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法學
人權入憲的法治意義
[論文關鍵詞]人權;憲法,法治意義
[論文摘要]人權入憲對中國法治具有重大的影響。人權入宛為權利的發展和實現提供了政治前提,促進了法律的獨立性發展,提升了法律的地位,從而為法治奠定了制度性的基礎。人權地位的提高,提高了民眾的權利觀念,從而為最終實現法治目標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
前言
人權入憲至今已3年有餘,關於人權入憲的問題已經有很多研究和討論。人權人憲的意義似乎是顯而易見的,但是這次入憲給我們法治帶來什麼影響,是怎樣影響法治的,卻缺乏闡述和論證。人權人憲在中國憲法變遷中具有重要意義。以下分別就人權入憲對法律本體的影響,對權利觀念的影響以及憲政的影響展開論證。
一、人權入憲對立法的影響
中國人權發展經受過歷史性挫折。新中國成立50周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始終把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在首位,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現了從貧困到小康的兩次歷史性跨越,公民政治權利得到了有效的保障.我們改革開放幾十年的歷史,有人稱它為政府領導型的模式,或者有人稱之為政黨領導型的模式。
這種立法模式容易導致公民的權利不穩定,這極不利於我國公民對權利的真正享有。政策性的立法模式。長期以來形成了「現在能實行的我們就寫,不能實行的就不寫」、「只對需要修改的並已成熟的問題作出修改,可改可不改的問題不作修改」,造成了我國憲法和法律對公民權利規定不夠全面、不夠深入。
人權人憲無疑指明了法律的未來走向,法律的權利本位特點得到了加強,這將會固定並實現法律品性的轉變。法律具備獨立的品格,不過多地依賴於政治。
政治調控和法律治理是國家治理過程中的必不可少的兩種調整機制。法律應以人權作為維度進行關於人的權利的規定。立法以人權為度,加強了法律的中立性,法律的技術性凸現出來。法治不單純是一種「統治立法」,它不僅是法律的至上性,最高權威性,具有連續性,程序性的特徵,而且更重要的是這種法律本必須符合「以人為本」的價值追求。隨著現代國家向民主化法治化和現代社會向多元化發展,以及經濟的全球化,國家權力在不斷地,逐漸地向社會讓出地盤,由國家權力內部的分權,發展到國家向社會分權。政府已不是在所有領域都是惟一的權力中心,很多社會事務已由社會組織運用其社會資源與社會權力來治理。法律符合法治目標:要求加強了自身的特徵,而人權入憲為法的自身提供了源泉,從而使法律的獨立發展創造了動力和源泉。
國家權力與法律的權力源自人民,法的實行有賴於全社會,全體民眾的支持。法不應只是控制社會的工具,也是社會制約國家權力和社會自衛的武器。因此國家的法治化,不能沒有社會的參與,不能脫離社會的法治化。
法治社會包括社會基層群眾性組織的自主自治,各事業企業組織,各種社會團體等非政府組織及其社會權力等非政府組織及其社會權力,在民主法治的軌道上的自律和法治范圍內對國家權力的監督與制裁。
人權人憲強化了權利在憲法中的地位,形成了人權對國家權力的制約和監督,提升了憲法的權利特徵,從而從邏輯上將國家權力納入了合法性評判的標准即人權標准。要建立法治國家,法治社會,必須要將權力納入規制的渠道,從而理順並完成了權利和權力的位次和邏輯關系。
有人提出了法律自創生系統理論,該理論認為「自組織是復雜系統演化時出現的一種現象,是指系統形成的各種組織結構的直接原因在於系統內部,與外界環境無關」。』。系統科學認為,自組織是系統存在的一種最好形式。』,因為它在一定環境下最容易存在,最穩定。法律再創生理論認為自創生系統是閉合的而非開放的,這是法治前提。要實現法治首先在於法律與政治的相對獨立,在民主社會中,法律已不僅簡單的就是當權者肆意妄為的工具,法律的產生有自身規律,法律首先代表了不同利益主體不斷斗爭、說服而產生的最終傾向,這種傾向依賴於法學家的思考和表述而成為法律草案,最終由民選代表來最終決定是否通過一項新的法律和制度。雖然說關於法律是否是自創生系統性,學者有不同的爭論,尤其是法社會學派與規范學派對此不同的觀點尤為尖銳,需要說明的是法律是否受外界的影響以及對於法律到底是什麼的不同回答,雖是兩者爭論的焦點,但法律自創性系統理論在強調法律自創性的同時並非否定法律會受政治、經濟環境等外界環境的影響,只是說法律首先是閉合的,同時對於外界的輸入法律並未完全拒絕,在接受外界環境的影響時,由法學家對其信息進行有關法律價值的判斷並進行技術處理,並進而與法律系統內部進行整合。
人權入憲提高了權利的地位,無疑為憲法實現權利本位。憲法高價位特性,促使了法律系統以人權為核心的構造。人權入憲在立法上為法律實現自創性系統提供了基礎性的條件。
二、人權入憲對司法的影響
由於憲法基本權利向部門法規定的具體轉化存在著「內在精神失真「的可能,同時這種轉化的具體化的實質使之既有不周延的可能,也有相互沖突的可能。這樣就需要運用憲法解釋制度化解矛盾,人權在憲法中的統率地位,也就決定了當法律沖突及法律缺漏時的人權解釋了,具體體現為當權利與權力的取捨無疑傾向於權利,當權利之間沖突無疑應作有利於弱勢群體的解釋。
司法活動與直接的政治的,道德的和其他情緒化的社會因素相脫離,從而將司法作為法律自創性系統的一個主要組成部門。「無救濟便無法律」,司法的非政治化非道德化,外觀上脫離社會,這會進一步從總體上加強法律的權威,法官的自由裁量權以人權為指向,從而為自由裁量權的行使與正當性與否的判斷提供了正當性依據。
日本學者谷口安平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思路。他認為,訴訟是實體之母。邏輯上說,決定權利存在與否,並不僅僅在於實體法這一層次,而應該說主要是在訴訟的層次決定的。另外博登海默對法的弊端也進行了分析,他為法律具有保守性的傾向。因為法律是一種不可朝令夕改的規則體系,一旦法律制度決定了一種權利義務的方案,那麼為了自由,安全和預測性,就應該盡可能地快,這種「時滯」就會造成社會發展的障礙。其次是因為法律規范框架中因有的某種僵化性。由於法律規則得以一般的,抽象的術語來表達,所以它們在特殊情形中只能起到約束物的作用,給解決特殊案件帶來困難。法律的第三個弊端源於規范控制的約束方面。制定規范是為了反對和防止無序狀態的,然而,它始終存在著一種危險,即一些服務於有益目的的制度可能超越了其職責的范圍。如果法律制度為了限制和人權利和政府權力而規定的制衡原則變得過分嚴厲和僵化,那麼一些法律和權利的有益形成就會受到窒息。基於以上原因,法官的自由裁量權便不可避免,但法治社會的一項重要任務是權力制約。人權作為一種理論解釋和實證發展的載體無疑為自由裁量提供了方向和共通的標准。
三、人權入憲促進權利觀念的發展
以四代領導集體為比較,我們可以概括如下:第一代時期,人權被標列資產階級的專利,對之態度若明若暗,從而導致缺失制度的保障。第二代時期,把人權分為「你的」,「我的」,注意區分二者是「兩碼事」,但已開始注意建設「我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正式承認人權的普遍性,認為它是人類文明共同結晶,敢於與兩方交流,合作與對話。第四代領導人實現人權入憲,實現了觀念性的權利向實在性的法律權利的轉變,從而深入展開的人權全面建設,社會保障法不斷制定和落實。
人權強調的是國家對公民應有的態度,而不是一種個人的與某種宗教性信仰相類似的排他性的實體信仰。人權的主要防範對象是公共權力,因此,在國家與個人的關繫上理解為「個人主義」的意義將使我們通過法律制定將人權觀念轉變為法律權利,使得那種認定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的判斷在法律意義上沒有任何說服力。
中國由於其獨特的文化傳統及其長期以來的傳統生產方式的決定了傳統中國人的人格特徵。孔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哲學,將修身作為後三者必經階段,在這幾個階段中地位不同。按照孔子的觀點,「仁者,人也」,處理社會生活中的一切人際關系都必須以仁德為指導。正如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所說的中國是一個差序格局的社會關系,在西洋社會里爭的是權利,而在我們卻是攀關系,講交情,在一個差序格局中,缺乏一個普遍性的道德標准。我們的社會格局不是一捆一捆紮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每個網路有個「己」為中心,各個網路的中心都不同。這與法律的統一性是背道而弛的,難怪有學者說中國文化傳統中缺少一種可以支撐法治的文化和宗教。
即使是解放以來的計劃經濟時代,也是如此,長期以來,出於改造社會的雄心大志,國家通過計劃控制了幾乎所有的社會資源,並通過計劃制度進行分配,由此,一個以身份為特徵的社會逐步形成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各自的身份為坐標。在計劃體制中,所有社會成員被分別納入到各種形式的組織之中。這一切都導致個人觀念的缺乏,權利觀念的缺乏使得缺失普適性的人性關愛。
結語
人權人憲是依法治國的重要步驟,具有法治進程的里程碑.它實現了對國家的行為的合法性的評價,從而將國家的行為從無需自證的的合法性轉變為對國家行為評價的正當性。這無疑拓展了憲法進行合法性評價的范圍,從而提高了憲法的權威,使得法律的品性發生了轉移。從而使法律從以往的片面依賴政治逐步轉化為社會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權人憲改變了以往憲法僅僅作為決定和評判法律合法與否定的政治標准,而且它使憲法和民眾的聯系得到了加強,從而必將提高憲法的權威和憲法的應用,法治以人權作為橋梁,構築了廣泛而堅實的社會基礎。
❷ 南京有免費的法律在線咨詢服務嗎
你可以搜索安平法律
點進官網
會有律師在線為你解答
是免費的
如果案情比較復雜的話,其實還是建議到律所和律師當面談一下比較好
律師在看到你現有的證據,結合你的案件情況,會告訴你該准備什麼證據
該怎麼做
❸ 關於學法律的書籍
法律學習者必讀的書籍
1. 蘇力:《法治及其本土資源》《制度是如何形成的》、《閱讀秩序》、《送法下鄉》
[點介] 本書最大的價值當在法學「啟蒙」。它會告訴你我們在觀察法律現象是應該採取什麼樣的視野和方法,應該如何培養我們的學習和研究進路,以及,如何揭示常識、挑戰既有的知識和觀念。對於大學一年級的學生來說,讀完此書,會感覺法律原來不像我們所想像的那麼枯燥。後面的《送法下鄉》一書可以說是第一本書的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和具體運用,更加充實和飽滿,雖然我還是覺得其《本土資源》一書最為重要。
2. 俞吾金:《問題域外的問題》
[點介] 作為一本哲學知識和流派介紹的通俗讀本,該書不僅可以把讀者引入一片新的哲學天地,更重要的是,該書在開辟和拓寬學生的問題域上,特別在怎樣形成自己的問題意識上,有著相當的幫助。如何提問、提什麼樣的問題,這是大學期間一直要注意訓練的能力 ,它在很多時候比具體的知識要重要得多。
3. 費孝通:《鄉土中國 生育制度》《江村經濟》
[點介] 今天我們離費先生寫作此書的年代已經相去六七十年,但費先生於書中所做的對中國現狀的分析對今天的中國仍然是那樣的切中肯綮;費先生所具有的問題意識和文章風骨,我們今天仍然還差之甚遠。每一個法律人都應該反思:法學的知識貢獻在哪裡?
4.吳思:《潛規則---中國歷史中的真實游戲》
❹ 谷口安平是誰
谷口安平是日本著名的民事訴訟法學者。對日本的民事訴訟法學作出很大貢獻。
❺ 關於法理學的外文參考文獻有誰知道啊我需要一篇。最好是有譯文的。
第一編參考文獻
7.[德]考夫曼、哈斯默爾主編.當代法哲學和法律理論導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8.[美]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9.[美]波斯納.法理學問題.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第二編參考文獻
.
7.[英]哈特.法律的概念.北京: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6.
8.[奧]凱爾森.法與國家的一般理論.北京: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6.
9.[美]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10.[美]德沃金.認真對待權利.北京: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8.
11.[美]L.亨金.權利的時代.北京:知識出版社,1997.
12.[美]貝勒斯.法律的原則.北京: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6.
13.[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義與訴訟.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
14.[英]哈特.懲罰與責任.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第三編參考文獻
6.[德]馬克思.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7.[美]霍貝爾.原始人的法.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
8.[英]梅因.古代法.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
9.[日]川島武宜.現代化與法.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
第四編參考文獻
.
20.[德]拉倫茲.法學方法論.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台灣),1996.
21.[德]邁耶.德國行政法.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22.[日]大木雅夫.比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23.[美]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第五編參考文獻
10.[美]龐德.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 法律的任務.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11.[英]斯坦、香德.西方社會的法律價值.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0.
12.[英]米爾恩.人的權利與人的多樣性——人權哲學.北京: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5.
13.[英]密爾.論自由.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14.[英]洛克.政府論(上、下篇).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
15.[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上、下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
16.[美]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17.[美]羅爾斯.正義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18.[美]麥金太爾.誰之正義?何種合理性?.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6.
19.[美]科斯.企業、市場和法律.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0.
20.[美]波斯納.法律的經濟分析(上、下).北京: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7.
第六編參考文獻
12.[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上、下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
13.[美]伯爾曼.法律與宗教.北京:三聯書店,1991.
14.[美]龐德.法律史解釋.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
15.[英]科特威爾.法律社會學導論.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這是關於法理學的一些外文參考文獻,我不知道你要的是文章還是一些書,這此就是書了
❻ 求貝卡里亞的《論犯罪與刑罰》 谷口安平的《程序的正義與訴訟》 季衛東的《法律程序的意義》的mobi
這些是法律的經典書目,可以下載當當電子書在線翻看。從個人經驗看,紙質書閱讀的感覺要好些,可以做筆記,長期保存,比電子書閱讀效果好,不過看個人喜歡。
❼ 湖南省檢察院副檢察長劉建寬被查,他違反了哪些法律法規
在2021年的10月12日,湖南省紀委監委官網也是正式發布的消息,消息裡面明確的表示:湖南省檢察院的副檢察長劉建寬由於涉嫌嚴重違紀所以也是被相關的部門進行了監察調查。從目前已掌握的情況來看,其實劉建寬已經被市民舉報了好幾年,目前劉建寬也已經被湖南省紀委給留置了,並且整個事件也是開始正式立案調查。
而對於這種事情,我覺得是堅決要予以打擊的,必須要清除這些敗類,必須要嚴重的肅清黨內幹部當中的蛀蟲,只有這樣才能夠讓整個隊伍變得越來越純潔,對百姓才是更好的。
❽ 誰可以在中國知網幫我下載幾篇 論在民事訴訟中確立誠實信用原則 的論文啊 急用
[摘要]誠實信用原則作為民事實體法的一項重要原則, 不僅是各國民法公認的「帝王條款」,而且隨著其內涵和適用范圍的不斷豐富和擴大,現今已成為一項涵蓋公、私法域的世界性法律原則,在很多國家被承認。但它在我國民事訴訟領域的適用卻被人們忽視,民事訴訟法中尚未確立誠實信用原則,目前隨著我國民事訴訟體制,訴訟觀念以及審判方式改革的不斷深入,將誠實信用原則引入民事訴訟法中已逐漸成為通說。本文通過對誠實信用原則在民事訴訟中確立的基礎進行探討後,提出我國民事訴訟法中適用誠實信用原則的具體設想。 [關鍵詞]誠實信用;民事訴訟;原則 誠實信用是個外來語,拉丁文是BonnaFide,英文表述為GoodFaith,法文表達為BonneFoi,直譯均為善意,德文表達為TreuandGlauben,直譯為忠誠和相信。我國學者認為,誠實信用原則是市場經濟活動中形成的道德規則,它要求人們在市場活動中講究信用,恪守諾言,誠實不欺,在不損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1]。誠實信用原則是現代法治社會的一項基本法律規則,是一種具有道德內涵的法律規范。 一、民事訴訟中誠實信用原則的淵源 誠實信用原則運用到民事訴訟中,經歷了一個較為漫長的演變過程。誠實信用原則原本是市民社會生活中的一種道德規范,最早屬於私法上的概念,是市場經濟活動中道德規則的法律化。作為來源於道德的一項法律原則,起源於羅馬法中的誠信契約和誠信訴訟。後來誠實信用原則的適用范圍日益擴張,由最初債務人履行債務的債法原則逐漸擴展為民法的一項基本原則,被一些學者稱為「帝王條款」,為世界各國民法所接受,20世紀30年代以前,誠實信用原則在私法領域確立了其作為法之基本原則的地位。但隨著社會生活的日益復雜化和訴訟觀念及訴訟本身的變化,近現代國家的干預日益加大,個人本位思想向社會本位思想轉變,私法與公法相互滲透和交融,公法私法化和私法公法化趨勢日益明顯。自20世紀30年代始,經修改的德國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了當事人的真實義務,才將誠實信用原則引入訴訟法領域,最終擴及於一切權利的行使和一切義務的履行,誠實信用原則也逐步被各國民事訴訟法確認為一項基本原則。現今在實行市場經濟的法治國家,誠實信用原則已經滲入到民事訴訟程序的各個階段之中。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律規范的許多條文也包含有誠實信用原則的內容和精神,民事訴訟實踐中,誠實信用原則也在一定范圍和程度上得到體現和應用,但民事訴訟法並沒有明確規定,因此有必要在我國完善民事訴訟立法的過程中確立誠實信用原則。 二、民事訴訟中確立誠實信用原則的基礎 民事訴訟中的誠實信用原則是指法院、當事人以及其他訴訟參與人在審理民事案件和進行民事訴訟時必須公正、誠實、善意[2]。作為道德規范的法律化,在民事訴訟領域確立誠信原則的基礎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誠實信用原則是民事訴訟價值的必然要求。公正和效益是法律的內在價值和立法追求,從民事訴訟價值角度看,公正和效益也是民事訴訟的價值目標。在民事訴訟進程中,為了實現訴訟公正的法律價值,就要禁止原被告心存惡意,進行訴訟欺詐、訴訟投機以及訴訟突然襲擊等行為;為了體現效益這一法律價值,在訴訟過程中就要降低訴訟消耗,提高訴訟效率,節約訴訟成本,誠實信用原則集中體現了這種基本要求,在民事訴訟中應確立誠實信用原則。 (二)訴訟觀的轉變是民事訴訟中確立誠實信用原則的前提條件。在自由資本主義時代,強調的是個人本位思想,重視當事人在訴訟中的自由,形成了極端強調當事人權利至上,以個人自由為中心的訴訟觀,民事訴訟成為完全放任雙方當事人隨意使用各種訴訟手段的競技場。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深刻變化,訴訟制度所具有的公共性質被日益強調,個人本位思想逐漸讓位於強調社會公平的社會本位思想,強調國家的干預,民事訴訟從 「當事人自己的事」向「直接關系公共利益的事」轉換。訴訟絕不僅僅是「為權利而斗爭」,更需要「為權利而溝通」,雙方當事人之間的關系也不再是一種單純的對抗型關系,而是加入了一層「協作」的因素,現代訴訟觀成為一種公平的訴訟觀,當事人在訴訟中有義務本著誠實信用的態度從事訴訟行為,通過訴訟法律關系主體之間的協作,使法官盡早發現案件真實,作出合乎正義的裁判。從深層次講,在民事訴訟中確立誠實信用原則是社會思想的不斷變遷在訴訟過程中的必然要求。 (三)現代訴訟關系的多樣化與復雜化是民事訴訟中確立誠實信用原則的現實需要。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糾紛的數量增加、類型日趨復雜化,在所謂「現代型訴訟」中,當事人之間明顯存在著力量對比上的差別,這就要在證據的收集及證明責任的分配等領域,以誠實信用原則平衡當事人之間的利益,確保當事人實質的平等。就像谷口安平先生所說的「在力量對比明顯存在差別的當事人之間進行的訴訟中,作為公正地實施 程序的條件之一,信義原則就變得重要起來了」 [3] 。另外由於當事人在民事訴訟中攻擊防禦手段的日趨多樣化,也需要對這種過度活動進行適當的處置,僅靠明文規定存在局限,依然需要誠實信用原則的調整以實現程序的公正,誠實信用原則在民事訴訟中具有廣泛的適用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