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道德父子
㈠ 「人倫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什麼意思
尊卑、長幼的關系是不可改變的常道,是倫常。是天理,不可違背的。
封建上層為了蠱惑老百姓的酸儒論調。
父尊子卑,君尊臣卑。把聽皇帝的話,老百姓應該服從封建君主統治上升到天理倫常的高度,教育老百姓皇上天生就應該比臣子尊貴,臣子服從皇帝就應該像兒子服從父母一樣。
程顥(1032年2月28日—1085年7月9日),字伯淳,號明道,世稱稱「明道先生」。河南府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北宋理學家、教育家,理學的奠基者,「洛學」代表人物。
(1)極道德父子擴展閱讀:
程顥以「理」或「道」作為全部學說的基礎,認為「理」是先於萬物的「天理」,「萬物皆只是一個天理」,「萬事皆出於理」,「有理則有氣」。
現行社會秩序為天理所定,遵循它便合天理,否則是逆天理。提出了事物「有對」的樸素辯證法思想。
要「存天理」,必須先「明天理」。而要「明天理」,便要即物窮理,逐日認識事物之理,積累多了,就能豁然貫通。主張「涵養須用敬,進學在致知」的修養方法。二程宣揚封建倫理道德,提倡在家庭內形成像君臣之間的關系,流毒頗深。
究其內涵:
一、「理」是宇宙的終極本原和主宰世界的唯一存在。「萬物皆只有一個天理」。
二、「天理」又是封建道德原則及封建等級制度的總稱。「上下之分,尊卑之義,理之當也,禮之本也」。「君臣父子,天下之定理,無所逃乎天地之間」。
三、「天理」也具有自然特性及發展變化規律的意義。「天下物皆可以照理,有物必有則,一物須有一理」。
㈡ 儒家倫理道德,序君臣父子之禮,倫理道德是什麼意思
孔子的倫理思想
忠
忠是孔子倫理道德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孔子處理人際關系的准則。在孔子的倫理思想中,忠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一個內容,二十世紀以來,人們一提到忠馬上就想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並將其歸罪於孔子,其實這並非孔子忠的原意。
忠在《論語》中共出現十八次,分布在十六章中。其中單獨出現十一次,與「恕」合作「忠恕」出現一次,與「信」合作「忠信」出現六次。就其內容看,分別回答了關於從政、待友、處世、事君、修養、治民等問題,大都屬於處理人際關系的范圍。而把這些屬於人際關系處理方面的語句進行分類,最為突出的還是交友、治民、事君三大類,它們分別屬於個人與個人、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系。
〔交友〕朋友關系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孔子將忠列為人與人關系的道德原則,這是孔子對其前忠內容的擴大。在關於忠的談論中,最多的是關於交友的。孔子直接談論交友的有七章(內一章重復),涉及到待友的原則、擇友的標准、待友的方法,內容是很豐富的。
朋友關系是一種重要的人際關系,在封建社會中,它與君臣關系、父子關系、夫婦關系、兄弟關系並稱為五倫,列為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關系。在五倫中,朋友關系是最不穩定的,父子關系、兄弟關系有血緣的紐帶來維系,夫婦關系有愛情的紐帶來維系,君臣關系有祿位的紐帶來維系,而維系朋友關系既沒有血緣的、情感的紐帶,也沒有政治的紐帶可資藉助,孔子認為朋友關系只能依靠忠信來維系。
忠信一直被孔子視作待友的基本原則,教育弟子的主要內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忠在朋友關系中是指接人待物要盡心竭力,真誠專一。「與人忠」被孔子當作人的最高道德品質「仁」的重要內容之一,一再教育弟子「主忠信」,「言忠信」,「言思忠」。對朋友的過失應該批評指正,「忠焉,能無誨乎?」(《憲問》)但這種批評應該是「忠告而善導之,不可則止」,對朋友忠心勸告,好好引導,如忠言逆耳,朋友聽不進去,就應及時停止,不應自取其辱,「朋友數,斯疏矣」(《里仁》),嘮叨不休,不僅達不到目的,反而傷了和氣,被朋友所疏遠。在孔子的教育下,曾子把「為人謀而不忠乎」作為「吾日三省吾身的首要內容,他是深得孔子交友原則的真諦的。。
〔治民〕治民屬於官民關系,官民關系也是一種人際關系。在關於忠的論述中,提到官民關系的只有兩章。
季康子問曰:「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庄,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為政》)
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顏淵》)
這兩章的「忠」也屬於兩種類型,前者講治民者怎樣才能使人民忠,後者講治民者要忠。實際上,這兩章都是對治民者的要求。治民者希望人民忠誠,但要人民忠誠,治民者必須從自身做起,要孝順長上,慈愛幼小,當官勤勤懇懇,執行政令忠心耿耿。
〔事君〕事君屬於君臣關系,君臣關系是一種被注入政治倫理的特殊的人際關系。但它並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且還是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系,因為國君是國家的代表,事君就是服務國家。當然,在這種關系中主體和客體的關系是不平等的:客體君位於主導地位,主體臣位於從屬地位。
在關於忠的論述中,孔子對事君論述的非常少,僅有一章: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八佾》)
在這一章中,孔子提出了君臣關系的原則。「臣事君以忠」是孔子對春秋中期以來忠君思想的繼承,但它決不是簡單的繼承,而是有所發展,這個發展就是「君使臣以禮」,將臣子單方面的忠君義務修正為君臣雙方互有條件的義務。「臣事君以忠」是有前提的,這個前提就是「君使臣以禮」,國君只有依禮來使用臣子,臣子才能忠心地服事君主。如果國君不依禮使用臣子,那麼臣子也沒有必要去忠心服事君主。「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先進》),用道義奉事君主,如果行不通,乾脆辭職不幹。孔子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當魯國國君沒有依禮向大夫們分送祭祀的膰肉時,孔子毫不戀棧,毅然掛冠而去。在《論語》中,孔子還多次提到事君的原則,要「事君盡禮」(《八佾》),「弒父與君,亦不從也」(《先進》),以禮事君,君主做壞事,絕不能順從;對國君的不良行為,要「勿欺也,而犯之」,不能陽奉陰違地欺騙他,而要當面勸諫他、觸犯他。
經過孔子的發展,忠由利民、利國、利公、利君的單純政治倫理擴展到利他的社會倫理,由處理人與集體的關系准則擴展到處理人與人關系的准則。
要想真正發揮忠在當代社會的作用,就必須解決忠君的問題。
東漢時,孔子「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的君臣關系被僵化成「君為臣綱」,忠君思想從此強化了封建專制,禁錮了人們的思想。二十世紀以來,人們將孔子當作「君為臣綱」的始作俑者、封建專制主義的祖師爺而大加撻伐,其實,這是不公正的。
孔子論忠主要是指朋友關系,雖然孔子也談了忠君問題,但忠君也是有前提的。結合《論語》中孔子關於事君的論述、評價來看,孔子的忠君思想是很淡薄的。首先,孔子沒有後世所提倡的「忠君不事二主」的概念。管仲是公子糾的老師,公子糾被齊桓公所殺,管仲不僅沒有以身盡忠,反而為齊桓公效力,幫助齊桓公成就霸業。像管仲這樣一位「貳臣」,不僅沒有受到孔子的指責,反而得到孔子的高度評價:「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革,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憲問》)被推舉許為具有「仁」德——孔子心目中最高的品德。其次,孔子沒有後世儒家所強調的「君權神聖不可侵犯」的觀念。商湯、周武王分別推翻了殘暴的夏桀、商紂,孔子不但沒有非議這種「弒君」行為,反而稱贊他們為君子,在《論語》中稱贊商湯舉伊尹的行為,稱贊武王有至德。由此可以看出,孔子不但沒有後世的忠君思想,反而贊成推翻殘暴的君主。後人將「君為臣綱」的始作俑者強指為孔子是毫無道理的。
其實,忠君只是忠的特殊政治涵義,是利國、利公、利他意義的轉化,將利國、利公、利他的對象限定為國君一個人,將個人與國家的關系界定為與國君一人的關系。在歷史上忠君是與愛國聯系在一起的,國君是國家的代表,忠君就是愛國。
老子
1、宇宙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處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2、價值觀
無、道、德
老子的價值觀由「無」、「道」、「德」三者所構成。
老子言「無」,嘗謂:「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當宇宙尚未形成,萬物不會存在,故稱「無」。天地初開,形成宇宙,故稱「有」。「萬物」由「有」所衍生,而「有」從「無」所衍生,天下萬物均起於「有」而終於「無」。
老子言「道」,嘗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老子認為「道」是宇宙本體,乃萬物之根源,故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生於天地萬物之先,獨立長存於萬物之外,不斷循環運行,遍及天地萬物,絕不止息。老子又認為「道」不可觸摸、莫可名狀,故謂:「無狀之狀,無物之泉。」只能用「道」來代表,亦可勉強稱為「大」。故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意謂「道」是玄妙深奧的,常人難以理解及形容。若可用言語來描述「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了。當宇宙萬物形成之際,人類會給萬物命名,但都不是事物真正的名字,因為天地萬物都是由「道」衍生出來的。人為自然萬物之一,故須遵守自然法則,故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賦予萬物生機而使各遂其生,故老子認為「道」是萬物的宗主。
老子言「德」,認為「德」乃「道」之體現,而「德」應服從於「道」,故謂:「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家強調人應當好好行道,目的是助己之修養,避免犯過。
守柔
老子言「守柔」,嘗謂:「天下之至柔,馳聘天下之至剛。」「道」之所以能循環不息,因為「道」具備了柔弱的特質,故言:「弱者道之用。」老子以「水」作喻:「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勝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又謂:「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強調以柔制剛,認為「強梁者不得其死」,目的在教人謙卑遜讓,以退為進。人若如此,方可明哲保身,故謂:「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豁;為天下豁,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意謂人可有雄心壯志,但不可逞強好勝,應抱持柔弱謙下之道,保持質朴本性。老子強調「守柔」,皆因認為除了「道」之外,世間萬物總有沒落的一日。故謂:「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老子又認為世事難測,故謂:「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老子強調「守柔」,要求人清虛自守,勿剛強好勝,否則不得善終。
居後不爭
老子認為人應有「居後不爭」之心,嘗謂:「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只有仁慈、儉朴、謙讓不爭的人,方能具備道德勇氣,進而博施於人,受人尊敬擁護而成大器。老子嘗謂:「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只要人能舍棄爭先爭勝之心,深明「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之理。莫自恃聰明,鋒芒太露,應抱持以退為進的處世態度,從而達致「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境界。
寡慾
老子謂人應「寡慾」,故謂:「罪莫大於可欲,禍其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人若懷有「可欲」、不知足」之心,則貪念自生。只有「知足」帶來的滿足感,才是真正的滿足。老子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沉醉於聲色犬馬和口腹物慾會使人神昏意亂,使身體的感官和靈性受損。故老子要求人「無欲」、「去欲」,故謂:「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又謂:「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人者為之下。」於生活起居、待人處事應「見素抱朴,少私寡慾」,達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的境界。
3、政治觀
無為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聖人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知者不敢為,則無不治.」
「無為」,不能理解為無所作為。《淮南子·原道訓》:「無為為之而合於道」。 道家的「無為」,是清靜自守之義,是道家以「道」 修身所要達到的「合於道」 的理想境界。能達到這種理想境界便無所不能為(無為而不無為)。
善為下
「古之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仁者為下.是謂不爭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仍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則哀者勝.」
4、知識論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聖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聖人在天下,怵怵;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是以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㈢ 胡質父子的高尚品德
胡質為官正直清廉,不僅不貪污 和收受賄賂,就連朝廷賞賜他的財物,他都是分給 部下或貧窮的百姓,從不獨吞獨占。
胡威少年有很高志向,(厲操清白)嚴格要求自己品質清純,不拿別人來歷不明平白無故送的東西。
㈣ 道德中體現父子情深的詞語
父慈子孝。
㈤ 父子這種倫理道德觀在現代化社會裡面有沒有受重視
我想還是受到重視的,雖然整個社會的經濟在快速發展,致使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了如何提高收益,創造自我價值而產生利益,但是最原始最基礎最根本的東西相信還在沒有被消磨的。恰恰在這樣的經濟效益社會體制下,人的這種倫理道德思想會更加的利於激發!您的提問還是比較的范,不知道有沒有點到點子,望求證指正!
㈥ 請問父子天性是什麼意思
父子天性:父子的血脈相通,天性相連。
相對於「母子連心」內而說的「父容子天性」,這「天性」二字最好不要簡單的理解成血緣性的自然連結就了事,因為這「天」不只是「自然之天」,而且也是「宗法之天」,是「義理之天」,是「道德之天」,而這「性」不只是「自然之生」,而且也是「宗法之生」,是「義理之生」,是「道德創生」。
就是說父子的血緣是相連結的,心性本質也是相連結的。
㈦ 父子能否沖破「道德」底線
老張又來信了,告訴我說,他與兒子的戀情已經被妻子發現,並與妻子商談過離婚事宜。妻子堅持要將兒子判給自己,而兒子卻要跟著父親。也許是因為被「父子相戀」一事打擊太大,也可能是因為在於老張離婚的過程中,得不到兒子支持,一向堅強的妻子用自殺的方式表達了對老張、兒子的憤恨。 老張說,他現在已經成了團場的「名人」,因為「父子相戀」,很多人都把他當作是變態分子。更因為很多人都把他作為妻子自殺的元兇。雖然,警察已經認定妻子為自殺,老張並不負任何責任,但團長的人們還是認為妻子的死與老張有著直接的關系。為此,老張並沒有辯解,他也認為自己對不起妻子,他也想用這種被人責怨的方式來表達對妻子的歉意。關於兒子,老張說已經決心接受他的愛戀,他還表示,他會好好待兒子的。 老張的來信詳細敘述了他們父子戀情被發現的經過:自把兒子送進重點中學後,老張就發誓再也不見兒子,可就在此後的一個月,兒子以生病的理由從學校回到了家裡。正忙於活計的老張有些始料不及,他以為,兒子回來至少應該在年底寒假期間。 那次見面,老張覺得兒子成熟了許多,從兒子的眼神里,他依舊讀出了兒子對他的那份情感。兒子在家的這一個星期里,老張總是以各種借口盡量少的留在家裡,甚至有些個晚間都不回家。老張的這一舉動令妻子有些納悶,當她詢問老張怎麼回事的時候,老張顯得語無倫次。 兒子要走的那天晚上,老張沒有住在家裡,他在外面找了一間破舊的土坯房住著,這里也是他躲避兒子最佳的場所。但就在這一天夜裡,兒子卻也找來了。無論老張怎麼勸兒子回家,兒子就是不肯。當老張提出與兒子一起回家時,兒子也是滿心地拒絕。頗有些無奈地老張就這樣與兒子呆在了一起。 那個夜晚,他們什麼也沒有發生,兒子只是小鳥依人般依偎在父親的胸間,慢慢熟睡而去,而老張也盡力剋制自己的沖動,他將棉衣僅僅裹在兒子的身上,他需要將溫暖帶給兒子。次日一早,老張與兒子一同回到了家裡,妻子似乎一夜都沒有睡。她站在外屋的火爐旁,一臉的鐵青,手裡拿著一本日記本。「昨晚你們去了哪裡?」 老張支支吾吾了半天還是沒有開得了口,正當兒子要說話的時候,妻子一掌煽在了兒子的臉上,隨口罵了一句非常難聽的話,並將手裡的那本日記扔在了兒子的臉上。「你們什麼也別說了,我什麼都知道了!」說著說著,妻子就大哭起來。老張試圖安慰一下妻子,可他又不知該怎麼做。 妻子回到了裡屋,哭聲漸強漸弱,她收拾著兒子的行李,她知道今天是兒子返校的日子。她本想等兒子走後再找老張算帳,可當她看見兒子與老張一夜未歸時,又火冒三丈,她實在難以控制自己激動的情緒。 聽著妻子的哭聲,看著兒子死灰般的面龐,老張也一片茫然。他撿起被丟在地上的那本日記翻了起來。那是兒子在市裡重點中學上學時寫下的東西,稚嫩的文字卻表達兒子對父親的無限愛戀,以及兒子對同性戀的認識。看著兒子的日記,老張的雙眼有些濕潤了。他的確被感動了,被兒子對愛的真誠所感動。 匆匆送走兒子後,老張就沒有再回家。此後的一個星期,老張都呆在那件土坯房裡,除了幹些木工活之外,他就躺在那裡,手裡緊握著兒子走時留下的那本日記。 老張說,那段時間他是最孤獨的,但也就在那些日子裡,他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與兒子的「不倫之戀」。兒子的日記,已經被他背了下來,有的時候,他甚至在夢里都會誦讀那本日記。 去年年底,團場的農民都已經完成了拾棉花的任務,徹底進入了農閑時期。而老張卻開始忙了,他要為那些急著為過年添置新傢具的農友們趕制木工。此刻,對兒子的思念似乎也隨著忙碌的工作而減少了。 今年一月,兒子放假回到了家裡。妻子不允許老張再與兒子見面,並向老張正式提出了離婚申請。這一切,老張心裡都早有準備。他說他的確對不起妻子,但感情的事他自己也無法控制,他現在要做的就是早早與妻子了結一切。至於家產他也分文不取,而兒子的去向他也沒有奢望。 春節前夕,老張與妻子去法院准備辦理離婚手續。但兒子的歸屬問題,又成了妻子的一大難題。老張一直認為,兒子是妻子的親生孩子,理當歸妻子,因此,盡管他愛著兒子,但他還是滿足了妻子的要求。但兒子卻不願跟著母親,他發誓要跟著父親「老張」。為了能與兒子在一起,妻子請求老張給兒子好好做做工作,但兒子就是不改變主意,還說即使法院把自己判給了母親,他也會偷偷跟著父親的,他還申明這一切的選擇都是出於自覺自願,並沒有得到父親的唆使。 年三十那個晚上,老張一家三口吃了一頓「團圓飯」,由於特殊的原因,家裡沒有一點喜慶的氛圍。飯桌上,三個人都談了自己將來的去向。妻子說,她會回到老家,努力忘去這段往事。妻子還說她現在已經想通了,如果兒子堅持不跟自己回老家,她也不會勉強。她說自己有兩個兒子,老大正在讀大學,以後她就跟著老大生活。至於眼前的這個兒子,妻子認為他也快成人了,也該有自己的想法了。再說,在與老張相處的幾年時間里,妻子覺得老張除了「同性戀」這一個缺點外,幾乎再找不出其它短處。因此,兒子跟著老張他還是比較放心的。 這一晚,妻子說了很多很多,她的態度似乎也有了很大的轉變。老張又被感動了,他在傾露心聲的時候,表達了對妻子的懺悔。他說他希望妻子和兒子都能過上幸福的生活,至於自己,他還沒有什麼打算,他還會留在團場,再多掙些錢,為兒子上大學做准備...... 兒子也表明了自己的態度,他首次面對母親承認自己真的愛著父親。他也請求母親的原諒,他還說,即使自己今後不在母親身邊,他也始終會把母親當作自己最親的人。聽了老張、兒子的話,妻子哭了。也許是委屈、也許是傷感......... 元霄節那天,老張與兒子一同去團部觀看社火表演,妻子則因身體不適呆在家裡。晚十點多,突然有人從連隊趕來團部,告訴老張家裡出了大事。回到家,老張看見妻子正躺在地上,一動不動。連隊的醫生告訴他妻子已經自殺身亡。兒子即可痛苦起來,並不停地喊著「媽媽、媽媽」。老張則一聲不吭,呆若木雞般癱軟在凳子上。 大約一個小時候,團部派出所來了兩名公安,說是要向老張了解一下妻子最後時刻的相關信息,神智已經有些模糊的老張一五一十地把最近家裡發生的事情經過全盤托出,兒子還在個別時候做了補充。 妻子出殯後的第二天,老張把兒子送到了學校。在回連隊的途中,老張聽到了人們對妻子自殺之事的議論。「那個男人實在太變態了!」「父子怎麼能相戀?簡直就是亂倫!」「....」「.......」一句句刺痛人心的話猶如粗鹽灑在老張本已受傷的心上。聽著這些話,老張想起了年三十那晚妻子的言行,他覺得妻子自殺似乎已經有了些先兆。他又開始埋怨自己,他開始抽自己耳光,他希望以此求得妻子在天之靈的諒解。 回到連隊時,天色已晚,一個人留在屋裡,老張顯得那樣疲憊、無助。正在他想入睡的時候,老張聽見有人在他家門前嘀咕著什麼。老張本想看個究竟,可他還是停住了腳步,因為他知道,他們說的話一定與白天他在車上聽的那些話一樣。這一夜對老張來說是那樣的漫長,他又在思考著自己的將來。 老張醒來時已經是中午時分,當老張推開家門時卻發現門前丟滿了垃圾,還有一些人用毛筆寫的臟話。就是窗戶上也被人用黑、紅兩色毛筆寫上了「惡心、丟人、滾回去、殺人犯、害人精」等話語。老張沒有退縮,他操起掃帚迅速地將門口打掃干凈,並用報紙將窗戶糊了起來。 那幾日,老張一直緊關著房門,盡管還有一些人不停地往門口扔垃圾、在窗戶紙上信手塗鴉,但老張對此已顯得平靜了許多。即使有人對著門口破口大罵,老張也懶得理會。老張的思緒清晰了許多,他決定離開這里,去一個沒有人認識他的地方。 就在老張給我寫信的前一天,他去了兒子所在的學校。兒子明顯消瘦了許多,這不禁讓老張心疼起來。他告訴兒子,他會搬到一個離兒子的學校很近的團場做工。他知道,自己的心裡已經離不開兒子了。 老張的例子在同性戀人群中也許並不多見,但作為同性戀者的老張的遭遇卻是很多同志都有過的。雖然我們的社會正在加快文明的腳步,但對同性戀的歧視依舊存在,恐同仍然是社會對同性戀人群的主流思潮,同性的戀情、婚姻依然被當作有損「道德」底線的「元兇」。2007我們已經迎來了「兩會」的春天,那麼,我們又將何時能迎來同性戀者的春天呢?
㈧ 父親道德作風敗壞,怎樣與他脫離父子關系
應該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為人父母也不能為所欲為無法無天!成人子女確實也有責任管束
㈨ 為什麼父與子在倫理道德是第一位
額,不知貼主指什麼時候的標准?古代有以「天地君親師」為倫理道德的基準的五天倫、還有五人倫,而這裡面父子的倫理道德都在忠的後面,例如天倫里親才第四,五人倫里排第二。
㈩ 封建社會中君臣,父子,夫婦之間是怎樣一種特殊的道德
「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要求為臣、為子、為妻的必須絕對服從於君、父、夫,同時也要求君、父、夫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一種特殊的道德關系。
「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用以調整、規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系的行為准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