,要傳播正能量的法律思想。
律師在各級人大立法機構、政府機構的作用不可忽視,律師參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法規、自治條例、單行條例、中央政府機構行政規章、地方行政規章、國際規則等的研究、制定、修改,具有積極的意義,律師是理論和實踐結合非常密切的法律實務行業,對現實的法律需求掌握的比較准確、具體、細致,重視法律的可操作性,對各個社會階層和行業的了解比較充分,參與立法一般能客觀的正確的反應現實的不同的民眾意思表示,也能反應把握國家、政黨的意思表示,對國際法律的研究和法律歷史的脈絡研究,也可以從古往今來,內外鏡鑒,總結歸納演繹出代表國家進步意志、歷史趨向的法律制度。律師參與法律性質的制度設立、變更、廢止,對國家和人民的根本的利益和意志有巨大的益處。為國者、為民者、為律師者,當予以重視。
律師的法律思想、意識、法律人的思維模式、執業行為、習慣,不但在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在日常生活中也會表現出來。通過律師的行為表現,對接觸的機關、企事業單位、公民個人都會產生影響,這對整個社會的法律觀念、思維模式、行為表現,會有一定的作用,對社會觀念意識的改變,法律的滲透、行為的改造有很大作用,對法律的實施廣布了群眾基礎,是傳播法律的佈道者。
律師通過擔任政府機關顧問,有力的促進政府依法行政,重視法律的實施,依法解決政府職能對行政管理相對人的管理,從而對社會進行管理的職能作用,避免法無規定亂作為,法有規定不作為,瀆職亂權行為。對政府廉潔高效的運行有積極的作用,減少瀆職侵權也就減少了群眾的不滿,增加了群眾對政府的信心、增加了政府的威信和公信力。這是依法治國的重要部分,是國家凝聚力的保證。
通過對企事業單位、基層組織和公民個人的顧問工作,律師對他們的決策、依法行為的作用更是重大。在維護他們合法權益方面更加具體、明確、具有很強針對性。同時引導他們依法行為,避免因違法不受法律保護情況的出現。通過活生生的案例告訴他們違法的嚴重後果,使他們切實感受到守法與違法的巨大差異。這對社會經濟秩序、法律秩序的維護作用是很大的,這是律師在法治建設中的重要一環。
律師通過社會涉法問題的提前介入,可以一定程度上化解社會矛盾糾紛,形成和諧的鄰里關系、社會合作等關系,避免違法情況的發生。對已發生的民事糾紛進行調解,也有利於矛盾的化解和社會穩定。
律師參與機關信訪部門活動,有利於解決信訪部門依法行為,有利於信訪群眾對信訪問題的法律認識,對信訪問題法律化解決,提供必要的幫助,引導信訪走法律途徑,避免矛盾激化,提高信訪效率、解決實際問題,提高機關和法律威信,和諧社會關系,穩定社會秩序,非常必要。
律師承辦刑事、民事、行政訴訟、復議、仲裁案件,是律師的重頭業務,每一位執業律師都會當做檢驗、提高、落實職業使命的重要方面。這不僅僅是涉及法律問題縱橫交錯,更重要的是律師執業行為,與其他機關個人在案件辦理上的現實矛盾沖突與法律上的結果。事實上的待證,證據的真偽、關聯性、合法性、證明力,法律依據的運用、解釋、說明、實體上的權利義務、程序上合法與否,以及事實、證據、法律之間的邏輯關系,及其必然、或然的結果,多是在考量律師的執業理念、能力、素養。矛盾的對抗性、利益的矛盾性、人性的優劣等等多是不能迴避的直接面對的現實。辦案機關有辦案機關的意見、當事人有當事人的訴求、證人有證人的考量、律師有律師的辦案方略。如何適用現有法律又不因法律規定不明、不引用其他可以參照的法條、法理而至正當權益得不到保護,如何維護委託人的合法權益又不損害對方的合法權益,如何使公平正義合法的訴求實現又不採取違法的方式手段,等等。律師辦案追求的公正結果是在落實法治的系統化、科學化、法制化。對個案的承辦體現法律在現實中對社會矛盾的具體落實處理,是對依法治國的檢驗、促進。
律師在承辦刑事案件時,作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辯護人,執業作用更加突出。通常情況下公、檢、法三機關比較講究配合,互相監督比較弱,這與他們的職業角色、職能作用、思維角度有關。律師從另一個角度、職業要求、作用介入,提出不同的意見,有利於案件依法定條件、程序和方式客觀的表現反應出來,對准確適用法律,認定案件事實,正確定罪量刑,罰當其罪,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要意義,律師的這些作用是依法治國的重要職能作用。
律師職業的出現是法治文明的標志,律師是糾正偏離法制軌道的行為者,是落實代表國家意志的法律捍衛者。律師以其法律思想、法律行為、引導社會形成一種法律文化,而這種文化與社會時代其他文化融合一起,構建現代社會的思想、倫理、制度、規則、行為文化。而文化直接影響一個國家、民族、社會的群體,是文明程度的標志,是人類的上層建築,浸染其中的每個個體、集體都會受其影響。一個國家、民族、家庭、個體的先進、文明程度主要決定這種文化的程度,中華民族之所以綿延五千年,雖然經歷許多磨難,今天,最終依然屹立世界,偉岸強大,皆因她的偉大歷史文化不倒。我們有幸的在實踐依法治國的國家戰略,這是在以往文化里注入新鮮的法治基因,中國律師必將在這新的活力的生命里,強大祖國的機體。
I. 關於法治的一個問題
有人舉報的話惡劣者政府會給予警告…………
屢教不改就考慮封網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