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即道德
Ⅰ 中國式教育道德這方面如何與西方有什麼差異
中國的教育體制在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多少顯得有點窘破,在全國人民的強烈呼聲之下,改革也是一種必然,但如何改革才能真正有所突破呢?這是一個沉重的話題,需要慎之又慎!今天我寫為什麼西方的孩子更容易獲得成功的文章是想警醒國人,繼續發揮中國上千年來最大的傳統美德:學其精華、棄其糟粕;把西方好的學習模式和教育方法引進來。希望咱們的改革能朝著最有利的方向發展。
今天我們從中西方學校的教育、家庭的教育和社會環境的影響來綜合比較,看看為什麼西方的孩子更容易獲得成功。
一、學校的教育
1、中西方教育的本質區別:
西方教育是一種嘗試教育,先讓學生嘗試進行體驗,在體驗中發現難點,然後在解決難點中積累經驗,最後,得出結論,那是真正屬於自己研究的成果。
中國教育是一種灌輸式教育,先將成人的經驗告知學生,讓學生按已有成功經驗去操作(並非所謂的真學習)按部就班,在經驗的指導下學習實踐,同樣,也是可以得到自己的結論,但是往往很難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
兩者的最大差異就在於西方教育以人為本,從人的學習的本能出發,符合學習論,而中國教育是一種消除錯誤的「生產」教育,將學生當作產品,希望在生產線上生產出的是合格品,而不是次品。正是不能正視「學習是可以犯錯的」這一規律,使得學生缺乏應有的創新思維。
2、從教師在課堂中所起的作用看中西方文化教育的差異:
西方教育大都是基於人文思想展開的,從小開始培養人的實踐和分析能力,鼓勵思想的自由,並對自己的言行負責。教師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像朋友一般和學生一起去探討問題,對於學生的疑問,經常一指圖書館,讓學生自己去尋找資料,自己做出判斷,盡可能的不去影響學生的自主思考。它最大可能的保護了人類創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自主。
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感覺開心,使學生能夠積極投入學習,這在西方是老師常常思考的問題。同時教師鼓勵學生在課堂積極發言,學以致用。
在中國,課堂屬於老師,老師在講台上濤濤不絕的講課,學生認真的聽講、記筆記,對課本的答案和教師的答案深信不疑,是一種傾向性的灌輸式教育。學生和老師之間缺乏緊密溝通,造成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牢而不固。
3、考生成績的計算方式也是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一個顯著差異:
在西方學生成績的計算方式是:課堂紀律和出勤率佔15%,課余作業成績佔15%,小組互動討論佔20%,論文寫作和答辯佔50%,從這幾個方面來綜合評估學生的綜合情況,比較客觀和公正。由於西方教學的目的是運用,而不是分數,所以分數只是一個參考值。
在中國,成績是學生、家長和學校的命根子,一切唯高分是從。一些綜合分數低,而偏科成績比較嚴重的學生,反而被埋沒了。成績主要以期中和期末考試成績來定,主要是筆試,比較單一,另筆試的成績很容易被復制。像高考這種一考定終身的方式很容易因為發揮失場,而與大學教育失之交臂。高分低能那是我們國人的最大悲哀呀!
4、從知識層面來說,西方教育更容易發掘天才:
西方教育重視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注重對知識的靈活應用,重視「廣」和「博」,對學生的教育是點到為止;西方的基礎教育在達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礎上,允許學生有較大選擇的自由。比如,一位學生對物理、化學或生物不感興趣,感覺有很大的困難,可以只選修比較基礎的課程,而選修較多的自己擅長的感興趣的課程,只選修理、化、生其中的一門,同樣可以達到高中畢業要求,也能進入頂尖大學,同樣有機會成為「精英」。
中國教育重視基礎知識的鞏固,注重知識的灌輸和知識的熟練掌握,重視「精」和「深」,以數學為例,中國教育使用題海戰術,教師讓學生重復練習,直至「爐火純青」的地步;所以說,中國教育是「精英」教育,把那些不能把知識學得精深的人淘汰出去。中國教育要求數理化各科面面俱到,哪一科學得不好都有可能對人生前途造成致命的影響。
二、家庭的教育
社會的競爭,決不僅僅是知識和智能的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狀態和做人的比拼。由於歷史傳統、社會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觀念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從這些差異中,我們可以找出許多值得中國家長學習的觀念和做法——
●西方家長從小就培養和鍛煉孩子的自立意識和獨立生活能力。重視孩子從小的自身鍛煉,他們並不煞費苦心地設計孩子的未來,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發展,努力把孩子培養成為能夠適應各種環境,具備獨立生存能力的社會人。他們的家庭教育是以培養孩子富有開拓精神、能夠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為出發點的。讓孩子自己動手修理摩托車,分擔家裡的割草、粉刷房屋、簡單木工修理等活計。此外,還要外出當雜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機、冬天鏟雪、秋天掃落葉等。在這種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孩子逐漸成長為具有獨立生存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公民。
中國的許多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實際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長的教育方式、恨鐵不成鋼的態度在家庭里到處彌漫。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除生活上加倍關心外,家長最關心的是孩子的學習。似乎學習好就是萬能的,而對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識等則關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顧。從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長幾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來,做飯、洗衣服、打掃、攢錢供孩子讀大學、出國、結婚、養兒育女等。盡管我們的家長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這樣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難以讓孩子得到幸福,因為社會的競爭,決不僅僅是知識和智能的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狀態和做人的比拼。
●西方的家長更加重視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因而很注意與孩子的情感交流,關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長把快樂教育作為一項重要的教育內容來實施。他們經常和孩子一起討論問題,孩子遇到不順心的事也願意跟家長商量。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對於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關重要。
而中國家長對子女的關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關心甚至根本無視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視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和性格、意志的磨煉。其結果是在相當程度上導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過低,以至經不起生活中的壓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喪、頹廢、自暴自棄,動輒離家出走,甚至輕生厭世。
●西方家長重視從日常行為與情感中對孩子進行「做人的教育」,注重從內心情感去尊重別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為與習慣的培養。
而我國家長和幼兒教師往往脫離孩子心理發展的實際,例如幼兒園時就提出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偉大理想主義的教育,忽視基礎的行為習慣、良好的人際交往等與孩子發展階段相適應的「做人的教育」。我們一直談教育要循序漸進,這不僅適用於智力教育、知識教育,同樣適合於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現在我們的孩子道德觀念淡漠,社會性發展差,這與家長忽視對孩子最基礎的「做人教育」不無關系。
●西方家長「鼓勵創新」,鼓勵孩子去超越前人,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樣的獨立研究和動手的能力,能以寬容的心態去營造一個利於培養孩子創造力的環境和氛圍。他們對孩子所做的種種探索行為往往持積極、肯定的態度,鼓勵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見解,並對其中的疑問進行積極的探索。即使家長認為孩子的某一行為並不具有積極的效果,他們也不會過多地干涉,而是讓孩子在自己進行的探索中逐漸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並予以糾正。
而中國家長往往「滿足於克隆」,教導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對孩子的探索活動大部分是持否定態度的。他們往往把孩子自己進行的「探索活動」視作「胡鬧」而加以制止。例如美國孩子拆了家裡的鬧鍾,若能裝回,多數家長會稱贊孩子,若是裝不回,許多家長會與孩子一道把鬧鍾裝上,甚至鼓勵孩子再拆、重裝一次。但中國孩子若拆了家裡的鬧鍾,就算自己能裝回,恐怕也沒幾個敢告訴家長的。孩子往往在家長的嚴格管教下被熄滅了創造性火花。
從以上的對比中我們不難看出,中西方的家庭教育從宏觀到微觀都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外國家長重視的恰恰是中國家長忽視的。西方家長教導孩子:跌倒了自己爬起來,做錯事自己糾正,自尊並尊重別人,全身心鍛煉,按興趣學習。他們鼓勵孩子成為夢想家,成為自己心目中的成功者。中國的家長們,您不妨借鑒一下。
三、社會環境的影響
中國最缺的,是責任教育!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對社會、民族負責!教育不是只在學校,還在家裡,在周圍環境,在社會氛圍。而現在,常見到家長,學校,周圍環境在推卸責任:
家長說:「我把孩子送到學校,教育好他就是學校的責任」;
學校說:「他逃學都是因為周圍的網吧,歌房太多了」;
網吧老闆說:「我只是開一家店掙點錢養家糊口,是他自己逃學來玩的」。
來看看美國,經常可以見到大人教育小孩,而那個小孩並不是他的孩子,大人也不是什麼教師。為什麼?就是因為:「美國人把每一個孩子都當作是自己的孩子,教育自己的孩子是每一個美國人的責任」;在英國,每一個歐巴桑的威力大家都知道,她們總是在自覺的監督年青人的行為,好像警察一般。這兩個國家已經把教育下一代的責任交給了每個公民,每個公民也在為國家的未來負責。
而在國內,又有誰把教育下一代國人視為自己的責任呢?看到不認識的小孩有不對的地方,又有誰會上前去教育他,指出他的錯誤呢?教育制度不完善,官員貪污腐、、、、這些問題的存在,管理者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你,我,所有國人,甚至包括受教育者,誰可免責?如果每人都確實負起自己的責任,又會是一番什麼樣的景象呢?
從以上三點可以看出,為什麼西方的孩子更容易獲得成功。學校的教育、家庭的教育和社會環境的影響是相互相誠的,對孩子一生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西方的教育重在啟蒙,發掘潛力,尊重自由,尊重個性的發展。孩子在這三者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多一份質疑,多一份思考,多一份熱情,多一些創造。這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Ⅱ 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是誰說的
傳統教育派是指以18世紀末,19世紀初德國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學家赫爾巴特的理論主張為代表的教育流派.這一流派的主要教育觀點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教育學要根據倫理學建立教育目的論,根據心理學建立教育方法論.教育要培養學生多方面興趣,發展學生多方面潛能.教學可以按照明了、聯想、系統、方法四步去進行,這就是所謂「四段教學法」.傳統教育派還認為「訓育即道德教育」,認為道德教育的態度應該是溫和的,方法是進行道德行為訓練.傳統教育派強調教師和書本的權威作用,教學階段有機械化的傾向,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的發揮.
現代教育派是指以美國著名的實用主義教育家和思想家杜威的教育理論為代表的教育流派.這一教育流派的主要教育觀點是: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驗的改造.教育的目的應該來自教育過程之內,即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制定教育的步驟,而不應該從教育的外部去尋找一個目的強加給教育,即是說,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學生能夠不斷地生長下去.教育應該從兒童的興趣出發,以活動組織學習,從做中學,不斷改造自己的經驗.教育理論應該排除「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把各種看似矛盾的二元論(比如工作與游戲、勞動與閑暇、普通科目與職業科目、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等)有機統一起來.現代教育派強調兒童中心論,是典型的實用主義.
傳統教育派把學生比做「船」,把教師比做「舵手」,學生必須無條件地服從教師的指揮;而現代教育派把學生比做「太陽」,把教師比做圍繞太陽轉的「地球」.這兩種觀點是對立的,同時也都是片面的.
首先,傳統教育派只強調學生作為教育的客體,忽略了學生是自我教育和發展的主體,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在教育過程中,是教育活動主動的參加者,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對於教育影響,他們可能積極地接受,也可能消極地抵制.同時,在師生關系中,它過分擴大了教師的作用.其實,如果教師不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把學生當做學習活動的主人,教師自身的「舵手」作用也無法真正實現.
其次,現代教育派只強調學生是自我教育和發展的主體,忽略了學生也是教育的對象.由於學生自身具有可塑性、依附性和向師性的心理特徵,他們的發展離不開教師的促進和引導.同時,在師生關系中,它忽略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其實,沒有教師的教育、組織和領導,學生的潛能是得不到充分發展的,這個「太陽」也不能正常發光.
總之,兩種教育派別在歷史上都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又都存在著一定的弊端,隨著社會的進步、教育的發展,我們應充分認識到這兩種教育思想的精髓,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審視它們,將二者統一起來.在教育過程中,既不能忽略學生的客體地位,也不能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要認識到學生既是教育的客體,又是自我發展和教育的主體,使學生的雙重地位統一起來,處理好繼承與革新的關系,科學地運用教育規律,使教育更加人性化,推動教育的發展.
Ⅲ 道德教育是什麼
道德活動的重要形式之一。指一定社會或集團為使人們自覺遵循其道德行為准則,履行對社會和他人的相應義務,而有組織有計劃地施加系統的道德影響。它是一定社會或集團的道德要求 道德教育圖1轉化為人們內在品質的重要條件之一。 在多數國家的學校德育限指道德教育,我國學校德育泛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實為社會意識教育。政治教育指形成學生一定政治觀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思想教育是形成學生一定世界觀、人生觀的教育;道德教育即促進學生道德發展的教育。
Ⅳ 如何理解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內容
道德教育 :
dào dé jiào yù
對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響的活動。內容包括提高道德覺悟和認識,陶冶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樹立道德信念,培養道德品質,養成道德習慣。中國社會主義時期實施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道德教育。
在多數國家的學校德育限指道德教育,我國學校德育泛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實為社會意識教育。政治教育指形成學生一定政治觀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思想教育是形成學生一定世界觀、人生觀的教育;道德教育即促進學生道德發展的教育。
從類型劃分的角度說,德育即培養學生在私人生活、國家與社會公共生活、職業生活中的道德意識,以及合乎私德、國民公德與社會公德、職業道德規范的行為習慣。
德育包括私德、公德和職業道德教育。私德教育即培養學生的私人生活的道德意識及行為習慣;公德教育即培養學生的國家與社會公共生活的道德意識及符合國民公德和社會公德的行為習慣;職業道德教育即培養學生職業生活的道德意識及合乎職業道德規范的行為習慣。
從層次劃分的角度說,德育即對學生進行道德理想、道德原則、道德規則的教育,激勵學生的高尚行為,指導學生的正確行為,約束學生的不良行為。
德育包含理想、原則、規則層次的道德教育。道德理想教育即運用道德倡議形式激勵學生的高尚行為;道德原則教育即運用道德指令或道德倡議形式指導學生的正確行為;道德規則教育即運用道德禁令或道德指令形式約束學生的不良行為。
從德育任務的角度說,德育包括發展學生的道德認識、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感、培養學生的道德行為習慣等三個相互聯系的方面。當代學校德育重在培養學生的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敏感性。道德判斷力即運用一定的道德標准對一定的事件或行為進行對與錯、當與不當的判斷的能力;道德敏感性即敏銳地感知、理解和體察自己、他人及社群的情感、需要和利益的能力。
★ 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道德是一定社會調整人與人之間關系和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和准則。我們所說的道德教育,是指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和共產主義道德教育。這兩方面都是共產主義思想教育的重要內容,都是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為指導的。兩者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是共產主義道德教育的兩個層次。進行道德教育,就是通過對受教育者進行倫理道德知識的灌輸,把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道德觀念、道德原則變成人們普遍遵循的道德風尚和道德習慣,提高全社會的道德水平。社會主義道德觀念和原則是社會主義初級階級社會關系的基本特點的反映。在現階段,我國普遍實行社會主義道德,教育的基本內容就是要求幹部、黨員和群眾要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正確認識和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的利益關系;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條件下人與人、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正確認識和處理戀愛、婚姻和家庭關系;正確認識和遵循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在進行社會主義道德教育的同時,必須認真提倡共產主義道德教育,即克己奉公、助人為樂、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提倡大公無私的共產主義奉獻精神。在進行道德教育時應注意:(1)從實際出發,對黨員、幹部和群眾分別提出不同的要求,既鼓勵先進,又照顧多數。把在全社會普遍實行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同認真提倡共產主義道德結合起來,以使道德教育既有廣泛的社會基礎,又有先進的目標和方向。(2)要研究道德教育的基本規律,採取科學的途徑和方法。道德教育的過程,大致包括道德意識的灌輸、道德感情的培養、道德意志的鍛煉、道德信念的確立和道德習慣的養成等環節。遵循這一規律,道德教育必須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言傳與身教相結合、個別施教、循序漸進、正確教育為主等原則和方法。這樣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Ⅳ 德育即道德教育嗎為什麼
二者明顯不同。 廣義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計劃地對社會成員在政治、思想與道德等方面施加影響的活動,包括社會德育、社區德育、學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2.狹義的德育專指學校德育。學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或階級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響,並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與踐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會與階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動,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養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動。
而道德教育是 對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響的活動。內容包括提高道德覺悟和認識,陶冶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樹立道德信念,培養道德品質,養成道德習慣。中國社會主義時期實施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道德教育。
概念
道德活動的重要形式之一。指一定社會或集團為使人們自覺遵循其道德行為准則,履行對社會和他人的相應義務,而有組織有計劃地施加系統的道德影響。它是一定社會或集團的道德要求
轉化為人們內在品質的重要條件之一。 在多數國家的學校德育限指道德教育,我國學校德育泛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實為社會意識教育。政治教育指形成學生一定政治觀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思想教育是形成學生一定世界觀、人生觀的教育;道德教育即促進學生道德發展的教育。
Ⅵ 中國教育對道德是怎樣定位的
我們的教育在教授學生們用唯物觀統帥自己的思想,講唯物觀是絕對的真理。除了唯物觀之外都是落後、愚昧、封建、迷信。絕大多數學生牢牢地記住這一點,即所謂的真理。
這是一種狹隘,因為它會把人類好的東西、優秀的東西,當成所謂的落後、愚昧、封建、迷信,而無中生有地排除掉。那麼,在排除了好的東西之後,往往就會剩下了狹隘和偏激。
然後,我們的教育又告訴學生們,我們還要講道德。切記住首先有了唯物,之後才是講道德的問題。
這樣,才有了中國教育所講的道德。那麼,這個道德又是什麼呢?是社會主義的道德,是無產階級的道德。
社會主義的道德和無產階級的道德又是怎樣講呢?社會主義的目標要戰勝資本主義和消滅資本主義,無產階級的目標要戰勝資產階級和消滅資產階級,並對資產階級實行其專政。只要堅持這樣去做,那麼就是社會主義的和無產階級的道德。
道德在中國的教育中具有三個特徵:1、是唯物前題下的道德。2、顯示的是評價系統。3、體現的是階級性。
Ⅶ 道德在教育中的作用
道德是一定社會調整人與人之間關系和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和准則。專我們所說的道屬德教育,是指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和共產主義道德教育。這兩方面都是共產主義思想教育的重要內容,都是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為指導的。兩者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是共產主義道德教育的兩個層次。進行道德教育,就是通過對受教育者進行倫理道德知識的灌輸,把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道德觀念、道德原則變成人們普遍遵循的道德風尚和道德習慣,提高全社會的道德水平。
社會主義道德觀念和原則是社會主義初級階級社會關系的基本特點的反映。在現階段,我國普遍實行社會主義道德,教育的基本內容就是要求幹部、黨員和群眾要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正確認識和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的利益關系;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條件下人與人、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正確認識和處理戀愛、婚姻和家庭關系;正確認識和遵循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在進行社會主義道德教育的同時,必須認真提倡共產主義道德教育,即克己奉公、助人為樂、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提倡大公無私的共產主義奉獻精神。
Ⅷ 道德教育的重要意義
對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響的活動。內容包括提高道德覺悟和認識,陶冶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樹立道德信念,培養道德品質,養成道德習慣。中國社會主義時期實施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道德教育。
社會主義社會的道德教育,主要是培養人民的共產主義道德品質,提高人民的歷史主動性,推動社會秩序和社會風氣的不斷改善。它既從現實經濟政治關系的實際需要和可能出發,又著眼於人民道德境界的不斷升華。
它不僅注重清除一切舊道德的消極殘余和影響,積極配合和保證政治、法律、知識、審美等方面的教育,而且更注重於培養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選擇能力。
(8)教育即道德擴展閱讀:
從類型劃分的角度說,德育即培養學生在私人生活、國家與社會公共生活、職業生活中的道德意識,以及合乎私德、國民公德與社會公德、職業道德規范的行為習慣。
德育包括私德、公德和職業道德教育。私德教育即培養學生的私人生活的道德意識及行為習慣;公德教育即培養學生的國家與社會公共生活的道德意識及符合國民公德和社會公德的行為習慣;職業道德教育即培養學生職業生活的道德意識及合乎職業道德規范的行為習慣。
從層次劃分的角度說,德育即對學生進行道德理想、道德原則、道德規則的教育,激勵學生的高尚行為,指導學生的正確行為,約束學生的不良行為。
德育包含理想、原則、規則層次的道德教育。道德理想教育即運用道德倡議形式激勵學生的高尚行為;道德原則教育即運用道德指令或道德倡議形式指導學生的正確行為;道德規則教育即運用道德禁令或道德指令形式約束學生的不良行為。
從德育任務的角度說,德育包括發展學生的道德認識、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感、培養學生的道德行為習慣等三個相互聯系的方面。
當代學校德育重在培養學生的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敏感性。道德判斷力即運用一定的道德標准對一定的事件或行為進行對與錯、當與不當的判斷的能力;道德敏感性即敏銳地感知、理解和體察自己、他人及社群的情感、需要和利益的能力。
Ⅸ 道德教育的概念
道德活動的重要形式之一。指一定社會或集團為使人們自覺遵循其道德行為准則,履行對社會和他人的相應義務,而有組織有計劃地施加系統的道德影響。它是一定社會或集團的道德要求轉化為人們內在品質的重要條件之一。 在多數國家的學校德育限指道德教育,我國學校德育泛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實為社會意識教育。政治教育指形成學生一定政治觀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思想教育是形成學生一定世界觀、人生觀的教育;道德教育即促進學生道德發展的教育。
教程
比較完整的道德教育過程,一般包括提高認識、陶冶情感、鍛煉意志、確立信念和培養行為習慣等主要環節。與通常的知識教育相比較,道德教育具有廣融性、同時性、多端性、重復性、強烈實踐性和漸進性等主要特點。確定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主要是根據道德品質形成的特點和受教育者的實際狀況,一般採取正面疏導的方針,實行傳授道德知識和總結受教育者的道德生活經驗相結合,個人示範和集體影響相結合,榜樣激勵和輿論揚抑相結合的方法。
社會主義社會的道德教育,主要是培養人民的共產主義道德品質,提高人民的歷史主動性,推動社會秩序和社會風氣的不斷改善。它既從現實經濟政治關系的實際需要和可能出發,又著眼於人民道德境界的不斷升華。它不僅注重清除一切舊道德的消極殘余和影響,積極配合和保證政治、法律、知識、審美等方面的教育,而且更注重於培養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選擇能力。
Ⅹ 德育就是道德教育的簡稱是否正確
德育就是道德教育的簡稱。(×)
德育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的區分。廣義的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系統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法律和道德影響,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身體力行,以形成他們品德和自我修養能力的教育活動。廣義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而狹義的德育才專指「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