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嚴肅性
1. 道德的重要性
1、道德高尚的人能夠利用前人傳授的知識造福人類;道德低下的人可能憑借人類已有的知識牟取私利,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2、道德高尚的人能夠孜孜不倦地探索新的科學知識,從而推動社會進步;道德低下的人可能愚昧無知、既損人又害己。
2. 性道德的核心有哪些內容
核心內容有:性道德標准、愛情觀、貞操觀、生育觀。
1、愛情觀
愛情是男女之間發自內心的相互愛慕並渴望對方成為終身伴侶的感情。性的吸引是愛情產生的自然前提。但愛情和性慾又有質的區別,愛情是人的一種社會感情,單純的性慾只是動物的本能。
現代的性愛同古代的愛有著根本的不同:
第一,它以互愛為前提,婦女處於同男子平等的地位;而古代的愛情則不一定都要徵得婦女同意。
第二,情愛常常達到強烈和持久的程度,如果不能結合而彼此分離,對雙方都是難於接受的不幸。
愛情的特徵表現為:
①對等性。雙方以互愛為前提,情投意合,互相給予。
②專一性和排他性。愛情是一個男子與一個女子的愛慕關系,不允許第三者介入,因而是排他的。
③持久性。愛情是持久的感情生活,要求雙方忠貞不渝,經得起人生道路上種種磨難的考驗。
對待愛情的態度,反映出一個人的精神面貌和道德品質。
一個有道德有修養的人應當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①事業高於愛情。沒有事業的愛情是空虛的。事業和愛情並不矛盾,處理得當可以相得益彰。愛情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生活的目的,人生最崇高、最重要的是事業。因此,必須堅持事業高於愛情,自覺做到愛情服從事業,而對事業的執著追求也會促進愛情。
②尊重對方自願選擇的權利。男女雙方在從戀愛到結婚組成家庭的過程中,要通過合乎道德的方式求得相互了解,必須尊重對方自願選擇的權利,任何強迫、威脅、欺騙的手段都是不道德的。
③堅貞專一。這是愛情生活最重要的原則。戀愛雙方要互相忠誠,互相信守,不可見異思遷。
④負責與自重。戀愛過程中,應該用符合道德要求的方式表達互相愛慕的感情,理智地駕馭自己的行為。戀愛期間,雙方都應保持貞操,自尊自重,也應互相尊重對方。
2、性道德標准
雙方自願原則。自願是以不違反社會公德為前提。
無傷原則。不傷自己,不傷對方,不傷後代,不造成精神污染。
愛的原則。軀體感受與心理感受有機融合。
婚姻締約原則。聖經上有句名言「性交只有在結婚的床上才是合乎道德的」。
科學計劃生育原則。
性禁忌原則。某些遺傳病及家庭倫理道德都有性禁忌要求。
制約性道德的手段除法律手段之外,最主要的是依靠傳統美德教育,包括:羞恥感,義務感,責任感,良心感,公德感及貞潔感。
道德約束下的性與愛,追求人類高層次需求的性與愛,才會是一首優美的詩,一幅迷人的畫,一首醉人的歌,一杯甘美的瓊漿,是人生旅途上的一段美好時光。
人類調整兩性性行為的社會規范的總和。為了維持社會秩序的穩定,保證社會生活的正常進行,需要用這種規范來約束人們的性行為。
作為一種道德現象,性道德不僅表現為一定的觀念、情感、思想,而且體現在具體行為和各種活動之中。
因此,通常可以把性道德的內容概括為:一個核心——性道德規范,三個性道德范疇——愛情觀、貞操觀和生育觀,三種性道德關系——婚前性關系、夫妻性關系和婚外性關系,一個外部條件——性環境道德。
3、貞操觀
指男女雙方對愛情堅貞不渝的節操。是人類生存發展需要的歷史性產物,也是對男女雙方共同要求的一種美德。現代貞操觀不反對愛人死後再娶或再嫁,不認為這是對以前愛情的不忠,恰恰相反,應該受到國家法律的保護。
貞操觀應該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①婚姻的締結必須以愛情為基礎,確認彼此具有共同的生活理想和志趣,具有共同生活的人格特徵;確認婚後能自覺承擔相應的義務和責任,能給雙方帶來精神上的愉快和生活上的美滿。婚姻雙方自覺維護建立在這種基礎上的婚姻便是貞潔和合乎道德的。
如果缺乏愛情基礎,而僅僅是基於金錢、地位、美貌而結合,則是不貞潔的,缺乏生命力的。只有以愛情為基礎的結合,才有肉體接近的權力。
②貞操是雙方對等的,並應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現代貞操觀結束了古代對女性的片面約束,成為對男女雙方的共同要求,彼此要以正確的人生觀對待兩性關系,珍視和保持各自的貞潔,提倡兩性關系的嚴肅性和對愛情的忠貞不二。
婚後不見異思遷,共同承擔家庭責任,是互尊互愛,互諒互讓,互相體貼,保持婚姻美滿的基礎。貞操觀對維護家庭的幸福、培育子女、凈化社會風氣、保持社會安定,建設健康文明的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4、生育觀
指對於人類生殖和養育問題的總的觀念。
生育觀,一方面是經濟基礎的反映,另一方面又表明了人類自身生產是社會生產的一部分,對於社會發展有著重要意義。當代中國生育觀要求把生育的權利與義務統一起來,把生育的意願同對社會、後代的責任統一起來。
具體包括:
①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樹立「生育為公」的道德觀念,要求生育者以社會的利益和要求作為生育動機,避免把生育單純當做實現個人或家庭目的的手段。「生育為公」的道德觀反映了中國社會的社會主義性質。
社會主義條件下的人口再生產,從形式上看,生育活動是在每個家庭內部進行;從內容上說,所生育的子女絕不是個人的私有財產,而是關繫到國計民生的大問題。個人的生育應從國家的需要出發,要服從國家利益。
「生育為公」的道德觀是通過生育目的、生育動機和生育的結果反映出來的。
②計劃生育、優生優育是生育道德的行為規范。計劃生育和優生優育是中國的基本國策,目的是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使人口的發展同物質資料的生產相適應。計劃生育是運用科學的方法來控制生育的時間和密度,以達到有計劃地生育子女。
具體內容包括:提倡和鼓勵晚婚和節育;要求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子女。優生優育是採取人為措施,使出生的兒童具有優良的遺傳素質,同時進行科學養育,以提高人口質量。計劃生育、優生優育的道德規范對夫妻的性生活提出了相應要求:
首先,要求人們接受避孕的道德觀念和行為;其次,為了達到優生優育的目的,需要夫妻間性生活文明、科學與和諧。
③堅持晚婚晚育,是中國當代生育道德的一個重要內容。醫學研究表明,青年人生理上的成熟,一般在23~25歲之間。如果過早結婚和生育,由於生理發育尚未成熟,不僅影響個人的身體發育和健康,同時也會影響下一代的健康成長。
農村早婚早育、「早生兒子早得福」是生育為己的封建道德觀念。要從科學道理上認清,早婚早育不僅有害於身體發育和健康,不利於後代的優生優育,而且還會導致人口增長過快,影響國家現代化進程,這是當代中國生育道德所不允許的。
(2)道德的嚴肅性擴展閱讀:
特點
多樣性
不同社會文化、民族和地域的不同,道德評價可能相差甚遠。為此,性道德更表現出他的多樣性。
人類歷史上的性文化分為三大類:反性慾文化、親性慾文化和中間性文化。反性慾文化將性行為看作是罪惡,親性慾文化放縱性行為,對風流事加以鼓勵,中間性文化是選擇地制止不良性行為。
一致性
人類的大多數群體,是把人的性行為限制在婚姻范圍之內,這一點在全人類具有共同性。顯然,這不但有利於種族延續,而且有利於財產的繼承。
繼承性
人類在進化的進程中,總是將有利於自身發展的風格一代代保留下來,性的道德繼承就是這一性質的繼承。隨著時代的發展,以人類自身發展的利益為參照系,決定保留和剔除哪些習俗行為。
雙重性
理想期待與現實行為的脫節:理想化的性行為的控制和期待,提出有利於社會和人群的性行為標准,告訴人們怎麼做。而在現實中,人們的行為並不是總是那麼進行,人們有自己的參照系,參照點是怎樣方便自己。
男女性道德評判不一致,不管是在舊時代文化還是主流文化,即使在現代社會,也依然存在。
3. 道德的社會性是指什麼
事業單位考試中道德一直是一個重要考點,其中道德的特徵在近年來考試中多次出現,這就需要大家在識記道德的特徵的基礎之上,理解道德特徵這幾個方面的具體含義:
第一,道德具有廣泛的社會性。道德的社會性主要是指道德與人類社會共始終,道德存在於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滲透於各種社會關系和人們的一切思想行為之中。
第二,在階級社會中,道德具有階級性。在階級社會里,各個階級在社會經濟關系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奴隸社會,奴隸主階級認為買賣奴隸甚至處死奴隸都是道德的,而奴隸階級則把反對奴隸主虐待、爭取做人的地位看成是道德的。封建社會官僚地主則把維護封建制度的「三綱五常」作為他們道德體系的核心。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把剝削工人階級的剩餘價值看作是道德的。
第三,道德具有歷史繼承性和共同性。社會不斷進步和發展,作為意識形態的道德觀念也存在著連續性、繼承性和共同性。
道德的繼承性是指道德自身發展的客觀延續性,它所表明的是道德上前後相承的歷史關系。道德不僅具有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特殊內容,而且也包含著過去時代存在的一般內容。如「孝敬父母」這個道德規范,產生於奴隸社會,發展於封建社會,在社會主義社會仍然是一種美德。當然,對道德的繼承,不是對歷史道德原封不動的保留,而是「批判地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道德的共同性是指在階級社會中,不同階級的道德之間,除了對立和差別之外,還存在一些不同階級都承認的並共同遵守的行為准則。首先,同一個時代對社會各個階層有相同的要求。因為,在同一個社會中,各個階級都處於同一個社會統一體中,生活在同一個經濟發展階段,有著共同的歷史背景,為解決必需的衣食住行問題,全社會成員都必須遵守某些共同的生活准則,這就決定了各個階級的道德有某些共同之處。其次,同一歷史背景下社會不同的發展階段,道德有共通性。由於文化的傳承性,人們接受共同的文化熏陶,在人們的意識形態中已經形成並滲透到骨子裡的帶有本國傳統文化色彩的道德觀念,如中華五千年文化積淀下來的「仁」「善」「和諧」等道德觀念,在中國歷代都是人們共同的道德規范。最後,在社會和諧中,不同的國家雖有不同的歷史背景和文化積淀,但也會有相同的道德准則。國家的交往如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只有遵守共同的准則,才能保證社會的和諧發展和人際交往的順利進行。如「切勿盜竊」「尊老愛幼」等就是社會里各個階層、階級都要遵守的道德規范。現代社會中,愛護自然環境、節約自然資源、保護生態平衡、講究公共衛生等已經成為所有社會成員共同遵守的道德內容。
4. 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性
道德修養是道德活動的重要形式。人們道德品質的形成,關鍵在於進行認真的自我修養。那麼什麼是道德修養呢?道德修養,是指人們在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方面,為實現一定的道德理想,自覺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道德要求,所進行的自我鍛煉、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等行為活動,以及經過這種努力所形成的相應道德情操和達到的道德境界。道德修養的驅動力一般不是源於對個人直接利益的追求,而是遵循社會生活規律與法則,為著社會整體利益,檢驗和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這是人們的自我調適、自我完善行為,是將外在的道德規范內化為道德良心,使個人價值融入社會價值,使個體與社會整體及自然環境趨於和諧的過程。道德修養,是社會道德活動的又一種重要形式。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視道德修養問題。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就說,他最憂慮的事情是「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徒,不善不能改」。(《論語・述而篇》)孔子不僅強調「修己以敬」,而且強調「修己以安百姓」。認為只有修養好自己的品德,才能嚴肅認真地對待一切事物,也才能使百姓得到安定。孟子認為,一個要想能夠承擔天下「大任」的人,就要經過一番「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修養功夫。秦漢出現的儒家著作《大學》、《中庸》,把「正心」、「誠意」、「修身」提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高度,強調「自天子以致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
馬克思主義不僅主張道德修養,而且為自我修養提供了理論依據與指導。馬克思主義關於人是社會的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總和的理論,使人類對自身的社會價值及其歷史使命有了新的覺悟。它把人類對自身的認識,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人的本質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發展變化的。人的本質形成過程,就是一個自然人轉變為一個能夠掌握一定的社會文化,參與社會生活,履行某種社會角色行為的社會人的過程。人的社會本質是在社會關系中形成的。由此可見,道德修養,是人類成為從自然人到社會人、有別於動物的人,進而實現自身社會化的需要,也是人類能夠適應社會、滿足社會的需要;從而能動地培養改造社會所必備的一種生存與發展的能力。
5. 道德對社會的重要性
一般說來社會需要協調,有兩種渠道,一種是法律,帶有強制力的。一內種是道德,帶有約束容力的,法律由於其嚴肅性以及滯後性,不常用。而道德衍生於人與人最基本的交往中,並且約定成俗,最後行為社會道德體系,主要功用是能有效的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通過合理且損失最小的方式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道德於個人修養以及文明提升有較大作用
6. 道德有哪些基本特性
(一)調節手段的特殊性:道德的調節作用不是通過國家強行制訂和強制推行的,而是依靠社會輿論、教育、習俗以及人們內心信念的力量,自覺約束、自我節制、自我規范自己的行為。道德的調節作用雖然不需要強制執行機構,但道德評價卻貫穿於道德作用的全過程。
道德評價是通過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公正與偏私、誠實與虛偽等道德觀念評價自己或他人的行為,從而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促進個人良心道德品質和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
道德的調節作用也具有精神上強制性的一面,但它同法律規范、管理規范等硬性規范的強制性是不同的。不道德行為要受到社會輿論的壓力、群眾的批評、良心的責備,形成一種強大的意識力量的壓力,要人們悔過自新,棄惡從善,從而符合整個社會的行動規范。
(二)道德作用的廣泛性:道德作為調節人與人、個人與社會的各種利益關系的行為規范,其作用貫穿於人類的各個社會形態,廣泛地存在於社會關系的各個領域。道德作為獨立的意識形態,所涉及的范圍比政治、法律、宗教等更為廣泛。道德作用的廣泛性,要求人人都要講道德,自覺遵守道德的規范。
(三)道德規范的多層次性:歷史上各個時代的道德都有其層次和序列性,不論哪個階級的道德規范體系,都體現出多層次性的特點。
這是由於人們在社會生活中,處於各種關系之中。在一個階級內部、一個單位、一個家庭,人們之間的關系是多種層次的,社會關系的多樣性和層次性決定了道德規范的層次性。為此,我們應根據道德規范多層次性這個特點,對不同對象提出不同的道德要求。
(四)道德內容的階級性:在階級社會里,由於人們所處的經濟地位不同,階級利益也必然不同。這就形成了不同的甚至完全對立的道德觀念、道德原則和規范,以及不同的道德評價標准等。
在階級社會中,道德內容的階級性主要表現在:階級社會的一切道德,都是不同階級根本利益的反映,都是為一定階級的利益服務的;一切階級都是從自身的階級利益出發,確定本階級的道德原則、道德規范和道德評價標准;不同階級的道德,體現不同階級的意志和要求。總之,一切階級的道德,無不是該階級的一種特殊思想工具。
(五)道德形態的繼承性:道德作為一種相對獨立的意識形態,有著自身的發展過程。人類對於道德准則的認識,經歷了曲折的前進過程。階級社會中各階級的道德除了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內容之外,還有某些一致及相似之處,即人們必須普遍遵循的共同行為准則。
所以,堅持道德的階級性,並不排除道德的繼承性。當然,這種繼承性是在對前人道德遺產予以分析的基礎上進行批判地繼承,即吸取道德的優秀成果部分,剔除其糟粕的部分。
道德的以上特性,特別是道德的階級性和歷史繼承性啟迪我們,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繼承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積極思想和規范,用以豐富和完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也包括我們公務員的道德體系,同時還要抵禦和消除腐朽道德觀念對我們公務員的進攻和腐蝕。
7. 斯大林時代道德觀的嚴肅氣氛導致了怎樣的後果
為了免除令人絕望的孤獨感和性的失意,學生中結婚者很普遍,甚至就在宿舍里結婚。而且大家都知道,可能在好幾個月之後,夫婦才能正常地生活在一起。戈爾巴喬夫的一位捷克同窗姆利納日,在他遠離家鄉和親人的5年學習期間也曾同另一名捷克學生開始了熱戀而且短暫的婚姻。兩人結了婚又離了婚。然而這次婚姻卻有一個有趣的歷史性後果。
8. 道德有什麼性
相同性
9. 道德特殊本質的主要表現有哪些
道德的特來殊本質是指道德作為自人類社會一種特定的、具體的意識形態所具有的不同於其他社會意識形態的特殊性質。
主要表現有:
首先,道德是特殊的規范調解方式。道德是一種由原則、規范、意識、信念和行為習慣構成的特殊的調解規范體系,具有特殊的規范性。
(1)道德是一種非制度化的規范。
(2)道德是一種非權利規范。
(3)道德是一種內化的規范。
其次,道德是一種時間精神。道德不僅是一種社會意識,是一種特殊的調解規范體系,而且是人類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類完善發展自身的活動道德作為實踐精神是一種價值,是道德主體的需要同滿足這種需要的對象之間的價值關系。